第一篇:画旋律线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画旋律线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画旋律线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什么是旋律线呢?旋律线是在旋律进行中,由于音高走向的变化、力度强弱的变化、情绪感染的变化等而形成的起伏线条。运用画旋律线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音乐作品,包括乐曲中的音的高低、力度的强弱、时值的长短以及情绪的变化,通过形象的直观的旋律线段,让孩子迅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在中小学诸多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喜欢用画旋律线的方法来帮助孩子理解音乐作品,画旋律线似乎成了音乐课堂的时尚。由此,我想到,怎样画旋律线?音乐课中必须要画旋律线条吗?哪类型的音乐课适合画旋律线?画旋律线的作用是什么?
一、画旋律线的方法
一般来讲,画旋律线没有作明确的规定,更没有符合学科的标准,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确定画旋律线的方法。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结合音乐旋律的走向动态来画出旋律线。通过用连绵不断的旋律线来展示乐曲的舒展和宽松的音乐节奏以及较慢的乐曲速度和美好的感情特征;通过用动荡不定的旋律线来展示乐曲紧密和活跃的音乐节奏以及较快的乐曲速度和欢快的感情特征。
二是各种不同的音乐情感用不同的旋律线条表示。如:庄严、肃穆的音乐情感用水平旋律线或起伏变化不大的线条表示;活泼奔放以及热烈激动的音乐用幅度起伏比较大的波浪型旋律线;微波荡漾的音乐形象采取小音程上下起伏的规则旋律线;逐渐紧张的音乐感觉用连续上行的旋律线;逐渐松弛的音乐感觉用连续下行的旋律线;推向音乐高潮用不断向制高点上升的旋律线。总之,旋律线的上下起伏,不仅可以表现情绪的涨落,也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婀娜多姿”以及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三是软硬旋律线条的不同表现。孩子通过对音乐各要素的聆听体验,孩子把“柔和舒展”画成弧线状的旋律线,把“坚定有力”画成折线状的旋律线。
二、画旋律线的练习
旋律线一般可以用手在空中划出来,也可以让孩子用笔在本纸上画出来。
孩子练习画旋律线的方法,可以从简单的乐曲作品开始,比如根据音的高低来画曲线:高音往高画,像高山,低音往低画,象峡谷;根据音的长短来画曲线:强音用粗线条重线条画,弱音用细线条单线条画;根据音乐记号来画曲线:下滑音由高向低弯曲下滑,重音记号画很粗的顿号大点;根据不同的乐器出现来画曲线:小提琴优美动听在高处波浪线,中提琴声音粗旷在中间画波浪线,低音鼓低沉浑厚在低处画点状等,画法无定法,只要你怎样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画旋律线。
我们还可以根据乐曲不同的段略用不同绘画的方式来表达音乐情感,即一个乐段一幅画,充分与美术学科相结合起来,这也是画旋律线的方法延升。
三、画旋律线的选择
不是所有的音乐课都要求画旋律线。一般情况,画旋律线适合于器乐作品欣赏课,也有少数的声乐作品欣赏课也可以利用画旋律线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对作品的理解。一首简单的声乐作品或器乐作品,很明显段略划分和高潮的出现,没有必要画旋律线来帮助分乐段,因为画旋律线是对理解作品的一种辅助形式,而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须的环节,更不是故作设计精巧,以画旋律线的花样动作而打造课堂亮点,这样,会弄巧成拙、画蛇添足,反倒影响课堂的看点。
四、画旋律线的作用
在教学时画旋律线,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画旋律线可以帮助孩子大概把握音乐作品的本质以及它的外部形式,了解作品乐段、乐句、乐汇中的音高、时值和情绪。
2、画旋律线能有效地抓住音高、节奏和情感,掌握乐曲当中的音高、力度及感情的异同,以提高孩子们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3、画旋律线能有效地解决语言不能表达的情感艺术和声音艺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4、画旋律线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对作品的识记和理解,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5、画旋律线能有效地推动情感的体验。小小的旋律线能带给我们美好的感觉,焕起了对美好感觉的联想,流露出对美好情境的情感,享受孩童时代快乐的情景。
6、巧妙运用画旋律线的方法,还能够帮助孩子们掌握音乐的深度及广度。
总之,旋律线是音乐表达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让音乐课堂教学通过运用画旋律小线条,来帮助孩子们加深对音乐旋律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孩子们音乐抽象思维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第二篇:巧用旋律线,让音乐教学事半功倍
巧用旋律线,让音乐教学事半功倍 ——听优质课《我是小音乐家》有感
【案例背景】
旋律线是音乐中的生命主线,在音乐旋律进行中,由于音高走向的变化而形成的起伏线条。在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旋律线来进行音乐歌唱教学和欣赏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灵活处理音乐教学中碰到的难点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近期,本人在网上观看了一节全国音乐优质评比课《我是小音乐家》,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课堂中教师处处散发着教学智慧,旋律线地运用更是惟妙惟肖,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不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了掌声„„ 【案例描述】
片段一: 课的导入部分
1.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要在钢琴上弹奏一段小音符,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它像我们生活当中的什么情景?
教师在钢琴上分别弹奏下刮音和上刮音,让学生通过想象理解下刮音表现快速下楼梯、滑滑梯的情景„„,上刮音表现上台阶、爬山的情景„„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弹奏将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进行表演,并在黑板上画出以下旋律线。
下刮音旋律线: 上刮音旋律线:
2.师:音乐中的很多旋律能使我们与生活当中的情景联系到一起,请同学们再听一听下面的这段乐曲,这里的旋律会带领着我们翻越山坡、再上台阶。
教师播放音乐,边听边画出旋律线,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旋律的起伏变化。
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根据所画的旋律线,用自己的动作表演了翻越山坡、上台阶,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课堂气氛也特别活跃。分析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而本课的导入部分巧妙、独特、引导思考、体现实践。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对于旋律线地巧妙运用,因此课的一开始教师就把音乐旋律与生活中的情景联系起来,并将生活当中的具体情景通过旋律线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中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是其最大的特点。于是教师再通过音乐片段,以律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走向,并画出旋律线,启发学生用身体的高低来表示旋律的高低,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地氛围中初步感受了音乐中旋律起伏的特点,使其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享受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为歌曲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整个过程显得干净、利落而又高效。片段二:
学唱歌曲
1.导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我是小音乐家》,这首歌曲的旋律也同样有着非常明显起伏的旋律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感受一下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
第一次听歌曲。(学生感受到歌曲情绪是快乐、活泼的)
2.第二次听歌曲。师:“老师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歌曲中小音乐家到底演奏了哪几种乐器”。(在听的过程中老师用动作提示,学生很快在歌曲中找到答案:吉他、提琴和圆号)
3.教师播放三种乐器的图片及由三种乐器演奏的旋律:
4.第三次听歌曲。师:“让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小音乐家都在哪几个城市分别演奏了这几样乐器”。(伦敦、柏林、巴黎)师:“你知道这些城市分别是哪些国家的首都吗?”生思考回答。
5.在充分聆听了三次歌曲,学生对歌曲越来越熟悉,为让学生更好掌握旋律的不同特点,师:“这次老师仍然要将歌曲的旋律及情绪变化用线条在黑板上表现出来,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随我一起画。”
歌曲的第一、二乐句从弱起开始,四度跳进旋律上行,继而下行,点明了“我是小小音乐家的主题”,因而教师用翻越山坡的波浪线表示(如图1)。第三乐句级进的旋律配以乐器演奏时发出的象声词使得歌曲的情绪欢快而又热烈,教师用下楼梯的旋律线表示(如图2)。第四乐句突出了“跳、唱”二字,教师用图3旋律线表现孩子们的欢快情绪。
在听歌曲第二、第三段时教师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旋律线。
在充分聆听以及旋律线地描画和表演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不断加深,学习歌曲的效率也提高了很多,新歌学唱、表现歌曲一气呵成。分析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唱歌曲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表现能力。而现在很多学生却存在着教过的歌不会唱或是教过的歌唱得走调等现象。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在教唱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歌曲的旋律线。很多时候我们经常用“跟唱”的教学方法来教唱歌曲,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这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变得被动,也显得太机械化了,更是浪费时间,可能老师唱了半天,学生跟了半天,一到学生独立唱的时候,又出现跑调现象,结果是事倍功半。而本节课,老师则是通过旋律线让学生一次又一次感受了歌曲旋律,使学生对歌曲整体音乐走向以及乐句划分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更明显地感受旋律连贯、跳跃的不同特点,为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片段三: 欣赏《那不勒斯舞曲》
1.导言:歌曲《我是小音乐家》中所唱到的属于演奏家,你知道音乐家还包括哪些?生:歌唱家、舞蹈家、作曲家„„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由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为一部芭蕾舞剧所创编的舞剧音乐《那不勒斯舞曲》。
2.初听乐曲。师: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思考:乐曲有哪些情绪变化?乐曲中最优美的一段旋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小号)
情绪:优美、欢快、热烈交互变化。
3.复听乐曲。师:这次老师同样要把这首乐曲的旋律线在黑板上画出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师:我要问大家了,老师刚才用什么线条表示最热烈的部分? 生:竖条,非常有激情的。师:那我用什么线条表现最优美的部分? 生:波浪,很抒情。师:这段旋律让你想到什么生活情景?
生:下楼梯。师:
这两段旋律有什么联系吗?
生:速度越来越快,力度也越来越强了。
4.再听歌曲。师:请你根据老师所画的旋律线,把你对乐曲的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学生根据所描画的旋律线在音乐中自由发挥。
教师旋律线地描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音乐,把握了音乐的整体走向。此刻,学生情绪高涨,完全融入到音乐中带来的快乐之中„„ 分析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作的《那不勒斯舞曲》是以小号为主奏乐器的舞剧音乐,乐曲分为三部句式结构。第一乐段在乐队齐奏四小节热烈的引子后,以小号独奏的形式出现,这一乐段把强音都放在了每小节的第二拍上,从而形成非常有特色的切分节奏。第二乐段的节奏由第一乐段变化而来,但开始用的是附点音符,速度稍慢,更富有富有表现力。第三乐段速度渐快,它的旋律由两个一组带滑音的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情绪热情而奔放,速度非常快。最后乐队以全奏形式演奏了尾声,把全曲推向高潮。
这样一部大型的欣赏舞曲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巧妙地运用旋律线来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乐句旋律特点,探讨旋律线在乐曲中所传递着的不同感受。比如乐曲开头的波浪线条,给人以平稳、优美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活泼、欢快的情绪。而乐曲结尾的竖条给人快速、紧张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乐曲激情、热情奔放的另一特点。待乐曲与旋律线融会贯通时,学生也就明白了乐曲之所以动人心弦,是因为它时而优美,时而欢快,时而激昂。这种此起彼伏的情感波浪,给乐曲渲染出一种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当学生情感完全融入到音乐中时,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进行表演就显得水到渠成了。【案例反思】
一、培养学生寻找歌曲旋律线的习惯
这节课的设计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旋律线地运用更是贯穿于整个音乐课堂,教师精彩而高效地完成了教学。这让我这个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深思:自己平时的教学是否得当?花了大把时间的歌唱教学效果为什么总是差强人意?学生对于歌曲旋律为什么总是难以掌握?学生的创造表演为什么总那么缺乏?
曾经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最流行的方法是“跟唱”法,即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对于音乐感觉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是较能接受且简便直接的教学方法。本人也适用多时,但效果是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歌曲的能力,同时也会打击学学习的兴趣,扼杀学生的创造表演意识。要改善这种状况,我觉得让学生养成寻找歌曲旋律线的习惯是一个即使可行的办法。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可能一开始,学生不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这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慢慢地,学生通过旋律线对音乐就会有直观的认识,从中对情绪的处理,速度、力度的变化也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对音乐的创造和表现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对于歌曲的把握能力就自然更上一层楼了。
二、让旋律线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旋律线概念的确立,除了依靠聆听法外,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是再适合不过了。比如课的导入时,老师分别弹奏上刮音和下刮音,然后问学生这两种旋律像生活当中的什么情景?学生很快回答出“上楼梯”和“下楼梯”的答案。根据这两种生活动作,老师画出旋律线,并要求学生用动作进行表演。学生对这两种生活当中经常性的动作表演得有模有样,充满了乐趣。再如接下来的部分,老师让学生听一段音乐,听一听,旋律能不能带着我们翻越山峰、再上台阶。学生边听老师边画旋律线,听完后老师指着图形谱提问:这里的哪段旋律让你想到翻越山峰?根据所画的图形谱,学生能轻而易举回答出波浪线表示翻越山峰,接着学生把自己当成了翻越山峰的小英雄形象地用肢体表现了旋律的起伏变化。这种联系生活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它让音乐教学更生活化、更游戏化,因此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从而走进音乐的世界。
三、旋律线教学应在充分感受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进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须依赖于听觉。音乐欣赏中,要靠听觉对音乐进行充分地体验感知,从而对音乐的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进行辨别、检验、分析,进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如果说这节课真有什么不足之处,我个人觉得在欣赏《那不勒斯舞曲》中,教师稍显急促,由于欣赏的次数比较少,学生有些过分依赖于看图谱。在用肢体去表现乐曲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缺乏将音乐与图谱相结合的能力,速度上没有统一。如果能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再进行旋律线教学,效果会更好。【结束语】
纵观这节课,“旋律线”始终贯彻于整个音乐教学活动,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不但大大提高了音乐课的课堂效率,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理解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旋律线地引用真是让音乐教学事半功倍。联想到了自己的课堂,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和缺失,这对于我来说是又上了一课,又成长了一步!
第三篇:歌唱教学中节奏模仿与画旋律线的好处
歌唱教学中节奏模仿与画旋律线的好处
一、节奏模仿
节奏模仿的好处在于能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们希望准确地模仿老师的节奏,以便炫耀自己的反应能力,因此他们会很安静地听老师的示范。节奏模仿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解决歌唱中的节奏难点。教师把歌曲中的复杂节奏拿来拍一拍,学生通过模仿,对节奏进一步熟悉,歌唱中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二、画旋律线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乐谱下画,一种是用手在空中画。在听范唱时,除了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外,我经常让学生看着谱子画旋律线。在视唱乐谱时,我会让学生一起用手描出旋律线。这样,学生“有事做了”,听得就比较专心,而且通过画旋律线,可以感受到旋律的起伏对表达音乐情感作用。在歌唱教学中训练学生音准时除了反复聆听音乐,培养音乐的耳朵外,需要教师运用“假声引导法”来辅助教学。
七、八年级学生处于变声期唱歌时发声较困难,容易造成跑调。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引导学生运用假声演唱、轻声演唱等方法。例如在学唱歌曲《长江之歌》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反复强调歌曲的风格,让学生从情感上去真切体会歌曲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自主的富有表情地轻声演唱,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学会运用带有气息的假声演唱歌曲中的高音。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假声引导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反复的训练这一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在进行歌唱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嗓音保护。嗓音保护是一个人终身都要注意的问题,尤其是在变声期应受到特别重视。进入变声期早的在11岁左右,迟的要到15、16岁,这一时期正是学生就读初中阶段。变声期间,男孩的声带显著增厚加长,喉头突起,胸声增强,失去清脆、纯净的童声,嗓音变得低沉、浑浊、沙哑,严重时甚至失音,歌唱中易出怪声。如果教师在此时引导不当,可能使学生对唱歌丧失兴趣和信心,甚至可能使学生导致终生遗憾。
第四篇:在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学中,
在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专业化”和“非艺术化”的不良倾向突出,使得音乐教育偏离了正确方向。
“专业化”──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及修养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只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一些知识技能的训练,切不可按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非艺术化”──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这就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上有着艺术教育的特征,而艺术教育是围绕美育展开的,它为达到美育目标服务。因此,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要始终围绕着审美教育这一核心,走艺术化道路。然而,现今的一些中小学音乐课,并不象一门艺术课、美育课,而更像一门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课。把音乐课型尤其是欣赏教学上成语言替代型,这完全是不可取的。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教师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述音乐所要表述的形象、内容,而应更多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听,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流动的音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鉴赏能力,感受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
第五篇:浅析线在素描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线在素描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线被用来作为素描造型的形式手段已是渊源已久,从审美意识来看,艺术之似并非纯客观之似,艺术所要求的真是亦不等于客观自然的真实。使产生了模拟仿生的造型手段,正因为线条具有主观能动作用,受制于匠心运筹来自心手相随的默契,才能因人而异产生出万千变化来。本文通过对线的认识,线在素描教学中的运动探析以及线在素描中的运动,阐述了线条在素描中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发挥线条的特性和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素描教学;线条;运用探析;特性;功能
前言
素描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是其他艺术的必然基础,他是绘画、建筑、雕刻的最高点,是所有绘画的灵魂和泉源,是一切科学的根本。[1]“素描是单色绘画的总称。”[2]素描训练其实是一种眼力的训练,素描需要技巧,但好的素描并不是让人看技巧,而是看你表现了什么。概括的讲,线条、明暗、形式这几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素描中无法丢弃的。画家通过对线条、明暗和形式的熟练运用,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真实感和艺术性的形象。素描是一种在纸上用黑白色调进行创作的一种绘画形式,在这个前提下,素描艺术在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上,几乎是无限的。有了无限的表现手法没,才能会有无限的表现空间。线条是素描中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是绘画的基本语言元素,它具有概括与简练、生动活泼的特征,直接概括得勾画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和形体结构,具有丰富表现力和形式美感。线在绘画艺术中,有其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呈现出粗、细、强、弱、直、曲、飘、秀等多种变法。在素描教学中,正确把握线的特点,发挥线的作用,对于提高造型能力和增强作品表现力十分有益。
一、对线的认识
1、线在素描教学中的价值
线,是人类最初描画视觉对象的最基本而共同的手段,在东方特别是中国线 画的基本表现手段,并发展成为具有哲学理念和审美理想的独立艺术形式。[3]自然界并没有孤立存在的线条,它是艺术家在造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绘画中特有的形式因素。从它最单纯的形态上讲,线条是素描检验的标记。[4]一位熟练掌握线条的画家,即使他没有熟练掌握技术的其他手段,也可能取得伟大的成就。线的潜力非常大,它不只是能表现对象的结构、量感和质感等等,而且线本身有相当的独立性。线的变化无穷,画家本身的修养有多高,线的能量就能发挥多大。线本身具有无限表现力和独立的审美价值。线条的作用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表现节奏。线条可以标出空间的界限,从而也可表现时间界限。德国伟大的艺术家克莱曾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来总结了线条的价值。[5] 1.1 线的主观性
线是否存在?按照物理学观点来看,线并不存在,对于物来说,即便是细微的对象都是由若干个面组成的。所谓线不过是人们眼中的物体轮廓与空间的相邻关系,是一个假设的边缘线,因而它具有主观性。按格式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视直觉有很大的心理倾向性,一物象,你的关注在其色彩,那么色彩便会耀眼;关注点在形状,形状也会突显;你要寻找它的线,线就亦清晰。[6]从这点上讲,线有很强的主观性,正式有这种主观性,才让我们自由得发挥想象去描绘能够以轮廓界定的各种复杂的形象,表现自己情感。1.2线的造型性
线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它将复杂的对象单纯化,肯定地、简约地将物象的结 构、形象得特征勾画出来,从而避免了去描画物象繁杂的细节。但是,正是因为它较强的概括力,使其具有较大的难度,它需要肯定、精确,而不是似是而非。以单纯的手法表现出对象丰富的内容,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组织画面能力,即以线造成复杂结构的能力。
二、线在素描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1、线在素描中的运用
在这里,我还想谈谈线在素描中的应用。作为基础训练的素描写生,所遇到的物体是复杂多样。如何在复杂的形体中把握好线的运用,是绘画基本功的重要表现。在长期的素描教学中我逐渐体会到要运用好线条,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1 把线条作为素描训练的基本手段,加深对线的认识
线条在素描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把握形体,还能对所要表现的的特征作出有力 判断。素描训练不论采取哪种手段,开始都要用线确定所有的关系。有不同种线来寻找形体,用多条重要的辅助线划分比例定位置,用长直线画大体的形体关系,用切线画出小的结构转折关系,用重线、实线变现近处的暗部,用淡线、虚线表现亮部和边缘的部分,在素描训练中通过对线的探索,逐渐认识线在绘画中的作用,通过线条创造美的造型。1.2 把握好轮廓线
轮廓线是物体的边缘线,是一个物体区别于另一个物体的主要标志。只要抓 住了轮廓线,才能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轮廓线并不是一般的外框,它实际上是一条被压缩的面。它有穿插、有虚实、有透视关系,通过这些微妙和复杂的边线的处理,可使画面中物体充满灵性和生命力。1.3 注意结构线
结构线是物体内部形与形之间的边缘线,表现物体的形体构造及物体构成之 间的关系。它的作用是可以构成体积,创造三维立体空间。结构线在一副作品中可以独立使用,但通常是与其他种类的线一起运用的。其主要的作用是可以使我们更深入的分析和认识形体及形体空间的构成关系。我们知道,观察物体本身上并没有这类线条,这些线都是人们的视觉从对象身上概括提取出来的,实质上是
[7]物体结构轮廓处转折面的概括和浓缩。现实中形体结构总是互相遮掩、叠压的,用线表现时就可以使表现不同结构部位的线互相穿插、叠压,找出必要的疏密关系,就要表现形体的前后层次关系。由于线条实质上是面的浓缩,可以代表正、测、背等不同转向的面,因为可以依据特定的结构起伏及其与光的关系,画出相应的粗细、浓淡变化,所画的虽是一条线,却能让人感觉到形体的转折和结构的起伏。只要把握好结构线,物体才显得丰富饱满,才能显示出物体本身所特有的个性。
1.4 注意明暗交界线
明暗交界虽然不是物体固有的线条,它随着光影的变化而变化,但它对表现 物体的体积和质感却十分重要。在结构素描中,明暗交界线对表现物体的形体特征和基本结构是处于从属位置的,它是帮助轮廓线和结构线塑造形体的。因此,在表现明暗交界线时,要简略,要有取舍,不能面面俱到。要把做重要、做精彩的明暗交界线表现出来,这样描绘出的物体才具有感染力。
2、线在素描中的运用原则
在素描教学中,线在素描中运用的天地是广阔的,线条的运用要依据物象的 结构特征点和形象的需要,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塑造形象。用线也十分讲究,线条的刚柔、虚实、疏密、宽窄、长短、浓淡、曲直、主次,使线条富于变化、生动感人。在创作素描中,线条的运用也有一定的规律,要创作好一副好的作品必须遵守线条的规则,把握好线的特性和规律,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表现。2.1 把握好线与运笔的对比和变化
在以线造型的素描中,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有它独特的象征处理方式,她主要依赖于线与运笔的对比和变化。如运用挺直,运笔凝重则物象质感坚硬厚实;用线细腻,运笔潇洒则物象质感轻薄柔软;用线粗送,运笔缓慢则质地糙;质地光滑的物象则用线细硬,运笔紧密。[8]不同的审美效果有不同的运笔方法,如要流畅就要运笔果断,要呈现其一次性状态,要有清晰的笔路,而不能重复,还要在纸面上有附着力。要表达凝重感则运笔要慢、多顿挫,有力度感,运笔刚劲等等。线条的对比与变化无限丰富,只要恰当的掌握和运用好这种对比和变化,才能更微妙、更精炼的表现对象。
2.2 运用线条的排列组合,创造画面的节奏和韵律
线条的重复,排列能给画面创造节奏和韵律。画面上线条的形状不同,排列疏密不同,产生不同的视觉节奏,如有的明快、有的柔和、有的急剧、有的缓慢等等。在线条的排列、组合中我们应该注意以线组织的画面要体现出鲜明的秩序性,因为秩序产生韵律,秩序产生美,它表示着物的势向和联系,它是生命的表象,是力的结果,线的运用无部按照一定的秩序关系进行。[9]只有表现出物象的秩序感时线才是美的。2.3 线的实际运用
行笔要稳,不要一笔画过,尽量体验画线条时的自由流畅、一气呵成的感觉。又体会线条抑扬顿挫,准确生动。言之有物的感觉,并注意线条美与物形美的统一。
3、线条在素描中的作用
素描的要素是线,线条是一种明确的富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能直接,括地勾画出对像的形体特征和形体结构,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随着对象的不同,线条表现方式也不同。从艺术大师不同画风比较中,就可以认识到这种表现领域的广泛性。
素描是用线条来组成物体的形象。并且,描绘于平面之上,即由线条形式引起观者的联想。线条又是具有生命力的因素,它体现在线的意味,线的力度,线的弹性,线的方向,线的造型,线的形式美感等方面。同时,线条还有一种表现节奏的作用,轻重起伏波纹式线条,或刚柔相见、长短穿折、曲直弯转、抑扬顿挫的线条,给人以音乐的节奏感。在素描写生中,有其是结构素描中,就是通过线与物体结构的结合,表现出物体内在的美感,从而使物体更简约更生动,更具有生命力。
中国传统绘画,十分注重线的节奏和韵律,注重线条自身的形式美感,线条本身往往跃动着一种生命的活力。[10]而西方传统绘画注重面的表现,通过面来塑造形体表现特征,线则被淡化到可有可无的程度。近代以来,西方又重新燃烧起对线的热情,人们从线中看到了它自身所独有的形式美感和视觉冲击力。
三、充分发挥线条的特性和功能
1、素描教学中线的基础性
1.1 线对增强物体空间及形体认识由重要作用
丰富多变的线条成为表现物体结构关系的符号,强化了对物体的理想认识。[7]在素描教学中,以线直接切入物体的本质,往往是以一种透明的表达形式,展现焦点透视下物体的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1.3 寻找线的变化,体会线的美感,提高审美意识和绘画意识
由于对象的形态以及质感的变化,表现物象的线条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如: 圆球形状物体的轮廓线和体积线显得圆润流畅;多面体的轮廓线则显得坚硬和锐利;金属物的轮廓线细而清晰,硬度大;木质物则相对粗而温和些;为突出前后空间关系,而大多采用前实后虚的方法等。线条的运用和我们做手工艺活一样,也符合“熟能生巧”的规律。艺术家也必须具备一定匠人的功夫,技术与艺术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不能仅仅只看到画线条的水平提高了,而更应该体会到我们的绘画意识及审美意识的提高。
2、素描教学中线的表现性
当我们买你对安格尔的素描,或是《八十七神仙卷》中的自如流畅的线条时,我想不会有人把它和基础训练中的线相提并论得。线条让艺术家变得自由并有了发挥想象的空间,为此,我们不能仅把素描中的线停留在基础训练的地位,我们必须在其表现性方面进行探讨、发掘。2.1 强化线的概括表现力
线条可以由长短、有粗细、有流畅、有凝重等丰富的变化。简单的线条经过排列组合,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效果。如像我国古代画论中总结出来的十八画法,可以说时较全面地展示了线条的各种样式。
不仅东方如此,西方画家也在素描中大量的运用线条来表现对象,安格尔曾这样赞叹道:“伟大的艺术家拉菲尔和米开朗基罗时坚持用线的,他们再一次以细腻的笔触肯定了线条的意义,从而使轮廓显得生趣盎然,他们给素描注入了活力和激情。”[11]安格尔本人也在他的《瓦尔品松的浴女》习作中,仅用几根线就将人体各块面的前后及转折关系清晰而准确地表现出来,几乎近于中国的白描。在绘画中,线不单表现物象的外形,还可以通过线条强弱、粗细、缓急等表达物象的质感以及表达出作者的个性。除安格尔外,波提切提、鲁本斯、伦勃朗等都是运用线条造型的杰出代表。他们以自己对物象的深入理解及对线条的超强驾驭能力将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令人叹服的水平。2.2 把握线的情绪情感,寻找形式因素
线条的情绪情感,也如色彩给我们的感受一样,有一定的共性:如细线让人产生高音、敏锐、精神的感觉;粗线则让人体会到深邃、雄健和厚实的力度;流畅的曲线让人觉得轻松愉快;直线使人觉得刚毅却也显得呆板与冷漠;折线则让人觉得痛苦和扭曲;等距排列的线,给人以秩序和理性的感受;随意而零乱的线,则使人觉得无序、杂乱、病态和情绪化。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言,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线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反。
对线的情绪情感的体现完全在于绘画者自身对线条的把握和组织。同时,我们也需要在绘画中去寻找线条的形式因素。在艺术创作多元化的今天,人们更多地在探求绘画的形式和语言。人们已不在乎于画什么,而在讨论应该这样画。所以,绘画语言和形式便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线条只要在画面上形成有序的组合,才能展现出鲜明的秩序性,并由此产生韵律形式美感。
在素描教学中,强调线的表现旨在发挥线的特性和功能,使线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感染的作用。然而,在以线为主的素描中,并不排除适当的的面的运用,通过少量的明暗调子来体现物体的块面关系,不仅会加强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和质感,而且由于线和面的对比关系,反而使线本身的作用得以提升。在以线为主的素描教学中,线始终处于主导作用,面处于从属地位。因此,面的表现要恰如其分,不能由于过多的无关紧要的面,而使线的特色受到削弱,应充分发挥线的特性和功能。结 论
在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素描教学深受契期恰可夫教学体系的影响,这种素描样式虽然可以使画面丰富、细腻,但其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特点,在经过一段实践后逐渐暴露出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其多样化、个性化。尤其在发挥线的作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西方绘画传统体系中,体面造型使其传统,并有着巨大的思维惯性。因此,要突破旧有的程式,探索新的路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这需要更多人为之努力。在越来越开放的今天,人们的思维方式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巨大的创造热情已被激起,可以想见,在素描创作方面,将会有更多的样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参考文献
[1]王启明.素描概论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6 [2]徐冰.素描概论[M].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2003.8 [3] 徐寒.中国艺术百科全书[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40 [4] [5][8]朱万芳.素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12.12 [6][9]唐允明.线描艺术[M].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2.4 [7]罗晓航.新世纪美术教育丛书素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 [10]陈华平.“线”的艺术形态与文化[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45 [11][12]唐剑辉.浅谈学院教学中线造型素描的特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2007年总第466期,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