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 有效性操作

时间:2019-05-15 04:2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 有效性操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 有效性操作》。

第一篇: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 有效性操作

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

----有效性操作

华宁县宁州傎茂地村小学

向兆雄

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

----有效性操作

[摘要]有效性操作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对学生作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学具的特点及其操作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使用学具的教学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的传统教法。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操作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说,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数学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加强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有效操作必须为学生创造时机

学具操作的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要安排一个 指导性方向环节。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用 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

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这样对教学的安排,这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如皮亚杰)得到,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的过程。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过程中布满很多的疑点,这些疑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疑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这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3=12为例:

第一步:

① 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 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第二步:

① 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 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第三步:

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

经以上操作和思考,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

()里拿出()与()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操作问题的设计要有挑战性,才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的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普及性,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为此,相应的策略,一是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设置问题,提出要求,使新的学习课题与原有知识的固着点之间保持适度的潜在距离。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

例如,让学生用两张全等的梯形纸片作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操作,所提问题可以保持一定的认知差距: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也可以点明转化方向: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缩短认知差距。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得出,可以只提一个中心问题:怎样由已知的面积公式得出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分解成问题群: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等等。此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提出寻找多种转化、推导方式的要求。

二、有效操作必须有实效策略

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喜欢的图形,然后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算算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把刚刚摆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3+3+3+4+4+4;4+4+4+3+3+5;3+3+3+3+3; 5+5+5+5+5;3+4+5+3+3;„„从反馈的情况看,有些学生

在操作中摆的不是同一种图形,这可能是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这些同学没听清楚或是没等老师说完就急着开始先摆了。

这里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

学生的年级越低,教师更要加强指导。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 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在低年级听课中,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三、有效操作的目的是为提高成效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课堂气氛活跃 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而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课堂里生机勃勃起来。这些操作活动,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如何呢?如何利用好操作的成果呢?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第一要素。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

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为此,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教者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身心合一、实现全脑学习,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有碑益的。

主要参考书目:

曹培英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 2004年

孔企平

《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2001年1月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之课堂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之课堂提问

[摘要]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问题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师生教学互动的纽带。高质量的数学问题设计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现状,从而提出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实施对策,旨在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进一步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正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一次完整的数学教学活动总是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高度与深度,使学生真正达到《学记》中所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

然而,目前许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免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调、机械,教学的过程流于形式,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其实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或者缺乏思维挑战性,这样的“低效提问”使课堂质量也走入了低效的迷途。现象二:有些教师习惯性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充斥课堂。这样的“无效提问”对课堂教学效果而言除了浪费时间,别无益处。现象三:有些教师提的问题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着边际地提问,或者有些问题反而容易使学生的理解产生分歧,这样的“负效提问”不仅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面对上述的种种现象,我们教师需要更多的思索:如何去改变这样的现状?备课时,如何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较高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教材编排意图。

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进行常规教学的第一步。作为一名教师,不懂得教材的编写意图,不会分析教材,不会用教材,这就意味着你的教育教学路上多了绊脚石。记得我任教的第一年,我上了一节小学第一册《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第一次试教时,我出示了课本里秋天草地上的情景图,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今天,老师就领你们去郊外看看美丽的秋天。(出示图片)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抢答,有的说:“有很多小朋友。”有的说:“有小朋友在捉蝴蝶,有小朋友在玩泥。”有的说“有个叔叔在摘向日葵。”还有的说“旁边还有一个房子。”学生的这些回答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无奈我只好自己直接引导:“看右上角这些小朋友,分别有多少人在做不同的事情呢?”这时,有几个孩子才顺着我意思回答:“有四个小朋友在一起捉蝴蝶,有两个小朋友在玩泥。”我终于舒了一口气,继续问:“她们合起来有多少人?该怎么表示?怎么计算呢?”这样终于牵着孩子们的鼻子进入了这堂课。一节课40分钟,由于前面用10分钟用来观察讨论与本节课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题图,以致后面课堂练习没时间做。最主要原因就是我对教材不够熟悉,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新课导入时的提问没有紧密联系本课教学内容。

在第二次试教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提问设计,也调整了课件呈现方式。先出示捉蝴蝶图(课件不出示大括号)师:“你看到了什么?”(动画演示先出来4个小朋友,再出来2个小朋友,)生:“我看到先跑来了4个小朋友,又跑来了2个小朋友。”师:“是的,请你接着看„„”(课件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现在在我们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大括号和一个问号,现在谁来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师:表示把先跑来的四个小朋友和又跑来的两个小朋友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人”就是问我们合起来有多少人,也就是问我们“先跑来4个人,又跑来2个人,合起来是多少人?”(结合教师手势)

对比两次不同提问设计和教学效果,很明显地发现第二次试教中,教师充分把握住了教学的重难点,用最有效的问题切入新课内容,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为下面的新课展开作好“铺垫”,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备课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环节,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流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上。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知识起点。比如: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已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这单元内容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教师要把握一年级学生的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应在结合实物演示和多媒体操作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与此同时,教师要牢牢把握本章教学的重难点和内容编排的联系,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内容和实践操作,先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在认识整时基础上再认识半时,切不可颠倒教学的内容,使其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产生冲突。另外由于本册教学中学生对数的认识与计算的教学范围只停留在20以内,教材把关于钟面时刻上几时几分的概念编排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之后,因此这个阶段教师的提问钟面的呈现就不能涉及具体的几时几分之类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层面还没有到达这个层面,不合规律恣意地“拔苗助长”只会导致苗还没长成就提早枯萎。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我们的课堂提问只有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二.课堂提问简练准确,问题目标指向明确。

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要“精”。这里的“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要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在心里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或是调动学生思维,或是检查教学效果,或是引起学生突破难点,或是引起学生注意等,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二是在此目的基础上,教师的语言组织要精炼准确,特别是作为数学教师,提问尽量做到言简意赅,让学生明白问的是什么?避免提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冗长罗嗦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问题。这也是作为数学教师的一门必修课。若教师的提问是盲目而又琐碎的,那么不仅会使学生失去探索新知的兴趣,而且还会浪费许多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抑制学生思维的活动与发展。如:在一次教研课活动课上,听一位老师上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猜一猜》例3时,要求学生在提示下猜出小丽、小红、小刚手里分别拿了什么书。老师让小朋友看了提示信息后,问:“小丽到底拿了什么书?”“接下去又知道什么?”“最后知道什么?”这里老师的问题就问得过细了,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乒乓式”的交流,大部分学生则作壁上观,他们的思维被老师牵着走,缺乏自我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建议这位老师能把这三个问题合并成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问题:“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为什么?”这样改的好处是给学生一个整体思考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不会被一个个小问题牵制着,而是可以整体考虑,通过思考用各种

方法得出结论,使数学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态。

精炼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三.注重问题难易结合,重视提问角度新颖。

赞可夫认为,对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提问的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能得到发展。而在我们每个年段中每一个班级里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或理解能力等方面难免会有差异,所以我们课堂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又要尽量面向全体。同时教师提问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而言,往往新颖富有趣味的问题就更容易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思维。

听刘松老师上的一节《找次品》,感受颇深。从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不难看出刘老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是下足了工夫的。师:“请同学们仔细看我,我和你们原来的数学老师有什么不同?”(说实话的奖励一颗糖)请三人回答。师:“呵呵„„我不象老师,是老师中的“次品”。”师又拿出2瓶没有开瓶的“木糖醇”和之前的放在一起说:“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刚才我发出了3颗,这瓶是次品了,(板书:次品)你们能帮想想办法,找出少了3片的那瓶口香糖吗?”(板书:找)待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师:“用天平怎样才能分出“次品”呢?”生答。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次品木糖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师:“有5瓶口香糖,你至少要称几次,保证找到哪个次品的口香糖? 请你想一想,并把你的想法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老师在巡视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并强调‘至少„„保证„„’。全班交流时,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师:“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板书:A.(2,2,1)→(1,1)2次B.(1,1,1,1,1);(1,1)3次;(3,2)师:“这样称有必要吗?(4,1)师评:“这样有意义吗?”师:“刚才同学们推过假设推理,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次品。(1,1,1,1,1)用了3次;(1,1,1,1,1)的方法用了2次;它们虽然都分了五组,但是第二种方法用的次数少。还有的分成(2,2,1),这种方法用了2次,象这位同学这样记录方案比较清楚、简单(指着生3方案)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记录。”刘老师的每个问题看似很轻松,话语中还带着些幽默的味道,事实上,每个问题都有其目的和价值所在。刘老师让学生判断3瓶中哪瓶是次品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接着进行全班交流,对比谁的方法好,原本书上安排的5瓶降低了这里的3瓶,更好地关注到了思维能力较低的学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用这种方法拓展到了至少几次保证找出5瓶相同的口香糖中较轻的那一瓶,并且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分成4瓶和1瓶去称这样有意义吗?”简洁的提问把知识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渗透和挖掘,也满足了一些优等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问题的设计难易结合,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解答问题过程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愉和乐趣。

四.选择最佳提问时机,创设灵活提问方式。

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捕捉到时机,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满足。选择提问的最佳时机应把握两大原则:一是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把握教材重难点,抓住主要矛盾;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学生思维受阻处、新旧知识结合处提问题,并且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和性别的学生,都应因人而异。比如:在教学完圆柱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知识后,出示题目:“如图,用一张长82.8厘米的铁皮,剪下一个最大的圆做圆柱的底面,剩下的部分正好围在底面上做成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算一算这个水桶的容积。(铁皮厚度不计,接口不计。)” 对于这道题目大部分学生可能会需要一些思考时间,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接着让个别有解题思路的学生说说他的想法,通过简单的讨论交流,教师可以视学生情况,逐步出示以下两个设计好的问题:

1、怎样理解题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句话的含义?

2、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是左边长方形的长还是宽?为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更多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激起思维的波浪,使他们明确: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也是左边长方形的宽;左边长方形的宽不可能做圆柱的底面周长,因为c=πd,而宽和直径是相等的,因此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左边长方形的长(即πd),圆柱的高是宽(即h=d)。在这样的分析下,自然根据πd+d=82.8,d=20,h=20,从而求出圆柱水桶的容积。

而针对不同的提问时机和出于不同的提问目的,教师还应该创设不同的灵活的提问方式,如询问式提问、判断性提问、对比性提问、探究性提问、互逆式提问等,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的目的。教师如能在恰当的提问时机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那么问题设计的效果必会“事半功倍”。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师: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反过来想想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这样的及时地有针对地提出互逆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正向和逆向交替的活动中,这样双向可逆联想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双向思维的和谐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是智慧花朵绽放的沃土,有效的数学问题设计就是培育这些花朵的养料,我们教师就是那些每天施料养花的培育者,只有给予加倍精心的照料,才能培育出更灿烂的花。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慎密思考后的问题,才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才能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数学课堂成为真正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不断发展的源泉。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案例

一实小 杨洪宾

一、案例背景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涉及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认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简单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儿童书籍:《快乐珠心算》(13.5元)、《老夫子》(3.2元)、《安徒生童话》(10.5元)、《十万个为什么》(11.5元)、《蜡笔小新》(8.3元)、„„

1.“买书”游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些书?想买哪些书?

2.让学生根据活动过程,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

(1)我想买一本《老夫子》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共需要多少钱?

(2)《快乐珠心算》比《数学游戏》贵多少元?

„„

(教师选择有关加减法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其中有关加法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及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1、买一本《老夫子》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共需要多少钱?

(1)让学生根据问题先列算式(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列式:3.2+11.5=)

师:我们没有学过小数的加法,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能不能算出结果。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自己的算法。

①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

②我用元加元,角加角的方法。

3.2元=3元2角,11.5元=11元5角,3元+11元=14元,2角+5角=7角,14元+7角=14元7角,也就是14.7元。

元 角 11.5 + 3.2 14.7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教师加以引导。)

(4)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加法。

(5)让学生说说小数点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6)观察:第三种算法和前面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都是相同单位的数进行相加,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小数点)。

(7)多媒体出示智慧老人说的话:整数加法要从最右边的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从最右边的低位加起,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8)小组讨论:为什么智慧老人说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单位(数位)上的数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就都对齐了。)

2、一本《快乐珠心算》比一本《数学游戏》贵多少元?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1)鼓励学生迎接挑战,独立思考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并说说算法。

3、小结(课题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我们之前根据情境提了许多问题,现在你能不能利用刚才学过的知识,选择某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呢?

1、在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小组内说说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3、小组派代表上来汇报,其他同学评议,看小组同学能否全部做正确,拿到智慧星。

三、案例反思

1.新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此处根据学生生活经验,买书的时候会遇到小数,联系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产生了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生活问题的欲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个教学环节,体现了新课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两个方面: 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独立思维后的相互交流,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更能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不同的个性差异等。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能培养他们的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合作精神;小组合作交流又能体现团队的力量,更能让学生有机会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学生在 合作交流中既获取数学知识,又培养合作精神。

②鼓励算法的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例如以上计算3.2+11.5的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你还有什么想法?„„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郑皆权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

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第几》,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

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我们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郑皆权建湖县钟庄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期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期工作总结

(2012----2013学第二学期)朱代春 本学期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情感态度和数学思考及价值观等方面与课堂有效性的关系上,现在把研究过程中的收获总结如下: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中,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那么如何才能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呢?

一、建立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解除学生心理障碍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首要面对的问题是帮助有心理困扰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多数表现为后进生。作为教师要正确对待这部分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起自信。教师要和他们交朋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试问在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宽松、自在的气氛中学习,学生怎会不对他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呢。要学生亲近老师,老师必须首先热爱自己的学生。实践证明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对学生的喜爱之情能引起学生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积极的情绪体现,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能转化为学习动机,使学生解除心理障碍,由怕学到爱学。

二、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

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学习素材,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我们就拥有了良好的开始,激起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就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设计《旋转与平移》一课时,我就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我精心录制了转盘、观光车,缆车,电梯等视频来揭示课题;然后呈现游乐园的照片,让孩子们在其中去寻找旋转和平移现象;接着让孩子观察水龙头,风车,陀螺等实物;并欣赏录像《生活中的旋转》,将孩子们带进“旋转和平移”的世界;最后还让学生玩玩具,去发现并制造出旋转与平移现象,让抽象的数学和孩子们丰富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的数学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三、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讨论、交流,展现自我数学学习过程是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判断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展示自我个性,展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在实践运用阶段老师提出有长6米、宽4米的房间需要铺地毯,现在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

用铺”。看!学生的回答多精彩啊!不仅自己有了选择购买的方法还大胆提出观点帮助老师省钱。课堂中让学生质疑问难,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四、鼓励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不善于与人合作。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要变传统的学生“认真听讲”为“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群体学习方式与独立思考的个体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学生自主求知。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节,按不同标准来分类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例如:

1、按铅笔的颜色分;

2、按铅笔的长短分;

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

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

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

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

7、按有铅笔尖和没有铅笔尖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学生的方法介绍给其他教师时,他们无不为学生的创造才能而惊叹、称赞。

五、有效的评价方式,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保证。只有让小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才能使小学生能够愉快地、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法宝。教师要把握孩子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小小的一句评价,也许就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寓言:一根大铁棒去撬一把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无功而返;而一把小钥匙,轻轻钻进锁孔,身子一扭,锁就开了。大铁棒很不服气,而小钥匙说,关键是我了解锁的心。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是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的。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

下载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  有效性操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 有效性操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年度小结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在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亮点的同时,也看到了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海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总结 2008年3月—2008年8月 “有效教学”是一切教学的基本追求,所谓有效教学,简言之,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建设大马路小学 梁慧群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多地抛弃以往传统的“师问生答,师讲生练”的模式,转而采用“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策略 作者:夏吉宏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小学校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镇和平路7号邮编:408100 联系电话:*** QQ:393420506 【摘要】课堂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

    我如何注重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和反思中的有效性 大垭中心校赵 倩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参加论坛的题目是《我如何注重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和反思中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尝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尝试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下面谈谈我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学期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学期工作总结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