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油画《伏尔加纤夫》教案及练习
油画《伏尔加纤夫》教案及练习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风起云涌:比喻多种事物或力量并起,发展迅速,声势浩大。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坚实,不容易动摇。
蓬首垢gòu面:头发蓬乱,脸上很脏。形容仪容邋遢,不整洁。褴lán褛lǚ:衣服破烂。憨直:憨实直爽。羸léi弱:瘦弱。悲怆chuàng:悲伤。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朱伯雄,著名美术史沦家、教育家、翻译家。1951年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即鲁迅美术学院前身),后人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成为中国第一个美术史论硕土:研究生。他还筹建了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并担任了第一任系主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朱伯雄精通英、法、俄等多种语言。多年来,他频繁来往于欧洲、东南亚、美国等国。担任着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论系客座教授,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通过讲学方式,他不仅向外宣传了我们国家的美术理论研究成果,而且带回来大量西方现代艺术的信息和资料,为史论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相关知识:
⑴列宾(1844-1930年),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画家,他以其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列宾出生在哈尔科夫省丘吉耶夫村一个屯垦士兵家庭,自幼酷爱绘画,少时画过圣像画,19岁时为报考美术学院来到彼得堡,先随克拉姆斯柯依学画,20岁时考取了美术学院,在学院里受到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学习期间经常参加克拉姆斯柯依组织的“星期五晚会”活动,结识了进步文化人,阅读到进步文艺作品,接受了民主主义影响,和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等亲密往来,通过他们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启蒙文艺思想影响,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1871年以《睚鲁儿女的复活》这一宗教题材画获学院金奖并出国留学。1873年作为留学生访问了欧洲许多艺术胜地,文艺复兴的美术并没有使列宾满足,在给斯塔索夫信中还发泄了对拉斐尔作品的不满。他在国外学习三年,回国后定居莫斯科,从事绘画创作活动。列宾是一位全能的绘画大师,他不仅是肖像画家,而且是最杰出的风俗画家、历史画家,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直接描绘革命者题材,塑造了一群革命家和觉醒了的大众形象。他的写实主义绘画技巧已炉火纯青。他自己说过:“在绘画上我的主要原则是,要按原样画素材。对我来说,色彩笔触、笔法技巧等已不是问题,我所执着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对象的本来面貌。”像他这样充满生气的作品在世界绘画中也不多见。在他的作品中一切物象都沉浸在空气和光线之中,都统一在微妙的色彩调和之中,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构图和色调。形体和色彩、素描与绘画的有机统一,使他的作品充满无限的生命力。他曾被伦勃朗和印象派吸引,尔后又崇拜委拉斯开兹和哈尔斯。
晚年的列宾作品中很少看到他早年的那种战斗姿态。他开始寻求新的创作道路,听从托尔斯泰的教导,对纯粹艺术发生了兴趣,与斯塔索夫分道而行了。列宾到了晚年对社会政治问题感到厌倦和迷惘,从而使他走进了脱离现实的纯艺术之中。
⑵《伏尔加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是一篇介绍绘画的文章,依次介绍了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4-11),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12)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艺术成就和对参观者的影响。
三、写作方法
1.依次介绍,突出个性
画面共有11个人,怎样介绍既具体清楚又具有整体感?作者采取了分组依次逐个介绍的方法。11个人,分为3组,4+4+3,然后从第一组开始,逐个介绍,使渎者既有完整的印象,又对每一个纤夫有具体的了解。对这3组共11个纤夫,文章没有平均使用力量去介绍,而是有主有次,有详有略。3组中间,前两组介绍较详,第3组介绍较略;11个纤夫中间,冈宁和拉里卡介绍较详,其他人较略,后二个介绍最略。这样的介绍,既清楚,又突出了画面的重点,符合油画的创作主旨。
介绍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动静”关系是比较难以处理的。画面是静止的,而人物却是鲜活的;人物呈现在画面的外在的特点比较好介绍,人物内在的性格、气质、情感却难以鉴赏和介绍。本文能够较好地将人物,特别是重要人物外在特征和内在个性结合起来介绍,透过外在的衣着、动作、表情去表现人物的内在思想情感。例如冈宁,他不仅是走在拉纤队伍最前面的人,更是这个群体的悲剧性主角。文章介绍了他“身上的麻布衫满是补丁”,说明他的贫困,这是他拉纤的经济原因;介绍“他的头上画了一块包头的破布”,显示他“古希腊哲学家”的气质,这是他成为“主角”的思想原因;介绍他“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根纤索绷得很紧”,表现他忍受着肉体的痛苦;通过他“那双深陷的眼睛”、突出的前额,显出了他的智慧。人物的这些外在特征,加上他“神父”“唱诗队指挥”的经历,让人想见他此时拉纤所承受的精神上的痛苦,同时感受到他坚韧的性格和“内在的意志力”,——过人的智慧和坚强的性格都是“领头”人物所必需的。藉此,作者完成了对“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的介绍,读者也仿佛看到了一位拉纤群体灵魂人物的栩栩如生的形象。2.画面介绍和背景介绍兼顾
文章的标题是《油画(伏尔加纤夫)》,对画面的介绍是文章的主体,作者用了8个自然段(全文共12个自然段)介绍油画的具体内容,使我们获得了对画面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从外在特片到内在精神的全面清楚的了解。但是,对于这样一幅极富盛名的艺术品,对于它的深刻内涵和艺术成就,很有必要结合它的创作背景去赏析,以求得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作者在正式介绍油画内容之前,花了3个自然段的篇幅,从绘画艺术、列宾生平和社会现实等三个方面作了背景介绍,这些背景介绍无疑能使我们每位读者对这幅著名油画的主题、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有更为清楚和全面的了解。
四、问题探究
1.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价值?
油画《伏尔加纤夫》以其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精湛的艺术手法,对沙皇农奴制的深刻批判和对农民的深情关切的主题,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对广大读者作普及性的介绍和推荐,让更多的人,包括青少年,了解它,理解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的介绍既重点突出,又全面周到,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这幅名画,而且能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2.从这部作品可看出艺术与社会现实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本文以确凿的实例具体说明,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这种创作理念和鉴赏理念,对于丰富和提高读者,包括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乃至人文素养都是极有益处的。文章在背景介绍部分说到,19世纪中叶,俄国的农奴制度虽然被废除,但是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俄国的民主解放运动,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一定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揭露和批判这些腐朽和没落的东西,并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未来,从这个角度讲,《伏尔加纤夫》是时代的产物。文中还说,1869年的一天,列宾在涅瓦河畔亲眼看到“一幕使他吃惊的现象”,即一群动物般的纤夫,正“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他们乞丐样的形象、奴隶般的劳动,让画家“感到震颤”,深切的同情心、高度的责任感激发了他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于是,“他决心”把这一切“画下来”,可见,也是生活的源泉浇灌了《伏尔加纤夫》这朵艺术之花。文章这方面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练习解答】
第一题:前三段介绍了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包括画坛背景、画家背景和社会背景。
联系:有了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和画家对生活的感悟,才有油画《伏尔加纤夫》的产生;《伏尔加纤夫》是对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和画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反映。启示: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鉴赏艺术作品,离不开对作家生活和作品产生时代的了解。第二题:略
第三题:斯塔索夫的评论,高度评价了列宾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赞扬了列宾及其作品的现实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第四题:略 【类文品读】 浅谈中国画的欣赏
中国的各种传统艺术,诗文、绘画、书法、音乐、戏剧、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的。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传统哲学、古典文学以及宗教理念等,其中以绘画的诗性特征最为突出。传统中国画追求诗、书、画合一,这里的合二,并不是单纯指要有与画面相呼应的诗文,而是指要在绘画中能找到诗情,即通常所说的“画中有诗”;而古典诗文所描述的景象如果画出来往往就是一幅空灵简约的山水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诗中有画”。因此,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作为表现和吟咏的中心,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说:“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这是绘画和诗歌的相互渗透和包含。
纵观整个中国画坛,以题材来论,山水画是主流和中心,也是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难点。因此,对中国画的鉴赏主要是针对山水画而言的。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画家就把自然山水视为充满灵性的象征,并对山林川泽表现出无限的向往。南朝著名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峰岫晓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意思是说高峻壮丽的峰峦,森渺无际的烟云林木,皆永恒地映照着圣贤的高洁情怀和神绪。画家追求畅神,在与大自然的亲近过程中,深深感悟到精神超脱的自由与畅快,并将这种对于自然、人生的感悟用绘画表现出来。因此,通常情况下,画家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具体的真山、真水,而是在体察自然之后的经过沉淀的心中的山水。因此,在欣赏一幅绘画时不能以写实主义的眼光去体察。中国画有自己的透视法,即所谓的散点透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布局,一个节奏化的变幻的空间。宋代画家郭熙在其所著《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提出的“三远”法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透视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势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三远”的景色常常是在同一幅画作中表现出来,也就构成了山水画的多层次、多角度空间,这已经不是现实的以一角度所见的空间,而是全局。对于同一片山色景物,画家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趋向平远,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节奏化的过程。在表现“三远”的空间上,中国古代画家发挥了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出一些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例如,体现高远用流泉飞瀑来衬托,李白有诗“飞流直下三千尺”即是高远的佐证;深远用云来表现;平远之景则用浩渺烟波来构建。这是中国山水画中最常见的形式。所以在赏析一幅画作时,要展开充分的想象力去体会。
以上所说的是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画的精神实质,具体到每幅画作,则可以从技法、构图和主题几个方面考量。其中主题是一幅画所要表现的实质性内容,把握主题才是对一幅绘画最终极的理解和欣赏。例如,明唐寅《菊石图》轴,作者仅用水墨绘丛生的菊花、山石、兰草,画面极其简淡。右上角自题诗一首:“彭泽先生懒折腰、葛巾归去意萧萧,东篱多少南山影,挹取菊花入酒瓢。”画家借彭泽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山林的放逸情怀言明心迹,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这是理解和欣赏这幅画的重点和关键。(有删节)1.什么是“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这最早是对谁的诗画作品的评价? 2.“彭泽先生懒折腰,葛巾归去意萧萧,东篱多少南山影,挹取菊花入酒瓢。”诗中的彭泽先生指的是谁?指出画线词语各出自东篱先生的哪部作品。
3、对中国画的鉴赏主要是针对什么而言?
4、为什么在欣赏一幅绘画时不能以写实主义的眼光地体察?
5、具体到每幅画的鉴赏重点要把握什么?为什么经?
6、山水画的多层次、多角度是如何构成的?
7、作者认为在赏析一幅画作时,要展开充分的想象力去体会,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8、以《枫桥夜泊》为例,谈谈你对“诗中有画”的理解。
(参考答案:1.古典诗文所描述的景象如果画出来往往就是一幅空灵简约的山水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诗中有画”。在绘画中能找到诗情,就叫做“画中有诗”。王维 2.陶潜;《归去来兮辞》;《饮酒》。3.对中国画的鉴赏主要是针对山水画而言的。4.通常情况下,画家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具体的真山、真水,而是在体察自然之后的经过沉淀的心中的山水。5.重点要放在主题的把握上,因为主题是—‘幅画所要表现的实质性内容,把握主题才是对—幅绘画最终极的理解和欣赏。
6、中国画有自己的透视法,即所谓的散点透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布局,这种节奏化的变幻的空间,在同一幅画作中表现出来,也就构成了山水画的多层次、多角度空间。7.结合中国画透视法“三远”的特点来说。8.略)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油画《伏尔加纤夫》
油画《伏尔加纤夫》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2.了解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时代形象与民族形象;
3.认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艺术的多样性,了解藏族美术的代表作品;
4.了解墨西哥壁画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民族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2.美术创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
3.民族文化的丰富性。
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展示作品《伏尔加纤夫》,请同学们观察并且分小组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形式以及社会学鉴赏法,分别从作品的表现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
2.请一些学生回答自己观察和讨论的结果,鼓励不同意见。教师总结。
3.教师提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艺术家创作这件作品?这件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什么样的情感?
4.学生们思考并回答。
5.教师总结。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对于《伏尔加纤夫》的介绍,并且深入思考上述问题。
6.教师总结,点明“民族文化”与“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7.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
8.结合自己的看法,观察并且总结教材中所列举的“巡回展览画派”的共同点。
9.教师总结,“巡回展览画派”扎根于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挚情感,所以才能产生如此动人的效果。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我们应当理解并且尊重这些美术作品。完成第80页的“思考与交流”。
10.教师展示第81页“思考与交流”中的少数民族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他们的生活习俗与汉族的是否相同,他们的美术形态与我们前面所讲的汉族美术形态是否是完全相同的? 11.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12.教师总结,指出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这些民族有着独特的习俗以及美术形态,我们要理解并且尊重这些美术形态。
13.请同学们阅读并且讨论教材中关于藏族美术的论述。请一些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自己以前所了解的一些关于藏族文化以及美术作品的知识来生动地讲述藏族美术作品。
14.请同学们按照前面对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分析,阅读教材中的关于墨西哥壁画运动的内容,并且分小组讨论这场运动为什么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注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去展开自己的思考。
a.这场运动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b.艺术家表现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c.这场运动如何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d.这场运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15.教师总结,指出墨西哥壁画运动成功的原因在于,扎根民族文化,关心民众疾苦,在表现形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16.教师提问,了解了上述流派的特点之后,你觉得中国的美术要发展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途径?
17.学生思考回答,并且完成“活动建议”。
第三篇:油画伏尔加纤夫教案
油画《伏尔加纤夫》
[教学目的] 1. 2. 3. 了解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学习体会文本依次﹑具体﹑抓住人物个性介绍绘画的方法。认识绘画艺术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
难点:学习体会文本依次﹑具体﹑抓住人物个性介绍绘画的方法。[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油画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文本,解决生字词。2﹑文本介绍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篇介绍绘画的文章,依次介绍了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三﹑把握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
画坛背景
画家背景
社会背景
第二部分(4-11)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12)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艺术成就和对参观者的影响。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讨论作者介绍了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哪些创作背景?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继续学习文本第二部分
1﹑听读(或朗读)有关内容,划分层次。
一(4)概述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和给人的总体感觉。二(5-10)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具体内容。三(11)进一步介绍背景和给人的感觉。
2﹑讨论:4段和11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
三部分形成总――分――总的关系 3﹑学生自读5﹑6段,思考﹑批注:
介绍了哪几个人物?着重介绍了哪几个人物
这几个人物的姓名﹑身份是什么?
他们有哪些外在特征? 他们有哪些性格特点? 4﹑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以冈宁为例)衣着 相貌 性格 身份 形象: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
俄罗斯农民或者智者的典型 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
鉴赏:(根据上述内容,想像冈宁是怎样一个人)
既有外在特征,又有内在性格; 外在特征与外在特征结合,相得益彰; 重点形象重点描写。
学生借鉴以上方法,讨论归纳农民汉子﹑细长的瘦子和依卡尔的外在特征和内在个性。
6﹑学生自读﹑思考﹑批注7-10段内容。
人物的外在特征怎样? 人物的内在个性怎样? 你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
7﹑同桌交流﹑相互讨论。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8﹑欣赏油画《伏尔加纤夫》,与自己想像中的“伏尔加纤夫”比较,谈感想。(内容方面﹑表达方面都可以)9﹑小结。三﹑学习第三部分 怎样理解斯塔索夫的评论?
高度评价了列宾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赞扬了列宾及其作品的现实性﹑民族性和人民性。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附板书:
背景:绘画﹑生平﹑社会
画面:三组﹑11人 分组――依次 重点――一般 成就:现实性﹑民族性﹑人民性
外貌――-个性天才杰作
社会产物 生活结晶
第四篇: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听泉
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资源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听”,自己读读看。谁会用它来组词?
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觉得有两点特别好:首先,大家的发言没有重复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次,大家在组词的时候,有的同学把“听”放在词的前面,有的放在后面,字放的位置不同,组的词就多。以后我们知道了,组词的时候,可以把要组的词放在不同的位置,这样,我们的词汇就丰富了,就美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2、譬如说刚才有同学说到的“倾听”“聆听”这些词就非常好。就是说,我们在听的时候,不但要用耳,还要用心,这样才能听出味道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
3、写题
4、齐读课题
5、师介绍:鼎湖山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区。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那里不但有浩瀚的林海,更有高悬的飞瀑,成为鼎湖山的一大特色。你想,既然是听泉,主要听什么?
6、检查预习:预习了课文,你觉得鼎湖山的泉声怎样?课文哪几节写了泉声?
二、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我们只是预习了课文,就感觉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如果我们用心细读课文,一定会对这泉声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来读课文描写泉声的第二节和第四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方式不同,但内容是一样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那就是: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三、讲读第二节
(一)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作者白天听泉。他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1、(找句子)点出:淙淙指读
2、(找句子)点出:不绝于耳理解词意读词读句
3、(找句子)点出:清纯悦耳指读齐读句子
4、(找句子)点出:欢快活泼齐读句子
(二)教师小结:
在轻纱似的薄雾中,鼎湖山的泉水交错流泻,时隐时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和安详厚重的钟声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在每一位游客的耳边、心头回荡。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四、讲读第四节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看第四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1、媒体点出: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2、请你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听听这是哪一种泉声?(播放媒体)
3、作者主要写的就是这四种泉水的声音。齐读这段话。
4、夜是那么的寂静,作者身处山中,耳边传来丰富多彩、不绝于耳的泉声,他不但在用心聆听,更在细细品味。下面老师给大家放一段画面,请大家和作者一样细细品味。注意:我们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心听,更要用心品味。一会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播放媒体,师配乐朗读)
5、学生谈体会。
6、师相机播放乐器声,同时媒体出现: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7、读好这些词。
8、引说: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
9、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
10、把你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11、指读。
12、分角色读。
13、师通过提问总结“这小提琴是谁拉响的?这琵琶是谁弹响的?这大提琴是谁拨响的?这铜管齐鸣是谁奏响的?(大自然)
14、引读:更令人称奇的是,还有一些泉声——
五、总结。
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一切似乎都已沉睡,只有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不绝于耳。美吗?妙吗?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它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听泉》(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留下了一个问题:泉声是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随作者去聆听、辨识、品味。
(二)新授第二段——感受泉声多美响
过度: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二节,边读边想象这幅情景。
1.自读第二节。
2.交流各自想到的内容。
3.学生再读该节,作者看到怎样的清泉,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画出有关的句子。
4.交流。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淙淙可以看出泉声很响。很好听。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泉水很多)
——哪些词语让你特别能体会到?(到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指导朗读。读出一种愉快的感觉。(练读、指名读、齐读)
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好听)
——从哪些词语上特别可以体会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美妙的音响)——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融合在一起的录音。说说听到的声音。——指导朗读。通过轻重的变化读出泉声的清纯美妙。(练读、指名读、齐读)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指名读。
——这句花虽然没直接写到泉水,但细读却也能体会到,自己练练。——说说体会。(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泉水的滋润,树木才会长得这么茂盛)
——齐读。
过度:第三节起了过度作用,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都是因为什么呀?(泉水的滋润)
(三)教学第四节
过度:借宿在庆云寺,作者听到的泉声和白天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自己读第四节,体会体会,并画出描写泉声的句子。
1.生自读并画出句子,师巡视。
2.交流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说说这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泉声?
——同学们能把这几句话换一种说法表达吗?
用上:那是()的声音,多象()一样()呀!
——师:果然不同,此时不仅能辨识出是什么地方的泉声,还能品味出音乐般的美妙。——想听一听吗?(师放不同泉声的录音)边放边讲解各种泉声。听,这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这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请大家练习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这里采用点评、鼓励、个人竞赛、教师范读、音乐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多层次,大范围的朗读训练)
过度:作者还听到哪些泉声?
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指名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美,变化很多)
师相机板书:泉声美妙
3.配乐齐读第四节。
(四)教学第五节
过度:鼎湖山的清泉只是给人美妙的享受吗?它还有什么作用呢?
1.学生回答问题。(滋润树木)
2.师小结:是呀。清泉让鼎湖山四季如春,绿树成阴,繁花似锦,让那儿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3.齐读第五节。
师相机板书:泉水润物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擦去课题下的问题)
2.师:同学们,大家爱泉吗?作者也是如此。这样的泉是多么美好啊,叫人看了不忍离去,难以忘怀。我们希望泉常清,泉常鸣,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美好的大自然永远充满生命力!
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资源
第五篇:(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课件网
我们是集体的主人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在学校集体生活中的民主权利。
2.积极参与学校集体的民主活动,初步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集体生活中的意义,探寻参与民主活动、维护民主权利的方法。
3.知道权利和责任是同时存在的,学会对集体负责,建立完整的集体主人翁意识。
活动重点: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集体生活中的意义。
活动难点:权利和责任的内涵。
活动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人人都有发言权
活动准备:学生准备有关集体生活的意见、建议、想法等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我们每个同学都生活在班集体当中,是集体中的一员。我们常说,我们是集体的主人。什么叫主人呢?(请学生解释主人的意思)
二、活动开始:
1.师过渡:主人就是当家作主的人。我们身边有两个小主人遇到了困惑,想请大家帮助指点指点。
2.思辨活动:出示教科书中“他的观点可以讲吗?”和“我的意见可以提吗?”
3.教师小结:我们也是集体的主人,想必我们现在和过去也有某些想法、某些
第一课件网
建议、某些某些信息想告诉集体,告诉大家。
4.体验活动:“主人,您请发言”。
(1)请学生看教科书第21页上面的文字与图片内容,填一填、说一说在集体生活中发言权的具体内容。
(2)请学生上台讲自己有关集体的意见、建议和想法,并谈一谈想通过什么途径向班集体或者学校、社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5.小结过渡:阅读“未成年人说话的权利受重视”和伏尔泰语。我们是集体的主人,人人都有发言权。那么,集体的事谁说了算呢?
6.实践活动:“我们来一起定《公约》”。
(1)读“我们来一起定《公约》”。
(2)讨论:遇到六(2)班的同学们遇到的这种分歧,怎么办?这《公约》到底该怎么定?分组讨论并填写关于发言权的看法。
(3)请班长主持,在六(2)班讨论的基础上补充、协商、表决,制定我们班的《班集体公约》。
三、活动结束
教师小结:人的身份有主人与客人之分,我们在集体中的身份是主人。我们应当意识到每个主人都享有发言权,同时也应意识到,发言权只有在集体中才有意义,我们要多用这份权利为集体说话,尽到一个主人的责任。
四、作业:
我们是集体的小主人,在班集体的建设中你提过哪些好的建议?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自己的干部自己选
活动准备:
预先浏览教科书,尝试填写出书中问题的答案,便于课堂上讨论交流。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我们班集体中有一种角色叫干部。班干部是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可以说是班集体的领袖。你想做班干部吗?如果你想当班干部,你想当班干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不想当班干部,你希望当班干部的是什么样的人?
2.请同学谈上述问题的想法。
二、活动开始
1.师过渡语:一个班集体能不能团结向上,班干部的作用太重要了。我们生活在班集体中,班集体的干部怎么产生呢?我想,不论是我们班集体还是别的班集体,这是每个班集体成员都会关心的问题,有一个班叫六(2)班,他们的班干部产生过程中有一些好做法,也产生了些疑问,想请我们去参与解决。我们跟六(2)班同学走一趟,为我们班今后产生班干部积累一些经验吧》
2.活动一:
(1)读“我们选择了选举”。
(2)小统计:请我们班同学说一说产生班干部的各种方法,再统计哪种方法最受欢迎,然后请大家进行统计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3)小结过渡:其实,选举产生干部是普通人认同的一种民主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实施必须有一套科学的选举程序。
(4)讨论协商:在分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协商制定班干部选举程序。
3.过渡提问:选举产生是个好办法,那由谁来选呢?
4.请同学们谈谈上述问题的看法。
5.活动二:
(1)读教科书第24页提示语、“提名候选人”“丁文的困惑”和“王滨担心”。
(2)讨论该页下面的问题并总结出在提名过程中的权利。
6.过渡语:根据选举程序、候选人确定后,最终要由大家进行无记名投票,这可是产生班干部非常重要的一环。你怎么看待无记名投票?又根据什么标准来投票?
7.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8.活动三:
(1)读“我们来投票”、图片文字和“我把选票投给她”,说一说投票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2)辨析教科书中提到的一部分同学的错误想法,指出这种想法的危害。
(3)填写交流“我的投票标准”。
三、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通过选举产生干部是集体生活中重要的民主举措,参与选举则是每个同学的民主权利,我们应当珍惜这一权利,应当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对集体负责的态度,行使好我们权利。
四、作业:
新的学期你们班的班委会是如何产生的?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集体事,我应该做
活动准备:学生用日记的形式针对自己在班集体中承担的岗位和任务写一份“述职报告”。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我们每天早上离开父母,走进班集体。请你说一说班集体是谁的?你对班集体有什么期盼?
2.请同学谈一谈上述问题。
二、活动开始:
活动前准备:在黑板上勾勒出教室轮廓图,写上班级编号。
1.集体是我们的家,建设靠大家。在集体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承担一定的职责。请问你尽到一个主人的职责了吗?请你“述职”。
2.活动:小主人“述职”。在教室轮廓图中一角写上“我的职责我承担”。请同学读教科书中小主人的“述职”报告:“因为我是小组长”和两个同学的讲话。再请同学讲我们自己在班集体中承担的岗位职责以及履行职责情况。“述职者”把名字写在教室轮廓里,由大家给予鼓励性评点。
3.过渡语:除了集体交给我们的任务放在心上,负责做好之外,集体中还有哪些事情与我们有关系呢?我们也有责任去做吗?
4.活动:小主人谈当家。在教室轮廓图中一角写上“我是主人我当家”。请学生从教科书第27页图中选一件事作答,再讲一件自己做得好的类似事情,做过演讲的同学也把名字写入教室轮廓图中。然后,读“我们一起来参与”。
5.过渡语:我们班集体中还有哪些不完美的地方,你观察过吗?怎样才能让我们班完美起来,你有没有什么好主意?真心真意盼望集体好,才算是真正的主人。
6.活动:小主人畅想集体美好未来。在教室轮廓图中一角写下“我盼集体更完美”,请同学们谈班集体不完美的地方,或者谈建议,或者写短语、小诗表达对集体的赞美与期盼。然后请发言的同学在教室轮廓图中写关键词和姓名。最后全班朗诵“我盼集体更完美”。
7.请没有在教室轮廓图中签名的同学,上台说一句对集体祝福的话,然后也签上名字,强调一个不能少。
三、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集体是我们的家,教室是房子,桌椅板凳是家当,我们每个同学都是主人,我们一起共同建设这个属于我们的家,享受这个属于我们家。
四、作业:
你在班集体中有没有为大家服务的岗位?或者想为集体承担什么任务?你怎样负责任?
附板书:
我们是集体的主人
人人都有发言权:充分发表意见
自己的干部自己选:公平、公正、民主、平等
集体事,我应该做:做集体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