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的聚落 说课稿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下面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本节探究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趋势,以及受环境、社会生活的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突出显示了学习对身边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课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能举例说明聚落 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大部分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接触,在教师的引导下容易理解。其次,他们正处于积极思维的年龄,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带着探索的心情,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另外,就本课而言,其内容丰富有趣,容易吸引学生。
三、说教法
画图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以及表达能力。
讨论填表法: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亲身的体验、图中的信息总结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讲述法:通过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过去、现在,让学生知道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中心,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图片导入新课。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聚落的形态
首先,让学生思考聚落有那些主要形式?(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叫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接着给学生一组城市和乡村的图片,让学生辨别一下乡村和城市,说一说城市和乡村生活的美好之处,找出乡村和城市的差别并填表。教师进行总结,又引出新的问题,在城市发展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又带来了哪些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引导学生从交通、住房、污染等
方面进行讨论,然后老师总结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并承转,让同学分为几个小组,给出“世界气候图”,在图上找出几个点(雨林区、沙漠区、江南水乡),让同学们设计各地的建筑,然后老师播放出各地的特色建筑进行印证,归纳出聚落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反映出当地环境的特点。最后组织学生讨论63页的活动,总结出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落发展起来形成城市,让学生知道一般城市形成的过程。
教师展示一些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如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对其进行讲解(或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讲解)。提高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第二篇: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及措施。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让我们带着问题听歌赏景,歌曲或图片中展示了哪些事物,比一比谁记住的最多。有山、有水、有房子、有庄稼,同学们描述的这些事物,组合成了一幅非常优美的乡村景观图,人们在这里集中的居住、生产、生活,这就形成了聚落。小到几十人的村庄,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都是聚落。[承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先来了解学习目标(教师指出重难点),从目标一中我们了解到,聚落有两种形式: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讲述新课]
一、乡村和城市(我秀我家乡)
1、师:先让我们辨认以下景观分别属于哪种聚落?(生答,师指出村庄和集镇)同学们辨认的非常准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从哪些方面区分的吗?(生答)
承转:乡村小而优美,城市大而便利,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举例说明城市、乡村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之处呢?(可小组进行)
2、师: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不难看出,乡村优美,城市方便,尤其是城市,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发展的空间,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生说)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好呢?请同学们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生答)
总结:这些建议都很不错,看来城市需要我们加强管理和保护,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城市环境。
承转:不过有的生活在乡村的同学可能很得意:我们乡村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其实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可能也会发展为城市,城市也可能会继续发展,也可能会产生这些城市问题,不过也不要太担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人类的活动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就会尽可能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如不注意,就会使聚落停止发展甚至消失。如:以前水草肥美的内蒙古大草原,如今很多地区由于过度放牧、盲目开垦等导致地表植被严重破坏,草原严重沙化,绿色草地已很少见。一些地区人们已无法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很多地方成了无人村。再有,光辉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已经不复存在,兴盛一时的古楼兰王国已经成为一个传说,我们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我们只有合理的改造自然,协调好人地关系,聚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我们以传统民居为例,一起来探究古人是怎样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
二、特色民居(我家有特色)
1、师:这是老师制作的世界上某地区传统民居的模型,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他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特点吗?提示:双层、竹木结构。(生答)
总结: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你认为老师的这个模型,可能位于哪个地区?(生答)对,这就是东南亚的高架屋,它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承转:同学们能否根据刚才的分析,思考:热带沙漠地区的民居可能是怎样的形态?(师提示,生答)
总结:同学们真是智慧超群呐!平顶、厚墙、小窗,这就是位于热带沙漠地区的北非民居,极好的适应了当地高温少雨,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承转:这两种民居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你会连吗?
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我爱我家乡)
1、承转:以上这些特色民居都是祖先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聚落,有些聚落因其独特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福建土楼、安徽西递宏村、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法国塞纳河岸等(介绍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2、总结:这些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能体现不同历史时期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值得我们参观考察。今年十一的时候,老师本打算去旅游的,但却发现中国有的文化遗产地出台了这样的举措,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生答)
师:这种做法避免了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环,除了这种做法,同学们还能想到别的办法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吗?(小组讨论,回答)
总结:老师很欣慰,大家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老师也相信,世界因为有我们会变得更美好![课堂总结] [智慧星选拔赛] [课后延伸]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传统民居极好的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尝试自己或小组内制作一个模型吧!
第三篇:《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
地理 廖肖霞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主要形式、形成及发展
2、举例说出聚落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市发展过程,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二、重点
1、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难点
1、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四、课时:1
五、教学过程
引入:周杰伦歌曲《稻香》(播放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轻易就引起他们的兴趣与共鸣,让学生主动讲出歌曲传递的思想
城市人在生活工作中受到挫折,回到农村故乡寻找遗失的美好回忆,以获取继续前进的动力)
展示城市、乡村的景观图(让学生对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感性的认识)
你争我辩:乡村PK城市(四个学习小组代表乡村,四个代表城市,讨论后组长汇总意见,写到黑板上,胜方均加5分)
过渡:通过辩论我们都对城市和乡村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它们都统称为聚落。讲解: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settlement),根据规模的大小划分为乡村和城市。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town),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city)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由于城市和乡村生活水平、环境存在的差异,大量农村人口会选择到城市工作,人口大量聚集导致城市涌现不少问题,如大气污染、交通阻塞、住房拥挤、生活垃圾过多、噪声污染等(图片)。面对种种问题,回归农村又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种潮流。
播放视频(湖南卫视“播报多看点”新闻:大学生回乡创业,明星进深山当农民,赵本山农村题材大戏,网上流行潮爆农村大叔视频)
过渡: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世界各地的民居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呈现不同的风格。
探究活动:学案P30“合作探究”1,课本P53活动2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小结: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转承: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举例,展示图片
转折:但是部分文化遗产以前不受重视,破环严重,难以弥补,我们应如何保护? 讲解:保护措施
反思:
本节重点之一是城市与乡村的区别,这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深有体会的,而且它们之间的区别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所涉及的,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所以如果单凭老师展示图片、口头叙述未免有所缺漏,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选择了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一半学生支持城市,一半支持乡村,把支持的理由写到黑板上,几分钟下来黑板写得满满的,换言之两者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一方的优势也就是另一方的劣势,讨论非常的充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居民都向往城市生活,这也是很多学生的定性思维,但现在在我们国家也出现了回流乡村的趋势,所以我播放了一个有趣的视频,让学生多接触时下的流行话题。
但本节的不足之处是,虽然辩论时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但在课堂组织方面需要更精心的准备,比赛的评价机制也应更科学合理一些。
第四篇: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反思一: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次序不同,但所遵循的理念相同,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要点也基本相同。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们几位教师的预设是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当地城市和农村的实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流产了,最后采用了用图片直接导入的方法,开门见山,效果也还可以。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本想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地,直接地得到答案,这样也省得我多费口舌,后来经过反复的琢磨,与大家商讨,认为如果那样做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所以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在备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使不同的聚落景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提到较多,而湘教版一带而过,所以考虑到学生有很有可能不能提到“生产方式不同”这一问题,我们几位教师争论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学生能自己提到更好,如果学生没想到,教师要进行点拔,但不要过多,点到为止。
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是上网,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来完成。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上,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查阅有关四合院的资料,在课上大家进行交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同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其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聚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这次的教研活动,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整合教学内容途径和>总结具体操作的策略。我们在教学中感到人文地理的教学,很多内容像非常零散,尤其是湘版教材使用后,这一感觉更明显。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集体教研和课堂实施,我们都感到与以往的教学相比,老师不再只是为了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教学了,不再为了应付中考而进行“填鸭式”教学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以后对于类似的内容的课堂教学,我们都可以采用这样的途径来整合教学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有取舍、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使教材不再“神圣不可侵犯”,给学生留下参与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原理、归纳地理规律、展示自己的智慧。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做到完全放手,讲的仍然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精讲、少讲,教学中多些引导、启发,多为学生创造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的放手指导学生去收集资料相关的资料,这更加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对此,我们事先的估计是不足的,没想到学生的热情回这么高。另一个问题是,我发现基础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发言比较多,那些本来在课堂上发言就少的学生,基本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是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偶尔会参与。应该说,又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他们都有收获,课堂上如何关注他们?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教研中去认真的研究,交流。
反思二: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新课改已有时日,自我感觉在课改的浪潮的推动下,作为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了很大突破,似乎把握住了课改的林灵魂。然而这种良好的感觉,到了“世界的聚落”一节嘎然而止。
一、备课遇到了难题,该咋办?
在备课时,由于“世界的聚落”一节是新教材刚增加的内容,没有现成经验作指导,看看教参寥寥数语很绝无助,问问教过的前辈,也说:“稀里糊涂”,我碰到了难题。无意识的敲打键盘,心想:“也稀里糊涂的讲一谝马?”心有不甘,看着电脑突然我灵光一闪,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没有合作,不会资源共享,势必势单力薄。何不将学生也引进新课设及上来呢,让学生来主导、主演、主讲。
说干就干,我决定冒一次险,为了保证冒险的成功性,在讲新课前,先对学生进行了激励和鼓舞,:“同学们,一直以来,老师都是地理课的主导,下节课老师决定把课堂还给你们,有道是”我的课堂我主宰“,你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分组合作,学习研究课本,搜集真理资料,可以上网页可以实际考察等等,各种教学形式不限,然后你们来完成”世界的聚落“这节课,我将是你们的忠实听众。
一番游说和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风风火火的开始准备了。我还担心课堂杂乱又无收获,所以和班长作了简单沟通,嘱咐她把握好本节课的思路,缴给他一些控制课堂的技巧。虽然班长踌躇满志的告诉我保证完成任务,但我还是忐忑不安,迎来了这一难以预料的一节课。
二、是学生的收获究竟是从何而来?
上课铃一响,我就”老实“地坐到了教室后面,而班长底气十足的站到了讲台时,出人意料地来到了一段开场白:”今天我们作为课堂的主人,希望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给我们的观众老师奉献一堂精彩的地理课。“我惊讶之余有了些感动。班长接着说:”为了使我们的课堂充实而有序,请大家听从指挥展示自我。下面请一组同学讲解什么是聚落?“
一组代表细心百倍地走上讲台,像个小老师一样,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组关于聚落的图片,甚至还有我们邹平城和明集村的图片,为学生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然乎这位同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请注意聚落是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而形成的,如果有人类居住但不集中就不是聚落,如南极有一些科考人员居住但不集中就不是聚落。“同学们被他头头是道的分析吸引住了,而我通过学生的表情可以断定他们对聚落的定义已完全理解了。接下来班长激励:”还有那个小组对这个问题还有补充?“三组的一名同学自告奋勇上来从”规模、人口密度、建筑特点、生产活动“等方面对比了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我暗叹:”平日担心学生只会填空不会自己分析归纳,其实他们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只是老师没有放手而已“。然后,班长话锋一转:”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那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各会出现哪些问题呢?“话音刚落,各小组踊跃拒收,避免对老师的提问表情轻松、热情高涨的多,看来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真的收获不小,而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其中一名学生拿出两张照片说:”这是我们明集焦化厂的烟筒,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严重,但也不可忽视,这是我们杏花河的河水污染现状,垃圾和污水的排放,使水质很差,当然不同于黄河的混浊。“学生对他所列举的事实和幽默的回答,不约而同的报以掌声。而我也异常高兴,看来学生懂得实地调查了,也开始有课本走进生活了,这远远比教会学生一个知识点让人高兴的多。
接下来对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地区居民建筑的分析,学生都是积极发言,讨论交流甚至还有争执,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我希望解决的知识、还有很多我没有想到的内容,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最后,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课堂更是达到了高潮,一位同学说:”我们可以通过法律对人的破坏行为进行惩罚;也可以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破坏行为的可耻,情法并用。“其观点鲜明,表达流畅,颇具新意,可谓语惊四座。还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外出旅游谈自己的切身体会,还有地制定了倡议书,漫画等等形式,让我真是意外之余欣喜万分。结果下课铃响起,学生也适意欲未尽,依依不舍。
三、倾听之后,教师还须干啥?
这节我无”准备“却收获颇丰的课,引起了我的深思。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又表现自己、珍视自己的欲望。只要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表现出更认真地思考、更充分的自信。
记得有这样也各故事,在一次报告会上,陶行知先生别开生面的把一只公鸡报上了讲台,周围撒了些米,强按住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可是公鸡就是不吃。当人放开手走后,公鸡便自动贪婪地啄起来。这则故事提醒我们,教学中创设积极主动地教学环境如何的重要,这种环境应是宽松的,是一个可以主动学习、自主了解、自由交流的教学环境。今天我在教材处理上将学生引导近来,师生共同作了教材的主人,从而碰撞出课堂上一个个两点。其实教学改革奥妙无穷,在许多的问题和领域,我们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能产生耀眼的火花。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毕竟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每天每时每分都有新事物涌出,自由民主深入人心。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学会倾听。有为学者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述,使教师道德责任。“今天是我虚心倾听,所以学生才有了轻松自由的表现,有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反思三: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11月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就《世界的聚落》一堂。我反复地思索着,现将它归纳如下:
亮点、进步之处: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三个活动一一突破,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结合读图、析图,学生最后能从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活动四个方面归纳出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差别。至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接连设计小老师讲述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和首领寻找理想的居住地两个活动。在加上例子:重庆市的形成具备了哪些条件?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能从活动中极容易地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新整合教材,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点。教材中涉及到的”城市问题“,我根据设计的需要把它安排在最后,这样既利于知识点的衔接,又利于在最后做为鼓动宣传,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3、结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在这一节课中,我紧密联系重庆,从”重庆市的形成与发展具备了哪些条件?“、”重庆市有哪些城市问题,该如何解决?“、”重庆市的城市问题,市委市政府采取哪些行动呢?"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重庆,关注重庆,服务重庆的情感和理念。
4、课堂驾驭能力得到提高,能制作简易完整的课件。
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活跃程度欠佳。由于缺乏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这方面的能力,导致这节课的气氛较为沉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点评粗略,缺少艺术性。由于课堂驾驭能力把握得不够火候,顾此失彼,这也是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的原因之一。
3、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不够充分。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饿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的空间也不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克服苦难,虚心学习,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一步一个脚印,发挥自己的优势,摈弃不足,创设更好更优质的地理课。
反思四: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第一课时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阅读和分析城乡景观图和不同自然环境影响下的聚落建筑景观图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课标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
第五篇: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肥城市安站镇陆房中学 李 玲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认识地球是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为后面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初步形成,及探索地理未来世界的求知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设计思路
这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初涉地理的学生入脑入心,以跟随外星人七仔体验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为为主线,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具、大量的图片、演示、视频等多变灵活的手段进行学习,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地理的方法。导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导学重、难点: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4.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导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引入。展示太空拍摄的地球全貌图片。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新课学习: 【猜想、推测】
活动一:探索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历程一:展示天圆地方图片
历程二:展示古希腊人的大圆盘图片。历程三:展示“浑天说”的图片。【生活现象】
1、历程四:展示亚里士多德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月食现象。
引导: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引导学生回答。
2、学生实验:演示海边看帆船的现象。实验要求
用地球仪代表我们的地球,小纸船代表进港的航船 实验过程
(1)让小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进港航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2)把船放在课本平面上行走,你有什么发现?
(3)比较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
3、展示登高望远的原理图。【实践】
历程五:麦哲伦环球航海模拟图。
演示: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麦哲伦航海所经过的大洋。【证实】
历程六:展示:太空拍摄到的地球全貌图片。
最终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引导: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观看麦哲伦环球航行视频,谈感悟。历程七:人类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设计意图】
在探索的七个历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进行了操作实验,使学生了解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规律。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证实地球形状目的是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要留心观察思考。麦哲伦环球谈感悟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设计了实验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让学生体验到高科技的发展,把学生带进一个科技发展的领域。展示:超人的困惑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超人和奥特曼,来认识地球的大小。【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兴趣。
2、亲身体验
(1)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我们的学校0.51平方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相当于几个学校?(2)地球的赤道周长长4万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长400米,地球的周长是跑道的多少倍?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对比,让学生感悟地球之大。展示:
1、探索地外文明的有关材料
(1)1972年3月和1973年4月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11号。(2)1977年美国发射“旅行者”探测器。
2、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有关材料
A、无人航天器上天: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发射成功。B、载人航天器上天:
进入太空第一人: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绕地球一周,成为第一
个登上太空的人
登上月球第一人:美国人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第一
个登上月球的人
中国航天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飞船,成为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
【活动】人类对地球的认知逐步深入;人类对未知宇宙的探索从未止步。我们在前人的探索中感悟到······
畅谈你从人类的探索历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总结。
1、好奇心、求知欲。
2、大胆设想,勇于探索。
3、持之以恒,不畏牺牲。
4、追求真理,创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