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本剧,让文言文课堂火起来 论文
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火”起来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教学奉行“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学生也被之乎者也弄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文言文课堂,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死气沉沉。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课本剧,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热情似火,仿佛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兴奋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的编演,能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激情似火,活跃度极高,充分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笔者以课本剧表演为依托,在文言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
课本剧
有效教学 在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而文言文是我们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在母语教育中作用不可忽视,但是纵观当今的文言课堂,几乎教师都是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咬文嚼字,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厌倦,文言文课堂也比较沉默,毫无生气,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文言文的课堂火起来,如何有效于文言文的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课本剧的编演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手段并且行之有效。
一、在课本剧表演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本剧因其具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受到学生的欢迎。调查表明,百分之百的学生愿意在语文课堂上欣赏本班同学表演的课本剧,并有大部分同学对参加表演跃跃欲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会入迷。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学生喜欢看,喜欢演,对表演课本剧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喜欢在同伴面前展示在家的才华,表演欲望强烈,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变成了主角,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从着手准备到排演,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言文,查阅相关资料,熟知时代背景,弄清人物性格,改编的都是名著名篇,演的都是著名角色,学生在深入了解读作品,研究人物的同时,还可以创造性的理解和活化人物形象,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新的学习形式既大大的增强了语文课堂的艺术效果,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普遍提高,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给予学生们关于戏剧的一些知识,告诉他们表演课本剧具备的较高的朗诵、表演技巧及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一定会对语文充满浓厚的兴趣。
如《唐雎不辱使命》是通过描写人物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如果按照常规方式 串讲的话,课堂难免沉闷枯燥。课文中有很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和情节,我认为更适合以课本剧的表演为载体来进行教学,要演好唐沮、秦王、安陵君三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小组演员召开专题会议,分配任务,具体落实,几位主要演员要合作揣摩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研究中确定最佳底本,接着,在演练过程中,要根据个人特长分担或调整各自的角色,将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首先是给每个小组发放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弄清文章中的字词,梳理情节,揣摩对话,老师展示排剧本的步骤,评价标准等要求,学生了解基本要求后,从编剧到演员都尊重学生的意愿,组内合理分工,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老师。老师点拨释疑后,学生豁然开朗,欣然回到座位,更加投入地和组员编排剧本。看到学生满足的神情,笔者也感到欣慰,相较以往一味灌输文言字词句的“满堂灌”,这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落实了基础知识。而教学中有些疑难问题,会在精心准备课本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迎刃而解。
二、在课本剧表演中发展学生个性与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新大纲也指出:“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在表演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增加细节动作,融入创造性表演。当表演到
学生演员瞪大双眼,大义凛然,高声呵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班上一男生是全班的调皮大王,学习习惯很不好,各科成绩都不好,通过这次的文言课本剧表演,我发现他很具有表演天赋,他在表演中充当唐踞角色,只见他,学生都给他热烈的掌声,从这次表演之后,学生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三、在课本剧表演中更易促进生生、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们在排练和演出中亲密合作,无形中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互相沟通,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加强了友谊和团结,学习起来就有一个快乐的心境,以积极的心态,尽心经历的去表演,相互补充,相互提建议,相互帮助,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就更高了,当表演成功时,相互鼓励赞赏,当表演失败时,相互查找自己的不足。教师也多了一份笑容,也多一份轻松,多一份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多一份对学生的理解和包容,在活动中和他们积极参与,共同研究,学生不再对老师敬而远之,师生在活动中都感受到了愉悦,语文的学习也突破了师生原来的界限,在活动中,一些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声中看到了自我的价值,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在语文课堂中更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课了,积极表现自我,学生的封闭的心灵也敞开了,交流的机会也多了,师生沟通的机会也多了,由此也更能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对语文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综上所述,课本剧也能成为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纽带。
演课本剧,发展学生个性
在表演中,细节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细节好比一只只萤火虫,当它聚集起来时,发出的光芒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增加细节动作,融入创造性的表演。当表演到“相如张目叱之”时,学生演员瞪大双眼,大义凛然,高声呵斥“左右侍臣”,“侍从们”马上低下头,纷纷退出。他们将相如不畏强暴之勇,不怕牺牲之勇表演得生动传神,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大声叫好。有的小组选择用方言表演,由于没有了语言隔膜,又不必循规蹈矩,充满地域色彩的语言和称谓,妙趣横生。当表演到“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时,学生演员假装摸了摸胡子,用方言加入相如的内心独白:我还是不和他见面的好些,免得引起矛盾。接着做一个牵缰绳的动作,还对观众们眨了眨眼睛,赶紧躲在门后。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声中,同学们感受到相如隐忍退让之勇,大智若愚之智。有的组挑战文言文的方式表演课本剧,尽管难度大,但学生们热情十足。在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有的同学个性大胆,表演夸张而富有感染力;有的同学,性格内敛,主动担任群众演员;有的同学奇思妙想,就地取材提供道具。虽然分工不同,但都为表演课本剧出谋划策,各尽所能。从而兼顾到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上过一次舞台,常使人终生难忘。青年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他们很愿意使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动”起来,使课堂、生活搞得热热闹闹,自己也因此而学到本领、增长才干。编演课本剧,全面培养了学生素质,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不仅化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投入,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极大地加强和提高。更有价值的是,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大大地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同学们把课本剧搬上了舞台,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让天赋得到充分的展示,智慧碰撞出的,不只是点点火花,而是熊熊燃烧的火炬。苏霖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是的,尽情燃烧吧!相信我们炼出的,绝不会是破铜烂铁,而是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可促进生生、师生间融洽关系的形成 多层评价课本剧,师生有效互动
准备课本剧和表演课本剧对艺术形象的感知往往不够完整,只有反复诵读,多次体验,多方比较,才能深入品味艺术性高的作品。因此,表演后的评价不可忽视。笔者采用了多层评价的方式。一是学生演员代表自评,可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演方式,题材等取舍等。二是小组内学生互评,选出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编导,并阐述理由。三是教师总评,明确标准应侧重于对文本的理解,人物的塑造和创性细节的成功之处,同时指出还须完善的地方。在评价的过程中,课堂是动态的,有时会产生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位男生评价某同学扮演的廉颇向蔺相如一介书生低头,实在太懦弱了。这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最终,在老师的点拨下,大家都认识到,廉将军正是凭借“知错”的精神和“请罪”的勇气,而获得了我们极大的尊重。古语有云:“知耻近乎勇”。我们说蔺相如有隐忍退让之勇,其实,廉颇也很勇敢,这种另类的勇敢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引入多层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同时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也更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
无论是准备过程中,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编排过程中,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据理力争;还是表演时的自信大胆,默契配合,这些都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老师的评价和对全局的把握也增强了师生的有效互动。从而打破传统文言文课堂上教师累死累活,学生无事可做的局面。
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强的文章改变为戏剧形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适合改变为课本剧,它往往适合叙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育实际,摸索出让学生乐学的教育方式,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并发扬光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当要最大程度利用课本资源,力求课堂鲜活生动,多给学生搭建展示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评”定“演”。要做好演后的“善后”工作。第一、要做好三“评”:(1)评编演。汇演后及时组织讨论,评论编演水平的高低,评论演出过程中的得与失,尤其要评演出中的成功与创新之处,同时要实事求是地提出要努力的方向和要克服的主要问题。(2)评对课文的理解。编演后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我们要相互交流“有差异的理解”,进而实现有差异的发展,绝对不强求标准化的理解。(3)评价和反思自己能力与素质的提高程度。要求学生们写下自己的演出体会或反思笔记,通过批判性的反思,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第二、要做好三“记录”:(1)优质的演出,可用录像机记下来,制作成光盘,作为永久性资料保存。(2)优秀的演员,可用成长记录袋记下他们的“历史功绩”,作为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优选好的“资本”。(3)优秀的底本,可以保存到学校资料室,作为课题资料保护好,可以惠及下一届的同学。
我在学校组织了一个课本剧兴趣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课本剧活动。我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剧本编写的要求,在课文中找出要改编的篇目,讨论编写剧本。在改编过程中,我随时巡视、答疑,学生改编的积极性很高,常会为一个细节的处理争得面红耳赤。由于他们兴趣大,改编的速度很快。在批改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成绩,而且他们能够大胆创新,传统剧、方言组、现代版、音乐剧等,花样翻新,出人意料。尤其是方言组和现代版的作品,夹杂了许多现代时髦语言、英语、网络语言,又有妙语穿插其间,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剧本写好后。我就组织学生排练、演出,要求把剧本内容高质量地表现出来。在排练过程中,学生认真严肃,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练习表演,十分投入。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显其能,配合默契。他们准备充分,考虑周到,设计细致。其用心之良苦令很多老师非常感动,也令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身上蕴藏着不可低估的潜力。
写,挥洒自如,拓展尽在细节
“写”,就是在演出前后让学生挥洒自如地写剧本、写点评、写活动感言。
写剧本是一种再创作,如果仅仅是依据课文内容去改编的话,那充其量也就是个格式的转换,不会有什么新意,不会有什么成就。因此,改编时我们既要保持原作的创作意图,又要故事情节更紧凑,人物性格更鲜明,有自己独到的一面。怎样做到这些?细节,关注细节,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创新的地方加以充分想象,将其润色、放大、夸张、细化,直到剧本鲜活灵动充满新鲜血液为止。成语《滥竽充数》中有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如果仅仅是平铺直叙,那这个故事的改编就会很平淡,于是我们在改写剧本的时候,依然保持南郭处士吹牛的本色,加以想象甚至是穿越,然后故事就风趣幽默而又颇具讽刺意味了。
在课本剧活动中,因为同学们都参与其中了,尤其是演出和评价让他们很兴奋很过瘾,因此他们往往会有很多深刻的感受,于是,我们的写作便有了源头活水,具备了把作文写好的前提条件。
那么怎样指导他们把这么经典的素材写好呢?细节,一定要把握好细节,否则,大家只是把活动经过简单记录一下,那就难免空泛平淡、千篇一律了。
第二篇: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
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教学奉行“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箴言,重“言”轻“文”;学生被“之乎者也”弄得头昏脑涨,日生厌倦之情。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文言文的课堂鲜活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语文老师深思的课题。笔者以课本剧表演为依托,在文言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字:高中 文言文教学 课本剧 有效教学
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于漪老师形象地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它在母语教育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可惜的是,有些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箴言,重“言”轻“文;学生被“之乎者也”弄得头昏脑涨,日生厌倦之情。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文言文的课堂鲜活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语文老师深思的课题。笔者以课本剧为依托,在文言文有效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
一、精心准备课本剧,落实文言基础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必修4中的一篇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按常规方式串讲,课堂难免沉闷枯燥。而《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因此,笔者认为它适合以课本剧为载体来进行教学。首先,给每个学习小组发放导学案,学生预习课文后结合注释完成课前练习。接着,梳理情节,弄清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排演课本剧的步骤、评价标准等具体要求。由于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所以同学们在准备阶段就兴趣浓厚,大家跃跃欲试。了解基本要求后,每个小组经讨论选定一个情节编课本剧,从编剧到演员都尊重学生的意愿,组内合理分工,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有一个组在排练“渑池之会”时,遇到了课下注解没有提到的句子“于是相如前进缶”,按现代汉语的词义理解“前进”一词总觉得别扭,于是组员着急地向老师寻求帮助。原来,“前进”在此处应理解为“上前进献”,属于古今异义,老师点拨释疑后,学生豁然开朗,欣然回到座位,更加投入地和组员编排剧本。看到学生满足的神情,笔者也感到欣慰,相较以往一味灌输文言字词句的“满堂灌”,这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落实了基础知识。而教学中有些疑难问题,会在精心准备课本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迎刃而解。
二、激情表演课本剧,发展学生个性
在表演中,细节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细节好比一只只萤火虫,当它聚集起来时,发出的光芒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增加细节动作,融入创造性的表演。当表演到“相如张目叱之”时,学生演员瞪大双眼,大义凛然,高声呵斥“左右侍臣”,“侍从们”马上低下头,纷纷退出。他们将相如不畏强暴之勇,不怕牺牲之勇表演得生动传神,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大声叫好。有的小组选择用方言表演,由于没有了语言隔膜,又不必循规蹈矩,充满地域色彩的语言和称谓,妙趣横生。当表演到“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时,学生演员假装摸了摸胡子,用方言加入相如的内心独白:我还是不和他见面的好些,免得引起矛盾。接着做一个牵缰绳的动作,还对观众们眨了眨眼睛,赶紧躲在门后。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声中,同学们感受到相如隐忍退让之勇,大智若愚之智。有的组挑战文言文的方式表演课本剧,尽管难度大,但学生们热情十足。在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有的同学个性大胆,表演夸张而富有感染力;有的同学,性格内敛,主动担任群众演员;有的同学奇思妙想,就地取材提供道具。虽然分工不同,但都为表演课本剧出谋划策,各尽所能。从而兼顾到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多层评价课本剧,师生有效互动
准备课本剧和表演课本剧对艺术形象的感知往往不够完整,只有反复诵读,多次体验,多方比较,才能深入品味艺术性高的作品。因此,表演后的评价不可忽视。笔者采用了多层评价的方式。一是学生演员代表自评,可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演方式,题材等取舍等。二是小组内学生互评,选出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编导,并阐述理由。三是教师总评,明确标准应侧重于对文本的理解,人物的塑造和创性细节的成功之处,同时指出还须完善的地方。在评价的过程中,课堂是动态的,有时会产生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位男生评价某同学扮演的廉颇向蔺相如一介书生低头,实在太懦弱了。这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最终,在老师的点拨下,大家都认识到,廉将军正是凭借“知错”的精神和“请罪”的勇气,而获得了我们极大的尊重。古语有云:“知耻近乎勇”。我们说蔺相如有隐忍退让之勇,其实,廉颇也很勇敢,这种另类的勇敢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引入多层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同时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也更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
无论是准备过程中,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编排过程中,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据理力争;还是表演时的自信大胆,默契配合,这些都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老师的评价和对全局的把握也增强了师生的有效互动。从而打破传统文言文课堂上教师累死累活,学生无事可做的局面。
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强的文章改变为戏剧形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适合改变为课本剧,它往往适合叙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育实际,摸索出让学生乐学的教育方式,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并发扬光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当要最大程度利用课本资源,力求课堂鲜活生动,多给学生搭建展示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2、杨利《中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研究》;
3、凌青《别样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以文言文课本剧促有效教学》。
第三篇:论文《让课堂“舞动”起来》
让课堂“舞动”起来
——谈《琵琶行》教学实践 安徽省灵璧中学 张芬红 *** 摘 要:本文以《琵琶行》的教学为例,谈古代诗歌教学要落实在多联多听、多读多背、多赏多析、多思多问、多写多练上,才能让学生心动,口动,情动,脑动,手动,让课堂真正“舞动”起来,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多联多听 多读多背 多赏多析 多思多问 多写多练 高效课堂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中,诗歌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千百年的岁月风尘不能遮掩它的动人光彩。教好、教活这些古代诗歌,使学生在这些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完美结合的古代诗歌中,不仅能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受到积极的启发教育;而且能够锤炼语言,积淀文化,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现以《琵琶行》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教学古代诗歌,构建高效课堂的。
一、多联多听,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又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如果在新课导入时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必定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求知的欲望一旦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为此,在《琵琶行》一课导入时,我给学生联想故
事,播放音乐,让学生一接触这篇课文,就有心动的感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
首先,我给学生联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绝弦”的故事荡气回肠,愈久弥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它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音乐,使人产生共鸣;音乐,让人找到知音。我以此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新认识和新理解,也为学习《琵琶行》作好铺垫。
随即,我给学生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氛围,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同时介绍:一千多年前,一位迁客骚人,一个沦落艺人,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经久不衰的知音绝唱。
知音的传说、哀怨的琵琶曲所营造的和谐氛围,巧妙地牵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情景未进而心已动的效果,为高效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多诵多背,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优秀的古代诗歌是伟大心灵活动的结果。诵读能让学生直接进入诗境,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和内在气韵,从而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诵读更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坚定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心。
我在教学《琵琶行》一文时,指导学生分步精读,教给学生诵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一要把握节奏,读出诗歌的音韵。如第二段描写音乐的部分很有音韵美,要让学生读出音乐的相应节奏,感受音韵美。“大弦嘈嘈如急雨”以下四句要读得急切而轻快;“间关莺语花底滑”以下两句语速放慢,但要流畅;“冰泉冷涩弦凝绝”以下四句则要小声读,慢读,为下面四句的高潮蓄势;“银瓶乍破水浆迸”以下四句是高潮和终止,要读得高亢,紧张,热烈;读完后顿一顿,然后轻缓地读出描写环境的两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要把握轻重,读出诗歌的意境。如诗的开头,要读得轻一些,慢一些,读出萧瑟凄凉的意境;而读“忽闻水上琵琶声”时,语调则要重一些,然后作稍长的停顿,给出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末段的最后两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谁”要重读,“青衫湿”则要轻轻读出,造成一种“余音绕梁”之效,才能读出其中凄凉感伤的意境。
三要把握语气,读出诗歌的感情。如第三段是琵琶女“自诉身世”,诉说自己过去的欢乐和现在的不幸,要越读越悲,最后一句“梦啼妆泪红阑干”,要语带哽咽。第四段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要读出感慨的语气,语调激动。“我从去年辞帝京”以下六句是铺垫,语气较轻。“其间旦暮闻何物”以下六句是诗人叙述自己的遭遇,气氛凄凉、孤寂,要读出叹惋之情。
除诵读外,我还要求学生当堂背诵重点段落,即描写音乐的第二段,背出三个乐段:急切欢快——缓慢凝重——激越雄壮,再一次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感情美。
只有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读多背古代诗歌,才能深刻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三、多赏多析,让学生的情动起来
诗歌是一种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诗人描写景、物、人、事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情感,所以我在古诗教学时,重视对古诗思想感情的赏析,让学生的情也跟着动起来。
《琵琶行》一诗叙述事件,写景写人全都充满抒情色彩。“江边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伤感、凄惨的心情。琵琶女“自诉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一节,处处以环境衬托自己的感慨,充分表达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从而凸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末段“司马青衫”一节,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和琵琶女的悲痛之情。
通过对两个“怀才不遇、沦落天涯”之人情感的赏析,诗歌变得更有艺术感染力,学生也充分体验到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为之动情。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显而易见能取得高效益。
四、多思多问,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要想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就必须使他们养成动脑的好习惯。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状况如不改
变,培养出来的就必然是学习的奴隶,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提倡学生多思多问。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要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质疑。
我在教学《琵琶行》时,通过分析作品情感,学生的情感被触动,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他们的思维也活跃起来。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精彩的问题,如:对音乐的三次描写各有什么作用?三次月亮的描写是否多余?诗歌的悲伤情感是怎样一层层表现出来的?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大家唇枪舌剑,激烈争论,智慧的火花在这时四处迸射,问题越争越明,理解越争越深入,这时我抓住精彩的音乐描写这一段所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串连起琵琶女身世谜底的揭示,连带起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触动,顿时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豁然开朗。这时三次月亮描写的不同作用,情景交融手法运用的用意,全在学生的思考质疑和讨论中变得了然于心。
实践证明,质疑是促进学生动脑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善于问,才善于动脑,多思多问,让学生的脑动起来,才能让课堂动起来,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五、多写多练,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它的工具作用,古代诗歌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鉴赏,还要让学生亲身投入到表达实践中去,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写多练,这是对诗歌理解的再一次深化。在教学《琵琶行》时,具体我是这样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
1、对联赏析与仿写。
白居易祠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试对本联作赏析,并把你对《琵琶行》一诗的理解和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经过学生讨论,我归纳:这幅对联将“景”“意”“情”三者紧密结合,概括了《琵琶行》全文。秋风阵阵,落木萧萧,秋花惨淡,秋夜漫长,意境凄清;又复之江水迷蒙,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于是心情倍加怅惘空虚,凄暗孤寂。这里既有诗人对客人的难舍,又包含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更有让诗人感触到被贬谪之“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哀。联语精工细绘,自然浑成,爱与恨在对比描写中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学生仿写的对联有: 一曲琵琶语,几多沦落情。琵琶几曲肝肠断,涕泪数行青衫湿。听江水悠悠琵琶曲,感秋风瑟瑟诗人情。
大弦嘈嘈,难说尽天下不平事;小弦切切,怎吐完四海漂泊情。这种对联练习,紧密结合课文,成为对课文理解的再一次深化;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审美能力。
2、语段描写训练。
《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音乐是飘渺虚忽、转瞬即逝的,作者借助比喻等手法把它再现出来,让它成为读者易于感受的具 6
体形象。请认真欣赏二胡曲《赛马》,写一段话,要求用上“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我们平时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些话题很抽象,难状难摹,但我们若能化抽象为具体,理解也就变得容易了。此训练意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其能力得到迁移。比如一个学生描写得就十分生动形象:
“音乐响起来,我好想看见了‘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上,骑手们已做好了预备,他们一手握着缰绳,一手举着赶马的皮鞭,随时准备抽下去。接着乐曲变得热烈奔放,奔腾激越,仿佛是矫健的骑手随着出发的号令,如离弦之箭,疾驰而去。匹匹赛马你追我赶,瞧那匹白马像一道银色的闪电,呼啸而去;另一匹火红的骏马四蹄翻滚,长鬃飞扬,似雄鹰展翅翱翔在蓝天,又似海燕凌羽奋飞在海边。中间稍作轻缓,只有隐隐约约的马蹄声越来越远,大概是观众们在远远张望,夹杂着阵阵烈风呼啸而来。然后音乐声急速跃向高潮,声势浩大,铿锵有力,耳边传来马嘶之声,原来冠军已到终点,那匹奔马奋蹄而起,长嘶一声,高傲地向全场宣示胜利。”
应该说,这些训练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课堂也就真正动起来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高效课堂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总之,要构建古代诗歌教学的高效课堂,就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要落实在让学生多联多听、多读多背、多赏多析、多思多问、多写多练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动,口动,情动,脑动,手动,让课堂真正“舞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古代诗歌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唐益才主编《新课标鼎尖教案》(延边教育出版社)
2、任志鸿主编《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
第四篇: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的论文
经过一个月《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很差。学生上课不是打瞌睡,走神,就是面无表情的坐着。我的心不安起来,长此下去怎么办?文言文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可是相当大的。当务之急,我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结合教学实践,经过反复探索,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我就从激发他们的兴趣入手。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激情,有了激情,他们就会主动学习,课堂也就动起来了。好的导语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就在导语上下功夫。如我在教授《钴姆潭西小丘记》一文时,就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
人生就像一杯酒,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固然有春风得意的幸运儿,品尝到其中的美味,但更多的失意文人却品尝着苦涩。失意文人只能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发泄心中的忧郁、苦闷。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就是这样的失意人。课后让同学们结合课本第92、93页,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际遇,大家看了没有?大声回答!(学生答:看过了。)哪位同学能来告诉大家?(学生积极举手回答)很好,我们知道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一再被贬谪,人生的坎坷成了他的文学财富,政治上的失意却成就了他文学上的辉煌。他的“永州八记”更是为人称道。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永州八记”?是哪八记?
如此之后,学生便七嘴八舌讨论起来。这样,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陡涨。一堂课就这样轻松地过去了。
二、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重要的读书方法。现在留存下来的文言文,是经过无数的读者筛选留下来的,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它们不仅思想内蕴丰富,更是气韵生动。这种气韵,我们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像《孟子》的“浩然正气”,《庄子》的“汪洋恣肆”,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等。你不通过反复诵读,是难知其中之妙的。比如当我吟诵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就会觉得有一股清泉流溢胸间,那种快意和美感是无法用言语比拟的。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文言文的文美和质美,使他们在欣赏文章时受到陶冶,充实底蕴,丰富情感,那么,学生面前的文言文还会是那样面目可憎,令人索然无味吗?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就要让学生多朗读。当然,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齐读,分组读,自由读都可以采用。学生也可以读全文,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字音,了解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他们也可以朗读一些重点句段,进行精段品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丰乐亭记》中“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涌出”一段,让学生边诵边体会。
后来学生告诉我他们在诵读体会时,心中竟有一种与作者往游其间的感觉。如果他们不去体验知识,还能有“这一堂过的真快啊”的感觉吗?
三、灵活教学点燃学生热情
调整教学关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是使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难度不大,趣味性强的自读课,我采用自由讨论学习法。如《朋党论》一文,我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识记、疏通文意,再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上交流。这样以来,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各个精神焕发,跃跃欲试。很多同学还结合生活实际,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发论证,讲得头头是道。待到他们对课文所讲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之后,我便趁机就课文内容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诸如“什么样的朋党才是君子之朋?”“什么样的朋党又是小人之朋?”“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论证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是非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问题的接连提出,学生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运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交流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激励了自我。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索,让他们在体验进步喜悦的同时也获得知识上的满足,这正是我想要的。
四、复述全文提高学生能力
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我还让学生大胆地复述课文内容。他们可由老师提名,可自己主动发言,也可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即让每一小组的同学从前到后,一人读一句原文再翻译一遍,然后让其他同学评析,看谁翻译得最好。同时对于文中的一些有争议比较难理解的词句,也可以趁机找出来,让大家讨论共同解决。比如我在上《毛颖传》的那一课时,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对于此句里的“是”字的理解就产生了分歧,很多同学把它理解为“放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复指前置宾语的代词”,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把它和以前学过的类似句式混淆了(比如“惟命是从”、“惟器是适”等等),于是我就引导他们结合已知的课文内容来探究其意,接下来就课文内容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他们发现,作者在这里是想要表现毛笔的功用的,因此这句话应理解为”竹简靠这书写”,那么“是”在这里就是用作指示代词,可解释为“这”,答案终于找到了,同学们为自己的收获而兴奋不已。这样,一节课上下来,不仅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也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加以补充说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课文不仅加深了印象,理解得准,理解得深,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通过一段时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课堂上的气氛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死气沉沉,用其他的教师的话说是“你们班的学生活了”。我也从中真正尝到了探究式教学的甜头。今后,我要继续进行开拓型教学实践,去总结文言文教学规律,为闯出一条文言文教学新路子而进行不懈努力,使我的课堂更精彩.
第五篇:让文言文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
让文言文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
摘要:文言文教学比较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厌。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游戏;探究质疑;表演;活跃气氛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它博大精深,又是考试必考的内容,加上古今词义差别很大,难理解、难背诵。因此,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都很重视,花费很多课时,逐字逐句串讲,但只是少数的学生拼命记笔记,大多数学生恹恹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效果差。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文言文发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勇于创新呢?我认为应该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尽可能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各种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生年龄还小,比较喜欢做游戏,喜欢得到奖励。在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课前导入、文言词语的解释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把课堂教学、游戏、奖励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一)制订课堂游戏规则
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在活动前要制订好游戏的规则,例如:凡积极参与各项游戏的加1分,提出问题加1分,提出有创新性问题加2分,回答问题正确的加2分,很好的、有创新性加3分,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加2分,积极参与辩论活动的加2分,在辩论中有创新性的观点、理由加3分,参与表演的加1分,表演得很好的加2分,参与出测试题的加1分,期末总评成绩由2部分构成,即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加分奖励总分的30%组成。教师把规则向学生讲清。这样做一是为了使活动有规可依,二是促使学生主动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即课前预习、提高参与度。
(二)有奖竞猜,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一节新课的开端。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就会使这一堂新课初绽光彩。例如:教学《狼》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说出带“狼”字的成语。“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引狼入室、声名狼藉、鬼哭狼嚎、狼狈不堪、狼子野心……”学生抢着回答,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紧接着还要让学生说下去,这时教师对刚才学生所说的成语总结说:凡是带狼的成语都有贬义的色彩,今天我们学习《狼》一文,你们知道是谁写的?选自哪一部书?“聊斋”是指什么?“志异”是指什么?这部书写什么故事的?有谁知道作者是怎样积累素材的?学生纷纷回答。课堂气氛热烈,拉开了课堂大戏的序幕。
二、合作探究、互相质疑,活跃课堂气氛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在学习中个人的自我学习难以有更深的认识,如果能借鉴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而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质疑,既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翻译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自译课文,同学互改
译文是文言文考查中的一个考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过去的串译,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厌,教师不妨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对照注释进行翻译,同学之间互改,让优生辅导学困生,带动学困生学习。在让学生进行自译前,教师做好译文示范;教给学生译文的方法,让学生自学。
(二)互提问题,小组讨论
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学生有疑问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因此,在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及译完全文后,让学生朗读全文,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例如:《愚公移山》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就记叙的六要素提出问题,就课文中的精彩片段、细节描写提出问题,还可以就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提出问题,教师把问题收集起来。
三、情景表演,活跃课堂气氛
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熟悉课文,还可以让学生把原文改写成短剧,让学生表演或即兴表演。例如:《核舟记》这篇说明文,作者是按空间顺序介绍的,尤其是船头三人的手脚位置很容易记错,可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和同桌进行表演。通过即兴表演,学生很快记熟了这一段,并能背诵出来。又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把原文该成短剧,在由学生表演愚公聚集家人提出移山的想法、共商移山的对策、带领家人挖山运泥、邻居帮助、智叟劝阻、感动天帝、山神帮助移山的情景。通过表演既让课堂教学增添了情趣,活跃了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总之,如果要想让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富有激情,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我们应想方设法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远离枯燥,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文言文课。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喜欢学文言文,欣赏文言文,并从中汲取营养。
参考文献:
[1] 唐敏 《如何教学文言文》[DB/OL]育星教育网
[2]方海丽《怎样让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DB/OL]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