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分析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可以通过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后实践与调查:任选其中一个。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参考时
1时
教学过程
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分析。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巩固训练: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资料分析:分析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布置外实践与调查:、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
讨论与交流。
带着问题阅读P13内容。
观察图Ⅶ-6蛙的生殖和发育。
观看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
思考、讨论、交流。
讨论与交流。
思考与交流:什么是两栖动物?
观察图Ⅶ-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阅读资料P14资料分析123。
思考、讨论、交流:P1讨论123。
分析比较。
任选其中一个,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评价与点拨。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评价、释疑、小结、拓展。
评价、小结。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得出结论
简要介绍、拓展。
引导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评价、释疑、小结。
拓展
提供一定的资料,进行方法指导。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参考时:1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认真观察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阐述观点
说明道理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
问题:、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
得出结论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解释说明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第三篇: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说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
2.理解描述蛙的发育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生殖有一定的影响。
复习提问
1、家蚕一生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类似的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_
2、家蚕一生要蜕皮()次,蝗虫要蜕皮()次。
3、很多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__,类似的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昆虫在生殖和发育过程,那么两栖动物的,些生殖和发育过程又是怎样呢?它们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
• 1.能说出两栖动物的常见种类及生殖和发育过程、特点 • 2.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出示自学目标一:常见两栖动物有哪些?
学生结合阅读教材后、结合日常实际回答: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都是两栖动物。出示两栖动物图片。有些同学回答:还有扬子鳄、龟
教师提出质疑:、扬子鳄、龟也都是两栖动物么? 由此引出同学看一段录相一整体认识两栖动物的特征,再让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 出示自学目标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的叫有何意义? 2.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 3.雌雄蛙抱对有何意义?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没有差别? 5.青蛙的生殖、发育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 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 以上问题的解决通过学生自学、看录相后、小组讨论, 最后教师点拨。
出示自学目标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_______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才能上陆生活。
2、判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自学书本
利用资料证明自己观点。
得出结论: 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环境。课堂练习
1、举例两栖动物有哪些?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_______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才能上陆生活。
3、蝌蚪在水中用_____呼吸,成蛙用_____,同时用_____辅助呼吸。
4、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___体,体___受精,___中发育。
5、与昆虫的发育相比,青蛙的发育属于__________ 作业布置:
1.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2.课下条件允许情况下,培育蛙发育过程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不仅要学生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要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变态的含义: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幼体明显不同;两栖动物的含义: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两栖动物到了繁殖的季节要回到
水中,爬行动物却是到陆地上产卵。本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各抒己见,争当学习的小主人。以后对于小组讨论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
第四篇: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教案
活龙民族中学
许波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
2.理解描述蛙的发育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生殖有一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培养学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家蚕一生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类似的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_
2、家蚕一生要蜕皮()次,蝗虫要蜕皮()次。
3、很多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__,类似的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昆虫在生殖和发育过程,那么两栖动物的,些生殖和发育过程又是怎样呢?它们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两栖动物的常见种类及生殖和发育过程、特点 2.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出示自学目标一:常见两栖动物有哪些?
(三)学生结合阅读教材后、结合日常实际回答: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都是两栖动物。出示两栖动物图片。
有些同学回答:还有扬子鳄、龟
教师提出质疑:、扬子鳄、龟也都是两栖动物么? 由此引出同学看一段录相一整体认识两栖动物的特征,再让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 出示自学目标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的叫有何意义? 2.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 3.雌雄蛙抱对有何意义?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没有差别?
5.青蛙的生殖、发育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 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 以上问题的解决通过学生自学、看录相后、小组讨论, 最后教师点拨。出示自学目标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_______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才能上陆生活。
2、判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
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自学书本
利用资料证明自己观点。
得出结论: 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环境。
(四)课堂练习
1、举例两栖动物有哪些?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_______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才能上陆生活。
3、蝌蚪在水中用_____呼吸,成蛙用_____,同时用_____辅助呼吸。
4、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___体,体___受精,___中发育。
5、与昆虫的发育相比,青蛙的发育属于__________ 作业布置:
1.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2.课下条件允许情况下,培育蛙发育过程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不仅要学生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要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变态的含义: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幼体明显不同;两栖动物的含义: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两栖动物到了繁殖的季节要回到水中,爬行动物却是到陆地上产卵。本节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各抒己见,争当学习的小主人。以后对于小组讨论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
通过 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学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教,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的指导、调控是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前提,如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激励,这都应是教师主导的。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不讲学习形式不等于不渗透学习方法,只不过不是强加给学生的,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自我生成生物学习的策略,这是学生自我建构的,符合生物教学规律的。
第五篇: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_教案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法方法:观察、讨论、探究、启发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诗词,引入新课:
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雨声、蛙声,这是初夏雨夜特有的音响和气氛,而且在闲敲棋子伴着灯花坠落的孤独中,更加衬托出友人因雨阻隔未能践约,“闲敲”句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诗人深夜寂寞和失望的情怀。)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通过图片、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 风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以免学生误认为两栖动物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水栖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混淆。4.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这种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归纳: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巩固训练: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5.判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
根据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的地区。环境变迁也是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
5.小组讨论教材中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就最感兴趣的问题重点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蝌蚪在发育的过程中,随着四肢的逐渐长出,尾部也逐渐消失。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蝌蚪的这种发育现象是受基因(遗传物质)控制的,就好像是按照编好的“程序”使蝌蚪尾部细胞死亡消失,因此科学家将此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刚孵出的小蝌蚪不会取食,经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靠残存的卵黄获得营养,2~3天后才开始吃藻类和水蚤等。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在蛙的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蝌蚪生活在水中,具有外形像鱼、用鳃呼吸等特点,说明生物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还保留着水栖祖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的教学内容
四.布置练习
布置课外实践与调查: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方式:体外(水中)受精――-有性生殖 发育:幼体在水中发育,幼体发育为成体要经过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