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教案背景:
1、学习对象:初中生
2、课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观察鸡蛋的结构的实验器材,包括:培养皿,解剖刀,镊子,放大镜,鸡蛋等。(2)预习课本鸟的生殖过程发育过程、实验观察鸡蛋的结构
3、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课题:本节课题是鸟的生殖和发育,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们培养爱鸟护鸟的情感目标,锻炼学生科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描述鸟的生殖结构和发育过程。
2.观察鸟卵的结构,说出鸟卵适于陆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鸡卵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鸟类、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标题显示本节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但实际上整节课的安排是以鸟类繁殖的“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过程为主线的。通过观察鸡蛋结构的实验,结合课本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讨论并明确各部分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接着利用两种鸟类的对比说出鸟的发育过程有早成雏和晚成雏之分,亲鸟的筑巢、孵卵、育雏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鸟卵的结构。
2、难点 探究鸟卵的结构,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收集与鸟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的材料、鸟的繁殖行为视频
探究实验材料:解剖剪、镊子、烧杯(内有40℃~50℃的温水)、培养皿,放大镜,鸡蛋,鸭蛋,鹌鹑蛋
学生:收集与鸟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的资料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自主互助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欣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配乐诗朗诵:《钱塘湖春行》
在学生被诗中的意境所感染时,再请学生分析:诗中提到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述的是鸟类的什么行为? 点评:利用学生已知的古诗导入,既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又可借此提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特殊情境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点燃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热情。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到鸟的繁殖的过程: 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
这就是鸟儿生息繁衍的全过程正是这个过程才有了莺歌燕舞的风景。……我们人类是喜欢鸟的。请看:
1、展示鸟巢奥运会馆图片,漂亮吗?它表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体,大家再看,鸟巢又像一个孕育着新的生命摇篮。
2、那么你见过哪些鸟的鸟巢呢?(收集鸟巢的信息及鸟巢的作用)学生回答:麻雀、燕子等等。展示几种鸟的鸟巢,通过观察,思考:鸟巢的作用是什么呢? 保温,育雏、保护……除此之外还有吸引异性的作用。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鸟巢”入手,结合实例联系到真正的鸟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筑巢)观看视频(鸟的求偶视频):
这只雄鸟买力地展示它的优美的舞姿是为了……?(为了求偶。博得雌鸟的欢心。)
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你还知道哪些鸟儿不同的求偶方式? 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企鹅求偶…… 她们用独特的方式求得配偶。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观察、收集、分析能力。
4、视频播放。
请学生思考:它这种受精方式叫什么?(体内受精)体内受精有什么好处?
提出问题:不同的鸟产的卵相同吗? 展示几种不同的常见的鸟卵。
让学生得出:不同的鸟卵的大小是不同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5、以鸡卵为例观察鸟卵的结构。
展示鸡卵的观察步骤和方法:
一、观 鸡卵的外形 思考这种形状有什么意义? 生:鸡蛋是椭圆形的。
师:鸡蛋的形状为什么不是球形的?这种形状有什么好处吗?请同学们用手拨动鸡蛋,看看它的移动状态。
生:我用手拨动鸡蛋。它向前滚动一段距离,又基本返回原来的地方。这样可以防止蛋从窝内滚出来。
二、摸 让学生单手均匀用力握鸡卵,看会不会轻易捏碎,理解卵壳作用。生:蛋壳比较硬,它起保护作用。
三、探 鸟卵的内部结构展示鸡卵的结构图
学生四人一组,按照要求逐一找到卵的各个结构(及时巡视指导)学生分组汇报他们看到的结构
展示鸡卵的内部结构图,让学生逐一指出卵的内部结构
6、大家知道了卵的结构,知道各结构的功能吗? 讨论:
1、卵壳有什么功能?
2、卵壳膜有什么功能?
3、卵白有什么功能?
4、卵黄有什么功能?
5、胚盘有什么功能?
6、卵细胞是由谁组成的?
7、气室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分组回答:
7、探究气室的作用:
(1)、观察:大家都看到了,气室容积很小,那么如何提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大量氧气?(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卵壳)
(2)、检测:启发学生利用桌上的物品设计探究方案,并且用温水浸泡法来探究一下气孔是否存在
[设计意图]实物观察时注意到细节的指导,就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示,利于学生实验步骤的优化和观察的实效,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8、大显身手(略):
三.随堂检测:
四、知识小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变抽象为形象,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还注重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懂得父母关爱及爱鸟、护鸟的情感。若过渡的语言更优化些,时间分配更合理些将会变得比较完美。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考虑不够全面,有个别实验失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
第二篇: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能力方面: 1.对图文和视频资料进行分析,尝试归纳和总结。2.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认识鸟卵的结构。3.进行交流与讨论,学会表述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探究、合作、交流中,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认同鸟类与人类的关系,确立保护自然环境和爱鸟护鸟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鸟类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认识很浅,《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课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鸟类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机会动手操作、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爱护鸟类的情感,懂得父母对儿女的爱。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2.鸟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 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认识鸟卵的复杂结构,自主构建“鸟卵的复杂结构增强了鸟类对陆地环境的适应”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让学生欣赏图片(大致内容是:数以万计的各种鸟类,有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岸上栖息的,它们各自选择合适的地点筑巢安家、产卵、孵卵、育雏,使岛上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情趣。)你喜欢鸟吗?为什么?最喜欢哪种鸟? 大部分鸟类每年的春天都要繁衍后代,来维系种族的延续。其实你们刚才看到的很多图片都是与鸟类繁殖有关的行为。那么鸟类究竟如何生殖发育呢? 鸟的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那它的受精卵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将从观察鸡卵的结构开始,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课件展示两只可爱的小鸡,提出问题:鸡卵为什么能孵出小鸡呢?引发思索,引出主题。学生活动: 在鸟语花香的情境中,品味自然的美丽,领略生命的精彩。思索并回答
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遐想,分析并交流有关鸟类的生殖发育。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将大自然的美丽与人文精神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又使科学内容富于审美情趣,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既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新问题的情境,激发他们进入下面的学习环节。
活动2【讲授】鸟的生殖和发育 教师活动: 1.提出要求 请根据即将播放的家鸡画面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讨论 ,分析图片中涉及到的有关家鸡的繁殖行为,进而总结归纳出鸟类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2.设问
大部分鸟类每年的春天都要飞回来繁衍后代,来维系种族的延续。其实你们刚才在图片中看到的情景,都是与鸟类繁殖有关的行为。那么鸟类究竟有哪些繁殖行为呢?是否和家鸡一样呢? 观察一幅幅精美的自然画卷,让学生总结关于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3.指导学习
走到学生中间,协助 他们结合图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作出贴切、合理的分析。4.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间的交流,鼓励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对正确合理的分析给予及时的肯定,不科学的描述则给予适时的点拨 5.质疑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定要经过这些阶段吗?有没有例外?所有的阶段都有例外吗? 6.指导辨析
巡回,进一步启发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参与他们的讨论,起好点拨、指导作用。学生活动: 1.明确要求
带着问题观察图片,分析图中鸟的行为,品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考着鸟类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并讨论、分析、归纳家鸡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和顺序。
调动知识储备,展开交流,自由发言,或陈述知晓,或提出疑问,或相互解疑。带着问题走进鸟的世界,共同探讨有关鸟的生殖和发育问题。3.协作学习
各小组成员热烈研讨,达成共识,形成了小组统一观点。4.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观点,组间进行补充、修正、完善,进而归纳总结出鸟类生殖发育的基本过程 : ·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 5.讨论
调动经验储备,将前一阶段形成的概念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6.得出结论
讨论明确:(l)有的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如杜鹊。(2)无论各种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都必须具有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能力。“趣味认知”
用趣味图片帮助学生澄清日常常见的错误,对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形成正确完整的认识。认识生命的可贵,增强珍爱生命意识。
教师在既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新问题的情境,激发他们进入下面的学习环节。
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边观察边思考。
通过形成概念之后的质疑,不仅可以激励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真正理解鸟类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最基本行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借助该情境可以有效地诊断学生对前面所形成概念的掌握程度,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活动3【讲授】观察鸡卵的结构 教师活动: 鸟卵在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鸟卵有什么样的结构呢?下面我们就以鸡卵为例,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鸟卵的结构。
教师课件展示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讲述观察的基本方法:由外到内,层层深入。
提出实验要求:观察应做到全面细致、实事求是。1.探外形
鸡卵椭球形的外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选出两位同学,单手用力握鸡卵,卵壳能捏破吗? 卵壳有何作用? 我们都知道蛋壳易碎,“保护”如何有效实现? 很厚的卵壳行不行? 2.探气孔
鸟的胚胎发育需不需要氧气呢?氧气从哪里来呢? 用肉眼和放大镜仔细看一看。如何验证气孔确实存在以及具有透气作用呢?教师演示鸡蛋放温水里。3.探结构
卵壳内有怎样的结构呢?让我们进一步认识鸡卵的内部结构。鸡卵不同的结构,各自有怎样的功能? 通过对鸡卵结构观察,你认为鸡卵为什么需要这样复杂的结构呢?这些结构与怎样的环境相适应? 动动脑:鸟卵的结构为什么这样复杂,这样的结构适合处在怎样的环境中? 学生活动: 每四人为一组,各组同学尝试、体验,讨论、分析。
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在实验中思考相关的问题,小组交流、师生交流中完成鸟卵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归纳。
通过“大力士”同学的尝试,对比认识鸟卵的卵形结构对于保护鸡卵的作用。放大镜初步观察 在观察、分析和交流中,认识卵的结构,理解卵的各部分作用;学会区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明白新鲜的鸡卵是“活”的。学生观察
小组合作设计探究方案,然后集体交流和评议。
小组合作,参照“观察鸡卵的操作步骤”进行观察。对照图和实物认识卵的结构, 小组讨论分析,理解卵的各部分作用,以及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设计意图: 教师在既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新问题的情境,激发他们进入下面的学习环节。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并且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积极探究以及实践创新的能力。
感受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建构“卵壳对卵起保护作用”,从而增加了对陆地环境适应性。建构“卵壳上的气孔可以透气,确保卵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概念。观察鸡卵,建构“鸟卵的复杂结构增加了对陆地环境适应性”的概念。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使学生对鸡卵结构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活动4【活动】课堂总结 通过幻灯片出示本节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设计意图: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能强化认识,可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活动5【活动】学以致用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来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分析古诗中描述了鸟的哪些繁殖行为? 古诗为: 燕
诗
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设计意图: 希望学生通过了解鸟类繁殖后代的艰辛,进一步认识到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比鸟类对后代的爱还要深远、还要厚重,父母的爱更是不能忘记的。
活动6【练习】巩固练习
幻灯片出示一些练习题,游戏互动形式,砸金蛋选题。
设计意图:这些题目既能达到巩固新学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使学生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习题完成情况以及课堂反应情况来检验学生在知识、探究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情况。
活动7【活动】知识拓展 课件展示: 我国珍稀的鸟类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有鸟类1256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褐马鸡、朱鹮、金雕、中华秋沙鸭等特产珍稀鸟类50种以上。世界上的鹤类有15种,我国就有9种;雁鸭类148种,我国有46种;野生雉类276种,我国有56种。地球上自1600年以来,已有96种鸟类灭绝,目前还有1000多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任何一种鸟类的灭绝都是大自然和人类不可挽回的损失,加强鸟类资源的保护,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朱鹮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 褐马鸡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山西、河北、北京
白颈长尾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两广 绿孔雀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云南南部 设计意图: 鸟类作为生物圈的重要一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为生物圈增添了色彩。我们应该掌握一些与鸟类有关的知识,并且不仅要爱鸟护鸟,还要让鸟类在生物圈中更好地生存、繁衍和发展。
第三篇: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说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
2.理解描述蛙的发育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生殖有一定的影响。
复习提问
1、家蚕一生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类似的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_
2、家蚕一生要蜕皮()次,蝗虫要蜕皮()次。
3、很多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__,类似的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昆虫在生殖和发育过程,那么两栖动物的,些生殖和发育过程又是怎样呢?它们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
• 1.能说出两栖动物的常见种类及生殖和发育过程、特点 • 2.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出示自学目标一:常见两栖动物有哪些?
学生结合阅读教材后、结合日常实际回答: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都是两栖动物。出示两栖动物图片。有些同学回答:还有扬子鳄、龟
教师提出质疑:、扬子鳄、龟也都是两栖动物么? 由此引出同学看一段录相一整体认识两栖动物的特征,再让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 出示自学目标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的叫有何意义? 2.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 3.雌雄蛙抱对有何意义?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没有差别? 5.青蛙的生殖、发育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 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 以上问题的解决通过学生自学、看录相后、小组讨论, 最后教师点拨。
出示自学目标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_______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才能上陆生活。
2、判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自学书本
利用资料证明自己观点。
得出结论: 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环境。课堂练习
1、举例两栖动物有哪些?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_______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才能上陆生活。
3、蝌蚪在水中用_____呼吸,成蛙用_____,同时用_____辅助呼吸。
4、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___体,体___受精,___中发育。
5、与昆虫的发育相比,青蛙的发育属于__________ 作业布置:
1.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2.课下条件允许情况下,培育蛙发育过程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不仅要学生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要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变态的含义: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幼体明显不同;两栖动物的含义: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两栖动物到了繁殖的季节要回到
水中,爬行动物却是到陆地上产卵。本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各抒己见,争当学习的小主人。以后对于小组讨论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
第四篇: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教案
活龙民族中学
许波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
2.理解描述蛙的发育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生殖有一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培养学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家蚕一生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类似的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_
2、家蚕一生要蜕皮()次,蝗虫要蜕皮()次。
3、很多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__,类似的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昆虫在生殖和发育过程,那么两栖动物的,些生殖和发育过程又是怎样呢?它们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两栖动物的常见种类及生殖和发育过程、特点 2.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出示自学目标一:常见两栖动物有哪些?
(三)学生结合阅读教材后、结合日常实际回答: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都是两栖动物。出示两栖动物图片。
有些同学回答:还有扬子鳄、龟
教师提出质疑:、扬子鳄、龟也都是两栖动物么? 由此引出同学看一段录相一整体认识两栖动物的特征,再让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 出示自学目标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的叫有何意义? 2.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 3.雌雄蛙抱对有何意义?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没有差别?
5.青蛙的生殖、发育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 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 以上问题的解决通过学生自学、看录相后、小组讨论, 最后教师点拨。出示自学目标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_______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才能上陆生活。
2、判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
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自学书本
利用资料证明自己观点。
得出结论: 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环境。
(四)课堂练习
1、举例两栖动物有哪些?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_______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_____才能上陆生活。
3、蝌蚪在水中用_____呼吸,成蛙用_____,同时用_____辅助呼吸。
4、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___体,体___受精,___中发育。
5、与昆虫的发育相比,青蛙的发育属于__________ 作业布置:
1.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2.课下条件允许情况下,培育蛙发育过程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不仅要学生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要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变态的含义: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幼体明显不同;两栖动物的含义: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两栖动物到了繁殖的季节要回到水中,爬行动物却是到陆地上产卵。本节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各抒己见,争当学习的小主人。以后对于小组讨论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
通过 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学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教,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的指导、调控是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前提,如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激励,这都应是教师主导的。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不讲学习形式不等于不渗透学习方法,只不过不是强加给学生的,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自我生成生物学习的策略,这是学生自我建构的,符合生物教学规律的。
第五篇: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昆虫的生殖方式及特点。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情感目标: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会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现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变态发育的概念。
2.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区别。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化蝶一段,想想屏幕上出示的问题。①美丽的蝴蝶从哪儿来?
②为什么冬季几乎见不到苍蝇、蚊子?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比较、归纳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间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叫什么名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1: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生2:故事说的是梁祝死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比翼双飞。乐曲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忠贞。
师: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梁祝化蝶”,比翼双飞,是人们对纯洁爱情的憧憬,但科学地讲美丽的蝴蝶究竟是谁变来的呢 [多媒体显示毛毛虫和蝴蝶的图片] 师:美丽的蝴蝶竟然是有很丑的毛毛虫变来的!可是毛毛虫是从哪儿来的呢?它又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来回答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师:生物界中有100多万种昆虫,它们分布广,数量大,形态多样。其中,家蚕和蝗虫是有代表性的昆虫。家蚕的发育方式与蝴蝶相似,我们就先来学习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学习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师:谁能说出为什么课本要选择家蚕作为代表动物来学习呢? 生1:家蚕是人类很早就驯养的昆虫,而且还能为人类提供蚕丝。生2:家蚕的蚕丝可以用来制作丝织品。生3:在古代,丝绸曾经出口到了欧洲!生4:中国的丝绸制品现在还倍受世人瞩目。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据史料记载,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开始饲养家蚕,并用蚕丝加工成了美丽的丝绸。大家都知道在汉朝就有了从我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数百年来,中国的丝绸沿着漫漫丝路送到了欧洲,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正是因为家蚕特殊的身份,我们的教材特别选取了家蚕作为代表动物,供我们学习。
[观察与思考] 师:请同学们观察教书P79页图,思考以下问题:
1、家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2、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哪四个时期?各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生:按照教师出示的讨论提纲分组讨论。
师:引导学生交流并归纳形成知识点,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形 态 特 点 幼虫
成虫
蛹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表格] 师:现在我们了解了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时期。通过对比家蚕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你有何发现?
生:家蚕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很大!
师:对,像家蚕这样,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师:还有哪些昆虫的发育过程与家蚕一样,经过四个时期?
生 活习性 生1:苍蝇、蚊子。生2:还有蜜蜂。生3:还有螳螂!
师:他们的回答中有没有不对的? 生4:螳螂的一生好像不经过蛹的时期。师:太对啦!螳螂的一生没有蛹期!生5:蝗虫和蟋蟀的一生也没有蛹期。
师:刚刚同学们说的都对,实际上昆虫的发育有两种方式。像家蚕一样,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而发育过程中不经过蛹期的过程就称为不完全变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77页蝗虫的发育过程。[学生自学蝗虫的发育历程] 师:众所周知,蝗虫是非常常见的农业害虫,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非常严重的蝗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沉痛的灾难。同时,中国人们在治蝗救灾方面积极探索、顽强拼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非常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下面,同学们看过课本了,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蝗虫的跳蝻和成虫有何区别?
生:跳蝻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没有翅,能跳跃,但不能飞。
师:我们把跳蝻叫做蝗虫的“若虫”,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叫呢? 生:跳蝻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比较相似。
师:非常正确!“若”本身就有“如”和“好像”意思,而蝗虫的幼虫和成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殖器官是否发育成熟和是否有翅以及身体的大小上,所以称跳蝻为若虫。像蝗虫这样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像同学们说的蟋蟀和螳螂的发育过程都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好,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蝴蝶的发育,毛毛虫变成了美丽的蝴蝶,这属于哪种发育过程?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有蛹期!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我们今天学习了有关昆虫生殖和发育的知识,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家蚕和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知道了什么是变态发育,明确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
师:总结的不错。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家蚕和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的异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蝗虫
[多媒体呈现表格] 师: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类群,也是动物中最为兴盛的类群,同时还是与人类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个类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学以致用。下面我们看一幅图,同学们来讨论一下,应该如何解释图上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图示] 生:这是蝉蜕皮的过程。蝉的外骨骼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长大,当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时,蝉就要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是否知道这是蝉在发育过程中的第几次蜕皮? 生:应该是最后一次蜕皮。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蝉的幼虫蜕皮之后变成了成虫。
师:回答的太好了!我再问大家,蝉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还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生:发生分歧。
师:同学们要注意,辨别一种昆虫是哪一种发育发式,关键要看什么? 生:发育过程中是否有蛹期!
师:对啊,那么蝉的发育究竟是哪种类型呢? 生:不完全变态发育!
师:正确!我们要注意,在应用知识时不要想当然的用,而要有根据的用。我们再来看一幅图片:这是一种身体很小的蜂,不到1毫米,叫赤眼蜂,看看它是怎样成为杀虫能手的? 生:它不是将害虫吃掉,而是将自己的卵产在害虫的卵内,用这些害虫卵内的营养物质作为自己的营养,使害虫的卵得不到营养而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很好。这种防治害虫的手段有何优点呢? 生:减少农药污染!
师:正是如此,这也是生物防治的一大优点。除了赤眼蜂,还有不少昆虫可以应用在生物防治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昆虫生殖和发育的过程,而且还会发现,小小的昆虫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大旱之年会闹蝗灾?为什么苍蝇可以随意出入肮脏的地方而不生病?还有哪些昆虫可以用于生物防治?等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己提出一个想要进一步了解的话题,自行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写成短文,与大家交流分享。
三、[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1、蚕茧代表家蚕的()
A卵期
B幼虫期
C蛹期
D成虫期
2、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是()
A卵→若虫→蛹→成虫
B卵→蛹→若虫→成虫 C卵→若虫→成虫
D卵→蛹→成虫
3、跳蝻是蝗虫的幼虫,它与成虫的本质区别是()
A形态结构不同
B生活习性不同
C身体较大
D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 〈二〉分析说明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这句诗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你能更改其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吗?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定义:全完变态
3、举例:蜜蜂、蚊子、蝇子、金龟子
二、蝗虫的生殖和发育
1、过程:卵——→若虫(幼虫)——→成虫
2、定义:不全完变态
3、举例:蟋蟀、蜻蜓、椿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