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七单元第一课强项令 教案.doc
强项令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官吏刚正不阿,流芳千古,东汉时的董宣就是一个例子,请大家打开课本172页,我们一起学习《强项令》。(板书课题)我先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生读注释1。)
师:注意《后汉书》的作者是范哗(板书),“哗”读作yâ不读huá。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同时要求:(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生字的拼音直接注在书上;(2)在弄不懂意思的句子下面画横线;(3)默读时间为6分钟,之后老师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默读情况。)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了,下面我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他们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用笔把你认为读错的字、停顿不恰当的地方标出来。
(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并提示读到“流血被面”为止。生读。)
师:同学们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纠正?
生1:“欲箠杀之”这一句漏了一个“杀”字。
生2:“将何以理天下乎?”应该读成“将何/以理天下乎?”
(别的同学私下议论,表示异议。)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2迟疑起来,没有回答。)
生3:我认为前面的同学没有读错,“将/何以/理天下乎?”中的“何以”应该连读,意思是“凭什么”。
师:这个同学的处理是正确的。“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师请另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一直读到第1段结束。)
生4:“俯”字不应该读成“fú”,应该是“fǔ”。
师:对,这个字是三声,意思是低头。
生5:“吏不敢至门”停顿不对,应该是“吏/不敢至门”。
师:他怎么读的?
生5:“吏不敢/至门”。
师:你为什么这样改?
生5:我„„感觉应该是这样。
师:在“吏”后面停顿能够突出“不敢”两个字,这是个好的建议。
生6:他把“震栗”读成了“震粟”。
师:这个字读“sù”还是读“lì”?(板书“栗”,边指边说)“粟”字上面有两粒米。(学生笑。)
(师又请一生读第2段。生朗读至文章结束时,生7立即举手发言。)
生7:“妻子”中间应该有一个停顿。
师:为什么呢?
生7:因为这里的“妻子”指的是“妻”和“子”。
师:这个同学注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古代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而现在的“妻子”指的是一个人,这是古今词义的差别。
师:我提醒大家一个词,“敝车一乘”中的“乘”字应该读“shâng”,和前面“骖乘”的“乘”字是同一个字。在古代,车马的数量往往是财富的象征。比如“千乘之国”就是指实力强大的国家。
师:关于字音和停顿,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沉默了一会儿,没人举手)好,现在我们来齐读一下这篇文章。朗读时注意速度和节奏。
(师领起,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时候,我觉得“宣悉以班诸吏”这一句停顿得不恰当。应该在“以”和“班”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停顿,因为“以”后面省略了一个“之”字,就是董宣把皇帝赐给的三十万钱都分给了下属。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停顿。请跟老师读两遍。
(师领读两遍。)
师:现在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你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同桌商量。时间3分钟。
(师巡视,鼓励生自由讨论,气氛活跃起来。)
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8:“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比较难懂。“二千石”是汉代的一种官职名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部长。(生笑)其中的“石”应该读作“shí”,不要读成“dàn”,课本注释是正确的。课本对“艾绶”也有注释,说它指的是“系绿色印纽的丝带”,秦汉时代,衣物的色彩和人的地位有很
大的关系。什么样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用什么颜色装饰物品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有“衣分五色,人分九等”的说法。这篇文章中把湖阳公主的家奴叫作“苍头”,就是因为古代的奴隶只能用青布包头;而老百姓只能穿素色的布衣,所以就有“文叔为白衣时”的说法。
生9:为什么董宣不经审判就打死了公主的家奴?(课后思考题)
师(点头表示肯定):是呀,董宣这样把家奴杀死是不是有点儿“草菅人命”?还有疑问吗?
生10:汉光武帝还是老百姓的时候,为什么藏匿杀人犯,官吏却不敢进他的家门?
师:这两个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深,他们不但明白了句子的意思,还能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可见他们很善于动脑筋。不过,老师想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下节课讨论。现在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从文章中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传记呢?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生快速读。师巡视后请生回答。)
生11:第一句话。
师:请读出来。(生读,把“圉”读成了四声,随即自己纠正。)
师:为什么说这句话是传记的标志呢?
生11:因为传记一般都要先交代人的籍贯。
师:好的,请坐。还有吗?
生12:第2段的第一句话:“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2:这句话交代了董宣死亡的年龄,这是传记中常常要交代的。
师:这两位同学读书很用心,这些话都显示了传记的特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课文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课下大家再多读几遍课文。
现在做几组练习,下节课,老师首先要检测这些内容。
(师出示题板。生做课堂练习。
题目:
第一组:比较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并口头翻译句子。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妻子对哭 3.使宣叩头谢主 4.两手据地
第二组:写出加点字的意义,并口头翻译句子。1.惟见布被覆尸
流血被面 2.大言数主之失
大麦数斛 3.因匿主家
因敕)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
1.集体听写生字:晔、匿、骖乘、袍、箠、敝。2.请两个学生口头完成上节课的练习。3.请一个学生朗读全文。)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准确、流畅,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下面,谁能说说“强项令”三个字的意思?
生1:硬脖子县令。
师: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董宣是一个硬脖子县令呢?
(生稍作思考,即有人举手。)
生2:“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复述,不太流利。)
师:同学们能透过文字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
生3:当时的场面很紧张。皇帝让董宣给公主道歉,董宣就是不愿意。
师:是的,双方对立,气氛紧张。能找出显示双方对立的词语吗?
生4:皇帝“令”、“使”;董宣却“据地,终不肯俯”。
师:作者正是借助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描绘出了当时剑拔弩张的场面,(板书:动作、终不肯俯)文中还有类似的描述吗?请继续找。
生5:“乃驻车叩马,„„因格杀之。”其中的驻、叩、画、数、叱、格杀等动作也表现出他是一个“硬脖子县令”。
师:这些动作和“硬脖子”有什么关系呢?
生5:因为他敢于拦住公主的马车,用刀在地上画圈儿,还数落公主,表现出他的“硬气”。
师:“硬气”?似乎没有这种说法,能否换个词。
生5:勇气。
(其他同学说“骨气”。)
师:“勇气”和“骨气”都很恰当,骨气就是刚强不屈的气概。(板书:数主之失、格杀恶奴、骨气。)
师:刚才我听见这位同学说,“以刀画地”就是拿着刀在地上画圈儿。有的教学辅导书上也是这样解释的,是这个意思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6:我认为是用刀插在地上,防止家奴逃跑。
师:把刀拿在手里不更可以震慑凶手吗?把刀插在地上,一旦凶手逃跑,倒更不方便追赶了,(生笑)而且,“画”并没有“插”的意思呀。
生7:我认为是用刀画一个圈儿,让家奴站在里面。
师(笑):你的意思是画地为牢,很有想象力,可是家奴也许没有那么听话,况且“以刀画地”在前,“叱奴下车”在后,让家奴站在圈儿里面不大可能。
生8:可能是用刀戳着地。
师:老师觉得“画”的动作和“数”的动作可能是同时发生的,相当于人们用手指头列举人的罪状。
(师伸出手指做出列举的手势。)
师:我们还要注意其中的“叱”字,老师把它改成“令”字,行吗?
生9:不行。“令”字的语气没有“叱”字强硬。
师:不仅是强硬,“叱”字还有怒骂的意思。董宣不愧为“硬脖子”,他不但敢于数落公主,而且将她的家奴“就地正法”。
师:但是董宣的这种做法,也让我们产生了疑问:不经审判就杀了湖阳公主的家奴,似乎没有经过法律的程序,是不是过于草率?上一节有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其实这也是课后的思考题。请同学们商量一下,给老师一个答案。
(讨论约一分钟,有生举手。)
生10:公主的家奴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肯定有人看见,有人证,所以就不用审判了。
生11:我认为董宣已经当着公主的面说出了家奴的罪状,就不用再审判了。
师(笑):两位的意思是说董宣已经进行了露天审判,开了“公审大会”?有道理。不过老师还想提醒大家的是,秦汉时的法制规则是:县令就有生杀的大权,因此,董宣抓住时机,把家奴“就地正法”并不算越权。
师:除了这些动作描写之外,作者还从哪个角度写这个“硬脖子县令”?
(生纷纷说“语言”。师板书,并请一生朗读董宣和皇帝的对话。)
师:这个同学读了董宣和皇帝的对话,但是老师觉得语气没有充分读出来,下面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体会语气。
(生兴致勃勃地开始分角色读。师板书:愿乞一言而死/将何以理天下乎?师请6名学生分3组进行角色朗读。然后请同学们点评。)
生12:我认为第二组同学读得好。
师:为什么?
生12:因为他们读出了董宣斥责的语气。
师:有道理。可是,大家想想,面对至高无上而又勃然大怒的皇帝,不理智的顶撞和斥责等于是蛮干,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董宣的话却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生13:使皇帝从迷惑中惊醒,改变了要杀他的想法。
师:汉光武帝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生13:因为董宣的话合情合理,是从皇帝的角度想的。
师:既然是这样,还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13:劝告的语气。
师:是的,这句话中既有质问,更有规劝,既有勇气,更有机智。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董宣的话,揣摩语气。
(生各自朗读。)
师:文中还写了湖阳公主和汉光武帝的对话,老师非常欣赏汉光武帝给公主的回答,课下大家不妨好好琢磨一下。上节课有同学问:汉光武帝还是老百姓的时候,藏匿罪犯,为什么官吏竟不敢进入他的家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是老师想请大家自己在课下读读有关汉光武帝的书,相信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师:除了“强项令”的称号外,董宣还有个称号,你能找到吗?
生14:“卧虎”、“枹鼓不鸣董少平”。
师:“卧虎”的称号是谁给的?
生15:京城的老百姓。
师:说说理由。
生15:因为文中写着京师号为“卧虎”。
师:老百姓为什么给他这个称号?
生16(朗读):“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16:从此打击豪强,没有不害怕的。
师:如果说“强项令”展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的铮铮骨气的话,那么“卧虎”的称号则展现了董宣——不惧豪强的凛然正气。(板书:不畏权贵、不惧豪强、正气。)
师:董宣对自己又如何呢?
生17:他对自己很严格。
师:从何说起?
生17: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来。因为他死的时候仅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师:从你读的句子来看,这个“严”字指的是哪个方面?
生17(迟疑片刻):指金钱方面。
师:是的,指财产方面。从他的家境可以看出他是刚正廉洁的。
(板书:家境清贫、刚正廉洁。)
师:这两段文字记述了董宣的两件事,下面请大家从内容的详略和写作的角度作个比较。
生17:第一件事写得详细,第二件事写得简略。
师:是的。第一件事写得很详细,作者不但详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且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是正面的描写。而第二件事写的却很简单,只是交代了董宣的家庭情况、汉光武帝对他的评价,借这些内容表现董宣的清廉,这是侧面的描写。这样写突出了主要的事件,真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老师建议大家课下重新读读你手中的名人传记,看看作者详细记述了人物的哪些事,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董宣死去了,他的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却流芳千古。下面,请大家再次齐读这篇文章。
(生齐读。下课。)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强项令》教案
七年级语文:《强项令》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重点难点:
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任务性格品质。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请同学根据你的预习,复述这个故事。列出生字 晔y 圉yǔ 匿n 骖乘cān shng 叩ku 叱ch 箠chu 楹yntg 敕ch 枹f 臧cng
4、串讲课文
第一节:写董宣执法的故事。
1、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解词:特,特例。征,征召。苍头,家奴。因,因为。匿,藏匿。
简析: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矛盾冲突就此展开。指名朗读,翻译。
2、及主出行„„因格杀之。解词: 及,等到。
以奴骖乘,以,用。乃,于是,就。以刀画地,以,用。叱,呵斥。数,数落,列举。因,于是,就。
格杀,打死。之,指代家奴。
简析:写事件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指名朗读,翻译。
3、主即还宫诉帝„„流血被面。解词: 欲,想要。之,指代董宣。乞,乞求。纵,纵容。
何以,以何,凭什么。须,等待。被,覆盖。
简析:写事件高潮。指名朗读,翻译。
4、帝令小黄门持之„„宣以班诸吏。解词:持,托扶。使,命令。谢,认错。从,顺从。顿,叩头。
之,凑足音节,无实意。据,撑,按。俯,低头。臧,藏。行,施行,施加。敕,下令。悉,全,全部。班,分发。以,把。
简析:写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和故事的结局。指名朗读,翻译。
5、由是搏击豪强„„第一节完 解词:由是,从此。震栗,害怕得发抖。
简析:写董宣令豪强震栗,写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6、总结第一节:本段写董宣秉公执法的一个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精神。文章叙事具体、层次清楚,只本文的写作特点。作业
1.熟读第一段,串译在笔记本上。2.继续预习第二段。第二课时 一 串讲第二段
这一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1、在县五年„„敝车一乘。解词:卒,死亡。遣,派遣 唯,只。
妻子,妻子和儿子。敝,破旧。
简析:写董宣死后家中的景况,表现他的清贫、廉洁。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2、帝伤之„„葬以大夫礼。解词:伤,悲伤,感到悲痛。乃,才。以,因为。
葬以大夫礼,以大夫礼葬,以,用
简析:写皇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了他。二 分析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归纳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学生发言后明确:第一节写董宣严格执法的故事。表现他不畏权贵的精神。事件的起因是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高潮是公主回宫告状,董宣痛陈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是皇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第二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和皇帝对他的评价和待遇,表现他为官清廉。
2、引导学生体会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第一节是正面描写董宣,第二节是侧面写董宣,正面和侧面相互呼应。第一节是课文的详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第二节是课文的略写部分,是课文的次要内容,文章详略得当,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3、引导学生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和品质 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三 延伸讨论
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古代封建社会和现在文明社会“法”与“执法”的不同,他们根据自己了解的程度讨论,言之成理即可。)四 板书设计 五 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每课一练》
3、预习下一课
第三篇:语文版七年级下第26课《强项令》精品教案
《强项令》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董宣德的故事,及作者范晔的文学常识;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学习用人物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4、了解董宣执法的故事,学习董宣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精神;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强项令,硬脖子县令,指董宣。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人。南朝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博涉经史,精通音律,尤善为文。曾任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等职。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后因孔熙先等反宋文帝,迎立彭城王刘义康一案牵涉,于元嘉二十二年被杀害。著有《后汉书》。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后汉书·酷吏传》。元嘉初年范晔为宣城太守时,他依照班彪、班固的《汉书》,在原来几种后汉书的基础上,著成《后汉书》。
4、学习生字:
圉(yǔ)骖乘(cān shèng)箠杀(chuí)楹(yíng)强......使(qiǎng)
敕(chì)强项令(qiáng)枹鼓不鸣(fúu)斛(hú)艾绶.....(shîu)
三、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臧亡匿死(“臧”通“藏”,隐藏。).
2、古今异义:
(1)、使宣叩头谢主(谢:认错。今常用于感谢。).(2)、文叔为白衣时(白衣:平民,百姓。今为白色的衣服。)..(3)、由是搏击豪强(是:代词“此”。今常作判断动词用。搏击:捕捉...打击,今为一词,指奋力斗拿和冲击。)
(4)、妻子对哭(妻子: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3、一词多义:
(1)、因:因匿主家(因:因为。);因格杀之(因:接着,于是。)..(2)、令:威不能行一令乎(令:县令。);帝令小黄门持之(令:命令。)..(3)、乘:敝车一乘(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译为“辆”。);.以奴骖乘(乘:驾车。).(4)、被:唯见布被覆尸(被:被子。);流血被面(被:盖,覆盖。)..(5)、数:有大麦数斛(数:几,几个。)大言数主之失(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6)、以:葬以大夫礼(以:按。);将何以理天下乎?(以:拿。)..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节写董宣严格执法的故事。表现他不畏权贵的精神。事件的起因是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高潮是公主回宫告状,董宣痛陈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是皇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第二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和皇帝对他的评价和待遇,表现他为官清廉。
五、教师小结:
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格杀”犯罪的公主家奴之事,以及面对皇威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宁死不向公主叩头谢罪的故事。表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强项令》教案 新人教版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城关镇初级中学2012-201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
册《强项令》教案 新人教版
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任务性格品质。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请同学根据你的预习,复述这个故事。
二、列出生字
三、串讲课文
第一节:写董宣执法的故事。
1、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解词:特,特例。征,征召。苍头,家奴。因,因为。匿,藏匿。
简析: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指名朗读,翻译。
2、及主出行„„因格杀之。解词: 及,等到。
以奴骖乘,以,用。乃,于是,就。
以刀画地,以,用。叱,呵斥。
数,数落,列举。因,于是,就。
格杀,打死。之,指代家奴。简析:写事件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指名朗读,翻译。
3、主即还宫诉帝„„流血被面。解词: 欲,想要。之,指代董宣。乞,乞求。纵,纵容。
何以,以何,凭什么。须,等待。被,覆盖。
简析:写事件高潮。指名朗读,翻译。
4、帝令小黄门持之„„宣以班诸吏。解词: 持,托扶。使,命令。谢,认错。从,顺从。顿,叩头。
之,凑足音节,无实意。据,撑,按。俯,低头。臧,藏。行,施行,施加。敕,下令。悉,全,全部。班,分发。以,把。
简析:写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和故事的结局。指名朗读,翻译。
5、由是搏击豪强„„第一节完 解词:
由是,从此。
震栗,害怕得发抖。
简析:写董宣令豪强震栗,写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6、总结第一节:本段写董宣秉公执法的一个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精神。文章叙事具体、层次清楚,只本文的写作特点。第二课时
一、串讲第二段
这一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1、在县五年„„敝车一乘。解词:卒,死亡。遣,派遣
唯,只。
妻子,妻子和儿子。敝,破旧。
简析:写董宣死后家中的景况,表现他的清贫、廉洁。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2、帝伤之„„葬以大夫礼。
解词:伤,悲伤,感到悲痛。乃,才。以,因为。
葬以大夫礼,以大夫礼葬,以,用
简析:写皇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了他。二、分析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归纳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学生发言后明确:第一节写董宣严格执法的故事。表现他不畏权贵的精神。事件的起因是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高潮是公主回宫告状,董宣痛陈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是皇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第二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和皇帝对他的评价和待遇,表现他为官清廉。
2、引导学生体会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第一节是正面描写董宣,第二节是侧面写董宣,正面和侧面相互呼应。第一节是课文的详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第二节是课文的略写部分,是非重点。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强项令》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完成情况
2.请写出文中你划分节奏有困难的句子,先独立思考,然后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进行解决。
强 项 令
范
晔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文章结构。2.分析董宣形象,学习精神品质,分析写人方法。重点难点:
1.文言词句语法归类。2.理情节,析形象。学习方法:
1.查阅法 2.合作探究法 3.讲析法 4.作业训练法 学习流程:
一、解题知人。
1.结合课下注释,补充介绍本篇文章的作家作品。①范晔:
②《后汉书》:
二、诵读文章。
1.请找出文中你不会读的字,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查出读音,标注在课本上,并写在下面。
2请找出文中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写在下面。
句子:
3.标注段落序号,然后给你同组成员大声朗读课文,朗读时要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组内成员互相听读,并按要求进行评价,指正对方朗读中的不足之处,指导其重新朗读。
三、译读语句。
1.熟背课下注释,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把翻译过程中你不会解释的语句画在课本上,利用手中的参考书解决疑难语句,将这些语句的解释写在下面。
2.按照下列语法现象,对本文的文言词句进行归类整理。
A.词语类:①通假字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词④一词多义⑤一义多词 B.句子类:①省略句②倒装句③判断句。我的归类:
四、品读内容。
1.分析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概括段意和文章主旨。
2.找出文中对董宣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精神品质。
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五、研读写法。
1.本文描写人物的角度有何变化?请举例说明。分析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