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的运动教案1
地球的运动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四季的划分
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自转时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量,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和变化
教学方法
地球仪 教学用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绕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看书P9~P10)(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绕地轴转动
2.方向:自西而东
3.周期:一天(24小时)4.昼夜更替现象
二.地球的公转
1.定义:绕太阳运动
2.方向:自西而东
3.周期:一年
4.轨道:椭圆轨道 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的指向不变)6.季节的变化
(师): 地球一直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看见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直到后来,人们才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入,才确定地球本身运动的结果。
更确切的讲,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提问):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回答):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P9)(提问): 哪么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如何的呢?(回答):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而东
(师): 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坐在行驶的列车上时,观察到车外的树木等景观,感觉它们都是在向后移动,而自己却是静止的。而实际上的情况是车外的树木等景观是静止的,我们却是在向前移动。
这样的情况不是和我们刚刚学习的地球自转运动的观察情况相似嘛。我们
看见太阳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而实际上却是地球的自身在进行着自西而东的自转运动。(参照物的选择的不同)(演示地球仪):(师): 请同学们按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仪,使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作什么样的转动?(逆时针)使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作什么样的转动?(顺时针)(师): 因为地球不是透明的球体,所以光线是不能透过它的,例如,当地球仪上的亚洲、非洲和欧洲面对着同学们的时候,大家是看不到南、北美洲的。
这样的话,地球自转,就会产生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
(看书P10 图1.14 或是图册P3)(师): 可以看出,地球朝向太阳的一半,就形成了白昼,我们称它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形成了黑夜,我们称它为夜半球。
(提问):当北京是正午的时候,华盛顿是白天还是黑夜?(师): 大家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我们经历一次完整的昼夜交替大约需要多少时间(24小时),这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不是一天,而是一年时间;三.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
(过渡): 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同时,还在绕着太阳进行着公转运动。
(读书p10):(画图): 略
(师): 从刚刚同学阅读的这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首先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它的自转一样,都是自西而东的运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公转轨道不是圆形,而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椭圆形轨道(看图册P3),所以它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看图P11 图1.16和1.17)(师):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非常重要的特征。
我们知道,地球一面自转,一面公转。有自转,地球就有赤道和赤道平面。有公转,地球也就有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有时是用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的。地轴同赤道平面相垂直,而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地球自转面和地球公转平面)的夹角是23.5°,那么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就应该是90°-23.5°=66.5°。
所以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是地球公转的第一个特征。
大家在看图1.17的时候,可以看出,地球的地轴总是指向一个方向的,那个方向就是北极星附近,它不会因为地球在公转平面上的位置改变而发生改变,这就是地球公转的第二个特征,地球的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师): 地球的自转,是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的公转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看图1.17 我们刚刚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图1.17在一年中选取了比较特殊的四天,现在大家观察一下,在这四个特殊的位置上,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画图): 略
(师): 春分 3月20日或21日--赤道
夏至 6月21日或22日--23.5°N 秋分 9月22日或23日--赤道
冬至 12月22日或23日--23.5°S(师): 可以看出,太阳的直射点始终是在23.5°S--23.5°N之间移动的,它移动的规律就如上表。
(提问): 谁能告诉我在一年中,地球上哪些地方能被太阳直射两次,哪些地方能被太阳直射一次,哪些地方一次也不能被太阳直射?(回答): 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以南和北回归线以北(师): 可以看出南北回归线是两条比较特殊的纬线。
四:总结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演示自转公转)上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知道了地球一方面在绕着地轴进行着自西向东的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的时候,面向太阳光的一面处于白天,我们称它为昼半球,而背向太阳光的一面,处于黑夜,所以我们称它为夜半球。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中,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并且它的周期是一天。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以太阳为中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地进行着公转运动。在学习中我们知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是恒定的,在一月初离太阳比较近,我们称它为近日点,在七月初离太阳比较远,我们称为远日点。这样的话,地球的轨道就不是圆形,而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椭圆轨道。这个椭圆轨道就在这个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上,地球就沿着这个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不会时高时低。
地球的公转有两个特征:一是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也就是说地轴的指向是不变的。二是,地轴总是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成66.5°。(记住图1.16)我们接下来看看地球的公转会引起那些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
(看书P11-13)(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引起的变化(北半球)2.四季的更替
北寒带
北温带
四.地球上的五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画图1):(补全)(师): 地球上的每一个地点都有它的平面,它的平面总是与地球这一点的球面相切。
看图1,在6月21日或22日(夏至日)的时候,我在北回归线上做出它的平面,可以看出,太阳光与切面成90 °的角,也就是说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
在12月22日或23日(冬至日),我们发现太阳光与北回归线的平面不成90°的夹角了,却是与南回归线的平面成90°,也就是说这时太阳光是直射于南回归线。
在3月20日或21日(春分日),以及在9月22日或23日(秋分日),我们可以看出太阳光却都是直射赤道了,它与赤道的平面相垂直。
可以看出,太阳的直射点始终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
(师): 那么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有什么不同呢?(读书P12 阳光的直射与斜射)(画图2)(师): 我们可以看出,阳光直射和斜射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光热是不同的。直射地区,光线集中,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温度较高;斜射地区,光线分散,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地面温度较低。
(过渡): 我们看图1.18,发现太阳在直射的时候,对地面的仰角是90°,而在斜射的时候,却是小于90°的。我们把太阳对于地平面的仰角叫做太阳的高度。
(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每天太阳总是从地平面上升起,到了中午达到最高点,到了傍晚又渐渐在地平面上落下消失。这是一个地点一天中的太阳高度的变化。
但是,同一地点每日中午的太阳高度都一样吗?(画图3)略
(师): 我们来看图1.19“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40°N地区在冬至日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只有26.5°;在夏至日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高,达到73.5°;春、秋分日则介于二者之间,50°。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计算一下40°N地区的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有什么不同。
在冬至日,太阳7点半从地平面上升起,到十六点半又落下,整个白天只有9个小时;在夏至日,太阳4点半就从地平面上升起,直到十七点半才落下,整个白昼有15小时;而春分、秋分日,它的白昼时间则是介于二至日之间,12个小时。
(演示图1)(师):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冬至日北半球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因而地面获得热量最少;夏至日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地面获得热量最多;春分、秋分日的昼夜等长,太阳高度介于两者之间。
(提问): 请同学讲述一下家乡的昼夜长短与四季的更替情况。
(师): 北半球一般是把包括夏至日的6、7、8月划为夏季;把包括冬至日的12、1、2月划为冬季;把包括春分日的3、4、5月划为春季;包括秋分日的9、10、11月划为秋季。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师): 在中纬度地区,冬季,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地面获得热量最少;夏季,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地面获得热量多;春秋两季的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介于二者之间,地面获得热量比冬季多,比夏季少。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区,可以明显感觉到四季的变化。
(想一想):P11(回答): 略
三.五带的划分
(师): 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很大的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提问):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多少?(回答): 南、北回归线之间。
(师): 热带就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或者说是太阳能够直射的地区是热带,它获得的太阳光最多,终年气候炎热,气温高。
(演示图1): 在地球公转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在两极地区有的地方在某个时期内,太阳光总是在地平线上照射(这种现象叫做极昼),而相反的另一极地区却在这一时期太阳总是升不出地平线(这种现象叫做极夜)。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出能发生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是66.5°,因此,把66.5°的纬线称为极圈。66.5°N叫北极圈,66.5°S叫南极圈。
寒带就是能发生极昼、极夜的地方,它受太阳斜射厉害,故终年气候寒冷,温度低。我们把北极圈以北叫北寒带,南极圈以南叫南寒带。
(读书P13 温带)(师):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一年内既没有阳光直射的机会,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叫做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叫做南温带。(看图册P4)
四、总结
地球的运动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 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 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 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 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 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6.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7.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过渡 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第一自然段,并把得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9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3.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演示,两人一组,一人代表地球,一人代表太阳,叫若干组上讲台演示地球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大家观察、评判,看哪一组演示的好。并纠正演示中出现的问题。
4.在学生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思考:地球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的过程中的姿势是直立着身子转呢?还是倾斜着身子转呢?地轴在空间指向的方向改变不改变?(倾斜着转,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继而得出结论:地球转动的特点是地轴倾斜,空间指向不变。
过渡 通过演示、观察,同学们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归纳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有什么意义? 板书
二、自转的地理意义
演示 1.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为什么?(不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教师同时指出,地球也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教师用手电筒作光源(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产生什么现象。(朝向太阳的半球为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昼夜现象是在地球仪不动的情况下产生的。那么,假如说地球也不自转,是不是也会产生这种昼夜现象呢?(是的,地球不动,同样会产生昼夜现象)3.继续演示,教师慢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发生什么变化?(昼半球不断变成夜半球,夜半球不断变成昼半球)然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这种地球仪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相互更替的变化,说明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朝向太阳的半球--昼
板书 昼夜更替
背向太阳的半球--夜
活动 1.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及观察昼夜更替的现象。并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需指出12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因季节和所在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待上高中学习时,再深入了解)进而让学生议议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早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3.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继续演示。指导学生先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上做了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4.让学生列举自己所遇到的时差问题的例子,并思考如果观看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时,如何来计算时差准时收看呢?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让学生了解时刻计算“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一般方法。
5.投影展示:①日本的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精彩的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钟? ②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比赛,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是几点钟? 教师指出我们全国统一采用的是“北京时间”。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计算:①东京和北京的时差是1小时,且北京在东京以西,所以,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该是:15-1=14,即下午的2点钟;②莫斯科和北京的时差是5小时,且北京在莫斯科以东,所以,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该是:15+5=20,即晚上的8点钟。
练习(见备课资料,教师可根据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并强调地球自转是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基本原因,“更替”二字是关键。
●板书设计
设计1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1.自转--绕轴旋转--自西向东--一天
2.公转--绕日旋转--自西向东--一年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设计2 ●活动与探究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
2.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讲授新课] 设问 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活动1 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
2.投影展示 演示比较表 项目 假设性演示 模拟性演示
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一年)(一年)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直立)(倾斜)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变化(无)(高低不同)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变化(无)(长短不同)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差别(无)(多少不同)原因分析(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太阳有时直射赤道,有时直射南、北回归线)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 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 季节变化
活动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度。(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夏季)什么季节较短?(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2.投影展示 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1“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23°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4.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结合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由于地球公转,引起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并给学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感受到这种显着的四季变化。
5.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见“备课资料”,教师视情况而选择使用)。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设计表格、师生边议论,学生边整理课堂笔记,并强调四季变化为本节的重点。
●板书设计
设计1 设计2 设计3 半球 北半球
节气 冬至 春分 秋分 夏至
时间 12月22日前后 3.21 9.23 6月22日前后 阳光直射的纬度 南回归线(23.5°S)赤道 北回归线(23.5°N)正午太阳高度 最低 过渡 最高
白昼时间 最短(昼短夜长)昼夜平分 最长(昼长夜短)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状况 最少,气温最低 过渡 最多,气温最高
季节 冬季 春季 秋季 夏季
月份 12、1、2 3、4、5 9、10、11 6、7、8 半球 南半球相反
●活动与探究
1.对照课本P11图1.19,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2.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夏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冬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少,气温较低。这是什么原因?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由于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差异,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方法2 复习提问四季的形成后提出: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一年中白昼时间的长短变化,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这是就同一地方,不同的时间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而言的,那么,不同纬度的地方,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又是什么状况呢?我们用这节课共同探讨学习。
板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讲授新课] 读图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如何?试画一幅简图加以说明。
组织活动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观察归纳,并画出简图。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若干小组的简图并让各组代表说明交流。最后教师边点拨边画图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最北可以达到北纬23.5度,最南可以达到南纬23.5度。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讨论解答 让学生观察课本P12图1.20“地球上的五带”,思考:北纬66.5度和南纬66.5度两条纬度为什么分别叫北极圈和南极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了解自由发言、描述。
评价点拨 在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后,教师可列举一些实例描述出现极昼、极夜的景象,如位于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被称为“子夜太阳”的故乡,在每年的5月18日至7月14日的午夜12点,一团火球刚落在地平线上,随即立刻升起,光芒万丈,直射天空,观者皆啧啧称奇。在这一段时期内,这里没有黑夜,太阳每天24小时悬在天上,毫不吝啬地把光和热洒向大地。再如,挪威的哈默菲斯特位于北极圈内,是濒临挪威海的一个港口。那里的冬天有两个半月见不到太阳,长夜漫漫,路灯连续几个月不灭,人们只能在灯光下工作和生活。通过这些描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然后指出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出现在南纬66°34′以南和北纬66°34′以北的地区。因此,把这两条纬线分别称为南极圈和北极圈。
画图标线 指导学生画出地球上五带划分略图,标出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五条纬线,让学生明确五带各自的范围,填出五带的名称。
角色扮演 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儿童,讨论、感受归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各自所在温度带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以及总结出所在温度带的气候特征。并推荐出5名同学就四个节气和气候特征分别在全班交流。
交流评价 在各组讨论、推荐出发言代表后,从代表各温度带在春分这一节气时发言的3名学生开始,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气候特征的顺序,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比较在同一时间(季节)各带太阳高度不同,昼长时间不同,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也不同,因此,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与少,把地球表面划分成了五个带。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评价,最后进行小结。反馈练习
[课堂小结] 1.投影展示本节知识要点总结与检测,师生边回忆复述,边归纳要点,强调重点。
2.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上的许多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五带形成等,这些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什么上帝的主宰、什么神的力量决定的。我们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设计1 设计2 设计3 ●活动与探究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在当地,竹竿的影子在一年中的什么时候朝南?什么时候朝北?有找不着竹竿影子的时候吗?为什么?
第二篇:地球运动教案
1.3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学目的】
1、了解地轴空间指向,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
2、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轨道形状、方向、周期、速度。
3、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2、难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二分二至的天文概念。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第一节课,我们听了教育局长到某校视察的“地球仪”的笑话,还记得吗?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稳定,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旋转。)
4、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5、速度:
(1)角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分布规律:两极点为0,其他任何地点均为15°/小时。)
(2)线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
阅读:P14图1.17“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这幅图是用来说明地球自转速度的,图的设计很富立体感,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区别、大小等一目了然,阅读的难度不大。
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位移)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速度是矢量。线速度是指某一质点绕另一点转动或一物体绕某轴转动时,质点的速度或物体上各点的速度,以区别于质点或物体在转动中以角度计的角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也用角速度和线速度两种方式表示,角速度就是地球转动半径在单位时间内所扫过的角度;线速度是任一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绕地轴进行圆周运动所走过的距离。
先从角速度入手,从图中看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转动半径的长短无关,因此,很容易得出地球表面上除南北极点外,各点的角速度都相等的结论。地球自转一周为360o,一般取24小时自转360o的数值,所以地球表面上各点(极点除外)自转角速度都是15o/小时、15′/分或每4分钟1o。从图中阅读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要难于角速度,从图中看出,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其线速度与转动半径的长短成正比例。地球上每一质点都以恒星日为周期做圆周运动,其转动半径的长短因纬度高低而不同,其圆周长等于当地的纬线圈长,而纬线圈长度随纬度增高而缩短,因此,地球表面各质点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轨道:(1)概念:地球公转的线路。
(2)形状:椭圆。
(3)特征: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阅读:P15图1.17“地球公转的轨道”。
这幅图是地球公转的俯视图,太阳的位置稍偏于中心,真实地反映了太阳在太阳系的位置。图的外
圈是地球绕日运动的轨道,即地球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在轨道上用蓝色箭头表示了地球公转的方向。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因此,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就有了差别(如表1.2所示)。地球的公转方向是从西向东的,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逆时针方向(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在太阳上看,地球中心从天空中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一周,然后又回到了此点;如果从地球上看,则是太阳中心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某一点(某一恒星)出发,运行周天,然后又回到了同一点(同一恒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地球公转360°所需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区别是,恒星年是以天球上固定的点(如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运动周期。而回归年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或秋分点、冬至点和夏至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于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因此,回归年又称“季节年”。回归年稍短于恒星年,其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阳历和阴历的历年安排、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均以回归年为周期。
3、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4、周期:1恒星年
(1)概念: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360度。
(2)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
5、速度:
(1)角速度:平均1º/日,1月初近日点61'/日(快),7月初远日点57'/日(慢)。
(2)线速度:平均30km/秒,1月初近日点30.3km/秒(快),7月初远日点29.3km/秒(慢)。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读图:P17图1.22“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读图时,一定要讲清楚图中各线、面、角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图中读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图中有两个面,即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是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从地球上看,好像太阳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即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大圆),黄道所在平面就是黄道面。实际上黄道面和地球公转轨道面是重合的。赤道面是通过地球中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赤道面与地轴(线)成90°角,赤道面与黄道面成23°26′夹角,这就是黄赤交角。黄道面又与地轴(线)之间构成66°34′的角,说明地轴在公转过程中,其空间指向始终不变,黄赤交角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始终保持不变,意味着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平行移动的,因此,太阳光只能直射在地球上南北纬23°26′之间的地方,太阳光直射范围的周期性变动,就形成了四季的更替。所以说,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叠加在一起的运动,地轴的空间指向始终不变,黄赤交角的始终不变是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也决定了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关系,即两者是一种叠加运动。上图是下图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始终不变、黄赤交角始终不变的特写图,表示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位置,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都是始终不变的。
1、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的夹角。
2、黄赤交角大小:23°26′
3、黄赤交角影响
读图:P18图1.2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前提: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和黄赤交角的大小不变。
(2)表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3)移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回归线的纬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地轴与黄道面的倾斜角度是66°34″。
(布置作业)
讨论:地球自转速度的快慢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第三篇: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
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提问】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教师讲解同时,演示自制的计算机软件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观察讨论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教师指导】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刚才,同学们动手演示,观察的都是立体模型,在投影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教师在投影仪前边转动投影片,边请同学回答一些提问。【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
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
【提问】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教师讲解同时,演示自制的计算机软件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观察讨论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教师指导】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刚才,同学们动手演示,观察的都是立体模型,在投影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教师在投影仪前边转动投影片,边请同学回答一些提问。
【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第四篇:地球自转运动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主讲人:关淑梅
授课班级:初一(3)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2、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法,培养学生动手演示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____播放动画视频,提问“我们看到的太阳每天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 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地球的自转。
学习目标____找一个学生读学习目标后给学生6分钟自主学习时间。活动一:拥抱地球
要求: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他演示的地球自转是否正确? 问题2:地球自转绕转的中心是什么? 问题3:什么是地球自转? 学生讨论上述问题,结合演示回答问题,教师稍加点拨(2分钟时间内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地球自转定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地球绕转的中心、方向即地球自转的定义,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自己参与拥抱地球,自己展示地球的自转并总结规律。
展示图片:地球自转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动态的地球自转的幻灯片,使学生从视觉角度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周期、方向、)。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简。展示图片:地球自转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动态画面,使学生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尤其是从南、北极上方来看地球自转的顺、逆方向。形象的展示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绕转特点。小结: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总结前面知识。
设计意图:(1)通过该视频总结以上所学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通过该视频过渡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活动二:模拟实验(6分钟时间内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用手电筒作为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拨动地球仪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
1、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现象? 问题
2、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
播放图片:地球自转产生____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更替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图
设计意图: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采用情景教学法应用幻灯片从视觉上演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地理现象。活动三:读图分析____时间差异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会导致地方时差的出现。课堂小结:幻灯片播放本课的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课堂习题:
设计意图: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并且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不能准确阐述所要讲授的知识,不知如何下手,导致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动态效果不但能清晰展示地球的自转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轻松。板书设计:
家庭作业:
1、独立完成1-10选择题。
2、预习p13-p15地球的公转 课后反思:
第五篇: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
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 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 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 4 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 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板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 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 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 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 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过渡 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 旋转中心是地轴。
2、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 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 台进行演示。
3、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 时针转动)
4、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 时针转动)
5、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 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 24 小 时(一天)。
6、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 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 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过渡 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11 第一自然段,并把得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 P9 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3、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演示,两人一组,一人代表地球,一人代表太阳,叫若干组上讲 台演示地球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大家观察、评判,看哪一组演示的好。并纠正演示 中出现的问题。
4、在学生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思考:地球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的过程中的姿 势是直立着身子转呢?还是倾斜着身子转呢?地轴在空间指向的方向改变不改变?(倾斜着 转,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继而得出结论:地球转动的特点是地轴倾斜,空 间指向不变。过渡 通过演示、观察,同学们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归纳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 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有什么意义?
板书
二、自转的地理意义
演示
1、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为什 么?(不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教师同时指出,地球也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教师用手电筒作光源(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产生什么现象。(朝向 太阳的半球为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昼夜现象是在地球仪不动的情况 下产生的。那么,假如说地球也不自转,是不是也会产生这种昼夜现象呢?(是的,地球不 动,同样会产生昼夜现象)
3、继续演示,教师慢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发生什么变化?(昼半球不断变成夜半球,夜半球不断变成昼半球)然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这种地球仪 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相互更替的变化,说明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 果。朝向太阳的半球——昼 背向太阳的半球——夜
活动
1、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演示地 球的自转运动及观察昼夜更替的现象。并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 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需指出 12 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因季 节和所在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待上高中学习时,再深入了解)进而让学生议议完成一次昼夜 更替需要多长时间?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 1 天(24 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 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 是什么时间?(早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 上的差异?
3、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继续演示。指导学生先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上做了 3 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 3 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 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 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 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 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4、让学生列举自己所遇到的时差问题的例子,并思考如果观看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 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时,如何来计算时差准时收看呢?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 24 小时转动 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 15°,时间相差 1 小时。让学生了解时刻计算“东早西晚,东加 西减”的一般方法。
5、投影展示:①日本的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 3 点钟有一场精彩的中日足球赛,在 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钟? ②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 3 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比赛,我们在家打 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是几点钟? 教师指出我们全国统一采用的是“北京时间”。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计算:①东京和北京的时差是 1 小时,且北京在东京以西,所以,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该是:15-1=14,即 下午的 2 点钟;②莫斯科和北京的时差是 5 小时,且北京在莫斯科以东,所以,我们在家打 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该是:15+5=20,即晚上的 8 点钟。
[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并强调地球自转是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基本原因,“更 替”二字是关键。【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 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讲授新课] 设问 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 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 90 度)围绕 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 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 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投影展示 演示比较表项目 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假设性演示(一年)模拟性演示(一年)
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 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变化 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变化 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差别(直立)(无)(无)(无)(太阳始终直射
(倾斜)(高低不同)(长短不同)(多少不同)(太阳有时直射赤道,有 时直射南、北回归线)
原因分析 赤道)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 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 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 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过渡 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 行演示分析。板书 季节变化
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 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 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 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进而给学 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 天中 12 点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 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 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 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 90 度,阳光斜射是 指太阳高度小于 90 度。(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 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 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夏季)什么 季节较短?(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
2、投影展示 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
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 生结合课本 P11“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 容。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 23° 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4、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结合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由 于地球公转,引起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 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并给学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感受到这种显著的四季变化。[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设计表格、师生边议论,学生边整理课堂笔记,并强调四季变化为本节的重点。【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导入新课] 由于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的情况不 同,冷热有差异,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 带。板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讲授新课]读图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P11 图 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 的范围如何?试画一幅简图加以说明。
组织活动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观察归纳,并画出简图。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若干小组的 简图并让各组代表说明交流。最后教师边点拨边画图说明: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 回移动,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最北可以达到北纬 23.5 度,最南可以达到南纬 23.5 度。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讨论解答 让学生观察课本 P12 图 1.20“地球上的五带”,思考:北纬 66.5 度和南纬 66.5 度两条纬度为什么分别叫北极圈和南极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了解自由 发言、描述。评价点拨 在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后,教师可列举一些实例描述出现极昼、极夜的景象,如位于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被称为“子夜太阳”的故乡,在每年的 5 月 18 日至 7 月 14 日的午夜 12 点,一团火球刚落在地平线上,随即立刻升起,光芒万丈,直射天空,观者皆 啧啧称奇。在这一段时期内,这里没有黑夜,太阳每天 24 小时悬在天上,毫不吝啬地把光 和热洒向大地。再如,挪威的哈默菲斯特位于北极圈内,是濒临挪威海的一个港口。那里的 冬天有两个半月见不到太阳,长夜漫漫,路灯连续几个月不灭,人们只能在灯光下工作和生 活。通过这些描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然后指出发生极昼、极 夜现象的地区出现在南纬 66°34′以南和北纬 66°34′以北的地区。因此,把这两条纬线 分别称为南极圈和北极圈。画图标线 指导学生画出地球上五带划分略图,标出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五条 纬线,让学生明确五带各自的范围,填出五带的名称。角色扮演 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儿童,讨论、感受归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各自所在温度带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 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以及总结出所在温度带的气候特征。并推荐出 5 名同学就四个节气和气候特征分别在全班交流。交流评价 在各组讨论、推荐出发言代表后,从代表各温度带在春分这一节气时发言的 3 名学生开始,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气候特征的顺序,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比较在同一时间(季节)各带太阳高度不同,昼长时间不同,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也不同,因此,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与少,把地球表面划分成了五个带。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 要注意及时点拨、评价,最后进行小结。[课堂小结]
1、投影展示本节知识要点总结与检测,师生边回忆复述,边归纳要点,强调重点。
2、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上的许多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五 带形成等,这些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什么上帝的主宰、什么神的力量决定的。我们 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
2、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假设 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3、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夏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冬季地面得到的太 阳光热少,气温较低。这是什么原因?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在当地,竹竿的影子在一年中的什么时候朝 南?什么时候朝北?有找不着竹竿影子的时候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