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3教案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教案
2010.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它们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补充相关材料,分析16世纪中期以后科学发展的背景,了解伽利略和牛顿在物理学发展上的贡献,进一步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初步掌握用探究的方法得出“经典力学逐步发展的理论层次和重要内容”。
B依据教材56页“学思之窗”的内容,分析相对论的重要内容,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
C通过对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三大理论的学习,归纳它们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科学真理需要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得出“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结论。同时是学生认识到科学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随着各种资源的开发,环境的坏也越来越严重,这对今后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个警示。
二、教学难点:认清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其作用或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经典力学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量子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了解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四:课时:一课时
五:学情分析:本课是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因此需要多加举例并通俗的讲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分析各大科学成就。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A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B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C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农业发展的需要;
D在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分布在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等领域。
【讲授新课】
一、经典力学
1、产生的背景
A14世纪以后,伴随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自然科学产生了迫切的需要。
B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研究。
C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上的物体运动有天然运动和受迫运动。他认为物体的受迫运动是推动者加于被推动者的,推动者一旦停止推动,运动就会立即停止。
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和人的思想解放,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认为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他将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并强调追究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
1590年的一天,26岁的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论断的正确,他来到比萨斜塔的七层阳台上,将一个约4.5千克重的石块和约0.45千克重的小石块同时放下,结果两石块同时落地。1604年,伽利略在实验中发现:物体下落时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而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这就是著名的落体定律。他还通过实验证实了匀速运动定律和匀加速运动定律。
伽利略的研究表明,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而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观念的重大变革,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基础。他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历史纵横】简要介绍天文学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地心说”。中世纪流行的天文学观点是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它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央,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运行。这些恰好迎合了基督教义,便被基督教用来维护圣经学说。《圣经》宣扬,宇宙和地球都是上帝耶和华创造的,地球不动位居宇宙中心,圣地耶路撒冷位居大地中央,人类是神的骄子,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神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于是,托勒密的“地心说”成了圣经,天文学成了宗教的奴婢,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哥白尼时代。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提出“太阳中心说”,并写成《天体运行论》。他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行并能自转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已。这就揭穿了所谓“上帝赋予地球特殊地位”的说法,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引起了中世纪宇宙观的彻底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教会的神权统治。1569年伽利略用自创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有高山深谷,并不是以前人们所说的月球表面是光滑的;木星有四颗卫星,很相似于行星绕着太阳转,他看到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的,还观察到哥白尼曾推论的金星有盈亏现象。1632年伽利略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情感培养】投影教材中的图片《伽利略面对教会的审判》
伽利略在科学领域里的重大成就,激怒了罗马教皇及其信徒们,当伽利略写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对话》这篇科学巨著后,教会终于露出了狰狞面目,把伽利略投入了监狱。教皇乌尔班八世的御用工具——宗教裁判所在1633年6月21日宣布对伽利略的判决:“我们判决你在宗教法庭监狱内服刑,刑期由我们掌握,为了有益于补赎,命令你在今后3年内,每周背诵7篇赎罪诗篇„„”这一纸胡言,竟使伽利略蒙冤300多年,至死都没有撤销判决,甚至死后还被禁止举行殡礼,不准葬入圣太克罗斯墓地。
2、牛顿力学体系的产生
【史海荡舟】牛顿生平介绍
牛顿(1642—1727)是著名的英国科学家,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许多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牛顿出生于英国的林肯郡,1665年(23岁)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后(26岁)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669年(27岁),开始担任三一学院的教授。牛顿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力学方面,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方面,牛顿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1666年用三棱镜分析日光时,发现了日光是由不同的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构成的,奠定了光谱分析的基础,制作了牛顿色盘。他在1704年出版了《光学》一书,创立了光的“微粒说”。同时,他在热学方面也有研究成果,确定了冷却定律,这一定律表明:当物体表面与周围存在温度差时,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度差成正比。在数学方面,他与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同时,他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在天文学领域,他在1671年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他还解释了潮汐现象,并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并由此说明了岁差现象。168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一书,用数学方式解释了哥白尼的学说和天体运动的现象,阐明了机械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在哲学思想上,牛顿认为时间、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的物质是脱离的,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进而提出了所谓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牛顿曾经长期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他还担任过英国议会议员,被授予爵士称号。1727年病逝,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标志: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比例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经典力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数学化,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
意义:
A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牛顿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牛顿力学体系,人们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B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之中,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一次大综合,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次大飞跃。
C局限性: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低速运动的物质之上,认为存在绝对静止和绝对时间,然而,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物理学出现一系列新现象,无法用经典力学来解释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这使其陷入危机,面临着挑战。
D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比较中国古代的传统科技与西方的近代科学的主要区别。
提示:主要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进行比较。
二、相对论的创立
1、历史背景:19世纪末出现了“物理学危机”
19世纪末,物理学界连续发生了三个重大事件,这就是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这三大发现以实验事实使得原子不可分、不变化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动摇。物理学家们曾认为的似乎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从根本上出现了动摇,这就是所谓的“物理学危机”。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三大发现所揭示的却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这表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已经深入了一个层次。物理学的“危机”没有吓倒大多数物理学家,他们继续向前探索,于是产生了以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建立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物理学从此开辟了新的天地。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开阔视野】相对论与我们的生活
狭义相对论最著名的推论是质能公式,它可以用来计算核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并导致了原子弹的诞生。而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黑洞,也相继被天文观测所证实。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日常接触的都是远远小于光速的运动,根本无法察觉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描述的相对论效应:长度变短、时钟变慢。但如果接近光速的运动能变成现实的话,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一个人坐上接近光速的火箭高去作星际航行。一年后他回来了,发现儿子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而自己还是那样年轻。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天上方一日,人间已一年”就可用相对论得到解释。
3、意义
A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探究学习】阅读P56【学思之窗】,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贡献?并进一步说明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
贡献:牛顿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之后光学、电磁学等与力学进一步统一,大大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牛顿力学研究的是宏观世界。爱因斯坦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系:相对论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但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牛顿力学是相对论的一种特例(物体低速运动状态),包括在相对论体系中。
【史海荡舟】爱因斯坦生平介绍
艾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国物理学家。1879年3月14日诞生在德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中。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1901年入瑞士国籍。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受纳粹迫害,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1955年 4月18日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发讣告,不举行公开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火化时按照他的书面遗嘱:免除所有花卉布置以及所有音乐典礼。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他的主治医生贺维博士认为如此伟大的大脑,应该进行研究,所以他便把爱因斯坦的大脑保留了下来,并切成200片带走。但至今没有结论„„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诞生的历史背景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B 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
2、诞生与发展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普朗克并由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出现的现象及光的本质,进一步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论用于原子结构的研究,创立了原子结构的理论。20世纪30年代,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量子力学最终建立。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今天,我们的现代文明,从电脑,电视,手机到核能,航天,生物技术,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依赖于量子论。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影响
A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B量子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并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C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本课小结】经典力学、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关系
经典力学改变了自古代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相对论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但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牛顿力学是相对论的一种特例(物体低速运动状态),包括在相对论体系中。量子论则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量子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七、教学反思:本课的讲解相对来说有些难度,因此在备课时应该更加的充分些,把相关的科学原理讲清楚。
第二篇:必修3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3文言文复习教案
【课型类别】
复习课。【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并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意义、主要虚词意义及用法;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以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3.准确翻译课文内重点语句或文段。【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意义、通假活用等现象及特殊句式; 2.训练语句翻译的准确流畅。【教学方法】
1.自行复习课文;
2.以分课练习形式检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3.订正练习中的错误; 4.以再练习形式巩固。【信息技术运用】
重点知识投影讲解订正。【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寡人之于国也》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无失其时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二)古今异义词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弃甲曳兵而走 .3.请以战喻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王无罪岁 ..
(三)多义词 1.直
直不百步耳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2.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3.以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斧斤以时入山林 .4.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而耻学于师(《师说》).不拘于时(《师说》).
(四)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谨庠序之教 .5.王无罪岁 .6.然而不王者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申之以孝悌之义。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布置作业】
自读《劝学》并完成复习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二课时
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赤壁赋》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劝学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
(二)古今异义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三)多义词 1.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2.假
善假于物也 .乃悟前狼假寐(《狼》).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四)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 .
(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布置作业】
自读《劝学》并完成复习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三课时
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过秦论》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过秦论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 .2.合从缔交 .3.赢粮而景从 .4.锄櫌棘矜 .
(二)古今异义词 1.宽厚而爱人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流血漂橹 .
(三)多义词 1.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因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蒙故业,因遗策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四)词类活用 1.追亡逐北 .2.却匈奴七百余里 .3.约从离衡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外连衡而斗诸侯 .6.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会盟而谋弱秦 .8.以愚黔首 .9.履至尊而制六合 .10.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12.天下云集响应 ..13.赢粮而景从 .14.内立法度 .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布置作业】
自读《师说》并完成复习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四课时
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师说》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师说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
(二)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今之众人 ..3.小学而大遗 ..4.吾从而师之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年十七,好古文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三)多义词 1.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四)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吾师道也 .4.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 ..5.小学而大遗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不拘于时,学于余。【布置作业】
完成印发的巩固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教学反思】
文言文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平时读文言文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文言文的语感差,进而导致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够。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读得多了,学生的语感强了,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也就会变得轻松起来。在复习中,我反复要求学生将文言文多读几遍,然后再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这样就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归纳逐步提高的。在文言文的复习中教师只需对重点字词给予适当点拨,然后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自学。自学前教师应归纳一些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法去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如:组词法、补充法、引用注释法、猜测法、查阅工具书等。学生有了这些方法,教师就可以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照文章进行口头翻译,有疑难的地方作上记号,自学结束后,再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学生的疑难之处,最后教师对个别难点进行疏导,这样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比较熟练掌握各种各样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在考试答题中也就获得较好的成绩。
第三篇:《老王》教案 苏教版必修3
《老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老王》是一篇十分耐读,很有嚼头的散文。同学们可以学到叙事写人的方法,学会关怀老王这样的弱势平民。散文学习应指导学生抓住文本语言进行品味。因而课堂上以语言品味为抓手由浅入深地体会探讨杨绛先生复杂的思想感情。先根据对老王行为及语言的叙写分析了老王其人,然后重点探讨了作者对老王的态度和情感,抓住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以及看似平平淡淡毫不经意却能含蓄表达出情感的语言点,最后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创作意图——作者不只是在表达对老王这样的底层平民的同情,更是在剖析自己,审视的灵魂,为自己当初并未真正理解老王并未真正平等对待老王而愧怍不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杨绛散文的语言风格;根据事件分析老王的品性。
2、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及品味语言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由浅入深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关注生活中的“老王”,关爱弱势群体。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老王的态度和情感。
难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方法:合作探究。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四季的斑谰
悄然地在你奔波的车轮中
演绎你生命的履历
你的背影曳着旭日升起
携着夕阳隐没
每一条蜿蜒的崎岖都弹奏着你
铿锵的跫音
你的足迹涂满东西南北
尽把生活的浓彩描绘
没有雄浑的豪言壮语
没有靓丽的西装革履
你擎起人生的火距 挺
进于时光的隧道
为了生存的精彩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为了生活的热爱。
——《人力车夫》
提问:诗歌中描写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明确:人力车夫。这首诗歌或怀着激情赞颂,勾勒了人力车夫辛劳的生活、奔跑的身影,这是一份生活的沉重。我们即将学习的杨绛所写的《老王》就是一篇展现人力车夫痛苦生活的散文。
歌曲导入
《爱的奉献》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正象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
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我称呼“杨绛先生”,杨绛是个女性作家,那么,女性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先生”?在很有学问的情况下。杨绛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的作家。她饱读诗书,有极高的文学成就。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等,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大家课外必读作品。她的先生钱钟书学问更大,钱钟书字默存,《围城》是他的代表作。大家有没读过?我把这本书介绍给同学们,这是一本很幽默又很深刻的书。
2、基础积累
3、背景介绍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三、信息筛选
1、课文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并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生活。
明确:职业——蹬三轮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身体——残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居住条件——差(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可见老王生活之“苦”。
2、老王生活“苦”,那精神上呢?引导学生看课文中2一幅脸的特写,这是一张怎样的脸,你能描述一下吗?
明确:也“苦”:单干户,孤独、无亲,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提问:本文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你认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明确:1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 →老实厚道 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心地善良3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知恩图报。善。
4、了解文中另一个人物——作者。
提问: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具体表现在: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2老王再客气,也 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4关心老王的生活。
四、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第二课时
课型:练习。
方法:讨论。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了文章,知道了文章记叙的是两个善良的人之间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也知道课文详写的是第四件事:老王在临死前送鸡蛋和油给“我”。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学习这一部分。
二、问题探讨。
1、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件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件事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要详写?(5分钟)
生答:因为老王要报答作者一家对他的关心。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详写。因为这件事更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师明确:一个生存状态已经亮起了红灯的病人,一个命运如此糟糕而不幸的人,临死前,他还不忘用最朴实最简单而对他而言又是最隆重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杨绛的感谢关心之意。杨绛所接受的礼物也不仅仅只是鸡蛋和香油了,而是世界上最宝贵最纯粹来自心灵最真实的馈赠。也让杨绛沐浴到了最灿烂最美丽的人性光芒。这最能表现他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所以要详写。
提问:这一点对你写作有什么启发?
明确:要写某个人物,有许多事可以写,如果每件事都花一样的笔墨来写,那文章可能就会象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但如果每件事又都一笔带过,那人物的形象就不会丰满生动。所以写人,要通过记事,而记事就一定要有详写有略写,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事件要详写,其它的可以略写,这样就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2、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此时的老王?
明确: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
除了正面对老王进行描写外,作者还写了自己见到老王时心里的想法,通过作者的表现来写老王,这种描写方法是什么描写方法呢?——侧面描写。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老王行动的艰难。
3、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明确: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
老王朴实善良。
4、作者一家对老王非常关心、爱护,你觉得除了性格善良之外,还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尊重和关心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4分钟)
师归纳: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提问:看到作者如此关心一个有残疾的车夫,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多关心弱势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不要觉得你是城里人,你就可以瞧不起乡下人;你不要觉得你家里比较富有,你就可以看不起穷人。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但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做到了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尊重那些卑微的人那些不幸的人!
5、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呢?(2分钟)
生答师归纳: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那些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惭愧。
五、拓展延伸(5分钟)
你知道你的周围有哪些不幸者吗,你是平时怎样对待的?
归纳:一个瞎眼的乞丐向诗人雨果乞讨,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我们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要像特蕾莎修女那样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真的需要像圣人一样的境界,这很难做到。可是我们可以和雨果一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触手可及的事情,让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老王
苦善
职业:蹬三轮“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决,车费减半
物质生活身体:残疾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
生活:塌败的小屋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孤独无亲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
精神生活
被人瞧不起
我家对老王
物质上帮助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善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精神平等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主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
第四篇:《唐诗五首》(必修3)教案
14、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主旨。
2、鉴赏每首诗的表现手法,了解每位诗人的创作风格。
3、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4、探究诗人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含蓄的思想感情。
5、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中华民族最辉煌灿烂的年代,而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诗歌发展到此时也到达了顶峰,出现了大、小李杜,白居易,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多派并盛。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其中最为耀眼的几首诗作,走进大师们的内心,来领略他们的才情。
二、讲授新课
山居秋暝
1、知识简介
(1)关于唐诗:唐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称为近体诗,它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无绝”或“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律”或“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2)王维其人:王维,字摩诘,“维摩诘”合起来是佛教一部重要的经典。王维的一生可以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早期他有积极的政治抱负,但几经沉浮厌倦官场斗争,便归隐终南山,开始寄情山水,醉心禅理。徘徊于隐仕之间,过着半官半隐、恬静悠闲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反映他后期归隐生活的一首名作。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和谢灵运的长处,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诗风清新淡雅,意境恬淡,优美如画,同时他还是杰出的画家,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文体知识: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两大诗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使前朝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紧密结合,隐居田园的情趣和欣赏山水的优美加以融会;保留了陶渊明的纯朴,摒弃了谢灵运等的艰涩,语言清新,诗情画意更浓。作品较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这一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等。
2、研习内容
(1)结合诗歌标题,推测诗歌写了什么? 示例:描写秋天黄昏山中的情景。
(2)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部分,看看诗人都写了哪些景物? 示例:明月、松林、清泉、岩石、浣女、渔人。(3)苏轼赞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请用优美的语言把诗中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
(4)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下笔说是“空山”?
示例: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的活动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既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可以说,这也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而这种意境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的体现(不是山空,而是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5)诗中描绘景物有什么特色?试做简要分析。
示例:动静相衬。颔联第一句是无声的静态,第二句是有声的动态,动静交错,明月与流水辉映,松树挺立与山石俯卧,此联是写自然景色。颈联先写岸上的浣女,虽闻其声未见其人,次写水中的渔人,是由莲动推断渔舟将归,此联是写人的活动,是以动态写静态。诗中描述的景物:明月、松林、山石、翠竹、莲叶都是静物,但通过“照、流、归、下”四个动词显示了动静相衬的特色。这也是这幅画如此清秀恬静的原因。
(6)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两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示例: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最后一句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总结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表明高洁志向;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是一幅清幽、宁静、充满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山水画,是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因此王维在诗的尾联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他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从军行(之四)
1、知识简介
(1)王昌龄其人其诗:王昌龄,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才中进士。他的诗歌以七绝见长,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美誉。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类是歌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2)关于《从军行》:《从军行》原是我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连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2、研习内容 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看看这首诗是否有这个特点。
示例:这是一首抒发边关将士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前两句写了三个地名,描绘戍边战士们的生活环境(悲壮、开阔、迷蒙暗淡),写出了战士们思念家乡的愁苦。后两句是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戍边时间的漫长、边疆战事的艰苦频繁、敌军的强悍和边地的荒凉,“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表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玉门关”:自古为出入西域的要道,汉武帝曾遣使者把守,不准西征将士擅入。东汉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归,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玉门关在当时已成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的情怀的寄托。
△“楼兰”:西域古国名,此处指侵扰西北的敌人。汉时楼兰王勾结匈奴,数次截杀汉使。傅介子出使西域时,袭杀楼兰王。这里用典故,借汉喻唐,表明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的信心。
△一般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写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誓扫边尘,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不破楼兰终不还”句曰:“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诗味。”今人刘永济也说:“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本意矣。”(《唐人绝句精华》)
3、总结
一二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对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情景交融)。第三句写战争的艰苦,但其主调是雄壮有力,而非低沉伤感。所以末句也就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更深沉的誓言。
登高
1、知识简介
(1)关于杜甫:杜甫,字子美,曾住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被称为“诗圣”,又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人民,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其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了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明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2)创作背景:《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2、研习内容
(1)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示例: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急风袭来,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接着诗人的视线转向江水洲渚,见到的是清水白沙间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紧接着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并进入诗人视野。
急风使人感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寒冷。天高,显出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和孤单。哀猿的叫声和回旋的鸟群让人悲从中来,这些景物让人感觉冷凄、萧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空间的广漠,更有一种韶光易逝的悲怆感扑面而来。这两联写景的显现出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
(2)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写了几层“悲”?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示例:①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②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③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④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总之,诗人是异常愁苦的。其愁苦的根本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恨”是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愤。“新停浊酒杯”是因为他因病因困窘戒了酒,现在连借酒消愁都无法做到了,只能把满腔的愁苦郁结在心中,这是一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这时诗歌中出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诗人形象。
3、总结
前两联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这种万物萧条凋零的秋景,与诗人忧时伤世、万念俱灰的心境一致。因此,这种景致着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是谓景中情。后两联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流离他乡、穷愁潦倒、年老多病的悲哀。这种悲哀固然是早已有之,但因登高远眺,为眼下秋景所激发,置身其间,悲哀之感更加浓烈、更加凝重,是谓情中景。诗歌情景交融,相辅相成,意境极为深远,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石头城
1、知识简介
(1)关于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革新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之作。诗人以简介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世间变化之后的思考,其中蕴涵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加之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2)背景:《石头城》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朝廷已日趋衰败,内部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两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2、研习内容(1)“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示例: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诗人在这里主要描写了三种情境:①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②江潮拍打着空城的城根;③明月悬在空中,又照到城上的矮墙。
(2)诗人通过这些情境要传达什么“意”?
示例:①群山依旧围绕这座古都,可惜它已是一座“空城”,旧日的繁华已经空无所有,给人一种苍茫悲凉之感;②潮水拍打着空城的城根,仿佛也觉到他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一个“空”字足见其凄凉;③旧时的明月,曾经照过见证了六朝的繁华,然而繁华易逝,今夜虽然还来,许多东西都已经改变,昔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只剩凄凉一片。
(3)结合背景概括诗歌主题。
示例:这首诗通篇写景,却融合着作者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其主旨是讽喻现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城这座古城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经由盛变衰。即借六朝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4)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示例: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没有一处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3、总结
此诗景中寓情,言外见意。诗中句句是景,以沉寂的群山、悲凉的涛声、朦胧的月色,烘托和渲染石头城的没落荒芜,暗示六朝繁华已一去不复返,寄寓了诗人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锦瑟
1、知识简介
关于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在词彩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唐代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的牛、李两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2、研习内容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示例: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从而引发了对往事的追忆(即“思华年”)。运用比兴手法。
(2)诗人在下面两联中是如何“思华年”的? 示例:并未直接写年少时的往事,而是大量用典。(3)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
示例:①庄周梦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栩栩然而飞,觉得自己真是蝴蝶了;不久梦醒,又觉得自己还是庄周。诗人借此典故的虚渺的梦境来写自己 年轻时的美好情境,又包含人生的迷惘和社会的虚幻。隐喻岁月如梦,往事如烟,抱负、理想终于幻灭。
②望帝化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表明作者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
③鲛人珠泪:南海鲛人悲时流下的泪珠,颗颗成珍珠的故事。诗人借此表达一种复杂的惆怅情怀,既有对其高旷皓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意在叹息自己如沧海遗珠,徒有才华不为世用,只能对月惆怅,空垂珠泪。
④蓝田美玉: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升腾,远察如发,近观却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总之,四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惆怅、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所以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
(4)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示例: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难以确解。有的认为是诗人晚年对自己追述生平、自伤身世之作;有的认为是悼亡诗,怀念其妻王氏;或是怀念其青年时所爱恋的一位女道士。有的认为是追悼已故宰相李德裕。还有人认为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
3、总结
本诗托物比兴,抒情委婉含蓄。诗歌通过吟咏“锦瑟”这一物象的今昔、古今变化,暗示世事的沧桑,委婉地倾诉了作者年华流逝的伤痛之情,自身遭际的悲哀之意,以及对美好往事的追怀,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渴望。古瑟多弦,也暗示作者思绪的纷繁,情感的复杂。诗作寄托很深,意蕴也很丰富,极富艺术魅力。
本诗用典也较多。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静谧迷离又颇带凄伤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有所感知体会,但又难以指实言明,使得诗意深幽朦胧,抒情更加委婉含蓄,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第五篇:高中语文《品质》教案 苏教版必修3
《品质》教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结构,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2.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学习重点难点]:
1.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思考。[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五人墓碑记》中,张溥对五位义士的死作了高度评价,让我们重新理解了“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含义。这五位义士,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世俗的社会中,他们根本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目光。然而往往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良知与选择,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使人类文明传统得以传承。
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表现社会底层人物品质的文章。(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 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他并不想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把社会分成阶级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第—次世界大战后的创作明显地反映出他越来越坚定地站到维护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了。
高尔斯华绥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题材多样,内容广泛,风格也各不相同,描写的人物形形色色。《品质》(1911年)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作者摆脱了向来充斥英国社会那种崇尚贵族绅士的阶级偏见,热情地歌颂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贵品质;对在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故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无惊人乏笔,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作者着重刻划格斯拉兄弟如何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工作上,因而结局只简单几笔,就足以激动人心。格斯拉饿死前精工细作了最优质的靴子一节,表现了劳动者对自己技艺的深厚感情,尤为感人。
三、学生初读作品,理清情节结构 讨论明确:小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通过“我”和鞋匠格斯拉的交往,介绍格斯拉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从“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到文末,写格斯拉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做质量最好的靴子。
四、人物讨论:
用心
爱心
专心
1.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讨论明确:
⑴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⑵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在看过靴子的样品之后,人们一定想知道格斯拉其人。作者在介绍格斯拉兄弟的相貌时有一些评点:“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人物性格已经部分地表现在这样的描述中,读者可以看出,这是个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人。在这一部分中已经点出了矛盾:因为质量好(“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所以靴子经穿,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⑶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靴子上。他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⑷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其实,格斯拉有自己的愤怒,对那种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视。“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在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下,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格斯拉的愤怒,不完全是因为大公司的垄断使他的生计出现困难,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费者。对格斯拉来说,他如果“顺应潮流”,就得利用广告,就得粗制滥造,就得赶时髦,让人们不断地换靴子,不断地跑到他的店铺里来购买,以增加业务。但是格斯拉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在这里展现出来,他坚持一贯的做人准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在大公司的挤压下,两年的时间,格斯拉的生意继续下滑,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又过了一年,“我”回到伦敦,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生活艰难的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许多(“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2.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讨论明确:为人物的死作铺垫。
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的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3.人物形象小结:
格拉斯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作为一个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他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社会风气的变化也是导致格斯拉生意下滑的原因(“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风气?除了小说结束部分借“年轻人”的口说出了一部分原因,其他原因也不难揣测:在对待靴子问题上,他比顾客还要认真;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不追求时尚;他认为他是最懂得靴子的,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他认为靴子的品质第一是经久耐穿,但是顾客也许喜新厌旧„„矛盾的焦点,也许就在于他太重视靴子的品质。
用心
爱心
专心
五、深刻的小说主题。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六、小说的人物描写特点
1.小说塑造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小说对人物肖像描写的两个特点:(1)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2)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于人物精神境界的提示上。
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地称赞他的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七、问题讨论:
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点拨: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