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

时间:2019-05-15 04:3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音乐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音乐史》。

第一篇: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古代:

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嵇康《广陵散》:聂政刺韩王的故事

我国持续使用到20世纪的传统记谱法是工尺谱。宋元时期市民音乐的活动中心是瓦子(娱乐场所)、勾栏。

鼓子词是一种说白与演唱结合,以唱为主的说唱形式,流行于宋代,因伴奏乐器而得名 元杂剧的结构是一本四折:由唱、白、科三部分构成,是以说唱为主的戏剧。元曲的表演形式由 曲(歌唱)、宾白(语言)、科(动作)组成。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 唐代的音乐机构:大乐署,鼓吹署(都由太常寺掌管),教坊,梨园 唐代歌舞大曲结构包括散序,中序,破

明清合奏乐只要有,鼓吹乐,丝竹乐,拉弦乐,锣鼓 相合大曲的结构 解,艳,趋,乱

元曲六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乔吉

约在乾隆、嘉庆年间,短篇鼓词在清闲的八旗子弟中盛行形成了“子弟书” 古琴在古代称为 瑶琴、七弦琴、玉琴 瑟,弹拨乐器 笙,吹管乐器

四大声腔: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弋阳腔的音乐属曲牌体

昆山腔 南戏清唱腔调)评剧 源于河北地区,《杨三姐告状》在北方轰动一时,成为评剧的代表作品。成兆才 越剧 主要伴奏乐器是二胡《黛玉葬花》

豫剧 主要伴奏乐器是板胡,常香玉。又称河南“梆子” 昆剧 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

河南坠子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坠胡

汉族的说唱音乐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汉族民间歌舞音乐,北方秧歌,南方花灯,采茶 弹词的老三调:陈调(陈遇乾)、马调、俞调

梆子腔也被称为西秦腔,乱弹、秦腔。秦腔的领奏乐器是板胡 秧歌有高跷,地秧歌两种表演形式,音乐一般有小场演唱,锣鼓打击乐,唢呐吹奏三个部分,舞蹈有大场,小场。

戏曲唱腔的三个特点:抒情性、叙事性、戏剧性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陈砚秋 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京胡,京二胡,月胡

说唱音乐中,影响最大的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表演形式:单口唱,对口唱,帮唱,拆唱,走唱,群唱

云南彝族四大腔:海菜,山药,五山,四腔 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萧友梅 大型声乐套曲《春江花月夜》。《问》《“五四”纪念爱国歌》 赵元任“中国舒伯特之称” 《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韵》。1915年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写的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

聂耳 “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根据《倒八板改编的)《翠湖春晓》,舞台剧《扬子江风暴》插曲《码头工人》,《卖报歌》。《梅娘曲》为话剧《回春之曲》,与田汉一起为《桃李劫》写的主题歌《毕业歌》

其音乐作品分为:救亡歌曲、劳动歌曲、抒情歌曲、儿童歌曲。张曙 我国近代第一部大型歌舞剧《王昭君》 任光 《渔光曲》《打回老家去》《彩云追月》 黄自 合唱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 清唱剧《长恨歌》 声乐作品《玫瑰三愿》《花非花》《思乡》《思春曲》

冼星海 毛泽东提名的人民音乐家,四大合唱曲:《黄河大合唱》1939、《九一八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下山虎》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 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悲歌》《烛影摇曳》《病中吟》《苦闷之讴》《独弦操》《烛影摇红》《闲居吟》 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出版《音乐杂志》

谭小麟写的《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是中国人写的西洋乐器重奏音乐在国外第一次获奖。郑志声管弦乐队伴奏合唱《满江红》

李叔同 创办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创立了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第一部三部合唱曲《春游》

王光祈 《中国音乐史》 三大音乐体系:中国乐系,欧洲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黎锦晖 流行音乐鼻祖、“黎派”传人、中国歌舞音乐的开拓者、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最成功的是《小小画家》;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 李海鹰 《澳门》《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走四方》 汪立三 钢琴曲集《他山集》《东山魁夷画意组曲》 潘振声 《一分钱》《小鸭子》《嘀哩嘀哩》 施光南 《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用彝族音调写了《月光下的凤尾竹》 雷振邦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冰山上的来客》插曲、《五朵金花》 李焕之 合唱《东方红》、《春节组曲》

沈心工 我国最早写乐歌题材的作者之一 歌集《学校歌唱集》,根据杨渡的名篇作曲的学堂乐歌《黄河》,作曲《竹马》 徐沛东 《爱我中华》《得民心者得天下》

吕骥撰写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是中国近代论述民间音乐的分类和研究的著作 朱践耳写的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的五个乐章:《六盘山》《井冈山》《大柏地》《十六字令三首》《长征》

我国第一部音乐史著作《中国音乐史》作者叶伯和 我国作曲家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怀旧》 《军港之夜》 词 马金星 曲 刘诗召

华彦钧 二胡曲《二泉映月》 琵琶曲《昭君出塞》 朱践耳作曲《翻身的日子》 秧歌剧《兄妹开荒》作者安波 第一部芭蕾舞剧《和平鸽》

《在希望的田野上》词 陈晓光 曲 施光南 《新编“九一八”小调》 吕骥 《团结就是力量》 卢肃

《爱我中华》词 乔羽 曲 徐沛东 《祖国颂》 词 乔羽 曲 刘炽 《让我们荡起双桨》 曲 刘炽 歌剧《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 《大海啊故乡》词曲 王立平《大刀进行曲》 曲 麦新

电影《风云儿女》两首插曲《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 秧歌剧《夫妻识字》 马可

《我爱你中国》是《海外赤子》的插曲 闻一多《七子之歌》 《山林》 曲 刘敦南

俞丽拿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首场演奏者,由何占豪、陈钢作曲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是军乐合奏曲,作者郑律成 《原始狩猎图》 曲 钱兆喜

双管独奏曲《江河水》被移植为二胡曲,在《东方红》中使用 《军乐稿》 李映庚 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军乐文献 江文也 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是我国现代音乐史的“康塔塔” 《喜洋洋》 刘明源 《静夜思》 黎英海 曲

我国近代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作者李四光

小提琴曲《思乡曲》马思聪创作的《蒙古组曲》的第二乐章

古代

《杜十娘》是单弦牌子曲 《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 《昭君出塞》是四川清音 郭沔 《潇湘水云》 姜夔 《扬州慢》《杏花天影》 《阳关三叠》又称《阳关曲》《渭城曲》,是唐代流传最久的声乐作品 第一部昆曲剧本是《浣纱记》曲 魏良辅 词 梁辰鱼 管平湖 古琴演奏家 “管派”风格

为笙创作的第一首独奏乐曲《凤凰展翅》 作者胡天泉、董洪德。获得了金质奖 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陈旸乐书》

第二篇:中国音乐史

来”;2批评了音乐的贵族化倾向,提倡音乐为民众服务;3通过二胡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和教学,身体力行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了自己“改进国乐”的主张。4此外,他还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中最早和有意识地对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搜索和整理的先驱人物之一。

14、1920年代工农革命歌曲与“学堂乐歌”在音乐风格方面的主要区别?答:前者大量采用了中国民歌中的城市小调进行重新填词而成,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特征,如澎湃用海陆来民歌填词的《田崽骂田公》、《五一劳动节》等;/后者的曲调来源则主要是欧洲和日本的歌曲,故而以西洋和东洋音乐为主。

15、瞿秋白对工农革命歌曲传播和创作的贡献。答:要点:《国际歌》传入中国的最早介绍者和译词者(1923年6《新青年季刊》);工农革命歌曲中最早的创作歌曲之一《赤潮曲》的作者(1923年6《新青年季刊》)。

16、1920-30年代红色根据地革命歌曲的主要音乐风格特征。答:与工农革命歌曲相似,主要由民歌(城市小调)曲调填词而成,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传统民族化音乐风格),如《红区干部好作风》就是用江西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曲同填词而成。

17、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体裁歌曲的曲目,创作年代,创作者背景和作者。答:《长恨歌》1932年—34年,上海“一"二八事变”,黄自。

18、聂尔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贡献。答:要点:左翼音乐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音乐家,电影和戏剧音乐的早期重要创作者之一;《国歌》(《义勇军进行曲》,1932)的曲作者。

19、冼星海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贡献。(重点)答:要点:抗日救亡音乐的旗手;中华民族新音乐(中国传统+西方风格的音乐)的成功实践者;中国现代合唱套曲的最伟大创作者之一(《黄河大合唱》1939年,中国合唱套曲创作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20、什么叫“秧歌剧”?答:1940年代初,在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的“新秧歌剧运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小戏,其特点是:以故事化的歌舞表演为主,人物,情节,化装,表演上都比较简单,一般在露天的广场演出,其音乐多采用陕北民歌曲调和地方戏曲,曲艺音乐填词改编,其内容大多与抗战,生产和反帝反封建相关。其代表性剧目有《兄弟开荒》、《夫妻识字》、《周子山》等。

21、什么叫“新歌剧”?答:以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上演为起始标志的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风格特征的歌剧体裁,新歌剧产生于西方歌剧与边区秧歌剧相融合的实践基础之上,其音调广泛地采用了中国民歌(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和戏曲曲艺音乐教材,并吸纳了欧洲歌剧中戏剧化的音乐表现手段(如咏叹调,宣叙调的不同功能应用,人物的主导性音乐主题及其发展,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应用等)。新歌剧的代表性歌剧作有《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小二黑结婚》、《柯山红日》《红珊瑚》《洪湖赤卫队》等。

(中国部分)

填空

1.“八音”是周代开始的乐器 的分类法

2.《毕业歌》、《卖报歌》、《码头工人》等是我国作曲家聂耳的作品,他较著名的歌曲作品还有《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器乐作品有《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

3.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载在《管子。地圆篇》中

4.洗星海早年留学法国,他最著名的两首大合唱是《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两首交响曲是《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

5.《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的经典著作。

6.贺绿汀创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钢琴曲是《牧童短笛》

7.教坊和梨园是唐代的音乐机构。

8、我国戏曲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四大声腔是指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和昆山腔。

9.关汉卿是元代的戏曲艺术家。

10.南戏最初产生在浙江温州地区。

11.《延安颂》是郑律成的代表作之一。

12.《二泉映月》是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的作品。

13.李延年是汉代乐府里的音乐家。

第三篇:中国音乐史

远古及夏商音乐

1.音乐的起源:劳动起源说、模仿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说、游戏说、信号说、“太一”说、潜意识(无意识)说、情感表达说。2.远古乐器:A、吹管乐器(骨笛、埙、角、蘥、龢、言)B、打击乐器:(鼓、磬、钟、铃、缶)

3.简述贾湖骨笛:它是远古乐器,出生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目前共出土骨笛35件,它是由丹顶鹤的尺骨所制,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6个孔左右,能吹奏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它有七孔,能吹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吹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若干变化音。贾湖骨笛是我国出土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现在仍能使用的乐器。

周代音乐

4.六代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和周初时的《大武》。

六代乐舞是颂扬先秦不同时期创业首领或帝王的文治武功。它们在周代宫廷的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诗、歌、舞一体,而声调平缓,表现一种庄严、平和、中庸的情绪,具有严肃静穆之感。5.颂乐:重大典礼使用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其他重要的典礼之中。

6.雅乐:是周代的一种宫廷音乐。它主要用于祭祀与各种典礼活动。

7.郑卫之音:原指郑为的民间歌舞音乐,它实际上是一种保留的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后是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民间俗乐,因为由女性表演,故又名“女乐”,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取代了雅乐的趋势。8.南音:是周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民歌。9.九歌:是楚国南部民间祭祀的大型歌舞曲。10.成相: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

11.八音:是古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成“金(钟、鎛、镛、铙)石(编磬、离磬、玉磬)、土(埙、缶)、革(土鼓、足鼓、楹鼓)丝(琴、瑟、筝)、木(柷、圄)、匏(笙、竽、巢)、竹(箫、管、篴)

12.曾侯乙编钟:全套65件,分三层悬挂,总重量达5134斤。每枚钟能在正鼓部与侧鼓部分别敲出相隔三度的两个音,总音域达五个八度,十二律俱全,中间的三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半音列。钟上有错金铭文。这不仅说明周代的乐律学已有高度的发展,标志着周代乐器制造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13.三分损益法:以弦乐为计算基础,连续损益得出的春秋时期产生的计算乐律的理论。14.十二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被称为律。15.儒家音乐思想:以礼为本,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它既强调其一,关于音乐的来源。其二,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其三,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其四,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

16.墨家的音乐思想:音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主要思想是“非乐”

17.道家的音乐思想:大音希声。秦汉三国音乐

18.汉代掌管音乐的两个机构:太乐,乐府。岳府的主要任务:采集各地民谣,加工配乐,还从事创作新乐,进行演唱演奏。19.汉代鼓吹从乐器配置和运用场合来看,主要可分为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箫鼓四类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合奏为主。

20.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形式:a.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无伴奏。b.在徒歌形式上加以帮腔,称为“但歌”c.在徒歌基础上,再进一步加上乐器伴奏,并有演唱者手执称为“节”的乐器而歌,这才真正为相和歌。

21.相和大曲包括三部分:艳、曲和解、趋或乱。唐大曲结构分为:散序、中序、破。

22.汉代相和歌最常用的调式:平调、清调、瑟调。相和大曲的名称和歌词,现今尚有保存在《宋书•乐志》《乐府诗集》史籍中 23.琴,也叫七弦琴,后世或称为古琴,是我国重要的古代乐器。古琴逐渐成为文人的代表乐器,作为文人有修养、高洁秉性的象征。文人琴家有:马相如、刘向、桓谭、蔡邕、蔡琰、嵇康、阮籍。

24.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汉代蔡邕《琴操》中载有《聂政刺韩王曲》,琴家以为即今日之《广陵散》曲,于东汉末而成大型的古琴曲。

25.蔡琰(蔡文姬)的琴《胡笳十八拍》

26.秦汉重要的乐器有:琴、箜篌、琵琶、笳、角、铜鼓、锣。27.嵇康的《声乐哀乐论》是中国音乐思想史中的一部极富思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音乐不能表达人喜怒哀乐的表情。嵇康强调音乐有“单复”、“高埤”、善恶”、“猛静”、但如何,都要归于“和”主张外得“自然之和”的平和之声,内存“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的平和之心,他以平和之美,作为音乐的本质特征。

两晋南北朝音乐

28.清商乐,也叫清商曲,简称清商、清乐,它是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29.吴歌,又称无声歌,它是东晋始采自江南一带的民歌,风格抒情细腻。吴歌的结构通常是五字一句,四句一段的分节歌,有部分是五言三句或长短句的。

30.西曲,也称西曲歌,它采自荆、樊、邓之间,是以湖北中西部向西涉及湖南、四川、贵州一带的民歌与舞蹈,其曲调较多,内容多抒发游子思归、别离之情、长江流域丰富的物产等。31.清商大曲所用调式:平调、清调、瑟调,合称为“清商三调” 32.北歌,又叫“真人代歌”,是北朝宫廷音乐的代称。这些北歌又与原来的横吹曲相互融合,发展成一些军乐,即“鼓角横吹曲”。北歌风格豪放刚健,语言质朴坦率 33.百戏即类似现代的杂技。

34.南北朝时陆续进入中原的主要有龟兹、西凉、疏勒、康国、安国、高昌、天竺、高丽等国的音乐,而以龟兹乐影响最大。35.西域音乐在此段历史时期广泛传入中原,有以下原因:其一,战事频繁。其二,“和亲”,其三,经商。其四,佛教东来。36.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器有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锣、钹、星、达卜、唢呐。

37.琴曲《碣石调•幽兰》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乐谱,也可以说是“文字谱”,注明是梁代丘明所传

38.乐律学的发展:荀勖笛律,何承天的十二等差律,钱乐之的360律,沈重的360律,纯律音阶。隋唐五代音乐

1.太常寺是唐代长官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常卿主管。

一、大乐署。

二、鼓吹署。

三、教坊是宫中训练、。

四、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2.宫廷音乐重要的形式有: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法曲、大曲等、3.隋初颁定七部乐分别为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天竺伎、高丽伎和文康伎七部。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伎、高昌伎、龟兹伎、疏勒伎、康国伎、安国伎、扶南伎、高丽伎。

4.唐代重要的法曲《霓裳羽衣曲》,其结构分为三大部分:a.散序、b.中序、拍序、歌头c.破或舞遍

5.大曲的结构大致与法曲相同,其区别可能在两个方面:其一,大曲与法曲在结构上更为庞大;其二,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大曲都更为热烈奔放,而法曲显得清雅,这可能与后者部分音乐源于宗教音乐有关。

6.参军戏是一种讽刺、滑稽性的歌舞表演。参军戏有苍鹘和参军两个角色。参军戏的唱腔一般选用当时流行的民歌、曲子或大曲的片段,它已经具有某些后世戏曲的特征了。7.隋唐文人音乐主要包括词乐与琴曲两类。

8.说唱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艺术。其歌唱部分常是一种叙事歌曲,其说话部分或用散文,或用四六文体。

9.变文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它用说与唱的形式,将佛教经文或教义讲唱出来。通常是七言四句,也有五言或四言的。按其听众不同分为“僧讲”和“俗讲”。10.重要的记谱法: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舞谱。11.乐律学的发展:新音阶;俗乐音阶;犯调;移调。

12.隋唐音乐专著;a.《乐书要录》,一部通俗性的音乐理论专著。B.《教坊记》,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度和轶事的著作。C.《羯鼓录》,唐代南卓于宣宗大中二年完成的记录羯鼓由来、唐代羯鼓名手、逸闻趣事,以及一百二十八个羯鼓曲名的一部羯鼓专著。D.《乐府杂录》,唐代段安节所撰写记载唐代歌唱家、演奏家等问题的唐代音乐见闻录。

13.音乐思想:白居易首先肯定音乐可以反映政情与民情以及政治的好坏,决定人民喜怒哀怨的感情,而人民感情又决定了民间音乐的欢乐与悲伤。它的这些观点,继承了儒家的音乐思想。明清音乐

1.少数民族主要的歌舞:a.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一种,是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大型套曲。乐器伴奏有达卜、那噶喇、哈尔扎克、喀尓奈、塞它尔、喇巴卜、巴拉满、苏尔奈八种。晚期流行的木卡姆通常由《木卡姆》、《穹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甫》四部分组成,曲调为七声音阶,节奏多遍,复拍子为其主要特征。

2.囊玛,藏族民间歌舞,是一种大型的歌、舞、器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其音乐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组成。其曲调比较固定;歌曲曲调典雅,节奏舒展;舞曲急速而欢快。伴奏乐器有竹笛、扎木聂、扬琴、特琴、根卡、藏京胡及马串铃等。3.锅庄是藏族民间歌舞,常在节日、宴会上表演。4.堆谢是藏族的民间歌舞。

5.明清说唱是继承宋元说唱而发展创新的,现存三百多曲种大多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从他们的某些共同特点来看,可归纳为:弹词、鼓词、道情、琴书、牌子曲、杂曲、走唱、板诵八大类;就其音乐形态而言,可分曲牌体、板腔体与综合体三大类。6.弹词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南方板腔性的曲艺,唱词以七言诗赞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或三弦。明代及清代前期的弹词多为长篇说唱,演唱者自弹三弦或琵琶,也有増用二胡、四胡协助伴奏的。清中叶嘉庆年间著名弹词艺人有陈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等,被誉为弹词界四大名家。

7.鼓词主要流派有子弟书、梨花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安徽大鼓、湖北大鼓、梅花大鼓等

8.牌子曲又叫清曲、清音、小曲、曲子等。其演唱方式,以一人独唱较多,亦有数人合唱或递唱的,常用乐器有琵琶、筝、弦子、月琴、笙、笛、鼓、板等。

9.道情渊源于唐代道曲,始于南宋的曲艺,用渔鼓、简板伴奏,宣扬道家思想

10.琴书是明清时曲艺的一种。曲调因地而异,有坐唱、站唱等表演形式。

11.杂曲伴奏多用三弦、琵琶、四胡。

12.走唱指的是一些带有歌舞色彩的流动的说唱形式。

13.板诵是一些没有歌唱性旋律,只是按照一定的节拍,朗诵有节奏有韵律的诗体故事的一些曲种。

14.传奇剧影响较大的四大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弋阳腔和昆山腔。

15.乱弹剧的声腔最重要的为梆子腔。A.梆子腔,乱弹剧代表声腔之一,因用枣木做成,又称“秦腔”。它一般都有高昂激越、强烈急促的特点。B.皮黄腔是乱弹剧的重要声腔之一。C.二黄腔在湖北与西皮合流,形成汉剧。D.二黄与西皮进一步发展,吸收昆、高、梆子诸腔,在北京形成京剧。

16.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戏曲剧种,因形成在北京而得名。安徽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带去二黄腔。

@1/周代的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第四篇:中国音乐史(下)

我国合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1)学堂乐歌时期①时代背景:19世纪末随着西方基督教在我国各地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教堂中的唱圣诗也移植到中国。中国创办“新学堂”、开设“乐歌”课,虽然当时以齐唱的方式进行,但它为多声部合唱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基础②代表人物:李叔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卓越的艺术家。代表作《春游》中国第一部按照多声部合唱技法创作的合唱曲2)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①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以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新音乐文化建设的大讨论,关于如何建设中国心音乐文化事业,传统音乐西洋音乐之间关系等思考体现在作曲家们的创作之中②代表人物:赵元任的《海韵》,是五四时期中国新音乐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合唱体裁中的成功典范,其重视西方创作理论,同时体现民族风格,是多声技法民族化探索第一人。3)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时期①时代背景:随着革命战争进入白热化,此时期合唱音乐作品占主导地位的是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其中一部分是小型二部合唱,绝大多数是无伴奏的。如冼星海《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贺绿汀的《垦春泥》(无伴奏混声)《游击队歌》(混声四部合唱),内容反映群众斗争决心和革命热情为主。②代表作: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③艺术创作特点:创作取材具有深刻社会意义,贯穿爱国、抗日、救亡、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主题;重视吸取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和群众歌曲的音调,创造新的,富于民族特点、雄伟气魄的交响乐风格;大胆运用西方音乐创作技巧。4)革命生产大合唱时期①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以来,进入30年代后,随着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等音乐学校的建立,如黄自、马思聪、聂耳等一代音乐家相继登上乐坛。同时随着左翼文化运动的开展和“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的爆发,抗日的群众歌咏运动得到了迅速发展。②代表人物:中国合唱音乐沿专业音乐教育和群众歌咏活动两条线同时发展的路线发展。黄自《长恨歌》《旗正飘飘》,聂耳《义勇军进行曲》萧友梅:音乐创作①歌曲创作改变了学堂乐歌时期“选曲填词”的方式,广泛运用各种演唱形式,并配有钢琴伴奏,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耻》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抗日爱国歌曲②声乐作品《问》《国民革命歌》《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四部合唱《春江花月夜》钢琴管弦乐作品《新霓裳羽衣舞》音乐教育①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1923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由中国人组建的专业西式管弦乐队,创作并排演了我国第一首西方管弦乐作品《新霓裳羽衣舞》;1927年北洋政府下令停办背景高等学校所设音乐系科。②国立音乐院:建校沿革(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中国现代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体系(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形成两科一班五组及附设师范专科与选科的专业设置接哦为完备的体系)③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朱英琵琶笛子、易韦斋歌词、周淑安、李惟宁、应尚能)④培养了贺绿汀、吕骥、刘雪庵、江定仙、陈田鹤、丁善德等一大批优秀音乐家。《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创作于1920-1921年,出刊于《今乐初集》;作品通过一系列追问、含蓄地唱出了作者内忧外患的深沉忧虑之情,也代表着当时的知识分子对江山破碎、国土沦表的忧虑和感慨,是一首带有哲理性的艺术歌曲。

李叔同是中国学堂乐歌时期代表性音乐家(乐歌的艺术创作)①1898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6年在日本与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创办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3年任浙江第一师范音乐美术教员;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②《留别》《春游》《送别》③创作水准较高,非常注重创作意境。

黄自:音乐创作①管弦乐、清唱剧、室内乐、合唱歌曲、独唱歌曲作品近百首②管弦序曲《怀旧》我国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也是在国外演奏的第一部中国人的管弦乐作品③最能代表黄自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是抒情歌曲,其音乐语言精炼,旋律简洁流畅,结构严谨,线条清晰,既体现了西洋作曲技法的运用,又散发着鲜明的中华民族音乐的气息《花非花》《玫瑰三愿》《思乡曲》《踏雪寻梅》《旗正飘飘》《抗敌歌》理论研究《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西洋音乐进化史的鸟瞰》《和声学》《声音心理学》音乐教育:黄自是中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奠基人之一,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向国内传授西方专业作曲理论技术的音乐家,在国立音专工作8年,主要承担教学;培养了江定仙、刘雪庵、贺绿汀、丁善德、谭小麟、陈田鹤、钱仁康等优秀人才。马思聪的音乐创作:第一代小提琴眼组建,早期《弦乐四重奏》《钢琴弦乐三重

奏》《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1937《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马思聪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40年代创作高潮《西藏音诗》(述异、喇嘛寺院、剑舞)《牧歌》《秋收舞曲》管弦乐组曲《山林之歌》

王光祈:(1918曾与李大钊等人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1923明确提出了以音乐实现“少年中国”的理想1927考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音乐理论研究:向国人介绍西乐;用西方现代音乐学方法研究中乐《中国音乐史》;东西方理论比较研究《东西乐制之研究》《中西音乐三异同》;创造性地根据乐制分类,把世界音乐划分为“希腊乐系”、“中国乐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24平均律制)三大体系。

黎锦晖:(湖南湘潭人,先后在北京、长沙等地作报刊编辑及学校教师)1922兼任我国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儿童读物《小朋友》周刊的主编;1930组建“明月歌舞团”。音乐创作①共创作了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集音乐诗歌舞蹈游戏于一体。《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蝴蝶姑娘》)及大量校园歌曲。②儿童歌舞表演剧《葡萄仙子》《三蝴蝶》《神仙妹妹》《小小画家》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的特色(选择适合少儿理解的题材;采用口语化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活泼生动的舞姿;广泛采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各种小调;用音乐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采用了一定的西洋戏剧手段,是中国近代歌剧的雏形)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①鲜明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五四精神”《卖布谣》②非常注重追求歌曲旋律的民族风格。一方面汲取民族音乐的曲调和素材进行创作,另一方面按照语言声韵特点处理歌词字音、语调与旋律的音调③创作中着重体现五声音阶式的“中国风味”④运用钢琴伴奏烘托音乐气氛⑤熟练运用西方曲式和和声作曲技法进行创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词《海韵》刘天华:(将民族器乐列入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首创人和奠基者;1922被聘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学习小提琴,和声作曲等音乐理论)国民改进设(探查及保存即将失传的优秀传统乐曲、曲谱和乐器,访问健在的音乐大师;改良记谱法、整理演奏法,编成有系统的书籍;组织乐器厂研究改良乐器;介绍西乐,创造新的国乐艺术;发行刊物及创设学校研究所;1927发起并成立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明确以“提倡国乐、改进国乐、发扬国乐”为宗旨的“国乐改进社”)音乐创作特点(揭示了我国知识分子对显示的忧虑和不满;融合了传统作曲技巧和西洋音乐作曲的先进技法;确立和扩展二胡的把位,丰富揉弦技巧,借鉴民族外来器乐中的轮指、泛音、颤弓、顿弓、独弦等技法,丰富和提高二胡技巧和表现力)代表作《闲居吟》《独弦操》民族乐器改革(改进二胡记谱法,明确固定音高的定弦,设计了我国第一把改良二胡弓子;从琵琶的形制、演奏技术、弦粗细等一系列改进,使琵琶的音域扩大、音色更优美,将四相十品的传统琵琶加以改革,制作了六相十三品的琵琶,采用活动品位装置,提高转调的性能)

聂耳:1931考入黎锦晖领导的“联华歌舞学校”1932以“黑天使”笔名写了一系列短文,批评黎锦晖的低俗歌舞乐。音乐创作:群众歌曲(电影歌曲《毕业歌》《扬子江暴风雨》《自卫歌》《义勇军进行前》作品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号召性音调,成功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反映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决心和热情)抒情歌曲(《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以戏剧化的曲调揭示了这些女性内心蕴藏的崇高爱国热情。《塞外村女》《梅娘曲》以深情细腻的笔触,反映了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的痛苦生活及其思想感情,具有动人的艺术感染力)儿童歌曲《卖报歌》及民族器乐合奏《金蛇狂舞》《昭君出塞》《翠湖春晓》《山国情侣》冼星海:(巴黎求学期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牧歌》《雨天的乡村》《游子吟》《夜曲》人声与器乐三重奏《风》弦乐四重奏《萨拉班德》;回国期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和抗日宣传活动,后任鲁迅艺术学校音乐系教师。歌剧《军民进行曲》《生产/九一八/牺盟/满洲囚徒大合唱》)音乐创作①声乐创作(群众歌曲:以民族解放斗争为题材的战斗性群众歌曲《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歌曲《搬夫曲》《拉犁歌》;战斗性和抒情性《在太行山上》)②儿童歌曲《祖国的孩子们》《谁来跟我玩》《只怕不抵抗》抒情歌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热血》《莫提起》《江南三月》《做棉

衣》。《黄河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中享誉中外的里程碑式的杰作。诗人光未然作词,全曲由序曲及8个乐章组成《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器乐创作《民族解放》《神圣之战》《后方》《木马词》《满江红》《中国狂想曲》《谐谑曲》《阿曼盖尔达》《敕勒歌》。特征:非常重视戏曲民间音乐和革命群众歌曲的音调,作品中既有西洋音乐创作技法的运用,又体现了中国音乐的民族风格。其内容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主题。

沈心工是中国学堂乐歌时期代表性音乐家(音乐教育)①早期留学经历:1897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20年金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在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音乐教育生涯长达25年②一生共创编了180余首学堂乐歌,代表作《黄河》③创作特点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曾志忞是中国学堂乐歌时期代表性音乐家(音乐社会活动)①1901年赴日本留学,第二年参加沈心工发起组织的“音乐讲习会”②翻译《乐典教科书》为中文出版,这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本较为完备的乐理教科书;在日本发起组织“亚雅音乐会”我国近代第一个新式音乐社团,其宗旨是“发达学校社会音乐,鼓舞国民精神”;在上海创办了“上海贫儿院”,创立第一个全由中国人任演奏员的西洋管弦乐队。

青主,原名廖尚果,音乐理论《乐话》核心“音乐是上界的语言”《音乐通论》。音乐创作《清歌集》《音境》一方面受德国古典艺术歌曲影响,一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大江东去》表达了青主内心的愤恨,并寄托了对难友的哀思。谭小麟:我国第一位室内乐音乐家,《弦乐三重奏》中国作曲家的西洋乐器重奏音乐在国外获奖的第一部作品。他的室内乐作品整体贯穿着欣德米特的现代作曲理论体系,有着明显的“新古典主义”色彩。

吕骥音乐创作《论国防音乐》《中国新音乐的展望》《音乐的国防运动》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抗日救亡时期新音乐的理论方针和创作原则。新音乐新主张:认为这个时期音乐走以聂耳、冼星海先生为代表,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核心的抗战音乐之路,把这种抗战音乐成为国防音乐。生平1932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5领导上海的救亡歌咏运动,抗战时期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贺绿汀音乐创作①电影歌曲《乡愁》《四季歌》《天涯歌女》②抗日歌曲《游击队歌》《上战场》《嘉陵江上》③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玛》《新民主主义进行曲》《山中新生》④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垦春泥》

三、四十年代,田汉词。通过描写军民合作垦春泥的劳动场面,鼓舞军民同心协力打败侵华日寇的革命斗志。歌曲运用湖南花鼓戏的音调,使旋律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⑤钢琴曲《牧童短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1934参加亚历山大齐二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获头奖。

刘雪庵:抒情歌曲《踏雪寻梅》《红豆词》《枫桥夜泊》;抗战歌曲《长城谣》《前线去》《出发》《前进》《保卫大海》《募寒衣》麦新,原名孙培元《大刀进行曲》《马尔真正好》《只怕不抵抗》任光:名族器乐合奏《彩云追月》电影曲《渔光曲》《大路》抗战曲《打回老家去》《抗敌歌》《高粱红了》张曙《保卫国土》《芦沟问答》《丈夫去当兵》《壮丁上前线》《日落西山》《赶柴狼》《洪波曲》陈田鹤《序曲》获齐二品二等奖《哀婉一位民族解放战士》《在那遥远的地方》《血债》江定仙《摇篮曲》齐二品二等奖《康定情歌》《岁月悠悠》《抗战到底》《为了祖国的缘故》孙慎《救亡进行曲》江文也《台湾舞曲》丁善德《春之旅》《晓风之舞

音乐教育的发展①社会音乐教育:1919年吴梦非、丰子恺等创立“中华美育会”1920年郑觐文在琴瑟东社的基础上组建“大同乐会”1927年刘天华创立“国乐改进社”②普通音乐教育:1923年,教育部颁发《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初

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③师范音乐教育:1919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操专修科1921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高师科图画音乐系。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发展阶段“北京大学音乐会”“北大乐理研究会”“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其内部结构:中乐(丝竹、古琴等)西乐(钢琴、提琴等);活动章程“研究音乐,发展美育”江南丝竹①自19世纪中后叶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产生了许多演奏团体②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③代表曲目《三六》《中花六板》

学堂乐歌①内容:表现付过强兵、抵御外强的爱国精神;配合“军国民教育”以尚武精神为内容的乐歌;宣扬男女平等,呼吁妇女解放的作品,鼓励学生学习新文化②曲调大多数选取欧美或日本的现成曲调填词编成③意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使我国第一次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教材,锻炼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音乐教育家,西方音乐理论、记谱法及各种艺术形式、表演技法逐渐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新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国现代群众歌曲创造了条件。

新歌剧:一是西洋模式照搬《西施》《秋子》二是传统戏曲改变模式,将传统戏剧按场来分,中西乐器编在一起《岳飞》《红梅阁》《苏武》①1943春节晚会,由路由编剧、安波作曲、王大化和李波主演的秧歌剧《兄妹开荒》是新秧歌剧开山之作②新秧歌剧类型(民间歌舞小戏、话剧加唱、小型歌剧)③意义:为新歌剧《白毛女》创作作了准备,指出了一条反映革命现实主义与政治相结合与民族民间音乐结合的道路。

福建南音:起源于福建泉州;乐队编制:唐式拍板、晚唐式四项九品琵琶、洞箫、北宋式奚琴等;乐曲和演奏形式(四时景、梅花操、走马、八骏马、百鸟归巢)有清唱和器乐演奏两种形式。

蔡元定十八律:概念:三分损益法生出十二律后继续生六个变率,置于其同名律后,称为十八律。何时出现:在基本律的基础上,生出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洗、变应钟。目的:解决旋宫转调的问题。

朱载堉“新法密律”:①乐律学家,著作《律历融通》《律学新说》《律吕精义》《算学新说》②新法:打破之前律学家用三分损益法来计算律学,而使用开方的方法;密律:各相临的律之间其频率比。③意义:解决了黄钟不能返的问题。《琴史》朱长文撰,共六卷,是我国最早的琴史专著。前五卷在“经史百家、稗官小说莫不能旁搜博取”的基础上记述了162位琴人或有关人物的事迹;后一卷收有11篇论著,论述了琴的形制、弦徽、各部位名称、音调、琴歌、美学等问题。尤其对古代琴人事迹的大量记载,开创了一个“人物传记式”的集大成体例。《乐书》北宋陈旸撰,共二百卷,是一部规模巨大的音乐理论著作。前95卷摘录儒家经典中有关音乐的论述,为之训义;后105卷论述律吕、历代乐舞、乐器、杂乐、百戏、典礼等,对前代和当代的宫廷雅乐、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均有较详细的说明,其中保存了先已散佚的极为难得的音乐史料。

《潇湘水云》浙派郭沔作,内容第一部分描绘了云水苍茫的景色,忧国忧民的情绪油然而生。第二部分是琴家称为“水云声”的段落,表现水气弥漫、云影飘渺的美景。大三部分是全曲高潮,描绘了云水激荡、奔腾翻涌的奇伟景象。第四部分转为舒缓平静,将惆怅之情融入低沉压抑的曲调之中。尾声则似作者的叹息。虞山派:产生于江苏常熟,①创始人为严澂号天池。主持编印《松弦馆琴谱》特点“清、微、淡、远”②徐上瀛,号青山,撰《溪山琴况》,讲究音乐的变化对

立,表演美学的专著,书中有“琴况”二十四条。广陵派徐祺《五知斋琴谱》徐常遇《澄鉴堂琴谱》;九嶷派杨宗稷《琴学丛书》;梅庵派徐立荪《梅庵琴谱》云璈,又称云锣,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搥击之。火不思,弹拨乐器,四弦,长颈,无品,梨形音箱。兴隆笙,键盘乐器,形制为楠木音箱,上有90根紫竹管并以竹为簧,另有15个小管状的键子由音箱向外伸出。演奏时,一人按小管一人鼓风囊。

第五篇:中国音乐史教案

中国音乐概述

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音乐的历史分期及其概况。

教学重难点:

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音乐的发展脉络。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是世界文明历史上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据考古发现,我国可考的音乐文明史可追溯至近9000年前,甚至更为久远。

中国音乐历史的进程,实际上是以古代的炎黄部落所组成的“华夏集团”为中心,与其四周部落或民族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即“四夷之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先秦时期(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远古时期的音乐活动主要是乐舞活动,乐器大致有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两种,此时期的音乐是集歌、舞、乐一体的音乐。周代进入了奴隶社会,出现了《六代乐舞》、乐悬制度、礼乐制度,从此,音乐成为了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典型的乐器要数曾侯乙墓编钟,乐律学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期亦是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最为繁盛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音乐机构----乐府,音乐体裁方面又有新的发展,鼓吹乐、古琴艺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歌舞发展的顶峰时期,称为是歌舞伎时代。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其他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在中外交流方面,当时的西域音乐大量传入,与此同时带来了诸多乐器(琵琶、箜篌、羌笛、荜栗等)、曲调、乐舞、音乐理论等等。

宋元时期,戏曲居于主导地位。音乐体裁有:说唱音乐、杂剧等。杂剧居于首要地位。到元代出现了元曲四大家,四大传奇。音乐理论也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结束期。出现了民歌小曲;其次,在律学上的成就是朱载育的“新法密律”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际上同样有很高的价值。

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中新的产物,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友好交流;民间器乐有了很大的改观,出现了很多新兴的演奏形式----吹奏乐、广东音乐、丝竹乐等;各种新式乐团也随之出现,为新音乐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五六十年代时,无论在声乐、器乐、还是格局、舞剧、电影音乐等,在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与创作技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六七十年代,除了声乐作品有“毛主席语录歌”和“大颂扬”歌曲;戏曲和歌舞剧音乐有“革命样板戏”外,其余创作和表演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八十年代后,是信息时代的多元文化,是音乐艺术的发展也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

课后作业:

查找各个时期相关的音乐体裁、音乐家。

教学反思:

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音乐史,表现出一种很渴望学习的神态,上课能集中精力,理由是理论知识与图片的结合,今后会更加使用好多媒体!

第一章 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掌握这一时期的乐舞形态、乐器种类、理论知识 教学重难点:

《六代乐舞》、贾湖骨笛、曾侯乙墓编钟、礼乐制度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背景

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到了新石器,才有了早期音乐的存在。夏商时期,进入了奴隶社会,标志着社会阶级的诞生,也意味着音乐被奴隶主使用,表现为祭祀活动中的音乐和图腾崇拜。周代,思想体系,政治制度承袭了商代。他们也注重祭祀,对神鬼持信奉态度。当时的礼乐文明是封建礼教的最佳体现。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衰落,“礼崩乐坏”,文化下移,郑卫之音,使得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钟磬之乐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战国时期,出现了七国争霸的局面,其中楚文化尤为突出,这种社会形态的变化促进了音乐形态的发展。

二、音乐体裁

(一)、乐舞

1、原始乐舞:

是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形式,是我国乐舞的早期形态。

2、《六代乐舞》:

从原始社会至周代产生的六部由代表性的乐舞,是黄帝时代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周的《大武》、我国乐舞的创作由幻想性发展至现实性,可看到我国乐舞的专业化程度在逐渐提高。

(二)、古歌

1、《葛天氏之乐》: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葛天氏部落族流传下来的一首声乐套曲,包括《载民》、《玄鸟》等八首歌,这部作品在表演时,由舞蹈、由道具。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实践。

2、《蜡辞》:

是一首祭歌,反映了部落先民们在每年岁末举行的盛大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土壤回原位,流水归深谷,不要发生虫害,灾荒等自然灾害,盼望丰收的愿望。

(三)、乐器(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1、贾湖骨笛:

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的贾湖骨笛,出土有25支,为7、8音孔,据科学测定距今已有8000年,它为我国早期音阶的形成提供了新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律学发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音乐创作的情况,它把中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推进了3000年。

2、埙:

原始社会至商代发展的一种乐器,陶制,卵形,原始社会后期的埙,无发音孔或仅有一个发音孔,可奏一个三度音程;夏代的埙发展至三音孔,可奏二三四五六度音程,商代的埙发展至五音孔,可奏七声音阶及部分半音。价值:可考察我国原始社会至商代音阶的发展情况,可反映当时的作曲技术。

3、曾侯乙墓编钟:

20世纪80年代,在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共64枚,可以旋律、多声部、转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音乐创作的情况,鈡上铭文3000余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乐理著作;每钟发双音,为三度关系,说明在音乐实践中已运用三分损益律与纯律,代表当时律学发展的高度。它为公元5世纪的遗物,证明了中国首先发现的三分损益律。

4、磬:一种打击乐器

5、骨哨:一种吹奏乐器。

6、鼓:一种打击乐器

7、铜铃:一种打击乐器。

三、音乐理论

(一)、礼乐制度:

礼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礼用音乐的形式表现称为礼乐制度。用乐制度规定: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

(二)、八音分类法:

是我国古代乐器按制作材料分类的方法,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三)、三分损益率:

是春秋时期乐律生成的计算方法,是以弦的长度为计算基础。

(四)、十二率:

是乐律学名词,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无射、应钟。凡奇数的六种律为阳律,凡偶数的六种律为阴律。

(五)、《乐记》:

成书于汉初,是先秦儒家关于礼乐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乐记》共23篇,前8篇论述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后3篇记录了有关音乐人物及其言行。

(六)、《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包括民间歌曲、宫廷音乐、和祭祀乐舞三大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作品。《风》包括15国风,共160首,基本上是北方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共40篇,是古老的祭歌和乐舞。

(七)、诸子音乐说:

春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以及老庄学派等。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

墨家:对音乐持否定态度。“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老庄学派:老子否定人为的音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庄子认为“无声之中独闻和”、“金石不得无以鸣”、否定“彰声而声遗”的世俗礼乐。课后作业:对学习了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感想 教学反思:

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了最初乐舞的形象,与现在的音乐、舞蹈相联系,对音乐有了一种挚爱与渴望。但是对百家音乐思想有些难解,课后应对看资料去了解。

四、音响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秦汉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相和歌、相和大曲、李延年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立号为皇帝。统一了度量衡、钱币、文字。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由此,带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设立了中国第一个音乐机构乐府、这样聚集了各国的音乐文化、民间音乐,促进了传统音乐的发展。

汉代,沿袭秦制,政治、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两大科学高峰,把音乐带入了中古伎乐时期。由于统治者喜欢民间音乐,促进了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的融合,即相和大曲便是当时的产物,进入了以歌舞伎为主流的时代。此外,西乐东渐,刮起了一阵胡风,随之,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与胡乐相融合,进一步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二、音乐体裁

(一)歌曲

1、相和歌:秦汉时在民间歌曲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化歌曲形式。在发展中,曾有徒歌、但歌、和带管弦乐伴奏的相和歌三种。演唱者持节歌唱,伴奏乐器:笙、笛、琴、瑟、琵琶等。代表作《大风歌》。

2、相和大曲:相和歌发展的高级形式为相和大曲,曲式结构为艳、曲、乱。代表作品《白鹄》、《东门》、《西山》,其作品带有叙事性和抒情性。

(二)器乐

1、古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称七弦琴。由古琴演奏的琴曲与琴歌,也称弦歌。

三、音乐机构

1、乐府:创始于秦代的我国官方音乐机构,职能:收集整理民间音乐、创作新作品。组织大型的音乐活动、训练乐工。音乐管理的乐工,如档案等。乐府在汉武帝时最盛行,乐工达一千人,代表音乐家为李延年为最高管理长官。,见郭茂倩《乐府诗集》。

四、音乐家

1、李延年:乐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曾为司马相如等人撰写诗词配曲、运用外来音调进行创作改编的音乐才能。

五、音乐理论

1、京房六十律:汉代音乐家京房提出的一种律制,他在三分损益法求出第十二律之后,继续损益推算,直至第六十律。价值:显示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发现了三分损益法的优点和缺陷(不能旋转调);在客观上显示出五十三平均律这个律学结果。

六、音乐欣赏

1、琴曲:《广陵散》、课后作业:总结秦汉时期的音乐体裁 教学反思:

秦汉时期的音乐,相对于远古时期的音乐,已有一定的发展,且音乐思想、乐律有了一定的体系,同学们认为乐律知识较难懂,这也提示我们今后应该将知识深入浅出。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魏晋南北朝

教学目标:

了解这一时期的音乐的音乐机构、音乐体裁、音乐家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教学重难点:

清商乐、清商大曲、苏祗婆、文字谱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战乱比较频繁。政治中心从北方的长安、洛阳转向南京,随之出现了清商乐体裁。当时的音乐家由于政治的黑暗,所作的作品都有反叛思想,表现出的作品性格都倔强,为了宣泄他们的情绪,只有通过古琴来表达,这样,文人与音乐结合,促进了古琴的发展。此外,西域音乐、印度佛教都传入中原,为隋唐燕乐的风格打下了基础。

二、音乐体裁

1、清商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相和歌、相和大曲流入南方,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一种新音乐风格。包括吴歌、西曲、神弦曲三类。吴歌的特点:曲调优美,婉转、抒情性强,如《子夜歌》;西曲的特点:热烈、奔放、舞蹈性强,如《莫愁乐》、《那呵滩》。

2、清商大曲:清商乐的高级形式为清商大曲,是歌唱、器乐、舞蹈的一种综合音乐。曲式结构为弦、歌弦、送歌弦,大大加强了器乐的表现。特点:抒情性高、作品追求意境或情境。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

三、音乐家

1、曹妙达:北齐宫廷中的西域任他对曲项琵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苏祗婆:北周天和三年随阿史那公主抵达长安的一位龟兹乐人,擅长琵琶的演奏,精通龟兹的宫调理论,将西域的五旦七调理论传授给北国的内史大夫郑译。苏祗婆对促进西域与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以及对隋唐燕乐宫调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功绩。

3、嵇康: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著有古琴艺术的辞赋《琴赋》。

4、阮籍: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著有琴曲《酒狂》,他崇奉老庄之学,在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四、音乐理论

1、文字谱:是一种用文字详细记述古琴演奏时的指法、弦位、与乐曲的琴谱。记录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碣石调幽兰谱》是我们现今见到的中国最早的记谱法实例。

2、何承天新律:魏晋南北朝时何承天提出的一种律制,它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将第十三律与第一律之差平均分为十二等分,然后将此数值一次递加各律之上。价值:在实践上初步解决了旋宫转调问题;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世界律学史上十分重要的成果。

3、声无哀乐论:是嵇康撰写的音乐美学著作,他提出了音乐的娱乐作用与美感作用,而否定了音乐的教化作用与道德作用。他一反传统的思辨方式阐述了崇尚自然、注重体验、重视审美特殊规律的音乐美学观,主张提倡音乐自身的功能性。是一种带有明显“自律论”色彩的美学观点。

4、荀勖笛律:荀勖,是西晋时期重要的乐律学家。他于晋泰始十年制成12支一套形如后世直吹之萧的笛律,每笛适用于吹奏一调,正应十二律。

五、音乐欣赏

1、琴曲:《酒狂》,相传是阮籍创作的一首琴曲。

2、琴歌:《胡笳十八拍》

课后作业: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体裁。教学反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相对于远古时期的音乐,已有一定的发展,且音乐思想、乐律有了一定的体系,同学们认为乐律知识较难懂,这也提示我们今后应该将知识深入浅出。

第三章隋唐时期的音乐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坐立部伎、燕乐大曲、音乐机构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背景

隋朝结束了两晋以来南北分裂、实行了南北统一,共经历了37年的繁荣昌盛的时代。在隋朝统治期间,对外贸易比较频繁,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从而促进了中国与西亚等国的商业、经济。进而促进了音乐文化交流。为唐朝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为音乐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使 得唐朝成为歌舞的黄金时期。西域音乐的传入,使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成为了可能性,以致于出现了坐部伎、立部伎,使宫廷音乐达到了顶峰时期。唐朝的音乐机构发展到了四个,培养出了更多的乐伎、歌舞伎,出现了丰富的音乐体裁,由于唐朝出现了较多的歌舞伎,也使得歌舞伎成为了当时贵族文人重金赎买的对象。

总之,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使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封建音乐文化的全盛时期。

二、音乐体裁

(一)歌舞

1、隋朝七部乐:国伎(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每一乐部中都有歌曲和舞曲。

2、隋朝九部乐:在七部乐基础上,增加了“康国”和“疏勒”两部歌舞。

3、唐朝九部乐、十部乐:是在隋朝七部乐的基础上形成的,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康国伎、疏勒伎,后又加了高昌伎,形成了十部乐。

4、坐部伎:一般歌舞人数较少,少则3人,最多为12人。较注重个人技巧,多表现细 腻、抒情的歌舞。器乐演奏均坐在堂上表演,属于小型歌舞乐形式,个人演奏技术与作品要求极高。

5、立部伎:歌舞人数较多,歌者最少有五六十人,多则达一两百人。多表现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大型歌舞。歌舞、乐队立于堂下表演。

6、燕乐大曲:又称唐代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 音乐,也是各类形式中发展程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结构主要有散序、中序、曲破三大部分。

7、《霓裳羽衣曲》:是唐朝的大曲作品。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在根据西凉都督杨敬述进献的 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全曲结构共36段。

(二)、乐器

1、曲项琵琶:由印度传入中国,其形制为梨形音箱,曲项、思弦、四柱、横抱演奏,用拨子弹奏。

2、箜篌:唐朝的箜篌有卧箜篌、竖箜篌、鳳首箜篌三种形制。在唐代宫廷中占有较突出的地位。

3、筚篥:由龟兹传入的吹奏乐器,唐代荜栗为九孔,用芦苇作哨片吹奏。

4、羌笛:是羌族的吹奏乐器,汉代已传入内地,为四孔,有双管与单竹两种形制之分。

5、胡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代的吹奏乐器。“似荜栗而无孔,后世卤薄用之。吹奏出的声音有着别具一格的哀怨情调。

三、音乐机构

(一)大乐署:是唐代隶属于太常寺的最高音乐机构,大乐署兼管雅乐和燕乐,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与考核。,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体机构。

(二)鼓吹署:唐朝军乐仪仗的官署,专门管理仪仗乐队中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三)教坊:属于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是宫中培养乐工的场所,有内教坊和左右教坊之分,是唐朝歌、舞、乐精华人才的集中之地。

(四)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梨园是学习法曲,专门训练器乐的组织。课后作业:

思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音乐机构的发展变化。教学反思:

同学们能从隋唐时期的音乐状况出发,来看我们现在的音乐状况,这种对比法对我们的讲授很有好处。

第三章隋唐时期的音乐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唐朝著作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四、音乐理论

(一)、记谱法

1、减字谱: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古琴专用记谱法,首创者曹柔,它在文字谱的基础上简化,取偏旁组成新谱字,用来记录古琴音乐演奏的音位和指法。

2、管色谱:属于燕乐半字谱体系,用于笛子、荜栗、笙等吹管乐器的记谱法。

3、弦索谱:属于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种弹拨乐器的记谱法,唐时多用于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筝等乐器。

4、龟兹谱:是唐代由龟兹传入的鼓谱。

(二)、古文献

1、《乐书要录》:中唐时期出现的一本重要音乐理论著作,作者元万卿等。全书十卷,现仅存三卷。内容涉及音乐理论,传统乐调、律、谱、器等音乐理论。价值:是了解唐代宫调理论的重要文献。

2、《教坊记》:唐代开元年间重要的音乐著作,崔令钦所著。全书记载了教坊制度、艺术家、乐曲、重大音乐活动。是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文献。

3、《乐府杂录》:晚唐时期重要音乐著作,作者是段安节。全书内容主要包括音乐体裁、音乐家、乐器、乐曲、音乐理论等内容。是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音乐材料。

4、《羯鼓录》:唐代南卓所著,是关于羯鼓的乐器专史著作。内容包括羯鼓考证、演奏家及乐曲。是研究唐代的重要音乐文献。

5、《通典·乐典》:唐杜佑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历史典章制度的通史。共200卷,其中7卷为《乐典》,内容涉及了历代音乐制度、律学、乐学、乐器学、歌舞、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外来音乐、乐舞奏议等方面。是一部记述音乐历史源流的著作,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五、音乐家

1、永新:开元年间宫廷女歌手,歌唱能力曾一时传为佳话。

2、段善本:唐代琵琶名家。

3、雷海清:梨园乐工,精通琵琶演奏。

4、康昆仑:唐代琵琶名家。

六、作品赏析 琴曲《梅花三弄》 琴曲《离骚》 《阳关三叠》 《綠腰舞》 《霓裳羽衣曲》 《秦王破阵乐》 课后作业:

思考从隋唐时期所用的乐器来看中原与西域文化的关系

教学反思:

隋唐音乐,已显示出音乐的繁荣,同学们看到了这种繁荣的景象很是惊奇。尤其对这时期的舞蹈钦佩不已。对于自己的课前准备,还是有些欠缺,由于资料缺乏,没能让同学们了解更透彻,这也是给自己的一个任务,不断的搜集资料。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

(一)——宋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宋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鼓子词、诸宫调、唱赚、宋杂剧、宋南戏、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经济得到了发展,社会安定、人口增多,呈现出一派繁荣,由此,人们有了多余的时间去寻求娱乐,出现了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和勾栏)、新的音乐体裁。后来,北方战乱频繁,政治中心由北方迁入南方,称为南宋。北方的音乐随着人们的南迁也被带到南方,与当地的民间音乐音乐想结合,形成了新的音乐体裁。

二、音乐体裁

(一)歌曲

1、宋词:也叫词乐,是唐代诗乐后,我国艺术歌曲的又一发展。风格上:有豪放派、婉

约派。代表:苏轼、柳永。创作方法有依曲填词,自度曲。曲式结构有令、慢、近、犯。旋律以旧音阶宫羽调式为主,多用上下四度转调。代表:《扬州慢》、《杏花天影》。

2、《白石道人歌曲》:姜夔所著。这部歌曲集中用三种记谱法记写了三类不同形式的歌曲。包括祭神曲《越九歌》10首,用律吕字谱记写。琴歌《古怨》1首,用减字谱记写。词调歌曲17首,用宋代俗字谱记写。

(二)说唱音乐

1、鼓子词:宋代产生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演唱者击鼓伴奏而得名。它的音乐用一个曲调反复变化演唱,来讲唱故事,说唱交互。代表作品:赵德璘《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

2、唱赚:是勾栏艺人在吸收流行于北宋汴梁鼓板基础上创新而成的一种说唱形式。早期包含缠令、缠达两种曲式。唱赚的曲本叫赚词,唱赚的音乐范围很广,它既包含有传统艺术歌曲,也有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伴奏乐器为鼓、板、笛等。

3、诸宫调:宋代产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形式。相传民间艺人孔三传所创。其音乐来自唐宋大曲及民间乐曲、曲子。伴奏乐器有鼓、板、笛等。艺术特点:作品结构庞大,多调性,采用转调技术。曲式结构多样样。代表曲目:《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

4、涯词:也称崖词,是宋代说唱音乐的一种。深受城市子弟的喜爱。

(三)戏曲

1、宋杂剧:宋代北方戏曲的体裁。艺术特点:音乐结构分艳段、正杂剧、散段三部分。音乐来源于唐宋大曲、诸宫调及民间曲牌,音乐为气盛音阶,曲调高亢、豪放。伴奏乐器有鼓板笛。表演有角色之分,净、旦、孤、末。代表作品:《莺莺六么》。

2、宋南戏:宋代南方的戏曲,艺术特点:剧本可长可短,只有一个故事;音乐每折可转换宫调,五声音阶,曲调优美,抒情性强;作曲手法:南戏音乐创造了许多新的作曲手法,如前腔换头、南北合套等。表演分独唱、对唱、合唱多种形式。代表作品:《王焕》、《乐昌分镜》。

(四)乐器

1、古琴:郭沔《潇湘水云》

2、琵琶

三、音乐理论

1、蔡元定十八律:宋代蔡元定所提出的一种律制,在三分损益法求出前十二律的举出上,继续算出六律,以解决旋宫转调中出现的音程不统一问题。价值:在理论上合理解决了三分损益转调后音程不统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著作:《律吕新书》。

2、陈旸《乐书》:北宋陈暘著,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前95卷记载音乐史料,后105卷记载声、律、谱、器、音乐体裁等。价值:我国研究宋代以前音乐的重要文献;书中的乐器图是我国音乐图像学最早的音乐研究成果。

3、《碧鸡漫志》:南宋王灼著,是研究歌曲的专著,对于上古至唐声乐艺术的发展作了系统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琴史》: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朱长文著,共分6卷。前5卷记述了162位琴人或与琴有关的人物事迹。后一卷收有11篇论著,论述了琴的形制、弦徽、各部位名称、音调、琴歌,以及有关琴的美学理论等问题,记载了大量的人物传记。

四、音乐欣赏

琴曲《潇湘水云》

教学反思:

通过对送杂剧的学习,同学们看到了戏曲的雏形,明白了角色是如何演变而来。由此,学生可能对现代京剧颇感一点兴趣。知识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国粹。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音乐

(二)——元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元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元杂剧、元南戏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由于蒙古族人的野蛮,无视文化,使当时的文人流落民间,这样,文人有机会接触到最底层人的生活,创作了许多作品,进一步促进了杂剧的繁荣,出现了元曲四大家、四大传奇。

二、音乐体裁

(一)说唱音乐

1、货郎儿:元代在商业叫卖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音乐结构为货郎儿起+若干曲调+货郎儿尾,它的高级形式称转调货郎,即用多套曲调讲唱长篇故事。代表作品:《九转货郎儿》,伴奏乐器有串鼓、板。

(二)戏曲

1、元杂剧:元代以后,北方的戏曲又进一步发展为元杂剧。艺术特点:每剧四折、每 折一宫;每折主角一人歌唱;伴奏乐器为鼓板笛,高亢、嘹亮,戏剧性强。代表作品: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幽魂》。

2、元南戏:从温州杂剧发展而来,在民间歌舞小戏基础上吸收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的长处至元代后期日趋成熟,角色行当有生旦净末丑外末贴等。产生了《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本及《琵琶记》。

三、音乐理论

1、《事林广记》:宋末元初陈元靓辑。本书对古代乐器、乐舞、乐谱、琴谱等有较详细的记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唱论》:元代燕南芝庵著,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歌唱艺术理论著作。书中内容包括歌唱方法、格调、情调、技术。并针对歌唱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

四、音乐欣赏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南戏《赵贞女蔡二郎》

教学反思:

从宋杂剧——元杂剧——现代京剧,同学更多地了解了我国的传统音乐。加强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如此之重要。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四大声腔、昆曲、梆子腔、皮黄腔、京剧、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1课时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疆域很广,是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带来了中外音乐交流,特别是说唱音乐方面。到明末,内部出现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明代灭亡。

清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前期出现了康乾盛世,促进了中国与日本、朝鲜、泰国等国的音乐交流,后期,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当时的国家时局,使得市民音乐、民间小曲、民间器乐、说唱音乐、戏曲有了新的发展。

二、音乐体裁

(一)歌曲

1、民歌

汉族《凤阳花鼓》:是一首典型的汉族民间歌舞。旋律优美,节奏活泼,短小精炼,娱乐性强。演奏形式:边唱边表演,也可场地表演。手中拿着小鼓一边敲一边唱。

秧歌调《洪秀全起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旋律悠扬、朴素、内容具有新意、形式新颖。新疆《木卡姆》:维吾尔族悠久的大型民间歌舞,根源追溯到隋唐时期的龟兹乐。它的结构分大拉额曼、达斯坦、麦西热普三部分。音乐特点:调式音阶丰富、复杂、节奏独特。伴奏乐器:手鼓。代表作《南疆十二木卡姆》。西藏《囊玛》:大型的古典歌舞,结构分为引子、若干歌曲、舞蹈代表作品:《仓央嘉

措》。

纳西族《白沙细乐》:以器乐演奏为主的歌舞形式。其来源与元代蒙古族音乐有关,音乐缠绵动人,载歌载舞。伴奏乐器:竖笛、胡琴等。代表作品:《美丽的白云》。

2、小曲

《山门六喜》:流行于江苏地区,表演时用琵琶自弹自唱,属曲牌体套曲。《俚曲》: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部分故事,采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民间小曲,改编而成的通俗民间说唱形式。又称“蒲松龄俚曲”。

第2课时

(二)戏曲

1、四大声腔

海盐腔:元末明初,流行于浙江,演唱风格:文静、优雅、细腻、柔婉。伴奏乐器:鼓板锣等打击乐器。后衰落。

余姚腔:流行于浙江余姚县,特点:采用地方方言,曲调高亢。用鼓板伴奏。

弋阳腔:流行于江西弋阳,唱腔灵活、自由;风格粗狂、豪放。演唱形式:一人唱众人和。伴奏用打击乐器。

昆山腔:元末明初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到明代中叶魏良辅对此进行改革。声腔上细腻、婉转、唱腔上清新。伴奏以笛、三弦、琵琶、板等。

3、昆曲: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萧、笙、琵琶等为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势于一体的“水磨调”,也称为昆曲。特点:抒情性强,动作细腻,唱腔与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代表剧目: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洪昇《长生殿》等。

4、梆子腔:又称秦腔、乱弹、西秦腔,因用枣梆子击节奏而得名。是起源于山西、陕西、甘肃一带的古老戏曲曲种。梆子腔在北方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多个剧种,后演变成棒子腔剧种,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声腔系统。梆子腔的伴奏乐器有板子、梆子、用于击节。主旋乐器用板胡。在秦腔的唱腔分花音、苦音。花音也叫欢音,是用于表达欢乐的情感。苦音也叫哭音,则用于表达悲哀情调,两者都具有极强的地方色彩。

5、皮黄腔:皮黄腔是西皮与二黄腔相结合的产物。西皮起源于秦腔,是在弋阳腔传统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西皮腔自由、流畅、,明朗,常用于表现喜悦、激动、高亢的情绪。二黄腔深沉、柔和,常用于表现回忆、沉思、感叹、悲愤的情绪。二者在唱腔上构成色彩与情绪的对比。皮黄腔的音乐属于板式变化体。主要乐器为板胡。

6、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乾隆五十五年,为给其祝寿,四大徽班应昭入京,徽班艺人汲取汉戏、徽调、秦腔等剧种的优点,并加入了京音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京戏”,也叫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其音乐属于板腔体。

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的音乐已接近现代,同学们了解又容易些,乐谱、音乐家、各种名曲、乐律、音乐思想等内容都相当成体系。期待有更多的视听资料给同学们展示。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音乐形态是什么样的?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鼓词、弹词、朱载堉、新法密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1课时

(三)说唱音乐

1、鼓词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汉间大鼓,起源于河北省中部地区。伴奏乐器有小三弦和木板,演员自弹自唱,后期改为用大三弦和铁板伴奏。演奏形式为一人伴唱,传统数目以中长篇为主。

山东大鼓:也叫梨花大鼓。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矮脚鼓、敲击犁铧的碎片演唱,也有男女二人对口演唱,以三弦伴奏的形式。书目以中、短篇为主,有《三国》、《红楼梦》等唱段。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演唱形式为一人自击鼓、板、站场,也有二人双唱的形式。伴奏乐器有加用扬琴和萧。唱腔的基本句式为七字、十字句。唱腔为板腔体,有慢板、垛板、紧板等。

京韵大鼓:也称京音大鼓,流行于北京、天津、华北、东北各地。京韵大鼓是木板和子弟书的融合,并不断吸收京剧、梆子腔等声腔发展而成。曲调流畅、明亮、强调字正腔圆。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自击鼓、板节奏,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为主。

2、弹词:我国南方的说唱音乐。

3、道情:原为道士布道时所唱的歌曲。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音乐属曲牌连缀体。曲调较为丰富。

4、琴书: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一种说唱形式。演唱是以地方方言说唱,曲调因地而异,常由民间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代表曲调:《凤阳歌》、《上合调》、《叠断桥》。

三、音乐理论

1、朱载育与新法密律:

朱载堉,我国乐律学家,科学家、音乐家。精通数学、天文、历法和乐律的研究。一生共写了《乐律全书》、《嘉量算经》、《律吕正论》、《瑟谱》等20多部。其中《乐律全书》是一部综合性巨著,涉及律学、乐学、舞学、力学、算学等多种相关学科,其中书中的乐律学著有《律哩融通》、《律学新说》、《律吕精义》、《算学新说》4种。

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意义:彻底解决了我国律学史上长期不能解决的“黄钟还原”难题,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在国际上同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反映了我国明代在世界律学研究领域中所据有的领先地位。

2、《神奇秘谱》:由朱权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包括《广

陵散》、《酒狂》、《小胡笳》等唐宋以前的古曲15首。中下卷“霞外神品”48曲。共收录63首,说明琴曲的内容及其源流演变,对我国后世古琴艺术的研究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納书楹曲谱》:由清代叶堂编撰,书内收录了昆曲单折戏和一部分地方折子戏,共300余出,共14卷。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戏曲谱集。

4、《弦索备考》:又名《弦索十三套》,由清代蒙族文人荣斋所编,所用乐器有琵琶、三弦、筝、胡琴四种弦乐器。是我国第一部器乐合奏谱。

5、《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又称《李芳园琵琶谱》,是我国清末编印的一本重要琵琶曲

谱。谱集中收有《将军令》、《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等13套琵琶大曲。

6、公尺谱:是我国一种传统唱名的乐谱,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用“上、尺、工、凡、六、五、乙”记谱。节拍用实板和眼。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戏曲、声乐、器乐等各个领域。

第2课时

四、作品赏析

1、琵琶曲《十面埋伏》

2、琴曲《平沙落雁》

3、琴曲《渔樵问答》

4、古琴曲《流水》

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的音乐已接近现代,同学们了解又容易些,乐谱、音乐家、各种名曲、乐律、音乐思想等内容都相当成体系。期待有更多的视听资料给同学们展示。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 ——清末民初的音乐(公元1840-1919年)

第1课时

一、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总体概况:

1840年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对经济、政治、军事入侵,对人民残酷剥削,由此,使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2年,中华民

国成立,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标志着清帝国已经结束,民国开始,即标志着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开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使音乐的形态有了变化,从此西方音乐形式逐步影响到中国,学堂乐歌即是这时期的产物。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涌现出了肖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等,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民族器乐、儿童歌舞音乐、音乐理论做出了贡献。1921年,共产党的成立,后,国共合作破裂,使近代音乐由城市转入农村,使工人、农民有了自己的歌曲。1931年,武装侵略,全国掀起了抗日热潮,涌现出了抗日救亡的歌曲作家。如:肖友梅、黄自、聂耳、冼星海等许多优秀的音乐家。1941年,中国抗日战争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南京和延安,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产生了显著的不同特色,涌现出了又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如:马思聪(小提琴)、谭小麟(室内乐)、丁善德、瞿维(钢琴)、贺绿汀、萧淑娴(管弦乐)等。

二、20世纪50年代前的划分:

1840—1919.,启蒙阶段,维新变法-------新式学堂------沈心工、李叔同

1919---1929,发展阶段,五四运动------出现了新音乐创作、歌咏演唱----肖友梅、赵元

任、刘天华

1930----1940,提高阶段,九一八,推进了救亡抗战歌曲-----黄自、贺绿汀、聂耳、冼星

1940----1950,再发展阶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秧歌剧,如《白毛女》、《夫

妻识字》、《兄妹开荒》。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音乐形态。教学重难点:

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一次次地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再签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激起了人民爱国理念的觉醒。由于政治、经济的急剧变化,必然导致了音乐文化的转型。随着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这种“强势文化”的影响,导致一些西方音乐形式开始在我国初步传播,在19世纪末叶兴起了“学堂乐歌”。

二、学堂乐歌

1、学堂乐歌:一般指清末民初,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

为学堂唱歌而编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的曲调。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家为代表。

意义:⑴学堂乐歌多数是一种借用现成曲调填写歌词的歌曲形式,继承了我国唐宋曲子和元代散曲“按谱填词”的传统。⑵学堂乐歌是以“学堂”为中心发展和推广起来的,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⑶学堂乐歌以歌唱形式反映了19世纪末以来中国人民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背景下盼望变新图强的思想感情,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⑷学堂乐歌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2、代表人:

(1)沈心工: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我国第一个在学校创设唱歌课的教师。他

编辑的《学校唱歌集》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学堂乐歌集和唱歌教材,创作了180多首乐歌作品,是近代学堂乐歌运动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第一人。其乐歌作品题材广泛、通俗易懂。词曲结合好、有生动的形象。如《体操—兵操》、《竹马》等。

代表作品:《体操—兵操》、《竹马》、《革命军》、《铁匠》、《赛船》、《黄河》。出版的歌集有《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心工唱歌集》。

(2)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创办了我国第一

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其乐歌作品中部分乐歌表现了爱国热情《祖国歌》,大部分乐歌作品为抒情歌曲,文辞秀丽。词曲结合好。如《春游》。

代表作品:反映爱国思想理念的,《祖国歌》、《出军哥》、《我的国》、《大中华》等。借景抒情的,《春郊赛跑》、《春游》、《忆儿时》、《送别》等。出家后写的《清凉歌集》。(3)曾志忞:组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西式管弦乐队。乐歌:《练兵》、《游春》、《扬子江》等。音乐理论方面有着较突出的成就,《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法》、《乐典教科书》、《和声略意》。

三、音乐社团

1、《音乐小杂志》:是李叔同独立编印出版的音乐刊物,也是我国近代最早的音乐刊物。

该杂志刊有署名“息霜”之作,均为李叔同所作。该杂志有木炭画《乐圣贝多芬像》一副,是国内最早发表的贝多芬画像。

2、音乐讲习会:是沈心工于1902年12月在日本东京发起组织,参加者为留日学生。

举办处在日本江户留学生会馆。邀请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铃木米茨郎担任讲师,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音乐社团。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 ——20年代(公元1919-1929年)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音乐形态。教学重难点:

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使得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发生了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一股反对旧思想、旧礼教;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时代潮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促使中国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世纪的中国音乐,真正进入了专业音乐创作的历史时期。

二、音乐家

1、、肖友梅: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先后主持我国第一批音乐教育机构,对音乐教学、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同时又是现代作曲家,对我国专业音乐的创作起开拓作用。作品:歌曲有90多首,《问》等;器乐《新霓裳羽衣舞》《秋思》。

2、赵元任:现代作曲家,语言学家。创有100多首歌曲,代表作:《劳动歌》、《老天爷》、《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听雨》、《上山》;1首合唱曲《海韵》;器乐小曲: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创作特点:词曲结合好,曲调有民族风格;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善于实用和声色彩调性表达情感,是中国最早对和声的探索;坚持民主爱国和无私精神。

3、刘天华:二胡独奏曲《病中吟》、《乐夜》、《悲歌》、《光明行》、《独弦操》等,琵琶曲:《歌舞引》、《虚籁》、《改进操》及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等,刘天华对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贡献:创作二胡曲十首,琵琶曲三首,民族合奏曲二首,真实地表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在民族器乐创作方面有所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练习曲的创作,为民族器乐教学新体系奠定了基础;改革了民族器乐的记谱法;改革了二胡,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

4、黎锦晖:成就主要有“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形式。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因为你》、《蝴蝶姑娘》等。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小画家》等。

5、王光祈: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明确抱有“音乐救国”之思想,踏上音乐研究道路的音乐学家。代表论著《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中国音乐史》。他在比较音乐学和音乐史学领域都作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作出了具有双向性交流意义的贡献。

三、音乐社团与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1、国乐改进社:1927年5月,有刘天华等35人发起成立的国乐社团。以改进国乐并谋其普及为其宗旨,这是我国近代有重要影响的国乐社团。

2、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1922年8月在原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的。

蔡元培任所长,肖友梅任教务主任。办学宗旨为“以养成乐学人才”、“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扬而光大之”,设本科、师范科、选举三种。1927.6停办。

四、音乐欣赏

教学反思:

同学们对50年代前的音乐,有很多耳熟能详,理解比较容易,知识能按部就班的介绍给学生,但缺乏那么一点积极性,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 ——30年代(公元1930-1940年)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等音乐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导致了全面抗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概。出现了黄自、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一批优秀的音乐家。

二、音乐家

1、黄自:我国现代作曲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歌曲中政治性题材《抗敌歌》、《热血歌》;社会性题材《农家乐》;艺术歌曲《点绛唇》、《花非花》;清唱剧《长恨歌》;管弦乐序曲《怀旧》。创作特点: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风格;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词曲结合好。

2、贺绿汀: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为电影配乐《春天里》、《天涯歌女》;歌曲《游击队歌》、管弦乐《森吉德玛》;并著有论文集《贺绿汀音乐论文集》。创作构思严谨,结构完整,手法洗炼、感情真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3、聂耳:群众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抒情歌曲《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民族器乐合奏曲4首《金蛇狂舞》等;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历史意义:(1)、他为人民群众,为祖国、中华民族而创作。第一个在音乐作品中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及广大劳苦大众的形象。(2)体现了时代精神。(3)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初步解决了音乐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问题。(4)初步解决了如何创造性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借鉴了外国音乐的精华来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的问题。

4、冼星海:多产作曲家。歌曲有50多首,如群众歌曲《救国军哥》、《太行山上》、《做棉衣》;劳动歌曲《拉犁歌》;抒情歌曲《夜半歌声》;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四部大合唱《黄河》、《生产》、《牺盟》、《九一八》;歌剧一部;交响曲《神圣交响》、《民族解放》;管弦乐《满江花》、《中国狂想曲》;室内乐《小提琴与钢琴》。创作特点及艺术成就:始终坚持与聂耳共同所开辟的新音乐运动的道路。取材于现实生活;成功塑造了各种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器乐作品有重大地位。

5、张寒晖:作曲家,戏剧活动家。作品有《松花江上》、《游击乐》,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歌风格,朴素、洗练、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6、麦新:编写了60多首抗日歌曲,如《大刀进行曲》、《行军歌》、儿童歌曲《马儿真正跑》。

7、任光:歌曲有40多首,发展了电影音乐,如《渔光曲》、《王老五》、《打回老家去》;创有2部歌剧,《洪波曲》、《高粱红了》;民族器乐曲4首,如《彩云追月》、《花好月圆》。

8、江文也:管弦乐《台湾舞曲》、《北京点点》又名《故都素描》、《孔庙大成乐章》、《第一钢琴协奏曲》、钢琴小曲《断章小品16首》、钢琴曲《北京万花集》、钢琴套曲《五首素描》、声乐《台湾山地同胞歌》。

三、外籍音乐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

齐尔品: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贡献:⑴举办了“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创作评奖,并在各处演奏这些获奖作品。

⑵在北平和东京创立了一所音乐出版社,专门用来出版当时中国和日本青年作曲家的作品,使之在欧美发行。

⑶他与李献敏结婚后,两人在各国的演出中,每场必演中国乐曲。还专门写了钢琴《五声音阶练习曲》。

⑷ 曾对国立音专提出了宝贵的教学建议:中国音乐不必像欧洲过去那样,古典主义一步步走下去,现在可以跳跃式地一步迈向现代派。

齐尔品对中国音乐及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永远令人难忘的。

四、音乐欣赏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

——40年代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

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等音乐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941年是个重要的年头。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胜利后,文化中心又转移到了南京和延安,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产生了显著不同的特色。从创作的角度而言,群众歌曲的创作,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谭小麟的室内乐,丁善德、瞿维的钢琴音乐,贺绿汀等人的管弦乐。音乐理论也有新的成果出现。

二、音乐家

1、马思聪:我国现代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音乐体裁丰富。小提琴《内蒙组曲》、《西藏音诗》;交响乐两部《第一交响曲》;管弦乐《山林之歌》;声乐《春天》、《民主》、《祖国》。创作特点:发展了我国小提琴音乐这一题材;吸收了国外现代注意作曲技术来发展我国民族新音乐,特别是法国印象派;多取材于民歌,充满了民族风格。

2、谭小麟:最重要的作品是室内乐。《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弦乐三重奏》、《中提琴和竖琴浪漫曲》;艺术歌曲:《彭浪矶》。创作特色:将兴德米特的作曲理论与中华民族音乐相结合。

3、丁善德: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创作集中在交响乐、室内乐、钢琴作品、艺术歌曲四个领域。交响乐《新中国交响组曲》、《长征交响曲》等;钢琴《春之旅》组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理论《单对位法》、《作曲技法探索》等。

三、音乐知识

1、鲁迅艺术学校:成立于1938年,吴玉章任院长。该校由毛泽东、周恩来、等发起。建校初期设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后增文学系。该校采用短期培训教学制度,音乐教育方针强调与抗日斗争实际相结合,并注重教学与生产劳动,群众音乐运动相结合,注重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

四、音乐欣赏

教学反思:

同学们对50年代前的音乐,有很多耳熟能详,理解比较容易,知识能按部就班的介绍给学生,但缺乏那么一点积极性,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3、华彦钧:即阿炳,杰出的民间器乐演奏家,留下的作品有二胡三首《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三首《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作品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色彩,感情淳朴深沉,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第七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音乐

——文革前的音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及音乐家。

教学重难点:

群众歌曲、革命样板戏、歌剧、舞剧、音乐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者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作品积极豪迈、健康向上、歌颂人民美好的新生活为主题。1950年后期,在陕北民歌的推动下,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民俗民风特色,产生了这一时期特有的表现部队生活的军旅歌曲。1960年初,出现了第一所培养音乐人才的专业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了一批从事民族音乐制作和表演的专业艺术团体。

二、作品欣赏 A、群众艺术歌曲

1、《歌唱祖国》

2、《歌唱二郎山》

3、《我的祖国》、4、《九九艳阳天》

5、《马儿啊,你慢些走》

6、《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7、《祝酒歌》

8、《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9、《再见吧!妈妈》 B、器乐作品

1、丁善德《儿童组曲》

2、李焕之《春节序曲》

3、刘铁山、茅沅《瑶族舞曲》

4、何占豪、陈钢《梁山伯与祝英台》

5、辛沪光《嘎达梅林》

6、黄海怀《赛马》

7、王惠然《彝族舞曲》

8、马耀忠、李中汉《新疆之蠢》

四、音乐知识

1、中央音乐学院:建于1950年,前身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各具特色的几所高等音乐院、系。1958年由天津迁至北京,坐落在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原清醇王府旧址,原隶属于文化部,2000年归教育部。现设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等十几个院系及多个音乐专业方向和研究中心。1999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现任院长为王次炤。

2、中国音乐学院:是以中华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特色的高等学府。1964年9月21日成立,校址在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恭亲王府院内,1987年迁至健翔桥畔新校区。设有音乐学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指挥、民族声乐、歌剧、钢琴、管弦、音乐教育、艺术管理等专业。

3、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与演出于1964年,以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描述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艰苦历程。首演式及以后的演出均在人民大会堂举行,3500多名专业与业余文艺工作者参加了演出,这部作品以严谨的结构,宏伟的气势,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技艺展现主题。它包括大量的新编作品和许多各个历史时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优秀歌曲和舞蹈作品。

五、1、艺术歌曲:《九九艳阳天》、、《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2、器乐作品:李焕之《春节序曲》、何占豪、陈钢《梁山伯与祝英台》、辛沪光《嘎达梅林》

教学反思:

70年代的音乐是我国音乐的“停滞”阶段,但仍然给我们留下几步经典著作,在课堂上,不光是听乐曲,应该将乐曲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这些歌曲。

第七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音乐

——文革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及音乐家。

教学重难点:

群众歌曲、革命样板戏、歌剧、舞剧、音乐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1966-1976年文革时期,文艺方向发生了变化,只有样板戏和语录歌,使中国音乐的发展全面出现了停滞和倒退。从建国到1970年代末,这时期的音乐创作构思和风格上基本上继承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音乐传统,以英雄性、战斗性、颂歌性为典型风格。

二、革命样板戏、歌剧、舞剧

(一)、革命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样板戏”源于1967年5月31

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这些作品的描写都是中国人民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作品被赋予了政

治意义。代表作品如下:

1、京剧《红灯记》

2、京剧《沙家浜》

3、京剧《智取威虎山》

4、京剧《海港》

(二)、歌剧

1、《小二黑结婚》

2、《洪湖赤卫队》

3、歌舞剧《刘三姐》

(三)、芭蕾舞剧

1、《红色娘子军》

2、《白毛女》

三、作品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第八章20世纪80年代后的音乐

——改革开放中的音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后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及音乐家。教学重难点:

音乐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艺术逐渐恢复了生机。中国音乐创作开始在朦胧中苏醒和蜕变。音乐的体裁、题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音乐家的出国访学,使我国民族音乐创作与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二、音乐体裁

1、新潮音乐: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一个必然的历史文化现象。人们将这种观念激进、技法前卫并且渐渐汇聚成潮的音乐现象称之为“新潮音乐”,他们的代表人物则被称之为“崛起的一群”。

2、流行音乐:亦称通俗音乐,一般指在社会中流行的、主要适合当代人审美、通俗易懂的抒情性或娱乐性较强的音乐。特征:即兴性强;节奏多变;主题乐句清晰简

单、舞台服饰与形象入时新颖;60年代起,将电子新技术用于其中,求得听

觉上的奇特效果。

3、影视音乐:分电影音乐和电视音乐。

电影作品中的音乐:包括电影主题音乐和变奏、主题歌曲及插曲等。特点:贴近时代、贴近

人民、贴近生活、在艺术上完整而生动,亲切易唱。电视音乐:随着电视连续剧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音乐品种。

5、艺术歌曲:亦有时代特点,《我爱你中国》、《走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

三、音乐家

1、胡登跳《欢乐的夜晚》:于1980年创作的丝弦五重奏,即二胡、琵琶、扬琴、筝、阮5

种乐器组成的一种新型的演奏形式。形象地描绘了联欢会上各种精彩场面。体现了

人们喜悦欢畅的心情。

2、田丰《云南风情》:田丰,师从吴祖强教授学习理论作曲。曾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谱曲。该作品是一首大型的民族合唱作品。作者以云南少数民

族为题材,描绘了白族、傣族、纳西族、景颇族和彝族人民的生活篇章。

3、刘炽《太阳颂》:大型民族合唱曲《祖国三部曲》,刘炽作曲。共有《祖国颂》、《大地颂》、《太阳颂》3部大合唱组成。其中《太阳颂》是作者看到党永庵的长诗《微笑的太

阳》后,酝酿了以太阳为永恒主题的颂歌,整个作品气势辉煌豪迈,旋律轻松洒脱。

乐曲既有颂歌庄严的气氛,又有圆舞曲的抒情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

4、施光南《伤逝》: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歌剧

《伤逝》的戏曲结构以“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隐喻主人公的冷暖人生为发展线

索。着重描写了涓子和子君的爱情生活,表现了人物丰富动人的内心世界。

5、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等,《党的女儿》:是一部六场歌剧,主要描述了1935年江西苏区

杜鹃坡的一个故事。

四、音乐知识

1、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中华民族声乐的一种发生演唱方法。广义上:中国数百种戏曲的唱法、说唱唱法、不计其数的民间歌曲的唱法,创作的民歌、歌曲和歌剧的民族风格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的总称。声乐界:综合继承传统戏曲、说唱、民

歌3种唱法的特点与精华,并在这些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洋唱法,融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唱法。

2、电影音乐:是专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中国第一部配乐影片是1933年上海联华影片公司

摄制的《母性之光》,由田汉编剧、聂耳作曲。

3、校园歌曲:多由学生所作,体现校园生活和学生心境或感受的创作作品。歌曲质朴,感

情真挚自然,在校园内流行传唱的歌曲。教学反思:

由于这些内容更接近于我们当代,所以同学们是较感兴趣的。今后会搜集更多的相关内容。

第八章20世纪80年代后的音乐

——新世纪的音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后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及音乐家。教学重难点:

音乐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迈入新世纪的共和国,加大了推进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力度,国民经济在保持快速平稳发展的前提下有了大幅度增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进一步提高。这一宏观态势,为音乐艺术在新世纪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国家队音乐创作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国营专业音乐团体与作曲家之间的委约创作也渐渐成为时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创作的繁荣。

二、音乐体裁

1、新世纪音乐:包容从现代轻松音乐一直到冥想型灵魂探索的音乐。采用电子乐器,包括

西方与非西方的乐器及偶尔的歌唱,创造缓和的旋律来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

特点:节奏,存在于音乐自然的律动与音符的强弱之间。

旋律,即兴演奏的味道很浓,旋律不易记忆,没有明显的终止。

和声,相当和谐。

音色,透明而神秘,朦胧而变幻。

2、R&B曲风:源于黑人的流行音乐。其歌曲是由相似的和声、进行模式以及编曲构成的。

但扔保留着摇滚乐、灵魂乐和说唱音乐中及其重要的部分,并在音乐中发挥

重要的作用。

3、Rap:相当于谈话,产自纽约贫困黑人聚居区。歌词幽默、风趣、常带讽刺性。

4、中国文化元素: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

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认为“中国文化元素”。

三、音乐家及作品

1、十二乐坊《敦煌》:十二乐坊,是一个以流行音乐形式来演奏中国音乐的中国乐团。创

立于2001年,演奏员有13人,表演形式有别于传统民乐演奏方式,给观众以新鲜感、被经纪人王晓京定位为“视觉音乐”。在《敦煌》专辑里收有17首演奏曲目。

2、陶喆《susan说》:陶喆将R&B曲风诠释得最淋漓尽致的典型代表人物。作有《流沙》、《黑色柳丁》、《爱很简单》、《就是爱你》、《爱我还是他》及加入中国小调风格的《Susan

说》。此曲是将京剧《苏三起解》的流水快板改编而成的。

3、周杰伦《青花瓷》:周杰伦,台北曲词作家,导演。作有《东风破》、《发如雪》、《菊花

台》、《千里之外》、《青花瓷》,引领了中国风。《青花瓷》是一首以中国青花瓷为创作元 素的歌曲,以瓷器作为“中国元素”来创作歌曲,思路新颖,开拓了“中国风”歌曲创 作的新路。

4、谭盾、《地图》:谭盾被人们称为现代音乐领袖之一,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为影片《南京大屠

杀》谱曲、创有《地图》、《水》、《鬼戏》、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且获得了1983

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地图》,谭盾作曲、马友友大提琴演奏。此曲将中国文化要素收集并整合,强调灵魂深处

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作品旋律节奏均衡,或急或缓时轻时沉,突破了时空,震撼

了人心。

4、何训田:著名作曲家,1983年创立了RD作曲法,是中国第一位用自己的理论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6、朱哲琴:与何训田为黄金搭档,是享誉全球的中国新世纪音乐家。

7、郭英男:台湾阿美族马兰社部落居民,为了阿美族的歌声继续流传,组建了“马兰吟唱

队”。作有《生命之环》、《跨过黄土地》两张专辑。

四、作品欣赏 谭盾《地图》

复习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史的音乐形态有什么样的变化?掌握音乐体裁及音乐家。教学重难点:

各时期的音乐体裁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复习远古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二、复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三、复习隋唐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四、复习宋元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五、复习明清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六、复习明末清初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七、复习20世纪20年代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八、复习20世纪30年代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九、复习20世纪40年代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十、复习文革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十一、复习20世纪80年代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十二、复习新世纪时期的音乐体裁、音乐家、音乐知识、赏析重要乐曲的旋律

随堂练习:

让学生把上述内容填写出来。

教学反思: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很清楚、且条例地掌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希望今后讲课能更加条里的讲授。

下载中国音乐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音乐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范畴及其讲授内容国内高校教学与国外研究情况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发展历史公元1912 -1949 ,共37 年音乐历史新音乐的发展与传统音乐在新时期......

    中国音乐史试题

    中国音乐史试题.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中国......

    中国音乐史 名词解释

    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和笙、笛等乐器伴奏为主。它是从民间收集而在汉代宫廷发展,已不是一般的民歌,而成为艺术性较高的歌......

    中国音乐史(上)

    1.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的“六代之乐”分别是哪六部? 《云门大卷》《大咸》《九韶》《大夏》《大濩》《大武》 2.《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一、填空:1、中国音乐文化的有近年的历史, 其依据是根据省县出土的乐器而考证的。2、远古时期的主要乐器有、、、、和等。3、古文献中关于音乐的起源说有、、......

    中国音乐史考试题[★]

    一.填空题 1,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有那些:(《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2, 1934年贺绿汀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钢琴比赛中以(《牧......

    中国音乐史试题

    中国音乐史试题 一、填空题 每空1分 共20空 计20分 1 在远古社会中,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溶为一炉,不可分离,所以古代文献中常把音乐写作(乐舞); 2 到周代时,周的统治者把从黄......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刘茹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大专班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中国音乐文化史为学科对象,其交叉学科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