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自主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04:4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徐志摩再别康桥自主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徐志摩再别康桥自主教案设计》。

第一篇:徐志摩再别康桥自主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一、走近诗人

走进康桥 徐志摩

现代诗人,散文家。别名:南湖,云中鹤。浙江省海宁人。追求“爱,自由和美”。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1920年前往英国留学,攻读剑桥(康桥)大学博士学位,康桥的生活,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这首《再别康桥》是诗人第三次离别康桥后写下的切身感受。

二、问题设计

诗人在来到康桥之前和之后曾经产生过哪些梦想?其结局以及对徐志摩造成的影响如何?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三、掌握生字

四、朗诵分析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因是什么?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2、诗中共描写了几幅画面?分别是哪几幅?

3、诗人告别时,做了哪些动作?

4、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五、诗歌的写作特点:

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

六、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从,我从,读到了诗人对康桥

的深情。

七、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1、我的眼睛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2、融情诵读

产生共鸣 告别了康桥, 告别了一段生活, 告别了一段恋情, 告别了一个梦想, 告别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

3、学生齐读

八、写作特色

1、绘画美

全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加之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的运用,使每一幅画面都给人以流动的感觉。例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2、音乐美

1)押韵,每节押韵,逐行换韵。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单行两个音部,双行三个音部,形成音节波动。

3)回环复沓,首尾呼应,螺旋上升。

3、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九、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复杂感情。

十、说出和离别有关的诗句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

3、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二篇: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

什么是幸福?-----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

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感受徐志摩的这一篇《再别康桥》诗作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所谓的好酒,浓度几何,甘醇何在,流入喉腔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沁脾芳香中之魔力是什么?绝非是以某一位品酒高手所露端倪而端倪;就如同一首好诗一样:所需的是人人拍手.....《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5年(1928)故地重游的归国途中,在轮渡上所写。

意境与灵感往往在一瞬间生成、“泛滥”,继而产生的激情总一发不可收;而被这种激情“煎熬”的、激励的、托起之后,也许就是千古的经典!《再别康桥》如何在那种环境中“出炉”不敢妄言,但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和“波光里的艳影”是不是勾起他对当年的旧梦,远去的缠绵或尽在咫尺的柔怀、感慨合二为一呢......潺潺水流之声,跃跃之荡之情怀,怎不叫人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一幕幕景象眼前掠过,虽景依旧,却人事全非。重寻旧途、旧欢,已是枉然。于是“不能放歌”,诸绪隐隐,暂且沉默。然,春风已起何惧秋波!那不住的激昂只能换一种角度或方式,一吐为快!此时的“沉默”绝非“今夜的康桥”----也就是“今夜的康桥”;绝非是诗人他自己---也就是诗人他自己,读后感《徐志摩再别康桥读后感》。此时此刻诗人近乎全陷入对往昔之种种之中。当诗人醒来,恍然自己是在告别,进而使得诗的尾巴上涂上了几分苦涩、怅惘和难言的情怀。

诗的开篇便洒脱、轻灵、舒展。巧妙地连“请出”了三个“轻轻的”来配合“走”、“来”、“招手”、“作别”等动作,以肢体语言将一个飘逸、洒脱的诗人形象活脱脱地推到了读者的面前。这里,“轻轻”二字蕴含着诉之不尽的依恋之情,道不尽的惜别之意,用轻盈的、温馨的笔触渲染了夕阳映照中康桥的宁静之美,更有“人去春又回,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继而,诗人抓住了康桥这一景物中“金柳”、“青荇”和“潭水”这几个意象作为寄情,把对康桥的依恋、惜别之情融入其中。河畔的金柳被比喻成新娘,美艳绝伦,荡起诗人心海的涟漪;河底的青荇也被诗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你无需猜疑,那“油油的青荇”就是在向诗人招手,不由得你不有“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渴望;此间的静与动,微动与被情动,活灵活现.以情寄或情的微妙衬托出既朦胧又清晰的画卷。

注重文字的取舍、含蓄,注重艺术技巧,是早逝的徐志摩惯用的“伎俩”。他往往很会利用一种梦幻般的情调,巧妙地将气氛、氛围、感情和意象融为一体;更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与其互换,使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的美,当然不只限于诗人那份细腻的感情上,在意念、艺术形式上,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恋”而不“贪”,足能给人留下美丽的回忆,这大概是好多人喜欢的原因吧。

“轻轻地来悄悄地去”,“不带走一片云彩”,人生若能如此坦荡,落落大方,何乐而不为啊!

2011年11月22日

于办公室

第三篇: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章法、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徐志摩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作——《再别康桥》。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1920年去英国剑桥(即“康桥”)留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他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夜》、《猛虎集》、《云游》。早期诗歌多表现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也有同情下层人民痛苦生活和不满黑暗现实的诗篇;后期诗歌多表现理想破灭后的彷徨、感伤、空虚和颓废情绪。徐志摩的诗形象性强,比喻贴切,音节和谐,语言清新,形式也比较多样,有较高的艺术性。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康桥即英国剑桥。1928年秋,徐志摩出国游学,再度至英国剑桥大学。1928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写下了这着《再别康桥》,发表于1928年12月《新月》第1卷第10期,并收入《新月诗选》。诗人以缠绵委婉的笔调,抒写了对康桥无限留恋、依依惜别的感情,微妙的流露了因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诗人巧妙地抓住具体生动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康桥晚景,又情随景生,物与“我”、情与景水乳交融,创造了柔美而富有魅力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三、指导朗读

1、听录音《再别康桥》

2、学生齐读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四、分析鉴赏

(一)整体感受意象美

问题一: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问题二:大家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是什么印象?

明确: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也可以称得上是“诗中有画”。

问题三:找寻意象,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来的?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提示:所谓意象,指的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景象。“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们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问题四: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二)具体感受意象美。

【第一节赏析】问题一: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第一节是诗歌的起兴,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抒发了诗人与康桥的惜别之情,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第二节赏析】问题一:第二节写了什么意象?明确:“金柳”、“艳影” 问题二:为什么把柳树说成是“金柳”? “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问题三:为什么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

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

问题四:“艳影”应该是在水中荡漾,为何诗人却说是在“心头荡漾”? 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在中国人眼中,“柳”寓“留”,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第三节赏析】

问题一:第三节写了什么意象? “青荇”,就是康河中的水草。

问题二:“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一种什么状态?

明确:水草是“油油的”,让人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

问题三: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甘心”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总结第二三结】

第二、三节,诗人全力描写康河和康河两岸迷人的风光,诗人只是选择了金柳、艳影和青荇来描绘,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来将画面补充完整,这仙境般的景观和欢愉的旋律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第四节赏析】

问题一:第四节写了什么意象?“潭”

这一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想来诗人也常常在此留下过身影吧。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问题二:如何理解“彩虹似的梦”?

作才由浮藻间的“彩虹”想到自己年少时的“彩虹似的梦”,那美好的理想不正如“彩虹”一样似镜花水月,美则美矣,却捉摸不到吗?诗人的心绪也如“揉碎”的“彩虹”一样有点乱了。

【第五节赏析】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为了寻回往日的梦,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第六节赏析】 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抒写离别的惆怅。问题一:诗人为何“不能放歌”?抒写了什么情绪?

时过境迁,自己已不是当年无忧少年,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第七节赏析】

问题一:第七节与开头一节有什么关系?与开头呼应。问题二:两个“悄悄”,表露出诗人什么感情?

加上两个“悄悄”表露出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问题三:这一节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写了诗人面对离别的惆怅迷惘、孤寂凄然之情。

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总结全诗】

此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五、艺术特色

本诗典型地体现了新月派诗人关于新诗应具有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1、全诗融情于景,几乎每一诗行都有一个鲜明具体的形象或画面,而且每一个形象都蕴涵着一种舒缓、淡柔而又细腻的感情色彩。诗人笔下的金柳、彩虹、青荇、星辉等景物的光泽、色彩、形态的美毕现于画面中,面更使人悦目的是这些景物的色彩。艳丽的康河夕照图与星辉斑斓的康河夜色图彼此辉映,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

2、全诗共七节,节内每行大致有三至四个节拍,二、四行押韵,每节自换一韵,韵脚的流动呈现出一种抒情小调似的旋律。这种“音节的匀整与流动”正是诗歌音乐美的体现。

3、在句式上,前三节与后三节以第四节为中轴,呈倒应的对称;每节四行,每行六至八字,一、三行稍短,二、四行略长,又呈一种整饬、匀称的对应。这使全诗在形式上具有了一种建筑之美。

六、再次诵读。

七、欣赏根据本诗改编的歌曲。

八、课外作业

第四篇: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了解诗人的生平,初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二、教学课题:

粤教版必修二《再别康桥》(P29)

三、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在该诗歌当中,诗人将自己离别母校剑桥大学时的感触融入到了文字当中。诗人一向比较认同闻一多先生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在这首传世佳作中,诗歌的三美得到了最大的彰显。全诗共七节,通过描绘如诗般的图画,构建了极具感染力的优美意境。教学目标

1.了解徐自摩的生平、作品创作,初步感知现代诗歌。

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3.领会徐自摩在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哀而不愁,离而不伤”的情怀。4.以《再别康桥》为例,初步认知现代新诗的创作常识。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三美以及诗人的情怀。

四、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课前鼓励学生从互联网上搜集素材,自学课文;找出在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全班分小组共同探讨。

2.朗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示范朗读,学生试读,全班朗读等环节,学生从不断的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感受诗歌的情。

3.联想体验法。通过在课堂中穿插放映有关图片,学生从画面中感知,自己构建出各自心目中的特定的诗歌意境,将自己融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景当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生平介绍)

导语:宋代才子柳永在离别时曾吟唱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诗句,离情别绪在诗歌当中并不鲜见。古代如此,现今亦然。就在1928年秋,当徐自摩重返英国,再别剑桥大学时,亦有所感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剑桥,在徐自摩诗歌的美好意境中感受才子的情怀。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徐自摩 [百度百科]了解徐自摩 http://baike.baidu.com/view/37169.htm(《再别康桥》之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徐志摩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闻一多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投影徐自摩的照片,使学生对诗人更有真切感: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0%EC%D7%D4%C4%A6&in=323&cl=2&lm=-1&pn=0&rn=1&di=64526077485&ln=757&fr=bk&fm=bk&fmq=***18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64526077485&objURL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pic%2Fitem%2Fe409714de66628de6538db8a.jpg&fromURLhttp%3A%2F%2Ftieba.baidu.com%2Ff%3Fkz%3D1110814847&W300&H400

(二)诵读课文,感知基调

1.学生初读文章,注意一些生僻字,做好注音。2.听录音示范(黄磊)

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D4%D9%B1%F0%BF%B5%C7%C5%C0%CA%CB%D0]&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D4%D9%B1%F0%BF%B5%C7%C5+%28%C0%CA%CB%D0%29++&si=%D4%D9%B1%F0%BF%B5%C7%C5+%28%C0%CA%CB%D0%29;;%BB%C6%C0%DA;;0;;0&lm=-1&mtid=24&d=5&size=1572864&attr=0,0&titlekey=3436907671,4254996684&mtype=2 3.师生齐读,教师在读诗的时候要求学生画出各句的节拍和找出韵脚。

(三)理清思路,体裁解读

1.诗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下这一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地中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2.新诗讲求“三美”,在这首诗歌当中是如何来表现的?(1)诗歌的音乐美。

教师点评:在读全诗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节奏、节拍和韵脚,感受诗歌洋溢的音乐美。全诗共七节,先后用了“ai”、“ang”、“ao”、“ong”、“e”、“ao”、“ai”等韵脚。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这也正是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诗歌音乐美的追求和实践的体现。(2)诗歌的建筑美

明确这首诗诗行排列的特点: 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3)诗歌的绘画美

先欣赏一下剑桥的美景: 百度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4%D9%B1%F0%BF%B5%C7%C5&in=27989&cl=2&lm=-1&pn=6&rn=1&di=88657938405&ln=2000&fr=&fm=&fmq=***9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6&-1&di88657938405&objURLhttp%3A%2F%2Fimg.ph.126.net%2FHbj60yG_LNs6WdxeEjoNpQ%3D%3D%2F***6569.jpg&fromURLhttp%3A%2F%2Fblog.163.com%2Fyangmingyuan89%2Fblog%2Fstatic%2F***02049468%2F&W750&H1000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4%D9%B1%F0%BF%B5%C7%C5&in=27989&cl=2&lm=-1&pn=6&rn=1&di=88657938405&ln=2000&fr=&fm=&fmq=***9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6&-1&di126731738205&objURLhttp%3A%2F%2Ftpu.eku.cc%2Fscdt%2F004tx%2F92530211691.jpg&fromURLhttp%3A%2F%2F(《雪花的快乐》)

(七)视频欣赏,品味提升 百度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wNzI4MjM2.html 附: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在讲授这一首诗的时候,带领学生去发掘这三美是关键。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有这样的洞察力呢?首先,学生必须能够融入到诗歌所描写的意境当中去。而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还有诗人的生平、创作。这一点,学生预习的时候已经涉及到了。上课的时候我在这些常识介绍所用的时间比较少,都是略略提及。要想真正地从诗歌从得到审美体悟,反复诵读是必须的。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就给学生听了名家的范读,然后是师生齐读。在分析完这首诗的三美之后,我再把时间集中在让学生尝试背诵该诗上。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讲授这首诗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相当高。一是因为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各种网络资源——百度上的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学生在课堂上能将各种感官感受充分调动起来,所以收益也会更大。二是现代诗的语言比较易懂,不像某一些古典诗歌,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有晦涩难懂之感。一般来说,学生通过预习以及课堂上的朗读背诵,大多都能领悟诗歌的内涵主旨。

七、教师个人简介 作者:戴娜娣

工作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 学校电话:075727781122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第五篇: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3、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教学设想:

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 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④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①、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③、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逐节讲析评价: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箫,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另觉悟,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意味。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①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②“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2、(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4、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为什么)

5、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

6、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

7、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①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回忆(想象)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②徐志摩的艺术风格(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评 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九、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十、布置作业: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下载徐志摩再别康桥自主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徐志摩再别康桥自主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推荐5篇)

    这是大学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作业,觉得蛮好玩的,所以拿来晒晒······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要真正理解诗歌,莫过于吟诵。一个朗诵者,除了自身音色条件,朗诵技巧需进行锻......

    再别康桥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

    高一数学必修1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高一数学必修1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再别康桥说课稿(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

    一年级"自主识字"教案设计

    一年级"自主识字" 教案设计一、课前3分钟训练(学生轮流主持)——3分钟1、1分钟演讲2、1分钟注意力训练3、1分钟检测速读速记话术主(手做持话筒姿势):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由我......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课文导读:在康桥的时光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康桥是他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目标择定】 1.从品读诗歌的意象和语言入手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意蕴。 2. 以这首诗为切入点,了解“新月派”诗歌“三美”主张。 3. 通过朗读和品鉴培养良好的......

    徐志摩经典语录

    徐志摩经典语录 徐志摩经典语录1 1.爱,就让我在这儿清静的园内,闭上眼,死在你面前,多美!2.我不仅要爱的肉眼认识我的肉身,我要你的灵眼认识我的灵魂。3.我将于茫茫人海寻访我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