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新思路与实践(样例5)

时间:2019-05-15 04:5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新思路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新思路与实践》。

第一篇: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新思路与实践

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新思路与实践

(2003-10-30)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了解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新要求,掌握阅读教学的几种教学方法的策略和设计;能够独立进行阅读教学教案设计。

重点难点:

体验性、创造性、拓展性阅读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看录像资料。

教学课时:5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一堂语文课上,有一个老师提出了“雪化以后是什么”的问题。一位学生回答说:“雪化以后是春天!”没想到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错了,正确答案应该是——雪化以后是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语文教师竟用了物理学的答案来解释文学上的问题。这种现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传统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比如强调标准答案,僵化学生的思维,把“讲解”“分析”当作主要内容,把丰满的课文支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败坏了学习语文的胃口;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却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无意义、无必要的练习中;阅读面窄,学生课外阅读受到种种限制等。

这种教学的结果不但使学生思想僵化,而且老师的思想也僵化了。语文教学强调统一答案,就会出现前面的例子的尴尬。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雪花了以后是什么?答案应来自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理解。对乡村学生说,它可能是松软的土地、泥泞的道路、绿油油的稻田、忙碌的播种;对城市的学生,它可能是油亮的柏油马路、穿梭的车辆、绿油油的草地,等等。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只有两者统一,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工具性”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知领域,而“人文性”则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阅读教学必须要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策略及意义任务

一、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新要求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非常重要。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为此确立了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一)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生活经验以及对事物的理解都不同,因此对文章的理解、体验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很多小学班级都办“图书角”)“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常识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深加厚。

(三)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能力。”小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主要指超越自身的体验:即自己从原来不知到知,从原来不会到会;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审美乐趣等。阅读过程成为今日之我不断超越昨日之我的过程,这是创造性阅读的初级层面。

二、阅读教学的总策略

1、阅读教学的目标:注重学生的发展

① 发展学生的能力。即让学生学会阅读的各种方法,能从阅读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能迅速抓住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的重点;让学生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语言品位等。

② 发展学生的情感。即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启迪他们的心智,陶冶其情操,升华其人格等。

③ 发展学生的个性。即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强化他们富有个性的学习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

④ 发展学生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九年课外阅读在400万字以上。”教师要鼓励、引导、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增大学生的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2、阅读教学的过程:引导亲历体验

亲历,就是亲身去经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这个特殊的过程(如朗读、默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验,就是“联系自身的体会”,即让学生“生活在角色的生活中”(进入角色),“感受角色的感情”。学生有了体验,才能理解,有了理解,才会受到熏陶或获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各种情境,再现各种场景,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3、阅读教学的内容:倡导全息、开放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在教“课文”,把课文当作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只注重对课文所表现的背景、内容和语言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没有涉及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因此,必须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只把教材当作一种教学的凭借,要不断地拓展教学的内容,向生活向社会开放。(即把生活和社会的内容纳入语文课的教学)。

4、阅读教学的方式:组织互动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即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其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的过程(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感受,表达,获得共同发展)。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必须体现几个主体:文本作者的主体(作者的意图)、文本编者的主体(编者的意图)、教师教的主体、学生学的主体。我们教学不能忽略了文本作者和编者的真实意图,不能天马行空,没有边际;教师对文本必须有自己的见解,但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阅读教学课中,运用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教学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用心灵去感悟作者的意图和情感,然后再把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倾诉出来,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第二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设计

“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主体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意义的心理过程。人类两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1、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读”是最主要、最重要的目的,学生“读”的能力是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培养的。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多种“读”,如默读、朗读、轻声读、诵读、齐读、自读、轮读、接读和听读等,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每次读都有具体目标,逐步提高,最后达到以读悟情,以读悟语的目标。小学语文教材的所编选的课文,都是很好的朗读材料: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而这些感情和人文精神必须经过学生的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性的阅读来发展感情。支玉恒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就非常善于让学生“用心灵诵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感悟文章的感情。

【播放支玉恒老师《匆匆》朗读教学录像】

这个教学片断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的“读”,加深学生了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唤起人们对时间珍惜的感情。

2、创设情景,把画、唱、演等活动形式引入课堂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很难“入境”(进入角色),不能“入境”就更无法“入情”,这样阅读教学的目的就达不到。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创设和再现各种情景,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充当角色,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案例】

《月光曲》教学片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从“苏醒”这个词你能看出“陶醉”是什么意思吗? 生:听入迷了,什么都忘了,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

师:不错,陶醉在本课中就是这个意思,一看下文就明白了。同学们,8、9两节写得最美,最动人。贝多芬的美妙琴声仿佛把兄妹二人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下面请听一听贝多芬《月光曲》,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有和兄妹俩同样的美妙的感受。听过之后,一定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

(老师放《月光曲》片断。学生静静地听)

师:多么优美的曲子!大家听过之后,一定会把8、9节读得声情并茂。(学生练读,指名读,读得很有感情。)

【案例】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片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谁知道“团团围住、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学生到前面)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你们看了以后就会懂的。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团团围住,笑声)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师:“气势汹汹”这个词你们没有懂。你们应该怎么说?做什么动作?想一想。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来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师:(面向全体学生)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去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上,——快(“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可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

师: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师:杂草让稻秧发言了吗?(生:不让)这就是“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这两个教学片断,通过音乐了表演,让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3、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体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参见课本P117“注重阅读体验”)前边在“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拓展”中已经提到过,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传统的语文教学把教室当作主要阵地,教师不离三尺讲台,学生被封闭在狭窄的教室里,这样学生的个性很难得到发挥,才能很难得到发展。因此,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生活的体验与积累,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应该多带学生走出课堂。

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以带学生去参观被污染比较严重的河流或地区,让学生提出减少并杜绝污染的措施,增强其环保意识;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可以和学生一起到附近的居民区进行调查:人们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该进行哪些力所能及的环保举措,口头汇报之后写一份建议书上交给少先大队等。尤其是写景物的作文课,更应该把学生带出去,去观赏、去感受,这样学生才会得到感情体验和心理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

4、引导学生充分想像,丰富体验

阅读活动中,一方面读者受读物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读者又不是简单的接受读物的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读物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创造,特别是对阅读材料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的模糊现象更会做出种种补充和拓展 【案例】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片段(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

师:现在快下课了,各组只能给对方提一个问题。先由伽利略小组提。只提一个就得注意提问的质量了。(一共分两个组:伽利略组、张衡组)

伽组: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以后科学发达了,你最想了解哪些行星呢?

张组:我想了解金星和水星。因为书上说水星是含有水的,为什么它不可能有生命呢? 师:你怎么知道水星上有水呢?是不是因为它叫水星 张组:是。

师:这跟名字无关。古时候我们祖先给行星命名是按照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来起名的,不是水星上有水,金星上就有金子。

张组:如果科学发达了,我会了解火星。因为课文上没有明确具体地说火星上没有生物,只是说可能没有,而其他行星已经被一个一个地排除了,只剩下火星了,所以我对火星感兴趣。张组:如果以后科学发达了,我想了解星云,因为现在我们只能用望远镜来看线状的星云,我们还会发现星云礼貌是不是有生命。

师:你的眼光最远。因为太阳系知识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银河系外面还有好多其他星系,甚至比银河系还要大得多的星系和星云,他要研究那些更远的。每一个星系里都有数不清的恒星,而每一个恒星都有可能带有星星,星星的数量就更多了,所以他的眼光最远。现在轮到你们提问题。(对张衡组)

张组:我想问:当九大行星排成一条直线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师:加上一个可能。说九大行星像我刚才画的一样排成一条直线,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伽组:如果九大行星成一条直线的话,我想地球可能会毁灭。因为排成一条线的话,地球会变得黑暗。地球上受不到太阳光的照射,生物就无法生存。

这个教学片断,老师启发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更加深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造性阅读的教学设计(参见课本P119“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创造性阅读的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也是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独特地感受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它强调个性化的鉴赏、体验、感悟,强调各种个性化的感受、和启示的发表、交流与分享。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进行重组,从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

(一)实施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1、挖掘教材,教师创造性地运用

一直以来,“教材即知识”的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了教师只照本宣科地教教材,惟教材独尊,形成了“绝对化”“权威化”“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首先必须树立“范例式”的教材观,只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凭借,并创造性地运用。真正实现“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巧妙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写法,都闪烁着作者创造思维的火花。认真地挖掘这些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大有好处。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教师都可以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挖掘教材的闪光点、空白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具体方法有

创 :创设情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他们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把教师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可以采用课件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历史上几次大地震的悲惨场面,以其场面的悲壮体会平凡感情的伟大。增 :增加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脑、手、眼充分地动起来,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演一演,也可以适时地插入一些小游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可把课外的文字材料引入课内,起到发展语言、加深理解、拓展思维的目的。

组 :重组教学内容,重组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兴趣爱好都不一样,对于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各有各的侧重和爱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自主选择来安排活动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如你读/喜欢哪一段?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自己找伙伴来解决/学习等)挖 :挖掘教材内外可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比如《大瀑布的葬礼》中写到巴西的总统菲格雷特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特别的葬礼。老师就让学生就这个“葬礼”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用画画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理解,有中式的葬礼仪式:快要断流的大瀑布下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写:“大瀑布之墓”。前面还烧了三根香,并摆有水果。一个人跪拜在石碑前;有西式的葬礼:在快要断流的瀑布上面,一个穿黑色西装的人腋下夹着一根拐杖,脱下礼帽,低头默哀。他前面有一个花圈„„学生的这些思维,都是以生活中的经验为依据,由于教师善于挖掘,语文学习生活化了,而生活也语文化了。学生的创造性地位也得到了发展。

2、启发质疑,教师创造性地引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又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成果。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能够发现问题,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就必将为今后的发展和创新做有效的积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质疑。

(1)预留质疑的时间

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或在课文讲完快下课时,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在回答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提供广阔的空间。

(2)示范质疑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点、模糊点、高潮点、疑难点、兴趣点、感情点等有利于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点”,在最适合的时候提问。比如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在教学的开始时问学生:“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学生一定会就小屋的布置和环境来回答,诸如: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这是学生的回答仅仅停留于表面现象。如果把它放到课文讲得快要结束时提问,学生正处于思维的高潮点,答案就不仅仅停在家具的布置上,更会从人的品质和感情方面来考虑,并会根据全文的内容来做出正确、合理的思考和判断,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升华。

3、展开想象,使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保持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为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的一般做法是: ① 美化“语言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情感、思维活动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人类教育最基本的工具——言语可以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在教学《妈妈的爱》一文时,有一位老师用非常美的语言来启发学生回忆妈妈对自己的关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母爱时时、处处被我们体验,就像钻石一样恒久闪烁。我们闭上眼睛,用新地想一想,从我们出生到现在,每天从睁开惺忪的眼睛到夜晚进入甜甜的梦乡,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妈妈的关爱是我们成长中无数个第一。让我们回想妈妈鼓励我们的每一个眼神,信任我们的每一个微笑,寒夜她并不宽大但却足够温暖的怀抱,雨中用身体为我们撑起的一方晴空„„妈妈的爱是点点滴滴,无言无语,却给我们无穷的勇气和力量!”这样富有激情的语言,为学生架设了感情的大桥,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起了学生无尽的遐想,把学生带入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如身临其境,利于把头脑中积累的表象再现出来,并用语言表达想象的结果,他们的语言也是形象的、饱满的、具有创造性的。

② 找准“发散点”。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如果教师善于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机遇”来启发学生想象的发散点,就能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不拘泥于一种想法,就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索,让他们在发散思维中巩固知识,接受教育,培养思维能力。比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抓住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死后人们的反应;教《迷人的张家界》可以抓住各个景点的特点,启发学生想象它们形成的传说故事;教《大瀑布的葬礼》可以抓住巴西总统亲自为大瀑布举行葬礼,启发学生想象举行葬礼后,大瀑布发生的变化,教《龟兔赛跑》,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兔子失败后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教《乌鸦和狐狸》时,可让学生想象乌鸦上当受骗后,如果再次与狐狸见面,他们之间将发生什么故事?等等。进行这样的发散思维的引导,学生的认识会更深刻,想象力会更丰富。③ 抓住“关键点”。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如在教《再见了,亲人》结尾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当火车开动时,站台上会有什么情境?教《中彩那天》,讲到“你父亲正面临一个道德抉择”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爸爸抽奖抽到一辆奔驰车并开走时的心理活动。这些地方都是课文的关键,学生通过想象,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能锻炼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4、尝试错误,使学生创造性地思考

尝试错误的阅读是教师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在顺利的思维中“设障”,人为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激发学生去探索、思考、辨析、比较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可以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得独特的体验。① 预先设错。

在教学的初始环节设置错误障碍,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不断探索。【案例】

《壁虎》教学片段(于永正)师:(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同学们,我也把壁虎的外形写下来了,请你们读一读,看看我写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出示小黑板)“壁虎有四只脚,每只脚有五个脚趾。它有头、有嘴、有眼睛,还有一条尾巴。身上披着鳞片。”(学生读后纷纷举手)生:老师写得太简单。

生:老师写得不具体。壁虎的头、尾巴是怎样的?没写出来。如果把“壁虎”擦掉,就看不出是什么动物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本想把壁虎的样子告诉大家,可是大家看了却不能了解壁虎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帮助修改一下好吗?不过,要想修改好,就得了解壁虎各个部分的特点。现在大家再把第二段认真读一读。

这个教例老师用自己预先的错误启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自主、自觉地认真阅读,积极主动思考。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自主的纠错过程中引发思考,体现了教师个性化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② 明知故错。

在教学中教师故意“犯错”,为学生营造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创造场”,就会给学生生动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回味无穷。【案例】

《草》教学片段(于永正)

(创设背诗歌的情境,老师扮演哥哥、奶奶)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哥:哪一首? 生:《草》。

哥:这一首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奶: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早上学的。

奶: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吗写草哇? 生:(一愣)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奶:我明白了。背吧!(生背)奶:“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在阅读教学中,尝试错误的方法,要求教师充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精心设计,适时、适度运用,把握分寸与频率,以达到少而精的效果。

5、创设情境,使学生创造性地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语言材料特性、学生个性特征,巧妙地设置情境,从而激发学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① 再现情境。

再现情境就是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用各种形式再现出来。再现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的内容、更深刻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黄山奇石》《美丽的武夷山》《海上日出》《迷人的张家界》《西湖的“绿”》等写景的课文时,可以用假想旅游的方式,使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入风景如画的山水景色中,也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渲染气氛,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情绪铺垫。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现在你是那个黄包车夫,见到鲁迅先生亲自为你包扎伤口,你会怎么说、怎么想?教学《狐假虎威》《狼和小羊》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现在你是那只老虎或小羊,你该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教学《乌鸦喝水》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你是那只口渴的乌鸦,你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呢?等等。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就能对课文的内容和感情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发展他们创造性的思维。② 拓展情境。

与某些特殊的节日相结合,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如上纪念性的文章,可以以清明节这种特殊的节日来拓展情境,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结合春节,创设情境,将故事的主人公“带到”节日庆祝的现场,在盛大的节日庆典中,启发学生体会自己及故事中任务的所思所想。

【案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支玉恒)

师:好,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你们该送送我了吧?谁跟我说告别的话,用诗的语言来跟我告别行吗?(一学生举手)来,看看他诗的语言。

生:(有表情的)故人西辞电教馆„„(众笑)

师:真是西辞,因为我要回山东。从山西到山东是不是西辞呀?可以接着说。

生:酷暑六月下齐鲁,孤车远影碧空尽,唯见公路天际流。(众笑)

师:很好,很好!他知道山东可以说齐鲁,简称齐和鲁都可以。只是,那公路怎么也在天边流起来了?(众笑)不过,我还是要谢谢你对我的深情啊!

③ 表演情境。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强,他们善于模仿、乐于模仿,更善于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这样的表演情境,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就会积极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活跃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语言。比如《狐假虎威》《再见了,亲人》《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丑小鸭》等课文,故事性比较强或场面都比较感人,教师可以采取表演的形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扮演角色。如遇到说明文或科学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叙述的方法,转化角度进行表演,或新闻发布会、拍卖会、招聘交流会、广告设计等形式进行情境的表演,课堂上一定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气氛。在情境的查中,还可以运用张贴图画、哼唱歌曲等形式引领学生沉浸在特定气氛中,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6、角色转换,使学生创造性地体验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如果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一直处在学生“角色”中,就很容易使他们陷入“被教育”“被接受”的消极状态中,影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造性地活动。而角色转换产生的积极效果往往使学生在情感驱动下,积极投入自己的体验,获得独特的、有创意的感受。角色的转换有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学生角色的转换两种方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案例】

《小猫种鱼》教学片断 师:这可就奇怪了,农民伯伯种玉米和花生都能获得大丰收,小猫向他们学习种鱼为什么却收不到鱼呢?(教师戴上小花猫的头饰)现在,老师就是这只小花猫,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我为什么收不到鱼吗? 生:小花猫,鱼不是种子,不能种。师:噢,鱼不能种。

生:小花猫,鱼是生活在水里的,怎么能种到地里呢? 它们会憋死的。

师:你说得有道理。

生:小花猫,鱼是动物,玉米和花生是植物,它们是不一样的。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原来,鱼是生活在水里的,离开是水就不能生存了。现在,请小朋友帮我一起动脑筋想一想,我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 生:小花猫,你可以自己一心一意地钓鱼。

师:对,可以自己钓鱼。

生:小花猫,你可以用妈妈给的 零花钱去市场上买鱼吃。

师:我要把零花钱攒起来买学习用品。

生:小花猫,你可以自己养鱼,等鱼长大了会生小鱼,小鱼又会生小小鱼„„最后,你就会有好多鱼吃了!师:小朋友,你们的方法可真棒。看来,我原来光向农民伯伯学习还不行,还要像你们这样,遇到问题多动脑筋,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

鱼为什么不能种呢?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如果一味地靠教师讲解,就显得枯燥和乏味。而采用教师的转换角色,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而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思维也就十分活跃,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造性阅读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的个性上,因此,教师不要受教科书的束缚,不论对教材还是对语文活动,都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处理,使教学个性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案例可参见课本P296——304的两个案例)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评价(参见课本P121:学生自习为主)

第四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的备课

教师要实施课堂教学,首先必须认真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备课最主要的是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一篇课文出现在为师者面前,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呢?目前的语文教学在“教什么”的问题,一直没有统一定论,还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立足言语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目标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课文);二是立足于言语形式的教学——课堂教学目标指向言语形式的训练,撇开作品蕴涵的丰富内容;三是立足于言语内容和形式的教学——课堂教学目标指向言语形式的训练和言语内容的教育。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第三种做法,在语文教育中自觉地把言语形式的训练与言语内容的教育,包括语文德育、语文智育和语文美育结合在一起;在言语形式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言语内容的领悟,无形之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这可以当作语文教学“教什么”的指导思想。

“怎样教”指的是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怎样使学生得到充分体验和感悟,使他们在愉悦中自主地学习;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和思维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总之一句话,就是如何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要解决好“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我们在备课中必须做好以下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是备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设计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凭借,只有把教材钻研透,才能做到创造性地运用。

钻研教材不光是钻研某一篇课文,还要研究钻研全册书、每个单元的内容,看看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重心在哪里,以明确、了解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内容、结构,以便凭借教材,落实各项教学要求,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2、了解学生

备课中,不仅仅要钻研教材,还要认真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智力发展、课外阅读及其他语文活动等情况,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确定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学的侧重点等。

3、确定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熟悉《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各个学段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求全面、具体。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是指具体教学要求是什么,比如要求理解几个生字、生词,要求会写几个生字,要求掌握哪个句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等等,都要写清楚。

4、选择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发方法是顺利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选择教学方法要从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出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前面已经讲过多种方法,教师可以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来进行。

5、编写教学计划

熟悉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是编写教学计划的基础。教学计划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接受某一班级的教学任务之后,都应该编写出切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了学期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计划。(1)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应该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年级教学要求和本学期全册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它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分析; ② 本学期的教学要求;

③ 各个单元训练内容、要求和安排;

④ 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

⑤ 作业(包括作文)的内容、次数及其安排; ⑥ 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及其安排; ⑦ 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二)课堂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计划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教案”。它是学期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它们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课堂教学计划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写好教案,尤其是初为师者,更要写详细的教案。教案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参见课本P296《从现在开始》案例)

1、课题

2、教学目标(目的要求)

要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必须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才会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才有依据;其次,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突出重点。比如知识与能力要达到怎样的要求,通过怎样的过程来实现,要使学生受到怎样的教育,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等都应该写清楚、具体。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为了达到教学要求而应着重指导的内容,它受教学目标的制约。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的。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对我们不一定是难点,但对小学生就是难点。突出重点与实现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而突破难点则是为了顺利地达到教学要求,因此重点、难点可以直接在“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中表述。(举例:学生教材P140、143教例中的“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4、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是指教一篇课文或开展一项教学活动需要用几个课时来完成。要确定教学时间,必须全盘考虑整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内容、重点等等因素,安排好每个教学内容的时间,以确保整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能随意增减时间,以免影响全盘计划。

5、教具准备

教具是指教学中的辅助工具,比如卡片、小黑板、图片、挂图、投影机、标本、模型、录音带、录像带、录音机、放像机、电视机,等等。教学中,在哪个环节使用哪些教具,如何使用(包括出示时间、方法等),都要充分考虑,在教案中注明。

6、教学过程(步骤)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部分,这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操作过程,即一节课“做什么”,“怎样做”。“教无定法”,一节课具体要做什么,怎样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步骤,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完成“感悟—积累—运用”三个层次。

l 感悟:注意“三品”——品词、品句、品读。“品词”可采用换词法、换位法、省词法、添词法等,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妙用。“品句”可用同义句替换,让学生体会效果的不同。“品读”就是对好的句段要反复地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

l 积累:把写得好的句子、段落背诵下来,进行语言积累。

l 运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造段。造段有“移用造段”(背一段文字,然后由学生加头加尾,组成另外的段落。)和“活用造段”(背一段文字,然后换掉其中的一些词语或顺序,组成另外的段落。)

教学过程虽然因人而异,但大抵上不外乎几个步骤: 第一、激趣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直接导入、复习导入、设置悬念、故事导入、谈话导入等)

第二、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弄懂本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第三、初读课文,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下一步学生居高临下对各部分进行品读、领悟。(朗读、默读、轻声读等)第四、品读领悟,重视语感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充分感受和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还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可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比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听说读写训练,情境再现或表演等)(感悟阶段)

第五、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让学生熟读背诵好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阶段)第六、练习迁移,形成言语能力:积累的言语如果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就会变成静态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所以教师应该促进它们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运用阶段)比如每篇课文都有新词,教师可以运用“生词——组词——造句”的形式练习,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又化静态的积累问积极的运用,而不应毫无意义地让学生抄写多遍生词。另外,教师还可以仿照课文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模仿——旧瓶装新酒;还可以让学生把“好词佳句”运用于新的语境中。比如,学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就可以这样尝试运用:“湖边,那株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象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呢,则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这不正是贺知章笔下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表现的景象吗?”

当然不同的教师都把这些大的步骤和环节细化成了不同的过程和步骤,这正体现了“教无定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最恰当的步骤和方法,以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如下问题:

(1)区分“阅读”和“阅读教学”,不要让学生阅读教学课中只是阅读。

“阅读”的主要功能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思想、陶冶性情;磨砺思维、发展智育。从“阅读”角度进行教学,其教学模式是:

①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初读,提出问题)师:请你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② 整理问题,进入重点

师:你决度哪些问题比较重要?为什么?(个人为主,适当合作,随机点拨)③ 自读自研,交流反馈

师:请你说说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生个别回答,互相补充)④ 再读再疑,合作解疑

师: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请你在合作组中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是: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文感性经验;领悟语言规律,习得言语经验。

从“阅读教学”角度进行教学,其教学模式是: ① 整体感知课文(默读、听读、轻声读)

师:读(听)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畅谈感想)② 理解重点段落(理解读,感情读,自读自悟)师:你喜欢哪一个段落?为什么?

师:你读了这段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③ 感悟欣赏词句(理解读,感情读,教师随机点拨)师: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最美?为什么?想想该怎么读? 师:请你选择最有把握的一句来读。师:请大家来评一评他的朗读。„„ ④ 积累运用词句

师:这么美的段落,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师:(创设导写情境)谁能现在就写一段话,用上这些词语。

(2)切忌把阅读课上成“朗读课”。

纵观阅读教学现状,“朗读”作为语言训练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很多教师把阅读课误解成了“朗读”制导课,只要学生读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于是“动笔”被封杀了,“默读”被取消了,讲解也称为无视学生的主动性等等,教师或在了;朗读技巧上下功夫,或在“感受语言形象——读出形”,“感受言语情感——读出情”,“感受言语蕴含——读出神”上倾注精力,仅仅满足于营造书声琅琅、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却忽略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不能步入这个新的误区。阅读教学除了“读”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读与思结合

宋代的教育家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而与思结合的“读”应推轻声读和默读。② 读与说结合

如何让学生体会独特的情思呢?我们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只有让学生说,才能让学生充分进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与他们进行灵魂的撞击,才能深刻体会人物伟大和人格和美好的情操。③ 读与写结合

在阅读课中,让学生适当地“写”,比如按照课文句子形式仿写、写自己读课文的感受和见解等,既可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案例】

《荷花》教学片断

教师教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进行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解读“冒”(毫不犹豫地长,一个劲地钻,心急火燎地开„„);

第二、选一个最喜欢的词语代替句子中的“冒”(“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出来”),再大声朗读用心体会其间的味道;

第三、教师导语激情:是的,这就是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钻出来的白荷花,想像一下,它们冒出来想干什么呢?请同学们边看图边和同桌讨论,然后把体会到的感受写下来。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一小段。

(学生看了画面中千姿百态的荷花,头脑中原有的词语便被激活了,他们快速地编织语言,描绘自己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于是写下了优美的段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仿佛展示自己的美丽,让我们欣赏她的花容月貌,我想对它说‘荷花姐姐,你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你在碧绿的地毯上跳着优美的芭蕾舞,让人百看不厌。你能留在我们教室里吗?’”;

“白荷花荷花想看看这个可爱神奇的世界,当她看到周围的一切时,兴奋不已,或许还想高歌一曲呢。”

“白姑娘,你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们、献给了大自然,我们喜欢你‘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

这个教例中,教师使感情朗读与书面表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驱动了学生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着智慧的言语。

(给学生观看关于“阅读教学”的录像)

第二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特点与实践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特点与实践

摘要:新课标倡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是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中,本人是在第一线的实施者之一,因此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几大特点,同时也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的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改

教学实践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纽带,还充当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实践发表个人看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有整合性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和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行为起点,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这一节课的成败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如今小学语文新课程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以往,教学目标具有整合性,不像从前每个目标是孤立存在的,之间没有相互关联。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组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组合。不难发现,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兼顾每个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深意,同时记住作者心目中美好等的形象。

2.教学内容有开放性 美国教育家 说过:“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那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向前看的人,一个进步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开放性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开放性的胸怀。如今的时代不比从前,即便是小学生,铺天盖地的信息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所以,在讲授语文课的时候,单单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以语文课为信息之源向外延伸,尽可能多地引进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展开立体式教学,以此来强化学习,但是中心必须是课文本身,最后才能把课文吃透,让学生得到知识。3.教学方式有互动性

教学方式互动,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施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从前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不见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从前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而不喧闹,争辩而又温馨,师生间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沟通和补充,教师没有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彼此间交流着情感、体验和观念,最后达成共识,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4.教学过程有活动性

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参与进课程中来,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仅仅是一味、死板地讲课,就不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让学生参与进课文中来,融会贯通,就能够更好地让他们掌握知识。

二、实践中主要采取方法

1.注重积累与感悟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成绩,要通过对平时知识的积累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语文教师应在阐述文章内容的同时,渗透关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注重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2.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情绪表现。新授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我也从多年的小学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关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正确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措施,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外因条件,学生就是内因根据,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

3.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感人场面,从而促使学生切实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注重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是各种各样的,老师首先提出有层次性、发散性的问题,诱导他们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提出有独创新的见解,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解决,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对学生萌发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的想法,要及时给予称赞。

5.注重加强横向思维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思维的深度发展,忽视思维的横向训练,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认识到了横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多种解题策略屡见课堂,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变宽了,大脑变灵活了,创新的积累也就深厚了。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对横向思维的训练是比较少的,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这样的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参考文献:

[1]戴培军.采取多种方式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下,2013(11).[1]李国忠.试论小语单元教学特点及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1(01).[3]周三英.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新观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第三篇:中职语文教学新思路与改革实践(最终版)

论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效率的影响

湖北宜昌 贺春华

[内容摘要] 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具有指导的权威性。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我校提出了专业班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应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训练普通话;二是训练应用文等写作和演讲、论辨等语言表达交流能力;三是渗透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不断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职业指导渗透,在学科实践中初显教学目标对学生实际就业能力提升的促进效果。

[关键词] 教育质量标准 目标效率 提升 中职生 就业能力

[内容]

1、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教学目标是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教学目标关系到教学方向的确定,关系到内容、原则、程序、途径、方法、手段等教学要素的选择。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具体化,是质量评价标准实现的保证。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方向,量化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就必须以正确理解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为前提。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期望、定向、激励、调控和评价功能,以推动学生主动积极的主体活动,这就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有效性,也就有望提高教学的效率。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的前提。

2、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究

(1)教学效率要求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早在2004年春,我校专业部文化课就试着按照低起点低难度、专业学习够用、上岗就业实用的原则整编教学内容,制定专业部文化课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改革方案,确立了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主的语文学科新教学目标:一是训练普通话,二是训练应用文等写作和演讲、论辨等语言表达交流能力,三是渗透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力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与每节课的内容一一对应,并将这些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效率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不断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职业指导渗透,以促进学生实际就业能力的提升。这样一来,差生和优生就没有了太大的基础分别,几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面对新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每一个学生就有了新的学习理想和实践的可能性,学习效率自然就高。

(2)新质量评价标准催生实用的教学内容

从2005年9月起,我在一线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目标展开专业部语文课教学目标与教学效率的探究实践。领悟了新时期新质量评价标准精神之后,我更努力地探索着传统的中职学校教学弊端的突破,在广泛收集调研的基础上,对中职语文教学我抛开应试教育的束缚,按照“降低教学难度,由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变” 的原则,大胆地开创性地改革教学内容。以课本为基础,删去文言文;阅读文不再强调死背字词句,而是突出朗读时的音正流畅与情感、复述篇章或阅读后的收获,并坚持每两节课就设计一个与内容相关的说人说事说理、紧贴社会生活实际的拓展话题,来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普通话技能训练;而应用文训练更是突出中职学生毕业就业能实用内容的学习。

中职生毕业后踏入社会或走上工作岗位用得着的内容,我们师生就拿到课堂多探究。就业很少用或是不可能用到的知识,我们就一笔代过甚至不学。

(3)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产生新教学形式

在新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我校文化课及选修课就催生出了一套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每学期一场学生素质展示汇报、一次随机10%的学生口头交际抽考和一场全员能力笔试。学生个人成绩由40%的能力笔试加30%平时话题作业成绩,加上30%的学习态度方法成绩。特别是全校性的学生素质展示汇报成绩直接决定着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学期考核奖金,这就对我们平时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例如应用文——“推销”,以往就是教师讲授四十来分钟,留五分钟学生作业。我现在的教学就不再设计为死记硬背推销要点、推销环节、推销注意事项等书本概要上。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下,我现在的的教学目标设计只是要求学生对以上内容作个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着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训练。有一次课我的具体做法就是让学生实地推销闹钟:在自习时间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理解推销各环节及角色要求;随后的课堂教学,我就让四至八名学生组成的各学习小组①展开比赛:看哪一组在课堂模拟后,以最快、最大利润地在班级、校园把三至五个闹钟卖出去。我也不必再去管学生推销要点、推销环节等书本内容会背多少啦,只需指导每组中的一名学生掌握闹钟调试技巧并协助他们进货即可。那次闹钟推销还有个趣谈:有个购货向我借钱的学生的借条,在我收回实物借条后,他没处理好收回的借条,让人投进了校长信箱,借条后又经校长回到了我的手中,我并没有在班上追查是谁恶作剧,我只是在课堂上公开地归还借条于本人,并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追问要其还我现金,由此全班同学就深刻地记住了借条的重要性和对它后期的销毁处理。

在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指导下,在准备学生课堂交流的拓展话题的内容时,我甚至还有了自编教学内容的胆量和勇气。结合区情我编写了颇具特色的《考应用文》、《如学随想》、《老师病后》、《模拟应聘》等素质展示节目,诸如《群话夷陵》让所有的师生了解了家乡夷陵个乡镇的地理位置、特产、经济状况与发展前景,由此激发并坚定了广大师生热爱家乡、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激情。《草坪上的树》形象地以拟人和夸张的手法从环保的角度教育和引导了广大师生珍爱生命之源„ „展示节目的内容都容知识、教育与趣味性于一体,良好的主题在新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学生对生活化、校本化,实用、操作性强的展示课堂反映积极主动、热情洋溢,个个争着要加入角色,教学的效率极高。由这些研究课内容而产生的展示节目,解说《群话夷陵》、小品《草坪上的树》、相声《考应用文》、朗诵《康桥随想》、小品《老师病了》、课本剧《模拟应聘》等素质展示节目都以绝对优势获得了各次校园展示汇报会的大奖,其中一个名正平的同学后来还成长为电视剧的女主角。

(4)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下教学模式研讨

新教学目标下两年多的阅读文课堂教学实践,我探讨出一种“读—析—论—言—展”的五步教学法,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成效显著。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一个包含三维目标的完整体系,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新课标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一一对应,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阅读文,我常利用早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在思考指导题的引领下,预先熟悉课文内容并对相关话题展开思索;第一课时教师对课文阅读熟练情况抽查后,便按一定的顺序请小组代表出来对思考指导题一一解答,师生共同评论优胜小组;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再拿出与之相关的拓展话题让每个小组开展讨论,并确定好发言代表及相关内容的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主要是各小组依轮流的顺序按谈论提纲在班级交流;教师点评。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老师只要按照教学目标穿针引线,学生只需顺着相关话题的内容展开联想,师生双方都在课堂但又不束缚于课文及其字词句篇章教学的传统模式中,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与创造。特别是与课文和时事相关的拓展话题的讨论与交流,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演讲、论辨等语言交流为主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又渗透了职业指导教学训练了学生的社会活动与就业能力。为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现场,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针对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对下次课或自习的教学目标预定作必要的补充与调整。

应用文教学,我更是突出实用性训练,比如“班级周末活动找团委杨书记借了一套音响,周一去还杨书记时他出差了杜主任帮忙收回了音响,写出整个过程中的条据。”、“将今天语文课上的收获写封信与以前的初中同学交流”等写作题,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我努力贴近生活与社会实践。(5)教学效率探索中课堂具体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层进性。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具体针对性。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太含糊笼统,应力求明确具体才能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应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开展分层教学、分层评价,要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反馈作用。广泛创设课堂提问、讨论、练习、问卷调查、个性特长展示、个别谈话等交流环节。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随时获取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相应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从教师的指导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总之,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中职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率,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以求获得最高的教学效率,以促进对学生实际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

[注释]

①.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按座位排就近固定安排,班主任一月一变座位,兼顾好、中、差各层次学生,即便是有差生跟不上或是偶尔不学习,总还是有几个优秀生参与。

[参考文献]

⑴.贺春华 《夷陵区职教中心专业文化课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湖北《三峡科技》杂志 2007年第2/3期合刊

⑵.贺春华 《论中职语文教学目标对教学效率的影响》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009年3月20日

第四篇:初中写作教学新思路与实践

真情书写人生,信笔彰显个性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新思路与实践

一、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思路

写作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半壁河山,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应有之意。

(一)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教学的阶段也对写作教学做了明确的说明,这些都反映出新的写作理念。具体来说,体现在写作教学上,教师应做到:

1、写作教学应注重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作的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将被动地“要我写”转变为主动地“我要写”。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把写作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放在兴趣、自信、习惯的培养上,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从学生学习方式上看,对写作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是自主学习的必要心理准备。同时,写作训练有助于合作学习。因为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是一种内驱力,来源于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而这一点在过去被忽略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此做出强调,在不同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已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要求。

写作态度上,《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真实与诚信。《语文课程标准》还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例如对书写、行款、标点要求“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在作文修改方面关注“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教师应该指导学和遵照要求不间断地进行练习,直至形成信守的行为习惯。

2、鼓励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

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反映。作文是学生的自我升华,在作文里他们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从而使自已的精神健康发展。作文是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要求学生放飞思想情感,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当做学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在强调真实的同时,鼓励自由表达、个性表达,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进行新界定,倡导“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的作文基本理念,强调写作教学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具有创意的表达”。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写作教学要“弘扬自我”,“鼓励创造性表述”。第四学段要求“养成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些与过去的“大纲”有着本质的区别。过去的“大纲”对写作教学注重从表达方式、安排详略、条理清楚等技术性、知识方面提出要求,过多强调写作规范,忽略了写作是“自我创造性”的表达过程。

3、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作文教学的实用性与社会需要。第四学段提出“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这些要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形成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重视的是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融合。至初中阶段,才提出具有实践性的综合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即使教学写作知识也要“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从中可以看出,写作教学有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的要求。

(二)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基本思路

1、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自己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生命的活动,精神的活动。可以说,自己是写作的主人,写作完全是自己的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别人至多能予指导,而不能越俎代庖。为此,所有与写作有关的事项,都应自己去做。写作的素材,自己去积累;写作的题目,自己去拟定;写作的角度,自己去斟酌;写作的主题,自己去提炼;写作的形式,自己去选择,等等。一言以蔽之,要“事必躬亲”,一切都要由自己独立完成。“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还意味要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思考有关问题。有了有意义的题材,及时记下来。有了新的感受、体验,立刻付诸笔端;有了一些发现,赶快写到本子上。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完成写作任务,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

2、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的激发剂和推动器。要想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兴趣和自信心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才能乐于写作、敢于写作、勤于写作、善于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写作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第一,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第二,应当在写作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像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与交流,营造一种安全心理氛围。第三,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学生的个性主要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在写作上就是要在立意、谋篇、选词、造句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人云亦云。第四,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大众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不但要肯定一些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并及时给予褒扬,以此激发学生对写作“有兴趣”的热情,“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3、开阔写作空间,鼓励表达

要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必须为学生扩大写作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

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千世界、芸芸从生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同时尽可能地放开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减少命题写作,提倡学生自主拟题,鼓励学生多写观察笔记、生活练笔、读书笔记,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写自己喜欢写的内容。即使是命题写作,也要注意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水平,使学生有发挥的余地。不妨多出几个题,让学生从中选一个;也不妨只划定一个范围,让学生自拟标题、自由立意、自由选材。此外,还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统一要求,可以不限文体、不限时间、不限内容、不限字数。总之,让学生在开放的写作空间里,放飞他们想像的翅膀,驰骋他们思维的快车。

4、加强思维品质与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写作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加强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加强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培养学生透过表面现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加强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四是加强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提高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5、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写作奠定基础

写作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积淀,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对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学生学好写作的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扩大阅读要重视向课外扩展,鼓励学生主动热情地阅读图书、报刊、杂志,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内容。书刊的经典性、思想性、基础性、批判性符合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主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或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让学生“泛读、勤录、多背”。“泛读”就是广泛地阅读,让学生大量阅读各种报刊、杂志、图书,并适时组织相互交流信息的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勤录”就是勤于抄录,整理课上所学、课外所读的材料,做好信息的积累与储存工作,这样需要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多背”就是将优美的文段篇章、名言警句、事实数据铭记于心。通过广泛阅读,学生既可以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的精粹,同时又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写作材料。通过阅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信息增加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6、改革评价方式,鼓励百花齐放

以往,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作文评改一支笔,以教师的自身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经历和阅历,以教师的一已之见代替学生的想像和发挥。语文新课程理念把写作看做是学生记叙生活、表达情感、发表见解的重要手段。为此,对学生写作态度的评价应采用“主动、积极”定性,对写作品质应采用“很好、好、还需要努力”等来定性,对写作的性格应采用“勇敢、顽强“等来定性。对学生各抒已见的有创意的表达要给予充分鼓励。同时加强对学生“多读、多记、多观察”等日常写作习惯的评价。重视对写作修改的评价,注重考察学生修改写作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写作因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评价时,不能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应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在开放的评价氛围中,在写作教学的园地里,将会融带刺的仙人掌和鲜丽的玫瑰同园,怯生的含羞草和耀眼的丽菊共圃。

二、体验性写作的教学策略

(一)体验性写作的基本要求

“体验”是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外物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颤。体验性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觉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体验性写作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真情地体验,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文章负载着作者思想的泪或笑,承托着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伴随着体验。愈是体验的,就愈是真实的;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愈是浸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愈是鲜活的。写作有了真实的情感,便获取了鲜活的生命。求真实、求体验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为此,教师在整个写作教学中,应以“人的发展”为总目标,以情感为纽带,以知识为支点,以理性思考为核心,以创新、鲜活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自由、持续、全面的发展。

(二)体验性写作的设计出发点

1、注重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写作主体作文取得成功的关键。写作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主体浓厚兴趣和强烈激情是写作得以成功的前提。脱离了学生写作主体实际的任何写作做法,必然带来学生写作积极性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只有充分挖掘写作主体的潜力,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的写作教学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才能培养出写作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文章妙手。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凸显主体,相信主体内在的潜力,把写作主体定位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观察,学生会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学生会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这样,学生才会用自己的眼睛从周围的世界中去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生自己真实的感觉与体验,学生的悟性才会不断提高。这也正是我们发挥其主体性所需要的。

2、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地、充满真情实感地写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对写作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注重“导”的技巧手段和学生“作”的策略方法研究的同时,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内在写作动机和写作情感,并将形成发展这种动机和情感作为写作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写作的心理基础。写作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现实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学生只有善于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一份用心、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才能以小见大。文贵于情,而真情又来自生活的感受,有了真实而细腻的感受,才会写出真情。

3、注重开放性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写作教学也不例外。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在写作教学中思想首先要开放,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自主体验,应该给学生留出思维、写作的自由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想,而不要让学生按教师指引的套路发表并不真实的观点;在写作实践中也应做到形式和内容上的开放。减少命题写作,教师在告诉学生习作内容之后,可让学生自由择题,要求只有一个,那便是你认为你选择的题目最能反映和表达你的写作内容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我手写我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充分展示开放式写作下学生的个性。

(三)体验性写作的教学策略

1、注重写作教学的过程

写作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欲望,对体验形成表象记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感悟,将表象内化为认识,将“眼中之物”转变为“心中”之物。到一定程度,让学生产生一种“欲吐而后快”的思维,这里教师应重在导法,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和表达方法。体验性写作应注重:学生自主选择体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高审美能力;自主命题,引导学生会选自己感触最深的题目,这样的命题能开启心灵之窗,打开记忆闸门;自主立意,引导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体裁自主,引导学生围绕内容运用多种文体写作。当然,题材、字数、评改都可以相对自主。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生活,投入生活,丰富写作素材,重在解决“没话写”;教给学生方法,做好示范、揭示规律,重在解决“不会写”;引导学生优化思维,陶冶情操,锤炼语言,重在解决“写不好”。

现实中许多学生写文章大多是编造的,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的体验,缺乏生活的感悟。他们的经验往往是来自于写作集上的写作或是其他文章,因而写作中的许许多多的事儿被他们“毫不脸红”(学生话)地摘录下来,变做自己的东西,以换取老师在课堂上或是写作评价会上的赞许,获取某种并不心安理得的喜悦。

2、走进生活,丰富学生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如何让学生走进生活呢?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教师应引导学生张开感觉之网,在生活的海洋里捕捞写作的珍珠;引导他们有意识地抓取生活中的美妙瞬间;把“激情”作为吸收与释放的能源,运用灵智的思维感知世界的色彩缤纷,培植心灵之花——作文;引导他们重视对哲理穿透力的把握,把五彩斑斓的生活变成自己创作思考的无尽之源;注意破译人的心声,累积作文成功急需的发觉和发现。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观察和心灵的沟通上,使写作主体在认识大千世界的同时充分认识自我,从而迅速获得自己也惊讶不已的作文成功,并由此体验到驾御知识与驾御生活的欢乐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体验性写作教学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1、写作过程中要凸出思维训练

写作是学生思维的结晶。良好的写作思维习惯是学生具有写作能力的标志。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一般思维规律是“积累——模仿,借鉴——创造”。语文写作教学也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思维的训练离不开以下三种思维形式:一江春水向东流——顺向思维;反弹琵琶奏新曲——逆向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向思维。在积累素材基础上的认识素材、分析素材,也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在具体的谋篇布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维。如挖掘主题(写出理论深度)、明确选材的价值取向、确定好行文思路、选取恰当的表达方式等。

2、引导学生对写作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生活的产物。没必要有神秘感和陌生感;写作是表情达意,为自己更好的发展服务;平时必须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多鉴赏,写作时才能打破瘦骨嶙峋、干巴巴、了无色彩生气的“写实”或“杜撰”,大胆去虚构想像或随意抒情;把写作的过程看成是记录自己成长的历程、记录自己创造的过程,是表述个性思想的结果和手段。只有端正学生写作认识,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广泛地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去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更好地以生活为源泉进行写作创作。

三、个性化写作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个性化写作教学应以生活为本源,以课堂为轴心,以兴趣为先导,以个性的展示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线,以习惯养成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终极目标,动态地将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思维、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阅读及教师写作教学的个性化等有趣、有序、有效的整合起来,从而取得个性化写作的理想效果。

(一)个性化写作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倡导在写作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能自由地、尽情地发展。为此,教师在写作中,要给学生提供写作的空间,解放其思想束缚,开阔其写作思路,使学生在写作中尽情地吐露出心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个性化写作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①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人的认知、思维高角历来都是多样的,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的写作思维具有多样性,教师应该注重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从而引导学生写作的个性。②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当代中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尽管不很成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重要内容。③强调学生写作借鉴要有个性。初中生的写作是基础表达阶段,写作方法仍然是借鉴为主。此外,由于生活范围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写作中,对他人优秀内容还需要“拿来主义”。教师要做到一方面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用好现有写作形式和材料。但是,无论是对写作内容还是对写作方法的借鉴,我们都应该强调“个性”,即别人的东西能够充分为我所用,我所用的东西带有自己的特点。④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人们常常批评的“学生腔”是指那些没有思想内涵、形式单一的写作语言;实际上,那些“学生腔”主要是对生活缺乏深入地思考、阅读贫乏以及对语言没有系统训练所造成的。因此,除了要注意学生思维个性化、思想个性化和借鉴个性化以外,还要肯定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

(二)个性化写作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是关键所在

写作时,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写出的文章往往没有深度,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的积累与感悟。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写作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把生活濡沫于情感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的,没有感悟的写作是浅薄的。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写作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为此,教师应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去观察、体验、思考,增进人生阅历;使他们有时间与好书为伴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素养;同时,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与世界对话、沟通。

2、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终极目的,也是贯穿写作教学的主线

赞可夫认为,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写作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写作中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润色等,都离不开学生的个性见解。反过来,人的个性又制约着写作的个性。朱自清的作品总是蕴涵着淡淡的哀愁,鲁迅的文章笔锋犀利如刀枪,都与他们各自的个性有关。热情的学生,往往有激情的写作;内向的学生,常常流露着忧郁的思绪;爱幻想的学生,常常带有诗意的畅想。个性的差异导致主观意识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精神风貌,产生不同的写作个性。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首要的是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学生惟有健康的表达,才会有健康的写作个性。再者,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对于写作教学则是要把学生腐弱的个性变得刚健一些,把消极的情绪变得积极主动一些。有了良好的个性,学生的内心就会像大自然一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他们就会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品也会因之赏心悦目,鲜活无比。

3、写作个性化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细致观察,触发想像联想。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以知识为基础,经常走近生活,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聚神凝思,写作才会境界高远,个性凸显,法国写作大师福楼拜这样指导莫泊桑观察生活:“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车的人喝醉了和没有吃饱,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冈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细节举不胜举,如果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出一百篇文章也不困难。”的确如此,我们要提高写作水平,增强想像联想能力,就要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广泛地认识生活,从细微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积累。

(2)运用扩写、续写,提高学生想像联想能力。扩写,要求学生要有描绘的基本功和 丰富的想像力。训练扩写时,老师可以任意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个词语,或是一个句子,让学生用扩展法写写作片段。如对《木兰诗》“木兰从军归来”一节进行扩写,就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像,想像当时的场景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这种用扩展法写片断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对某一事物展开想像。续写,是一种再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可根据材料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续写。比如,可以根据《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续写。这样,学生可以发挥想像设计各种结局……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扩写、续写,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从而帮助学生写出佳作。

(3)借助具体物象,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一个实物、一幅漫画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路。同一实物,见仁见智。知识水准、情趣爱好、思维角度不同,见解各不相同。即使见解相同,下笔也不一定相同。教师应善于通过实物激发学生联想,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如面对一个“0”,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启发他们大胆想像。可以让他们围绕“环形的跑道、神奇的球篮”展开想像;也可以让他们围绕“迷人的彩灯,诱人的锣鼓”展开想像;还可以让他们围绕“圆周率,地动仪”展开想像……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可以凭借灵感,找到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展开奇思妙想。

(4)超越时空局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在想像的世界中,时空的距离不复存在。善于想像的人,可以灵活地组合不同时空中的表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比如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帝克•布朗写的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就给人们提供了想像的空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对地球发生的事情、对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进行合理推测,是什么原因造成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人(核战争?瘟疫?外星人的袭击?大自然的报复?自然资源的枯竭……),他坐在屋里想什么?干什么?门外谁在敲门(注意,别忘了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他想进屋来干什么?……如果大胆设想,可能会写出新颖、神奇、惊险、浪漫的情景。培养这种想像力,在于启发学生对现实程序的扬弃和超越,并能逐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超越时空创造新的形象。

(三)教师写作教学的个性化

写作教学个性化要求教师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境界。“不拘一格”,就是包容,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各种思想观点、风格特点采取包容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自己不完全认同的观点和风格更要宽容一些。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是非标准、好恶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如果不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的观点很可能会被教师“扼杀”;如果能对其宽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有些偏激,只要教师给予适度的引导,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尊重和保护。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尤其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了解喜欢什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21世纪的学生。写作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然后去放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去更好地发展。

第五篇:压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新思路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新思路

张家港市南丰小学赵新梅215628TEL:***

小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写,很多语文老师也觉得作文课难教,。在作文教学中,有些学生在老师给了题目之后,就急忙提笔写。还有些学生感到题目难写,很长时间静不下心来,不知该怎样写,紧皱眉头、唉声叹气或是东张西望,甚至坐立不安。对于这两种学生,其实他们都写不出好文章。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种“作文难”现象呢?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一、“作文难”的现象分析

(一)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能力被抑制

作文是一种表达,是人的一种需要,它应该像人们平时说话一样自然、愉快。美国教育学者认为,在学习写作以前学生们一般都认为自己本来就会写作,他们甚至能自己“出版”书籍。令人遗憾的是,从语文课上开始作文教学以后,我们的学生就越来越不能“自由”地表达了。许多教师因目标设计及教学方法不当,致使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热情,写作能力得不到较大的提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刻意地追求内容的“新意”

人们常说:“童言无忌。”在作文中学生也是这样。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做了什么就会在作文中如实地写出来,真实中透露出儿童的天真,真实中反映出他们纯真的情感世界,没有虚假,没有做作。而往往这样的文章却被老师扣上没有“新意”的帽子,认为学生的选材没有创意,认识肤浅,写得再好,也顶多打个良好。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新意”,赢得高分,每次写作文都要挖空心思地想一些与众不同、最好是大家都没

有见过的内容去写。这样的作文看上去很有“新意”,但许多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他们在作文中无话可说,假话连篇,虚浮夸张,找一些自己都不理解的词句东拼西凑。这样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没有亲身经历,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三)过度地追求美文佳句的引用

许多老师要求学生能在作文中写出一些闪亮经典的句子和词语,每每在写作文前,总是先让他们从书上摘抄大量的好词佳句背诵,并要求他们把摘抄到的经典的词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认为这样的作文写出来才够水平。因此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们常常说着一些不符合自己年龄和性格特征的话,让人读了总觉得孩子在说大人话,言不由衷。也许,这个孩子根本就不理解这个词语、这段句子。学生不是名人,但我们却试图以名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说名言;学生不是哲人,但我们却要求他们具有哲人的思辨力;学生不是诗人,但我们却在用诗人的水准去要求他们的语言要生动富有诗意;学生更不是一台复印机,但我们却经常让他们去复制别人的语言。

综观以上现象,如果再这样刻意地让学生去写作文,他们快乐的孩提生活会在作文中失去快乐;学生纯真的情感世界会在作文中失去纯真。若如此长期下去,学生的成长令人担忧。让我们把本该属于孩子的那片纯真快乐的天空还给孩子们吧!

二、作文教学的对策

(一)引导观察,写真实生活

认真观察是为了获得写作的材料。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对事物的观察往往像蜻蜒点水,肤浅、不深刻。教师就应该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留心身边的人和事,鼓励他们亲眼见一见,亲口问一问,亲身做一做,养成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看,指的是认真观察。这种观察,不只是把学生简单带出去看一看就算了事,而要重视指导观察。学生在平时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写作前指导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想,就是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把看到的、听到的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和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悟出新意。“想”要以“看”为基础,而不是凭空乱想。“想”的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小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决定着文章的灵魂,它是核心的东西,所以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可以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有计划地循序渐进,逐步引导。这种观察能力不是能够一朝一夕立刻提高的,教师要做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和写作实践活动中,善于利用机会,有意识地培养。

(二)优秀范文,引导写作

范文既可以是课文,也可以是精选的作文。“引导”不是指对范文的照本宣科,那样只会造成学生的机械模仿,而是要引导学生对范文进行剖析,体会范文的写作方法,起到引路的作用。我通常的做法为:先让学生根据本次的作文要求,谈谈自己在课前是怎么准备的;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最近学过的课文在这些方面的写法;接着出示范文并引导学生思考:范文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后总结提炼出带有指导作用的写作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三要求写生活中的新发现,这时我问:“我们在生活中还有不少的新发现,请举例说说。”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这些新发现可能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如风霜雨雷电等;可能是关于事物的,如蚂蚁认路、向日葵向阳等;也可能是关于人的,如爷爷迷上了电脑、奶奶最近不吃鸡蛋等等。然后,阅读例文,想想小作者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具体写好“分豆”经过的。学生在探讨中有了写作内容,产生了写作兴趣,经过老师的讲解知道了写作的依据和方法,写作时已无太大的困难。这时,就可以让学生仿写了。

(三)主动交流,互相提升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聆听、协作等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很快。一个小组里学生的作文都是学生自己读,大家想,各自提出修改方法,然后议一议,辩一辩,经过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最后修改定稿。可以推荐出一篇组内佳作,拿到全班交流。教师浏览一下修改情况,选出有代表性的几篇作文,让作者和修改者互动交流、并在班上进行集体点评。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过这种坚持不懈而又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我相信,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一定会稳步提高。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任重道远。让我们都来关注作文教学,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用更多更好的个性语言,写出好的作文,把生活描绘得更为精彩,更为真实和更具有感染力。努力让小学生“乐于作文”,让“作文难”现象成为过去式,一去不复返。

参考文献:

[1]曲云《小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的原因和对策》[J].牡丹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徐海鹰《浅谈小学生的写作心理》[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6 [3]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4 [4]张耀庭《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例话》[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8

下载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新思路与实践(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新思路与实践(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设计时,存在着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不够具体明确、无法监测评估、内容不全面等表述不规范的问题,应予以规范。教学目标应具有准确性、全面性......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一章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解读 “理念”一词,近年被广泛使用,其意思与"观念"基本相同。有人认为"理念"比观念新,新在"理念"表达出一种愿望......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答案 一、填空题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1)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观点论述与教学设计)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回答(一):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 不能拒此否定接......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化学教学需突破传统教学,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学习新教育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新阶段 新思路小学语文五篇

    二十一世纪,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育正由传统的以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变,在这场教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