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家的问他教学设计
篇一:《科学家的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杯子,金鱼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小实验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一次,一位科学家向几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一个叫玛利亚的小朋友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2 认读生字 3 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科学家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 读后交流
(1)科学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觉得这个问题奇怪吗?哪儿奇怪?
小朋友是怎么议论的呢?(1)根据小朋友的发言,相机理解抢着说
引读第三段
(2)妈妈怎么说?
(3)玛利亚这么生气,是为什么呢? 7 第二天,玛利亚找到那位科学家,质问他怎么可以提错误的问题来骗他们,科学家听了,哈哈大笑。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后相机出示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
四、作业
板书设计:
不迷信
科学家的问题 动手做
篇二:西师大版二年级科学家的问题教案
16、科学家的问题
学习目标:
自学提示:
2、是谁向谁提出了这个“奇怪的问题”?
3、这个“奇怪的问题”是什么?
4、它“奇怪”在什么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天文望远镜)这又是谁发明的呢?
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
这两个人物都是什么啊?
二、出示自学提示
1.请同学自由的朗读课文
2、科学家提出的奇怪问题是什么?
3、为什么说是一个奇怪的问题
4、面对科学家的怪问题,大家有什么反应?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情况?玛丽亚什么表现?妈妈又是什么表现?
科学家对玛利亚说了什么呢?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6从课文哪里还能读到这个意思?
三、指导实践,拓展延伸
1.实践活动:两个一大一小的铁球,从相同的高度自由落下,两个铁球哪个先着地?
板书设计
科学家的问题
提出问题 满腹疑惑
解决问题 很生气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得到结论 高兴 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科学家的问题》说课
一、教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科学家,一个奇怪的问题;一群小朋友,一些离奇的答案。最后是玛丽亚自己动手,亲自实践,事实证明科学家的问题是错误的。但她问科学家:“你怎么可以提错误的问题骗我们呢?”科学家说:“我不是骗你们。我是要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是科学家的良苦用心,这也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这个道理的得来是那么容易。
二、学习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利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科学家的话是正确的结论,引入今天所学的科学家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一个疑问,是不是科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读句子导入
先出示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发明创造,地动仪,天文望远镱,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们根据儿童的特点,告诉学生老师这里有两句话,想请人来读一读,有机地把学生带进了课文里的那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跟老师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并且书写词语“问题”中的“题”字。
(二)读文理解、感悟道理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如,“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就不会这样。
如:科学家听了,哈哈大笑道:“我不是骗你们。
第二天,玛丽亚找到那位科学家,问 他:“你怎么可以提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
哎呀,水漫出来了,完全不是科学家说的那样!
讲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玛丽亚的实验,再次证明科学家说的话,是错的。
(三)拓展延伸
篇三:科学家故事100教学设计
《科学教故事100个》教学设计
作品解读:
《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书中,叶永烈为我们讲述了100个科学家的有趣的故事。科学家的一生是漫长的。
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文本中的精华,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全面了解科学家勤奋,惜时如金;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优秀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科学家,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深入了解科学家,使科学家的形象更加立体、形象、生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读
你知道的科学家有些谁?(国外的: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国内的有:鲁班、李时珍、竺可桢??)
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你还记得哪些故事?能说说大概的内容吗?
在这本书中囊括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出示封底——寄小读者:
本书中的主人公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百多位重要人物。他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专业精神、持久毅力。
我的写作我的写作方法是用一个个能反映他们这种品质的小故事,即一个个小闪光点来反映他们的那种大追求、大精彩的人生。
第二板块:推进
读了科学家的故事,老师对这三句话感触颇深:一个个小故事反映出他们那 种大追求、大精彩的人生。︳原来成才之路靠的是自觉自悟。
你华罗庚吗?对他有哪些了解?
华罗庚,汉族,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人,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的成名,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例如:
① 华罗庚差不多每天要花十小时的时间钻研数学。
②华罗庚不幸染病,卧病半年,险些丧生。病愈后,留下严重后遗症——左腿大腿骨弯曲变形,从此烙下个跛足的终身残废。
读着这些文字,我想到华罗庚所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份才”,“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③华罗庚说:“为了抉择真理,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应当回去!
从三个感叹号中,我可以看出他挚爱着这块故土,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仍然 心系报效祖国,这就是华罗庚的那种大追求、大精彩的人生。虽然他的经济是贫困的,但是精神上确实富足的。这正如他所说的:“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华罗庚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数学学术成就,更是他那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告诉我们一条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科学的希望在于未来,华罗庚对青年一代寄托了莫大的希望,他在书中写道:“发愤早为好,苟晚休嫌迟。
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科学家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
现在请你从中挑选一位你最感兴趣的科学家一睹为快吧。
第三板块:延伸
有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一段感人文字:
连着好几天,我都在津津有味地读着叶永烈叔叔编着的《科学家的故事100个》这本书。书里面《从?红领巾?到数学家》的故事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的心。故事里的杨乐和张广厚两位叔叔从年轻、幼稚的?红领巾?成长为了有名的数学家,他们的经历给了我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力量,也给了我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过去,我总是认为,学习数学,最主要的就是一定要有敏捷的头脑,只要够机灵,够聪明,就算不用听老师讲课自己也肯定能学会。看了这个故事,我才意识到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张广厚叔叔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的。考初中时,他还曾因为数学不及格而落榜了呢。但他并不灰心,到补习班去补习的时候,他奋起直追,在加倍的努力和汗水中,他的成绩飞速地提高了。第二年,他的数学竟然考了100分,终于踏进了重点学校――开滦二中的大门。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我想起了一句爱迪生说过的话,那就是:?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想,只有像张广厚叔叔那样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也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成绩。杨乐和张广厚叔叔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俩每天都坚持演算12个小时,苦练基本功。张广厚叔叔说:?科学的成就就是毅力和耐性。?杨乐叔叔也说:?我所取得的成绩,只不过是‘熟读唐诗三百首,才能下笔如有神’罢了。
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这位小作者一样,把自己内心的那份感动、那份收获,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
每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都有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都可以写成一部长篇传记。
第二篇:《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设计
《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和对科学的热爱。3.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4认识5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重难点: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熟悉哪些科学家并讲讲他的事例。学生自由谈自己所了解的科学家事迹。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科学家,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画像,他的名字叫阿基米德,板书课题,自由读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科学家。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地朗读课文,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语句可通过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借助工具书弄懂意义。把喜欢的词语抄在自选词句栏中。
2.通读全文标段弄清段意,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文章写了几件事。
三、深入精读。
1.再读文,从每件事中可以体会出阿基米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阿基米德是个爱动脑筋的人。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爱动脑筋?
学生找3到14段有关语句回答,师追问从阿基米德的言行中看出他遇事怎样?
学生:阿基米德沉着、冷静、果断。
师:怎样才能读出他的沉着、冷静、果断?怎样读才能体会到人们战胜罗马军队的喜悦? 学生:练读,汇报读。
师:为什么阿基米德说是太阳帮的忙?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或课前实验谈谈。
师:在这里你明白了阿基米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他善于观察思考,并利用科学原理战胜了敌人。2. 读15到20段,说说这部分写了什么。学生读完汇报:罗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阿基米德。画出最使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谈你的感受。
学生:“阿基米德那么专心„„抬起头来„„”从他的行为中感受到他全身心地投入钻研的状态。
学生:“等一下„„没完呢!”面对死亡他毫无畏惧,还关心自己的几何定理,可见他热爱科学胜过自己的生命呀!
学生:罗马士兵太残忍了,阿基米德求他等一下都不行,竟让璀璨的科学巨星带着遗憾陨落在他的利剑下。
四、回归全文。再读全文,说说从阿基米德的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推荐阅读阿基米德的其他故事。课件出示: 1.金冠之迷 2阿基米德的成就
《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 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吗:“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知道是谁说的吗?(生:阿基米德)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六课《科学家阿基米德》。(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读文要求:
1.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生词画出来读。3.通读全文后,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阿基米德的几件事。
(两件:
1、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
2、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特点)师:具体表现在那?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读一读。
四、深入精读:(以学生自己朗读为主)。
1.了解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3----14自然段)
师:阿基米德怎么爱动脑筋的?(让学生简单叙述阿基米德利用镜子的放射原理,把敌人的船烧着了的故事。)理解重点句子:
a、“不要慌,不要慌!”忽然有个人大声喊叫起来。(体现阿基米德的沉着、冷静、果断。让学生读出沉着、冷静、果断的感觉)b、“快回家去,把家里的镜子全拿来!”(体现阿基米德的沉着、冷静、果断,聪明。反复读读中感悟)
c、这时候,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阿基米德指挥大家拿着镜子,把反射的阳光对准第一艘军舰上的帆蓬。也真奇怪,不一会儿,那艘军舰的帆蓬就着火了。海风呼啦啦一吹。火越烧越旺,把军舰也烧着了。(理解“越烧越旺”一词,并让学生举例说。)
师:为什么镜子的光反射到帆蓬上,帆蓬就着火了呢?(引出下一段阿基米德说的话。)
d、“我有什么本事呀?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体现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并利于用科学原理战胜敌人)
(通过这件事,师讲解有关的小知识,关于阿基米德的凹透镜反射的原理,让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对知识进行扩展。同时,进一步体现阿基米德的爱动脑筋的特点)
师:通过这个小故事,使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2.了解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特点。(15—20自然段)
师:阿基米德的热爱科学的特点表现在那呀?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让学生自述课文,阿基米德为了科学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理解重点句子:
a、阿基米德那么专心,连罗马士兵站在他跟前也没有发觉。直到罗马士兵用剑尖碰了碰他的鼻子,他才抬起头来。
(体会到:从他的行动中,感受他全身心地投入钻研的状态。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感受到他的钻研精神。)
b、“等一下杀我,这几条几何定理我还没有证明完呢!” 师:这句话让你感动吗?为什么让你感动?
(体会:面对死亡,他还关心着自己的几何定理,可见他热爱科学胜过于自己的生命)
师:如果是你,当别人拿着刀架在你的脖子上时,你害怕吗?(生答)然而我们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并没有害怕。(讲阿基米德死前的故事,让学生再次感受他热爱科学胜过于自己的生命)
师:从这件事中,你看出了阿基米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适时给予鼓励)
五、总结全文
说说从科学家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六、写作手法
总分的结构形式。(了解写作特点为习作做好基础)
第三篇:《孩子考科学家》教学设计
《孩子考科学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段落,了解孩子想考科学家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教学重难点
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为“小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达乐文的有关资料。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孩子考科学家。(2)板书课题,齐读,认识生字。
2.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韪,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1)学生自由质疑。
(2)教师梳理问题,加以板书。
3.教师小结导入读文: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动脑筋提问题,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识字,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2.引导感受知故事中的人物。3.学生自由读文。4.分段指名读课文。5.评议,纠错正音。
6.结合评议,认识各自然段中的生字词。7.回到文中,同桌一起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给提示,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3.学生独立给课文分段。4.分明名反馈,评议。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 1.质疑: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3.指名反馈,交流、评议,认识兄弟俩与达乐文。(1)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2)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
(3)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五、总结课堂,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
1.教师总结:酷爱虫子的兄弟俩得知达乐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懂得许多有关虫子的知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见见达尔文,并且想考考达尔文。
2.学生齐读课文第1至4自然段。
3.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兄弟俩接下来是怎么考达尔文的,结果呢?达尔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去读课文,查资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2.查找资料,了解达尔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上节课学了文中哪些内容,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回忆兄弟俩到底是怎么考达尔文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兄弟俩考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2.教师导言:听说达尔文要来,兄弟俩的心情如何,他们有什么想法? 3.指名反馈。
4.学生装有感情地朗读第5、6自然段,读出文中感叹号表示的兴奋、高兴的语气。5.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弟弟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他会说些什么?
6、质疑:兄弟俩是怎样制作这个怪虫标本的呢? 7.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了解兄弟俩考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导言?过了几天达尔文爷爷缍来了,兄弟是怎么考达尔文的?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兄弟俩表情的语名,引导体会。4.教师质疑:达尔文真的被考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学生装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6.议一议?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这对调皮而聪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个拼凑而来的“怪虫“来考倒达尔文爷爷,然而就被博学多才的达尔文爷爷一眼识破,在这之后,他们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2.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2)收集一些昆虫的知识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第四篇:科学家故事100教学设计
《科学教故事100个》教学设计
海师附小 黄冬燚
作品解读:
《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书中,叶永烈为我们讲述了100个科学家的有趣的故事。科学家的一生是漫长的。这些故事只是选取科学家一生中最有趣的一个故事,仿佛用照相机拍下科学家一生中最精彩的镜头。
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从这些故事中,你可以学到科学家的种种优秀品质,鼓励着你向科学的高峰进军。
这些故事短小、生动、有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科学家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了便于渎者了解这些科学家,在每一篇故事前面附有这位科学家的简历,读者读了本书以后,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文本中的精华,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全面了解科学家勤奋,惜时如金;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优秀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科学家,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深入了解科学家,使科学家的形象更加立体、形象、生动。阅读也是语言积累内化的过程,在阅读中引领学生感受科学著作的语言精准性、生动性、幽默性。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读
这节课老师带着同学们开启一段烂漫的阅读之旅,一起走近《科学家故事一百位》。
从书的封面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这本书讲述的是一百位科学家的故事,书中的故事是叶永烈为我们讲述的,书的封面上有我们熟悉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这部书的情况介绍:本书是著名作家叶永烈继《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销量近两亿之后第三本销量过千万册的科普励志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人物“以点概貌”之法的经典读物。)
亲近作者:叶永烈是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时就发表诗作,19岁时写出第一本书。他的著作都很多,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一下他的著作。
你知道的科学家有些谁?(国外的: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国内的有:鲁班、李时珍、竺可桢„„)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你还记得哪些故事?能说说大概的内容吗?
在这本书中囊括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正如书上所说: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教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从这些故事中,你可以学到科学家的种种优秀品质,鼓励着你向科学的高峰进军,包含着叶永烈爷爷对你们的殷切希望:
出示封底——寄小读者:
本书中的主人公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百多位重要人物。他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专业精神、持久毅力。如果真的存在天赋的话,他们的天赋在于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存在的价值,即使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乐趣甚或遭受苦难,也无怨无悔。
我的写作我的写作方法是用一个个能反映他们这种品质的小故事,即一个个小闪光点来反映他们的那种大追求、大精彩的人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经常被感动着,相信小读者你们也会豁然开朗:原来成才之路靠的是自觉自悟,那些有成就的人都不是在妈妈爸爸的威逼下苦读出来的,他们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悟性。
第二板块:推进
读了科学家的故事,老师对这三句话感触颇深:一个个小故事反映出他们那 种大追求、大精彩的人生。︳原来成才之路靠的是自觉自悟。︳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
我们一起读一读,相信对你也有所启发。
在这么多故事中,老师对我们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更是钦佩有加。和我一起分享我的感动好吗?
你华罗庚吗?对他有哪些了解?
华罗庚,汉族,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人,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堆垒素数论》《优选学》《高等数学引论》等。
华罗庚的成名,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默读这个故事,用直线画出让你感动的两处地方,并写下感受。例如:
① 华罗庚差不多每天要花十小时的时间钻研数学。有时,睡到半夜,他忽 然想到一个解决数学难题的方法,便立即点亮油灯,把它写下来。
②华罗庚不幸染病,卧病半年,险些丧生。病愈后,留下严重后遗症——左腿大腿骨弯曲变形,从此烙下个跛足的终身残废。华罗庚在贫病交加中刻苦自学,又发表了几篇数学论文,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注意。
读着这些文字,我想到华罗庚所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份才”,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在贫病中,仍然志存高远,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他的这份执着感动着我,震撼着我,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③华罗庚说:“为了抉择真理,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应当回去!
从三个感叹号中,我可以看出他挚爱着这块故土,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仍然 心系报效祖国,这就是华罗庚的那种大追求、大精彩的人生。虽然他的经济是贫困的,但是精神上确实富足的。这正如他所说的:“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数学学术成就,更是他那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告诉我们一条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学习最起码的一条是踏实。学习要有周密的计划。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想多练。
要以长期性、艰苦性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学习要善于抓住要点、突破难点,由点及面,融会贯通。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学习要注意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
科学的希望在于未来,华罗庚对青年一代寄托了莫大的希望,他在书中写道:“发愤早为好,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
也正如叶永烈爷爷所期待的那样“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涌现100个、1000个、10000个„„新科学家,为科学做出新贡献。
书上像这样的故事还有99个,故事只是选取科学家一生中最有趣的一个故事,仿佛用照相机拍下科学家一生中最精彩的镜头。这些故事短小、生动、有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科学家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会被这些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所感动,并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教益。
现在请你从中挑选一位你最感兴趣的科学家一睹为快吧。也可以想老师那样把科学家带给你的感动、震撼、以及点点滴滴在相应的文字旁写下来。
第三板块:延伸
故事读完了,相信你已经深深感受到了科学家勤奋,惜时如金;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
相信故事中肯定有你喜欢的科学家,能够与我们大家分享吗?说说哪些文字最让你感动,让你最受启发。
有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一段感人文字:
连着好几天,我都在津津有味地读着叶永烈叔叔编着的《科学家的故事100个》这本书。书里面《从‚红领巾‛到数学家》的故事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的心。故事里的杨乐和张广厚两位叔叔从年轻、幼稚的‚红领巾‛成长为了有名的数学家,他们的经历给了我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力量,也给了我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过去,我总是认为,学习数学,最主要的就是一定要有敏捷的头脑,只要够机灵,够聪明,就算不用听老师讲课自己也肯定能学会。看了这个故事,我才意识到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张广厚叔叔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的。考初中时,他还曾因为数学不及格而落榜了呢。但他并不灰心,到补习班去补习的时候,他奋起直追,在加倍的努力和汗水中,他的成绩飞速地提高了。第二年,他的数学竟然考了100分,终于踏进了重点学校――开滦二中的大门。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我想起了一句爱迪生说过的话,那就是:‚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想,只有像张广厚叔叔那样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也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成绩。杨乐和张广厚叔叔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俩每天都坚持演算12个小时,苦练基本功。张广厚叔叔说:‚科学的成就就是毅力和耐性。‛杨乐叔叔也说:‚我所取得的成绩,只不过是‘熟读唐诗三百首,才能下笔如有神’罢了。‛啊,我终于明白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常年累月,不畏劳苦,始终如一地努力‛就是他俩用来打开数学知识宝库大门的万能的金钥匙。现在,他们把自己宝贵的‚金钥匙‛送给了我,我这个‚红领巾‛一定要拿着它,走过叔叔们人生的道路,从小树雄心,立壮志,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这位小作者一样,把自己内心的那份感动、那份收获,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发到自己的博客上,相信有一天叶永烈爷爷也会为你们这份收获而感到高兴。每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都有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都可以写成一部长篇传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数不胜数,你们可以去书店、图书馆、上网了解你心中最喜爱的科学家的更多资料。也可以去欣赏科学家的电影,如《居里夫人》
最后老师希望你把最爱的科学家的肖像画下来,贴在你的床头,让他成为永远激励你前进的启明星。
作者简介:黄冬燚,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曾获海门市优秀教育,论文在南通市专业成长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
第五篇: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
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