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倍角的正弦和余弦公式》教学反思
《二倍角的正弦和余弦公式》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组 王 旭
上周四(6月20日),笔者在学校双语室进行了《二倍角的正弦和余弦公式》(第一课时)的公开教学。为了改进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笔者结合听评课教师的建议,做如下几点反思: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教学能够针对学生学情,简化教材内容,编制的导学案适切性强,练习难度,数量恰当,有实效。由于授课班级学生是文科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所以笔者并未按照教材所给出的例题和练习实施教学,而是将重点集中在公式正向和逆向应用上,并且题目仅限于求值计算。教学目标落脚在学生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运算熟悉公式,并学会应用公式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课堂中,教师先示范练习,接着让学生对同类型的题目进行操作练习,加深印象。从课堂多数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受到听课教师的肯定。
其次,表述清晰,并能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听课教师认为,笔者在授课过程中,语速适中,声音洪亮,表述清晰,对有困难的学生能够给予耐心的引导。
二、需要改进之处
首先,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讲解的精细化程度。一,对于所授班级的学生的数学水平而言,可能无法一下把握公式的结构,所以在推导出公式之后,不必急于讲授例题,或者进行练习,应该先对公式的结构进行分析,先让学生对公式的各部分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对于易混淆的地方要进行类比区分,比如余弦的二倍角公式和正、余弦的同角三角关系式仅相差一个正负号,可进行类比,加深学生认识,避免记错。二,在讲授二倍角的余弦公式的3种形式的时候,也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在给出第一形式后还要给出另外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即便能表示成只含有一种三角函数的形式,也会比较复杂),帮助学生理解公式多种形式的必要性。三,计算过程的示范要详细。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计算很可能是他们解题过程中的一道障碍,所以教师要更为详细的示范计算的过程,特别是当数值较大,含有分数或根号时。
再者,进一步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适当分组,让能力较强的同学帮助能力弱的同学,通过“兵教兵”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手段方面,不要局限于黑板演算,单一的展示方式和色彩,会使内容的呈现缺少生动性。应该注重多种展示方式的使用,如实物投影和电子白板,即便在板书时,也要注意多种色彩粉笔的使用,减少学生的视觉疲劳。注意各种符号和标记的使用,在需要强调或者区别的地方要标注不同色彩的符号突出重点。在讲授时,要尽量运用各种肢体语言和眼神,吸引学生注意。一位听过课的老教师说:“一个肢体动作很可能成为破解学生难题的钥匙。”
最后,要求与激励并重。对于学生,一方面要严格要求,一方要主动激励。在课堂上,当学生给出正确的回答之后,要发自内心的及时给与鼓励和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一次次的表扬中,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特别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激励的作用尤为重要,这也是拉近师生距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环节。
三、改进措施
首先,继续细致研读教材,基于学生学情实施教学,并在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处理方面作更多的努力。
再者,通过请教前辈和阅读相关书籍,学习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并在课堂中进行尝试。
最后,要注重反馈和激励,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真诚的、毫无保留的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做出表扬。
第二篇:《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教学反思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教学反思
永康市第六中学 吴 娃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是必修四中3.1.3中的一节内容,本节课内容共安排了2课时,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实施从整体上说是比较顺利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为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的比较充分,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学习的热情较高,在对公式的理解,思想方法分析能力,逻辑的体会,以及运算推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针对上课情况反映出来的问题,现在我谈谈在上完这节课之后的感想,作一小结和反思,以便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一、教学要求分析
1、熟练掌握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和角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二倍角公式。
2、掌握正弦、余弦和正切的二倍角公式,能灵活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
3、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各公式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二倍角公式这一节内容在本章中是一重点。首先,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殊形式,同时,二倍角公式又可以和后面的半角公式联系起来,所以二倍角公式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二倍角公式的应用也比较广,在三角函数式的计算、化简、求证及简单应用中都会涉及到。最后,二倍角公式的证明本身就是一种化归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景导入自然
课本中二倍角的推导本节课公式的推导相当简单,开门见山地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中把看成,从而得到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
sin22sin,cos22cos,tan22tan,式。而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
所以先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几个等式是不一定成立的,从而引出二倍角公式的相关内容。
(二)例子有效变式
本节课共有两个例子,两个例子围绕变换的目标,变换的内容,变换的方法,变换的结果,都在原例子的基础上变了形,然后增加了变式,同时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通过对例子的讲解,能对变式训练进一步掌握,从而能够对二倍角公式的灵活应用!
(三)练习层次分明
为使学生熟悉公式,并做到对公式的深刻理解,我设计了三个梯度。梯度一:倍角的相对性;梯度二:熟练公式结构;梯度三:灵活应用公式。由简到难,从简到繁,层层推进,这样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明晰学生思维特点及能力,在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及独立性,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去体验学习过程。
(四)师生互动良好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也朝这个方向努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所以本节课师生互动还可以。同时,为了给学生增加信心,每节课开始我们都有一个默认“仪式”---加油(鼓掌2次)-加油(鼓掌2次)-加油加油加油(鼓掌6次),这样既可以鼓舞士气,又可以提醒学生已上课!并在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鼓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多媒体使用恰当
在上课之前,花了很多心思在做课件上,所以课件还算精美!特别在推导二倍角公式过程中,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推导变换过程,学生容易明白其中原委。并且为了节约时间,上课时把学生的演算过程用投影仪多次投象,这样,学生既可以看清楚同学的做题思路,又可以纠正错误的地方!
(六)情感饱满语言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打开封存的记忆,激活僵化的思维,放飞囚禁的心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课堂。语言幽默风趣,肢体语言丰富,这着实给课堂带来活跃的气氛。
(七)不足之处
1、一堂课下来虽然比较顺畅,但在把握一堂课里的重难点还需再斟酌。本节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弄清楚。
2、在例子的选择上还可以再推敲。不仅仅要具有代表性,更需要提供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3、在课堂中,基本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的教学中。但在如何更有效的提问还可以再商榷。
4、课堂时间的安排能否更加合理。让学生可以多动脑,多动手!老师霸占课堂的时间不要过多。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四、今后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不断总结、反思。作为数学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总结、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
第三篇:《二倍角公式》教学反思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反思
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高效课堂走进职业教育的安排,我校近期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了高效课堂在文化基础课、专业课上的尝试,作为高效课堂我校职业教育课堂的开始,我根据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在本班数学教学中展开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本节《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新授课,正是对高效课堂的实践和探索。
通过近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识到高效课堂下的数学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模式应简单实用
教学中都是采用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然后再做全班展示汇报。做汇报的学生要讲出思路、讲出方法、讲步骤„„,汇报展示之后,台下的学生如果谁有疑问,谁就可以随时站起来进行质疑,主讲学生能释疑的就进行讲解,而老师则适时作出补充。这样的课很有效率,教师讲得很少,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低耗时高效率”的教学目的,老师教得不累、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并且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
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新的课堂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三、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
由于人数较多,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不齐,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外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本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高效课堂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高效课堂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五、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
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
八、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
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我所教班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学习基础薄弱,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孟文磊同学身有残疾,平时不按时上交作业,但是该生课堂反应及时准确,我及时在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有好几个学生如杨邦栋、景瞳、姜妍数学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高效课堂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事实证明,小组互助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交流,而且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尖子生的培养都是一种有利的形式。
九、我认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方式做出了以下五方面的重要和深刻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据学情施教的模式。
(二)、教师工作方式的改革:改备课、上课、批作业为编制学案、查研学情、设计导引。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改学生先听讲后做练习的方式为学生先自主学习,再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方式。
(四)、改革教案作业要求方式:改教案编写为学案编写,改作业为课堂过关检测。
(五)、改革课堂布局模式:改过去人人面向黑板的座次布局为以六至八人为一组的小组同学围坐布局,实施有助于小组互助学习的课堂布局。
总之面对高效课堂,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掌握方法,适应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把握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规律,认真总结并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这样我们在高效课堂下的数学教学会更加流畅、更加有效,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第四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激活原有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尝试新的认知结构、发展新的认知结构。发展的各个阶段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总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为发展性辅导中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评估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A版),第三章、第一节、第145-148页。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在研究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研究具有“二倍角”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它既是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特殊化,又为以后求三角函数值、化简和证明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论工具,通过对二倍角公式的推导知道:二倍角公式的内涵是“揭示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通过推导还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中由“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数学思想,因此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认知特点,我们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从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出发推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中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和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2、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对二倍角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使用,提高三角变形的能力,以及应用转化、化归、换元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和数学情感,提高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从认知角度上看,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从学习情感方面看,大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学习。从能力上看,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探究的能力、较弱。
教材分析:对公式的引入改变了教材中直接填结果的做法,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对和角公式中的角、的关系特殊情形
时的简化,让学生探讨发现、推证得出二倍角公式,这样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并可清晰知道和角的三角函数与二倍角公式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怎样发现数学规律,并体会到化归(这里是将一般化归到特殊)这一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对教材的例题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掌握了和角、差角公式后如何将和角公式化为二倍角公式,以及公式的两种变形和公式成立的条件;如何学会去发现数学规律,并体会化归、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能正确应用这些公式进行三角化简、求值、证明等。
难点:灵活应用二倍角公式变形的态式,熟练解三角综合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启发、设置情景、引出正题
1、(复习性提问):请同学回顾两角和的公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索性提问)当上述公式中角、具有特殊化关系
时,公式变为什么形式?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简化,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学生板书:
3、集体订正后,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并指名回答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左边角均为
4、引入正题
师:肯定学生观察结论准确,并加以说明公式中蕴含着“对称”、“和谐”之美
教师板书(放幻灯片),右边角均为,具有“二倍”关系)
二倍角公式简记为
即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二倍角公式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公式,对其特殊化。让学生学会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方法,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
二、引导探究、深化认识
1、回忆推导过程,让学生明确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殊情形。知道二者之间的联系
2、(探索性提问)对
中的平方联想到,有无其他变式?
:
(学生探索、总结得出两种变式:
3、(深化性提问):有了这组二倍角公式,我们是否可以放心大胆的应用呢?
(学生:不能,要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
引导学生联想和角公式的条件,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索出二倍角公式的条件)
指出:尤其注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联想、类比的教学思想、得出公式成立的条件】
4、二倍角公式中的倍数关系是相对的,为深化对二倍角公式的理解,出示一组填空题(放幻灯片)
(1)填角
成立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让学生灵活理解“二倍角”的含义,根据学生易混点,类比公式,展开训练,达到“跨越障碍、突破难点”之目的】
三、巩固公式,学习应用
出示四道例题,学生分组训练,每组一题,做完后组内交流,订正答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方法、技巧、要点、解题规范等。————放幻灯片
(第一组学生做)例
1、不查表,求下列函数值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应用公式、间接应用公式、一题多解,巩固二倍角公式】
(第二组学生做)例
2、已知
讲评:此题目中对角,求的值。
有范围限制,做题中应注意什么?仅知道
值时,要灵活应用
值,欲求二倍角正三种等价形式,弦、余弦、正切,先需要知道什么?„ „在求并注意在求解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已知的原始数据,减少错误的可能性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巩固公式,培养学生规范、科学解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小结解题经验,做后反思】
(第四组学生做)例
4、【设计意图:】
四、提炼总结——放幻灯片
(1)在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角的三角函数公式
(2)
中角
没有条件限制,而
中,只有
中,当
时,就可得到二倍
。说明:后者是前者的特例。
时才成立。
(3)二倍角公式不仅限于是的二倍形式,其他如是的二倍,是的二倍,是的二倍等等都适用,要熟悉这些多形式的两个角的倍数关系,才能熟练地应用好二倍角公式,这是灵活应用公式的关键。
有三种形式:件灵活应用公式,另外逆用此公式时更要注重结构形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抓住重点、难点,关键进行课后复习巩固】
五、作业布置:
教科书P150习题3.1A组14、1
5【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插漏补缺】
设计思路:
。要依据条
1、本节公式比较多,首先要搞清楚各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要很好地理解上面的知识结构图,其次理解如何由和角公式推导倍角公式,然后明确倍角的含义,熟练地运用倍角公式进行求值、化简等三角运算。
2、在三角式的运算及恒等变形过程中,除了倍角公式外,也离不开前面所学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以及和角公式等,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分析条件与求解目标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公式进行转化沟通,然后明确解题思路,设计解题步骤,完善解答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我们通过一题多解,使我们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训练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4、以公式特殊情形
为主线
板书设计: 以学生发展能力为目的
化简为切入点
以学生探索、推导、应用
第五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
王金城 叶志良
设计理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激活原有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尝试新的认知结构、发展新的认知结构。发展的各个阶段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总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为发展性辅导中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评估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A版),第三章、第一节、第145-148页。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在研究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研究具有“二倍角”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它既是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特殊化,又为以后求三角函数值、化简和证明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论工具,通过对二倍角公式的推导知道:二倍角公式的内涵是“揭示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通过推导还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中由“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数学思想,因此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认知特点,我们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从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出发推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中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和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2、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对二倍角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使用,提高三角变形的能力,以及应用转化、化归、换元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和数学情感,提高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从认知角度上看,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从学习情感方面看,大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学习。从能力上看,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探究的能力、较弱。
教材分析:对公式的引入改变了教材中直接填结果的做法,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对和角公式中的角、的关系特殊情形
时的简化,让学生探讨发现、推证得出二倍角公式,这样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并可清晰知道和角的三角函数与二倍角公式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怎样发现数学规律,并体会到化归(这里是将一般化归到特殊)这一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对教材的例题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掌握了和角、差角公式后如何将和角公式化为二倍角公式,以及公式的两种变形和公式成立的条件;如何学会去发现数学规律,并体会化归、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能正确应用这些公式进行三角化简、求值、证明等。
难点:灵活应用二倍角公式变形的态式,熟练解三角综合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启发、设置情景、引出正题
1、(复习性提问):请同学回顾两角和的公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索性提问)当上述公式中角、具有特殊化关系
时,公式变为什么形式?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简化,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学生板书:
3、集体订正后,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并指名回答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左边角均为
4、引入正题
师:肯定学生观察结论准确,并加以说明公式中蕴含着“对称”、“和谐”之美
教师板书(放幻灯片),右边角均为,具有“二倍”关系)
二倍角公式简记为
即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二倍角公式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公式,对其特殊化。让学生学会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方法,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
二、引导探究、深化认识
1、回忆推导过程,让学生明确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殊情形。知道二者之间的联系
2、(探索性提问)对
中的平方联想到,有无其他变式?
:
(学生探索、总结得出两种变式:
3、(深化性提问):有了这组二倍角公式,我们是否可以放心大胆的应用呢?
(学生:不能,要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
引导学生联想和角公式的条件,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索出二倍角公式的条件)
指出:尤其注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联想、类比的教学思想、得出公式成立的条件】
成立的条件
4、(探索性提问)在存在,但左边的
中,当左边的求
时,虽然右边的?该怎样求?
不存在,能否用 引导学生:改用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形,另辟蹊径,寻找求解依据,培养学生细致、灵活的探索习惯】
5、二倍角公式中的倍数关系是相对的,为深化对二倍角公式的理解,出示一组填空题(放幻灯片)
(1)填角
(2)(填
一般情况下: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让学生灵活理解“二倍角”的含义,根据学生易混点,类比公式,展开训练,达到“跨越障碍、突破难点”之目的】
三、巩固公式,学习应用
出示四道例题,学生分组训练,每组一题,做完后组内交流,订正答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方法、技巧、要点、解题规范等。————放幻灯片
(第一组学生做)例
1、不查表,求下列函数值
号)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应用公式、间接应用公式、一题多解,巩固二倍角公式】
(第二组学生做)例
2、已知
讲评:此题目中对角,求的值。
有范围限制,做题中应注意什么?仅知道
值时,要灵活应用
值,欲求二倍角正三种等价形式,弦、余弦、正切,先需要知道什么?„ „在求并注意在求解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已知的原始数据,减少错误的可能性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巩固公式,培养学生规范、科学解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小结解题经验,做后反思】
(第三组学生做)例
3、证明
讲评:证法1:等价证:
证法2:等价证:
证法3:巧妙应用“1”,即用“
”代换,后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等价证明、转化证题及一题多证,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散发性及创造性思维,加深巩固二倍角公式和综合应用已学过的技巧证题】
(第四组学生做)例
4、利用三角公式化简
讲评:此题技巧是:先将“切化弦”,然后用已学过的知识和二倍角公式化简
【设计意图:复习应用所学知识解简单三角综合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解题应用能力】
四、提炼总结——放幻灯片
(1)在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角的三角函数公式
(2)
中角
没有条件限制,而
中,只有
中,当
时,就可得到二倍
。说明:后者是前者的特例。
时才成立。
(3)二倍角公式不仅限于是的二倍形式,其他如是的二倍,是的二倍,是的二倍等等都适用,要熟悉这些多形式的两个角的倍数关系,才能熟练地应用好二倍角公式,这是灵活应用公式的关键。
有三种形式:件灵活应用公式,另外逆用此公式时更要注重结构形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抓住重点、难点,关键进行课后复习巩固】
五、作业布置:
必做:教科书P150习题3.1A组14、1
5【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插漏补缺】
选做:
。要依据条
(1)用、表示、(即推导三倍角公式)
(2)已知:。
【设计意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我发展的空间,尝试能力,拓展创新】
设计思路:
1、本节公式比较多,首先要搞清楚各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要很好地理解上面的知识结构图,其次理解如何由和角公式推导倍角公式,然后明确倍角的含义,熟练地运用倍角公式进行求值、化简等三角运算及恒等变形。
2、在三角式的运算及恒等变形过程中,除了倍角公式外,也离不开前面所学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以及和角公式等,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分析条件与求解目标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公式进行转化沟通,然后明确解题思路,设计解题步骤,完善解答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我们通过一题多解,使我们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训练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4、以公式特殊情形
为主线
板书设计:
以学生发展能力为目的
化简为切入点
以学生探索、推导、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