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倍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倍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倍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第一篇:二倍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3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体会转化化归、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同学对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增强学生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三、教材分析

本节在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具有“二倍角”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它既是两角和与差的公式的特殊化,又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对这一节的学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流程与教学内容

(一)情景引入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见这样一个现象:对于一件商品,刚出现的时候,价格会非常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的价格会逐渐下降,甚至于出现打折的情况,反过来看其实就是原始价格是现在价格的多少倍。对于这个“倍”字,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乘法和除法,对于乘法我们知道就是加法的另外一种运算,例如:6=3+3=32。同样的角与角之间也有一个倍数关系,例如: 60度角是30度角的二倍,角2是角的二倍。而对于角都有三角函数值,那么角2的三角函数值怎样计算呢?由乘法我们可以知道2,那么对于角2就可以转换成角。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sincoscossin ; sin()sincoscossin cos()coscossinsin ;cos()coscossinsin

tan()tantantantan) ; tan(1tantan1tantan我们由此能否得到sin2,cos2,tan2的公式呢?(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并说明过程)【设计意图】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选择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此情景设计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理解,而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只有先理解了,后面对于公式的记忆和应用才能信手拈来。

(二)公式推导: sin2sinsincoscossin2sincos;

cos2coscoscossinsincos2sin2;

tan2tan思考:

1、把上述关于cos2的式子能否变成只含有sin或cos形式的式子呢?

tantan2tan.

1tantan1tan2cos2cos2sin21sin2sin212sin2;

cos2cos2sin2cos2(1cos2)2cos21.

2、把上述关于cos2,sin2的式子能否变成只含有tan形式的式子呢?

3、二倍角公式中,“倍”字如何理解?(1)sin4(2)cos6(3)

2tan22(sincos)

(4)2221tan2【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体会二倍角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检验公式是否正确,从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

(三)例题讲解 例

1、已知sin

(四)巩固练习(1)sin15cos15(2)2cos(3)sin225,0<<,求sin2,cos2,tan2,sin的值.132281

8cos28

(4)8sin(5)cos(6)448cos48cos24cos12

2sin42

11

1tan1tan

(五)直击高考 已知函数f(x)23sinxcosx2cos2x,求f(x)的最大值和最小正周期。(学生在此题的基础上提出其他问题并解决)

【设计意图】:对于例题的讲解以及练习巩固和延伸,例题和练习都很简单,直接利用公式就可以解决,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三角函数倍角本质特征;而对于延伸的一个题目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函数有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

(六)课堂小结:(1)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对公式的理解以及灵活运用,注意“倍”角是相对的

(七)课后作业:

1、教材123页 练习1 题2、4

2、思考:如何得到三倍角公式?

五、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放在二倍角三角函数的理解上。背景很简单,就是对乘法的理解,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有利学生的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倍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体验中领悟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课标》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其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不仅要突出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为学生创设应用实践的空间, 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直觉猜想、归纳抽象、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学过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第二篇:二倍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反思

《试卷讲评》的教学反思

16、(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tan2.

1求tan的值;

4sin22求sin2sincoscos21的值. 

(一)公式的推导:本节内容是由和角公式推导出来的,前面已经学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学生掌握较好的情况下,我并没有像常规教学一样先复习和角公式,而是一上课就给出课题,让学生猜测什么叫“二倍角”,并提问2的正弦、余弦、正切能否用的三角函数表示出来,能否用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推导出来?留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推导及讨论,可得出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1)Sin2α=2Sinαcosα(2)cos2cossin(3)tan2222tanα 21tanα观察公式(2)提问,等式右边减号变加号是什么式子,公式(2)有其它表示形式吗?得出cos2另外两种表示形式。

cos22cos2112sin2

注意点:

①对“二倍角”的认识,如2是的二倍,4是2的二倍,是的二倍,15的二倍是30等等。理解二倍角是相对的。

②余弦二倍角公式有三种形式,要恰当地选择以便简化运算过程。③对二倍角公式要学会灵活应用(顺用、逆用、变用)。其次,在对二倍角公式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讲解例题:

(二)例题的挑选 1.已知sin0000 的二倍,30是1525,(,),求sin2,cos2,tan2 1322.求证1sin2cos2tan

1sin2cos223.求函数f(x)=cosx-sinxcosx,x∈R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上内容共花2课时,例题与练习穿插使用,做到讲练结合,同时,补充书上的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种形式,即发挥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也顺带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这些题目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命题规律:函数解析式由简单变复杂,由一上来就能分参化最值洛必达到经过很好的转化才能更快更准确的求解,变为构造小区间验证分类讨论的思想.17、(本小题满分12分)某城市100户居民的月平均用电量(单位:度),以160,180,180,200,200,220,220,240,240,260,260,280,280,300分组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2.

1求直方图中x的值;

2求月平均用电量的众数和中位数;

3在月平均用电量为220,240,240,260,260,280,280,300的四组用户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1户居民,则月平均用电量在220,240的用户中应抽取多少户?

四、课堂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指导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圆满完成了本节内容的教学任务。并且,在自己的努力下,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注重了教学设计与板书。但作为中年教师,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譬如:从自身的角度看,和学生的交流做的不够、讲与练时间控制的还有待加强,特别在督促学生动笔书写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较差,及计算能力也有待加强。总之,本节内容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不断总结、反思。作为数学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总结、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

第三篇: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

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二倍角公式。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八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二倍角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公式;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公式;

2、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一)、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三)、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公式,并能熟练应用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意境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

1、探究发现任意角a 的终边与360°+a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a的终边和360°+a 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a 与360°+a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问题变形

学生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公式。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五)、概括升华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六)、练习强化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

1、sin(-100°);

2、cos(-20400°)。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

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公式的综合应用。

(七)、小结

1、小结使用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八)、作业

1、课本P-27,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略)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

第四篇:二倍角--公开课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和角公式得到二倍角公式,体会由一般到特殊思想。2.通过二倍角公式应用,学会简单求值.化简.恒等证明。3.通过学习,领悟数学规律,培养创新和探索精神。二.教学重点:二倍角公式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和.差.二倍角公式进行三角式化简.求值.证明。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中间)cos(x-y)= cos(x+y)= sin(x+y)= sin(x-y)= tan(x+y)= tan(x-y)= 2.导入新课

已知求的值。特殊地当时,得到二倍角公式(左推)sin2x= cos2x= cos2x= cos2x= tan2x= 注意:

1.倍角专指二倍角,三倍角、四倍角中三、四不可省略。2.二倍角的相对性:sin()=2sin()cos(), cos()=cos2()-sin2()3.定义域问题:

例1:化简

1.sin3xcos3x=

3.(2tan40o)/(1-tan240o)=

5.cos2 2x-sin22x=

例2:化简

1.2sin15ocos15o=

3.2cos222.5o-1=

5.tan22.5o/(1-tan222.5o)=

2.4sin(x/4)cos(x/4)= 4.tan(x/2)= 6.1-2sin2(x/3)=

2.cos222.5o-sin2 22.5o =

4.1-2sin215o=

6.2cos222.5o= 2

例3:

已知sinx=0.6,x(90o,180o).求sin2x.cos2x.tan2x的值.练1:化简

1.(sinx+cosx)2

3.sinxcosxcos2x

例4:

1.已知sinx+cosx=0.5, 求sin2x.2.cos4x-sin4x 4.tanx+cotx

2.已知six+siny=0.5, cosx+cosy=1/3,求cos(x-y)

练2:

已知tanx=2, 求sin2x+cos2x的值.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

2.本节课学会了:

五.作业:

1.必做题:习题3.1A组15.16.17题

2.选做题:(1).已知sin10o=a,求sin70o的值.(2).已知sinx+siny+sinz=0,cosx+cosy+cosz=0,求cos(y-z)的值.4.思考题:(1).求sin10osin30osin50osin70o的值.(2).求f(x)=sinx+sinxcosx+cosx的值域.

第五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时研究的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生在初中阶段曾经研究过锐角三角函数,其研究范围是锐角;其研究方法是几何的,没有坐标系的参与;其研究目的是为解直角三角形服务。以上三点都是与本课时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发挥其正迁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能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具体的角的各三角函数值;能根据定义探究出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

方法与过程目标:在定义的学习及概念同化和精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分析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定义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难点:引导学生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同化,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定义。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六、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为了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定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准备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数与它的终边上点的坐标的关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数形结合地进行思维.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景

1.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锐角三角函数.如图(课件2)在直角△ABC中,∠B是直角,那么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2.认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问题2:在上节教科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将角的概念推广到了任意角,现在所说的角可以是任意大小的正角、负角和零角.那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该怎样定义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三角函数.

师生活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能不能继续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以此来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2)在上节教科书中,将锐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时,我们是把角放在哪里进行研究的?

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

(3)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呢?

(4)终边是OP的角一定是锐角吗?如果不是,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定义吗?如图3,如果角θ的终边不在第I象限又该怎么办?

问题3:大家现在能不能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师生活动:由学生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教师进行整理.

问题4:你能否给出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在弧度制下的定义域?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定义求定义域,既完善了三角函数概念的内容,同时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师生活动:学生求出定义域,教师进行整理. 例1:(题目在课件8中)

设计意图: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变式,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定义求不同情况下函数值的问题,进而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加强定义应用中与几何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练习(在课件9中)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加强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 4.小结

问题5: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直接相关,初中我们是利用直角三角形边的比值来表示其锐角的三角函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虽然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推广,但它与解三角形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你能再回顾一下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吗?

设计意图: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八、作业设计:

教科书P106习题1.2题.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所涉及到的三角函数定义应用的几个方面,从教科书中选择作业题.试图通过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并从中评价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理解的情况.

九、教学反思:

上述教学设计及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义:

1.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放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理解上。背景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这样有利学生的思考。

2.情景设计的数学模型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引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同时能够揭示函数的本质。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体验中领悟数学的价值,它渗透了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和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致的。

下载二倍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倍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会宁县第二中学数学教研组 曹蕊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版A版)第12页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

    二倍角公式教学设计方案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江门市荷塘职业技术学校 李苑华 教学内容:《数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教版),3.1.3节 设计理念: 我们是职业学校,学生上进心很强......

    《二倍角公式》教学反思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反思 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高效课堂走进职业教育的安排,我校近期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了高效课堂在文化基础课、专业课上的尝试,作为高......

    3.1.3二倍角的三角函数(一)2课时教案(5篇)

    3.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由和角公式而导出倍角公式; (2)能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能推导......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汇编)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 王金城 叶志良 设计理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激活......

    二倍角公开课教案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公开课教案 江门荷塘高中数学 授课人:李苑华 上课班级:高一(8)班 上课时间:2012-5-16,星期三 课题: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一)、教学目标......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同角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海实验高级中学 蓝美健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已知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中的一个,根据同角关系式,求其余两个三角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