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季氏将伐颛臾同步练习
《季氏将伐颛臾》同步练习姓名班次 编制:高一语文备课组唐嵩军 一.课内巩固 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冉有()社稷()柙()虎兕()萧墙()相夫子()椟()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
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颠簸辅助
B.不稳定跌倒辅助
C.不稳定颠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跌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龟玉毁于椟
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
(6).“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D无乃/尔/是/过与
(7)“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A既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
(9).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8.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①为短文断句。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为加点的字注音
A.省
B.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C.交:
B.忠: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季氏将伐颛臾》同步练习答案
1.略 2.①既来之,则安之②分崩离析③祸起萧墙
3.A 4.D 5.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成为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6.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②对,对于,介词③从,介④在,介⑤到,介⑥在,介
7.⑴季氏将伐颛臾⑵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⑶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⑷D⑸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6)B(7)C(8)D(9)D 8.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 9.①A.xǐngB.chuán ②A.计谋,主意B.忠诚,忠实C.交往D.讲信用
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61.164.133.208)
第二篇:季氏将伐颛臾练习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保存品,勿失)
班别:
姓名:
学号: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
社稷()
虎兕
()
柙()......椟()
干戈()
固而近于费()...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
3、不患寡而患不均()
4、盖均无贫()..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
既来之,则安之()()
四、一词多义
于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⑵ 虎兕出于柙
()(3)龟玉毁于椟中()
危
(1)危而不扶()
(2)
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
(4)
危言危行()
相(注意读音的不同)
(1)则将焉用彼相矣()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3)便可白公姥,及晒相遣归()(4)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5)儿已薄禄相()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过
(1)无乃尔是过与
()⑵ 且尔言过矣
()(3)谁之过与
()
⑷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
夫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共2页
是
(1)是社稷之臣也()
⑵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五、特殊句式
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
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六、固定句式 ⑴无乃..尔是过与.?(七、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八、熟语(包括成语)解释: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⑵何以..伐为.? 共2页))(
第三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2.学习对话体驳论文的写法。
3.掌握部分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部影片名字叫《祸起萧墙》,同学们看过没有?(稍停)同学们可知道这部影片的名字来自哪里?(稍停)来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季氏将伐颛臾》(多媒体展示)。
二、课文学习
(一)大家看教材,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课文题目下应该是署名孔子,可现在是署名《论语》,显然教材出了错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激烈讨论)
讨论后归纳:很正确,应该是署名《论语》,意思是选自论语。因为(多媒体展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明确这么几点:
(1)《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2)《论语》为语录体。(3)《论语》的内容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1.字词句学习。
学生朗读。之后正音(多媒体展示)。颛臾zhuán yú 社稷jì
之后讲析“是”做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无乃尔是过与”;讲析重点字词“是”、“为”,相关例句为(多媒体展示):
(1)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2)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何以伐为
之后,请一名学生翻译第一段,翻译完毕,教师订正。2.内容分析
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有、季路都很有出息,在季氏那里做了官。现在,季氏要攻打颛臾,既来之,则安之——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现在多用以表示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分崩离析——崩,山崩。析,分开。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
祸起萧墙——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比喻内部。只祸乱从内部发生。之后强调“疾”、“国”、“家”、“相”的意义(在强调“相”的意义时,和第二段中的“相”联系);指名翻译如下语句(多媒体展示),教师在翻译后和同学们一块订正。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内容分析
冉有在他老师孔子的步步紧逼式批评下,不得不道出了季氏攻打颛臾的真正理由,这就是“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针对冉有所说,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多媒体展示)
对内:均、和、安 对外:修文德
如此,季氏何忧之有?可季氏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五)学生质疑,教师解惑。
同学们阅读一遍课文,教师巡回,解答疑惑。
(六)梳理本课所讲内容。
投影上面已经投影过的多义词、难句、成语、结构图,结合投影对本课所讲内容进行梳理。
三、布置作业
1.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运用本文中出现的成语造句。
3.自选话题,运用本文学习的驳论方法,写一篇小驳论文。
第四篇:季氏将伐颛臾答案
学案
(一)答案
曾学过的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字音 lún zhuān jì sì dú rǎn xiá bì xiàng fū fú wãi wâi
二、2.是①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②代词,这
过 ①责备,动词
②过错,错误,名词
3.①状语后置句 ②宾语前置句 ③省略句 ④判断句 ⑤宾语前置句
三、(一)、①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二)、①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 ②指出二人没有尽辅佐之责。一是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二是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学案
(二)答案
二、3.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忧,动词活用为名词。来、安,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四、归纳总结: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1、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
2、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
3、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
4、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
5、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
五、成语:陈力就列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七、课堂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一、1.A 2.B 3.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替 4.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③从,介 ④在,介 ⑤引出对象⑥在,介
5.B 6.D 【能力提高】 1.A.xǐng B.chuán
2.A.谋划,出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关于朗读的提示:
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学生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地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第五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泰州三中高一(9)
2012年春学期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朗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3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这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子到底是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又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泰州三中高一(9)
2012年春学期
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①。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梳通课文 1.课文朗读。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①论语(lún)②颛臾(zhuānyú)③社稷(jì)④虎兕(sì)⑤ 出于柙(xiá)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⑧冉有(rǎn)⑨椟(dú)
3.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1)两个“于”字:见于孔子曰 有事于颛臾
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宾前句: A)无乃尔是过与? B)何以伐为?(2)一词多义:且尔言过矣 .句式:是谁之过与?
(3)古今区别:既来之,则安之。泰州三中高一(9)
2012年春学期
成语:祸起萧墙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字词理解和翻译情况。1.结合《新新学案》中的“基础积累”题。2.学生朗读课文。
二、理解与诵读(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一)“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1.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2.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3.学生朗读。
(二)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1.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泰州三中高一(9)
2012年春学期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2.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3.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4.学生朗读。
(三)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1.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学生讨论后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3.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4.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泰州三中高一(9)
2012年春学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5.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6.学生朗读。
三、总结与拓展
1.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
2.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3.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完成“自主评价”题。
2.预习《寡人之于国也》,完成“自主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