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育原理网上任务0102030405 全部答案吧(最终版)
01任务答案
名词解释1选择题1简答题1论述题1实践题1 1.教育
教育分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之中。其定义一般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是服务的人。
2.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教师如何更科学的有效的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是在人类的教育活动进行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之后才逐渐出现的,先期仅仅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随后才诞生具有初步体系的教育学。
3.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4.教育思想
是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5.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
6.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7.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8.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返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
二、简答题
1.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 答:
(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四)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2.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 答: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化教育。
2.重视早期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三、论述题
1.试述终身教育思潮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
学校教育必须积极地适应终身教育的挑战。(1)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2)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3)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4)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阶段和教育的组织。2.试述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特征包括:一是全体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四是和谐发展;五是充分的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即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与个性,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理想目标具备坚实的基础。其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要落实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如教学、教育实践或实习、课外活动等,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完成全面素质教育的任务。02任务答案
选择题
1.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A.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
2.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A.人口数量B.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3.人口增长率会影响到以下哪些教育因素(C.教育发展规模D.教育结构E.教育质量
4.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政治经济制度)。5.受教育权利是受(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
6.教育内容受如下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C社会政治经济性质D社会文化本体E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7.教育产业作为其他非育人产业共同需要的上位产业、前提产业,决定了其在社会大系统中具有(A基础性B全局性C 先导性)的产业地位。
8.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多元的目标,其内容包括(ABCDE)。
9.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ABCDE)等各方面。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环境C 教育)。11.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B顺序性C阶段性E 个别差异性)
1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C.阶段性 E.个别差异性)。13.人类历史上的“狼孩”事例,说明了(B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14.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D 生理前提作用)。15.心理学理论为我们认识人的发展及其规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是(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D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E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16.赞科夫依据其一般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原则(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E 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原则)。17.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B顺序性C.阶段性E 个别差异性)等规律。
二、简答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
答:(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由内因与外因构成的,共同推动人的身心发展(2分)(2)顺序性(1分)(3)阶段性(1分)(4)不均衡性(1分)(5)个别差异性(1分)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是现实生产力产生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教育优先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答:所谓教育优先发展有两个内涵,其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超前投入;其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因此教育优先发展又可称为教育超前发展或教育先行。教育优先发展在当今世界成为各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并加以推行,其理论根据就在于从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即教育的三性——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出发。(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要素和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但从根本上是由一代代人主体地位的上升、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性和教育本体功能向社会功能的转变,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确认提供了理论基础。单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并不能导致社会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一切先进的科技与文化、现实的生产力与非现实的生产力都是由人所创造的,教育产业是所有其他非育人产业共同需要的上位产业、前提产业,即基础性、全局性产业。由于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未来人,这就表现了教育对各行各业的先导作用。(2)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高速度的态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总量在激增,知识更新的周期在迅速递减,教育周期却不能因此而缩短。由于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重大作用,出现了教育时段向两端的延伸,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未来人的超前性。由此可见,教育优先发展已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
四、作品题
1.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在谈到人力资源时说:“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舒尔茨根据其人力资本学说,对美国历年高等教育费的收益率进行了计算。结果是,美国1929年到1957年教育投资在增加国民收入中作出贡献的比率是33%。由此出发,请谈谈你对教育所担负的经济功能的看法。要点:(1)从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以及辩证法的观点看,人在生产过程中是到关重要的,因此对人的教育投入就是对将来经济增长的最好投入。(2)有人说:“教育是生产力”,这一点都过分,因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人的素质,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高低。(3)教育投入与成效的周期是漫长的持续的。(4)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水平的高低,即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完全控制着经济水平的高低。
03任务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规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标准的是(B.教育目的)。2.规定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性质、总方向、总目标的是(A.教育方针)。
3.人本主义者所持的教育目的观是(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文化本位论D.生活本位论)。4.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C.孔德 D.那托尔普 E.涂尔干)等。
5.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它们是(A.学会认知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生存)。6.1993年,美国政府在(D.《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确定了美国国家的八大教育目标。7.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从小学至高中设置了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ABCDE)。
8.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9.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A.培养目标B.学习年限C.时间分配D.课程设置)。10.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ABCDE)。
11.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A.教学B.综合实践活动C.咨询与指导)。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内容包括(A.研究性学习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C.信息技术教育D.劳动与技术教育)。
13.咨询与指导的主要内容有(A.学习指导B.职业生涯指导C.心理咨询与指导 E.休闲指导)。
二、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1.现代社会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现代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2)群众性;(3)多样性;(4)补偿性;(5)融合性;
2.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答:(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三、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答:个人全面发展的涵义(1)量的方面——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2)质的方面——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3)度的方向——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2.试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
答:答题要点:答:第一,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第三,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学生的服务意识。
四、案例分析题(共 1 道试题,共 22 分。)
一位语文老师走进二年级一班的教室,准备给同学们上新教材《小山羊》这一课。他刚走上讲台,只听教室的窗外传来消防车的警笛声,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警笛声吸引,呼啦离开各自的座位,趴在临街的窗户上,好奇地观看消防车,边看还不停地边议论。这位老师没有把小学生制止住,让他们回到各自座位上,认真学《小山羊》这一课。而是把“消防车”作为一种绝好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因势利导,让小同学们围绕着“消防车”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听说读写训练课。请分析,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答:答题要点:肯定教师的做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研究性学习这个新的课改方针。1,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生某一学习阶段的行为描述,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的,渴望而不可及的。2.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科书”。3.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比起来,研究性学习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的研究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本案例就是运用“消防车”这一实际场景,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4.教师通过“消防车”这一实际场景,因地制宜的,灵活生动的一改原来准备的教学计划,而是生动的。活泼的,在很难出现的实地场景中,运用学生的兴趣、好奇来激发学生的获取知识、回忆知识的教学模式,符合新教改的精神。
04任务答案
1.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教育形态是:(A社会教育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
2.教师专业结构的构成要素有:(A教师专业能力B教师专业知识D教师专业精神)。3.下列答案中哪些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B感染性C权威性D终身性E针对性)。4.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B儿童中心D社会中心E活动中心)5.道尔顿学校模式要求教师的工作坚持三项原则,即(B自由C合作D时间预算)。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是:(A教师职业职能的转变B教会学习是教师职业的新的工作方式C教师职业被认定为专业性职业D教师的终身教育得以实施E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7.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A无歧视原则C儿童权益最佳原则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E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8.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A受教育的权利C受尊重的权利E安全的权利)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教育(狭义)
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2.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
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师范教育是指按照教师的规范、标准培养训练教师的教育,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教育则是统合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概念的新概念。3.教师职业专业化
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
三、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1.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重要性有哪些? 答题要点:(1)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2)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整个教育方向上的高度一致;(3)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 2.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策略(或可能性)是什么?
答题要点:(1)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3)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4)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规范。3.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题要点:(1)主体意识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四、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
1.请你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点。
答:(1)职前教育由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如中等师范教育已被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2)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即综合大学培养教师已经成为潮流;(3)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教师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已经达成共识。
2.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的(如果你是教师,则谈谈你是如何在业内获得发展的)?
答题思路:(1)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但目前教师职业离专业标准还相差很远,还处于“半专业”状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努力。(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这包括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为此就必须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进修,同时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资格、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3)就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来说,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又包括“系统外因素”和“系统内因素”:前者是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后者是指学校内的因素(如果你是校长或教育行政人员,可以着重从教研活动、学校制度、教学条件等方面来谈此问题)。主观因素包括教职观、情感、教师知能和遭遇等(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可以着重从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看法、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来谈此问题)。(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也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不符合上述要求者,视具体情况扣分。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者均可得分。)
五、案例分析题(共 1 道试题,共 19 分。)
1.2003年全国“十杰教师”朱兆林曾教过一个叫赵宁的学生。这个有着“领袖”能力的男生,曾经带着自己的足球队员偷偷翻过围网进场踢球;曾经为了保护“小同学”和人打架留下青紫的伤痕。他各科成绩倒数,却有一个威武的绰号——“将军”。“将军”十分喜爱军事,不论上什么课,赵宁都会借回答问题开始“军事话题讲演”。
一天,朱兆林刚进课堂,赵宁就又成了“被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向朱兆林报告今天“将军”闯祸的经过。她听了一会儿,扬手让大家安静:“同学们,我清楚了,他又‘挺身而出’了是吧?”停顿了一下,朱兆林大声说:“挺身而出才是合格的军人!也许未来共和国将军中就有赵宁的名字,他很可能是我们的骄傲!”全班默然。从此,“将军”被“提审”的次数越来越少,他对朱老师发自内心地折服了。一次,他没完成作业,朱兆林批评了他。转天,一份“诗经体”的检查放在朱兆林的案头:呜呼悔矣,未完吾题。浩浩优化(指作业),所作无几。面对检查,羞愧至极。痛心疾首,满面流涕。呜呼惜矣,错失良机。心中悔恨,难以平息。高考已近,不思进取。恩师-----心碎,无颜见伊„„敢望恩师,严加看管。下不为例,决不再犯!
朱兆林读着这份整整800字的“检查”,深受感动。课堂上,她浓墨重彩地评说了这份“检查”,全班同学听得痴迷。这个入学初成绩全年级倒数的学生,最后竟以550分的高考成绩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大学,踏上了他跨向“将军”的人生之路。临行前,赵宁把他在国家级围棋赛上获得的奖品——一支金笔送给朱兆林作纪念。告别老师时,赵宁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他动情地说:“朱老师,收下。您不是说我能当将军吗?等我得了军功章,再拿它换这支笔好不好?” 结合上面的事例,请你谈谈对当代学生观的理解。
1.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许多观念发生了变化,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也随之改变。其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视学生为发展中的人、依法施教、重视教师的自我教育已经深入人心。2.“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以人为基点、从人出发又向人复归的教育思想。教育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个体生命和个别需求,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赵宁虽然各科成绩倒数,但十分喜爱军事,这就是赵宁的个性。朱老师充分尊重赵宁的个性,并因势利导,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奥妙所在。3.尊重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也就是对所谓“差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平等对待。在一般老师眼中,赵宁也许要被视为“差生”,但朱老师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之点,以此为突破口,并加以鼓励。这无疑是符合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当代学生观的。4.为什么要尊重所谓的“差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还不是成熟的个体,所以不能把一个学生暂时的状况看“死”。赵宁由“各科成绩倒数”到考入军事院校的过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答题注意事项:结合提供的实例进行分析;有明确的观点,观点、材料要统一,语言要通畅;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05任务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 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在于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
2.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如下多种智力的组合(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关系、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 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4.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5.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儿童中心、社会中心、活动中心)。
6.咨询与指导的主要形式有(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咨询与指导、休闲指导)。7.“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该话出自(学记)。8.在教育学发展史上,第一本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是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9.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包括(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0.杜威对教育性质判定的几个命题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11.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12.赫尔巴特把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清楚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13.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它们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4.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教育形态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15.未来的学校教育将呈现以下的特点:(追求教育民主化的众向发展、追求教育的多样化、追求教育的国际化、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16.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诞生,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17.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8.我国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第一个学制是1904年公布的(癸卯学制),它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9.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
20.赞可夫依据其一般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原则)。
21.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儿童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22.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终身性、针对性)。
23.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方面。
24.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开设顺序、各门学科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5.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
26.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作业)。27.晏阳初在实施乡村教育中概括出的“三大方式”是(社会式、学校式、家庭式)。
28.下列内容哪些属于社会教育的特点(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开放性)。29.夸美纽斯提出的影响至今的三个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
二、名词解释
1. 教育方针 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提出的,带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目的、道路的总体规定。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宗旨。
2. 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各种探索活动,获得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 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为服务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5. 义务教育 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或者:(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6. 教育规律 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7. 教育目的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8. 课程标准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9. 广义的教育 是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的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10.学校教育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本质特性。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2.简述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2)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3.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有哪些?(1)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2)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3)受教育者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4)受教育者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5)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6)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他们各自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和创造性,有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能动性。4.简述教学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5.简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相对于传统的“被动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独立人格。(2)相对于传统的“个体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共同生活、协同工作(3)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倡“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6.简述学生的时代特点。
(1)主体意识增强。主体性主要指三方面内容: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7.简述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与其特针有哪些?
1)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 ① 根本原因是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口素质;② 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2)素质教育的特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8.简述教师的专业结构的构成要素。
(1)教师专业精神:①教育信念;②教育态度和动机;③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2)教师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个人实践知识。(3)教师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9.简述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育和社会实际;(5)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10.简述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以下多方因素的制约:(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的自身状况;(3)家庭环境的因素;(4)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如果能得到以上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就能充分发挥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11.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12.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是什么?
(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5)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
13.简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 1)对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影响:(4分)课改后的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师生互动和参与的比重增大;二是建立新型的平等交往的师生互动关系。(2)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6分)①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参与者,要开发自己学科的课程,参与课程设计和实验,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②影响教师常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位移,不再是“控制课堂”,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通过互动共同探索知识;③使教师重新审视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④课程改革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合作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进步,且在合作中碰撞出新思想,同时教师的合作也起到了示范与促进学生合作的作用。14.简述当代学生观。1)以人为本的理念;(2)尊重的教育理念;(3)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4)依法施教的理念;(5)自我教育的理念。
15.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16.简述教学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案例分析题
1、我们哪什么激励学生?
7月15日,在河南省少年先锋学校的餐厅里,一群优等生正悠闲地喝着红酒,啃着鸡腿,而另一群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在旁边侍候着„„这是该校暑期夏令营中的一幕。学校根据分数将学生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级别,上士的午餐是三菜一汤和一杯象征身份的红酒,中士的午餐是两菜一汤,下士则要先服侍上士吃饭,替他洗涮餐具后才可以吃饭。
问题:你对该学校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请从价值观教育或学习动机激发两个方面分析。答:我们拿什么激励学生? 动机的产生源自现实的内驱力,即个体需要将自身需求与外在客观条件、自身发展水平等相结合,在客观条件允许,个体心理水平达到,个体才能觉察到欲求的存在,从而自觉地将欲求转化为动机。动机有高低之分。从价值观教育而言,应当赋予学生的是民主、平等的观念,包括责任心、诚信等符合当代发展潮流高尚的价值观,而不是灌输等级、贵贱之别的落后的价值观。2.老师被起绰号“茶煲” 扇全班学生耳光
日前,从化太平中学初中一年级某班的同学,因有人将班主任老师花名为“茶煲”写进周记,而让班主任知晓自己“花名”被学生叫了个遍,班主任一怒之下先让40余名学生自掌嘴巴,其后这些学生又被该老师几乎逐个扇了耳光。问题:从依法施教的理念以及师德两个角度分析该教师的行为。
答:老师被起绰号“茶煲” 扇全班学生耳光(1)依法施教的理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其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我国相关法律也规定了青少年儿童的如下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2)师德:良好的师德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然后有“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孩子还处于一切尚未定型的成长期,所以才需要教育。他们难免会犯错误,而犯错也应该成为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契机。
3.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举办重点班
江西赣州市教育局今年暑假前夕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小学和初中都不得以考试方式选拔新生。可在该市的某县县城几所学校,初一新生进行考试在当地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赣州市教育局出台文件明确提到,要“叫停”学校里的快慢班、重点班、尖子班、提高班、实验班、特长班、兴趣班等。可在该县的部分县城中学,却在初一新生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明了要分重点班。
问题:该市部分学校的做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哪些规定?义务教育法在此方面做出规定的主要意图有哪些?
答: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举办重点班 该学校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规定。《义务教育法》做此规定的主要意图是为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重点班,必然会给这些班优先配置师资等,使得教育资源很难均衡,这种做法不符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
第二篇:现代教育原理05任务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 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在于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2.
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如下多种智力的组合(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关系、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
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4.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
5.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儿童中心、社会中心、活动中心)。
6.咨询与指导的主要形式有(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咨询与指导、休闲指导)。
7.“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该话出自(学记)。8.在教育学发展史上,第一本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是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9.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包括(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0.杜威对教育性质判定的几个命题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1.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安全的权利)。12.赫尔巴特把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清楚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13.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它们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4.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教育形态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15.未来的学校教育将呈现以下的特点:(追求教育民主化的众向发展、追求教育的多样化、追求教育的国际化、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16.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诞生,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
17.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8.我国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第一个学制是1904年公布的(癸卯学制),它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9.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
20.赞可夫依据其一般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原则)。
21.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儿童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22.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终身性、针对性)。
23.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方面。
24.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开设顺序、各门学科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5.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
26.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作业)。27.晏阳初在实施乡村教育中概括出的“三大方式”是(社会式、学校式、家庭式)。28.下列内容哪些属于社会教育的特点(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开放性)。29.夸美纽斯提出的影响至今的三个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
二、名词解释
1. 教育方针
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提出的,带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目的、道路的总体规定。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宗旨。
2. 研究性学习
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各种探索活动,获得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 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为服务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5. 义务教育
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或者:(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6. 教育规律
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7.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
8. 课程标准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9. 广义的教育
是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的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10.学校教育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本质特性。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简述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2)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3.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有哪些?(1)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2)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3)受教育者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4)受教育者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5)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6)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他们各自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和创造性,有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能动性。4.简述教学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5.简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相对于传统的“被动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独立人格。(2)相对于传统的“个体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共同生活、协同工作(3)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倡“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6.简述学生的时代特点。
(1)主体意识增强。主体性主要指三方面内容: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7.简述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与其特针有哪些? 1)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 ① 根本原因是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口素质;② 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2)素质教育的特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的发展、可持续发展。8.简述教师的专业结构的构成要素。
(1)教师专业精神:①教育信念;②教育态度和动机;③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2)教师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个人实践知识。(3)教师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9.简述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育和社会实际;(5)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10.简述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以下多方因素的制约:(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的自身状况;(3)家庭环境的因素;(4)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如果能得到以上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就能充分发挥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11.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2.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是什么?(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5)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13.简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 1)对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影响:(4分)课改后的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师生互动和参与的比重增大;二是建立新型的平等交往的师生互动关系。(2)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6分)①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参与者,要开发自己学科的课程,参与课程设计和实验,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②影响教师常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位移,不再是“控制课堂”,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通过互动共同探索知识;③使教师重新审视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④课程改革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合作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进步,且在合作中碰撞出新思想,同时教师的合作也起到了示范与促进学生合作的作用。14.简述当代学生观。1)以人为本的理念;(2)尊重的教育理念;(3)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4)依法施教的理念;(5)自我教育的理念。15.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16.简述教学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案例分析题
1、我们哪什么激励学生?
7月15日,在河南省少年先锋学校的餐厅里,一群优等生正悠闲地喝着红酒,啃着鸡腿,而另一群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在旁边侍候着„„这是该校暑期夏令营中的一幕。学校根据分数将学生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级别,上士的午餐是三菜一汤和一杯象征身份的红酒,中士的午餐是两菜一汤,下士则要先服侍上士吃饭,替他洗涮餐具后才可以吃饭。
问题:你对该学校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请从价值观教育或学习动机激发两个方面分析。答:我们拿什么激励学生?
动机的产生源自现实的内驱力,即个体需要将自身需求与外在客观条件、自身发展水平等相结合,在客观条件允许,个体心理水平达到,个体才能觉察到欲求的存在,从而自觉地将欲求转化为动机。动机有高低之分。从价值观教育而言,应当赋予学生的是民主、平等的观念,包括责任心、诚信等符合当代发展潮流高尚的价值观,而不是灌输等级、贵贱之别的落后的价值观。2.老师被起绰号“茶煲” 扇全班学生耳光
日前,从化太平中学初中一年级某班的同学,因有人将班主任老师花名为“茶煲”写进周记,而让班主任知晓自己“花名”被学生叫了个遍,班主任一怒之下先让40余名学生自掌嘴巴,其后这些学生又被该老师几乎逐个扇了耳光。
问题:从依法施教的理念以及师德两个角度分析该教师的行为。
答:老师被起绰号“茶煲” 扇全班学生耳光(1)依法施教的理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其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我国相关法律也规定了青少年儿童的如下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2)师德:良好的师德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然后有“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孩子还处于一切尚未定型的成长期,所以才需要教育。他们难免会犯错误,而犯错也应该成为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契机。3.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举办重点班 江西赣州市教育局今年暑假前夕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小学和初中都不得以考试方式选拔新生。可在该市的某县县城几所学校,初一新生进行考试在当地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赣州市教育局出台文件明确提到,要“叫停”学校里的快慢班、重点班、尖子班、提高班、实验班、特长班、兴趣班等。可在该县的部分县城中学,却在初一新生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明了要分重点班。
问题:该市部分学校的做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哪些规定?义务教育法在此方面做出规定的主要意图有哪些?
答: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举办重点班
该学校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中关于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规定。《义务教育法》做此规定的主要意图是为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重点班,必然会给这些班优先配置师资等,使得教育资源很难均衡,这种做法不符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
第三篇:中央电大金融学网上作业任务3(全部答案)
【案例分析】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
进入21世纪,中国为了应对入世承诺,以引入外资战略合作者的方式对银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却因此引发了“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议。其背景如下:2001年,汇丰银行以每股2.49元人民币入股上海银行,获得每年每股0.5元左右的回报,五年就能收回初始投资,并拥有了上海银行8%的股份;2004年8月6日,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并拥有了19.9%股份。交通银行半年报显示,该行200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6.05亿元人民币。按此估计,汇丰银行2005年就可从交通银行创造的利润中分得20亿元人民币左右,5年左右就可收回在交行的投资,并获得了对中国第五大银行的永久控制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引资更是激发了这一争论,成为“银行贱卖论”的主要导火索:2004年交通银行引进汇丰银行,获得86%的资产溢价;2005年建行股权转让却仅获得17%的净资产溢价,中行获得的溢价更低,只有10%,而对工行的股权转让也只有15%的溢价预期。在首次公开发行之前,建行以每股1.15元左右的价格售予美国银行和淡马锡,仅建行公众招股价每股2.35元的一半;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淡马锡控股分别出资31亿美元各购得了中国银行10%的股份, 美国银行和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分别以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持有建设银行9%和5.1%的股份;高盛、安联和运
通三家战略投资者组成的财团将以36亿美元左右的价格购入工行10%的股份。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经济行为,“银行贱卖”论被激化。
考核目的:案例分析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与思路的重要途径之
一。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深层理解与把握,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同学们深入了解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内涵,增强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路径与方法的理解,加深对我国金融
体制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要求:
(1)认真研读上面给出的“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材料和教材第7~9章的内容,写一
份案例分析材料,对上述争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自圆其说”。
(2)分析材料应完整、准确阐述案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此类问题的思
路或建议。
(3)字数不少于600字。
解题思路:
(1)清楚我国银行改革为何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主要存在哪些方
面的差距?
(2)从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水平角度分析;
(3)解释何谓“贱卖”?可自己给出一个定义,然后依据这一定义进行解析;
(4)从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绩效比较方面也可有所分析;
(5)可以结合建行、中行等上市银行目前的状况深入讨论。
21世纪中国应对入世的承诺,以银行上市,引入外资战略合资者的方式对银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却引来了国内各界人士对“国有银行是否贱卖”的争论。从网上很多数据看,国有银行每股价格相对于股市上其他股票确实低了很多。我认为问题并不在此,我们需要换一种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所谓贱卖,不是股票上市时股价便宜了,而是作为国有企业,本来是全民所有制的产物,但现在却被少数人以极低价格收购。为什么要贱卖呢,说白了,还是因为是全民所有的东西,也就是说原所有者不是一个人,而是10亿个人,一人只有一点,所以卖少了大家都不心疼,卖多了购买者却会心疼国有银行上市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现在巴不得多卖点钱呢,把股市搞牛了才上市就是这个目的。关键是未来的法人股、职工股的分配才是是否贱卖的关键 首先我们不要总盯住别人的腰包,别人在我们这拿回了多少的钱。而是要看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占了多少比例。以中国的三大商业银行为例,外国资金投资中行、建行、工行的股份只有5%――10%对于这些小股东来说他们的收益在这几年会有很大的回报,可是我们呢?虽然向上面所说到的到2005年为止,中行的股权转让获得了10%的净资产溢价;建行的股权转让获得了17%的溢价;工行的股权转让也获得了15%的溢价。这个溢价比虽然不高,但我们要想一想,这十几个点的收益是在别人投资候我们占据着大股东的情况下的收益,如果净核算下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再有,一位参与国有银行引资谈判的外方高层说,最终确定的股权转让价格是谈判双方协商的结果,只要双方都认可这个价格,并且不存在强买强卖的情形,就不能说这是在贱卖国有银行。并且外资参股之后,这些银行的国有股权仍然占很大比例,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国有股权将来的价格。即使当前向外资转让股权的溢价水平不高,这些银行上市后,如果IPO价格以及市场交易价格大大高于战略投资者的参股价格,在境外战略投资者受益的同时,占大头的国有股权的持有者——财政部(国家)—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还有我国的政策是,单一银行的外资占比不能超过25%,单个外资投资者不超过20%,并且对投资者不是谁都可以的,要符合五个标准:投资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股权持有期在三年以上;派驻董事;入股中资同质银行不超过两家;技术和网络支持。
就像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对外商的投资给予了很大的优惠政策,那么现在呢?我们还需要招商引资吗?当然不需要。我们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并且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造成我们的工资水平低,各方面在国际上都很有竞争力。我们的银行也如此,股份卖的便宜与否,受益的多少,我认为不是国家的目的,而我们的金融企业向国际化又迈出了一大步,这才是主要的。
持银行被贱卖的观点的人主要依据是1.境外战略投资者从汇金公司平价购入中行和建行的股权,外资没有花费任何溢价,占了很大的便宜。2.向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时,没有对
中资银行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和计算。3.中国银行业的股权交易正演变为卖方市场的局面。对这种认为国有银行被廉价地贱卖乃至威胁金融安全的观点,几乎所有的当事者都做出了回应,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说:“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发行上市(IPO)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两个环节,虽都涉及定价,但机制、对象、策略有很大不同,两种情况很难直接比较。从定价机制看,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定价是一对一谈判,IPO定价则是公开向国际机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推销;从定价对象看,战略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战略投资者愿意与引资企业长期业务合作,共担风险,往往要承诺较长的股票锁定期,承诺竞争回避。公众投资者更多考虑股票投资收益,可能长期持股,也可能短期投机。因此,战略投资者在IPO前入资的认股价格一般要低于IPO价格;从定价策略看,引入国际知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提高引资企业无形资产,提升引资企业形象和市场价值。因此,在引资定价过程中,按国际通行惯例,通常都要考虑无形资产的价值。”又说:“如果不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增加、财务信息不真实,连生存都难以为继,这才是真正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最大隐患。”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在报社记者时说:“交行和汇丰的合作,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双赢战略,不能从汇丰赚钱就得出我们亏本的结论。每股1.86元的入股价格,相当于交行2003年末每股净资产的1.76倍,此前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市净率最高的是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的1.8倍,最低的是花旗银行入股浦发银行的1.54倍,我们的定价水平是比较高的。而且,汇丰入股使我行资本充足率及时达标,溢价部分使我行每股净资产上升了0.17元,相应提高了我行IPO的定价基础,汇丰概念对我行IPO的成功和股价后市稳定都起到重大作用。另外,刚才我也提到了,股价上升受益的不仅是汇丰,国有股的增值更大。应该说,我们和汇丰的合作成效显著。通过合作,交行既引进了资金,更引进了管理、技术、人才和品牌,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与汇丰的合作是符合交通银行长远利益的。” 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回答得更干脆:“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不把金融体系整治好,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可能中断,甚至可能遭遇危机。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可以加快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改变'官商'文化,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现有的银行既不是金山也不是废墟。如果不真正从机制上脱胎换骨,那么国内许多银行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不能够为正值,反之可能为负值。一个负价值的企业或行业,股票是发不出去的,更谈不上卖得贵了还是贱了。”
银行“贱卖论”之争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国有银行改革攻坚之复杂、之艰难,也从另一个侧面提示人们,金融改革等不得也急不得,对于种种可能出现的失误甚至是风险,应以殚精竭虑之心充分评估,应以如履薄冰之心小心操作。但是,它却不能引导出这样的结论:即困难已大到难以克服,市场化改革的路走错了。一句话,国有银行改革既需要大智慧、大魄力,也需要大胸怀、大视野。
第四篇:国开(中央电大)本科《现代教育原理》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现代教育原理》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
说明: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课程考核:形考(比例50%、手段网络);终考(比例50%、手段机考)。
形考任务一
试题及答案
[题目]教育
[答案]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题目]教育学
[答案]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教师如何更科学的有效的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是在人类的教育活动进行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之后才逐渐出现的,先期仅仅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随后才诞生具有初步体系的教育学。
[题目]教育科学
[答案]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称。
[题目]教育思想
[答案]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题目]教育规律
[答案]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题目]义务教育
[答案]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或者:(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题目]学制
[答案]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题目]终身教育
[答案]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看,终身教育包括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订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方向的发展。
[题目]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
[答案](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题目]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
[答案](1)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2)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龄延长。(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题目]试述终身教育思潮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
[答案]学校教育必须积极地适应终身教育的挑战。(1)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2)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3)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4)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阶段和教育的组织。
[题目]试述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答案]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特征包括:一是全体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四是和谐发展;五是充分的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即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与个性,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理想目标具备坚实的基础。其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要落实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如教学、教育实践或实习、课外活动等,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完成全面素质教育的任务。
形考任务二
试题及答案
[题目]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
[答案]
生理前提作用
[题目]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等各方面。
[答案]
教学内容;
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学方法、教学设备
[题目]教育内容受如下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答案]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社会文化本体
[题目]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等规律。
[答案]
不平衡性;
顺序性;
阶段性
[题目]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答案]
政治经济制度
[题目]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
[答案]
人口数量;
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
[题目]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答案]
不平衡性
[题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答案]
环境
[题目]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
[答案]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题目]心理学理论为我们认识人的发展及其规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是()。
[答案]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题目]受教育权利是受()制约的。
[答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题目]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多元的目标,其内容包括()。
[答案]
教师素质现代化;
教育内容现代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
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
[题目]人口增长率会影响到以下哪些教育因素()。
[答案]
教育质量;
教育结构;
教育发展规模
[题目]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答案]
个别差异性
[题目]教育产业作为其他非育人产业共同需要的上位产业、前提产业,决定了其在社会大系统中具有()的产业地位。
[答案]
先导性;
全局性;
基础性
[题目]赞科夫依据其一般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原则()。
[答案]
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原则;
高难度原则;
高速度原则
[题目]人类历史上的狼孩事例,说明了()。
[答案]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题目]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
[答案]
(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由内因与外因构成的,共同推动人的身心发展;(2)顺序性;(3)阶段性;(4)不均衡性;(5)个别差异性。
[题目]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案]
(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题目]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案]
(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2)传播-丰富文化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功能;(4)创造-更新文化功能.[题目]如何理解教育优先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答案]
所谓教育优先发展有两个内涵,其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超前投入;其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因此教育优先发展又可称为教育超前发展或教育先行。
教育优先发展在当今世界成为各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并加以推行,其理论根据就在于从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即教育的三性——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出发。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要素和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但从根本上是由一代代人主体地位的上升、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性和教育本体功能向社会功能的转变,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确认提供了理论基础。单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并不能导致社会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一切先进的科技与文化、现实的生产力与非现实的生产力都是由人所创造的,教育产业是所有其他非育人产业共同需要的上位产业、前提产业,即基础性、全局性产业。由于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未来人,这就表现了教育对各行各业的先导作用。
(2)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高速度的态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总量在激增,知识更新的周期在迅速递减,教育周期却不能因此而缩短。由于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重大作用,出现了教育时段向两端的延伸,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未来人的超前性。
由此可见,教育优先发展已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
(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题目]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在谈到人力资源时说: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舒尔茨根据其人力资本学说,对美国历年高等教育费的收益率进行了计算。结果是,美国1929年到1957年教育投资在增加国民收入中作出贡献的比率是33%。由此出发,请谈谈你对教育所担负的经济功能的看法。
[答案](1)从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以及辩证法的观点看,人在生产过程中是到关重要的,因此对人的教育投入就是对将来经济增长的最好投入。
(2)有人说:教育是生产力,这一点都过分,因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人的素质,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高低。
(3)教育投入与成效的周期是漫长的持续的。
(4)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水平的高低,即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完全控制着经济水平的高低。
形考任务三
试题及答案
[题目]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等。
[答案]
涂尔干;
孔德;
那托尔普
[题目]人本主义者所持的教育目的观是()。
[答案]
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
[题目]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
[答案]
前言;
术语解释;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题目]规定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性质、总方向、总目标的是()。
[答案]
教育方针
[题目]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答案]
学习年限;
时间分配;
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
[题目]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从小学至高中设置了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
[答案]
社区服务;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
社会实践
[题目]1993年,美国政府在()中,确定了美国国家的八大教育目标。
[答案]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题目]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
[答案]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科书
[题目]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它们是()。
[答案]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认知;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事
[题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内容包括()。
[答案]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研究性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题目]规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标准的是()。
[答案]
教育目的[题目]咨询与指导的主要内容有()。
[答案]
心理咨询与指导;
学习指导;
职业生涯指导;
休闲指导
[题目]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答案]
咨询与指导;
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题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如下多种智力的组合()。
[答案]
人际交往智力;
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视觉/空间关系、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
[题目]现代社会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案]
现代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2)群众性;(3)多样性;(4)补偿性;(5)融合性。
[题目]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答案]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题目]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答案]
个人全面发展的涵义:(1)量的方面——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2)质的方面——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3)度的方向——个人智—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和核心是:每个社会成员在智力和体力上都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这一思想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全面发展的人的量的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多方面是指发展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尽可能是指在考虑社会条件和个人自身发展的差异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努力,尽可能地多方面地发展。第二、全面发展人的质的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充分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两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对发展的深度和程度的要求和规定。第三、全面发展的人的度的方面规定性—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统一的含义包括两个要点:
第一,统一于个体;
第二,统一于物质生产的劳动过程中。
[题目]试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
[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感受生活、学以致用的体验性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不同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教育途径,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丰富生活体验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实践为取向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实践意识的养成,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过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各种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实现理性认识的巩固和升华,学生通过走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显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方式,能够增长直接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第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体验为核心的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条通往现实生活世界的通道。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加强了学生和社会的联系,使得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寻求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空间多样化,学习方式情趣化、生活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融入到完整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丰富的生活体验。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把获得社会实践知识、获得社会认识、掌握服务社会的本领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勇于担负社会责任的社会观念和服务社会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同时,形成公民应具有的良好素质,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能力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
总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题目]一位语文老师走进二年级一班的教室,准备给同学们上新教材《小山羊》这一课。他刚走上讲台,只听教室的窗外传来消防车的警笛声,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警笛声吸引,呼啦离开各自的座位,趴在临街的窗户上,好奇地观看消防车,边看还不停地边议论。这位老师没有把小学生制止住,让他们回到各自座位上,认真学《小山羊》这一课。而是把消防车作为一种绝好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因势利导,让小同学们围绕着消防车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听说读写训练课。
请分析,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答案]老师的做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研究性学习这个新的课改方针。
(1)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生某一学习阶段的行为描述,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的,渴望而不可及的。
(2)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科书。
(3)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比起来,研究性学习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的研究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本案例就是运用消防车这一实际场景,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教师通过消防车这一实际场景,因地制宜的,灵活生动的一改原来准备的教学计划,而是生动的。活泼的,在很难出现的实地场景中,运用学生的兴趣、好奇来激发学生的获取知识、回忆知识的教学模式,符合新教改的精神。
形考任务四
试题及答案
[题目]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教育形态是:()。
[答案]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题目]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答案]
无歧视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儿童权益最佳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题目]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
[答案]
安全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
[题目]下列答案中哪些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案]针对性;
权威性;
终身性;
感染性
[题目]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
[答案]
活动中心;
社会中心;
儿童中心
[题目]教师专业结构的构成要素有:()。
[答案]
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精神
[题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是:()。
[答案]
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教师职业职能的转变;
教师职业被认定为专业性职业;
教师的终身教育得以实施;
教会学习是教师职业的新的工作方式
[题目]道尔顿学校模式要求教师的工作坚持三项原则,即()。
[答案]
时间预算;
合作;
自由
[题目]社会教育(狭义)
[答案]
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题目]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
[答案]
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师范教育是指按照教师的规范、标准培养训练教师的教育,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教育则是统合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概念的新概念。
[题目]教师职业专业化
[答案]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
[题目]三种教育力量整合的重要性有哪些?
[答案]
(1)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2)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整个教育方向上的高度一致;(3)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
[题目]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策略(或可能性)是什么?
[答案]
(1)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3)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4)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规范。
[题目]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案]
(1)主体意识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题目]请你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点。
[答案]
(1)职前教育由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如中等师范教育已被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2)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即综合大学培养教师已经成为潮流;(3)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教师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已经达成共识。
[题目]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的(如果你是教师,则谈谈你是如何在业内获得发展的)?
[答案]
(1)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但目前教师职业离专业标准还相差很远,还处于半专业状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努力。
(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这包括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为此就必须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进修,同时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资格、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3)就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来说,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又包括系统外因素和系统内因素:前者是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后者是指学校内的因素(如果你是校长或教育行政人员,可以着重从教研活动、学校制度、教学条件等方面来谈此问题)。主观因素包括教职观、情感、教师知能和遭遇等(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可以着重从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看法、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来谈此问题)。
[题目]2003年全国十杰教师朱兆林曾教过一个叫赵宁的学生。这个有着领袖能力的男生,曾经带着自己的足球队员偷偷翻过围网进场踢球;曾经为了保护小同学和人打架留下青紫的伤痕。他各科成绩倒数,却有一个威武的绰号——将军。将军十分喜爱军事,不论上什么课,赵宁都会借回答问题开始军事话题讲演。
一天,朱兆林刚进课堂,赵宁就又成了被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向朱兆林报告今天将军闯祸的经过。她听了一会儿,扬手让大家安静:同学们,我清楚了,他又‘挺身而出’了是吧?停顿了一下,朱兆林大声说:挺身而出才是合格的军人!也许未来共和国将军中就有赵宁的名字,他很可能是我们的骄傲!全班默然。从此,将军被提审的次数越来越少,他对朱老师发自内心地折服了。一次,他没完成作业,朱兆林批评了他。转天,一份诗经体的检查放在朱兆林的案头:呜呼悔矣,未完吾题。浩浩优化(指作业),所作无几。面对检查,羞愧至极。痛心疾首,满面流涕。呜呼惜矣,错失良机。心中悔恨,难以平息。高考已近,不思进取。恩师------
心碎,无颜见伊……敢望恩师,严加看管。下不为例,决不再犯!
朱兆林读着这份整整800字的检查,深受感动。课堂上,她浓墨重彩地评说了这份检查,全班同学听得痴迷。这个入学初成绩全年级倒数的学生,最后竟以550分的高考成绩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大学,踏上了他跨向将军的人生之路。临行前,赵宁把他在国家级围棋赛上获得的奖品——一支金笔送给朱兆林作纪念。告别老师时,赵宁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他动情地说:朱老师,收下。您不是说我能当将军吗?等我得了军功章,再拿它换这支笔好不好?
结合上面的事例,请你谈谈对当代学生观的理解。
[答案]
(1)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许多观念发生了变化,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也随之改变。其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视学生为发展中的人、依法施教、重视教师的自我教育已经深入人心。
(2)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以人为基点、从人出发又向人复归的教育思想。教育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个体生命和个别需求,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赵宁虽然各科成绩倒数,但十分喜爱军事,这就是赵宁的个性。朱老师充分尊重赵宁的个性,并因势利导,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奥妙所在。
(3)尊重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也就是对所谓差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平等对待。在一般老师眼中,赵宁也许要被视为差生,但朱老师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之点,以此为突破口,并加以鼓励。这无疑是符合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当代学生观的。
(4)为什么要尊重所谓的差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还不是成熟的个体,所以不能把一个学生暂时的状况看死。赵宁由各科成绩倒数到考入军事院校的过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形考任务五
试题及答案
[题目]晏阳初在实施乡村教育中概括出的三大方式是()。
[答案]
家庭式;
学校式;
社会式
[题目]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
[答案]
教育者;
教育手段;
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
[题目]咨询与指导的主要形式有()。
[答案]
心理咨询与指导;
休闲指导;
职业生涯指导;
学习指导
[题目]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该话出自()。
[答案]
《学记》
[题目]未来的学校教育将呈现以下的特点:()。
[答案]
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追求教育的国际化;
追求教育民主化的纵深发展;
追求教育的多样化
[题目]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
[答案]
安全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
生存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
[题目]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教育形态是()。
[答案]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题目]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
[答案]
针对性;
感染性;
权威性;
先导性;
终身性
[题目]赞可夫依据其一般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原则()。
[答案]
掌握学科结构原则;
高难度原则;
高速度原则
[题目]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等方面。
[答案]
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学内容;
教育目的;
教学方法、教学设备
[题目]学校教育
[答案]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题目]义务教育
[答案]
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或者:(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题目]研究性学习
[答案]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各种探索活动,获得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题目]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有哪些?
[答案]
(1)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2)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3)受教育者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4)受教育者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5)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6)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他们各自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和创造性,有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能动性。
[题目]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是什么?
[答案]
(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5)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
[题目]简述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答案]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育和社会实际;(5)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题目]简述教学的任务。
[答案]
(1)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题目]老师被起绰号茶煲
扇全班学生耳光
日前,从化太平中学初中一年级某班的同学,因有人将班主任老师花名为茶煲写进周记,而让班主任知晓自己花名被学生叫了个遍,班主任一怒之下先让40余名学生自掌嘴巴,其后这些学生又被该老师几乎逐个扇了耳光。
问题:从依法施教的理念以及师德两个角度分析该教师的行为。
[答案]老师被起绰号茶煲
扇全班学生耳光:
(1)依法施教的理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其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我国相关法律也规定了青少年儿童的如下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
(2)师德:良好的师德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然后有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孩子还处于一切尚未定型的成长期,所以才需要教育。他们难免会犯错误,而犯错也应该成为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契机。
第五篇:马克思原理全部材料分析题答案
第一章
(2011年4月28日修改)
一、材料一:现在,随着疯牛病、禽流感、苏丹红、农药残留、三聚氰氨等问题的不断报道,人们走进市场的时候,越来越感到犹豫不决了。以至有的媒体提出:我们究竟能吃什么?
材料二: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指出,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河流在许多地方被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加上工业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未来的水资源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1)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出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问题的原因。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的问题反映了人们在错误的意识指导下,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违背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了自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2)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发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但是面对自然,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护自然。
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
二、材料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后,迄今共执行了100多次发射任务,从1996年10月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更是连续60次成功发射。
材料二:人类探月分“探”、“登”、“驻(住)”三大步,中国目前的嫦娥奔月工程是人类三大步中的第一步,这步又分为“绕”、“落”、“回”三小步。等到这“三步”走下来,我国接着将开始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载人登月计划。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我国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体现了哪些唯物论哲理。
①“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充分说明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同时人又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的结果。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用唯物辩证法解决
材料一: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材料二: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运用辩证法的相关原理,简要说明党为什么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答案:联系是普遍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农”问题与科学发展观。
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和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抓主要矛盾。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二、请分析说明材料中蕴含了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式。
答案:(1)“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的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3)“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式。”体现的是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般的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失败期”的生命周期,被称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失败,全党需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
答案:(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
(2)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3)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创新要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变。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会受到习惯势力、传统思想的干扰和制约,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应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促成新事物的成长。
四、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专利费45美元,中国企业的纯利润为1.5美元。我国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困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材料二: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础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2)运用唯物辩证法有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哲学依据。
(3)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党中央通过《建议》的必要性。
答案:(1)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2)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②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只有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④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但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促进消化和吸收。
(3)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国家生活实行政治领导,坚持科学执政。
②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
③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章
材料题
1.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理观念为依据。材料2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材料3 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请回答:
(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2)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和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
2.分析下面有关知行关系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良知良能。”“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行高于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材料3 “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多也。且人类之进步,皆轫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材料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请回答:
(1)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行知观?(2)材料2与3有什么异同?
(3)材料4是什么样的行知观?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 1.(1)材料1、2、3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3和材料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然是主观真理论,因为它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然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1)材料1是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观,材料2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观。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
(2)材料2与3的相同之处都是“行先知后”观。不同之处在于:材料2是纯思辨的观点;材料3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发展史来解释知行学说。
(3)材料4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和革命的改造,并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进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述材料,回答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问题:
[材料1]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材料2]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 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参考答案] 材料1与材料2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分析下面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观点:、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问题:上述材料的合理思想和其局限性。
[参考答案]
该思想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反映了统治阶级与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对抗关系。
3、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2]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真挚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问题:
(1)材料1与材料2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比较材料1、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参考答案](1)材料1的科学悲观主义与材料2的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2)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4、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2: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人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 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材料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
(1)材料1和材料2所体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2)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参考答案] 材料1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2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这两个材料都体现了唯心史观的否定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主体性的,反映了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
(3)材料3正确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此,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才能够使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永葆党的先进性。
第四章
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材料2
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他变为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回答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指什么?为什么?
(2)根据材料2回答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结合所学过的原理说明如何解决矛盾?
[答案要点]
(1)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流通形式或者说资本总公式上与价值规律的矛盾,也是资本流通中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经过流通过程都发生了价值增殖。
(2)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
资本家必须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它的使用,不但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创造一个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样,资本的总公式:G——W——G/ 就能做到,既不违反价值规律,又实现了价值增殖。
2.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
材料1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和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
“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铁、木、纱),使它们由死复活,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
材料2
生产成果的分配,不过是生产要素本身分配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一直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由此造成的后果首先是使资金、土地、设备等生产条件由个别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闲置或低效使用的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流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揭示的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即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分配方式,指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按照各人投入的生产要素来进行分配的。
人类社会采取何种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决定的,它们从来不取决于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材料3
法国的让·萨伊用使用价值或财富的生产过程代替价值的创造过程,得出价值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因而劳动创造的收入是工资,资本创造的收入是利润,土地创造的收入是地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2)结合材料2,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 10 个人消费分配制度的依据。
(3)结合材料1、2、3批判让·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
[答案要点](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本身不创造价值,它们原有的价值(土地除外)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和分配政策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3)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这三个生产要素协同创造的,因此各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就可以分别依据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取得各自应得的收入,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
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下,不同的资本家集团分别占有生产资本和其他形式的资本,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土地,他们凭借对这些生产要素的占有,参与对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价值由劳动创造和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在商品经济 11 条件下社会产品分配的表现形式,不能认为它们都是直接创造价值的源泉。社会分配关系的本质是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阅读下列有关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和价格相互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50 页
材料 2
在买卖商品房的过程中,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商品房往往价格比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商品房能让购房者节省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看到更美的风景。因此,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
材料 3
甲乙二人逛商场,看到两件颜色各异(分别为蓝色和绿色)、款式和质地相同的衣服。甲认为:蓝色的好,因为蓝色的贵!乙认为:绿色的好,因为绿色买的人多!请回答:(1)依据材料 1,说明材料 2 的错误所在。
(2)材料 2 中,如果商品房价格差异不能用使用价值的高低来解释,那么你认为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3)说明材料 3 中甲乙二人观点错误的实质。
[答案要点](1)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只有质的差别,没有量的差别。材料2把商品房因地理位置的优劣而产生的差别看作决定其价格的根本因素,这是错误的。交通便利,空气新鲜,景色怡人等等,这些是自然条件,与盖房所耗费的劳动没有关系。(2)商品房价格的差别,第一位的是耗费劳动的多少,第二位的才是供求关系。由于自然条件的便利,大家都想买这里的房子,因此,根据价值规律的作用,它的价格就高了。
(3)材料3中,甲认为蓝色的贵,就是说,把商品使用价值中的一个因素当作决定价值的东西了。自己喜欢的颜色,能满足自己的欣赏需求,这是使用价值的东西,它只有质的区别,没有量的区别,谈不上贵与贱。而乙的说法是买的人多就是好的,这也不对,每个人的欣赏角度和爱好是不同的,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
4.英国有个皮尔先生购置了5万英磅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打算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一带去创办工厂。他还非常有远见地带去了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他没有料到,英国工人一到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极易生存的澳洲,就跑得无影无踪,结果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都没有了。马克思因此打趣地写道:“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取斯旺河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835页。
[答案要点] 在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物品,如机器、设备、厂房、原材料、制成品等,但是,这些物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它们作为物,其自然属性并不能使它们成为资本,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们担负着特殊的经济职能时,才成为资本。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或货币之所以是资本,是因为它被用于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条件。因此,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掩盖的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5.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些论述:
“处于流动状态的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弟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摘自《资本论》第一卷第65、57页,207208页。结合以上论述分析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及其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答案要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价值是由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的,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谦配弟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6.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俨使用“机器人”,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此,剩余价值不一定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要点] “机器人”实质上是一种机器,仍然是不变资本,是生产工具。它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按其消耗的程度转移价值,而不能增加价值和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样时间内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量,但不能增加价值量。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二者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不是“机器人”创造的。
7.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他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要点] 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中进行的。从表面看资本家和工人是平等的,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这“平等”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被迫只能出卖劳动力为生。一旦离开流通,进入生产和分配,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既使资本家按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工人仍受资本家的剥削,因此,资本家和工人是剥削被剥削的关系,而不是自由平等的关系。
8.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要点]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作资本积累,它有客观必然性。首先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其次,竞争规律决定的。要保住自己,打败对手,只有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这是外在压力。可见是由资本主义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节欲”不创造价值,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如果不是依靠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再节欲、省吃俭用,也不会使手中的资本越来越多。资本越积累,资本家就越是能享受与挥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家的享受同他的资本一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