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教服装教学论文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探究职教服装课改良策
内容摘要: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性人才。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方面应充分体现出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培养特点。因此,在课程的改革方面就应当突出其社会性和实践性。针对这一点,本文就我校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探索。主要包括教学理念的改革、教材课本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与企业单位的项目任务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产、学、研紧密结合,让课改的步伐更好地合上时代的节拍。
关键词:课程改革、职业教育、服装专业课程 引 言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最近中央专门召开了有关职业教育的工作会议,要下决心、花大力气办好职业教育。江苏省教育厅也于二OO五年底部署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行动计划。这给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但是摆在我们职业学校面前的事实是:市场运作快,时效性强,某些传统的工艺在逐步淘汰,职校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家长和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又有很高的期望值,等等。那么职业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如何进行改革?这是职教工作者面临的紧迫课题。
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综合载体。课程改革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它承载着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观念,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性人才。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方面应充分体现出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培养特点。因此,在课程的改革方面就应当突出其社会性和实践性。本文所强调的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主要探索我校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它主要包括教学理念的改革、教材课本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等。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与企业单位的项目任务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以期觅求课改的良方妙药。
一、关于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本文提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过程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相当。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要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我们应该探索适应产业需求、与产业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要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服装专业教学课上,应充分重视服装专业学科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该特点的优势,将服装专业的有关理论较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努力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职业教育脱离实践是不行的。像我们这样的职业学校,就应当与南京地区服装市场的发展相适应,我校服装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深受企业欢迎的服装人才,培养学生成为服装设计、结构制图以及工艺制作岗位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使他们能够领悟服装行业新的观念,并运用新的技术,具有服装设计、服装品牌策划的整体意识,掌握熟练的打板技术、制作工艺技能等。就服装课程来讲,从社会形势和培养目标都要求我们要一手抓教学质量,一手抓课程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两年半主要是校内的课堂理论学习,第二阶段半年主要是校外的毕业实习。这样机械的分段与企业的实际联系是不够的。第一阶段在校内的课堂教学就应当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沟通,让学生认识服装行业,感受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进而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项目任务相结合。职业教育即是就业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应能顶岗使用。这就要求强化实践教学。我们不应把实践教学仅仅理解为毕业实习阶段的生产学习,而应当给予在校内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以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学校阶段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问题就是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
二、关于课程教学教材的更新
目前,许多服装专业的教材理论性较强,滞后于生产实践,与社会的生产实践和企业的项目任务结合不足。这就带来了课程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失衡的问题,相互间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且不能组成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整体形式。如果仅仅是按照现成已有的课本去教学,那么就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比如服装工艺教材多半是讲授传统的工艺,但是现代的服装工艺和设备等更新较快,较为先进,不断在发展、改进。因此,必须进行教改和课改,要做到跟上实际,尽量做到实用和实践,不要闭门造车。特别是服装工艺教材,其中西装精做的配衬工艺方法早已被现代服装企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用新型材料的薄型衬经过大型机械粘合而成。因此,原有的教材内容有些已经陈旧,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不能跟上人们追求的时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固然要重视教材的某些规范内容和基础理论部分,要讲清楚教材原有的正确部分,更应当注意与现成教材不完全相同的部分,这就是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等等。我们要把这些新的内容带进教材,可以以企业项目任务或实例个案等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很好地领会和掌握。
三、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实现模块化的结合。相对独立又完整。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上述课程体系的建构可以具体化为学校的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学的措施。在职业学校,应当强化技能教学的统一和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
学和课程管理。而这种标准化目标的教学和管理又必须紧紧适应
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所谓标准化目标课程教学,就是说在整个服装教学过程中,要有合乎规范的、统一的、标准化的基本目标。这些目标实质上就是服装专业教学的基本的、主要的教学要求,根据统一的标准(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等)制订适宜的量化的技术技能目标,再根据这样的目标进行课程的教学以及全面的考核和管理。在拟定目标的细则时,应充分注意它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应性。科学性是指整个目标体系要有科学的、规范的规定,而其中的每一 个目标均应根据培养目的和教学要求系统合理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安插在教学进度中。使每一个目标都尽量能反映出服装教学的客观规律性。准确性是指所教学的每一种服装样式的产品质量都要有严格的等级标准,每一目标的内容、范围、技能标准、评分分配、操作时间均以大纲、教材特别是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定,以企业单位的实际要求而定。适应性是指每个目标对每一位服装专业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们来说,应该是能够被接受的,能够认识、理解和操作执行的,并应顺理成章地接受有关部门的统一考核和检查。这样的标准化目标教学和管理,更应当与服装行业、服装企业的各项目标任务紧密相联。具体来说,我们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对应企业、工厂的《任务书》或《任务单》等。学生要按照这样的《任务书》或《任务单》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也就是我们要求的培养目标。我校的服装专业课程主要有:服装绘画技法,服装设计基础,服装材料学,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工艺制作等等。这些课程对应了服装设计与制作技术技能的培养过程,而它们都应该与企业的项目任务紧密联系。例如在我校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的标准化目标课程教学和管理方面,笔者就曾经主持过《服装专业单项结业制》的教改实验课题,并获得科技进步奖。此课题实际上就是一种目标教学和管理,是把学生两年期间应主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应会知识,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中对于各个年段的具体要求,定时、定人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并进行达标的考核。它一共确立了十个基本技能目标,即:
1、手工针法,2、一步裙,3、女西裤,4、男西裤,5、女衬衫,6、男衬衫,7、茄克衫,8、女西装,9、男西装,10、西装马夹。这些技术技能目标既要符合教材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应当与服装企业的各款《工艺制单》的要求相联系相符合。课程模块的标准化目标教学和管理如果能很好地与服装企业的项目任务(特别是不断更新的项目任务)相融合相联系,就必然会给课程改革注入新鲜的活力,会给课改带来具体的、实质性的变化。
四、关于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我校的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该专业高职大专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重设计和制板,也包括车间以上的管理人员等。中职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是工艺员或工艺管理员,也包括营销人员等。无论培养什么人才,都应该注重实践,注重技能。实践教学是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企联合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出职教特色的一个方向,也是课程改革大有作为的有效途径。在课改方面,产、学、研要很好地合作和配合,就必须与有关的企业单位很好地联系和沟通。专业教师们不能只是在学校内钻研课本,还必须了解企业生产的最新工艺和技能等等,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要有亲身实践的体验,要了解生产单位和部门的任务情况等,了解这些任务是通过何种技术手段以及何种技能来完成的,并且与学校的有关人员一起领取企业的《任务书》或《任务单》等。然后将企业的有关项目和任务带回到学校,带回到课堂,进行教学。学校的课改方案确定之后,应该组织有关的人员,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回到学校再进行教改和课改等。在课改的过程中,为了尽量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学校教学与市场发展相结合,还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多样办法,比如每个教学目标和模块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来负责承担。他们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既有共同之处,同时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就实现了课堂教室与企业厂房的贴近,学校老师与工人师傅的同堂,教学手段与工厂设备的配套等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此外,还有加强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等,不一而足。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方向要把握,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明确,课程改革的计划要完善,课程改革的内容要实在,皆至关重要。以就业为导向,要落实在课改上。产、学、研要结合,企业的项目任务要放到学校的教学中来,在教学中完成后由企业来进行评判。到企业中引进项目来融进教学之中,将企业的《任务书》或《任务单》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并以此来反映教学课程的质量与水平。也就是说,企业的项目与教学的内容要紧密结合。教材和教学内容应该进行改革,应该符合现代企业的进展情况。校本教材应该到社会实践中去编写,等等。凡此种种,都是服装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探索,勇于实践,让课改的步伐更好地合上时代的节拍
第二篇:职教论文
我们职教中心,自联合办学以来,四年多的时间,大家齐心协力,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顺利地渡过了艰难的磨合期、调整期和适应期。到现在应该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尽管和全国、全疆其他职业学校一样,我们也遇到了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经费困难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但从总体而言,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大多在预料之中,有些方面带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一是当前我国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经济处在转型时期,为之服务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必须与其相适应,同样也有一个改革、转型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前的一些新情况是改革的必然结果。二是普通高中适度的发展是一个客观需要。当前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大,人民群众送自己的子女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将来谋求更好的就业岗位,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三是学校招生数量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质量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过去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比较多地强调外延的扩大,强调发展规模和数量,这在当时讲是需要的。但在发展到今天,仍然去追求数量的扩大,而不去充分各方面的条件,不去提高办学的水平和质量,最终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说,我们现在把职业教育从扩大外延转变到主要扩大内涵,具体讲是提升自己的层次,应该说是时候了。我们讲的提升层次,不是一般意义上霁学校升格,不只是讲要发展高等层次,更主要的是提升学校办学的档次和水平。如果还一味追求数量,而质量上不去,就会误人子弟。所以我认为,当前学校工作的重点,是要苦练内功,提升层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水平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当然,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思想上一些模糊认识,一些放松工作的现象,一些走回头路的做法,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少招几个学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怨天忧人,悲观失望,失去工作信心。所以对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概括起来是三句话:思想不乱,方针不变,力度不减。思想不乱。就是不能偏离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一贯方针政策。当前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只要思想不滑波,办法总比困难多,智慧总比障碍多。方针不变。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变;二是整个职业教育发展,以中等层次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方针不变;三是重点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变。四是把培训作为学校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方针不变。力度不减。就是工作力度不减,工作不能放松。实践证明,抓与不抓,大不一样,稍有放松,职业教育就会下滑,学校就会面临关门的危险。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每一个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中心主任、校长,我感到责任重于泰山,如履薄冰。早在1999年,学校就提出了“9910”规划。规划的很多目标我们已经达到或正在达到。作为新任校长,我将继续执行和不断完善这个规划。为此,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提出今后三年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思路和设想。一个目标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具体说就是尽快达到合格学校的标准,力争成为自治区重点中专学校,如果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目标冲击。二个着力点:一是生源。生源就是财源。没有学生,教师不成其为教师,员工不成其为员工,校长不成其为校长,学校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进口”不畅,“出口”受阻的问题,狠狠疏通进口、出口两道口子,实现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的有效突围;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各类成人培训,敞开校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各类“短、平、快”的培训工作,广开财路。二是质量。在全球化新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中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赢家通吃”的局面。而原先处于众多分割的小市场上的胜利者则逐渐成为日益统一的大市场上的陪衬或失败者。此时,谁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去提供质量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够取得更大范围内的成功。教育也是如此。如何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最佳的选择是调整我们的质量观。传统的质量管理推崇“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但这仅仅是质量管理的最低要求,它只能维持生存而不能发展。在新经济时代,学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而新型的质量观倡导:提高质量是学校的社会责任。要求人人都要以“利他、利已合一”为基本思想,通过对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贡献最终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传统的质量观仅仅是一种“符合性质量”,追求的是培养的学生合格;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出发点又转向了社会,于是产生了“适用性质量”的概念,学校的质量观必然又要转变为以社会满意为目标。没有质量,就没有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生源。因此,必须外树形象,内抓管理。优化形象,促进发展。良好的学校形象有助于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所谓形象,通俗的廉洁就是“口碑效应”,这是办教育必须拥有的资源。要想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拥有众多的资源并加以整合,除了管理、师资、校舍、教学设备等等之外,“口碑效应”是办学者必须拥有而且应该持续追求的资源。如果认真地推敲,口碑应该算是办学成功的最高境界。五千年中华文化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重名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众多家长来说,让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学校,绝对不会仅仅看重那里优越的条件、庞大的规模、优良的校舍,他们必定会对学校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敬业精神,特别是他们会把学校培养出多少人才这样的量化指标放在选择的首位。而他们知晓这一切的重要途径,就是学校在社会的声誉、形象,或者说是口碑。有人认为,口碑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强化宣传所取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办教育不比做产品,仅靠广告宣传绝对无法赢得口碑。口碑必须靠众多的、长期积累下来的、值得称道的量化数据以及鲜活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来获得。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成为买方市场时,只有那些学校形象和学生质量形象好的学校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会受到家长、学生和社会公众的表面眯。形象力是学校参与竞争的一个基本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形象就会具有强大的感如力和影响力,在家长、学生和社会公众心目中就会产生独特的形象魅力。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才可以行到更多的回报。管理问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老话常说常新。管理的优劣决定学校的优劣,而且决定学校的生存。管理就是落实。抓管理就是对既定方针、政策具体细化的落实。方针、政策再好,不去落实,只是一纸空文。管理就是挖潜。我们要眼睛向内找差距,抓管理是直接而又明显的潜力所在、效益所在。管理中自有“黄金屋”。要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在教育的市场夹缝中,我们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自身发展理念。“不求最大”可以使我们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路径及目标,得以集中力量形成拳头,开辟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但求最好”使我们必须不断建立更新的工作及发展目标。“但求最好”意味着永不自满的不断自我超越,意味着不断的自身创新。市场竞争的发展必然形成挑剔的买方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促使学校得以不断地塑造,得以从弱小之中站稳脚跟并取得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不断探寻、不断自我否定、不断创新的学校管理机制。在这两个着力点上,要出重拳,坚持峡谷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必须一抓到底,直至大见成效。三个围绕:围绕市场。围绕市场办学,培养实用人才。离开了市场,就等于失去了市场,学校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我们一个总的原则是按需培养,按学培养。社会需求什么人才,企业需求什么人才,岗位需求人才,职业需求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围绕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和困难的现实途径。发展是我们中心、我们学校的第一要务。要克服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得过且过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三改”联动,合理整合资源,消除一切束缚学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我们当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是改革中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只有用改革和发展来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任何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围绕学校的发展来展开。围绕学生。学校曾提出了这样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理念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原理,至今仍是时髦的,也是可操作的。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体,永远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点来开展我们学生的工作,才能真正的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的有的放矢。四项建设。一是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培育学校精神塑造鲜明的个性。随着学校被推向市场,其生存和发展将完全由市场来选择。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来支撑。因此,强化制度建设,培育学校精神,塑造鲜明的个性势在必行。第一,强烈的团队意识。即引导师生员工把学校的命运与个人的利益和前途紧密相连,形成风险同当、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教职员工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作用。我们认为,管理一所学校实际上是不断地塑造一所学校的人,塑造一个进取拼搏的团队,这是一所学校群体人的知识、能力、理念不断提升的过程。相对硬件的建设这要难得多,它也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必须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俗话讲“成事在人,败事变人”。有好的硬件未必能有好的教育质量,产生好的效益。教职工是学校之本,与教职工相比,先进的装备不过是先进的工具。我们要把教职工的素质的提高、发展作为学校之本。第二,科学的激励机制。即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的氛围,激励教职工参与竞争,使优胜劣汰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出教职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要增强教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意识。第三,坚定的目标追求。即把学校的奋斗目标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引导教职工锲而不舍地为目标的实现而奋斗,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二是师资建设。其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1)本科学历达标率;(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即既是教师,又是专业技师;(3)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实现“三有”,即使广大教师有动力、有压力、有能力。三是专业建设。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学校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首先反映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研究市场,进行职业分析,明确专业调整方向。一方面是适应性调整,主要是在同一专业名称下调整技术方向,引进最新技术;另一方面是创新性调整,表现为整个专业的重要设置。在专业建设上要抓住三点:骨干专业;专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专业。通过专业建设实现“宽基础、活模块、多资格”,提高学生全面适应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充实高新设备,建设和装备骨干专业。专业实验设备、设施必须高起点、高质量、较齐备、较先进。实习厂(场)、生产线、工位、仪器等设备添置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其质量和先进程度应居于当时当地的领先地位。学校要集中财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设实施、实训基地上,充分体现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五字方针:凝。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全校教职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增强团结拼搏的凝聚力。活。一是思想要活。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二是专业设置要围绕市场转活。要加强新型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力创专业品牌。三是学制要活。办好长班和短班。四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活。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突出职教特色。五是办学路子要活。全方位与企业联网挂勾,积极寻求新的生源增长点,不断拓宽就业门路。改。改革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者上,庸者下。改革分配配制度,引入激励制度,增强办学活力。与人不相干的管理不是管理,不角及人的利益的改革不是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及改革总是涉及各种人员利益的调整及重组。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新的用工、晋级、工资、福利制度的实施,将结束重资历、学历,轻能力、业绩的历史,给各种人员凭学识、能力、成绩上岗晋升的公平机会。公
平是科学及有效管理的灵魂。我们的管理及改革总是努力从公平的原则出发,落脚于公平的操作实践。今后,要不断地完善分配体制,使其更多地体现劳动技术复杂程度、劳动成果价值含量,形成激励机制。教职工的劳动价值决定学校的价值,劳动不值钱,劳动的产品最终不会值钱。那种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那种缺乏勤奋进取的精神,处于消极应付的状况,那种“软、懒、散”、“等、靠、要”的状况,必须得到治理。严。即管理要严。工作目标要高,工作纪律、工作责任和工作考评要严,工作失误惩处从严。然而,加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严”字所能解决的。“严”可以把人、事、物都管死,可以避免很多小问题的发生。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制约了的发挥、提高及发展。如此,小问题是少了,大问题就会多了,离开了教职员工的发挥及发展,学校就没有活力,也就没有生命力。因此,我们要赋予“严”更新的含义,把“严”更多地用于对教职工的引导,较少地用于对教职员工的约束。“工作的权利在于认真负责”,“做出你的最好水平”,这就是我们对教职员工的严要求。因为学校不做出最好水平,不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社会,将丧失市场,也就丧失生存的权利。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认真负责、勤奋工作的管理运行机制,由此,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难点,就会有很多教职员工主动想办法去解决,有更多的教职员工以不断创新的姿态努力推进各方面的工作。苦。工作待遇苦。要求全体教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倡导奉献精神,树立共同克服困难的思想,增强办好办活学校的信心和决心。只要我们转变办学观念,按照市场的需求,开拓新思路,研究新变化,适应新要求;只要我们正视困难,振奋精神,坚定信心,锐意改革;只我们抓住机遇,团结一心,大力唱响学校改革和振兴的主旋律,我们学校就一定能办出新特色,做出新贡献,我们学校就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曙光,再创辉煌!
第三篇:职教论文
我们职教中心,自联合办学以来,四年多的时间,大家齐心协力,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顺利地渡过了艰难的磨合期、调整期和适应期。到现在应该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尽管和全国、全疆其他职业学校一样,我们也遇到了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经费困难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但从总体而言,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大多在预料之中,有些方面带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一是当前我国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经济处在转型时期,为之服务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必须与其相适应,同样也有一个改革、转型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前的一些新情况是改革的必然结果。二是普通高中适度的发展是一个客观需要。当前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大,人民群众送自己的子女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将来谋求更好的就业岗位,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三是学校招生数量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质量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过去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比较多地强调外延的扩大,强调发展规模和数量,这在当时讲是需要的。但在发展到今天,仍然去追求数量的扩大,而不去充分各方面的条件,不去提高办学的水平和质量,最终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说,我们现在把职业教育从扩大外延转变到主要扩大内涵,具体讲是提升自己的层次,应该说是时候了。我们讲的提升层次,不是一般意义上霁学校升格,不只是讲要发展高等层次,更主要的是提升学校办学的档次和水平。如果还一味追求数量,而质量上不去,就会误人子弟。所以我认为,当前学校工作的重点,是要苦练内功,提升层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水平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当然,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思想上一些模糊认识,一些放松工作的现象,一些走回头路的做法,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少招几个学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怨天忧人,悲观失望,失去工作信心。所以对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概括起来是三句话:思想不乱,方针不变,力度不减。思想不乱。就是不能偏离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一贯方针政策。当前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只要思想不滑波,办法总比困难多,智慧总比障碍多。方针不变。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变;二是整个职业教育发展,以中等层次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方针不变;三是重点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变。四是把培训作为学校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方针不变。力度不减。就是工作力度不减,工作不能放松。实践证明,抓与不抓,大不一样,稍有放松,职业教育就会下滑,学校就会面临关门的危险。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每一个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中心主任、校长,我感到责任重于泰山,如履薄冰。早在1999年,学校就提出了“9910”规划。规划的很多目标我们已经达到或正在达到。作为新任校长,我将继续执行和不断完善这个规划。为此,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提出今后三年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思路和设想。一个目标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具体说就是尽快达到合格学校的标准,力争成为自治区重点中专学校,如果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目标冲击。二个着力点:一是生源。生源就是财源。没有学生,教师不成其为教师,员工不成其为员工,校长不成其为校长,学校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进口”不畅,“出口”受阻的问题,狠狠疏通进口、出口两道口子,实现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的有效突围;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各类成人培训,敞开校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各类“短、平、快”的培训工作,广开财路。二是质量。在全球化新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中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赢家通吃”的局面。而原先处于众多分割的小市场上的胜利者则逐渐成为日益统一的大市场上的陪衬或失败者。此时,谁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去提供质量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够取得更大范围内的成功。教育也是如此。如何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最佳的选择是调整我们的质量观。传统的质量管理推崇“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但这仅仅是质量管理的最低要求,它只能维持生存而不能发展。在新经济时代,学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而新型的质量观倡导:提高质量是学校的社会责任。要求人人都要以“利他、利已合一”为基本思想,通过对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贡献最终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传统的质量观仅仅是一种“符合性质量”,追求的是培养的学生合格;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出发点又转向了社会,于是产生了“适用性质量”的概念,学校的质量观必然又要转变为以社会满意为目标。没有质量,就没有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生源。因此,必须外树形象,内抓管理。优化形象,促进发展。良好的学校形象有助于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所谓形象,通俗的廉洁就是“口碑效应”,这是办教育必须拥有的资源。要想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拥有众多的资源并加以整合,除了管理、师资、校舍、教学设备等等之外,“口碑效应”是办学者必须拥有而且应该持续追求的资源。如果认真地推敲,口碑应该算是办学成功的最高境界。五千年中华文化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重名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众多家长来说,让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学校,绝对不会仅仅看重那里优越的条件、庞大的规模、优良的校舍,他们必定会对学校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敬业精神,特别是他们会把学校培养出多少人才这样的量化指标放在选择的首位。而他们知晓这一切的重要途径,就是学校在社会的声誉、形象,或者说是口碑。有人认为,口碑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强化宣传所取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办教育不比做产品,仅靠广告宣传绝对无法赢得口碑。口碑必须靠众多的、长期积累下来的、值得称道的量化数据以及鲜活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来获得。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成为买方市场时,只有那些学校形象和学生质量形象好的学校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会受到家长、学生和社会公众的表面眯。形象力是学校参与竞争的一个基本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形象就会具有强大的感如力和影响力,在家长、学生和社会公众心目中就会产生独特的形象魅力。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才可以行到更多的回报。管理问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老话常说常新。管理的优劣决定学校的优劣,而且决定学校的生存。管理就是落实。抓管理就是对既定方针、政策具体细化的落实。方针、政策再好,不去落实,只是一纸空文。管理就是挖潜。我们要眼睛向内找差距,抓管理是直接而又明显的潜力所在、效益所在。管理中自有“黄金屋”。要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在教育的市场夹缝中,我们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自身发展理念。“不求最大”可以使我们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路径及目标,得以集中力量形成拳头,开辟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但求最好”使我们必须不断建立更新的工作及发展目标。“但求最好”意味着永不自满的不断自我超越,意味着不断的自身创新。市场竞争的发展必然形成挑剔的买方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促使学校得以不断地塑造,得以从弱小之中站稳脚跟并取得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不断探寻、不断自我否定、不断创新的学校管理机制。在这两个着力点上,要出重拳,坚持峡谷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必须一抓到底,直至大见成效。三个围绕:围绕市场。围绕市场办学,培养实用人才。离开了市场,就等于失去了市场,学校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我们一个总的原则是按需培养,按学培养。社会需求什么人才,企业需求什么人才,岗位需求人才,职业需求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围绕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和困难的现实途径。发展是我们中心、我们学校的第一要务。要克服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得过且过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三改”联动,合理整合资源,消除一切束缚学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我们当前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是改革中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只有用改革和发展来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任何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围绕学校的发展来展开。围绕学生。学校曾提出了这样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理念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原理,至今仍是时髦的,也是可操作的。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体,永远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点来开展我们学生的工作,才能真正的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的有的放矢。四项建设。一是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培育学校精神塑造鲜明的个性。随着学校被推向市场,其生存和发展将完全由市场来选择。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来支撑。因此,强化制度建设,培育学校精神,塑造鲜明的个性势在必行。第一,强烈的团队意识。即引导师生员工把学校的命运与个人的利益和前途紧密相连,形成风险同当、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教职员工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作用。我们认为,管理一所学校实际上是不断地塑造一所学校的人,塑造一个进取拼搏的团队,这是一所学校群体人的知识、能力、理念不断提升的过程。相对硬件的建设这要难得多,它也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必须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俗话讲“成事在人,败事变人”。有好的硬件未必能有好的教育质量,产生好的效益。教职工是学校之本,与教职工相比,先进的装备不过是先进的工具。我们要把教职工的素质的提高、发展作为学校之本。第二,科学的激励机制。即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的氛围,激励教职工参与竞争,使优胜劣汰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出教职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要增强教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意识。第三,坚定的目标追求。即把学校的奋斗目标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引导教职工锲而不舍地为目标的实现而奋斗,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二是师资建设。其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1)本科学历达标率;(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即既是教师,又是专业技师;(3)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实现“三有”,即使广大教师有动力、有压力、有能力。三是专业建设。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学校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首先反映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研究市场,进行职业分析,明确专业调整方向。一方面是适应性调整,主要是在同一专业名称下调整技术方向,引进最新技术;另一方面是创新性调整,表现为整个专业的重要设置。在专业建设上要抓住三点:骨干专业;专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专业。通过专业建设实现“宽基础、活模块、多资格”,提高学生全面适应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充实高新设备,建设和装备骨干专业。专业实验设备、设施必须高起点、高质量、较齐备、较先进。实习厂(场)、生产线、工位、仪器等设备添置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其质量和先进程度应居于当时当地的领先地位。学校要集中财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设实施、实训基地上,充分体现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五字方针:凝。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全校教职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增强团结拼搏的凝聚力。活。一是思想要活。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二是专业设置要围绕市场转活。要加强新型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力创专业品牌。三是学制要活。办好长班和短班。四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活。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突出职教特色。五是办学路子要活。全方位与企业联网挂勾,积极寻求新的生源增长点,不断拓宽就业门路。改。改革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者上,庸者下。改革分配配制度,引入激励制度,增强办学活力。与人不相干的管理不是管理,不角及人的利益的改革不是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及改革总是涉及各种人员利益的调整及重组。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新的用工、晋级、工资、福利制度的实施,将结束重资历、学历,轻能力、业绩的历史,给各种人员凭学识、能力、成绩上岗晋升的公平机会。公
第四篇:职教论文
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本文着力探讨了在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念的新课程改革之际,美术教学要用素质教育的眼光和尺度对传统美术教育进行重新审视,纠其偏失,对新时期美术课程教育的目的任务及教学模式进行新的定位,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措施和手段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等问题,以期让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焕发出新活力。
关键词: 中职学校 美术教育策略
近年来,由于我们对技能型人才的渴求,职业教育的发展正面领新的机遇与挑战。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学校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结果导致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美术教育“惨淡经营、气氛沉闷”。
目前,以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念的新课程改革给美术教学带来重新整合的机遇。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笔者有意就目前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尝试制定一定的策略,希望能对改变目前美术教学的现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往往无法发挥这样的功能。这是因为:
(一)职业学校学生入学录取分数线低,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好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就读美术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是没有什么美术基础,甚至对美术没有什么兴趣。学生成绩差会影响纪律和思想品德,如果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又没有目标和追求,很难将美术学好。
(二)由于我国历史上千年封建时代科举制度对人们思维习惯的影响和当前高考制度的现实存在,应试教育思想还深入人心,并且仍作用于当前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因此美术学科难逃成为 “附属品”的命运。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对美术课地位之再认识
职业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应有自己的特点。美术课程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将美术看作高考的平台,更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美术家。因此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更要体现美术的人文教育的功能,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
另外,我们不可误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会一定的绘画等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技能,提高学生造型表现能力,而忽视其美育功能。我们要从教学实践上,突出美术课对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特殊功效,和它对人的智能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独立完整的人作为根本目的。
三、新形势下职业美术课教学策略初探
(一)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术”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学校都不可能教给学生他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职业学校尤其如此。因此,美术教学绝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任意倾注,而应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术”,即与学生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美术活动,如欣赏绘画、装饰物的动手制作、设计、创作活动等等。这类知识具有很高的概括性、通用性和适用性,学生掌握和了解生活中的美术,在学习中就能以理带动实践,触类旁通。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无权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职业学校的学生,因其文化基础的薄弱,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是很困难,更不要说对教学教材提出质疑了。因此,我们必须告诉学生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及适当的评价。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他们顺利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新时代人才。
(三)加强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情商和智商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见知识和分数,不见人的激情和创造力,学生的智商可能得到了发展,情商却贫乏。这一点,表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因此,美术教学中更应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地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地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四)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师生之间缺少交往、缺少互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便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的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有鉴于此,我们要彻底改变原来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的“导演”和“唯一主角”的地位,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戏中的“主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表现,学会思考,学会分析,从而掌握开启美术大门的钥匙。
总之,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让美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真正让美术教育从泥沼里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书目:
《美育论》杜卫 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美术教学论》王大根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术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五篇:职教论文
新形势下三新人员培训工作的管理和创新
邯郸站调车车间
【摘要】邯郸站调车车间位于邯郸南站,现有职工138名,其中三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近二分之一。调车车间在三新人员管理上,积极转变观念,杜绝三新人员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工学矛盾的现象,在职工教育、培训中走精细化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关键词
三新人员
培训
精细化
三新人员管理是铁路基层单位职工培训的重点、难点,新形势下需要职工培训工作的创新和发展,然而当前各基层单位三新人员管理不容乐观。一、三新人员管理现状
目前三新人员培训采用的是集中培训的方式,这种培训可以提节省培训时间,但内容上针对性不强,工学矛盾集中,学习者精力不集中,人员层次复杂,管理难度大,无效果培训。并且存在“讲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职工教育工作时冷时热,考试抄抄写写,奖励人人皆有,学不学一个样。
在三新人员管理中同样存在重技术培训,轻责任意识教育的现象。在三新人员中普遍存在“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在车间、班组的三新人员学习中只不过到场点个名。部分职工还抱住老观念不放,认为“铁老大”只要四肢发达,有力气就行,不需要什么技术,学技术是知识分子的事,与自己无关。针对此种情况,培训内容往往注重技术技能培训,责任意识教育如蜻蜓点水。部分管理者对三新人员培训观念有差异,对职工培训的认识和理解不够透彻,眼里只看到安全生产。有的甚至认为职工培训可有可无,而看不到职工培训给安全生产带来的促进作用,这种观念使职工培训工作难以展开。
二、调车车间三新人员精细化管理的做法
调车车间针对近年来大批复原军人、大、中专院校生补充到铁路运输一线的现状,采取多项措施,强化新职人员教育和盯控,确保现场安全稳定。
一是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安全培训,共创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新职人员分配到车间后,首先对新职人员进行责任意识的培育,让新职人员感受到自己父母不惜代价,千方百计、费尽心思将子女安排到铁路所付出的艰辛,教育新职人员要认识到自己工作来之不易,到生产岗位后要立足本职,找好坐标,继续发扬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增强责任感,尽快成为一名铁路运输企业的有用人才,更好地实现从一个“兵”到一名铁路工人的转变,正因为这种责任教育,今年大批新职人员中呈现出想干调车的多了,想干车号的少了,在下现场之前,大部分新职人员的责任心与往年相比有了明显增强。这也是历年来表现最明显的一次。
其次车间从部队到铁路运输企业环境的变化开始,对新入路人员讲述当前的铁路形势、铁路运输企业的特点,组织学习车站安全文化理念、车间管理制度,并通过组织观看《生命的呼唤》等人身安全教育片和讲述往年发生的人身事故案例,对全体新职人员进行了生动的人身安全教育。
为确保新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作业安全,在新职人员报到后,车间正职亲自研究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由主管教育副主任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教材,每天对新职人员进行不少于6课时的辅导,并且每旬对新职人员进行考试,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对考试不合格的予以处罚,对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不讲道理的规定),并将此作为评选优秀学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软性)车间党支部还制作了“脱下戎装好儿郎,铁路站场创辉煌”“千叮万嘱记心间,把好生命安全关”以及“尊师爱徒、情同手足,学好技术,和睦相处”的横幅和温馨提示牌张贴在车间院内和作业岗点,拉近了师徒距离,融洽了师徒关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二是强化过程盯控,确保安全稳定。
在新职人员跟班后,车间干部和值班主任加强对新职人员全过程作业的重点盯控,并对车间干部、值班主任和拉风组长进行量化考核。
车间干部在新职人员下现场20天之内,每天保证有3名干部吃在在现场、盯在现场,午查的干部从8:00盯到15:00,负责夜班点名的干部盯到18:00,另一名值班干部盯到20:00,夜班值班的两名干部一名从20:00盯到2:00,另一名从2:00盯到8:00,确保现场24小时有干部盯在现场。在量化考核上考虑到车间干部有时需要处理车间一些事务,每班盯控新职人员全过程作业定为2-3批,值班主任是专职现场管理人员,每班盯控3-5批,拉风组长因为需要接取和传达计划每班盯控2批,盯控人按格式认真填写《南站运转车间新职人员盯控表》的每一项内容,拉风组长和值班主任每班下班后将《盯控表》交给车间值班干部,值班干部于次日交给车间主任,车间及时采集和掌握新职人员作业中的一些倾向性隐患问题,对盯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判分析,将新职人员作业中发生的隐患问题纳入《新职人员问题库》,制定卡控措施,并将新职人员作业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做为下一步现场检查的重点内容,通过盯控及时发现、解决和消灭了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为确保现场安全稳定提供了保证。三是定期组织交流,消除安全隐患。
车间为确保新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作业安全,在新职人员跟班后,每10天组织新职人员召开一次现场作业交流会,会上新职人员人人发言,分别讲述自己在作业中的一些感受、收获和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悬事,并讲清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通过交流会,让新职人员相互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尽快提高自身的技能,及时改正不良习惯,消除安全隐患,例如:乙班8调新职人员xxx在交班会上讲到:在跟班后不久的一个夜班,去钢厂作业时,因为去的次数少,正遇上钢厂机车顶送作业,速度很高,当时很害怕,顿时就提高了注意力,检查这钩车时格外小心,恐怕侵入了机车车辆限界。这件悬事对全体新职人员的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为确保大批新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作业安全夯实基础。
四是召开家属座谈,筑牢第二道防线。
为确保新职人员作业中的人身安全,进一步筑牢人身安全“第二道”防线,几年来车间在新职人员深入现场一个半月左右时间,让新职人员充分了解自己的作业性质和作业环境后,在新职人员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工作有所感触后,再组织召开新职人员家属座谈会,效果会更好。
新职人员家属座谈会,车间做了充分的准备,车间请了摄影爱好者为新职人员拍摄了现场作业照片,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播放,尽可能让每一名新职人员家属都能看到自己子女作业中的身影,因为今年铁路子弟只占三分之一,路外占三分之二,路内家属都了解铁路的性质和特点,在管理上能起到一定作用,路外家属不了解铁路,在配合车间管理起不到多大作用,因此想提高视频的方式多让路外家属了解一下孩子作业的苦、累、险,同时还请新职人员家属观看《生命的呼唤》等人身安全教育片,向新职人员家属讲述了铁路运输企业的特点、新职人员作业的性质特点以及路局和车站相关的要求,并对职工家属进行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和责任教育,最后邀请全体家属同志们到作业现场作业岗点进行观摩,让职工家属更好地了解子女作业环境,进而更好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五是落实标记作业,卡控作业重点。
车间还根据现场作业特点和新职人员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加强作现场业指导。落实好“标记作业法”,拉风组长要按照计划对新职人员出场作业前进行安全预想,给新职人员讲出作业关键,布置好安全注意事项,标注在计划上,并要求新职人员进行复诵,在新职人员彻底了解作业计划后再出场作业,调车长、拉风组长在作业中做好一句话提示,班组长交班后要对新职人员一班作业进行重点讲评,六是组织模拟演练,提高实作技能。
车间根据新职人员的个人情况和作业进度,还不定期的组织新职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作业模拟演练。加强新职人员的实操技能培训,提高新职人员的实操技能,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尽快让新职人员达到岗位要求,成为铁路运输企业需要的人才,为确保现场安全稳定夯实基础。
七是关心职工生活,做好沟通帮促。
车间在对新职人员严格管理的同时,还注重关心新职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在新职人员集中培训期间,个别新职人员家住较远,车间了解后及时为新职人员解决困难,为家远的新职人员安排午饭并腾出活动室让新职人员午休,同时在单身宿舍紧缺的情况下,车间想方设法为石家庄新职人员安排了住宿,方便了新职人员的工作和学习,解除了新职人员的后顾之忧。
对新提职、改职工作中,车间首先是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日常业绩和工作表现等方面,择优考虑,提职后由主任、书记和主管副主任都逐个进行谈话,对提职人员进行安全、责任教育,并要求提职人员在作业中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好自身形象,带领周围职工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正气,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确保车间的安全生产做出贡献。
三、精细化管理的体会
精细化管理强化了培训过程控制,从整体培训需求确认到培训计划的制定,组织职教、劳资、车间等部门,明确责任,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培训环,环环紧扣,职教责任增加了,培训准确性提高了。培训工作实施主管领导全程跟班听课,现场管理,能力要求提高,工作量增加,培训效果增强。
调车车间对三新人员实施精细化管理以来,取得明显效果。三新人员培训计划,每一个班,每一项任务都落实到人,职教管理人员实施月报告制度,对上月工作情况进行报告总结,重在查找问题,并制定当月计划,自我评价,自我亮分。通过责任意识教育,增强了责任感,以标准约束自己,彻底改变“说道做不到”、有制度不能落实的现象。凡事有人负责、有闭合是精细化管理的原则,日事日毕,有记录,有考核,是精细化管理的活力,抓落实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