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美术教学常态课中突出问题的认识与反思
对美术教学常态课中突出问题的认识与反思
常州市红梅新村小学蒋春燕
摘要:第一线的美术教师们在新课程改革中用自己的智慧、激情和勇于实践的劳动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教学新景观。但是在一些美术常态课中,却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几大问题,而让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示范、巡回指导、时间控制、组织教学、学生准备”等方面失之偏颇,亟需改进。本文例举了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反思,以期把反思作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 常态 问题 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在美术课堂中我们看到了花开的过程,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特别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美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被无限挖掘,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如果把公开课、观摩课比作花,那是烟花,虽有灿烂,不过短暂。灿烂过后,更多更多的课是常态课,虽是白水青菜,却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更多来自于常态课。我在这学年听了数十位老师的常态调研课,在老师们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师生间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听到了澎湃激情与人文之思的交响曲,也感受到了老师们的反思与沉淀。我在每堂课上都能学到不少东西,也体验到老师们的智慧与努力,但是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我深思,我们的课堂存在的问题急需改进。
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能,保证并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关注的焦点。但是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虽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但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存在问题但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具体是什么样的问题。针对这一教师教学中遇到的现象,我结合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的问题与我的思考跟大家交流常态调研课的情况。
1、缺乏必要的示范,不能体现美术课的特征。
美术课有技能技法,这是体现美术课特征的明显标志之一。老师的示范就是技能的传授、技法的点拨。把孩子扔进大海学游泳,学会的固然是天才,但更多的孩子呢?在摸着石头过海。所以老师的示范是保证孩子达到及格水平的底线,不要突破这个底线。同时,老师的示范也是个人展示魅力的过程,挥手之间,形、色、质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学生很容易产生对老师的信服感。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可见,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对老师站稳讲台是多么重要!在示范上做得较成功,留给我深刻印象的课例1:彭明亚老师的《画画虾和蟹》,她只用寥寥数笔,一只张牙舞爪的大龙虾跃然黑板,学生们兴奋极了!老师的示范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他们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能力是征服学生心灵的钥匙,从教师的示范中,学生能够从欣赏变为模仿进而进入创作,最基本的美术技法还是需要教师扎扎实实传授的。
成功课例2:徐克辛老师执教的《千变万化的帽子》。徐老师的示范带给我较强的视觉冲击,他用短短的四五分钟时间,就变化出了五种帽子的造型——圣诞帽、厨师帽、古代士兵帽、济公帽、西部牛仔帽。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帽子制作方法,使学生的头脑中积累了更多的表象来进行丰富的的联想,进而进行创造,这是我最为佩服的示范课例之一。
2、巡回指导时辅导功能体现不足。
一般情况下,一节美术课有多达二十分钟以上的学生作业时间,这段时间在课堂教学中的环节是“学生作业,老师巡回指导”。果真指导否?不尽然!在我听的数十节课中,认真辅导的有六位,偶尔辅导的有八位,完全放任不管的有几十位。在这一节课中占时最多的环节,却任时间白白浪费,非常可惜呀!在这一老师最有效的辅导时间里,我们尽可以说说学生亮点、闪光点,指指缺点、不足点;我们尽可以落实我们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我们尽可以抓住每一分、每一秒,渗透我们的教学理念,传达我们的教学思想。因为这是实战中的辅导,这是点对点、面对面的辅导,这是基于问题揭示、解决方法的辅导。
成功的课例:刘敏老师的《花儿朵朵》。她在巡回指导时的辅导全面、及时、实用,对学生的制作过程有敏锐的监控能力。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稍加点拨,解决了学生的困惑;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即时表扬与展示有亮点的创意作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想,启发其他同学的思路,既给了展示作品的学生鼓励与肯定,也让其他学生学习到了他的优点,少走了弯路。
3、时间的把握不能体现精讲多练的原则。
美术课为什么常常要拖课,是因为多讲多练,然而高效率的讲课,才有时间从容。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极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科学地分配时间,讲究严谨的课堂结构,教学的内容常常被理性地分布在各个教学时段,形成严密的课堂结构。因此,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来讲课。有时候,“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有时候,学生的“悟”比老师的“讲”更重要!
成功的课例:张旭老师上的《静物写生》就是环节紧凑、结构严谨的课。课前的充分准备保证课的流畅;导入时有效的知识链接唤醒学生对写生知识的回忆;课堂中较强的组织能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如一;老师的亲自示范阐析了重点、难点;指导时有效的监控,让学生的作业达到更优化的效果;展示与讲评有亮点、有建议、有总结。这节课在环节的处理、时间的控制上堪称模范之课。
4、组织教学能力欠缺。
我听了许多美术课,发现相当一部分美术老师不能够管好学生课堂纪律,以至造成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美术课就是课堂秩序混乱的课。究其原因,我猜是不是担心管纪律会破坏课的完整性,还是认为美术课本来就应该张扬学生个性?殊不知,考查课堂教学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教学的能力以及教学技巧的能力”两方面。不管你的手段如何高明,技巧如何高超,必须得在安静、有序的环境下施展,继而达成目标。化上一两分钟管理好你的学生,然后再关注你的学科教学,这是值得的,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心情也是舒畅的。
操作得较好的是兼职教师,像顾燕茹老师,她每发出一个指令,学生倾情投入,可见平时的组织教学多么的严密、有序。而较多的专职教师忽略了组织教学的艺术,曾有那么一两次,我面对像决堤的洪水一样的学生,再看看上课老师想作为但不作为的样子,真是想不通他怎么能够在失去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坚持到下课?这样徒有热闹实质低效的课又让学生有多少收获?
成功的课例:王婷老师上的《各式各样的椅子》一课让我见识到了她非凡的课堂组织能力。上课过程中,她的眼睛始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只要哪怕一位学生走神,她都注意到并提醒他集中注意听讲。小得,就是聚沙成塔,许多节课之后,学生就有很大的收获。所以,尽管这节陶艺课上了60分钟,尽管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但学生的学习相当有质量,学生的收放都与王婷老师的艺术组织教学休戚相关。管理学生的纪律、组织学生有序地听课与课的完整、学生的有效学习并不矛盾,相反,纪律的维持、控制好课的良好秩序是为了保证课更有效地进行。
5、学生准备不足。
不管是“造型表现”类课、还是“设计应用”类课,不管是“综合探索”类课,还是“欣赏评述”类课,要完成作品,必须依赖各类上色学具和手工材料等等。但是,几乎每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学生会患失忆症。事情的发生往往糟糕到令人崩溃。比如有一次我去听《学画山水画》一课,全班有大约六分之一的学生没带水墨画工具,这样,不管上课老师如何使力,他的“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就成为一句落不到实处的口号。
手工操作课、综合探索类课上,更要让学生带好带足材料,我们应提前一、二节课通知,让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否则,忘带或缺带材料,极易造成课堂纪律混乱、作品造型、色彩搭配、装饰效果不好等毛病。因为准备不足,学生从东半球跑到西半球,借了这样借那样,吵吵嚷嚷;更有甚者,不带工具者在借不到的情况下还搞破坏。这样的情况一旦爆发,老师一般无力干预。因为准备不足,作品的美观效果要大打折扣,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然成功的情感能够迁移,那么失败的情绪也会传染,老师会变得非常被动。怎么办?把“学生学具准备”作为重要环节,作为一种制度来执行。
成功的课例:袁小婵老师上的《快乐卡通》、郑砚琴老师上的《我的地图》二节课,在课前都布置学生们做了充分准备。从网络到现实生活中的资料、实物,从绘画到手工制作的多样性材料,不一而足。正是因为诸多这样的细节,成就了课的成功。“课前准备”让课堂更流畅了,使学生作品的效果更好了,这是我听课后的一种强烈感受。
以上几大问题的例举、总结与反思,仅是个人浅见,难免疏漏。我的意图无非是通过例举现象,透过现象找到症结,从而纠错补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让我们的美术课精益求精?还需要我们对美术新课程的理解提升,并带着对美术这门学科的热爱在逐步探索中完善!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关注细节,反思得失,勇于实践,才能让我们的美术课简洁、有序、高效。
此文获常州市美术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第二篇: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
高中阶段美术欣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加上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均有轻视的倾向,所以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这就更需有我们精心研究提高教学。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美术欣赏课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摸索,我学习并总结了能够促进教学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原则: 1.要分析学科特点,采用合适教法
要把握学科特征,但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子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要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
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2.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象”和“不象”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因此,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
3.要具体欣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作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但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可言传”而是“不会言传”,原因是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生活中如此尚有可原,但作为美术欣赏教学,万不可以此为搪塞之词。应该说,只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具体的意会,都可言传,只是意会不清或语言贫乏,才会出现“不可言传”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唯有
教师自身苦下功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
4.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象做数、理、化试题,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一定程度上讲,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作品的再创造,是建立在欣赏者认识水平上的和作品的信息交流。所以,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任何见解,甚至是相反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源自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结论正确与否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去搭建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积极参与。
5.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提到现代课堂教学、我们自然会想到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也并不是简单地只是关于媒体使用的学问。而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传统的授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声音、图象、文字、动画、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
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许多教学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但它却不是万能的,它要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巧妙的融合运用,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只要老师认真钻研,运用合理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学生一定受益非浅,无论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第三篇: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反思
美术鉴赏教学反思
武屯中学
张院
本学期开学已经一月,美术教学已经进行了两课,高中美术欣赏课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摸索,我学习并总结了能够促进教学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原则:
1.要分析学科特点,采用合适教法
要把握学科特征,但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子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要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2.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并重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的表现。“象”和“不象”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因此,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
3.要具体欣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作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但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方法,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可言传”而是“不会言传”,原因是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生活中如此尚有可原,但作为美术欣赏教学,万不可以此为搪塞之词。应该说,只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具体的意会,都可言传,只是意会不清或语言贫乏,才会出现“不可言传”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唯有教师自身苦下功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4.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提到现代课堂教学、我们自然会想到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也并不是简单地只是关于媒体使用的学问。而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传统的授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声音、图象、文字、动画、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许多教学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但它却不是万能的,它要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巧妙的融合运用,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只要老师认真钻研,运用合理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学生一定受益非浅,无论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第四篇:课改实验中的突出问题
课改实验中的突出问题
我发现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显示出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学生质疑,教师听而不解
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而有的教师课堂上把学生质疑流于形式,不管学生怎样问,教师都会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因此问题根本不起作用;有的教师讲的起劲时就忘了处理开始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有的教师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解答,不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导致课堂任务完不了。这样子,时间长了,学生就没有提问题的兴趣了。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因此新课改教学教师应有意训练自己的课前学情分析能力,课堂上整合问题的能力,适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师必须教的”和“学生想学的”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生活面窄,教师引而不理
体验甚少──无东西可联系。课文源于生活,源于体验。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为了安全在父母的牵手中长大,没有了夏天下河洗澡、捉知了、摸鱼捉蟹的乐趣;没有了冬天捉迷藏、堆雪人、打雪仗的经历;也没有了秋天偷摘水果的窃喜和不安;更没有了感受邻居的关心和受他人凌辱的体验。而这些又恰恰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喜怒哀乐,而文章恰恰是人类情感的表露。总而言之,他们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犹如无源之水,脑袋空空然也,理解句子的含义时,只能苦思冥想,没有相似的情境去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备一些校外生活。
三、词语匮乏,学生词不达意。
谈自己的感受是通过文字形式表情达意。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语言词汇贫乏,词不达意。有的学生口述能力很差,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词,缺乏生机和活力,平时说话时,不注意纠正语病,不善于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因而加强语言表达也是新课改中教师需关注的问题,不能光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也要引导孩子们运用,比如造句、填空、几个词串说。
我觉得每位教师都要注重这三点。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生活是阅读的擎天柱;积累运用是吐露心声的钥匙。有了这三样我们就可以和学生一起体验情感,感受形象,触摸语言。
第五篇: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完成)
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高雁
【摘要】通过解决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成为学生“放松课”这一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有着良好情操和艺术品位的现代人。基于高中美术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现状,本文对教学方式进行了三方面的探索和改进:第一方面是快乐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第二方面是情境感染式教学,强化了学生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第三方面是综合式教学,使学生真正鉴赏和“读懂”艺术作品。总之通过以上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敏感性,是实现高中美育的目的之一,更是全民素质提高的根本要求。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中美术鉴赏课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的美育尽管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应以艺术教育为主,作为“艺术教育”学科之一的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美术鉴赏课对高中生的审美教育主渠道作用。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是要通过美术鉴赏培养学生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的成为一个有着良好情操和艺术品味的现代人。
我们过去的教学过多考虑的是教学的效果,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完全忘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兴高采烈,学生在台下却昏昏欲睡,激情演讲变成了催眠曲。这是因为我们未能在教学中将自我兴奋点与学生进行有效的链接,而只是让学生记住我们教学规定的作品的理论评价,用固定的美术欣赏方法去欣赏,由于我们强加给他们过多的程式化的学习内容,使他们习惯人云亦云,而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美术课自然就没有了想象,没有了创造。因此我们的课堂只能成为学生们的休息课,也难怪高中生在那么紧张的学习压力下,不在高考范围的美术鉴赏课自然成了他们难得放松身心的“放松课”。基于高中美术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现状,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种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与改进。
一、快乐互动式教学
正因为学生容易将美术课当做枯燥学习的调节,因此也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是一个很好的前提,有了乐中学的乐——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把握快乐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产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的。其次我们要知道兴趣培养与教学方法相辅相成,甚至互相转化,有了兴趣,枯燥的方法也能够为学生所接受;而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原本没有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二者的互动性。
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而每个学生又都是不同的个体,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艺术敏感性,“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把判断的权利还给每个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述的能力,不可独断专行,在授课时,教师应该避免作过多主观化的所谓的艺术评价,要把畅所欲言的机会留给学生。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都是不相同的,艺术没有恒定的答案,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通过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让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挖掘和施展。比如,在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侧重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去引起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直觉。可以这样问:当你看到这件艺术作品时,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能让你联想到什么?试着猜想一下画家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创作的这件作品?提出问题后学生便可以分析研究,讨论甄别,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较合理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从被动接受位置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气氛活跃,实现教学一体,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二、情境感染式教学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有时为了深化主题,突出作品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特征,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影视等方式创设背景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情境式教学特别是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结合。多媒体教学声情并茂,能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质感、空间视觉等的再现,易于营造高质量的鉴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这种情境可以根据某一主题,在欣赏活动开始前或中间有意识的营造一种氛围,为即将鉴赏的作品作必要的情绪铺垫,让学生身临其境似的对作品展开鉴赏。如鉴赏抽象艺术专题时,可把音乐与抽象画相结合,例如欣赏蒙德里安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的同时播放一段抽象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视觉音乐”与听觉音乐的联系和区别。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专题时,借助于《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发一种溯上思古的心境。也可适当的穿插影视讲述,比如利用《探索与发现》栏目中的《解密达芬奇》让同学对达芬奇及他的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审美的同时,充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鉴赏更现实、更立体、更生动。
三、综合比较式教学
有比较才会有鉴赏,利用比较式教学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一可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会从宏观上加深对被欣赏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引导学生比较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相关题材的作品,不同画派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国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绘画内容、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体会不同时空下艺术作品所各具的艺术魅力与风格特征。例如徐悲鸿的作品课本中介绍的很多,但并没出现在同一课内,我们可以把他抗战时期的作品《愚公移山》和解放后的作品《奔马》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发现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家要表现的精神和审美理想了。再例如通过对中外人物绘画、山水绘画的比较鉴赏,我们会发现,由于绘画材料工具、人文观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等的区别,其人物画、山水画所体现出来的画面结构、艺术美和形式美也各不相同,一个含蓄深沉,重在表现,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积淀了太多传统的民族情感;一个率真质朴,重在再现,充满了人文科学的理性。其二加强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比较,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索性的学习。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并不神秘,他们的创作意图同样来自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当时创作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还要了解艺术家个人的个性、思想等因素。这些知识都是综合的,其中包括历史、政治、文学、哲学、地理等学科知识,所以只有综合的探究、比较才能真正意义的“读懂”艺术作品。
高中美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着眼于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通过美术鉴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敏感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我们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高中美育的目的,使高中美育与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发展进步相适应,并为全面合格的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作出美术学科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