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中音乐的重要性
教学中音乐的重要性
在钢琴学习中,要演奏好一个作品并把它的内容完美地表现出来,对理解音乐和掌握作品的内含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音乐家对乐句、音色的感觉有如画家对线条、色彩的感觉,要学会处理乐句,要了解句子的抑扬起伏与气息,不懂得钢琴是句法是弹不好琴的。音乐就是通过声音的表现来向人们传达音乐的形象的。
音乐的语言如处理恰当,就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声音”对听觉造成的冲击力越大则在心中产生的共鸣也就越大。最终能征服听从的,其实往往还是那些在演奏音乐上有极大感染力的人。
钢琴家们凭借丰富的音乐魅力,凭借极为讲究的乐句安排和音乐层次,凭借准确控制键盘的能力来征服听众。而要实现这些,首先就要有良好的音乐理解能力,要有高度的音乐敏感性,要有很好的逻辑思维和组织结构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有很好的控制、掌握键盘的能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毫无负提、准确干净、有把握地把所理解的音乐形象、音乐内容体现出来,实际上这就是音乐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关系。大部分年龄较小的中小学生,在逻辑思维等方面还不成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存在着不足。但是,在其学琴的过程中他们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音乐语汇和表述手法,他们也有想象力丰富等优点。只要反复向他们讲解音乐内涵,最终他们是会在乐谱的句里行间解读出完美的音乐形象的。良好的音乐表现是我们的最高目的技术作为手段,必须植根于音乐,若没有明确的音乐内容,技术训练也就失去了方向。技术的提高也就是音乐的提高,光有良好的技术,而没有把丰富的音乐层次、音色变化、声音幅度表现出来,忽视了音乐表现,对音乐不敏感、缺乏想象力,则音乐形象的阐述也就是苍白无力了。所以,技术训练既指一般的基本功的训练,更包含了为什么样的音乐内容服务的重要的另一面。学生只有从音乐内容、音乐形象出发进行技术训练,才能把握音乐的本质。只有对所弹作品的曲式结构、风格、情绪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了解,才能正确地弹奏并阐释作品的意境与内涵。所以,在钢琴学习中对音乐的理解是极其重要的。
在学习中,学生必须有针对性地强化基本功训练。不同的作曲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弹奏者必须根据这些风格与特点来理解分析作品。要带着明确的音乐目的,努力把作品中的乐句弹得“干净”而富有感情。若作为一种纯技术来练习,则会将作品弹得机械、乏味,从而失去了音乐的美。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看上去似乎非常注意音乐表现,但是他们大多只是凭其自身的音乐感,而对于音乐的风格、内容、结构、曲式、和声、音色及层次等问题都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探讨得不够。所以,必须从各个方面去理解、把握作品。同时,技术上还要干净准确,要有很强的控制力。对于较难弹奏的片断,可以单独进行机械性的反复练习。只要练习目的明确,技术训练就不会偏离方向。
第二篇:音乐教学中节奏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中节奏的重要性
音乐主要由音符、节奏、旋律三大元素构成,而节奏是音乐中最主要的因素,视为音乐的生命。音乐犹如千军万马,是节奏把它们有序的组织在一起,按照音乐的强弱、长短,使它们有序的进行着,如果没有节奏,音乐就会杂乱无章,不成其为音乐。所以,在音乐里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它犹如人的脉搏,一旦停止跳动,将失去生命。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存在都与它的旋律、节奏有很重要的关系,把握这些音乐要素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特别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节奏训练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更加和谐正确的音乐节奏感,并进行有效的节奏训练,教师应不断改革和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通过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感悟能力。
在刚开始的音乐教学中,我并没有把节奏要素单独拿出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我只是让他们学会一首歌。但是,不久之后我就发现,对于节奏简单的歌曲,学生学会唱没有任何问题,但一旦碰上节奏有些复杂的歌曲,大部分学生都没法将其准确唱出。我发现,这是由于学生不懂节奏,于是,在此之后,每节课中,我都教一些基本的节奏。在所教的人教版中,各个节奏型的认识与掌握,都由易到难的分布在了每册书中,如,第一册只要掌握Ⅹ ⅩⅩ Ⅹ-这三种节奏,第六册书中则需要掌握前
十六、后十六节奏型及八分休止符、全音符等,而到了第十册书中需要掌握各种切分节奏。我遵循着这些规律,迈着小步子,由易至难,由抽象到形象,使学生没有负担的学习节奏,并且对节奏谱有了生动的认识。
一、打击乐器是节奏训练的有效学具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对于唱歌和表演来说,学习节奏无疑是枯燥的。那么这时,提起孩子们对节奏的兴趣,就成了重中之重。谈到节奏训练,很多教师会使用拍手、跺脚。但是,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前面一两遍还能表现的兴致勃勃,可是到了第三四次时,已经有点不耐烦了,再教下去,已经完全没兴趣了。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对音符时值的理解和记忆,往往会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在节拍上多打几下或少打几下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在这时,打击乐器显得尤为重要。打击乐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敲敲打打,本来就是学生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打击乐器很陌生,当我将碰铃、三角铁、响板、木鱼、砂槌等各种打击乐器展现在他们眼前时,每个学生都好奇极了,都很想摸上一摸,玩上一玩,我及时捕捉他们这一份迫切,对他们进行各种打击乐器的节奏训练。但是,学校的打击乐器有限,无法做到人手一份,于是我鼓励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可利用一些道具(如笔、尺子、文具盒等),去敲一敲,听一听,去创造自己的节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打节奏,还学会了使用各种乐器,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感受到各种乐器的音色,还懂得如何敲出特别好听的声音,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重视语言节奏的训练 在我工作的第二年,由于学校语文老师有事,我代课了几节低年级的语文课。于是,我便融汇贯通,上语文课的时候,加点儿音乐课的味道,上音乐课的时候,又有点语文课的东西。我认为,歌曲中的节奏如果单独拿出来教,用“da”来念,学生总是很难接受,但是,如果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就像语文课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样,使孩子边朗诵、边拍掌,边跺脚,那么孩子们就会很快就学会。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也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在上某首歌曲时,让学生随钢琴伴奏或伴奏带进行朗读歌词,使学生熟悉这首歌曲的节奏、歌词,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如一年级的《你的名字叫什么》,一上课我就用ⅩⅩⅩⅩ的节奏型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要求孩子们也要向我一样介绍自己,孩子们只要一遍就学会了,这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就突破了。又如二年级的歌曲《我的好妈妈》,抓住节奏ⅩⅩ ⅩⅩ∣Ⅹ Ⅹ,让孩子们有节奏的念句子,“ 我会 洗衣 ∣ 服 呀”,读着读着,我轻轻地弹起了钢琴,为他们伴起了奏。学生们读着读着,听着听着,不知不觉改读为唱,一首歌就这样在读中学会了。
三、重视听力节奏的训练
音乐本身是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让学生用耳朵去 听、去感知,学生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如学生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等)、自然界的声音(流水声“哗啦哗啦”等)、交通工具的声音(汽车声“嘀嘀—嘀嘀”)等。让学生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学生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总之,学生学习节奏时,只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从课堂各个细节入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才能确切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学生的潜力也能够得到最大发挥。在教学的道路上,永无止境,我将摸索着一直前进,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高,那么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就达到了.从而音乐艺术也得到了升华。
第三篇: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2300 摘要:
关键词:音乐教学;钢琴伴奏;重要性
很多人认为钢琴伴奏是歌曲演唱的一种辅助形式,如果用红花和绿叶来比喻的话,那么钢琴伴奏就只能是起陪衬作用的绿叶。实际上钢琴伴奏和演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钢琴伴奏作为一门独立的音乐表演艺术,其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陪衬,或者是一个音乐背景,没有伴奏的演唱将是毫无生机和索然无味的。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作品想要完美展现在观众面前,就离不开钢琴伴奏。1 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概述 1.1 钢琴伴奏的定义 历经了300年的历史,一次次的改良和完善后钢琴以几乎完美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钢琴凭借着其宽广的音域、良好的性能、以及及其强大的表现力和震撼的音量成为了众多外来乐器的佼佼者。一度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在与中华民族乐器共同演奏之时,能够完美融为一体,使其在这篇广阔的领土上拥有了一席之地。
钢琴伴奏能够结合不同的音色,丰富演奏主体内容,呈献给观众的作品具有立体感和美感,能够跟其他乐器完美的融合,正因如此钢琴成为了众多演出当中伴奏的必备乐器,它的存在也使得音乐教学能够完美顺利的进行。1.2钢琴伴奏的特点 1.2.1多声性
钢琴一共有88个键位,在此基础上音域可以达到7个八度,因此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都在其掌控之下。正因为钢琴在音域上面的广度是其他乐器不可比拟的,因此凭借着自身的优势,成为了伴奏的首选乐器。1.2.2和声性
和声性是评价乐器在伴奏过程中的作用优良,钢琴的和声性良好,能够将音乐作品内容和特点展露无遗。12.3复调性
复调性能够让音乐作品展现出各个层次来,使其脱离单一的表现形式,告别音乐的枯燥乏味,钢琴的复调性极佳,能够通过完美的音质来使音乐作品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渲染能力。2 钢琴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演唱方面
2.1.1帮助演唱者掌握音准
音准是音乐作品表达是否完整和准确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演唱作品的时候,很多情感都是通过音高的各种变化来达到最后的效果,如果想要完美表现作品,就需要在唱谱的过程中,将每一个音都唱好,而这时钢琴伴奏能够帮助演唱者完成对音准和调的掌控。2.1.2帮助演唱者掌握节奏、节拍
音乐作品中,音乐情绪是通过节奏、节拍来表现的,每一个作品根据其风格不同,内在的节奏和速度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演唱者根据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作品风格来演唱,但是在实际演唱中往往会因为节奏的快慢和节拍的掌握不准确导致演唱失误,钢琴伴奏能够在节奏和节拍上面给予演唱者极大的帮助和提示,帮助演唱者遵循作曲家的思路来完成对作品的演绎。2.2 声乐表演
参考文献:
[1]朱意.浅谈声乐演唱中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J].大众文艺,2014,08:150.[2]刘洁.浅析钢琴伴奏在声乐艺术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4,03:236.[3]李鑫.钢琴伴奏教学的内容及意义[J].艺术教育,2014,04:81.[4]闫志伟.分析即兴伴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华章,2014,13:229.
第四篇:谈一谈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的重要性
谈一谈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推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歌唱教学是实现中小学音乐教育整体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普及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普及音乐教育才能推动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为了切实做好普及音乐教育,中小学阶段,应着重采取以歌唱教学为主要载体的音乐教育模式。
一.歌唱是中小学阶段普及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
全面推动音乐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音乐素质,必须普及音乐教育。在我国,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文化较落后。教育设施、师资极其欠缺,加之教育思想滞后。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音乐教育也没有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乐器、音响等设备。一般的学生不会接触到乐器和正统的音乐教育。即使在大城市里,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去接触到器乐教学,在经济、思想落后的情况下,采用器乐或其他手段来普及音乐教育是很困难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沃土”1。歌唱教学才能做到音乐教育的全面性、普及性。从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开设音乐课算起,经历了“学堂乐歌”及民国时期、新中国的建设时期。其间音乐课程几经变更,但“唱歌”一直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课程。甚至曾一段时期为音乐教学的唯一形式。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中也体现了歌唱教学的重要性:1“唱歌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2“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富有表情的歌唱,形象鲜明、内容丰富、旋律优美的歌曲。因此,唱歌在音乐教学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3西方一些国家也大力推崇歌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歌唱是音乐之根。匈牙利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就体现了歌唱的重要性,因此推动了匈牙利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德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对歌唱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德国如果不是在几百年间系统地在学校推进歌唱教学,他们的音乐文化不会发展到现在水平。”4歌唱教学作为普及音乐教育重要手段,已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二.歌唱是提高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
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兼顾欣赏、练耳、视谱,了解音乐知识,增进对音乐的最佳途径。“歌唱本身又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这和最自然的学习形式,使儿童学习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艺术表现、情感处理、音乐分析多声部能力。等等。所以要充分重视歌唱教学。”5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把音乐知识综合在歌曲的教学中。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让学生通过歌唱来体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歌唱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让学生通过歌唱把歌曲的思想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传递给受众。是对学生的音乐能力及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一个更深入的音乐文化只能在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音乐之根在于歌唱,只有把歌唱获得的经验和感受移注到乐器学习中来,人们才能在他的乐器上获得美妙的声音。
歌唱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提高学生音乐修养的途径,也是培养优秀音乐家的阶石。三.歌唱教学在中小学德育、美育等诸方面的作用
歌曲在德育方面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清末民初,中国许多进步人士利用“学堂乐歌”来激励国人追求解放、民主,宣传爱国主义,废除封建礼教,关注国家兴亡。直到现在,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批的与时代相符的进步歌曲。正是这一批批的优秀歌曲成了人们战斗、建设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为祖国的解放、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本上采用了大量的优秀歌曲,这些歌曲对于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等及道德、情操、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激发学生情感,拓展知识,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显著作用。特别是歌词,往往是是深入人们心灵,激发人的感情的直接动力。
歌唱给予学生的美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具备了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之美,更重要的是,歌唱能使学生体验音乐之美,并参于到创造音乐之美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音乐美感。在合唱中,学生还会体验到和声美,声音的和谐美。音乐之美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歌曲又是综合的艺术,它还包括了文学、音韵的美,以及歌词中的思想、意境等诸多美学价值。歌唱应是表现音乐美的最佳途径,强调“欲求乐之本者,先从人声始。”6我国古代唱论也提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可见人的歌喉是最纯洁、最卓越的乐器。歌唱在学校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歌唱在人的语言发展及民族文化的弘扬方成也有显著的作用。首先,歌唱需要语言,要求字正腔圆、吐字清晰。特别是中国歌曲,汉字要求声、韵、调等,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唱好歌曲的前提下要打好语言基础。歌曲中的歌词又具有诗歌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歌唱中能够熟练的运用语言,正确发音,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民歌或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这些可曲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加深学生音乐“母语”,培养儿童热爱民族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结语综上所述,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要大力地正确地运用歌唱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音乐普及到每个角落。达到教育的全面性、普及性的要求。正确的运用歌唱教学,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技能、音乐素质的提高起到基础作用,也是为培养音乐家打造坚实的基础。歌唱教学不仅能促进中小学教育中德育、美育的培养,更主要能协调各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是其他形式不可比拟的,只有把歌唱教学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首位,才能使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健康的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快我国文化事业的进步。歌曲在德育方面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清末民初,中国许多进步人士利用“学堂乐歌”来激励国人追求解放、民主,宣传爱国主义,废除封建礼教,关注国家兴亡。直到现在,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批的与时代相符的进步歌曲。正是这一批批的优秀歌曲成了人们战斗、建设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为祖国的解放、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本上采用了大量的优秀歌曲,这些歌曲对于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等及道德、情操、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激发学生情感,拓展知识,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显著作用。特别是歌词,往往是是深入人们心灵,激发人的感情的直接动力。
歌唱给予学生的美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具备了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之美,更重要的是,歌唱能使学生体验音乐之美,并参于到创造音乐之美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音乐美感。在合唱中,学生还会体验到和声美,声音的和谐美。音乐之美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歌曲又是综合的艺术,它还包括了文学、音韵的美,以及歌词中的思想、意境等诸多美学价值。歌唱应是表现音乐美的最佳途径,《乐府•传声》强调“欲求乐之本者,先从人声始。”6我国古代唱论也提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可见人的歌喉是最纯洁、最卓越的乐器。歌唱在学校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歌唱在人的语言发展及民族文化的弘扬方成也有显著的作用。首先,歌唱需要语言,要求字正腔圆、吐字清晰。特别是中国歌曲,汉字要求声、韵、调等,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唱好歌曲的前提下要打好语言基础。歌曲中的歌词又具有诗歌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歌唱中能够熟练的运用语言,正确发音,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第五篇:谈谈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的重要性
谈谈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歌唱教学是实现中小学音乐教育整体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普及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普及音乐教育才能推动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为了切实普及音乐教育,中小学阶段应着重采取以歌唱教学为主要载体的音乐教育模式。
一、歌唱是中小学阶段普及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
全面推动音乐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音乐素质,必须普及音乐教育。在我国,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文化较落后。教育设施、师资极其欠缺,加之教育思想滞后。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音乐教育没有足够重视,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乐器、音响等设备。一般学生不会接触到乐器和正统的音乐教育。即使在大城市里,也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到器乐教学,在经济、思想落后的情况下,采用器乐或其他手段普及音乐教育是很困难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沃土”。歌唱教学才能做到音乐教育的全面性、普及性。从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开设音乐课算起,经历了“学堂乐歌”及民国时期、新中国的建设时期。其间音乐课程几经变更,但“唱歌”一直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课程,甚至曾一段时期为音乐教学的唯一形式。
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体现了歌唱教学的重要性:“唱歌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富有表情的歌唱,形象鲜明、内容丰富、旋律优美的歌曲,最能感染教育少年儿童,因此,唱歌在音乐教学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一些国家大力推崇歌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歌唱是音乐之根。匈牙利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就体现了歌唱的重要性,因此推动了匈牙利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德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对歌唱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德国如果不是在几百年间系统地在学校推进歌唱教学,他们的音乐文化不会发展到现在水平”。歌唱教学作为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已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
二、歌唱是提高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
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兼顾欣赏、练耳、视谱,了解音乐知识,增进对音乐情感的最佳途径。“歌唱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这和最自然的学习形式,使儿童学习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艺术表现、情感处理、音乐分析多声部能力,等等。所以要充分重视歌唱教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把音乐知识综合在歌曲教学中,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让学生通过歌唱体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歌唱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让学生通过歌唱把歌曲的思想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传递给受众,是对学生音乐能力及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一种更深入的音乐文化只能在歌唱基础上发展起来,音乐之根在于歌唱,只有把歌唱获得的经验和感受移注到乐器学习中,人们才能在他的乐器上获得美妙的声音。
歌唱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理应受到足够重视。不仅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提高学生音乐修养的途径,而且是培养优秀音乐家的阶石。
三、歌唱教学在中小学德育、美育等诸方面的作用
歌唱给予学生的美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具备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之美,更重要的是,歌唱能使学生体验音乐之美,并参与到创造音乐之美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音乐美感。在合唱中,学生还体验到和声美,声音的和谐美。音乐之美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歌曲又是综合的艺术,包括文学、音韵的美,歌词中的思想、意境等诸多美学价值。歌唱应是表现音乐美的最佳途径,“欲求乐之本者,先从人声始”。我国古代唱论也提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可见人的歌喉是最纯洁、最卓越的乐器。歌唱在学校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
歌唱在人的语言发展及民族文化的弘扬方成也有显著作用。首先,歌唱需要语言,要求字正腔圆、吐字清晰。特别是中国歌曲,汉字要求声、韵、调等,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唱好歌曲的前提下打好语言基础。歌曲中的歌词又具有诗歌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歌唱中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正确发音,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有一定作用。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大量民歌或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这些歌曲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加深学生音乐“母语”,培养儿童热爱民族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要大力正确地运用歌唱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音乐普及到每个角落。达到教育的全面性、普及性要求。正确地运用歌唱教学,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技能、音乐素质的提高起到基础作用,而且为培养音乐家打造坚实的基础。歌唱教学不仅能促进中小学教育中德育、美育的培养,更主要能协调各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是其他形式不可比拟的,只有把歌唱教学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首位,才能使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素质教育推进,加快我国文化事业的进步。
歌曲在德育方面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清末民初,中国许多进步人士利用“学堂乐歌”激励国人追求解放、民主,宣传爱国主义,废除封建礼教,关注国家兴亡。直到现在,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批与时代相符的进步歌曲。正是这一批批的优秀歌曲成了人们战斗、建设的有力思想武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为祖国解放、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本上采用了大量优秀歌曲,这些歌曲对于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等及道德、情操、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激发学生情感,拓展知识,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有显著作用。特别是歌词,往往是深入人们心灵,激发人的感情的直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