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水平及分析现状
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水平及分析现状
有人说21世纪是“表达世纪”,在这个世纪信息极度膨胀,传声技术突飞猛进,声音语言不依靠文字而传递信息、决定生产,语音输入、人工智能化将有巨大的发展。时代要求人们提高说话能力。未来社会知识不断更新,信息高速传播、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中,能快速高效的捕捉信息并及时输送信息将极为重要。这对我们语文教学也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口头语言从思想转化为声音的过程很短,并且声音在时间上的线性排列决定了它有不可逆转性,无法进行更新。而书面语言是在空间上的线性排列,这决定了它可以不断被修复。所以口语表达要求思维能力有极高的敏捷性、严密性。同时,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将极大有利于他们的书面表达水平。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不够重视有着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首先,从语言文字的发展渊源来看,语言先于文字的产生。人类是因为思维、交际的需要,才会随之产生语言。同时,随着人类为了更复杂的思维过程、扩大交际,并进而传递文化便发明了文字。换句话说,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而且,因为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及“声不能传异于地、留于异时”的性质,使人们利用声音、发挥声音传递信息的效能要低得多。这些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了书面语言(文字)的发展,也是口头语言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局限性的表现。
其次,口语表达在中国这个社会还受到一种特有的限制,即受到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多求内敛,而不主张外显,对能说会道者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于是有了“祸从口出,少说为佳,不说为妙”的生活哲学和“沉默是金”的至理名言,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积淀带来的特有影响。且现代社会中那种以“大老粗”为荣和一些所谓“大腕”说话辞不达意对说话能力的培养更是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再次,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也是口语表达被忽视的重要原因。现在的教学在相当程度上仍是围着“升学率”这根指挥棒来转的。只因升学考试中无口语测试这一项,于是口语表达便被忽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语系的学生对语言口语表达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至少在意识上要强得多,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悲哀。
此外对于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下的学生口语表达,还受到一系列特殊原因的限制。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学生的心理“缄默”。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景:即教师说的话要比学生说的多得多,这倒不是教师不提供机会让学生说,而是学生总喜欢用“沉默”来回答教师的提问、声音。这使教师常处于在一种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而心理原因则是这种现象的臻结之所在。
有些学者将这种“沉默课堂”归于一种教育方式的“必然产物”。并具体阐述了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教师权威性地位对学生的精神压力。在课堂上学生不敢也不愿发表独立性见解,更不敢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是课堂中师生的不平等关系造成的。
其次,讲授教学从心理上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讲授时如果忽视启发学生思维,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成为‘注入式’”。在这种教学法的主导下,教师讲得越长越多,学生被动接受的就会越多,那种表达自我的机会就越少。这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再次,学生在课堂的挫败体验也会增大学生的心理负担。课堂情境下,学生的口语表达会成为众人极为关注的对象,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加上受挫败压力的影响,即“当众出丑”的心理压力,也会造成学生想说而不敢说。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由于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导致了学生的自我封闭心理的产生。即“性生理成熟与心理相对不成熟的冲突” 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又快速觉醒,两相对比,学生不敢也不愿多说话。
以上这些原因使有些学生见了人就成了“哑巴”,即使能与人交谈,也是期期艾艾,语无伦次,这些最终的后果就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严重缺乏。
二、学生说话能力在相当长时间内被人忽视,其原因除以上所述外,还与人们对说话能力的认识有关。有些人认为,自小就会说话,因而说话不用去刻意锻炼;甚至有些人认为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会妨碍读写能力的发展。这说明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的作用。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基本内容。这四个要素的组合,即是理解、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听”是为了理解口头语言,“读”是为了理解书面语言,而“说”则是为了运用口头语言,“写”则是运用书面语言。可见,运用口头语言、培养说话能力,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从部分与部分的关系来看,听、说、读、写四部分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用耳朵读;说也是写,用嘴写;读也是听,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在叶圣陶先生的眼中听、说、读、写已全然相通,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从横向关系来,听、说、读、写各有功能,各有侧重,相互促进又相互牵制。会听会读,才会说会写,而后两者又会促进前两者的提高。
从纵向关系看,在语文能力体系中,“听、说”在前,“读、写”在后。“读”和“写”可以由个人独立承担,而“听”和“说”则属于双向或多向式。
说话作为语文能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当今的社会需求也可看出,对于口语表达的要求也不断增长,由此决定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它忽视不得、轻视不得。
既然口语表达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中学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的状况又另人担扰,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按照第一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应消除学生的心理缄默,这个工作很大程度由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氛围,使教师与学生处在一个对等的位置上,这样就不会使学生产生过多的精神负担,过分担心自己表达结果的正确与否。
其次,教师应尽力避免“满堂灌”,让学生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不得不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口语表达得到锻炼。
再次,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5](p.65)教师期望会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期望效应说明,当教师对于学生所要达到的心理、行为、表达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师的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反映在其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左右学生在课堂的状态、行为。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状态。当教师认为学生可以把某个问题表达清楚时,学生会感觉得到,他也会向积极的方面努力。
还有,应消除学生特别是初、高中阶段学生对自己生理变化的过度敏感,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另外,改变传统的课堂组织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一部分有效主动时间,并且可以在良好的同学关系中来表达自我。
这些是有关学生在课堂上良好口语表达的心理前提,事关学生口语表达的开始状态,应引起教师足够多的重视。
三、口语表达作为一种个人能力,理所当然地可以通过一些日常锻炼来提高。1、在诵读中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音能力。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那么,让学生开口是口语表达的一个前提条件。在朗读中学生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说话习惯、丰富词汇语库,从中学到别人的表达方式。
同时,口语表达毕竟是思维的反映,也是情感激发的过程,而在朗诵中,学生会充分体会到各种词汇的情味感和表达张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配乐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意境和所表达感情的基础上来更好的领会文章的内容。同时,通过与音乐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受到美的熏陶,又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而背诵,则会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有一个深层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的背诵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一种重要方法。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是学生说别人的话,后者则是学生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
根据各种文章体裁的不同,我们认为,散文、诗歌可以用朗诵来加强学生语感,而古文教学则可以充分发挥背诵的作用。这样通过诵读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的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不过,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注意指导学生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类的表达,规范学生的语音,以期达到较好的状态。2、在论辩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固然通过第一个方式的训练,会让学生有说的内容,但是我们知道口头语言从思想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很短,而且一成为语言就是最终的形式,不能修改,那么如何提高思维的速度和正确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口语表达的效果。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一个思维都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当他的思维清晰又有层次,语言也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口语训练离不开思维训练的配合。
论辩中,对思维的敏捷性有极高的要求,它是锻炼思维的一种好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开始阶段,可以让他们就一些身边有兴趣的事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不求看法要多么面面俱到,但求可以有条理地表达清楚自己所想的。然后,可以就某一特定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辩论前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准备,让正反两方学生查阅资料,然后进行汇总。主持人应由教师担任,力求公正,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对辩手进行评述,从而最大程度上扩大同学们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对每个辩手的发言进行述评,选出最佳辩手以鼓励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应退居幕后,这样会使学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学生们在论辩中思维会渐为敏捷、见解也会更为深刻,逻辑思维得到锻练,也会消除心理“缄默”。
3、在表演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
摹拟表演的内容可以根据课文改编,即课本剧,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必须把课文吃透,既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掌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使学生在这种表演中训练口语表达。同时,也可让学生就某一预设的情境进行表演,如新闻发布会、公交车让座等等。这会使学生的观察力更加敏锐,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有更好的辩别力,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的其它因素。
以上几种训练方式只是口语训练中的一部分。还有课前三分钟演讲等其它一些很好的方式。而且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教师还可通过口头作文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检测。这种口头即席式作文,使得学生边说边想,边组织词汇边组织思路,要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是检测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较好方法。
当然,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最终目标还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并不能偏废对听、读、写的培养,毕竟四者相辅相承,共同构成语文能力结构体系。
以上我们从中学生口语能力薄弱的原因、口语表达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但最终对于教学来说,还是应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水平及分析现状
姓
名:梁玉卿
***019
宋锦红
***030 单
位:毛固堆镇第二初级中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及对策
大新镇中心小学:张新民
【摘要】拥有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内涵,语言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然后阐述了语言表达所要达成的目标:逻辑性、得体以及生动性。接着揭示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与弊端,从:(1)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2)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3)创设课内外真实的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4)及时的做出系统、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一些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的问题及对策
大新镇中心小学:张新民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内涵
语言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它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因而,表达能力是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和阅读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各种学习能力和智力的综合反映。人们通常认为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是组成表达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并认为写作训练即是书面表达,而演讲、辩论等则为口头表达。因此许多人都将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绝对的孤立、区分开来,其实,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语言表达的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1)学习环境层面的问题——不协调的学习环境影响了语言表达
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反映,学生不会说完整的话,说话越来越简单,一般三句以上的话就不会说了,能说一分钟以上话的学生很少,尤其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么普遍声音太轻,有的甚至根本不愿意开口;要么只是用
一、两个字、词或短语,干巴巴地回答,缺乏最起码的完整性;要么答非所问,表达不清,根本谈不上应有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而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看,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现在小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也越来越大,真正用于口语交际训练的实践机会很少,多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即使是写作练习也有一套应用于高分作文的模板,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再加上社会环境中语言污染严重,形成了不良的导向,如网络语言的杂乱就给学生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再从家庭因素来分析,一些家长因工作忙,也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自己就有许多不良的语言表达习惯,从而疏忽了家庭教育。孩子的语言表达就不尽如人意。
(2)学习心理层面的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了语言的表达
许多孩子存在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素质差、自卑、胆怯、顾虑、紧张,这些都影响了语言的顺利表达。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孩子是因为从小胆子就小,或已经具有了自卑的心理定势,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些孩子是因为自尊心强,怕回答问题出错,别的同学笑话,不敢回答问题。
在课业负担较重和网络快速普及的情况下,学生自我封闭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不与他人敞露心扉,甚至和自己家人也缺少了必要的情感上的口头交流,而喜欢在网上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同时对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平淡如水”、“没有个性特征”、“缺少生活体验”等现象是比比皆是。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潜心研究儿童的各种学习规律,不同的心理特征,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3)教材设计层面的问题——缺乏语言表达情境,训练与生活脱节
首先,课堂教学中缺少必要的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情境。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各级各类测验、考试,许多必要的训练,包括字词的实际运用、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及语言表达的训练就被压缩掉了,课文中的很多词语学生不会具体运用,且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而且,进行说话训练时,一般是代表发言,不是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再者,教材中有些口语交际训练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生活脱节。对书面语言的要求过高,小学的学生很难达到信、达、雅的要求。这种现实与实际的脱节很难达到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探究 针对上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出现的种种问题及不容乐观的现状,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做好基础教育的奠基工作。
(1)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不当所致,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造成的。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三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教师,应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充分认识到“生活无处不课堂”。家庭中,社会上,如双休日、节假日的外出,家庭的来访接待、聚会等,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多去接触人,主动地交流。过后,也可以到课堂上搞一次用书面语言“真实再现”,教师借机给予指导。
(2)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
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使学生的表达顺利进行,教师就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表达氛围,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习惯。首先,要鼓励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激发语言表达的兴趣。语言的表达应该是一个动态、双向而生动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解放孩子的嘴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品评,开放表达,在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前提下,让每个学生能够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思想的碰撞,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逐渐完善自己的思路。
其次要建立一种真诚、接收、理解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师道尊严”,教师以严厉、威严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是,这样会让小学生更加害怕教师,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有老师真正放下架子,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发自内心地“移情”于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会克服心理障碍,对学习产生
安全感,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的内心的观点,这样训练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但在不同的儿童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儿童的个别差异,不能机械地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同样的水平,不能使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来教育每个学生,而应针对特定儿童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对于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同学,教师可以把简单的问题给他们,及时给予鼓励,给他自信,循序渐进地改善。(3)创设课内外真实的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
教师应巧妙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他们熟悉的人或事,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而不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或是下笔都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教材内涵,创设形式多样的交际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开始自己的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别人的发言,如何提出自己的建议,如何指出别人的不足等。再如观察课文插图练习说话;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进行补白说话练习,如情节的补白、背景 的补白、人物的补白等等;借助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模拟情境,或是让学生表演课文来模拟情境,让学生边演示边解说。
在每次习作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口头作文。指导他们就某个题目有条理、流利、有表情地讲述,如:《我的烦恼》、《我的小发明》等等。再如习作教学《春天的发现》,先让学生到操场走一走,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观察自然景物,用心去感悟,找出春天到来的征兆。然后要求他们把自己的发现流利地讲述出来。在这样全方位的反复训练中,使学生的讲述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同时还能提高作文水平。
综上所述,语言的表达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留心,有效开发、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和谐、互动的交际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实践活动,努力拓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途径,落实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操作中,积累经验,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为他们成功地进入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及对策
张新民 大新镇中心小学 2015、3
第三篇: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 “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
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机制。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耳濡目染了“暴发户”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
识。
2.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潮、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上西方社会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虚而入的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3.校园周边环境差乱。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游戏机室就开在校园附近,网吧、电脑房也随处可见。校园门口摆设的桌球摊点和夹带黄色内容的书籍、卡通片比比皆是,吸引学生消费。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这也是现在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1.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场。现在还有不少人为了抓“分数”,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2.外界的功利评价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
3.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学生,有相当数量是早晨6点钟起床,一天要上八九节课,中午被困在教室接受教师的“补充”讲评,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回家,晚上还有三四个小时的作业要做。双休日要参加各种“提高班”、家教,有着做不完的作业和应付不完的考试,很少有节假日,这样的负担就是成人也难以承受。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痛苦、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对学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领略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而从一踏进学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长期被动学习带来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状态。
4.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而是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大量的机械式的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像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
事,但父母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家长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这种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二.内部原因
(一)学习能力薄弱
部分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先天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二)个性特点不良
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学生上了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
(三)学习行为盲目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笔者曾经在一堂英语课上提问,“你为什么学习英语?”,结果近80%的学生表情很无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要他们学习英语,个别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有英语考试”。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其实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现在所学的学科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很自然的了。
措施对策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么如何防治学生的厌学行为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一. 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政府领导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树立起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期,一旦迷上此类场所,必将无心于读书,最终浪费了大好时光,遗憾终生。所以作为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 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
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
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
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前面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前面说过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
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那么,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扼止。
第四篇: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发表,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但每当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不禁悲从中来。经历了多年的作文训练,我们学生的作文还是缺少个性和创造力,学生习作的立意、选材与结构、表达等多方面如出一辙。作文仍然是千人一面,读来索然无味。
一、立意定势。我们语文教学从古至今一直带着极强的片面功利色彩。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求“文以载道”。政治思想被作为衡量作文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正因如此,近年来,高考阅卷中扼杀了许多有个性的佳作。学生动笔作文,便把先前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思想基础。常见例子:面对母亲的篮子,一定要赞颂母亲的辛劳与勤快;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想到香港回归,台湾统一;面对朋友,一定要到与自己患难与共,给予自己真诚帮助的人,而自己的思想呢?靠边站或干脆没有。
二、选材定势。学生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选材常会从延用了几十年的陈旧事物中选取。如初二下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唱给母亲的歌,写作选材时学生总会想到雨中送伞;夜晚送往医院治病;考试失败后耐心的安慰等材料来表达母亲的爱。学生难以做到以我眼观生活,以我手写我心。
三、结构定势。写记叙文,学生往往写成总分式,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往往都是事先定好的;写议论文,通常是摆出问题——|分析问——解决问题,正反对比,再加上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俨然成了新时期的八股文。
悲伤之余,我们冷静的思考,其实学生这些定势思维与我们教师平时模式化训练密切相关。当然也与我们的积累,观察力和感悟力等有关系、。
一、现在虽然提倡话题作文,但教师们总会担心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教给学生许多话题作文拟题的方法,如在话题前加修饰语,话题后加补足语等,甚至要给学生拟几个题目写在黑板上,这无疑是学生像骑着带花头上的骏马站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无法自由的驰骋。
二、教师重要理论指导,忽视情境设计,用写作原理指导学生写作,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但对学生不能运用。无法企及的感受也会让学生陷入无法自由发挥的困境。
三、教师要求多,鼓励少。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和水平高低,忘记了因材施教,一味地的统一要求,即使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习作中有闪光点,但因不符合整体要求,变不舍得给点表扬鼓励,长期以往就打消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教师中批改,少互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到的,这一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我们语文老师往往把这一重要环节大包大揽,表现在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的,圈画、打杠、总批,似乎改动越多越负责,这实在是一件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的事。多数学生拿到教师精批的作文本,看看的得分之就束之高搁,很少去推敲教师的评语,长期如此,学生写得 再多也难有长进。
根据上述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一、学生不是要人云亦云,要勇于创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能名与世,传与后,是因为它的利立意高人一等。放下自己而写天下。启示学生写作对应尽量反弹琵琶,变化角度,追求立意创新。如写《母亲的篮子》,我们可以通过篮子写母亲的辛劳和勤劳;也可以写母亲篮子里的物品的变化丰富,歌颂党的好政策,是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而相比较,两类哪种效果更好当然是不言而喻。
二、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是个性作文的过根本语言重在于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武进敏
积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抄本,将平时看到的优美的句子抄到本子上,并写出简要的点评。加强“积累——感悟|——仿写”的思路,每星期教师要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每个月在全班交流一次,评出活动的优秀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样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觉积累并灵活运用新颖丰富的语言,这对展现文章的个性色彩大有益处。
三、互动评改,给学生张扬个性,搭建平台。作文欣赏。教师客运用以下方法:⑴佳作欣赏。学生作文收上来之后,教师可从中选出几篇较好的在全班范读,将其余的发给学生,让他们找差距。这种批改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成功动机,还可以让其余学生能自觉的检查自己作文中的毛病,并积极争取下次作文也能被教师欣赏。⑵互批互改。⑶交流互评。⑷面批面改。⑸共批共改。多种批改方式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获得作文的兴趣,并开始自觉思考作文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作文前,教师不要干巴巴的说教材、立意等理论,而是要想法创设一定的语境,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达到心理的亢奋,产生写作欲望。教师要扮演一个点火者,点燃学生感情和思维的火花。我校初一语文老师应很好地抓住学生送别实习老师这一材料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关,创新作文教学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领域中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张扬个性,体现创新精神。
第五篇: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安铺中学 黄妙锋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 “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
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 1 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机制。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耳濡目染了“暴发户”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
2.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潮、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上西方社会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虚而入的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必然 2 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3.校园周边环境差乱。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游戏机室就开在校园附近,网吧、电脑房也随处可见。校园门口摆设的桌球摊点和夹带黄色内容的书籍、卡通片比比皆是,吸引学生消费。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这也是现在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1.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场。现在还有不少人为了抓“分数”,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
2.外界的功利评价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3.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学生,有相当数量是早晨6点钟起床,一天要上八九节课,中午被困在教室接受教师的“补充”讲评,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回家,晚上还有三四个小时的作业要做。双休日要参加各种“提高班”、家教,有着做不完的作业和应付不完的考试,很少有节假日,这样的负担就是成人也难以承受。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痛苦、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对学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领略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而从一踏进学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长期被动学习带来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状态。4.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而是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大量的机械式的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像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事,但父母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家长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这种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二.内部原因
(一)学习能力薄弱
部分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先天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二)个性特点不良
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学生上了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4 从此一蹶不振。
(三)学习行为盲目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笔者曾经在一堂英语课上提问,“你为什么学习英语?”,结果近80%的学生表情很无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要他们学习英语,个别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有英语考试”。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其实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现在所学的学科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很自然的了。
措施对策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么如何防治学生的厌学行为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一. 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政府领导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树立起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期,一旦迷上此类场所,必将无心于读书,最终浪费了大好时光,遗憾终生。所以作为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 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 5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前面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 6 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前面说过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那么,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扼止。
2011
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