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

时间:2019-05-13 03:5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

第一篇: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

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

内容摘要: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日常行为极不规范。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大氛围,家庭的合理引导,学校的科学教育,还依靠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按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以生动的事例,达到教育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为未成年人成材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二)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三)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二、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绝大部分学生家长最关心的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却又不知采用何种办法。他们只会:

1、重视分数。当孩子学习好时,家长喜形于色,把子女的成绩作为自己骄傲的资本;当孩子成绩差时,常常埋怨有余,指导不足。往往只在考试结束之后“你怎么考得这样差了事”。不会与孩子一起分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忽略了对子女的习惯、性格的培养。

2、溺爱有加。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学生的爷爷奶奶想到自己过去的苦难,对自己的孙子孙女溺爱有加,他们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或者怕自己说错话,怕媳妇埋怨,因此明哲保身。而孩子的父母又因为只有一个子女,放松对子女的要求,以致学生养成不明是非的坏习惯。

3、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学生从小养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心理,导致学生要么上课不专心,认为自己已经学过了,要么有反正还有家教的心理,养成了学生散漫的习惯。但,他们只满足于子女物质上的需求,家长们对自己子女的感情投资少得可怜,不能走进子女的内心,不明白子女需要什么。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原因:学校教育不当。百年树人,重在教育。学校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场所。但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忽视中等生。分数高,一好百好,分数低,一错百错。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教室、宿舍、食堂,成为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听到更多的是批评声。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逆反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造成学生悲观、失望,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三)社会原因: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不健康的网吧、网站、书刊,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猎奇,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不正常心理。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一)从家庭教育开好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父母、监护人,共同生活的长辈等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调查期望值,教育孩子多与周围的孩子沟通,快乐地生活在现实当中。首先,要求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做好表率;其次,改善家庭环境,改进与孩子的关系,减少夫妻间的摩擦,避免家庭破裂,建立和睦、健康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在亲情的呵护下成长;最后,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特征,结合孩子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家长要学会观察,学会尊重和理解,学会平等对话学会讲道理,学会劝说和批评,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百般溺爱,更不能放任不管,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心,也要让他们懂得不能逾越社会规范。

(二)、强化学校教育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时间更长且更加规范,学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广大学校、教师应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性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采取疏导、启发、鼓励的方法,必要时还可建立家长学校或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解答家长及学生的困惑。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不应灌输过多的政治,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学校应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以发展的眼光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初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道德体验为基础,以政治课和班会为主阵地,逐步构建文明礼貌教育系列、劳动教育系列、良好品格及习惯养成教育系列。初二,对未成年人的德育不能忽略性道德这个方面,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正确的性道德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要结合生理卫生课这个主阵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性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以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帮助青少年了解自我,恰当处理与异性的交往,同时抵制校园暴力,防御未成年人犯罪,帮助青少年学生顺利渡过“朦胧期”。初三,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道德培养和科学意识、自主管理能力的渗透和提高。由政教处负责,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参与开展科学人生观与先进世界观教育、网络、人生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调整身心各方面的考试疲惫及学习紧张,疏导考前紧张心理,帮学生顺利走出考前焦虑。

另外,不要因安全问题可能会出现,就减少集体活动。要知道,在集体活动中最能培养学生的尊重、理解、合作、团结精神,养成社会生活的好习惯。中学德育就要使学生在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信念、道德评价和道德实践能力的高效德育教育系统工程。

(三)、加强管理,净化社会环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社区管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暑期全国上下对网吧、文化市场的专项治理初见成效,部分地区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依旧严重城管、工商、文化部门应长期关注校园周边开设的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成年活动场所,设置明显标志,严禁未成年人出入,并定期审查。社会应大力创作健康向上、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图书报刊、影视作品,充分利用天文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将未成年人的过剩精力引导到欣赏、创造等有意义的文化生活中。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

第二篇:重庆市中学生焦虑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重庆市中学生焦虑状况分析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会经常存在焦虑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导致中学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为了减缓或消除这种负面情绪影响,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普及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中学生的身心发育水平,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水平, 搞好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咨询工作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焦虑症;中学生;学习焦虑

1、引言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青少年发生率较高。严重的焦虑不仅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可同时危害身心发育,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焦虑的预防和治疗是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焦虑者除持续的忧虑、不安、担心和恐慌外,常常伴有明显的运动性不安和各种躯体上的不舒服感觉[1]。对于学习焦虑,研究者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强度较高的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学生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提心吊胆,常因为学习而焦虑不安,对考试成绩过分看重,遇到考试就忧心忡忡、无法学习、以至于对学习、考试产生恐惧,影响学习成绩、生活和休息。

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学生焦虑状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对教育工作、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关中学生焦虑状况的文献表明,有焦虑症状的中学生人数达29.8%[2]。但相对来说,国内对东部发达地区中学生焦虑状况的研究较多,而针对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研究则比较薄弱。本研究试图以重庆地区中学生为对象,旨在了解重庆地区中学生焦虑的现状,分析其焦虑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在重庆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2、现状分析 2、1中学生处于一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要经历一个人一生中最猛烈的身心变化,亦即我们通常所指的青春期的变化。它是一个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面临种种矛盾、烦恼和不安。莎士比亚说,青少年几乎一直处于“忧心忡忡”、思维混乱”的状态。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霍尔指出:“十几岁青少年的情绪通常很不稳定,十分孤独。那是一种不能自控、剧烈变动的精神状态,感情胜过一切。”可见,这时的不稳定性极为突出,学习焦虑是这种不稳定性的重要具体表现之一,是中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2、2据调查,中学生中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1989年欧洲的一项研究表明:青年期焦虑症的患病率为5—10%。我国中学生的焦虑情况怎样呢?专家对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表明,42.73%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冷漠”,67.20%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3]。2、3类似的调查还有许多,它们共同反映了一个问题,焦虑已成为困扰中学生的一个重大心理问题。高中70%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有些学生一进课堂就头疼、一拿起作业就紧张,更害怕考试。据我们从初中三个年级抽样调查来看,初中一年级就有42%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初二年级的占53%,而初三年级学生中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高达68%。学习离不开紧张但过分的紧张形成学习焦虑心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影响[4]。学习对他们不是快乐的事,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3原因分析 3、1从焦虑内容来看,身体症状、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居于前列,学习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矛盾往往与其他深层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是渝东南地区初中生最突出的焦虑内容,与他们处于青春期心理所具有的成人与幼稚、自制与冲动、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密切相关。3、2我国虽然现在推行素质教育,但考试仍然是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并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也影响到就业及终身前途。因而许多教师、家长、学生把升学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一切的中心皆是围绕学习、升学。由于现在的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面临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升学压力,教师、家长的高期望、严要求,这些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导致初中生产生较高水平的学习焦虑。学习压力往往使学生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增强,在许多方面出现心理偏常,甚至有些学生产生心理障碍[5]。3、3重庆地区经济和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太重视。从访谈中了解到,许多学校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让学生常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而家庭的高期望也无意中成为了他们的焦虑源。同时,中学生多处于矛盾多发的青春期,心理波动比较大,认知结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同步,极易出现焦虑问题。此外,调查组中独生子女学生比例较大,约占总数的70%,这些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遇到与自己意见不统一或受到教育批评时,更容易产生焦虑。4 应对措施

4.1预防中学生焦虑情绪的发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普及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中学生的身心发育水平;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家长不要对中学生期望值过高,对考试成绩过于苛求,减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考试压力;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水平,使中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而且学会做人,能够正确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曲折和打击,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成年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搞好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咨询工作,提高咨询水平,为中学生身心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帮助。

4.2人际交往也是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没有朋友或朋友很少的中学生焦虑发生风险远远大于有众多朋友的中学生。朋友越多,交际面越广泛,焦虑发生风险越低,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不被人喜欢和接受,带来的心理压力会相当高,因此也会出现焦虑。这也提示在进行中学生教育过程中,如何教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协作和与同学交往等,都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好的帮助。

4.3矫正中学生过度的焦虑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多方配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提供健康、宽松的成长环境;其次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学习的风险越高。5 结论

总之,我们必须高度注意中学生的焦虑心理,多方创造条件进行矫正,只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细心和耐心,真诚地用爱心来浇灌身边一棵棵幼小的树苗,相信他们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在感受恩泽的同时,用枝繁叶茂来回馈哺育之恩。

参考文献:

[1]丁树荣.焦虑困扰着中学生[C]疾病防止百科

[2]郑红渠.西部地区中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N].重庆山下学院报,2008(5).[3]李跃文.中学生的焦虑及其对行为的影响[N].重庆教育学院报,1999(4).[4]赵绍友.中学生焦虑心理对学习的影响和自我调节[J].教学与管理,2007。[5]曾雪梅.中学生焦虑状况的实证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

第三篇: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确实,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另外,阅读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和积淀,以及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却深有体会,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突出的问题是:

1.观念陈旧落后。首先,语文课上,不少教师就是不肯少讲,总是不相信学生,舍不得花时间去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一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往往只有可怜的几分钟,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所占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搞的是题海战术,家长热衷的是请家教,这样,就苦了我们的学生,每天的作业要做到晚上九点十点(甚至更晚),双休日还要忙于补课或参加各种类型的辅导班。学生用什么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呢?做作业是硬任务,阅读是软任务,学生普遍的心理是“欺软怕硬”。第三,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不够,他们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并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前途和未来。有的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严令禁止,甚至约法三章:一经发现,一律收缴或销毁。

2.阅读量小面窄。现在的教辅用书及乱七八糟的街头小报和刊物可谓铺天盖地,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书却是凤毛麟角。学校图书馆藏书不少,但真正适合学生看的数量有限。笔者前一阶段曾在所任教的两个初三班作过专题调查:完整读过四大名著的人一个也没有,读过鲁迅、巴金、冰心等现代作家作品的极少,读过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及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外国作品的也少之又少。试问有多少老师能经常把新出版的时文佳作推荐给学生?有多少老师经常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再问问我们教师自己:又有多少老师自身把阅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

3.阅读猎奇求速。现代社会,科技突飞猛进,花花绿绿的世界充满了诱惑。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看动漫、电影、电视,这些比看课外书籍更有吸引力。阅读过程中猎奇心理又极为突出,初中学生往往对形形色色的奇闻轶事特别感兴趣,武侠小说、言情杂志、侦探故事、卡通漫画,这些五花八门的书刊如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这些所谓的快餐文化,能丰富多少知识,提高多少能力,积淀多少文化底蕴?个别学生甚至因迷上有害书刊而误入歧途。当然,我们有些教师和家长,似乎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他们大多都出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应付考试,他们给学生买得最多的是作文书,让学生看得最多背得最多的还是作文书。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学生课外阅读呢?这里谈谈笔者的几点尝试: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每日必读习惯。阅读应长期坚持才能见效,它应成为学生每日的“必修课”。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而且阅读时间要相对固定(午间、睡觉前等),雷打不动,每天阅读1小时,每天阅读量为10—20页。这样,习惯成自然,阅读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甚至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2)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阅读往往是为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才能有意识地捕捉主要信息,总体把握和理解文章,从而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这一点,国外普遍做得比我们好,国外的中小学生,如果老师出一道题目,或者在进行一次参观、调查、采访、郊游前后,他们首先要去的地方往往就是图书馆,在那里他们会查阅各种资料,搜集自己所需的信息,最后利用电脑进行罗列、筛选、整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作出长篇论文。

(3)随时圈点、批注、释疑的习惯。古人告诫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确,我们也有许多学生阅读量并不少,但读完就如过眼烟云,收获甚微。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读书必动笔的习惯,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正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的重要体现。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将自己喜欢的语句圈点、勾画出来,有疑问、有异议或产生共鸣的地方,要进行质疑、批注或在书旁写下自己独到的感悟。

2.介绍课外阅读书目

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适时而有序地给学生开具必要的阅读参考书目,从而克 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1)结合课文介绍中外名著。我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古往今来,各类名著和优秀作品极其丰富;同时,国外的名篇名作也被源源不断地被翻译介绍进来。语文课本由于限于篇幅,即使名家名作,也只能做部分节选。因此,教师应结合课文把相关的名著介绍给学生,使课内外直接沟通。

(2)贴近生活介绍“时文”。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教师应及时把一些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现代化生活气息浓、文质兼美的文章编印给学生。所选文章要难易适度,取材广泛,篇幅短小,使之成为学生课余饭后的文化快餐。

3.组织课外阅读活动

(1)召开阅读讨论会。针对阅读中的难点、疑点及热点,教师让学生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助于深化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讨论前,要让几位优秀的学生做好重点发言的准备,并且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便讨论时给予及时的指导,从而达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2)举行阅读讲座。通过阅读方法的讲座,可以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步骤,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以及精读、泛读、跳读的技能等。通过对典型作品的专题讲座,可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讲座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由教师讲,可由学生讲,还可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作者讲。

(3)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与竞赛。例如,每日妙言佳句摘录、制作读书卡片、剪报比赛、专题读书汇报、故事会、诗朗诵、相声小品以及智力竞赛、读书状元评比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扩大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激发阅读兴趣,更好地促进阅读;在愉快的竞争氛围中,锻炼和提高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4)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是互为因果、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注意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写读书心得,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它既是阅读的深化,又是有益的写作练笔。

今天的社会,充满了浮躁;读书,则可以使人变得沉静。读书风气其实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的反映,甚至是衡量国民道德和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余秋雨曾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语文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中去。

第四篇:中学生德育现状问卷调查

关于中学生德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有针对性地实现城乡之间中学德育发展优势互补,对城乡中学德育发展差异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德育发展水平有效驱动学生对学习有更高积极性,最终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使每个学生都形成健康的道德认知和外化的良好道德行为。研究者专门设计此调查问卷从学生的角度调查学校德育发展现状。(注: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按自己实际情况填写。谢谢你的帮助!)

年龄:年级:性别:男□女□户籍所在地:城市□农村□ 单选

你喜欢德育课吗?

□小学时就很喜欢□初中开始喜欢□初中开始不喜欢□一直不喜欢□还好 你想学好德育吗?

□想,但基础不好□没想过□不想学,因为德育没有用□其他 你对自己德育发展的认识

□已经很努力了,发展水平不错□已经努力了,效果不佳□虽然不认真,但成绩很好□我不是很认真,成绩勉强□发展水平如何无所谓,从不放在心上 德育课上你认真参与的时间大约占整节课的? □50%

□ 30%

□25%

□ 0 你在上德育课时

□偶尔干点别的事情,还能认真听讲,能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只要老师不管我,经常干点别的事,但能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一贯认真听讲,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老师讲得好,管得我就听听;□一概不听;□其他 德育课上老师所讲内容你能用来管理约束自己的程度是?

□认为老师讲的都对,自身的言行与教师规范达到高度一致;□认为老师讲的都对,但不能约束自己;□认为老师讲的不一定对,按自己的标准施行;□认为老师讲的都不对,随性而为;□其他

你认为学校开展的德育形式如何?

□丰富多彩□学习方式单一□教学方式单一□其他

8、你希望德育老师关注你吗?

□很希望□希望□可以□无所谓□其他 你对德育内容的看法 □应与专业结合,否则太枯燥难以接受□对高中生来说偏难□有一部分可以□基本上老师讲的都能接受□其他

关于德育评价,目前学校采取的评价方式是

□书面测评□书面测评与小论文结合□书面测评与行为表现结合□书面测评与行为表现、课外表现相结合□其他 多选

你为什么喜欢德育课?

□认为内容有趣□认为内容对生活有指导作用□老师讲得生动□比较容易获得高分□可以积极参与□经常获得鼓励□其他 你为什么不喜欢德育课?

□初中德育基础不好□不喜欢德育老师□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用□教师给自己的评价不好□其他

你们班德育课教学形式是?

□教师教授□教师教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调查考察□其他 你希望德育教师做你的?

□知心朋友□指点你人生发展的导师□尊重学生的师长□说不清、无所谓

5、你们班德育活动中涉及的内容有那些?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其他()

6、下列项目中学校开展的德育主题那些居多?

□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其他()你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学校校训对你有什么影响?

第五篇:当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

当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当然,也应该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还很不成熟的群体。在新世纪之初的全球化教育改革中,学生的问题应该是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的。

当然,一个国家的学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一样,在大的方面会受到历史、文化、民族、环境、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全球经济、政治、科技、艺术和网络文化等的影响。国外一些学者曾经作过统计调查,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外界对学生主要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是:家庭、学校、社会、同学和媒体;而从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影响顺序则逐渐转变为: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家庭。从这一方面的变化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但应该得到尊重,而且对其特点和问题的认识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转变。否则,我们所进行的教育就会变成迷失主体的教育,而迷失主体的教育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面对中国加入WTO的现实,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影响中国学生问题的因素将更加复杂,学生的特点将有所变化。1.中国学生固有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首先,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学生问题相比,中国学生的固有问题首先是独生子女的问题。在“4, 2、1”(即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母;孩子)的家庭结构中很难摆脱过分娇惯、过分看管和呵护、期望值过高、教育不一致等不良心态及错误教育方式的影响。由此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营养过盛性不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偏差、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薄弱、不易合群、不会关心他人和公益事业,甚至在性格上存在许多被扭曲的现象。尽管与以往多子女家庭的学生相比,独生子女有学习生活条件优越、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等不少外在的有利条件,但相对应的传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意识难以将这些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并引导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致使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学生缺少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合作意识和对社会及他人的服务意识,在未来的生存、发展和竞争中,若长此以往后果令人堪忧。

其次,在传统形式的家庭教育中,望子成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子女是家长理想实现的寄托等思想一直是困扰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而如何科学地、民主地、适宜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孩子,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在知识、方法等方面都是极为欠缺的。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溺爱、棍棒教育、攀比追风、重养不重教等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而根本不去过问其所作所为是否真正为子女理解或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其结果使得不少学生性格孤僻、自私、注重享乐、内心压抑、无法与家长沟通,得不到理解,影响了其身心正常的发展。近年来频繁曝光的家庭暴力、学生自杀、大学生残害动物等,都与不正常、不科学、不适宜的家庭教育有关。

再次,在传统形式的学校教育中,由于高考仍然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主要集中于知识的学习,只要学科知识成绩好便可以一俊遮百丑,而这种局面真正受到冲击是在两年前学生作品(三重门)引发的争论。作为学生作家,韩寒并不是全面发展、全面成功的典型,而是在现行教育中高挑“六盏红灯”的另类留级生,他的经历和磨难代表了约70%几乎无望进正规和名牌大学的学生群体,在现行的教育中这个群体是被冷落和忽略的。然而,在这个群体中不乏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有特点、有个性、有独到见解、有突出才华的人才,对于他们的教育与评估还存在着许多未受重视的问题。大概从十几年前开始,我们就了解到有不少的中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学校中课本的学习,已经广泛涉猎许多在成人看来都难以理解的哲学、心理、社会学、伦理、文艺理论、经济学、美学、语言学、科学学等,以至政治学、史学、运筹学和其他领域的名著。像萨特、叔本华、弗洛伊德、荣格、舒尔茨、马克思、韦伯、科林伍德、奈斯比特、索罗斯、比尔·盖茨等一般教师和家长都很少顾及的社会热点人物及世界级的弄潮儿,在他们的谈论中却轻松自如,全无恐惧权威的感觉。这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学校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及其对学生所进行的引导与教育已经应该有所改变了。学生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其还未更多地受到成人社会世故与虚伪的污染,其中洋溢着的透明和率真的美,足以净化世人的行为和心灵,是中国未来真正的希望所在。最后,在传统形式的社会意识中,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新一代的中国学生遭遇到了种种困境,家长、学校、同学、社会对其的“畸形”关爱,种种耐人寻味和发人深思的现象,使得他们这一代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梦、所做、所为等不被理解、不受重视,穿过重重代沟、隔膜、误解、轻视、限制和冲突,他们争取社会最基本的尊重、理解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学生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独立意识、个性意识逐渐增强,然而,面对这些进步家庭、学校和社会均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与学生的冲突和矛盾必然引发许多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

应该指出,在社会中真实存在的学生世界在我们的教育和社会中仍然被忽视。作为学生世界,本来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存在,不管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成人世界是否在乎它,它已经越来越超过我们传统的想象,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在社会面前,而且不以成人社会的意志为转移。在成人的说教屡战屡败的现实中,再不可盲目地屡败屡战,而应先静下来观察、研究和分析,今天的学生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说作为社会主流和主宰的成人社会面临的是多重压力的话,则学生社会面临的压力就会更多一层。因为他们与成人社会同处于一个蓝天之下,同会面临四面来风,成人和社会对他们的呵护虽然可贵,但与之相伴的往往是有损身心的束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成长的烦恼”也许更多一些。

我们的家庭和教育界今后应该为学生提供更适宜的成长沃土,劈开重门,拥抱未来和希望。同时,也希望成人世界、特别是家长和学校,对学生世界多一点关注,也许我们从中获得的不仅是信息,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智慧和启发。因为相对于青少年来说,成人社会的麻木和世故足以使我们减少探索的锐气,限制我们智慧的光大,而新一代将会带来蓬勃的朝气和全新的思维。

当然,谈到学生的问题,涉及的方面还非常广泛,包括各年龄段的生理问题、心理问题、知识构建问题、环境影响问题、法律及社会保障问题、社会和家庭的问题、学校教育及教师的“学生观”间题、教育的个性化与学生潜能的开发问题、考试及评估标准问题等等,需要教育界及全社会均来反思、关注和研究这些相关的问题,使我们在实施教育之时,对教育对象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2.学生问题的变化趋势

当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时,中国加入了WTO,在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化社会已经逐渐形成,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为依托的知识全球化趋势将使教育对象的学习或多或少地从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中游离出来,其个性特点和成长形式也会发生许多的变化。

首先,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化万千,除了学校之外,社会上各种媒体、甚至旅游、休闲等也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其所获得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有着很强的不可控性。如不加以引导,教会其甄别、选择,其潜在的问题将会很大。其次,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觉醒,这包括学生个体的觉醒和学生整体的觉醒,他们已懂得运用法律等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某些方面与传统的教育已形成冲突。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家长、教师、社会对此缺乏理解,以及相关的法制和舆论还不健全,致使在各方面的教育当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关系处理不当必将加大教学双方的隔阂,扩大代际之间的鸿沟。不仅会出现大量厌学的现象,还会滋生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冲突。

第三,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将与社会建立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对于空洞无用的知识、单调乏昧的教学、空话连篇的说教,其学习兴趣荡然无存,面对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和信息,他们不仅有兴趣,还有自己的见解、近年来国家在课程教材方面的改革、在德育方面的改革等都注意了这一问题,但相关的力度和范围都还有限。

第四,国外的思潮、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将会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毒品、色情、反社会情绪等也都侵害到学生当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这些外来影响的时间差将大大地缩短,影响的深度与范围也必定超过以往。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做基础,则其消极面对学生的影响将会极大地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并引发许多深层次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第五,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将会减小,与社会、网络,特别是学生群体的认同将会加大。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特色和作用,将会对许多新出现的学生问题束手无策。

由此可见,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之中,对于学生何题的研究也应是教育研究中的基础性研究。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与问题意识,我们的教育不仅会事倍功半,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其重要性必须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重视。

三、德育的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模式的逐步更新,德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培养高素质的国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教育改革的深入摸索了重要的经验。21世纪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如何,在进入WTO之后中国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中国如何实现跨越和创新,完成“科教兴国”的大业,都需要有良好的民族道德作背景和条件。中国德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既任重道远,又时不我待,其中学校的德育是最为关键的。

学校德育是培养国民道德、精神、风貌、品行、意志、气节、、胆识、诚信、同情心、责任心等基本素质的基础性教育,目的是要在做人的目标和方式上为学生日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其形成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并努力使之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此,不仅国家有关的教育法应有明确和细致的规定,在国民中也应有基本的认识,德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是铸造灵魂的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德育观念、德育方法、德育教材、德育内容、德育评估标准等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原有的德育政治化倾向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德育的规律受到了尊重和重视,相关的研究与实验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展开,德育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处在改革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和教育界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由党和国家提出的“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以德治国”等思想与政策,也为德育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

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德育仍遇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特别在如何改善德育工作、如何改变人们德育的观念以及如何将德育过程改变得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系统化等方面还存有困惑。在知识经济和市场化浪潮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今天,中小学在“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教育现实中,德育不到位、不落实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切都对德育的改革、德育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具适应性的要求,并必然引起社会德育思想的转变,引起德育地位、功能和价值的转变,德育的目标、内容和课程,德育的方法和形式,以致整个德育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从总体上看,德育应是基础教育或“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判断还没有过时,仍然是推进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杠杆。其中最重要的规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历史要求和社会规范建立国家对国民基本素质的基本要求的指标体系,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再通过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特定的教学、活动与体验,把社会的道德规范、民族精神、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传统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而单纯空洞的说教只能使越来越多的人丧失对道德以及对德育的兴趣,弱化德育的实际效果。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可塑性大,而且有几个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阶段,包括心理反抗期和青春期等。一方面学生们朝气蓬勃、富于想象力和进取精神,勇于追求人类最美好的事物;同时也极易被貌似新奇、刺激的不良行为、习俗和思想所侵蚀。其精神世界既单纯又脆弱,需要正确和适宜的引导。

我们之所以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适应性,还因为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在中国进入WTO之后,在经济生活不断变化并与全球连为一体的时候,学生们生长的环境已变得日趋复杂。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性特征、封建迷信、腐败现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文化娱乐及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家庭关系的变化、学习方式的改变等,都会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其思想和习惯的形成。在这些新的发展背景中,一部分人的国家观念淡漠、法律意识下降、对生活前途产生困惑、对社会产生不满、诚信和责任心丧失,他们的个体行为也对中小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其影响的途径和方式都在发生不断的变化。

据国外有关学者研究统计,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前,对学生影响的五大因素的强弱排列顺序是:学校、家庭、社会、媒体和同学;而在此之后,该顺序则逐渐改变成为: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和家庭。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宏观和笼统,但却从一个方面提醒我们,德育对象的状况、特点和环境等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学校德育的方式与策略必须有所调整和改变,否则就会出现过时、落伍、风马牛不相及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影响德育的效果和质量。

尽管在我国,德育有着优良和悠久的传统,有着20多年来德育改革的宝贵经验,但也还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间题,影响着德育的不断完善。

1.德育及教育中的政治泛化问题

尽管从“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人们一直在反省和纠正教育中的政治泛化现象,并在各科教材和教学中作了大量的调整工作,使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类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治泛化的束缚和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超越了政治的范畴,注人了许多与社会生活实际相关的道德、伦理、法律、爱国情操、公民意识、传统美德等丰富的内容。但是,至今政治泛化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学校德育之中,并连带出相当大的消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于一些教材和学校的教育活动还存在空谈政治理论、唱高调、牵强附会、一些知识类教学(如历史、语文等)政治化的现象,使本来具有的事物间的联系,包括人文社会类教学停留于简单化、表面化和莫名的混乱之中,未能真正揭示其中的规律、未能以理服人,因此只能给人以“泛化”的感觉。其结果是教师教学缺少诚心,无法用所教的理论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没有兴趣,逆反心理增强,学习政治课只为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价值。在这种政治泛化的影响下,德育作用不仅不会加强,反而被极大地削弱了。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政治课和德育持不信任和抵触态度,甚至在社会不良思想和思潮的影响下增长了对社会的消极对立情绪。

2.德育成人化、教条化问题

从小学到大学,德育一直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通过何种途径、方式和内容进行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作大量的实验探讨和理论研究。然而,在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中,还有许多违背这些规律的做法。在我国中小学德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和语言都偏于成人化,道理和概念讲得过多,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关的、活生生的事例少,特别对一些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不能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加以有说服力的解释,缺少对教育对象的深层次的尊重,也缺少来自德育对象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特别在对中小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方面,如良好习惯的养成、同学和睦相处、敬老爱幼、诚信负责、尊重父母和教师、热爱祖国和人民等,均不很理想、不很到位,在德育目标和德育实施中形成了许多错位的现象。特别是在中小学的德育过程中,面对未成年的教育对象,轻易地、过早地判断其优劣良莠也是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甚至是对培养努力的草率放弃。

与此同时,我国德育还存在教条化问题。所谓德育的教条化问题即所教内容严重地脱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无法解决和解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与实实在在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使本应活生生的德育工作变成了呆板的说教。在现实生活中,德育的内容应是有针对性的,是面对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实际间题的,需要有德育对象的个体体验和其生活实际的经验作基础和呼应;而教条化的说教往往只围着书本转,不敢涉及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因此难以打动人,甚至给人以不触实际、不着边际、迂腐和过时的感觉,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另外,德育的教条化问题还表现在德育缺少开放性方面,因为德育的内容必须伴随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而有所变化与更新,而以政治课教材为主的,德育在这方面却显得相对封闭,许多新信息、新动态、新趋势难以被纳入到教学之中,也难以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以政治知识为主的德育教学难以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

3.德育环境的变化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许许多多、各种层次的变化,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以及在21世纪之初加入WTO以来,社会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伴随着物质享受、各类消费、市场变化、需求导向、社会风气、价值取向、道德水准、家庭观念、流行趋势、网络生活、信息全球化等的转变,各类社会问题都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表层的、容易引起警觉的有吸毒、色情、赌博、暴力等社会恶习的蔓延,深层的则是社会的“道德底线”难以坚守。面对这些环境的恶化和多元化,以往的德育就显得难以应付和捉襟见肘,已有的德育系统、德育模式、德育教材、德育活动未能形成整体的力量,主动迎接这些问题和挑战。虽然改变这些环境和现象需要整个社会加以强力的整治,但也需要德育工作加强力度和针对性,通过广泛的德育资源的整合,提高德育的效率,强化德育的作用,优化德育的环境。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一个民族道德素质的养成,绝不仅仅是通过学校德育完成的,教育因其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而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教育是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学习者是否认为或体验到所学内容在社会实际中的价值。对于德育而言,社会环境的优劣对其效果的影响更深、作用更大,因此也至关重要。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公民道德规范的建设、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等都还处于探索和初步发展的阶段,面对开放的国门和多元化的文化交融,需要有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然而,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思想上、观念上的混乱与问题,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丑恶现象往往会从反面抵消德育工作的效果,引导青少年走向与社会对立的立场上去。对此,我们应特别强调社会各方面要担负起其必须承担的德育责任,并通过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加以制约和规范,为德育工作的开展营造适宜的环境。

4.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问题 在德育工作中,途径和方法的问题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然而,在这些方面不仅研究不到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有许多问题。单

一、僵化、无可持续性、缺乏科学依据、缺少互动体验是其主要问题。例如,在配合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进行性教育方面,我们的工作就做得极为粗糙,只在初中青春期阶段对学生进行完成任务式的、简单的、缺少互动和深入理解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在此前和以后均缺少相应的教育,致使教育的效果很差,没有为德育的延续性和继续深入打下有益的基础。再如,以往的德育在总体上是以记背德育(主要是政治)的概念、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与此相应的教学方法也与其他知识教学无大差异,违背了德育应包括意识、行为、情感等诸方面主要内容的规律,极大地限制了德育工作的影响作用。面对教育对象自我意识的觉醒、自主性的加 强、对个性体验的重视等现象,只靠课堂知识教学和有限的德育活动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关注。因此,必须从整体上重新构建德育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和有效的方法丰富和改变德育的现状,使德育在整个教育当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应该指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关于德育途径和方法的有益经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案例,这些都是今天开展德育工作的优良资源。但是,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要有时代性,要有今天的视角和语言,要有德育对象的呼应和反响,不能简单地老调重弹,不能经过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反而觉得这些优秀的传统过时了。为此,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方面,教育者应该花气力、动脑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敢于直面有争议的社会热点问题,相信学生整体的良知和基本判断力,引导学生在争论和交锋中辨明思想和观点,使正确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方法陈旧、途径单一的弊病,将德育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学生多方面的启发。

5.德育评估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客观性问题

在目前学校的德育之中,除了政治课因为需要通过升学或毕业考试能够引起学校和学生的关注外,其他德育活动虽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但却无法得到真正的重视。对德育的评估不能只看如何说、如何写的表面成绩,必须要与一个人的行为、意识、情感相联系,要与其在校内外的日常所作所为相一致。为此,学校德育的评估不能只限于在课堂上和教室里的表现,还应有更宽泛的考察。目前,在国外部分国家,对中小学生使用了“社会服务卡”,由被服务的对象(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对学生的品行、爱心、社会责任感等进行评分,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总体情况的参照。在我国,德育评价还基本局限于学校,深受政治课教学的局限,评估的标准也不很清晰和规范,甚至缺少客观性、可操作性,未能真正、全面、准确和科学地反映一个人的德育水平。长此以往,必会助长虚假浮华之风,使学生学会说一套、做一套的坏习气,不利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提高和优化。目前,在某些学校出现的选三好生、选班干部花钱送礼拉选票的不良风气,就反映出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的消极影响,如果学校的德育评估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则德育评估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所谓的德育评估规范化、制度化并不等于要定期的“走过场”,也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更不能只看语言文字的表达或不考虑社会影响的各种变量,而应在对德育对象和社会有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使评估更真实、客观和可靠。通过这样的评估,可以评出学校的正气,评出好的学风、评出师生对德育的认可与共识,从而进一步强化德育的效果;而我们今天的德育评价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

6.德育研究和政策导向的问题

对于学校德育而言,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形形色色的挑战,特别需要有理论研究的支持、政策导向的帮助和趋势预测的启发,只有加强了这些基础的和服务胜的工作,德育工作才会作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针对性、更有力度。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工作还很肤浅、还有许多禁区和误区,似乎调子唱得越高德育就会搞得越好,完全没有意识到德育需要深入到学习者的内心和情感世界,并最终落实于其言行举止这些关键性的问题。至于前文提到的各类问题,都应是德育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政策导向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比如,在今后的学生评估中,德育评估仍以政治考试为惟一的、主要的参照,高考的“指挥棒”仍将德育冷落于激烈的竞争之外,则不仅不能真正反映德育对象的复杂情况,还会从根本上削弱德育的作用。在这里特别应指出的是,与德育相关的政策导向不只是教育界的间题,而应是整个国家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用人制度、人事制度、奖励制度、工资制度,乃至经济制度、金融制度、政治制度等都以人的道德水准为重要的参照,则社会的道德规范就会确立,德育的环境就会优化。面对我国较晚进入市场经济、加入WTO的现实,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早在西方部分发达国家进入市场经济之时和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也都遇到了诸如道德滑坡、优秀民族道德传统的丧失、家庭结构松弛、学校暴力增加、拜金主义盛行、不讲诚信、信仰危机、网络信息泛滥、黄赌毒等侵入学校、享乐至上等严重的德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并进行了长期的对策研究和改革实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积累,包括在公民基本素质的确立、教材的优化、教法的改进、德育途径的拓展、评估手段的有效、社会改造的配合、舆论监督的到位、社会运行机制的制约等方面,都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和成熟的理论。尽管在国情和国民性等方面,我国与其他国家还存在着一定差异,但这些前车之鉴毕竟是有益的和可参照的。当国外的思想意识与精神文化跟随着经济的渗透一起涌入我国的时候,借鉴其“免疫系统”和对应措施同样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我们的直接经验中并没有相关的积累和重要的体验,一切从头开始摸索只能事倍功半。当然,借鉴不等于盲目照搬和消极模仿,必须对国情、国民性、市场经济、时代特点等有较为充分和深入的了解,而以别国的经验作为预测和制定对策的参照。若想在中国加入WTO过程中,在德育方面不至于处处陷于被动,就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加强预测和实验,从根本上改变德育工作低效、无力、盲目和缺乏科学指导的局面。

总而言之,上述与德育相关的部分主要问题已经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限制了德育改革的深入,使我国的德育工作还基本上处于传统的范围之中,未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带来的挑战,使德育现状令人堪忧。另外,在许多方面,德育工作还表现为软弱无力、无的放矢、难以服人、远离生活实际、不敢接触尖锐的现实间题,甚至反而引发了学习者的逆反心理,因德育效果欠佳带来的现实与未来的社会间题已经清晰可见。这不仅说明德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也说明德育应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的重要事业,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必须首先要做好充分准备的教育问题。

下载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教育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第三初级中学 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现今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

    中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 姓名:何晶晶 学号:110411209 班级11英本2班 摘要: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

    中学生心里现状分析

    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学生心理问题之双重性格 双重性格是多重性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具体指一个人具有两种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一种癔症......

    中学生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 学生玩手机案例分析 石嘴山市光明中学 高一八班班主任 今年是我从教第二十九年,当班主任管理学生对我来说已是经验丰富,但遇到了很难处理和解决的新问题----学生......

    中学生德育案例分析)

    学生玩手机案例分析 ——丁跃芬 本学期我担任的11大专4班的班主任,班上人数少,而且都是女生,就一个男生,比例很悬殊,女生面对一些问题很自我,所以我平时对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

    中学生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中学生教育现状 调 查 报 告2011级生物科学行知班杜思谦 二○一二年一月十四日 我生长在农村,自小在农村长大。在童年的生活中,农村的民风、民俗、......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据权威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青少年学生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在城市,中学生的上......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安铺中学 黄妙锋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