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祥林嫂的悲剧主因
浅析祥林嫂的悲剧的多重原因 学生姓名:朱卫峰
专业:周口电大汉语言文学
电话:***
摘 要:很多读者看完《祝福》之后的第一想法往往是,这又是一个被吃人的社会残害的女子,可见人们大多认为这场悲剧的原因在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这种说法没错,但不够全面,本文通过具体的分析,着重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内、外两方面因素。其自身的原因是封建思想毒害之下的贞节、奴隶意识;社会因素则是封建宗法制度以及她身边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对祥林嫂进一步的摧残。
关键词:《祝福》 祥林嫂 女人 吃人的制度 冷酷的环境 自身的束缚
《祝福》是了不起的。它在那时候的众多作品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就是着重从妇女的角度来反映中国的社会问题,表现出作者对于被压迫妇女的真切关心和同情,阐释了作者对于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深刻见解。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不知多少美丽的女性的形象,但是,其中最高的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的形象,例如崔莺莺和杜丽娘;其次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可同情的形象,例如刘兰芝和杜十娘;再次是可怜悯的形象,例如“宫怨”诗、“思
妇”诗的主角;最低的则是供玩弄供侮辱的对象,就是那些宫体诗艳体诗的主角。。。
虽然很多的作者也都对这些女子表示了同情,但很少有人直白通透的指出这些悲剧的真正根源,这样一比,《祝福》的深刻也就是值得赞扬了。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他通过《祝福》描述祥林嫂的一生,又挑开了很少为世人所知晓的生活一角——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旧社会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可是 “吃人”的封建势力却不允许她这一希望得到满足。她一次又一次地挣扎,结果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最终没能逃脱被侮辱、被压迫、被摧残、被虐杀的命运。鲁迅先生用其对民族、尤其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的广大而深刻的关爱,继“救救孩子”之后,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发出了又一声呐喊:“救救祥林嫂!”
在笔者看来,祥林嫂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一)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思想毒害
勤劳、善良、质朴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
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毛泽东主席曾深刻地指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① 辛亥革命推翻了一个封建帝王,但中国农村的状况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依旧,封建迷信对人们的毒害依旧。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这样冷酷的社会环境怎会没有祥林嫂们的悲剧?
祥林嫂一生辗转挣扎于冷酷的封建制度下,经历了嫁而守寡、寡而再嫁,二嫁再寡的曲折多舛的大半生。故事开始时,祥林嫂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被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命。祥林嫂因此陷入“嫁而守寡”的悲惨命运中。封建夫权要求她守节,二十六七的祥林嫂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双手生活下去,但严厉婆婆逼得她不得不出逃。在鲁镇,善良的祥林嫂以为可以靠自己的辛勤劳作换来安心生存,但寻求一条生路的愿望很快破灭。封建族权再一次向她伸出了魔掌,像捆牲口一样抢回她,逼她再嫁,可是“寡而再嫁”在极为重视从一而终观念的社会是被人瞧不起的,她这一辈子就只能生活在耻辱之中了。可我们换个方向想,如果祥林嫂能这样生活下去也还
行,至少有个可以依靠的人,有个可以安身的家,但是命运并没有眷顾她。丈夫和儿子又相继死去,按照封建宗法制度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于是代表族权的大伯来收屋,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到鲁镇。“二嫁再寡”,人们眼中的祥林嫂可谓“不祥”到了极点了。这回,她连基本的人权都没有了,不甘心如此的祥林嫂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听信了柳妈的话用辛苦得来的汗水钱捐了门槛,希望减去罪孽,赢得封建神权的认可,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给她定下的“罪名”。但无情的事实表明,她是无法赎罪的,连冥冥之中的“神权”也不放过她,守寡不得,守家不能,守命不成。封建宗法终于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许寿棠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这话再合适不过了。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叼走阿毛的是狼,夺走贺老六的是疾病,把善良的祥林嫂逼上死路的是比狼和疾病还要凶残的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二)麻木、冷漠、愚昧的周围的精神虐杀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痛心地写出了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祝福》中也有这么一群愚昧冷漠的看客,他们在无形中成了帮凶,有意无意地将祥林嫂推上了绝路。所以,著名作家丁
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唤作“鲁镇”。鲁镇便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鲁四老、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卫老婆子等都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就皱起了眉头,分明“讨厌她是个寡妇”,后来祥林嫂再嫁回来,鲁四老爷不能容忍,祝福时不让她沾手,死后还骂她是“谬种”。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封建礼教的化身。
最可悲的是,在这群帮凶中不仅有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卫道士,也有和祥林嫂一样的劳动妇女,如柳妈。
从阶级地位来看,这也是个被剥削、被压迫者;从出发点来说,柳妈是一个“善女人”,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完全出于善意,她想帮助祥林嫂找到“赎罪”的办法,救祥林嫂出苦海,这是她作为女性善良的一面。但她劝祥林嫂捐门槛一事却不自觉地传播了封建迷信和封建道德,从而给祥林嫂造成无法支撑的精神负担,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加深了祥林嫂的悲剧。另外,柳妈对祥林嫂被卖改嫁反抗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讥讽、奚落的态度,讥讽、奚落中还带有几分诡秘,把玩味别人的苦痛作为自己的享乐。最终祥林嫂在这样的讥讽、嘲笑中,越来越痛苦,越来越茫然,越来越沉默。从这看来,柳妈也是杀死祥林嫂的刽子手之一。当然柳妈头脑中的封建迷信是反动统治阶级的愚
民政策造成的。柳妈中了毒又去害人,反映出下层社会的不幸,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残酷和罪恶。
鲁镇的群众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也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给祥林嫂带来的是精神上的透骨的严寒。
祥林嫂叙述关于阿毛遭狼的故事时,最初似乎在鲁镇的人们中也有一些反映:“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收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而女人们“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然而这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真正的同情吗?不是的。这些人不过是把祥林嫂的故事当作一出情节悲惨的戏曲在观赏罢了。你看,“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听完以后,“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而大家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戏剧的故事看熟以后,“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相反的,读者看到的是这些群众的烦厌与鄙视,是又冷又尖的嘲弄与戏笑,是回避犹恐不及的疏远。正如鲁迅先生所写:“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这是一种彻骨穿心的冷漠,是一种失去人的良知的精神麻木。它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进程。
(三)封建祭祀习俗的心灵摧毁
《祝福》开头这样描写祭祀场面:“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从作用上说,这一风俗本身就带有宗法等级和迷信色彩,家中的妇女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只有干活打下手的份,根本没资格去拜请福神;即使富贵人家的妇女,如带绞丝银镯的妇女,也不能参加祭祀活动。这样的祭祀活动,自然禁忌很多。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四爷家做工时,就碰上了这样的准备活动,那时的她还没有再嫁,所以还是属于“清白“的,因此鲁四老爷尽管皱了皱眉,但对她并无太多禁忌,祭祀时福礼的准备,桌子上供品、用具的摆放等,祥林嫂样样可以样样参与。这种允许,在祥林嫂看来是一种荣耀,于是她的心情大好,觉得人生有了奔头,小说是这样写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②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爷,已是再嫁再寡,这种不祥的女人,迷信思想严重的鲁四老爷自然不会让她给自己家带来晦气,他“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③。作为伤风败俗的失节妇女,祥林嫂已经失去了参与这种重大活动的资格。即便她不惜花去“历来积存的工
钱”,去土地庙“捐门槛”,自认为已赎尽身上的“罪孽”,却也无法抹去她的“污点”了。
可见,祥林嫂死,不仅是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造成的,还应该包括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对她从肉体到精神的残酷虐杀。祥林嫂周围的世界,已经被封建伦理道德支配。她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
二、自身原因
鲁迅先生不仅描写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也塑造她的反抗形象。然而她的社会地位、她的经验见识都决定了她不可能对自己的悲剧有深刻的认识,因而在反抗和挣扎中充满了盲目性,虽然渴望摆脱痛苦,结果却总是自投罗网陷于更深的痛苦之中。
祥林嫂的小丈夫死后,受尽婆婆的虐待,只好逃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在笼罩着浓重的封建思想的旧社会,敢于冲破家族统治的囹圄,独自逃出来,依靠劳动渡日,这无疑是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它充分反映了祥林嫂勇于追求美好生活与反抗不公平待遇的倔强性格。但是,祥林嫂的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她逃的只是封建家长制,而不是整个封建思想制度。她在鲁四老爷家里当女佣。“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年底繁重的劳务,全是一人担当”。这实际上是一种为地主出卖劳动力的奴隶生活。“然而她极满足”。这时她已不再想逃,甚至有点留恋这个主子的家了。鲁迅说过,中国历史上只有两种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的奴隶时代。”④“实际上,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到‘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祥林嫂正是这样,她的反抗,并没有争到“人”的资格,最多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然而她反而满足于这种奴隶地位。祥林嫂的缺乏觉悟大大限制了她以“逃”来反抗的彻底性。
祥林嫂被卖再嫁贺老六,成亲那天,她闹得“真出格”“她一路只是嚎、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祥林嫂这种异乎寻常的吵闹,奋不顾身的冲撞,表现出她对于自己牛马似的被买卖的遭遇的强烈抗议,是一场捍卫人的尊严的抗争。但是,祥林嫂的这一撞也显示了她的落后性。她的这种表现,只是因为害怕失了贞节,污了名声,所以她宁可撞死,也不愿再嫁。
还有祥林嫂的捐门槛,如果从她的主观角度去想,那是因为她要洗刷身上的污秽,让自己能象一个正常的人那样生活,享有人的一切权利。这是一种对正常的人的生活权利的渴望,这些都是富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祥林嫂的捐门槛也同样显示了她愚昧的一面。她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人的权利,仍然只是希望能做稳奴隶。因为她所不满的只是在鲁四老爷祭祀时她“没有事情做”,只能坐在灶下烧火的地位,争取的是能够象别的奴隶那样,理直气壮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她本身并无罪孽,然而她却屈从于封建法则而承认自己犯了大罪;她要求摆脱非人地位的努力采取的竟是封建迷信的方式。
祥林嫂捐了门槛后,鲁四老爷仍然不承认她的赎罪,四婶仍然不准她拿祭品,她的非人地位没有丝毫的改变,依然未能争取到人的生活权利。她的全部希望都破灭了。从此她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一个木偶人,沦为乞丐。几年后,祥林嫂向我提:“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等一系列问题,并带着这些疑惑死去。有人说她的这几问表现了她对鬼神世界的怀疑,体现了一种反抗精神,但实际上这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消极希望的表现:她希望其有,死后一家人可以团圆,她仍把希望寄托于封建迷信;希望其无,免得经受在地狱里被锯成两半的酷刑,她依旧在受到阴司恐怖的严酷折磨。这种深刻矛盾,又说明无论生前死后,她对于前途都感到十分茫然。
纵观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发展过程,充满了悲剧性。她的奴隶性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愚民政策下的必然产物。她的反抗是自发的,盲目的,并没有冲破封建礼教罗网,她既没有找到造成自己不幸命运的根源,找不到摆脱悲惨命运的正确出路,而且她的反抗挣扎本身,就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烙印。她的不愿再嫁,分明受了“妇女从一而终”封建礼教支配,她对有无灵魂有无地狱问题的恐惧,显然受了封建迷信的影响。这就更加深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显示了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深广和巨大。
参考资料:
①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人民日报 1927年3月5日
②③ 《 <祝福.>鲁迅全集(第二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④
鲁迅 杂文《灯下漫笔》
第二篇:《浅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原因》
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
悲剧原因
摘要:祥林嫂是鲁迅在《祝福》中写到的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封建宗教制度下、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女性悲剧形象,是一曲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得封建农村妇女的悲歌,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妇女,纵观她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了血和泪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她的悲剧命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认为导致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祥林嫂
封建
一、长期的封建制对人的影响﹙周围人的悲剧﹚
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受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⒈鲁四老爷。①首先从《祝福》中的第一段的描写上:“他是我本家,比我大一辈,应该称之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文中还有鲁四老爷的“一见面就寒暄,寒暄之后就说我胖了,说我胖了后即大骂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当时的新党也就是维新派,而康有为正是当时清末维新派的领袖,鲁四老爷将骂的矛头直指康有为,可见他憎恨的是最先改革帝制得人,可见他在政治上守旧顽固,他是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②再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态度来看。祥林嫂初到鲁家时,鲁四老爷“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中国的思想中,丈夫死了后成了寡妇但未嫁是守节应该是烈女,应该是受到尊敬,就算没有受到尊敬也不应是讨厌啊,但为何鲁四老爷却“皱皱眉头”其原因是因为祥林嫂是个死了丈夫的寡妇,是个煞星,可见鲁四老爷的思想极为封建,在祥林嫂被她婆婆强带回去后,鲁四老爷说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又什么话可说呢”,鲁四老爷的这一句话实际上是对封建思想的一种维护,等到祥林嫂再次丧夫丧子之后,鲁四老爷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之理勉强收留了她,中国有句古话“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妇不嫁二回”,而祥林嫂不但嫁了二回男,还丧了二夫,这在鲁四老爷看来非常不吉利,在祭祀时,把她从祭祀的大典中排除了,怕她玷污了祖先,综上所述,鲁四老爷是一个极为守旧,极其顽固的封建制度维护者,从而加剧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2.柳妈。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下层的劳动妇女,虽然柳妈的话语不多,但从少数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她的愚昧与无知麻木。柳妈是个信佛之人,当祥林嫂又向她说起过去的事时,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并阻止她说下去,接着是盯着她额角上的伤疤逗弄再用诡秘的神情说恐怖的鬼怪之事,劝她捐门槛后又把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之事传播出去,柳妈是个以慈悲为怀的信佛者,但对祥林嫂,她不是对不幸者的同情,而是对弱者的戏耍,柳妈像祥林嫂“指路明径”捐了门槛后,祥林嫂极度轻松,以致在祭祀时坦然去拿祭祀用的酒杯而被喝止,而后精神崩溃并最终沦为乞丐,柳妈将封建鬼神说,将天堂地狱之封建说带给祥林嫂,使文章的一开头就出现了祥林嫂问我堂地狱的说法,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推上了一个新的起点。3.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受封建思想残害的人。上面提到的鲁四老爷和柳妈只是当时那个社会中千千万万中的两个典型的人而已,而这两个人代表的却是当时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例如《祝福》中的卫老婆子、丫鬟、祥林嫂的婆婆、叔叔、大伯等等,正是当时社会普遍人的愚昧、麻木和无知,才有了祥林嫂的悲剧,并不是其中的一两个人导致了她的这种悲剧而是众多被麻木的周围人在她的身上雪上加霜。
二、封建婚姻(婚姻悲剧)
《仪礼·丧服·子夏传》中提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小”将这句话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从这些上看,都说明了妇女在当时没有自己的地位,要依附男人而活,虽然《祝福》中的祥林嫂所处的年代是民国时期,但那时受封建思想毒害严重,大部分人都沉浸在旧时代里,在祥林嫂的第一段婚姻中就有着一定的婚姻悲剧。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比她小十岁,文章中提到祥林嫂大概二十六七,那么她嫁的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人,那么,这是祥林嫂所愿意嫁的吗?虽然《祝福》中并没有提到,但可想而知当时她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人家的人,死也是人家的鬼”所以当她的婆家要把她抓回去也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事,在现代的社会,如果丈夫死了,自己是有权再嫁与不嫁的权利,可祥林嫂是在她婆婆领了她的一千七百五十文钱后,在她淘米的时候两个山里男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把她抱进船去的,她们像对待一只牲口一样对待祥林嫂却是理所应当的,为什么她们敢于这样做呢?就是那些所谓的三从四德中的“既嫁从夫”的封建夫权在支持着她们.祥林嫂的第二段婚姻中,嫁给了贺家的贺老六,但这段婚姻并不是她愿意的,她的婆婆为了给他的小叔子娶老婆,将她强行嫁进了深山野鈎里,为什么她的婆婆敢这么做呢,因为封建的礼教,封建的宗法制度,然而,在那个社会里,这种事却是屡见不鲜的,从卫老婆子和四嫂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太太,我们见的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寻活得也有,抬到男人家闹的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对于这一段强加的婚姻是反对的,她在成亲的那天,“趁他们不小心松了手,就一头撞在了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可是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她的脖子上绞着封建礼教这条绳索,使他的反抗不成功,祥林嫂的第二段婚姻中终于交上了好运,“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上头没有婆婆,房子是自家的”还添了个大胖小子,但天有不测风云,她又经历了一次丧夫甚至丧子,家破人亡。三从四德中的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小”,现在她既无父无夫也无子,照理封建的婚姻制对她制约不了了,但在她还沉浸在丧夫丧子的悲痛里的时候,她的大伯来收了她的房子,将它赶走了,使她无家可归了。封建的宗族制又开始在制约着她,封建礼教一方面 要求妇女们在婚姻上要从一而终,做贞节烈妇,鄙视寡妇再嫁,一方面又要无情的剥夺她们做人的权利。在封建婚姻夫权、族权的制约下使祥林嫂慢慢走向悲剧的深渊。
三、祥林嫂的奴隶性格(自身悲剧)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烈妮娜》的开篇话中写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祥林嫂的不幸既有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共同不幸,也有她个人所特有的不幸。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下层农民阶级的愚和奴性,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在祥林嫂的一生中,她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绑缚在了奴隶的战车上,主要体现在:①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在比她小了十岁的丈夫死了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了鲁镇,在卫老婆子的帮助下,做了鲁四老爷家的长工,在《中国现代文学采英》中写到“她是一个善良、朴实、敦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祝福》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挡着”可见她一直在用自己的劳动取得这个社会对她这样一个寡妇的承认,“然而她反而满足了,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知道这时的祥林嫂已经做了奴隶,而且是暂时做稳了奴隶。②祥林嫂在暂做稳了奴隶后却好景不长,她被婆婆强行卖给了深山里做了农民贺老六的老婆,在《祝福》的描写中,祥林嫂当时是反抗了的,在四婶与卫老婆子的对话中可以知道祥林嫂在拉出较来后,在两个男人和她小叔子使劲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了案香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然而,我觉的正是祥林嫂的这种反抗才使的她的奴隶性格凸显出来,她反抗再嫁,在改嫁的过程中,这种“出格”的强烈反抗,维系的是“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信条,她的反抗并不是像《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那样是为了维护对爱情的忠贞而勇敢的反抗,刘兰芝的反抗体现的是对爱情的追求,是对自我的人生价值的追求,而祥林嫂的反抗是想获得封建秩序的认可,她受尽了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去维护了封建的礼教,她已经暂时做稳了奴隶,要以奴隶的身份去维护奴隶。③还是从祥林嫂的第二段婚姻来看,她是好运的,“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年底还生了个孩子,本来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可以这样一直过下去,然而,这个社会却要让她又作奴隶而不得,她的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贫病,儿子阿毛也被狼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了她的房子,她走头无路了,这个社会竟将她继续做奴隶的资格都剥夺了,她却顺从了,不反抗了,再次回到鲁家当帮工,从而过上了连奴隶都不是的生活。④正在她连做奴隶都不能的时候,迷信的柳妈又对她讲述了阴间的惩罚:“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了阴间,那两个死鬼男人还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不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祥林嫂被听了柳妈的话害怕了,她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了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好赎了自己的一世罪名,免得死后到了阴间再受酷刑”她终究信服了封建,迷信,终究被这个社会所吞噬了,麻木地去服从了、维护了封建礼教与迷信
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周围人的愚昧或封建婚姻夫权或者是封建族权的某个单个原因所导致的,也不仅是祥林嫂自身奴隶和被奴隶的性格所导致的,她的悲剧的一生是这个吃人的封建社会将周围人的愚昧、封建婚姻制的可悲及祥林嫂自身的原因一起导致的,每一个悲剧的原因就像是一幅催化剂,当这三种催化剂全部融在一起的时候,她的生命才开始真正的被吞噬掉。
参考文献: ① 鲁迅《祝福》摘自《彷偟》上海《东方杂志期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
② 鲁迅《灯下漫笔》摘自1925年《莽原》周刊第二期和第五期
③ 沈振煜《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摘自《中国现代文学采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④ 《礼仪·丧服·子夏传》
⑤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2008-6-1 人民文学出版社
⑥ 钱谷融《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四期增刊
⑦ 周作人、周建人《书里人生》河北教育出版社
⑧ 唐荣昆《关于祥林嫂的死》摘自《名作欣赏》1986年第四期
⑨ 杨剑龙《鲁迅小说中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三期
第三篇:被解释的人生悲剧 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被解释的人生悲剧 ——谈祥林嫂之死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者与他所要理解的对象都具有自己的视界。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初的视界(亦称“初始的视界”),而理解文本的人,有其时代氛围中形成的视界(亦称“现今的视界”)。蕴含于文本中的作者的原初视界与对文本解读者的“现今视界”之间存在着各种差距。这种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文化情景变化引起的差距是任何理解者都不可能消除的。伽达默尔主张,应在理解过程中,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达到“视界融合”,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界,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这个更高、更优越的新视界既包含了文本和理解者的视界,又超越了这两个视界,而给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我认为超越文本的原初视界和文本理解者的现今视界不是没有条件的。如果文本理解者无法正确理解文本的原初视界,那么理解者的现今视界就可能是一种不合法的偏见。“视界融合”就可能成为一种虚假的融合。从这点看,阶级论的观点,甚至启蒙的观点都是对鲁迅小说《祝福》视界的曲解。鲁迅的小说《祝福》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不仅在于小说通过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而且文本还站在更高的人文高度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笔下人物的人文关怀。在一般理解者的视界里,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根源是她生存的那个社会现实。许多文学评论把鲁镇封建意识、迷信意识视为是祥林嫂人生悲剧之最终根源,并把鲁四爷视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和祥林嫂之死的谋害者。但在文本的原初视界里,鲁迅并没有绝对地把人分为富人和穷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而是把人看作不同生存状况的人。人生悲剧的诞生与其生命存在的外界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但悲剧的根源往往隐藏在于个人自身的存在之中。小说《祝福》就揭示了这样一个人生的真理:祥林嫂人生的悲剧是其生命意义被解释的悲剧。
伟大的作家总是立足于真理的高度来俯瞰人生的。在小说《祝福》的文本中,鲁迅并不像有些理解者那样,只懂得同情穷人而对富人抱有阶级的偏见。鲁四爷也并不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化身,相反,他本身也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受害者。如果说鲁四爷是祥林嫂的直接迫害者,那么柳妈与鲁四爷有什么不同?如果柳妈的愚昧对祥林嫂的伤害我们能谅解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谅解鲁四爷呢?人们往往将祥林嫂的悲剧归结为以鲁四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祥林嫂迫害的结果。其实文本中的鲁四爷并不像黄世仁迫害喜儿那样迫害祥林嫂。相反鲁四爷对祥林嫂的遭遇还抱有同情心。他虽然“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还是收用祥林嫂做女佣;他也没有意要欺凌祥林嫂,倒是如数给祥林嫂工钱。当祥林嫂再度守寡后,鲁四爷虽然很是忌讳,“起初还踌躇”,但听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后,“眼圈就有些红了”,最后仍然收留了她。对祥林嫂后来做活的迟钝,鲁四爷“已颇有些不满了”,但也并没有怎样苛待她,只是不许她插手祭祀活动而已。至于祥林嫂丧失了劳动力之后被鲁四爷辞退,这在当代理念下也没什么不合情理之处。我们再来看着鲁镇上的一般人,虽说他们对祥林嫂也没有什么恶意,然而因为祥林嫂寡妇再嫁,他们和祥林嫂讲话的音调就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了”。他们对祥林嫂其后的不幸遭遇虽然“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但人们“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祥林嫂最终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知道他们在嘲笑她,嘲笑她“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相比之下,鲁四爷对祥林嫂善意多了。可见,把鲁四爷视为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制造者是阶级论意识下对文本产生的一种曲解。
封建的礼教是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性美的理解和解释。不可否认,它曾经是积极的、进步的、文明的。在封建社会走向没落之前,中国人曾经幸福地陶醉于其中。到了十九世纪欧美已经进入工业化文明的现代社会,中国社会仍然要求人保守着封建礼教。由于理解和解释的历史性原因,封建礼教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发霉变质,成为一种毒素。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思想在现代文明之光的照射下,其愚味的本质便是一览无遗了。这点不仅鲁迅能认识到,与鲁迅同时代的知识者,甚至鲁迅上一辈的知识者也早就认识到。但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是怎样毒害人的,这点却是鲁迅的独到的发现。鲁迅先生发现,社会是通过撑控人的思想能力,控制人的理解能力,使人不能或不能独立去理解、解释自身存在的意义而处在生命意义被解释的生存困境之中。封建社会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其目的就是使女子丧失生命的理解能力和自我解释的能力。“无才”使人缺乏海德格尔所说的“理解的前结构”,伽达默尔认为,“没有理解的前结构,理解就不可能发生”。这是人生的愚昧真相。对于国民的这种愚昧,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并没有把人生悲剧的根源完全归结于社会。相反,他把人生悲剧的根源追溯到人个体的生存状况。鲁迅虽然没有直接用理论阐明他这一方面的思想深度,但小说《祝福》就十分明晰地体现了作者这一视界。
在鲁迅看来,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就在于她个人严重缺乏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宇宙的理解能力,从而造成祥林嫂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定,使她一辈子无法走出自我生命被解释的愚昧困境。简而言之,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就是生命意义被解释的悲剧。
小说开头用倒叙的手法写祥林嫂之死,并且鲁迅先生着重描写了祥林嫂死前对“我”的一问。祥林嫂无法解释“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等困惑。于是,她必须找他人替她解开生命中的这个困惑。她遇到了“我”,认为“我”能解开她之困惑,并且理由是,“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鲁迅这样写祥林嫂死前的这一问,其意义是十分深刻的。首先小说点明了祥林嫂不是死于社会暴力的迫害,而是死于自身的精神压力。其次,揭示了祥林嫂死前对自己命运悲剧的一点觉悟:她的痛苦和不幸来自不识字、没见过世面、见识少。这些文本语言已表达的意义背后隐藏着未表达的关联意思是:祥林嫂理解能力的限定使她无法接近生命存在的真理。她的生命意义只好由别人或社会替她解释。于是,小说通过写祥林嫂逃婚、抗婚、再婚、丧夫失子、再次回到鲁镇的种种遭遇,逐步揭开了祥林嫂生命被解释的悲剧根源。
祥林子死后,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筹钱给小儿子结婚,逼迫祥林嫂改嫁,但祥林嫂不肯服从。对封建的礼教观念来说,这是不孝之举。但为了保住女人的贞洁,她放弃了孝道而逃婚去鲁镇。被贺老六抓到贺家沟,她以死抗婚,也是为了捍卫女人的贞洁观。在祥林嫂看来,女人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贞洁,有了贞洁才有脸做人,失去贞洁就没脸做人。这是封建礼教写入个体生命价值观中的“道德”直觉。不但祥林嫂有这种“道德”直觉,鲁镇上所有的人都有这种“道德”直觉。这就是鲁四爷为什么厌恶寡妇、鲁镇上的人鄙视祥林嫂头上伤疤的原因所在。封建礼教所宣扬的孝道、妇道、世道等观念,以思想碎片的形式构成了祥林嫂理解人生意义的前结构。但由于这个前结构是以思想碎片构成的,其肤浅程度使祥林嫂缺乏的超越理解的能力,使她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停留在理解的前结构上。这就造成了生命意义被解释的困境。
不识字、少见识、不见世面所造成的祥林嫂的精神状态,不仅社会容易占领她的理解能力和解释能力,就是像柳妈这样精神匮乏者也能轻易地在祥林嫂的生命画布上涂画。柳妈告诉祥林嫂,死后阴间里的祥林子和贺老六会争要她,阎王为了公正,会用大锯把她劈成两半,一半分给祥林子,一半分给贺老六。在柳妈看来,祥林嫂和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柳妈还告诉祥林嫂,“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祥林嫂未曾知道的有这种事,她先是显出恐怖的神色来,后就非常苦闷起来,“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小说让我们看到,封建的迷信思想就这样轻而易举地侵入祥林嫂的精神之中,并且毫无阻挡地解释了祥林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命意义。在这里不难让人感悟到,人生也许本无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解释出来的。每个人都要去解释自己人生的意义,这就像一台电脑,不管这台电脑是哪一代的产品,不给电脑安装操作系统,这台电脑就没有意义,而给这台电脑安上怎样的操作系统(DOS系统?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 XP?或其他的操作系统?),这就造这台电脑不同的存在境遇。人自身对生命、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意义的不同解释,形成了个体人生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是掌控人自身命运的“操作系统”。但是,由于个人受理解能力的限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去解释自我人生的意义和把握自我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解释人生的意义就像在一张洁白的画布上画画,有绘画能力的人喜欢自己画,不愿意让别人替他画,但是没有绘画能力的人,其人生画布也不会空白着,它必定会遭到被别人或社会以他人的意志涂画。这就是生命被解释的悲剧。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种悲剧之中,只是被解释的程度不同而已,就是思想家的思想也难免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可见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具有普遍性的意义。祥林嫂只是这种人生悲剧中的典型。生活在鲁镇上的人,特别是那些鄙薄、嘲笑祥林嫂失贞的人,他们的人生同样具有被解释的悲剧性。主张祥林嫂不如再强一点一头撞死了事的柳妈,也是活在非自我的精神世界里,其自身生命真实被遮蔽的悲情不亚于祥林嫂。就是鲁四爷也逃不出这一时代性的人生悲剧的游戏法则。鲁四爷作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讲理学,自身却也困在理学的视界里,不能自拔。所以他也躲不开自我人生被封建思想解释的悲剧命运。在鲁迅的视界里,鲁四爷厌恶寡妇、忌讳祥林嫂端他祖宗祭器的愚昧和祥林嫂的捐门槛信地狱的愚昧没有本质的差异,却显得更可悲,更值得我们去同情。
当然,鲁迅先生隐藏在《祝福》文本中的原初视界远不止上文所描述的那么简单。上文所分析的只是敞亮了长期以来被理解者的解释所遮蔽的文本原初视界一个方面的真实。当我们敞亮了这个真实,我们才能认识到《祝福》文本所包涵的人文关怀的高度和深度,才能理解《祝福》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在探究祥林嫂死亡原因的时候,鲁镇人的冷漠应是重要原因。在这样的环境里,祥林嫂缺少真正的倾听者、同情者。在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丈夫和幼子的死对祥林嫂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她才会和老车夫姚纳一样,神经质似的不断向周围的人诉说阿毛的死。
反观鲁镇人的态度,我们看到同情心的缺失使鲁镇的人一开始就怀着寻找谈资的心态来听阿毛的故事,他们不是要来安慰祥林嫂的,即使一开始他们听了阿毛的故事,会“陪出许多眼泪来”,但他们脸上却分明有着“鄙薄的神气”,然后是“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很显然,听阿毛的故事,只不过在满足着他们猎奇的心理,是在对别人不幸的咀嚼中获得对自己卑微生活的满足感。在他们眼里,祥林嫂是个不值得同情的不祥之人,鲁镇的人不会慷慨施舍自己的同情心给这样的人,在礼教和人性面前,鲁镇人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存天理,灭人欲”,高高在上的冰冷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压抑着人本身的同情、怜悯。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当祥林嫂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之后,她再讲阿毛的故事,就“只值得厌烦和唾弃”。这是比姚纳得到的更有过之的一种冷漠和麻木,姚纳还能和老马倾诉,而祥林嫂只能“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着‘我真傻’
:以祥林嫂的悲惨经历来控诉封建社会里封建制度及封建统治对人性的残害和销毁,写人世间的冷漠和冰冷杀死了一个贫弱的下层劳动人民,以说明封建统治的黑暗和无情。顺便也有她的反抗和不满。
其实这些东西是有的,但是跟重要的我个人为是对人性的扼杀和毁灭。是因为很久以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都是人不在场的,更不用说什么人间的真情和觉悟。人本身是不同与动物的,但人的愚昧和邪念让人几乎成了与动物无疑的生物。我们生存不是为了追求更高意义的价值,而是仅仅为了生而活。我们的民族没有信仰和宗教情结,缺乏控制力和抑制力。所以善良的人更善良,邪恶的人更邪恶。
第四篇: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礼教,引出了社会的本质。【关键词】
悲惨命运
原因
社会本质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足迹。
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先是丧夫,再改嫁,丧子,又被逐出鲁家,最终没有得到未庄人的谅解被逐出未庄而精神崩溃,她从未想过抗争,从未做任何改变,最终在绝望中离开。但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同时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她吃苦耐劳,身体状态良好。但在旧社会她夫死后,被逼再嫁,儿子死后呗逐出家门,得不到人们的谅解而精神崩溃,最终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在《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具有一种中国封建传统妇女的性格。在当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的,妇女从一而终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一个寡妇,这种鄙视就更加强烈了,就连和她地位相当的柳妈也这样。然而,祥林嫂也就有反抗性,曾经试图反抗,但没有成功。尽管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正是祥林嫂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态,只是她无论怎样挣扎,她这个可怜的个体仍逃不脱社会的羁绊。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
第五篇: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
——0905019014 龚韦名
摘要: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
主题词:封建礼教 迷信束缚 悲剧形象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下,祥林嫂作为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出现并贯穿全文。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
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这首先表现在对于在封建礼教和迷信观念影响下的这个病态的社会,可以杀死千百个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露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那个时代的女人,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那个时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祥林嫂的婆婆在大儿子已死而没能留后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要攒钱为小儿子娶一房媳妇以续香火,就把祥林嫂卖掉。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相信封建迷信,柳妈等人连番恐吓她,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软弱无力,从而加重了末路人的苦痛。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封建礼教及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
祥林嫂悲剧形象的深刻性还在于它揭示了劳动人民如果不摆脱封建礼教与迷信的束缚,打碎这副沉重的精神枷锁,就不能避免悲剧的命运。
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他们对祥林嫂的死都多少不等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从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即使在最后,祥林嫂还是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的。祥林嫂悲剧形象的深刻性还表现在它把问题尖锐地提到“我”以及它把劳动妇女的悲剧和地主阶级的“祝福”进行了强烈对照,把富人过年“祝福”的场景与穷人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昭示出那个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文中有三处极有特色的景物描写,是通过比较、对照来交待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小说首段的开始:“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是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氛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是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是写年底送灶的场景气氛,对鲁镇过年“祝福”前的环境状况进行描写。小说第二段中“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是鲁镇准备“祝福”时的景况。
小说最后一段中又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这是鲁镇“祝福”时的情境,从以上三处环境气氛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鲁镇旧历年底的送灶——准备祝福——祝福的气氛是步步升浓,而祥林嫂的生活苦痛也是步步加重,最后在“祝福”的爆竹声中死去,这恰恰形成对比。三处环境描写,一面是火光及爆竹的亮和响,一面是天气的坏,雪花的大,越来越大,竟是团团飞舞,两种环境气氛绝然不同,一热一冷,互相呼应,对比鲜明地交待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具体背景。
最后的一段景物描写,富人在举行盛大的“祝福”仪式,鱼肉人民的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的时候,而孤苦绝望的祥林嫂却无立身之地,只能在冻饿中死去,在那个时代,这就是中国劳苦大众的命运。两相比较,贫富不均,死生不同,社会是多么的不公平!鲁迅正是用比照手法,对当时残酷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深刻揭露,真是入木三分。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在它的全部描写中,包含着打碎这个精神枷锁,改变那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呼吁,包含着为此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祝福》(鲁迅 著)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1世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