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需要回归
课堂教学需要回归
课堂教学是修炼学生素质的主阵地,素质的落脚点是能力,能力的奠基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先进的教育理念展示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成长目标。而过分渲染理念预示的结果,甚至作为评价课堂的唯一标准,实则是本末倒置,让课堂浮躁了。没有基础,哪来的能力?在浮躁、跟风、功利的时代,人们很容易不左就右,很容易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在倡导自主、主体、主动、互动的同时,课堂教学还是要回归到教育与教学并重,回归到“双基”的落实。先进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创新的方向和动力。理念是一种愿景、念想,课堂教学模式的千奇百态,大多是因为理念的牵动,应感激专家学者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前瞻设计。摘录几个有名的说法。
之一,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成为基于学生的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交流学生的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的真正的学堂。
之二,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搜索发现,概念由学生自己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自己去寻找探索,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
之三,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助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评价学生。
之四,有教为主宰到学为主体,由讲为主导到练为主线,由个体学习为主到合作学习为主,由被动学习为主到主动学习为主,由讲堂到学堂,由教师说和做,到学生说和做。
看上述表述,任何一个教育人都会心里热乎乎的,达到这样的效果,课堂该是怎样的景象啊!学生该是怎样的风貌啊!强调了自主、转变,也不难发现,教师哪里去了?基础知识哪里去了?研讨、交流多了,学生对知识的咀嚼、体悟哪里去了?实现这样转变的前提又在哪里呢?
素质与能力的支撑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响亮口号下掩饰或忽略的往往是双基,学生展示、学生互动、学生自主,需要的是能力,知识转变为能力要有过程,要在掌握、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否则,只能是用皮毛的知识去展示皮毛的能力,仅热闹不深刻,中看不中用,课上激情澎湃,课下一笑了之。
另一方面,新课程与对教师的培训在理念上又不完全吻合。新教材不重视知识的系统性,用大量的活动素材分割知识,冲淡了知识的叙说,很有可读性、趣味性,而失去的是基础知识的模板和功底。在对教师的要求上,强调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对知识重组,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重建知识结构,愿望是好的,自己总结出来的东西,比看别人的要牢,多数学生有这样的能力吗?学生不是发明家,不是理论家,还是以接受知识为主,以储备知识为主。现实又对自主思想进行拔高,讲求学生对现象的、零碎知识的显现表现,忽略了内在的、隐性知识的掌握,根基不牢,能力飘摇。
理念需回溯,课堂需回归,回归到教材,回归到知识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讨、展示,先悟出知识的内涵,再提升扩展内涵,展现自主、主动的能力,所以能力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是以知识为先导的,系统能力源于对系统知识的把握。
课堂教学怎么回归呢?
第一、构建知识树。每个单元、模块新授结束后,让学生把零碎的知识装扮成枝丰叶茂大树,体现把书本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规律。
第二、该讲的要讲到位。不能因倡导少讲而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系统的、难点、重点、疑点、边缘点的知识,要点透、讲透,不要一提讲就羞羞答答,讲课没有讲怎叫课?要协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速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
第三、放低难度。放缓坡度,增加密度,夯实基础、基本的主干知识,在此基础上逐级攀升能力。
第四、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专门的基础性的训练,让学生固化最基础的知识,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凡能用到的张口就来,熟记能诵,为进一步学习积累知识工具,打好基础。
最终归结为一点,任何时候的课堂,都要把落实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第二篇:市场经济 需要回归儒家思想
市场经济 需要回归儒家思想
内容摘要: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当代著名哲学史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凸显,需要倡导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后来理学的出现,承担了重建儒学价值体系的职能,通过对理论挑战和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回应,古典儒学通过理学而得以复兴。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凸显,需要倡导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市场经济的驱动力以利益为导向,但是以利益为导向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普遍价值,它只适用在经济领域,社会普遍的价值应该是社会关系的和谐、个人生命的提高等,而这些都不是市场经济本身能够提供的,就像一辆汽车,动力再好也需要一个方向盘,社会价值就起着方向、导引的作用。中华民族以长江和黄河流域作为中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拓展,两千多年的文明中,巨大的融合力、凝聚力均由儒家文化中来,当代社会也需要这种凝聚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文化基础开始重建,我们更加重视治国安邦的、安定团结的思想,在最近几年时间里,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对儒家文化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在中国文化中,儒学在当代的意义主要在社会伦理方面、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及个人精神和心灵的安顿方面,儒学思想回归不涉及政治制度的重新安排,与社会主义、自由主义都没有直接的冲突,我对儒学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
现在不光是儒家,法家、兵家大家都在读,现在读孙子的人可能比读四书五经的还多。读这些书的人,大部分都和现在的管理有关联。也有一部分是从文化教育出发,基本上是强调儒家文化经典,主要是《四书》。《四书》体现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这套核心价值观是跟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处境和生存条件相符的,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所以它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先人们,他们身上的精神,我认为主要不是来自于佛教,也不是来自于老子或者庄子,而主要是由从先秦开始,传承不断,一直到十九世纪的儒家文化。
后来理学的出现,承担了重建儒学价值体系的职能,通过对理论挑战和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回应,古典儒学通过理学而得以复兴。可以说,宋明理学对汉代以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新的反省,并通过这种反省致力于儒学的复兴。理学虽然明确声明自觉承继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实际上理学思想体系中也扬弃了经学、玄学、佛学及道教的思想。理学能够在宋以后获得这样的发展,正是因为它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地吸取了不同思想的营养。从中古一直到现代,中国文化一直在和各种外来的文化因素的互动场域里面不断发展。儒家文化只有深入探讨作为他者的佛、道思想,才能够反过来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掌握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外来因素并不是儒家发展的障碍,恰恰可能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一些营养、契机,给儒家认识自己提供更好的参照。在19世纪后期以来,我们面临着新的现代化社会变迁的时代,遇到了更广泛的世界文明的环境,同样也遇到了社会价值的重建的课题等,重新再看宋明理学的产生、建立和发展,也有可能为我们今天提供思想文化上的启发。
第三篇: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安徽明光市第三中学
张艳
一、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呼唤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但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机械式教学过程,结果是教学失去活力,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学生手中薄薄的几本教材,居然囊括了古今中外五千年的历史。教材里只有气吞万里的宏观历史,没有鲜活生动的微观历史。以选修一为例,其中涉及到的改革人物基本上古今中外王侯将相,而且都是成功改革的历史。历史教学的好不好评价只局限于一份100分的试卷,实施历史教学的目的沦落于应付高考。所以在历史课上,老师宣之昭昭,学生听之昏昏。这完全背离了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2可能性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 “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关联。”可见,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2006年秋季新课程正式在安徽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生活,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能力,并能学以致用。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引进,标准化课堂的建立,这也为我们创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准备了物质条件。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我在这个理念引导下,我对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实践尝试与探索。
二、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尝试与探索 1教学理念生活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中来,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我们只有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也是时代的要求。
2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接受知识影响很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用生活化的语言来传授知识的话就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生活化的语言需要教师恰当的将生活中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出来。百家讲坛中的袁腾飞在讲解内阁和丞相的区别时候,做了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他把皇帝、丞相和内阁大臣分别比喻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董事长的秘书。在一个公司里董事长具有最终决策权,总经理拥有一定的策划决策权,而董事长的秘书看上去十分的威风,但要始终听从于董事长。这些关系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丞相是中央一级的行政大臣,对皇帝有一定的约力。内阁是内侍机构,对皇帝没有约束力。学生进而对书本上这些句子就很容易明白。再则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说从明清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并走向衰落。
3教学内容生活化
历史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作取舍,可以选用当前有针对性时政热点作为素材,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资源,也可挖掘自身的资源,“现身说法”。尽可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学习内容生活化。比如史论一直都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的反映” 是贯穿整个必修三的一条史论,也是常常运用于历史材料解析题中。我在阐释这条原理时我就设计了两个个问题。为什么上海会出姚明,而明光就出不了呢?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会有姚明,文革时期出不了呢?我让学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高三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时,到宋代史部分我给学生编成了一个历史讨论剧《宋太祖赵匡胤睡不着觉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1、初登皇位的赵匡胤要对付哪几种人?
2、哪些人是赵匡胤可以利用的人?
3、分析赵匡胤的解决办法有哪些利弊,后人又是如何解决其弊端的? 学生们化身成宋太祖赵匡胤,在热烈的讨论中,把散见于必修和选修部分的宋史有机串联起来,深化了学习。4教学手段生活化
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依然是粉笔加黑板。虽然老师口若悬河,但是学生反映平平。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感受。习主席开启了“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国梦”也成为今年高考的热门考点。什么是中国梦?在“中国梦“这个热点中囊括了高中历史的哪些知识点?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审视我们的历史,又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抽空给学生播放了一部中央电视台记录片《大国崛起》。在这部记录片中涉及很多我们教材上涉及的知识点,同时每个大国的崛起至少可以给学生一些有益的启迪,学生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学史绝非是简单的背诵,也绝非是仅仅应付高考,学习历史的目的以及历史本身的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了学生。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5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关注。高中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其求知欲特别强烈,但是由于学生的时间限制,接触面比较小,对于国际国内社会热点虽然关注,但是往往了解的内容有限,这样就使得历史教学与现实有了结合的空间,教师应该通过国际国内社会热点的结合,使历史教学走进生活,更加与现实贴近,这样有利于使历史教学增强趣味性。我要求学生遇到热点问题,要不自觉的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原因,提炼特点,总结影响。2013年彭丽媛女士随习近平主席出访并在南非做演讲,这件事情我曾让学生探讨如果你是出题者你会从哪些角度来出题目考察。学生发言踊跃。有人说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角度,有人说从妇女解放角度,有人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角度。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样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体会到学史的乐趣。
6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广大历史老师越来越注重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却往往忽视了历史课后作业,作为教学环节之一,这是不可以轻视的。戏说历史、穿越是影视中的常见题材,其中有些剧情和教材相印证,更多的剧情纯属编者不负责的胡扯,学生是分辨不出来的。学生在观赏电视剧的时候更多关注剧情的发展以及主人公帅不帅,很少去想为什么会这样。有次上完宋史后针对《少年包青天》剧情,我设计如下问题:
1、包青天为民伸冤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说包青天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呢?
2、在宋代会不会出现“小蜻蜓”这样的人物?
3、包青天在当时担任什么官职,他有什么权限呢?
4、包青天办案的阻力到底来自哪里?受阻说明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设置具体的分值。但这些问题的答案来源于书本,同时也在不断找茬中获得了学习历史的乐趣以及作为文科生的自豪感。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我们只有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真正让历史大课堂焕发出活力,教学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让教学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这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目标所在,也是新课程的理念所在。我相信在各位历史教师的不断探索中,在不断总结、归纳、反思中,高中历史课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正向着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课堂需要回归本真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
城厢小学 关明儒
今天,我参加了宽甸县学校领导培训会,听了进修学院江锡琴主任的《回归语文课堂本真》报告,我受益非浅,这些年存在心理的一些疑惑,一些想法与江主任的想法产生了碰撞,下面就我的一些体会与大家谈谈。
目前,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各实验区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语文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都投入到了改革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力图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每一节课之中。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课改的步伐,不但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了教师的观念,而且能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整节课堂上气氛浓,表扬声、鼓励声接连不断,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不难看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形式化,忽略了重点化,有时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随风而去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骨干,在四十分钟里,教师准备好的课堂教学应邀经受学生八面来风的考验,课堂内容是一面旗帜,要随风而动,亲切自如,又始终保持鲜艳明亮,让人容易接受。如教学《荔枝》一课,在考虑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同时,课堂底线是:围绕母亲的四件事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教师为了显示课堂的开放,个性的张扬,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母爱是怎样理解的,以及怎样孝敬母亲,顿时,整个课堂像炸开了锅,学生神采飞扬,老师应接不暇,手忙脚乱,课堂热闹非凡。说母爱是遮雨的伞,是清凉的风。而忽略了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事例写出母亲喜爱荔枝,而舍不得吃,以及做儿子的遗憾和对母亲的怀念。把语言文字训练课上成了政治课,一节课下来,学生既没有好好读课文,也没有真切体会到母爱。因此,如果不对诸多内容进行突破,重组、整合,只蜻蜓点水般顾及所有细节,一味的围着学生转,表面上看似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步骤井然,实际上是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这样做不但丢失了课文内容还丢失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这是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 却有所忽视。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的性质,在把人文精神的熏陶与语文工具的掌握有机地统一起来时,是否厚此薄彼有失偏颇了呢?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生成性言说上,消耗在人文熏陶上,语言文字的训练淡化了,语文工具的掌握有所忽视了。防止语文课的缺失,我认为有必要强调“加强语文意识,重视基础训练”的话题,对语文教学的重心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在小学阶段,严格的字词句段篇基本功训练,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是学习语文永恒的主题,是有识之士反复强调的,切不可有所忽视。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意识,笔者所说的语文意识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始终不忘记一名语文教师的职责。
二、刻意追求新意热闹
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就有了部分教师的可以标新立异。如有位教师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狐狸3次对话找出来细读、品读、品味,结合狐狸与乌鸦的表现谈想法。当学生畅所欲言说狐狸“聪明”,很有意志力。(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法内容,知道乌鸦开口)教师认为该学生这种见解很有创意,赞不绝口,大加鼓励。这种教法尊重了学生独特体验,但忽视了正确引导,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果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对上述两种观点开展讨论,狐狸究竟是“狡猾”还是“聪明”?通过讨论,统一认识:狐狸是“狡猾”,因此它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不道德的。这是本文的价值取向。这种教法既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意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新理念。
再者,有些教师在实行新课改中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可以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如一位教师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教师反复让学生上台表演董存瑞炸暗堡昂首挺胸的动作,并配上语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不少学生由于是第一次上台表演,故此动作语言难免僵硬,以致引来笑声一片,可教师依然乐此不疲地指导表演„„学生在前俯后仰的笑声中感受到的只是滑稽有趣,全然忘却体会感悟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岂不是对文本和英雄亵渎?
三、一味地使用多媒体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时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分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始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把需要学生抽象思维的东西过多地变为形象思维,会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因为学生以看代替了自己的读与思。因此,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不是不用,而是要用得恰如其分,精妙得当,切忌摆花架子或画蛇添足。
四、追求朗读形式
比如,曾经在我们的课堂上流行过齐读,现在我们的课堂自由朗读最为时髦。一节课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用你喜欢的方式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初闻此言,感觉很新鲜,仔细思量,又发觉有些不妥。既然是美美地读一读,那就要能够表现出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可又用的是“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试问:默读能美美地读出黄河壶口瀑布气势磅礴的撼人力量吗?大声地诵读能表现出《纸船和风筝》中小熊和松鼠之间动人的情谊吗?所以,这种看似十分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说法,实际上是违背语文教学实际的一种做法。
下面是一组常见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生:(全班同学双手持书将书垂直立于桌面,不约而同地齐读起来。)
师:(一边使劲地拍手,一边大声地喊着)停下来停下来,不要齐读,自己读自己的,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叽里呱啦地开始读课文,开始的时候,学生速度慢的慢,快的快;声音响的响,轻的轻。可是过不了多久,大部分学生又情不自禁地齐读起来。有个别先读完课文的同学,放下书本,端正坐姿,目不斜视。教室里的读书声越来越轻,结果还是有不少同学没把课文读完,看到这静悄悄的课堂,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读下去了,只好坐等老师发话。)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自由朗读相对于齐读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然而,上述案例中的“自由朗读”却并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这种争先恐后的朗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朗读,甚至可以说是在老师强调下的非自由朗读。快快慢慢是自由朗读的假象。学生完成自由朗读的任务后,就像机器人一样等待老师发布新的任务,这样的朗读仅仅是为读而读。其实,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断断续续的,是反反复复的,是写写画画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但是,我们的教学所面对的是儿童,是未成年的小学生,要引导他们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朗读境界,并不是简单一句“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能够完事的。
五、教学板书杂乱无章
“字是文章皮”教师的书写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功。不说写得如何好,但起码要规范、整洁,切忌杂乱、零碎。一位教育家也说过:“设计板书,我们要提倡简而明,反对多而乱,堵塞学生思维。”所以对于板书的设计,教师要了然于心,用意明确,字眼精炼,可用线条组合,增加美感,学生一看就产生感悟,焕发体验,达意传情,这样才能省时省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说和做,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的更精彩。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返璞归真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城厢小学 关明儒 2016-12-2 洗尽铅华
..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呼唤“回归” 需要“三性”统一
小学语文课堂呼唤“回归” 需要“三性”统一
——“云南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一会场)启示录
云南省小语会副理事长、省特级教师
彭慧勇
由云南省教科院和云南省小语会组织的“云南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于2010年5月23日至26日在美丽而充满彝族特色的楚雄市顺利举行。笔者有幸参与了第一会场(赛场)的组织及评委工作,观摩了来自昆明、曲靖、楚雄、文山四地(市)6位选手的12节展示评比课。这次参赛的选手都是历届省小语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其中还有两位曾参加过全国教学竞赛并获大奖),且年龄在35岁以下,可以说都是我省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流青年名师。尽管组织者已从活动名称、课题选定、教学课时要求、设奖等方面尽量淡化“竞赛”,尽量增加教学展示、交流、研讨的学术气氛,但选手们个个都是我省的小语教坛精英,功底深厚,各具优势,整体教学水平很高,在鹿城的角逐也就显得异常地激烈。
这次活动最大的变化有三,一是把历年的“竞赛活动”改为了“展示评比活动”;二是把历年的“一课时教学”改为了“两课时教学”;三是把历年的“地州(市)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选手条件改为了“省历届阅读教学一等奖获得者”。变化虽然不多,也不算太大,但笔者、参赛的选手和近700名(一会场)参与观摩学习的教师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我省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在不断深化和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和“‘三性’统一”两大主题强烈地撞击着笔者的思想,6位我省小学语文教学一流青年名师执教的12节展示评比课给予笔者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和深刻的思想启示。
启示一:小学语文教学呼唤“回归”
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与一切社会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摆脱不了“钟摆现象”,因此,只有不断地呼唤“回归”,及时地呼唤“回归”,使“回归”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才能保证小学语文教学永远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前进、前进进。
第一,“回归”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生字词”的教学,都把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作为第一教学目标,安排了充足的教学时间,设计了系统的教学程序。注意把识字、识词与写字、用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注意通过示范和讲解指导学生的书写。“集中识字”与“分步识字”结合,小“集中”大“分步”。低年段因学生拥有的字词量
少,识字量又大,在第一课时适当集中识字。中高年段因学生拥有的字词量逐步增多,识字量又逐步减小,在一、二课时中实施分步识字。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都把准确、熟练、有感情朗读课文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设计有“自主练读”、“同学相互评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朗读”、“感情朗读”等教学环节。朗读训练充分,朗读指导充分,情感表达充分。每一位教师都力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语言文字”与“艺术文化”的统一,既重视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书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又重视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哲理、精神、美等内容。在大“统一”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年段、不同教材,又有小“侧重”。低年段多侧重于“工具性”和“语言文字”的学习、训练和使用,而中高年段多侧重于“人文性”和“艺术文化”的感悟、提炼和拓展。
第二,“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教学规律。第一课时,开课首先安排几次阅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或提炼主要内容;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划分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有时还安排深入学习一小部分具体内容。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精读句段,深入学习各部分内容;最后又通过“整体感悟”、“升华提高”或“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回归,再回到课文整体。每一位教师都遵循了从“思想情感”到“语言文字”再回到“思想情感”的规律。开课先“以境诱情”、“以言诱情”、“以情诱情”,确定情感基调,奠定情感基础;课中“读文生情”、“披文入情”、“品文悟情”,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和所蕴含的情感,学习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技巧和方法;结课时“回味体情”、“升华激情”、“共鸣抒情”,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与作品和作者的情感达到一致,实现共鸣和升华。每一位教师都遵循了“读思结合”的规律。教学过程动静结合、动静搭配、动静交替,既有“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浮想联翩”,又有“专注练习”、“凝神静思”、“潜心悟道”。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节奏感强,教学效果好。
第三,“回归”学生的发展。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深度等方面的选择,给予学生很多鼓励和赏识,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每一位教师都精心设计了各项训练的程序和层次,特别是“双基”的训练,教师都精心安排了多次反复的训练程序,既有“点”(个别学生)的训练,又有“面”(分组和全班)的训练,有时先“点”后“面”,有时先“面”后“点”地进行训练。经过多次反复地训练,学生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知浅”到“知深”、从“不熟”到“熟”、从“不精”到“精”的发展变化过程,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每一位教师都注意把“教师的提问、引导和总结”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发现、感悟和表达”,把“教师个人的才能”巧妙地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才能”。教师尽量控制和减少直接提问、引导讲解和概括总结,多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参考资料等后自己发现和感悟到知识和方法,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进行初步地运用。教师尽量少读、少讲、少示范、不表演,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习、多表演。这一转化,转出了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转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张扬与发展。
启示二: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三性”统一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定是也必须是“有趣性”、“有效性”和“有用性”三者的兼备、三者的平衡、三者的融合。其中,“有趣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有效性”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有用性”是教学成功的根本目标。没有“有趣性”作为前提,“有效性”和“有用性”将失效大半,甚至无从谈起;没有“有效性”作为基础,“有趣性”也就失去了意义,“有用性”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没有“有用性”作为根本目标,“有趣性”和“有效性”就都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动力,失去了价值。
第一,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有趣性”的实际价值。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把握住小学生好新、好奇、好玩、好动、好胜的特点,瞄准学生的情趣点,或创设情境、或质疑问题、或设置悬念、或巧布难关、或轻拨心弦,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入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视频、音频、文字等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声色俱佳,多重互交,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情境化,真正实现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完全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沉浸在情境之中,在情境中读、情境中思、情境中悟、情境中练、情境中议、情境中说、情境中演,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多种能力都得到发展。做到了知识生动、形象,学习轻松、有趣。每一位教师都能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选择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新颖。特别是一些趣味性强、游戏性强、活动性强、时代性强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枯燥重复的生字、朗读、背诵等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第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程度。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能从语文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全面确定教学目
标,然后依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标设计教学程序,依标选择教法和学法,依标实施练习与评价,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每一位教师都注意提高教师指导作用的针对性,针对教学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共性问题、学困生问题、发展性问题等进行指导。基本做到了共性问题全班指导,小组问题小组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每一位教师都在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多方预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情,结合教学实情,及时调整教学,及时生成教学,保证了教学的完整与成功。每一位教师都注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评价、矫正、补偿机制,注意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一点点错误、含混、不畅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训练、及时掌握。
第三,小学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有用性”。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读书的姿势、语速和语调,从写字的姿势、笔顺和结构,从读书与动笔、读书与思考、读书与联想等的习惯上来要求学生和培养学生。每一位教师都注意使“读写结合”、“讲练结合”、“学用结合”,教学都精心设计了写字、写词、写句、写片段、写小诗、写感言等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及时转化为能力和作品。每一位教师都加强了语言的积累,注意引导学生在多读、多品的基础上,多诵、多记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经典课文,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每一位教师都做到了教态亲切,情感饱满,语言准确、流畅、富有魅力。教师以自己的真情和深情时时感染着学生,以自己的激情点燃了知识。教学中教师循循善诱,多用激励和赏识,最大限度地呵护、保持、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启示三:小学语文教学“艺无止境”
小学语文学科因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无论在教学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深度与广度的把握、课外教育资源的选择与运用、学与用的结合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对教师的语文素养与百科知识、社会经验与文化品位、教学的技术与艺术水平和能力等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当前,各个版本的新课标小语教材中高段的许多课文,其生活背景、语言技巧、文化内涵等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这就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大的自由空间和很多不确定性。因此,这次参加展示评比的部分教师的教学也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遗憾”,留下了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探讨的问题。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和思考,使读书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除了多读教材和教育理论书籍外,还应该多读一些文学、文化、哲学、美学和科学常识方面的书籍,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逐步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逐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技术与艺术水平。从而更准更好地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广度和多重文化内涵,设计出符合学生“多重发展需要”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兼备”的“开放型”语文教学。
第二,小学语文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突出“年段特点”和“文体特点”。教学要进一步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和不同年段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学习方法和经验层次,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突出教学的“年段特点”。低年段的教学,趣味性还要强一点儿,游戏活动还要多一点儿,动静交替还要快一点儿,学法指导还要细一点儿;而中高年段的教学,教师要放手一点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要强一点儿,思维训练的深度、难度要大一点儿,对人文内涵的提炼要广一点儿、高一点儿。教学要依据教材的不同文体,采用与文体协调一致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利用不同文体的风格和优势,彰显教学的风格和魅力。“童话故事”宜多采用“情境剧排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儿童故事”宜多采用“角色体验”的方式进行教学,“诗歌”宜多采用“吟诵”的方式进行教学,“美文”宜多采用“文艺品赏”的方式进行教学,“科学说明文”宜多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