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角形的外角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外角教学反思
学校:弥渡县弥城镇第一初级中学
姓名:李凤祥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与同学交流合作,大胆探索、猜想,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老师“导”学生“学”。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这节课中,对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证明,我本来担心学生想不出这么多方法,事实证明我错了,他们不但想出来了,并且速度很快,思路明确。
讲课要“少而精”,要围绕重点内容讲透,不要贪多。我在讲这节课时,把外角和定理也设计进去了,还有配套练习,因此,对前两条性质的巩固处理得很匆忙,导致部分有囫囵吞枣的感觉。
归纳、对比对于知识的掌握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找出好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捷径,并熟练应用。本节可中有的学生尽管知道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确仍旧习惯性地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外角,费时费力,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就是缘于这一点。“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且有利的解题方法,而课件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工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利用课件演示三角形内外角的拆分及合并过程,再次利用白纸画图,既复习了内角和定理及其推导过程,又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多边形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观看课件上∠1+∠2+∠3=?∠1+∠2+∠3+∠4=? ∠1+∠2+∠3+∠4+∠5=? 其实∠
1、∠
2、∠
3、∠
4、∠5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学生借助平角定义很快得到和为360°此时再告诉学生这些角就是外角,让学生观察外角特征,明确外角定义、外角个数、外角和的内容,这一切全让学生自己完成,使知识由难变易,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放映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中间贯穿鼓励性语言,并让学生自己讲解,锻炼学生勇气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可见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来。
其次通过四道习题巩固知识点后,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多边形,它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相邻内角的1/6”,课本习题是1/5,学生完成书上习题时大部分都先求内角度数,再求边数,做此题时角度为分数,学生潜意识认为不存在该多边形,因为除不尽,此题正好纠正了学生一个思维误区,我认为此题非常必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挖掘出一个学生极易犯的错误,有利于深化学生知识,且范宇老师用(n-2)×180°=6×360方法解决更简单,更能使思维上升一个高度.
我们数学组在集体备课时对“如何引入外角?”产生了疑惑,于是我决定利用跑步身体转过的角度,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这样能真正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把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这种设计思路我觉得以后可以经常运用。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选取更好的事例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的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所以我们可结合学生实际适当改变例题,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理为趣,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我们要让学生感悟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第二篇:《三角形外角》教学反思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三角形外角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始终让我在思考,在尝试究竟怎样教会学生思考,才能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呢?听了向坝中学廖秀丽老师的一节课体会颇深,首先他利用几条直线相交分别做成的三朵小花,既复习了内角和定理及其推导过程,又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让学生观看花瓣上∠1+∠2+∠3=?∠1+∠2+∠3+∠4=?∠1+∠2+∠3+∠4+∠5=?其实∠
1、∠
2、∠
3、∠
4、∠5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学生借助平角定义很快得到和为360°此时再告诉学生这些角就是外角。
让学生观察外角特征,明确外角定义、外角个数、外角和的内容,这一切全让学生自己完成,使知识由难变易,本人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中间贯穿鼓励性语言,并让学生自己讲解,锻炼学生勇气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可见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来,其次通过四道习题巩固知识点后,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多边形,它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相邻内角的16。
因为除不尽,此题正好纠正了学生一个思维误区,我认为此题非常必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挖掘出一个学生极易犯的错误,有利于深化学生知识,且本人用×180°=6×360方法解决更简单,更能使思维上升一个高度。
集体备课时对如何引入外角?产生的疑惑,是利用跑步身体转过的角度,还是直接出示定义,要处理的非常到位,真正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
把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这种讲课思路值得我们借鉴,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和,选取更好的事例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的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所以我们可结合学生实际适当改变例题,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理为趣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我们要让学生感悟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第三篇:三角形的外角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外角教学反思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与同学交流合作,大胆探索、猜想,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老师“导”学生“学”。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这节课中,对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证明,我本来担心学生想不出这么多方法,事实证明我错了,他们不但想出来了,并且速度很快,思路明确。
讲课要“少而精”,要围绕重点内容讲透,不要贪多。我在讲这节课时,把外角和定理也设计进去了,还有配套练习,因此,对前两条性质的巩固处理得很匆忙,导致部分有囫囵吞枣的感觉。
归纳、对比对于知识的掌握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找出好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捷径,并熟练应用。本节可中有的学生尽管知道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确仍旧习惯性地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外角,费时费力,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就是缘于这一点。“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且有利的解题方法,而课件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工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利用几条直线相交分别做成的三朵小花,既复习了内角和定理及其推导过程,又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多边形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三角 形问题),让学生观看花瓣上∠1+∠2+∠3=?∠1+∠2+∠3+∠4=? ∠1+∠2+∠3+∠4+∠5=? 其实∠
1、∠
2、∠
3、∠
4、∠5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学生借助平角定义很快得到和为360°此时再告诉学生这些角就是外角,让学生观察外角特征,明确外角定义、外角个数、外角和的内容,这一切全让学生自己完成,使知识由难变易,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放映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中间贯穿鼓励性语言,并让学生自己讲解,锻炼学生勇气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可见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来。
其次通过四道习题巩固知识点后,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多边形,它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相邻内角的1/6”,课本习题是1/5,学生完成书上习题时大部分都先求内角度数,再求边数,做此题时角度为分数,学生潜意识认为不存在该多边形,因为除不尽,此题正好纠正了学生一个思维误区,我认为此题非常必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挖掘出一个学生极易犯的错误,有利于深化学生知识,我用(n-2)×180°=6×360方法解决更简单,更能使思维上升一个高度.
我在备课时对“如何引入外角?”产生了疑惑,于是我决定利用跑步身体转过的角度,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这样能真正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把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这种设计思路我觉得以后可以经常运用。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 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选取更好的事例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的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所以我们可结合学生实际适当改变例题,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理为趣,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我们要让学生感悟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第四篇:关于三角形外角和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始终让我在思考,在尝试,究竟怎样教会学生思考,才能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呢?听了七中范宇老师的一节课体会颇深。
首先她利用几条直线相交分别做成的三朵小花,既复习了内角和定理及其推导过程,又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多边形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观看花瓣上∠1+∠2+∠3=?∠1+∠2+∠3+∠4=? ∠1+∠2+∠3+∠4+∠5=? 其实∠
1、∠
2、∠
3、∠
4、∠5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学生借助平角定义很快得到和为360°此时再告诉学生这些角就是外角,让学生观察外角特征,明确外角定义、外角个数、外角和的内容,这一切全让学生自己完成,使知识由难变易,范宇老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放映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中间贯穿鼓励性语言,并让学生自己讲解,锻炼学生勇气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可见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来。
其次通过四道习题巩固知识点后,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多边形,它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相邻内角的1/6”,课本习题是1/5,学生完成书上习题时大部分都先求内角度数,再求边数,做此题时角度为分数,学生潜意识认为不存在该多边形,因为除不尽,此题正好纠正了学生一个思维误区,我认为此题非常必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挖掘出一个学生极易犯的错误,有利于深化学生知识,且范宇老师用(n-2)×180°=6×360方法解决更简单,更能使思维上升一个高度.小学生数学《三角形外角和》教学反思:总的来看范宇老师的课十分成功,集体备课时对“如何引入外角?”产生的疑惑,是利用跑步身体转过的角度,还是直接出示定义,她处理的非常到位,真正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把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这种讲课思路值得我们借鉴,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和,选取更好的事例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的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所以我们可结合学生实际适当改变例题,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理为趣,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我们要让学生感悟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第五篇: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外角
知识点:
1、三角形的外角定义:
2、三角形外角性质定理:(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外角和: 例题讲解:
例
1、如图
13、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点F,∠A=62°,∠ACD=35°,∠ABE=20°。(1)求∠BDC的度数;(2)求∠BFC的度数。
例
2、(1)如图9,∠α=125°,∠1=50°,则∠β的度数是_______(2)若∆ABC的三内角之比为2:3:4,则相应的外角的度数比为_________(3)如图11,AD是∠CAE的平分线,∠B=35°,∠ACB=75˚,则∠D=______(4)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于它相邻的内角的4倍,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一个内角 的2倍,则这个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是_________(5)如图12,五角星ABCDE中的∠A、∠B、∠C、∠D、∠E的和等于________
练习1.如图,AB//CD,∠A=40˚,∠D=45˚,求∠C和∠DEA的度数 2,如图,AB//CD,∠A=45˚,∠C=∠D,求∠C的度数
例
3、如图14,已知D为⊿ABC内一点,试说明:∠ADC=∠BAD+∠ABC+∠BCD。
例4.如图已知AD为⊿ABC的角平分线,求证:∠ADC=(∠ACE+∠B)
2例
5、探究1:如图(1),在△ABC中,O是∠ABC与∠ACB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通过分析发现:∠BOC=90°+
1∠A(不要求证明). 2探究2:如图(2)中,O是∠ABC与外角∠ACD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试分析∠BOC与∠A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探究3:如图(3)中,O是外角∠DBC与外角∠ECB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则∠BOC与∠A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只写结论,不需证明).结论: .
例6(1)如图1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请说明∠A+∠B=∠C+∠D;(2)如图2,AB∥CD,AP、CP分别平分∠BAD、∠BCD,①图2中共有________个“8字形”;
②若∠ABC=80°,∠ADC=38°,求∠P的度数;
③猜想图2中∠P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例7.△ABC中,AD、BE、CF是角平分线,交点是点G,GH⊥BC。求证:∠BGD=∠CGH.AFGEBDHC例8.如图,△ABC中,∠ABC= ∠ACB,BD为∠ABC的角平分线交CA于D,∠A= ∠ABD,求
∠BDC的度数
作业1.如图,△ABC中,CE为△ABC的外角平分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E,求证:∠BAC > ∠B
2、△ABC中,∠A: ∠ABC: ∠ACB=3:4:5,CE是AB上的高,∠BHC=135° 求证:BD⊥AC
3如图,在△ABC中,∠B=63°,∠C=51°,AD是边BC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求 DAE的度数。
4、如图,BE平分ABD交CD于F,CE平分ACD交AB于G,AB、CD交于点O,且A=48,D=46,则BEC=。
BAEHDC5.如图,三角形纸片ABC中,∠A=65°,∠B=75°,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ΔABC内,若∠1=20°,求∠2的度数。
6.如图,∠AOB=90°,点C、D分别在射线OA、OB上,CE是∠ACD的平分线,CE的反向延长线与∠CDO的平分线交于点F.(1)当∠OCD=50°(图1),试求∠F.
(2)当C、D在射线OA、OB上任意移动时(不与点O重合)(图2),∠F的大小是否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化,求出∠F.
7、如图,已知AB∥CD,BE平分∠ABC,DE平分∠ADC,∠BAD=80°,试求:(1)∠EDC的度数;
(2)若∠BCD=n°,试求∠BED的度数.(用含n的式子表示)
8.如图,∠A=10˚,∠ABC=90˚,∠ACB=∠DCE,∠ADC=∠EDF,∠CED=∠FEG,求∠F的度数.9如图,求各图中∠A+∠B+∠C+∠D+∠E的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