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议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议课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从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空气”单元中分离出来的,但没有照搬硬套,而是真正在“用教材教 ”,在教材处理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精心地选择了有结构的科学探究材料,准备了大量供儿童探究的学具、活动材料具有结构性,它反映在材料易得、可视、趣味;教学过程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营造的一种以科学探究和体验为中心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以及大量的小组合作式研究活动,促进学生的沟通和学习,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独立地、专心致志和兴趣盎然地进行科学探究,具有层次性;教学程序的安排由猜想、问题、讨论、实验、新问题、再实验、再应用,再创新,充分说明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并且探究始终是在一种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师生关系融洽,既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学得轻松愉快;教师适时地鼓励,恰当地引导与点拨、风趣幽默的语言,体现了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总之,教师自始至终紧扣“探究”二字,每一个环节,都十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使每一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体现了“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本课借助学生对空气已有的了解,指导学生认识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的能力,进行真实有效的探究活动,并能够以事实为依据归纳概括实验结果,让学生对“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体”获得更生动、更具体的感受。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以下目标:尊重证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同时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创造美好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动力,也是学生与科学保持密切联系、享受探究乐趣的前提。因此,本课一开始,用一个表演魔术的形式导入进行预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符合,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入课堂,并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开心、顺心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当学生从内心自发疑问时,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尝试分析,进行有根据的预测。预测的过程就是锻炼和展示学生理性思维极好的机会。“说出你的根据来。”则使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整个思维过程,使思维展示的过程成为接受自己和众人检验的过程。“那怎样证明你的想法呢?”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想办法证明。组织学生动脑设计、动手实践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技能,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课文的思路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证据收集——结论——交流共享”的科学认识程序,进一步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学生亲眼看到、亲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要以科学探究组织教学,不仅要通过分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及教学活动的类型和设计增强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而且明确告诉教师,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必须通过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本课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指导方针。
第二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压缩或扩张)。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能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我们也来学学乌鸦,把小石子放入瓶里,水会怎么样?如果老师不断放入石子,会怎么样?为什么?板书:占据空间
出示装满沙子、水的杯子问:什么物质占据杯子的空间?
那么空气会占据空间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 师:[提供塑料袋1个],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导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塑料袋”意在让学生初步感受: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事实。)
二、空气占据空间
1、小喷壶实验
师:乌鸦能利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水给漫上来了,你能利用空气让水从瓶子中挤出来吗?怎么做?挤出来的水流入哪里? 学生演示。小组讨论,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2、“纸的奇遇”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出示材料:玻璃杯、废纸、水槽]将纸塞入杯底后,把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猜想:杯中的纸会不会被水浸湿?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体会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同时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师:你能举例说明“空气占据空间”的实例吗?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举例,加深和拓展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变化
师:我们说水会占据空间,空气也会占据空间,那么它们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吗?我们继续来研究。板书: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吗?
1、教师简介注射器(见过吗?哪里见过?怎么玩?平常都是怎么玩的?今天的玩法很特殊,一定要注意,看看我们怎么玩。)A、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吗?
用一只注射器,先把水抽进一部分,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分别用适当的力向下压,向上拉注射器活塞。我们观察到什么?(1)学生研读要求后问:谁会玩了?怎么玩?(学生说)抽进一部分,我们规定抽10毫升的水,如果注射器中即有空气又有水,怎么办?我们观察什么?(2)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水占据空间的大小有变化吗?
B、再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吗?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空气,比较空气和水有什么不一样? 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大小有变化(压缩或扩张)
2、如果我们把空气压了之后会怎么样?用手拉了之后,又会是怎样?给你一张记录纸,你会画吗?
动手试画(拿出记录纸),解释这样画的理由。
3、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课件:篮球、打气桶等,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吗?
四、总结延伸,拓展应用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4.6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压缩或扩张)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上册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
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用心爱心专心 1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实验
3.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四篇:《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比较典型的实验课。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本课的重点就是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老师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整节课以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为切入点,以有结构的材料为载体开展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提升。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亮点,值得我们科学老师借鉴。
一、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有层次的疑问推进课堂进程。
××老师的导入新课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新奇于实验的趣味性。接下去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从而引出比较生僻的“空间”和“占据”的科学概念。在之后的教学中多次以疑问推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问题意识”培养应结合具体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境。
二、实验方式多样,促进学生主题多种能力发展。
本节的实验方式有:演示实验,有目的给定实验器材实验,有选择自主实验。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制定计划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汇报中语言表达能力。多种方式的实验中我个人认为“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最有创意,也是学生创新精神体现和发展的良好契机。在这一环节中给定材料丰富多样,设计的实验方法体现了有选择性和自主性,能够充分突出学生的创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在实验前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验相关材料。由组长选择材料,在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后,由学生自由的选择试验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新颖多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科学探究的程序鲜明合理,体现了新课改科学学科的理念。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虽然还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基本的程序可以借鉴于课堂的。一般为明确研究主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学生动手实验—讨论交流—汇报研究成果。本节课的流程基本遵循了以上步骤,层次清晰,探究性学习比较严谨。有以下几点建议:
1、要尊重并关注个别学生,注重引导、拓展学生思维,培养科学尖子。开课伊始,有一个学生主动表示刻意解答问题,并表达得非常有见地。我觉得教师应该给与充分的肯定、赞扬、鼓励。第二个学生说出日常生活观察的现象也很难得、也应予以肯定。另外,在“瓶底纸不湿”实验中,大多数学生开始前认定纸不会湿。所以在反馈中要关注个别没有成功的实验,追问失败因素后进一步探究底部有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从而实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培养科学尖子的发展。
2、在实验汇报时,个别小组的纪律还需进一步组织。评价性语言还应注意多样化。
总之,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不但使我们欣赏了××老师精巧严谨的科学课堂设计,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聪明才智。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意义。“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内部,增加学生探究活动的思维含量,才能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第五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所料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谈话: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两个塑料杯、水槽、餐巾纸、气球、吸管、两个矿泉水瓶(一个在底部刺了洞,另一个是完好的)。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讨论后动手试一试,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又多又好。
2.小组讨论、实验、教师巡视。3.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实验过程
四、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五、联系生活,总结拓展
1.课件出示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变化现象。2.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