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 4_7《空气有重量吗》教案1 (新版)教科版(定稿)
7.空气有重量吗
一、教材分析:
《空气有重量吗》一课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 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共分三个板块,包括四项活动:
第一板块:用简易小天平进行实验,感知空气有重量,包括两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设计实验并制作小天平来测量空气的重量。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第二板块:用托盘天平进行测量,证明空气有重量。教材表现为活动三:托盘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第三板块:单元小结。
教材表现为活动四:对固体.液体.气体基本特征进行对比,填写对照表。
可以看出,教材是按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由现象向量化本质的脉络进行编写的,层次分明清晰,符合科学学习的认知规律。
二、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一是空气有重量吗,请学生对空气是否有重量展开讨论,以了解他们原有想法。活动二是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改进。活动三是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同时也会加深对天平这种工具的认识。活动四是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让学生填写石头、水和空气三种物质的对比表,其实是进行固体、液体、气体基本属性的对比。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
五、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两个气球,透明胶,一根杠杆尺,记录表。
演示实验材料:一瓶沙.一瓶水.一瓶空气,一个托盘天平,一盒砝码,一个皮球,放气针,两枚回形针。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空气有重量吗。
1.(出示一个空瓶)这个瓶里有什么?
2.那空气有没有重量呢?(板书课题:空气有重量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怎样才能知道空气有没有重量?请大家思考几分钟。
4.怎样称空气?用什么称空气?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个小天平(出示小天平)。能用这个小天平
来实验吗?该怎样做?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能用小天平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案,相互质疑,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排除气球 的重量?开始时要使小天平平衡。)
6.实验时我们要注意观察什么?请把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吹气球时要注意安全。
7.学生实验.记录。(把学生的记录贴出来:开始时 充气后)8.说说你们组的实验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9.原本平衡的小天平,挂上了充气的气球后,小天平发生了什么情况?这说明了什么?(擦去“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空气是否有重量展开讨论,以了解他们的原有想法,并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在单元中有多次出现,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活动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出示两组小天平)这两个小天平倾斜度一样吗?为什么这个倾斜度比较大,那个倾斜度比 较小呢?
2.在实验中要使空气的重量能明显的看出来,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次实验时会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改进。)
活动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有重量的,那么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你有办法知道吗?
2.(出示天平)这个工具叫做天平(板书: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重量,这里有刻度可以
读出物体有多重,它的单位是克。
3.那怎样使用天平来称球里面的空气?
4.演示实验:称量充满气的皮球重量(记录在黑板上)。这个重量是什么的重量?
板书:球+空气。接下来怎样做?请两个学生放气,再称量球的重量(记录在黑板上)。这又
是什么的重量?板书:球。那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5.用小天平能称出空气的重量吗?用小天平称和用天平称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用天平称皮球的重量,会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有重量,同时也会加深对天平这种工具的认识。)
6.这节课大家都很棒,用小天平来实验知道了空气有重量,并且用天平精确测量出了空气的重
量。(出示一瓶沙、一瓶水、一瓶空气)那这瓶空气的重量和沙、水比较怎样?(板书:空气的重量很轻)
7.拓展:球里少量的空气并不重,所以我们感觉不明显,但一个像我们课桌那么大的箱子里装 的空气约有500克,差不多跟两个苹果一样重。而弥漫在天空和地球周围的空气有多重呢?请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资料。
活动四.单元小结,完成作业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
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4.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可以补充,原有内容中哪
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改正。
七、板书设计:
空气有重量吗? 开始时 充气后 天平
球 球+空气 空气的重量很轻
八、教学反思:
新修订的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深度加大了。在《空气有重量吗》这一课中我感到如果跟着教材走,学生学得很辛苦。因为学生的思维深度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偏要拉着学生走,不仅学生学得苦,老师也教得苦。下面就两个环节来谈谈一些所思所想。
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处理用小天平来设计实验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的实验要考虑到排除气球本身的重量,还要考虑到首先要让小天平平衡。学生的思路就卡在了没有想到要让小天平平衡。而我出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气球,本想刺激学生思路能想到要使小天平平衡,但是课堂上这样的处理使学生的思路僵化了。
这个问题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他们的思路根本没有朝这个方向去,要从此岸到达彼岸就很困难了。老师要朝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当学生想到要在小天平两侧挂上两个气球时,作这样的引导:挂两个气球大小一样还是不一样?为什么?(出示两个气球平衡的小天平)这样行吗?这样学生自然就意识到要使小天平平衡才能排出气球本身的重量,这样的话不需要学生说出来,能有这样的意识就已达到目标了。并且这样的引导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他们的思维能跟上来。
二.让学生轻松的从此岸到彼岸
在处理用天平称量皮球内空气的重量这个环节,原来的设计是要让学生在演示前能把完整的测量过程说出来,当学生说完要称充满气的球后,我追问那接下来怎样做?学生一片茫然。但学生数学上已学过已知两样物体的重量,再知道其中一样物体的重量,求剩下物体的重量。为什么应用到求球里空气的重量,学生就变得不知所措呢?
这个问题,要让学生一步从此岸跳到彼岸难度高了点。首先皮球不是透明,学生看不到里面的空气,称量充满气的球,学生会把这个数据当成是球的净重量。所以接下来怎样做学生就搞不懂了。一步跨不了,就分开一步一步来。学生说到要称充满气的球,按照学生的做法来做,把数字记录下来,然后问这个重量是什么的重量?记在黑板:球+空气。问学生下一步怎样做?有了清晰的数字和说明,学生自然就知道怎样测量出皮球内空气的重量。
九、引用资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上册。
第二篇:新教科版三上科学4.7空气有重量吗
新教科版上册三年级科学 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
第7课 空气有重量吗(1课时)
第7课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内容】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过程与方法: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新教科版上册三年级科学 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
第7课 空气有重量吗(1课时)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4、小天平调平。(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方法2: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需提醒学生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新教科版上册三年级科学 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
第7课 空气有重量吗(1课时)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4、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可以补充,原有内容中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改正。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空气有重量吗》这节课,我是第一次接触,一开始就觉得挺难的。三年级的课我觉得最大的难度不是学生不会做实验,而是学生不能专心。所以当时选这节课来备的时候,我害怕的不是学生的实验能不能成功,而是学生根本就不能专心的思考我的问题而去吹气球玩。
在我备这节课时,我完全按照教参上给出的几个部分来设计的,问题也比较多,经过多位老师的点评,我收获颇丰。很多地方需要我去补充和学习。更有了以下的感触:
1、在科学课上,老师要对学生的实验素养一步一步的培养,小到分组时的成员确定和分工,大到学生独立的运用工具,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示范。
2、做教师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多从细节着手、给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境。
3、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比如像朱老师所说的,在实验时可以根据情况将结果和原因对调,也是一个不错的情境。
新教科版上册三年级科学 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
第7课 空气有重量吗(1课时)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然,作为老师也需具备这种精神,对教材、教参、经验等保持质疑,才能让自己的思想不走弯路。
第三篇: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有重量吗》教学设计
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空气有重量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3.亲历称量的过程,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测量。
4.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设计、操作实验和分析数据得出空气是否有重量的结论。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地开展实验,能对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有效地处理。【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皮球、打气筒、天平秤、砝码。
分组实验用:每组细木条做的小天平一架,铁架台一个,气球、气球夹各两个,铁垫圈两个。
课前训练: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并用气球夹卡住。每个同学都试一试。【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谜底:空气)2.师出示一个尼龙袋,请学生装一袋空气,再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3.相机抛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空气有重量吗?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设计实验研究空气是否有重量
1.出示一瘪一鼓两个气球,先明确鼓的气球里面充满了空气,然后请学生用手掂量掂量。你觉得哪个重?掂量不出来就说明空气没重量了对不对?为什么?(a太轻,手灵敏度不够 b气球和气球夹本身重量也有差异,应用同一个)
2.师: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使用一个简易小天平)。师视情况出示跷跷板图片。(a跷跷板能给你什么启发吗?b跷跷板和简易小天平有什么联系呢?)
3.师:其实跷跷板就是一个简易天平,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个简易小天平。
出示细木条、气球、气球夹、垫圈、铁架台等材料,组装好小天平。怎么使用呢?请学生说,教师作操作演示(演示到平衡即可)。图片出示另外几种挂气球的方法,让学生选一选是否也可行?
4.方法很多,我们就选“一边挂瘪的气球,一边挂垫圈”这种来做吧。提示:气球充气后可能出现的几种现象。学生操作:第一步,每组小天平达到平衡。第二步:把其中的气球充气,观察出现的现象并记录。
三、学生实验,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实验结果
1.实验现象统计:向充气气球一边倾斜()组;向垫圈一边倾斜()组;继续保持平衡()组。
2.从这些数据看,你觉得空气有重量吗?重量怎么样?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有不成功的组,则问:这几组怎么和大多数组不同?会是什么原因呢?等会儿作业时再做做看,暂且在板书后面打“?”)
五、用托盘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瘪的气球充足气后,增加了空气的重量,这个重量大不大?(很小)那么这个很小的重量到底有多大呢?如果需要一个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如1克、3克等)又要用到什么工具呢?
2.师出示托盘天平,简要说明:用这种天平不但可以知道物体有没有重量,还可以精确地测量物体有多少重量。左边放要测物品,右边放砝码。天平左右平衡了,说明两边一样重,左边盘子内的物体重量就等于右边盘子内砝码的重量和。天平还有游标,可以左右滑动,它可以在小范围充当砝码的作用)。
3.出示一个瘪的皮球,问:里面有空气吗?教师演示用天平称一称这个球的重量,在黑板记录数据。
4.请一学生用充气筒协助教师把皮球充足气。说说现在皮球内的空气情况。
5.请一学生把充足气的皮球放到天平,观察到从平衡到倾斜的过程再一次说明了什么?(相机释前疑)计算出空气的重量增加了多少?这个重量大吗?说明什么?
六、总结延伸
1.师:今天我们通过亲手做实验,证明了空气确实是有重量的,但这个重量很轻。师出示一个超大号尼龙袋,假设:里面装空气的话?你能提动吗?试一试。如果装水的话它将有120斤重(根据尼龙袋容积计算得出),你提得动吗?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问题产生呢?
七、指导学生完成部分课堂作业
第四篇:小学科学空气有重量吗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4、小天平调平。(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1、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2、关注:乘凉是否能准确显示空气有重量级学生经验的利用。
3、设计意图:初步认识空气有重量。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方法2: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1、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2、关注:称量时的精确是操作的准确。
3、设计意图:认识空气有重量。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需提醒学生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的大小一致)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1、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2、关注:学生对实验条件控制的理解。
3、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空气有重量。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1、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可以补充,原有内容中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改正。
2、关注:对单元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
3、设计意图:综合比较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相同与不同。
第五篇: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了解空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
学生用(4人一组):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
教学步骤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一、谜语导入
二、感觉空气
塑料袋、气球
1、我有一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
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里不了。
2、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我们还有什么问题?
3、今天我们就用观察和做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关于空气的一些问题。
1、收集空气。
我们怎么把空气摆放到课桌上来研究呢?大家想想办法。
2、感觉空气。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4、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 猜谜语
学生提出问题
1、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激发兴趣导入
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三、纸的奇遇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五、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六、课外活动
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
1、大家想变魔术?先认真读课文上“纸的奇遇”这段文字。师介绍魔术(实验)的注意点。魔术成功了吗?有什么发现?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3、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
指导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
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呢?
3、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
1、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还有什么地方空气占据空间? 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
学生实验。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并讨论,揭示秘密。
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结合经验,寻找结论。
通过魔术,认识纸团不湿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拓展学生的思路。
第二课时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气球两只;一根线;一根小木棒;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
教学步骤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1.引入。
1、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
2、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
学生思考。
复习旧知,承上启下。
2.瓶里的空气。
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两用打气筒、橡胶管、水
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
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
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2、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
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
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4、如果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
5、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 学生实验。
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实验。
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尝试解释,不追求完全解决。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
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先猜想,再实验证明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
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通过比较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一定量的)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而水(一定量的)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3.称称空气
透明玻璃瓶、天平、气球、线、小木棒
1、称空气。
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
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 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
2、用简单秤测量空气有没有质量。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怎么样?
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轻重怎样变化了?
3、我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猜测并讨论。学生猜测并实验。结合经验,寻找结论。
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
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重量”、“轻量”的说法。
4.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较、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
科学文件夹
1、根据过去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
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
2、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3、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
4、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
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是名词,不是下定义)。学生填表,综合经验,整理资料。
学生通过整理资料,对比分析,获得认识。
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获,并进行整理,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空气的特殊性质,进而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层。
5.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