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专业
总学时数:64(48/16)学 分:4 编制单位:建筑工程系 编制时间:2011年8月 编制人:杨芳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目前我国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其任务是使学生全面领会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理论,掌握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方法及造价工程管理的相关技能,为培养造价工程师作好理论和技能两方面的准备。
本课程采用廖天平、何永萍主编 , 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第二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达到以下要求:、了解商品的价格原理、工程造价的构成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2、全面领会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理论,树立工程造价管理全过程的观念。3、掌握基本建设项目各个阶段工程造价的内容、计算和控制方法。4、项目竣工决算的编制与竣工后费用控制。
二、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建筑专业中材料与其他专业课程比较密切,例如与预算中,材料的选用与造价有必然的关系;或者在施工技术中,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性能,对于施工技术又有不同的要求,等等。
三、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工程造价管理概论(6 学时)
(一)教学内容: 价格原理、商品价值、价格构成;建筑工程造价的概念、特点、分类、咨询和管理;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等。
(二)教学要求:、了解一般商品价值的形成,价值和价格的关系。2、领会建筑工程造价的含义、特点、计价特征。、了解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沿革、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和组织,国外工程造价管理的简况。4、了解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和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制度。、掌握建设工程项目划分的层次、工程造价的分类和工程造价计价的依据。第二章 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8 学时)
(一)教学内容:
建设项目投资构成和工程造价构成;设备与工器具购置费用的构成和计算;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构成和计算;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的构成和计算;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构成和计算。
(二)教学要求、了解我国现行投资构成、工程造价构成和世界银行项目工程造价的费用组成。2、掌握设备购置费和工器具购置费的构成和计算。3、掌握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构成和计算。4、熟悉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的构成。、熟悉工程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计算。第三章 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8 学时)
(一)教学内容:
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与工程造价的关系;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程序、依据、内容和要求;投资估算的编制和审查。
(二)教学要求、了解投资决策的重要性及其与工程造价的关系。2、熟悉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熟悉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编制程序、依据和要求。4、掌握投资估算的编制方法和审查。
第四章 建筑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8 学时)
(一)教学内容:
建筑项目设计程序;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设计方案的优选;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和工程量清单计价。
(二)教学要求:、了解建筑项目设计程序、内容,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限额设计的概念。2、熟悉设计招投标与设计方案竞选,价值工程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和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掌握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编制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及审核。4、掌握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内容、格式、程序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规定与方法。第五章 建筑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8 学时)
(一)教学内容:
工程变更及合同价款的调整;工程索赔与索赔费用的确定;工程预付款、进度款和工程结算;资金使用计划编制与控制。
(二)教学要求、了解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熟悉工程变更的处理程序,掌握工程变更价款的计算方法。2、了解索赔的概念及处理原则,熟悉索赔的分类和基本程序,掌握索赔文件的编制及索赔费用的组成和计算方法。、熟悉工程结算的方式,掌握工程预付款计算,工程进度款计算、工程竣工结算及其审查,掌握工程价款中的价差调整方法。、掌握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及投资偏差分析与纠正 第六章 竣工决算的编制与竣工后费用的控制(8 学时)
(一)教学内容: 竣工验收的条件、依据、内容和组织;建筑工程竣工决算的编制;竣工项目资产核定;工程保修规定及保修费用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要求、熟悉竣工验收的条件、依据和组织;掌握竣工验收的程序和工作内容。2、掌握竣工决算的内容、编制方法和步骤。3、掌握竣工项目资产核定方法。4、熟悉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制度。
备注: 复习时间安排 2课时,实践课时安排16课时
四、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五、考核方式
考查(学生成绩以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和期末考试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第二篇:《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总结
《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总结
《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是在学完《建筑材料》、《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企业会计》、《工程财务管理》、《土木工程概论》、《房屋构造与识图》《力学与结构》等课程的基础上,探讨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等全过程进行造价控制,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目标,以获得工程项目最大投资效益,是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现就这一学期的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建设项目全过程及建设项目各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掌握决策阶段投资估算的计算方法;了解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掌握设计方案优选方法;了解招投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过程;掌握施工阶段工程款的结算及支付方法,掌握工程变更的确认、处理及变更后合同价款的确定;掌握工程索赔的程序与计算;掌握竣工结算、决算的内容和编制方法;掌握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确定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能够分析建设项目全过程中各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实例,具有工程造价员或初步具有造价工程师的工作能力。
(三)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在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程主要是以课堂授课为主,除了注重理论部分教学的讲授,在教学上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力求改变常规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尽量在合适的时候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将“讲(讲课)、学(自学)、论(讨论)、答(答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课前预习,鼓励学生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上多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头脑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通过提问——回答——点评的互动过程,达到教学相长,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辅以小型工程造价案例、课堂讨论、实际模拟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同学们介绍诸多优秀的造价方面的文章,布置课外阅读材料,让同学们有机会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四、成绩考核
本课程为考试课。试题库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全面深入地领会大纲、全面细致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题库每学年都要进行充实。采用闭卷的考试方式,课程总成绩以学生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综合评定。平时成绩根据平时考勤、作业、提问、小测验、案例分析等情况来评定。
五、努力方向
1.积极向老教师请教,吸取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积极参加听课,评课、积极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2.力求教学环节规范,在保证基本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技巧,促进教学效果。3.适当运用现代化技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和课件。
4.仍然需要同学生们一如既往地主动沟通、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只有师生双方配合好,才能真正保证每一堂课的教学能顺利进行,真正保证每一次课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
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建筑设备安装工艺与识图、建筑工程预算、建筑装饰工程预算、水电安装工程预算、企业定额原理与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电算化、工程结算、建筑工程项目管管理、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单项实训、工程造价综合实训等
第四篇:《高等数学》(少学时)课程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少学时)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与三年/五年高职工程造价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高等数学》是高职技术院校建筑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它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建筑技术和建筑管理专门人才服务的。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函数及其图形;2.极限与连续;
3.导数与微分;4.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5.不定积分;6.定积分及其应用;7.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中,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特征等概念的内容要求,由低到高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有关计算、解法、公式、法则等方法的内容要求,由低到高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其含义:
(1)了解:对知识的含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这一知识是什么,能够(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2)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了理性认识,不仅能够说出概念和规律是什么,而且能够知道它是怎样得出来的,它与其他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有什么用途。
(3)掌握:一般地说,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技能,能够(或会)用它去解决一些问题。
(4)灵活运用:是指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并达到了灵活的程度,从而形成了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函数及其图形
知识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运算及集合的运算规律函数,分段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表达式、定义域、值域、图形和几种特性(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
3复合函数和反函数
4基本初等函数和初等函,5建立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课程内容及要求:
1、了解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两个集合间的关系,集合的并、交、差三种运算及集合的运算规律。
2、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两要素,会求函数的定义域。
3、了解函数的表示法及分段函数。
4、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表达式、定义域、值域、图形和几种特性(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
5.理解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的函数的反函数。
6、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能区分基本初等函数和初等函数。.7.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重点: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符合函数概念,函数定义域的确定,基本初等
函数及其图形。
难点: 函数的概念,复合函数概念,函数定义域的确定,建立函数关系 课时分配: 12课时,其中习题课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二、极限与连续
知识点:
1、数列极限的概念和性质及运算法则
2、函数极限的概念及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3、两个重要极限
5、无穷小、无穷大及无穷小的定义和阶的概念
6、连续、间断点
7、介值定理,零点定理,最大最小值定理
课程内容及要求:
1、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
2、理解函数极限的概念,掌握函数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3、了解函数的左、右极限的概念,理解极限存在的充要条件。
4、理解极限存在的夹逼准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5、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定义和阶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
小求极限。
6、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和在一个区间上连续的概念,了解间断点的概
念,并会区分间断点的类型。知道连续函数的运算法则。
7、会判断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连续性。
8、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零点
定理,最大最小值定理)。
重点:函数极限的概念,函数连续的概念,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
限,求极限的方法。
难点: 函数极限、连续的概念
课时分配: 18课时,其中习题课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三、导数与微分
知识点:
1、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
2、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公式。
3、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4、高阶导数
5、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课程内容及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及物理意义,会用定义对一些简单函数求导。
2、能利用导数讨论函数的变化率问题,由导数的几何意义求曲线上一点的切线和法线方程。
3、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公式。
4、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5、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
6、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和可导的关系
7、会求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重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初等函数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连续和可导的关系。
难点: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微分形式不变性,隐函数的导数
课时分配: 12课时,其中习题课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知识点:
1、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
2、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3、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极值、驻点
4、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
课程内容及要求:
1、理解罗尔(Ro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了解柯西(Cauchy)定理。
2、会用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求“
3、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4、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求极值的方法。
5、会求解较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6、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会描绘简单的常用函数的图形。
重点: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及求法最大值和最小值。
难点: 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极值
课时分配: 12课时,其中习题课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五、不定积分
知识点:
1、原函数、不定积分及其性质
2、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
课程内容及要求: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
2、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
3、了解简单的有理函数及三角函数有理式的积分。
重点: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换元法积分和分步积分法。
难点: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换元法积分和分步积分法。
课时分配: 10课时,其中习题课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定积分及其应用
知识点:
1、定积分、函数可积的充分必要条件
2、积分变上限函数、牛顿(Newton)莱布尼兹(Leibniz)公式。
3、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
4、广义积分
5、元素法
课程内容及要求: 0”型和“”型不定式的极限。0
1、理解定积分的概念,了解定积分的性质。
2、了解函数可积的充分必要条件。
3、理解变上限的积分作为其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掌握牛顿(Newton)莱
布尼兹(Leibniz)公式。
4、熟练掌握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
5、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
6、掌握用定积分表达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如面积、体积、弧长、功、引力等)的方法。
重点: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牛顿(Newton)莱布尼兹(Leibniz)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
难点: 积分变上限函数、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计算平面图形的面
积的元素法。
课时分配: 12课时,其中习题课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七、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知识点:
1、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向量的模、向量坐标、方向余选弦及单位向量。
3、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空间平面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
5、空间曲面、旋转曲面及柱面方程
课程内容及要求:
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掌握空间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
2、理解向量坐标的概念,会用坐标表示向量的模,方向余选弦及单位向
量。
3、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掌握两个
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4、掌握单位向量、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
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5、掌握平面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及其求法,会利用简单的几何条件求
平面和直线的方程
6、理解曲面及其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了
解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7、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曲面的交线在坐标平面
上的投影。
重点: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向量及其线性运算,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平面和直线的方程
难点: 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向量及其线性运算,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平面和直线的方程
课时分配: 14课时,其中习题课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专业课,它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
五、大纲说明
1、本大纲内容为9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70学时,习题及复习20学时;学分5分。
2、教学时应严个执行大纲要求,特殊情况可做适当调整。
3、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4、评价:评价采用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查占总成绩的20%,考试占总成绩的80%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高等数学》(第二版)(少学时)上、下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高等数学》(多学时)上、下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数学》沈耀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执笔人:王彦军
审核人:
复审人:
审批人:
开始执行时间:年月日
第五篇: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大纲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会计学专业及其他各种形式专科学历教育有关专业所开设的管理会计课程。
2.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会计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会计学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阐释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能够详细地分析过去,科学地筹划未来,并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使之按照科学决策确定的目标进行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
3.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管理会计》是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专科)的专业必修课。管理会计的先期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后续课程有财务管理等课程。
4.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形式组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理解和认识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掌握管理会计的方法、运用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织教学。除文字教材应力求通俗易懂、便于自学以外,电视录像课应充分发挥其特长,多用一些动画、图表、字幕等手段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地方电大辅导教师除督促学生阅读教材和收看电视录像课以外,应特别注意对作业的批改和讲评。
6.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大纲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1.学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学时72,4学分,开设一学期。电视录像课采用专题讲授形式,根据专题可编制成20个左右的标准本。作业不少于18学时。
2.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一)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作为主要媒体,在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将自学指导书的内容合并入主教材中,易于学生边学习,边练习,更好地掌握知识。该教材的内容的选择、体系安排和体例的设计等各个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学生以自学为主的特点。在预习、自习和复习三个阶段上始终给予学生同步指导。
(二)视听教材
视听教材包括电视录像、IP课件、网上辅导文本以及网络课程等。其中电视录像是由主讲教师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对文字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讲解,以及对学习思路和方法进行提示与指导。特别是发挥电视的特长,对某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动画等手段进行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视录像是与文字教材配套的一种主要媒体。
电视录像作为辅助媒体,起到对文字教材内容深化、扩展的作用。《管理会计》录像教材改变过去系统讲授的形式,采用“模块”式,主要讲授重点、难点,讲思路、讲方法,突出导学、助学作用。每一讲均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有明确标题。每一讲内容相对独立,侧重于对文字教材的补充和延伸,避免了与文字教材的简单重复。
IP课件和网上辅导文本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作业进行讲评,以及对新的政策法规进行讲解。这两种媒体是对文字教材和电视录像的必要补充。
3.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自学文字教材,对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则可收看电视录像、IP课件或阅读网上辅导文本以及在BBS中发帖子等方式解决。面授辅导课不必系统讲授,主要是在录像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解答疑难问题,特别是作业练习的讲评。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际操作性都很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加之计算量较大,公式复杂,因此学生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管理会计概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管理会计的概念与本质、目标与作用、要素与内容、程序与方法,熟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主要区别和联系;了解管理会计产主的背景与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管理会计的产生背景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管理会计的概念与目标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二、管理会计的本质
三、管理会计的目标
四、管理会计的作用
第三节 管理会计的内容与方法
一、管理会计的要素
二、管理会计的内容
三、管理会计的程序
四、管理会计的方法
第四节 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三、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关系
第二章 成本习性与变动成本法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成本习性分析的方法、变动成本法的原理与应用;熟悉成本的概念与分类、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了解成本习性分析的目的、变动成本法的定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与分类
一、成本的概念
二、成本的分类
第二节 成本习性及其分析
一、成本习性的概念
二、成本习性分析的目的
三、成本习性分析的方法
第三节 变动成本法及其原理
一、变动成本法的产生与定义
二、变动成本法的原理与应用
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量利分析的含义、基本公式、单一品种的本量利分析、多品种的本量利分析;熟悉本量利分析的拓展应用;了解本量利分析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本量利分析概述
一、本量利分析的含义与意义
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
三、本量利分析的拓展应用
第二节 单一品种的本量利分析
一、单一品种的保本分析
二、单一品种的单因素变动分析
三、本量利关系图
第三节 多品种的本量利分析
一、加权平均法
二、联合单位法
三、顺序法
第四章 经营预测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销售预测的基本方法、成本预测的基本方法、利润预测的基本方法;熟悉经营预测的定义与作用、经营预测的内容与程序;了解销售预测的影响因素、成本预测的影响因素、利润预测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营预测概述
一、经营预测的定义与作用
二、经营预测的内容与程序
第二节 销售预测
一、销售预测的影响因素
二、销售预测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成本预测
一、成本预测的影响因素
二、成本预测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利润预测
一、利润预测的影响因素
二、利润预测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 短期经营决策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短期经营决策的程序与方法、生产决策的基本方法与应用范围、定价决策的基本方法;熟悉短期经营决策的定义、内容及需考虑的相关因素、生产决策的影响因素、定价决策的影响因素;了解短期经营决策的作用与特点、生产决策的意义与目标、定价决策的意义与目标、定价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短期经营决策概述
一、短期经营决策的定义与作用
二、短期经营决策的内容与特点
三、短期经营决策的程序与方法
四、短期经营决策需考虑的相关因素
第二节 生产决策
一、生产决策的意义与目标
二、生产决策的影响因素
三、生产决策的基本方法
四、生产决策的应用范围
第三节 定价决策
一、定价决策的意义与目标
二、定价决策的影响因素
三、定价决策的基本方法
四、定价策略
第六章 长期投资决策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长期投资决策的程序与方法、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类型及其计算、长期投资决策方法的应用;熟悉长期投资决策的内容和需考虑的相关因素、货币时间价值的定义和计算;了解长期投资决策的定义、作用与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长期投资决策概述
一、长期投资决策的定义与作用
二、长期投资决策的内容与特点
三、长期投资决策的程序与方法
四、长期投资决策分析需考虑的相关因素
第二节 货币时间价值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定义
二、复利现值与复利终值
三、年金及其分类
第三节 长期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
一、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类型
二、静态评价指标及其计算
三、动态评价指标及其计算
第四节 长期投资决策方法的应用
一、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估计
二、投资项目的风险处置
三、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应用原理
第七章 预算控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预算编制的方法与表格、预算控制的方法;熟悉预算的基本功能、预算体系的构成、预算控制的循环;了解预算的相关概念、预算编制的程序、预算控制的原则与程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预算控制概述
一、预算的相关概念
二、预算的基本功能
三、预算体系的构成
四、预算控制的循环
第二节 预算编制原理
一、预算编制的程序
二、预算编制的方法
三、预算编制的表格
第三节 预算控制原理
一、预算控制的原则
二、预算控制的程序
三、预算控制的方法
第八章 成本控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与控制、存货采购控制方法、存货日常控制方法、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熟悉成本控制的定义、类型、程序与方法、环境成本的定义和类型;了解成本控制的意义与原则、标准成本的定义和作用、存货成本的定义及其控制目标、环境成本控制的意义、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本控制概述
一、成本控制的定义与意义
二、成本控制的类型与原则
三、成本控制的程序与方法
第二节 标准成本控制
一、标准成本的定义与作用
二、标准成本的制定
三、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与控制
第三节 存货成本控制
一、存货成本定义及其控制目标
二、存货采购控制方法
三、存货日常控制方法
第四节 环境成本控制
一、环境成本控制的意义
二、环境成本的定义与类型
三、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
四、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
第九章 责任会计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责任中心的类型及其特点、内部转移价格的类型、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熟悉责任会计的定义、责任中心的设置、内部转移价格的含义、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原则;了解责任会计的内容、责任中心的设置意义、内部转移价格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责任中心的类型与特点
一、责任会计的定义与内容
二、责任中心的设置及其意义
三、责任中心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节 内部转移价格的定义与类型
一、内部转移价格的含义与作用
二、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原则
三、内部转移价格的类型
第三节 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
一、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
二、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
三、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
第十章 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会计最新发展的三种方法。理解作业成本法(ABC)、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BSC)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作业成本法(ABC)、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BSC)的产生背景和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业成本法(ABC)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二、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
三、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四、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经济增加值(EVA)
一、经济增加值的基本概念
二、经济增加值的产生背景
三、经济增加值的基本原理
四、经济增加值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平衡计分卡(BSC)
一、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概念
二、平衡计分卡的产生背景
三、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
四、平衡计分卡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