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一)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生命展现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生活、学会做人的过程,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态度、个性集中表现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使知识通过体验和反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亲自做,经历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因为谁也不能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代替他们思维。教师只有努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探索知识奥秘,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常常给学生大量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现从不知到已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条件及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有些学生聪明伶俐、思维敏捷、勤学善思;相反,有些学生懒惰愚笨、反应迟钝、好动贪玩。教师不仅要认识学生之间的这些个性差异,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更重要的是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且列为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遗忘。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及方法,让每个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着眼学生的人格养成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这样,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教师本人要加强师德修养,对工作认真负责,热爱和尊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无声地感化学生。另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信任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对学习过程评价的思考【二】
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动态评价的几率,也就是说,能够让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而学生的状态千差万别,因此督促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可纯粹以分数衡量,应该具有适当的弹性和模糊地带。
凡是评价,当然就涉及到优劣,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些优劣的评价对于学生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劣”所起的作用。孔子说因材施教,对于“宰予昼寝”,他说“粪土之墙不可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孔子实行扣分评价原则,宰予每次课堂睡觉就扣n分,宰予不会在乎,那么这些评价对于宰予是无效的。
还有,任何一种评价都存在一个标准问题,更存在一个执行过程与实施效果问题。《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官,公正、无私,具有与生俱来的捍卫法律尊严的纯洁性。为此,他追捕逃犯冉·阿让。当他终于确认善良正义的那位市长就是冉·阿让时,他的评价标准遭到了剧烈的冲击。也就是说,惩罚“恶”的时候不要忽视人也是动态的。所以,生活不是流水线,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不能以过于科学过于细化的标准去进行评价,那样会陷入极大的误区。
细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a、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或鼓励,针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索精神给予定性评价。b、每一学期,教师都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动态给予鼓励性评价,以激励、启发为主。
在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主要有: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课;观察学生是否积极举手发言;观察学生是否积极提出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想法;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听别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是否给足学生发展空间。评价总是要最后定论,成长中的学生出现错误失误是极其正常的,只要不断完善,教育就是成功有效的,急于用冷冰冰的死的等级给发展中的孩子定位,是否过于急迫?过于简单?过于扁平?——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其复杂多态的过程,其中的反复琐碎难以预测和掌控是每天接触的事实。不承认这些,教育人的事情很难做好。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努力追求高效课堂
沙河子镇中心小学 南春成
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把机会让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上课开始。今天的问候语变了,“同学们,过年好”“老师,新年快乐”对联、倒福、灯笼、鲜花,都进了教室,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其实,这只是《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学课堂。课上,主要围绕“我们这儿(南方)的春节怎么过?北方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一句“为我们班来副对联,怎么样?”便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二、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七年级语文中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学时,由于有了《为你打开一扇门》等课文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对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应着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之作,自我组织,加以展现。当学生们的故事、小品、课本剧、诗朗诵„„紧扣着主题“我爱文学”一一展现出来时,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同样,在七年级语文的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教学中,学生萌发了一个念头:出一本关于该书的专集,以次来呈现自己对该书的初步理解。这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任务。于是,学生把小组合成了大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同学自我创作。教师与学生一样也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讨论封面设计方案、专集栏目安排、成员分工合作等问题。当一本本手工编制,还显稚嫩的专集出炉时,相信师生间已真正达到了互动、互惠。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学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平时的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激活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为主或简单的知智统一,而是以追求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获得发展为内涵了。
三、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
学生的这些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也应该给予引导。例如,学习写作单元《从生活中找“米”》。知识短文中写到:我们要做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举止神态。当教师在强调观察人物应从外貌、动作、语言等入手,从中抓住人物的个性。学生中有人提出: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特征的,不是静态的外貌描写,而是动态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并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和船员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加以说明。这一见解,十分正确,是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教师就应给予支持和珍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将学生的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语文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在新世纪之初,能投身于这样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改革大潮,可以说是一种机遇、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第二篇:材料4编者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社会)·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
学习和独立思考
从2001年课程改革开始,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实验已走过近十年。十年来,教研员和老师们在学习和理解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有时过于关注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却忽略了活动的目的性,降低了实效,往往出现一些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无实质、课堂有热度却无深度、探究有氛围却无研究等等流于表面的现象。二是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行为的参与,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有时候缺乏参与的深度、广度。为此,我们开始关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本身,关注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这里所选的三个教学案例,教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丰富和发展经验,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白雪飘飘的北国》一课的教学通过典型资源的选取、应用和教师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探究和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观察等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观察、分析社会事物的能力。《当危险发生时》则通过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助自救的知识、课上交流、创设模拟操作实践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初步学会自护自救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和安全的意识。《哺育我们的母亲河》则让学生通过模拟考古的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提高探究的能力。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第三篇:美术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美术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美术课程的终极目标。本节课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充满情感气息的课堂,像使学生在有趣的内容和无拘无束的创作中受到美的感染,体会设计创意活动的愉悦性。
二、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
现代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学生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施教者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不单纯以美术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所谓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使知识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从导入时的“找影子”游戏,到探影子、画影子和赏影子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学习。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的探究环节,学生在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下,逐步了解并获得创作要素知识;教师采取适时指导、分层指导,共性问题整体指导等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还以“流动”组员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及时对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手影构成问题,构图中存在的过空现象、线条的疏密对比关系等。教师不仅对基础较佳、创造力发挥较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引导,更关注少数动手表现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共同突破难点。
四、关注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在这节课中,教师还尝试了以全班学生作为小评委评价作品的方法。学生把完成的作品送到灯箱上之前,其实就已经完成了对作品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用语言自评、互评,教师简要的点评,使学生不仅能充分肯定自己,并且能在他人的评价中发现不足。评价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有意思的插曲。几位同学在把他们认为最棒的作品送到灯箱上后,满脸自信、大胆地送上了自己的作品,单是从他们喜笑颜开的表情,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通过这节课获得的那种成功的自信。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实现评价给予学生的激励作用,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从课堂情况和学生作品来看,学生确实从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中获得了积极的创造动力。
第四篇:让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让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集中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评价改革方面的取向。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档案袋评价”突出了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全面考察了学生的语文作文素养;同时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档案袋评价”及关注了结果的评价,又重视了过程的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地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但要真正实施起来,势必会使师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作文教学的“档案袋评价”在一个学生的成长中能否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考虑的因素还很多。
我目前在教学中尚未使用“档案袋评价”,但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尝试使用。通过“档案袋评价”达到总结、反思、改进的目的。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评价”的教育功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这一评价目标。
第五篇:不仅是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已有几年了,几年中经过广大老师的共同努力,在数学教学中出现了各种新的教学思潮,大大推动了数学教学的发展,拓宽了数学教学的途径,然而有一种现象却值得关注,那就是很多老师在翻新教学花样的同时,仍旧过多的看重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与反思,满足于学生提供的现成答案,短期效益明显,但学生的数学能力却没有实际提高,长远来看并无大的发展,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即学生在问题解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数学思考与情感体现等,并将学好数学的信心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这个问题中,结果只是一系列思考后的呈现方式,倘若我们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学生生动而富有个性的内心过程,教师就无法知晓,不能说是巨大的损失,与此带来的是学生将失去更多的参与、经历、体验的机会。作为教者,也就不会准确了解学生,无法及时准确地促进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要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各个环节,关心他们的变化与发展。鼓励、激励、帮助他们,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蓬勃发展的机会与氛围,要俯下身来,听一听他们在想些什么,成为他们前进中的引导者、合作者。
二、重视数学活动的交流 数学活动的交流是数学教育的基本部分,是新时代的需要,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素质的需要,数学活动的交流,包括书面交流与口头交流两种情况,在通常的教学中,学生喜欢用书面形式进行交流,在其落笔的过程中,会把一些零星的、杂乱的素材再一次进行整理,使之落笔有据,言之有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使原有的分析得以加深,原来模糊不清的想法逐渐清楚明朗,学生活泼而富有个性的思维过程在这里得以充分的体现。另外,如果将书面语言再作一次口头交流,可帮助学生思考他人的想法与策略,从而扩展自己的数学知识,如有学生提出不同的建议还可以促进其他的同学,包括老师在内的共同反思。学生则通过这种合作与交流,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他人的思路,丰富发展自己从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学会理解探究他人的想法,学会批判地回顾自己的观点,从而完善解题策略。所以说,强调数学活动的交流,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它为学生严谨的思维与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在思维的整理过程中,新的东西往往一次又一次会在脑海里闪动,思维在此时显得异常活跃,智慧的火花随时都有可能迸发出来,交流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催化剂,它刺激原认知水平的发展,如:提出这样的叙述是否有道理?怎样才能把问题讲好,讲透,讲得简洁一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活动的过程有时又是一次数学交流的过程。
三、注重学生数学猜想的获得及对猜想的验证,提倡对验证过程的反思 数学的猜想是在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的基础上获得的,没有数学猜想的活动是无意义的活动,在思考问题中学生往往通过直观判断来进行,呈现出很强的个性化色彩。有的学生通过大量的数学实践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由于其数学化水平的局限性,虽然把握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但并没有洞察事物的本质属性,没有及时归纳总结,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尝试错误式的,其质量和效率是无法保证的;有的学生却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排除一些不相干的因素,努力营造出一个针对问题的主要矛盾开展的数学猜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通过数学活动和猜想,为进一步制定下一步的实验计划,拟定方案打下了基础,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有了一个螺旋式的渐进上升的过程。我认为,一个学生数学化的程度是其数学猜想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其数学建模的能力为数学猜想提供了可能。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猜想一旦形成,正确、清楚、行之有效的验证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数学思维中最为有序、最为严谨的部分。数学猜想一旦得到证明,还需要有良好的反思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归纳与总结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没有良好的反思能力,是很难在问题解决后再次提出新的问题的。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对最终的结果不予过问,我们在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情况下,还要深入了解这一过程最终所取得的结果,如果某个学生长期解决问题的方式、过程雷同化,又相对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这时老师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使之思维的过程变得科学、清晰、简洁、有效,结果趋于合理正确。对于学生思维建构的确有困难的,老师应强调大众化的,易于广大学生共同接受的思维过程,必要时针对书本中的有代表的例题,作典型解析,而不要怕浪费时间。
总之,数学虽然是相对抽象的科学,有时不能生动,形象的进行剖析,但潜藏于学生内心的思维活动之丰富,却又是其他学科难以匹敌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把这种潜在的活力,激发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任何的教学活动中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