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诗操诗集
杜诗操诗集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蓠呼取尽余杯。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在蜀中
(唐)杜甫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⒃,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⒄!风雨不动安如山。
第二篇:诗集以诗之名
诗集以诗之名
席慕容最新诗集
《以诗之名》为席慕蓉的第七本诗集,收录了其最新的诗歌创作。诗集中收录的大部分作品写成于二00五年之后。诗人也在其中特意放进了精心挑选的一些旧作,有些是从来没有发表过的,有些是虽然发表了却从没有收入到诗集里的,因此这就成为一本以诗之名将时光层叠交错的集子。诗人近年多次往返于台湾与蒙古草原之间,作为那个远离族群远离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蒙古人,诗人借此次诗集的出版重温了自己的精神回乡之旅,并终于在心中、在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乡。关于原乡经验的书写,终于靠着一次又一次的行走,将故乡草原上的月光引入诗行。诗集《以诗之名》离第一册诗集《七里香》的面世正好隔了三十年。漫漫岁月的雕琢与淬炼,使一颗诗心更加温润、澄澈。从亚洲到欧洲,从四川到蒙古,岁月的河流洗去绵长的喜悦与哀愁,也卷进了无尽的怀想与坚贞。
第1部分 回望——自序
几年前,马来西亚的水彩画家谢文钏先生,托人给我寄来一张小画,是我自己的旧时习作,应该是大学毕业之前交到系里的一张水墨画。文钏是我的同班同学,毕业后的那个夏天,去系办公室辞行的时候,见到这些已经无人认领的作业,在助教的建议之下,他就当作纪念品带回马来西亚去了。多年之后,才又辗转寄还给我。
这张小画是临稿的习作,画得不很用心,乏善可陈。倒是画面左上角我用拙劣的书法所提的那些字句,唤醒了我的记忆:
关山梦,梦断故园寒。塞外英豪何处去,天涯鸿雁几时还,拭泪话阴山。
生硬的字句,早已忘却的过去,可是我知道这是我填的词。应该是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在溥心畬老师的课堂里开始学习,胡乱试着填的吧?后来在别的课堂里交作业的时候,又把它写了上去。
这真正应该是早已被我遗忘了的“少作”了。但是,多年之后,重新交到我的手上,怎么越看越像是一封预留的书信?
原来,为了那不曾谋面的原乡,我其实是一直在作着准备的。
年轻的我还写过一些,依稀记得的还有:
“……头白人前效争媚,乌鞘忘了,犀甲忘了,上马先呼累。”等等幼稚又怪异的句子,交到溥老师桌上的时候,他看着吟着就微微笑了起来,是多么温暖的笑容,伫立在桌前的我,整个人也放松了,就安静地等待着老师的批改和解说……
是多么遥远的记忆。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开始写诗?又为什么还在继续写诗?我或许可以用生活中的转折来回答,譬如战乱,譬如寂寞,并且也曾经多次这样回答过了。可是,心里却总是有些不安,觉得这些答案都并不完全,甚至也不一定正确。
什么才是那个正确而又完全的答案?
或者,我应该说,对于“写诗”这件事,有没有一个正确而又完全的答案?
我是一直在追问着的。
是不是因为这不断的追问与自省,诗,也就不知不觉地继续写下去了?
《以诗之名》是我的第七本诗集。
预定在今年的七月出版,那时,离第一册诗集《七里香》的面世,其间正好隔了三十年。而如果从放进第二册诗集中最早的那一首是写成于一九五九年三月来作计算的话,这总数不过四百首左右的诗,就连接了我生命里超过五十年的时光了。
五十年之间的我,是不断在改变呢还是始终没有改变?
记得在一九九九年春天,第四本诗集《边缘光影》出版,在极为简短的序言里,我曾经斩钉截铁地宣称:“诗,不可能是别人,只能是自己。”
我现在也不会反对这句话。可是,我也慢慢发现,在这一生里,我们其实很难以现有之身的种种经验,来为“诗中的那个自己”发言。
是的,诗,当然是自己,可是为什么有时候却好像另有所本?
一个另有所本的自己?
在这本新的诗集里,大部分的作品都写成于二○○五年之后,但是,我也特意放进了一些旧作。有的是从没发表过的,有些是虽然发表了却从没收进到自己诗集里来的,因此,这本新诗集就成为一本以诗之名来将时光层叠交错在一起的书册了。
时光层叠交错,却让我无限惊诧地发现,诗,在此刻,怎么就像是什么人给我预留的一封又一封的书信?
时光层叠交错,当年无人能够预知却早已写在诗中的景象,如今在我眼前在我身旁一一呈现——故土变貌,恩爱成灰,原乡与我素面相见……
我并不想在此一一举例,但是,重新回望之时,真是震慑于诗中那些“逼真精确”的预言。是何人?早在一切发生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之前,就已经为我这现有之身写出了历历如绘的此刻的生命场景了。(是那个另有所本的自己吗?)
原来,五十年的时光,在诗中,真有可能是层叠交错的。
原来,穷五十年的时光,也不过就只是让我明白了“我的不能明白”。
原来,关于写诗这件事,我所知的是多么表面!多么微小!
可是,尽管如此,在今天这篇文字的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想为我这现有之身与“诗”的关联多说几句话,譬如那诗中的原乡。
向溥老师交出的作业“天涯鸿雁几时还,拭泪话阴山”,应该是一九六二年秋天之后的填词习作。一九七九年,我写了一首《狂风沙》,这首诗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
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
父亲啊母亲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这首诗写成之后的十年,****年八月一日,台湾解除了公教人员不得前往中国大陆的禁令,我在八月下旬就又搭飞机,又坐火车,又转乘吉普车地终于站在我父亲的草原上了。盘桓了几天之后,再转往母亲的河源故里。然后,然后就此展开了我往后这二十多年在蒙古高原上的探寻和行走,一如有些朋友所说的“疯狂”或者“诡异”的原乡之旅。
朋友的评语其实并无恶意,他们只是觉得在这一代的还乡经验里,我实在“太超过了现实”而已。
我的朋友,我们这一代人,生在乱世,生在年轻父母流离生涯中的某一个驿站,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完全来不及为自己准备一个故乡。
我们终于在台湾寻到一处家乡,得以定居,得以成长,甚至得以为早逝的母亲(或者父亲)构筑了一处墓地。所以,在几十年之后,这突然获得的所谓“回乡”,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回的都只是父母的故乡而已。不管是陪着父母,或者只能自己一个人回去,也都只是去认一认地方,修一修祖坟,了了一桩心愿,也就很可以了。朋友说,没见过像我这样一去再去,回个没完没了的。
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为的是什么,所以,只好保持沉默。一直到今年,二○一一年的春天,我写出了《英雄哲别》《锁儿罕·失剌》,与去年完成的《英雄噶尔丹》一起,放进这本《以诗之名》的诗集里,成为书中的第九辑,篇名定为《英雄组曲》,在那种完成了什么的兴奋与快乐里,我好像才终于得到了解答。
我发现,这三首诗放在一起之后,我最大的快乐,并不在于是不是写了一首可以重现历史现场的诗,更不是他人所说的什么使命感的完成,不是,完全不是。我发现,我最大的快乐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窃喜”的满足和愉悦。
只因为,在这三首诗里,在诗中的某些细节上,我可以放进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我终于可以与诗中的那个自己携手合作,写出了属于我们的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故乡。
靠着一次又一次的行走,我终于可以把草原上那明亮的月光引入诗行。我还知道斡难河水在夏夜里依旧冰凉,我知道河岸边上杂树林的茂密以及林下水流温润的光影,我知道黎明前草尖上的露水忽然会变成一大片模糊的灰白,我知道破晓前东方天穹之上那逼人的彤红,我甚至也知道了一面历经沧桑的旌旗,或者一尊供奉了八百年的神圣苏力德,在族人心中的分量,有多么沉重……
这些以我这现有之身所获得的关于原乡的经验,虽然依旧是有限的表面和微小,可是,无论如何,在此刻,那个名字再也不会是只能躲在我的心中,却又时时让我疼痛的那一根刺了。
靠着不断的行走与书写,当然,还有上天的厚赐,我终于得以在心中,在诗里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故乡。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存在,因而是毫不费力的拥有。可是,对于我这个远离族群远离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蒙古人,却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故乡啊!
原来,我要的就是这个。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寻找,我现在终于明白,我要的就是这个。
而且,我还希望能够再多要一些。
我多么希望,能像好友蒋勋写给我的那几句话一样:
“书写者回头省视自己一路走来,可能忽然发现,原来走了那么久,现在才正要开始。” 我多么希望是如此!我多么希望能如此。
二○一一年四月廿五日于淡水乡居
一本书的出版,其实是承受着许多的关心和协助。在这里,我要感谢引领我、启发我的师长和朋友,感谢爱护我与支持我的亲人。
还要感谢好友简志忠和他的圆神出版社所有的工作伙伴,更要感谢广岛大学三木直大教授和中央大学李瑞腾教授愿意在百忙中给我指教和鼓励,感谢诗人林文义给我的一篇散文,同时,也要感谢这么多年以来的我的读者。
现在,还要感谢北京的作家出版社同步出版。
衷心感激,在此深致谢意。
第2部分 执笔的欲望
时光长卷
谁说绵延不绝?
谁又说不舍昼夜?
其实我们的一生只是个
空间有限的展示柜
时光是画在绢上的河流
这一生的青绿山水
无论再怎么精心绘制 再怎么废寝忘食
也只能渐次铺开再渐次收起 凡不再展示的
就紧紧卷入画轴
成为昨日
2010.7.4
执笔的欲望
——敬致诗人池上贞子
一生或许只是几页
不断在修改与誊抄着的诗稿
从青丝改到白发有人
还在灯下
这执笔的欲望从何生成?
其实不容易回答
我只知道
绝非来自眼前的肉身
有没有可能
是盘踞在内难以窥视的某一个
无邪又热烈的灵魂
冀望借文字而留存?
是隐藏也是释放
为那一路行来
频频捡拾入怀的记忆芳香
是痴狂并且神伤
为那许多曾经擦肩而过之后 就再也不会重逢的光影图像 是隐约的呼唤
是绝美的诱惑同时不也是那 绝对无力改变的承诺?
如暗夜里的飞蛾不得不趋向烛火 就此急急奔赴向前
是永远伴随着追悔的背叛
头也不回的我们的一生啊
请问
还能有些什么不一样的解说?
今夜窗里窗外
宇宙依然在不停地消蚀崩坏
这执笔的欲望究竟
从何而来?
为什么有人
有人在灯下
还迟迟不肯离开? 2009.1.7 附注:池上贞子教授是我的诗选集日译本《契丹的玫瑰》(东京思潮社)的译者。她邀我为此译本写一篇序,我遂以此诗为序文的开始。
一首诗的进行
——寄呈齐老师
一首诗的进行
在可测与不可测之间
(譬如赴约
有时舟车顺畅而又静定
有时却是在出发之后
才能发觉踏上的
怎么会是一条全然陌生的路径)
仿佛已经超越了我们自身的 种种认知超越了悔恨和怅惘
或者寂寞或者忧伤
眼前是一片模糊的荒芜
远方有光
却是难以辨识的微弱光芒
“俱往矣!”“俱往矣!”
耳旁不断有声音低低向我提醒
仿佛要拦阻我的前行
可是那已经逝去了的一切时刻
不也都曾经分秒不差地
在我们的盼望和等待之中微笑着 一一翩然来临
不也都是曾经何其真实贴近即使成为灰烬也是玫瑰的灰烬 即使深埋在流沙之下
也是曾经傲人的几世繁华(生命曾经灿放如花
可触摸可环抱的拥有
如一季又复一季永不结束的盛夏)
因而今夜的我 并非再多有贪求
我只想知道
是什么还在诱惑着我们
执意往诗中寻去
出现在灯下的这些散乱的文字
究竟又是由谁在控制
意念初始如野生的藤蔓彼此纠缠
是忽隐忽现的鹿群挪移不定
我摸索着慢慢穿过
那些被迷雾封锁住的山林深处
听见溪涧轻轻奔流跳跃的声音
我的诗也逐渐成形终于
来到了皓月当空的无垠旷野
才发现
在字里行间等待着我的解读的 原来是一封预留的书信
是来自辽远时光里的
一种仿佛回音般的了解与同情
(直指我心啊天高月明
旷野上是谁让我们重新认识
并且终于相信了
那一个在诗中的自己)
据说潮汐的起伏是由于月光
岩岸的剥蚀大多是来自海浪
而我此刻脚步的迟疑蹒跚以及
心中欲望的依旧千回百转
能不能也有个比较简单的答案
是否只因为
爱与记忆曾经无限珍惜
才让我们至今犹得以得以
执笔?
2009.7.31
——再寄呈齐老师
您曾经说过:时间深邃难测,用有限的文字去描绘时间真貌,简直是悲壮之举。
而如今
文字加时间再乘以无尽的距离
遂成明镜
如倒叙的影片在瞬间
将一切反转
才能含泪了然于所有的必然以及
一生里的许多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纵使回到最初面对的
仍是烽火漫天尸横遍野的昨日
明镜
可是镜中与镜前的这个人啊
却怎么也不能否认
系住灵魂免于漂泊的另有一根金线 如文学之贯穿在天堂与地狱之间 有些领会日夜在心
何等幽微何等洁净
或许有人会说只因为在那时
生命曾经是
何等不可置信的美好与年轻
其实明镜既成
您就无需再作任何的回答
这一泓澄明如水的鉴照
正是沉默的宣示向世界昭告
历经岁月的反复挫伤之后
生命的本质如果依然无损
就应该是近乎诗
2009.10.6
附注:8月27日在《联合报》副刊发表的《一首诗的进行》,由于没有先给齐邦媛教授过目,所以未敢加注。想不到发表之后,齐老师竟来电话相询:“这首诗是写给我的吧?”果然,诗心其实难以掩藏,得此肯定,我欣喜万分。当下征得齐老师的同意,以后收入诗集时,可以加上一个小标题:“寄呈齐老师”。因此,今天的这一首,就是“再寄呈齐老师”了。两首新诗,都是读了齐老师的《巨流河》之后写成的。
寒夜书案
夜深了,终于不得不离开书桌。
站在门边,关灯之前,她又不舍地回头再看了一眼。散置在桌面上的,是新买来的几本书册,和从前搜集到的一些绝版旧书参差地堆叠在一起,灯下,笔记簿是翻开的,纸页间光影灿然,满满记下的都是她心中的触动;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世界,好像可以无止无尽地往前行去,而一切还都如往常……
是要在这样的瞬间才能猛然看见生命里的执迷不悟吧。
灯熄之后,掩上了书房的门,她一个人站在寒夜里不禁轻笑出声,在心中自问:“嘿!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继续培养着这个自己吗?”
是的,她是有这么一个渴望要变得更好的自己,终生执迷,浑然不知天色已深暗而来日苦短。
2009.12.29
秘教的花朵
诗的秘密在于出走或者隐藏
集中所有的意念于笔尖然后
背道而驰
不可能再停留在原地 也并非为了去取悦于你 那魅惑
如薰香蜜蜡雕琢出的秘教的花朵
来自灵魂所选择的信仰
似近又远仿佛是自身那幽微的心房
时而又仿佛是那难以触及的 渺茫的穹苍
2010.11.13
春天的演出
这其实并不容易啊!想想看
要在暗中准备了多久多久以后
才能够在灯光亮起之时
站上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
开始绽放梦想中的一切骚动
可是好像反而听不见自己的台词
只瞥见出口处布幔因风而起
有模糊的背影相继离去
什么?就到此为止了吗?
我回身追问藏在幕后的导演
在灯光全灭之前我只来得及看见 他流着泪说:
是的这就是在瞬间已成为昨日的 我们全体……
第3部分 最后的折疊
2007.3.21
白垩纪
我所知的并非
我这一生所能尽言
只为时光转换记忆败坏
如星辰的殒落
如万物的自然生灭
我们难以目测这变化的进展
是何等安静又何等缓慢
眼前却终于是覆盖一切了
今夜如果再来向你说些什么
恐怕都已太迟太晚
唯有这刚刚滴落的泪水炙热如昨 提醒我确实曾经深深地爱过
还需要写诗吗?
此刻已是拥挤的白垩纪
想那熔岩喷涌云雾蒸腾的青春
又何曾给我们留下只字片语
2005.12.27
琥珀的由来
在黑暗中我开始
重新回想
那些芜杂的光影
那些片刻的欢娱曾经
如何映照过
松脂静静溢出的泪滴
沉埋之后光泽与芳香依旧
这不肯消失的印记我爱
就是琥珀的由来
2003.7.3
——给H·P
仿佛有青鸟引路
有花香伴着我们登岸
丰饶的丛林
就在前面延展着绿色的浓荫
生命美如
一个刚刚开始的梦境
晨起
而我是那个衷心感激的女子
醒来之后发现
你依然在我身旁
静静的衾枕间
一如梦中静静的湖面
漂浮着青草的芳香
窗外曙光微涼
1986.11.5
寂静的时刻
是完全的寂静了
昨日遂纷至沓来
却噤声不语不怀好意地等待
那泪水的迟迟出席
多年前写下的诗句
如今都成了隐晦的梦境
恍如雾中的深海
细雨里的连绵山脉
只记得几句——
即使是再怎样悠长的一生啊
其实也只能容下非常非常
有限的爱
2009.12.25
——之一
至今还会不时回身寻你
忘了你已离去然后
就这样静静地停顿片刻
让疼痛缓慢袭来
想着原本有什么话要对你说
如果你还在
(如果你还在我要对你说些什么?)
别后别后
谁能思无悔谁能歌无忧
尽管这一切都非我所能左右
一生再长一生再久现在才明白
也不过就是一次匆忙的停留
从此只有寂寞前来与我偕行
只是很想告诉你
所幸你的青春你的跋涉你的梦
还居留在我的深心
别后
2009.12.11
梦中的画面
在旅途上梦见了他,我们一起回家……
他在我的梦中回来,检视门窗,一如往常。探看孩子的房间,关心他们是否都已入睡,好像我们的孩子还在童年,我们的婚姻还正绵长。
梦中,无风也无雨,时光静止,只剩下清晰而又洁净的画面,无声地显现……
2009.6.12
纪念册
他总是站在记忆中的窗边
在第一页
在最早的时刻
在所有的 诗句
之前
2008.7.27
最后的折叠
已各在岸的一方
晓梦将醒未醒之际
空留有淡淡的玫瑰花香
我爱时间是如此将我们分隔
简易决绝直如一纸之对折
外侧是全然的翻转与隐没不留余地
内里是更为贴近的爱抚与呼吸
不可思议这人生的布局
如曾经极为熟悉却再也无法想起的旋律
如居住了半生却从此消失的城郭
而岁月忽忽已晚有人犹在觅路关山
却仿佛还见你唇角那年轻狡黠的笑意
远处林间有些什么闪动着丝绸般柔滑的光芒
是一株黃玫瑰正在我们初识的那个夏日徐徐绽放
远处林间有些什么闪动着丝绸般柔滑的光芒
却仿佛还见你唇角那年轻狡黠的笑意 而岁月忽忽已晚有人犹在觅路关山 如居住了半生却从此消失的城郭
如曾经极为熟悉却再也无法想起的旋律
不可思议这人生的布局
内里是更为贴近的爱抚与呼吸
外侧是全然的翻转与隐没不留余地
简易决绝直如一纸之对折
我爱死亡是如此将我们分隔
空留有淡淡的玫瑰花香
晓梦将醒未醒之际
已各在岸的一方
2010.10.10
是的这一路行来
所有的悸动都已沉埋
无论是黎明或是黑夜都永不重回
故土变貌恩爱成灰
只剩下诗行间的呼唤与追悔
无奈有人今夜还迟迟不睡
据说是要写给明日的留言
只是灯下
用新开的笔锋细细描成的篆字
却已泪痕斑斓
任谁都无从辨识
2009.1.5凌晨
——之二
原来
用整整的一生来慢慢错过的 竟是我们这唯一仅有的
小篆
别后
整整的一生啊!
别后
方
知
2010.10.18
第4部分 旦暮之间
——给诗人陈克华
遇有时也饱含着不遇
那一个夜晚在海边的花莲
(是比二十年还要更早一些吗?)
在月光筑成的暗影里远远站立
始终不肯向我们近前一步的 是那个静默的骑鲸的少年
我其实也是明白的一如
诗人所说一个人真好的那种感觉
他说:“像稀薄的白昼
其实,饱含着夜”
还要向诗人多求些什么呢?
他已经给了你他最好的诗
我其实也是同意的不遇
也饱含着遇重叠反复
以时光所累积的枯寂或者丰美
譬如一次在早餐桌上的阅读
使我能与诗人同行
走进幽深小径他说:“想必可能
方才雨过不过已无迹可寻”
独有那神情怯怯而清淡的阳光
却与我一再重逢在山路上
在新叶初发的樱树林间
(何等美好的孤独!)
一如在他的诗中
还要向诗人再多求些什么呢?
他已经给了你他最好的诗
那是在一切遇与不遇之间的 最深的关怀
最最冷静的诠释
2006.10.25
诠释者
翩翩的时光
——给L
时光翩翩在明与暗的边缘回旋
彩翼华美而又纤细
是你是你万般不舍的记忆
是含泪的别离……
离别后
是谁在远远辨识着你的悲伤你的成长
你却梦见自己的每一举手投足
镜中仿佛都有她的回眸顾盼
是不是母亲的所有愿望
都会在孩子的生命里重新显现
是不是这永不终止的彼此寻索
才能成就爱与美的绵延
翩翩的时光去又复返
在你的心中在你的舞台之上啊
将灯火重新点燃
2009.11.19
旦暮之间
——给晓风
当绳结再不足以记事之时
我们遂拾起甲骨
用心描刻出细细的纹路 旭日刚离地而起是旦
夕阳在草丛中倦极欲眠是暮 旦暮之间我们还要
卜牛羊的凶吉问出行的方向
求一季和一世的满与足
(所有文字的开始不就是
为了指认描述记忆
不就是为了
在多年之后
唤醒那个或许已经遗忘了一切的自己)
旦旦暮暮时光反复
书写和阅读既是如此古老的盟约
那一刻在灯下在纸页间合而为一的 想必就是
我们终于复活了的生命与感觉 这重新相遇的狂喜如火焰般燃起
种种莫名的骚动与刺痛啊
不知从何处奔来又将往何方散去
(仿佛重回那初初造字时的纯真岁月
犹见那无垠的苍穹与大地流逝着
夏之洪川冬之雨雪……)
爱慕的生发其实也难以预设
是的我只是依然记得
初次翻读你时的那种撞击
这么多年都已经过去了
我只是一直记得记得……
惊诧于何以有人如你
还在注记这深藏着的悲欢聚散
还在细述这明知徒劳
却又坚持绵延着的万物生灭
寸心的闪烁何以能光照四野
旦暮之间何以有人如你
还在从容书写
2010.3.22
——给幸芳
一朵樱花在手拈在你
两指微合之处
恐怕这就是最好的位置了
可以彼此细细端详是否
别来无恙
这画展展的是一整座山的 樱花画里的光影挪移
还带着草木柔细芬芳的香气
谁人能与樱订约呢
除非她是来自敦煌的女子
千年之前就曾经手执画笔
在春日的岩壁上
画出你们之间
无限幽微的心事
2009.8.28
樱之约
关于“美”以及“美学”
为了要引领我们了解整个案情
他们发誓要皓首穷经
(在睡前的灯下放一本吧,据说这会让你的灵魂平安。)
其实我不认为他们知道
只是不能明说
(嘘!无知在现代是一种罪恶。)
而最让我快乐的就是
我们从开始就什么也不知道
虽然他们还是坚持要把
审讯的经过出版
仿佛这样就可以否认——
美依然是逃犯
在两千年的通缉里从未到案
1988.1.17
诗的旷野
——给年轻的诗人
文字并非全部
生活也不是我们其实
不需要逼迫自己
去证明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诗的旷野里
不求依附不去投靠
如一匹离群的野马独自行走 其实也并非一无所有 有游荡的云有玩耍的风
有潺潺而过的溪流
诗就是来自旷野的呼唤
是生命摆脱了一切束缚之后的 自由和圆满
2006.5.16
第三篇:李杜诗赏析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和杜甫是我们最熟悉的两位诗人了,最近又重温了大家们的杰作,其艺术成就之高不禁让人叹服。李白的浪漫和潇洒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欣羡,受其影响的年轻人到今天也有相当的数量。而杜甫对天下民生的关注,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凝聚成的结晶到了现如今也仍然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记得以前有人提出李白是胡人的观点,更有甚者,根据李白出生地在国外这一事实进而推测其为外国人。不难理解为何人们更愿意相信李白为胡人,因为在人们的影印象中,胡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李白正有这样豪放的一面,况且李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游历的过程中行侠仗义,替天行道,杀过一些恶人,且风流倜傥,处处留情。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陆小凤,李寻欢,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义气,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虽处在艰难困苦的重重压力和挑战之中,心中常存一份正气,将世界看得更淡,摆得更平,而这是多少人所向往的人生境界啊!
李白的诗也有多种风格,而卧更愿意谈谈他对友人的深深情意。开元十四年,李白在蜀地游历的时候,给一位友人寄去了一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回忆了两人共同赏月时所见之景,峨眉山上,被高峻的山峰挡住了一半的月亮倒映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月亮和群山的形状发生着变化,似乎也在跟着流动,瞬间变得层次分明。这种景色多么震撼,眼界何其开阔,而此时的夜晚,李白从清溪向三峡进发,而友人会在渝州那里吗?古人之间的情感可能比我们现代人更简单,似乎能非常贴切地理解李白当时的感受,那种对可能即将见到的人的那种期待与惊慌,就像马上要上台和全国人民作报告一样。而我们今天再也不会有那种疑虑,友人是否在渝州呢,也许我们只需一个电话便可知晓,但这样也少了一份哀思,多了一份惆怅。
《赠汪伦》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的感情表达,却感人至深,短短四行诗,铺排有序,最后点睛,我们现在也偶尔有类似的情况,那个时候性情中人怕是早已吟起了这几句诗,一样的朋友分别,一样的忧思相托从古至今历经千年而不退色,直到今天仍为人所膜拜,推崇。
杜甫的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石壕吏》。记得小的时候第一次在课堂上学到这篇文章,我还很疑惑当时官兵为什么不把杜甫这个青壮年劳动力抓去做苦力,服兵役。而高中再到现在重温,心里别有另一番滋味。文中最光辉的人物是“老妪”,我能想象但是让人心酸的情形:深夜,平静的村庄突然火光四起,恶吏疯狂地踹着院门,闻声,全家惊慌不已,乱作一团,六神无主,常年的战乱已让这家穷苦人心力交瘁,无力应对,在匆忙将自己的老丈夫推上围墙,助其逃走后,老妪惊恐地开了门,恶吏大声呵斥,要找出能打战的人来,老妪在噪杂中慌忙解释:自己三个被派去守城的儿子已死了两个,屋里只剩一对孤儿寡母,我虽衰老,还是愿意跟您回去,连夜赶到河阳还能来得及给战士们做早饭。古代百姓的生活是多么辛酸,多么让人无奈啊!社会最底层的人在对最基本得生活条件的索取上都身不由己。而悲情人物“老妪”更是让人感动落泪,帮助若上战场即必死无疑的丈夫逃走后,有为保全儿媳和孙子献出了自己,年老的她在当时又有什么办法呢,劳苦一生,三个儿子却被战争夺去两个,最后的一个也时刻在凶险之中,随时可能接到其战死沙场的噩耗。自己最后的希望就是能够保全孙子,给家族留下一苗香火,将来能健健康康长大成人。而自己,就听天由命,想怎样就怎样吧,生活已由不得她了。其中也能看出一些老妪为国家献身的精神,自己到军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帮助军队大赢战争,早日结束纷争的天下,是后来人过上平静安定的生活。这样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老妪的性格,和形象:原本只想过上平凡安定的生活,赶上了天下大乱,战火纷飞,实属无奈,被乱世抽掉了生活的根本,却仍存希望,努力地保全这个残存的家庭,最终,一半为了国,一半为了家,将自己也推上了战场。
文中有两句意味深长的点睛之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用心体会这两句,心里的感觉,一下就涌上来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绝妙之处,神来之笔,算是为无奈世事的一种怅然吧!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和杜甫是我们最熟悉的两位诗人了,最近又重温 了大家们的杰作,其艺术成就之高不禁让人叹服。李白的浪漫和潇洒为历代文人 墨客所欣羡,受其影响的年轻人到今天也有相当的数量。而杜甫对天下民生的关 注,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凝聚成的结晶到了现如今也仍然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记得以前有人提出李白是胡人的观点,更有甚者,根据李白出生地在国外这 一事实进而推测其为外国人。不难理解为何人们更愿意相信李白为胡人,因为在 人们的影印象中,胡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李白正有这样豪放的一面,况且 李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游历的过程中行侠仗义,替天行道,杀过一些恶人,且风 流倜傥,处处留情。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陆小凤,李寻欢,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义 气,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虽处在艰难困苦的重重压力和挑战之中,心中常存一 份正气,将世界看得更淡,摆得更平,而这是多少人所向往的人生境界啊!
李白的诗也有多种风格,而卧更愿意谈谈他对友人的深深情意。开元十四年,李白在蜀地游历的时候,给一位友人寄去了一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回忆了 两人共同赏月时所见之景,峨眉山上,被高峻的山峰挡住了一半的月亮倒映在水 中,随着江水的流动,月亮和群山的形状发生着变化,似乎也在跟着流动,瞬间 变得层次分明。这种景色多么震撼,眼界何其开阔,而此时的夜晚,李白从清溪 向三峡进发,而友人会在渝州那里吗?古人之间的情感可能比我们现代人更简单,似乎能非常贴切地理解李白当时的感受,那种对可能即将见到的人的那种期待与 惊慌,就像马上要上台和全国人民作报告一样。而我们今天再也不会有那种疑虑,友人是否在渝州呢,也许我们只需一个电话便可知晓,但这样也少了一份哀思,多了一份惆怅。
《赠汪伦》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的感情 表达,却感人至深,短短四行诗,铺排有序,最后点睛,我们现在也偶尔有类似 的情况,那个时候性情中人怕是早已吟起了这几句诗,一样的朋友分别,一样的 忧思相托从古至今历经千年而不退色,直到今天仍为人所膜拜,推崇。
杜甫的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石壕吏》。记得小的时候第一次在课堂上 学到这篇文章,我还很疑惑当时官兵为什么不把杜甫这个青壮年劳动力抓去做苦 力,服兵役。而高中再到现在重温,心里别有另一番滋味。文中最光辉的人物是 “老妪”,我能想象但是让人心酸的情形:深夜,平静的村庄突然火光四起,恶 吏疯狂地踹着院门,闻声,全家惊慌不已,乱作一团,六神无主,常年的战乱已 让这家穷苦人心力交瘁,无力应对,在匆忙将自己的老丈夫推上围墙,助其逃走 后,老妪惊恐地开了门,恶吏大声呵斥,要找出能打战的人来,老妪在噪杂中 慌忙解释:自己三个被派去守城的儿子已死了两个,屋里只剩一对孤儿寡母,我 虽衰老,还是愿意跟您回去,连夜赶到河阳还能来得及给战士们做早饭。古代百 姓的生活是多么辛酸,多么让人无奈啊!社会最底层的人在对最基本得生活条件 的索取上都身不由己。而悲情人物“老妪”更是让人感动落泪,帮助若上战场即 必死无疑的丈夫逃走后,有为保全儿媳和孙子献出了自己,年老的她在当时又有 什么办法呢,劳苦一生,三个儿子却被战争夺去两个,最后的一个也时刻在凶险 之中,随时可能接到其战死沙场的噩耗。自己最后的希望就是能够保全孙子,给 家族留下一苗香火,将来能健健康康长大成人。而自己,就听天由命,想怎样就 怎样吧,生活已由不得她了。其中也能看出一些老妪为国家献身的精神,自己到 军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帮助军队大赢战争,早日结束纷争的天下,是后来人过上平静安定的生活。这样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老妪的性格,和 形象:原本只想过上平凡安定的生活,赶上了天下大乱,战火纷飞,实属无奈,被乱世抽掉了生活的根本,却仍存希望,努力地保全这个残存的家庭,最终,一 半为了国,一半为了家,将自己也推上了战场。
文中有两句意味深长的点睛之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夜久语 声绝,如闻泣幽咽」,用心体会这两句,心里的感觉,一下就涌上来了,不得不 佩服作者的绝妙之处,神来之笔,算是为无奈世事的一种怅然吧!
第四篇:高一16班 杜梦婷 自创诗集
《春》 犹经霜寒一月雪,只待暖春三月花。不易杨柳随风曳,向阳花木易为春。
《春日》 暖言孝感在心间,眼望纷雪落屋檐。万千事物新气象,风雨飘摇又一年。
《忆》 笙歌渐暗容颜淡,寸寸柔肠寸寸断。花前月下不了情,奈何此生终成憾。
《战歌》 赤壁干戈离恨天,旧时青春慕华年。难斥沙场刀枪剑,曾忆东风逐舞筵。
《清秋日》 几盏金樽邀明月,露重难栖冷雏雀。寒来暑往堪几何,漫漫星辰知寒夜。
《冬》
冬日离别意,频添三分愁。相见几多时,人比西风瘦。雪花空飞舞,月色凉如钩。风停万物静,白绒覆满楼。
藏头诗《中秋忆》 梦中美酒佳境在,婷婷玉树桂飘香。送入青云何枝落? 尚有嫦娥卧玉盘。
《吟清荷秋期咏怀》 碧波荡漾秋湖上,水绕荷花一茎香。出身淤泥清不染,谁言芳影满回塘。
《咏荷》 初荷清露随春来,花影婆娑朵朵开。莲实茎藕皆为用,旖旎风光歌长怀。
《荷花谣》 几许殷红染浮萍,引得留客渡平津。飘摇袅娜随风展,题诗只为荷花情。
《西湖》 遥望湖央一叶舟,偏染两岸相思愁。天下至美西湖景,绿波灵动今未休。
《笑对人生》 心淡风轻石上音,闲云野鹤率真性。锦服阑珊杯中情,烟火繁华柳下静。
《边塞》 大漠孤云鹤影单,城门烽火意阑珊。只思归乡家万里,引得汉将度玉关。
《孔明计》其一 魔剑高悬乱刀横,仰卧楼台抚琴筝。笑谈诸葛凌云计,东风可以破十城。
《孔明计》其二 羽扇纶巾两小童,古琴作响薄暮钟。大开城门君安在,后世吟咏几人重。
《陇脉吟》 几许湾舟染云长,滨河道旁点荧光。丛上蝶舞水韵扬,望彻霓虹心歌唱。
《出游》 轻沙浮云入高楼,聊写平南几度愁。策马薰风侵古道,慰我茫茫天下忧。
《无题》 黄昏把酒来赋诗,独坐闲庭梨满枝。怎奈落花来复去,梦里繁华应相识。
《学时》 琉璃绮梦莫成空,取词作章几度重。今朝学海暮不寝,明日题榜步蟾宫。
《雨落》 百尺暖阳云中藏,颗颗珍珠落裙裳。清风簌簌无休止,杂叶轻舞雨欲狂。
《佳境》 携尔共览洞庭湖,湖光山色绕东吴。水中仙鹤声相应,镜里青鸾影不孤。
《问情》 舜妃有泪洒斑竹,愁思不散绕香炉。道是此情何处去? 片片痴心坠玉壶。
《诵唐》其一 贞观开元日隆昌,诗歌灵韵数盛唐。华清池水今犹在,霓裳羽衣美名扬。
《诵唐》其二 一代武氏出女皇,无字碑旁立新妆。赤日皎月当空照,试看隋唐怎成双?
《诵唐》其三 车轨交融同八荒,书文并蓄混四方。中西贯通民安乐,四海之内耀圣光。
《诵唐》其四 温泉水润卸凝脂,浩渺长安进荔枝。哪闻新人多欢笑?
杨氏玉妃娇宠时。
《诵唐》其五 骊山岁月任蹉跎,剑门关下铸成错。自古帝王多薄情,玄宗独恋马嵬坡。
《诵唐》其六 炎黄五帝撑华夏,媚娘惑主霸天下。重吏兴科丰收景,振世功劳属谁家?
《西江月 浅夕》 古色板街青石碎,月伴残花夕阳美,烟柳镜湖低云垂,道是谁? 佳人浅睡。
百花齐放初成蕊,信手浊酒更几杯,墨漆朱门须轻掩,胡不归,天涯恨相随。
瞰长安只影余晖,放牛童牧笛横吹,黄鹤楼络绎新贵,芬芳轻坠,牡丹花香醉。
笑颜远物是人非,飘摇路生死依偎,有道是,此生不悔,离歌悲,几滴玲珑泪。
《相思引》
赏晨光,意彷徨,不觉两鬓已成霜。天涯隔断相思路,独下泪千行。晓残阳,青衣巷。古道亭长,不诉离殇。回首故人已相忘,梨花三月断人肠。
《胭脂泪》 风起舞 孤独住 望穿秋水不知真心归何处
菱花乱 天意判 洞悉尘世却道鸳鸯下一站
环佩响 痴情枉 谁料今生旅途颠簸乱摇晃
微雨睡 佳人醉 我笑春风无言以对心已碎
月如钩 倚西楼 恋恋不舍琉璃天街寂寞走
锦红床 泪成霜 清秋落幕如何让泪卸了妆
《如昔》 念往昔 几多欢笑 几多离索 移愁夜月清野色 万里悲喑鸿雁天
九霄烛火芯未断 苦矣 哀矣
念故人 几时如饴 几时圆缺 奈何流川三生石 不朽芳名垂青史 琉璃宝殿亲王座 怀矣 思矣
念朝歌 几度风雨 几度春秋 骁勇荣华谁逐鹿 一曲长恨深宫遥 七调永映离歌谱 叹矣 去矣
第五篇:《杜诗鉴赏》教学案
《杜甫诗歌鉴赏》教学案 高二语文组:周文硕 第一课时
读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第二课时
杜甫的生平经历,思想及创作风格
目标:识记杜甫的生平经历,思想及创作风格 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创作思想
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关注民生疾苦的出发点,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但他并非一切惟命是从的愚忠之臣,贫穷生活的磨练,在他身上有极强烈的“平民”意识,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苍生社稷忧虑。诗歌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代主义诗。第三课时关于杜诗 目标:鉴赏杜诗
建议:1,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鉴赏。
2,可大量背诵杜诗中的名句。《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所谓“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写作时期应该确定为大历三年春。此前杜甫已经滞留夔州近两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因为作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但是,唐代宗没有起用他。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于是在这年的正月,五十七岁的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夔州。舟出三峡,顺着大江,进入江汉平原的江陵一带,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败,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这也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危”,高的意思。“樯”,桅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诗中“垂”、“涌”两个“响”字,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肖。《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旅夜书怀》是杜甫后期的作品。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经历,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为我们抒写了这样的意境:失去好友、失去依托的他离开了成都,飘泊于江河之上。那细草经不住微风,是那么柔弱无助,自己所驾的这叶扁舟又是多么凄孤无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看到广阔无垠的大地,谁人不产生有番作为的感受?正所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呀!看到月光朗照下涌动的波涛,谁人不胸怀激荡、感慨良多?但眼下,自己又多么渺小、孤单无助呀。
第四课时《蜀相》
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相关知识:
怀古、咏史类诗词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感知:
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自主探究: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夜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候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合作探究
“知人论世”理解本诗
1、归纳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咏史诗,《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颈联——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尾联——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2、、本诗运用哪些写作技巧?
①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抒发作者对诸葛亮的深切仰慕之情和深沉痛惜之情。
②表达方式多样,有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③对仗工整,用字传神,极富表现力。
小结: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第五课时《阁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背景: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从“瞑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背山临水的地方,风景优美。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自主探究: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颔联:
1、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六、作业: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光易逝;悲战乱人民之苦;悲贤愚同归。
2、背诵
第六课时与杜甫同行,倾听杜甫 倾听杜甫
杜甫,你是寻找宝藏的孩子
携着诗歌的巨臂在唐朝的风烟里寻找、迷失 记下了每一个黄昏、雨夜和徘徊的足音
当我找不到哪间茅屋可以盛放你高洁的灵魂时 我渴望,渴望能倾听你的心声
我想听
你这位读书破万卷的名门之后 何时走出书斋,裘马轻狂 何时登临绝顶,睥睨众山
又是在何处与李白同醉,与高适和唱
我想听
一个高洁的灵魂怎堪朝扣富门、暮随马尘 老妇的告白,征人的陈述 路边的饿殍,朱门的歌舞 又是如何搅乱你伤痕累累的心湖
我想听
你如何宽慰新安吏抓来的壮丁 如何慰藉新婚别夫的妇人
烽火连三月如何传递可抵万金的家书 风雨飘摇中迈着怎样的步履走进羌村
我想听
何处的翠柳边有两个黄鹂 何处的小舟上有独立的危樯 知时的好雨何时敲打游子的无眠
放歌纵酒后的你可曾穿过巫峡回到洛阳
我想听
西郊草堂的床头屋漏是否修葺 千万间广厦为何只庇天下寒士 锦官城的蜀相为何让英雄洒泪如雨 安史之乱中你与妻儿有怎样的分合离聚
我还想听
贫穷何以成就伟大 困窘怎样坚守内心 国家不幸为何诗家幸
满目疮痍的时代为何有你这样仁厚深沉的诗人 „„
我想听,我想听你的心声
然后跟着你往洛阳走,往西南走、往大唐的土地走 体会沉郁顿挫,体会忧国伤时 或者泡在你的泪水里
寻找有厚度的人性,有张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