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必修5作文——学习写得深刻(3课时教案)
作文发展等级训练
【考纲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
①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②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用词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
④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序列训练1——深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示例,体会何为“深刻”并揣摩写得深刻的基本方法。2.根据要求,尝试使用1、2种方法发掘深刻的道理。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教学过程:
一.1.导入:请学生阅读下面2个文段,谈谈哪一个文段揭示的道理更深刻、透彻。
要求:达芬奇14岁那年,拜著名的画家费罗基俄为师。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 他的教法也很有些特别:达•芬奇來到画室的第一天是学画鸡蛋, 第二天是学画鸡蛋, 第三天仍是这样。无休止地画呀画呀, 枯燥乏味极了, 就这样画了一年。芬奇画腻了, 心里想: “这有什么必要呢?一笔下去画一个圈儿就行了。”费罗基俄老师仿佛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 对他說:“别以为画蛋很容易, 很简单, 要是这样想就错了。在一千只鸡蛋当中从來没有兩只蛋的形状完全相同, 即使是同一个蛋, 只要变换一下角度看它, 形状便立即不同了„„所以, 如果要在画布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來, 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听了老师这番教诲, 达•芬奇懂得了老师的苦心,他每天一大早就对着鸡蛋画起來, 直到夜深人静了, 仍然对着鸡蛋画。经过3年的努力, 达•芬奇的技艺大长并最终成为了一代大师。
请结合这个故事,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段落
文段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鸡蛋画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达•芬奇的故事,说出了一个真理:画画要做好基本功。这也就是他后来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画家的原因。
文段2:试想,如果达•芬奇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就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那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2.简析:在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过渡。
文段1观点局限在画画上面,可以说就事论事,未能结合示例缘事析理,说理不深入、透彻。文段2能够以小见大,由画画拓展到“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这个道理上。而且采用了假设论证与探究因果的办法,说理更加透彻、深刻。
因此,我们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就是“揣摩缘事析理的方法,尝试从客观事物中发掘深刻的道理”。
二.(一)观点阐释——什么是深刻呢? 1.何为“深刻” 所谓“深刻”,首先是具有深透的见解,对人具有启发作用。其次是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也就是说记叙性文章要生动形象,思想深邃;议论性文章要说理透彻,论点独到。高考作文鼓励见解深刻且多种多样,或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或说明结果,指出规律,预见发展;或抓住要害,给人启发等等。于形象中见哲理、质朴中见深刻、含蓄中见真义。2.举例分析:
(1)写记叙文,应着眼于对人物思想品质、精神世界和事件的意义、影响进行发掘。例如,《母亲很丑》片段:
慢慢地,我长大了,越长越美,母亲老了,越老越丑,当同学们夸我漂亮时,我就会想到母亲的那半边脸。当村里人夸我美丽时,母亲总是背一直,腰一挺,头也抬得高高的,我知道母亲为我的外貌美而骄傲。母亲认识的字不多,但她坚持伴我夜读,有时我也悄悄地注视着母亲的另一边脸,母亲的眼睛圆又圆,比我的还要明亮,鼻子挺直得很,嘴巴微微地向上翘,我才知道父亲说得很对,我的美是出自母亲。但母亲的确是丑了,因为人们总不会去注意她很美的那一边脸。
(点评:本文着眼于对“母亲”思想品质、精神世界的挖掘,如既写“母亲”“越老越丑”,更挖掘“母亲为我的外貌美而骄傲”的精神世界;既写“母亲”美的意义——“我才知道父亲说得很对,我的美是出自母亲。”更抨击“人们总不会去注意她很美的那一边脸”的狭隘精神世界。)
(2)写议论文,应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抓住问题的核心,探讨事物的内在属性。比如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学会历史般的旁观》片段:
历史的高峰回响着一个声音:“再伟大的君王,他的身后也有白骨累累,血汗斑斑。” 跳出爱憎后的我们,会有一双清澈灵动的心眼。环视世间一定会有新的认知,更加公正、更加客观。
以清澈的眼审视自己,对于任何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灵动的心审视世界,对任何对错,保留一份最真实的了解。
给所有的事物一个旁观的眼神,让历史的车辙辗过额头,留下赞许的痕迹。
(点评:从现实到历史,再从历史到现实,感情色彩怎样影响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客观真实与主观感受又有怎样的联系,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为我们作出了深刻和独到的剖析。而这种深刻更借助了形象,这样独到又不失于空泛;写现实硬实,能以自然景物为喻,生动形象;评历史事件,又以素描的方式勾勒人物,通篇融精辟的广义于具体形象的“具象”之中,深得鲁迅先生“形象论证”之妙。)
(二)如何做到深刻呢?
也就是说如何做到“具有深透的见解并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1.在学生简单发言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71页,“怎样才能从客观事物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明确“以小见大”和“比较鉴别”的方法。
2.简单小结:
以小见大就是从小事情中发掘出大道理。
比较鉴别就是通过比较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差别,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三.拓展提升
1.阅读课本73页练习五。
(1)要求:1.根据材料提出并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按照作文开头段的方式写作,100字左右。2.反思自己采用了怎样的方法来使道理讲得深刻。
(2)说明:1.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即使用了该题,可以作为复习提升的例子。
2.可以要求当堂完成,教师收阅。
3.根据课时安排作为下节课的导入或者连堂课的过渡练习。(3)简析: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 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 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
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比较鉴别)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以小见大),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4)范例: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采用比较鉴别来引论)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以小见大提出问题并简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评议上节课小作文,深入体会以小见大与比较鉴别的方法。
2.加强对缘事析理技巧的把握,尝试使用1、2种方法将文章写得深刻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课时安排:
1课时,最好用定时练习时间,20分钟讲评与引导,40分钟作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1.展示上次片段小作文中的佳作,结合“以小见大“与”比较鉴别“的方法进行评析。
说明:如果是连堂课,可以使用上面的示例来进行展示分析。或学生当堂展示自己的习作。二.深入学习
(一)下面,我们在上次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如何将文章写得深刻。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就是:深入把握缘事析理的方法,争取将文章写得深刻一些
(二)要求学生阅读课本72页内容,明确除了“以小见大”外,“由表及里”与“探究因果”也是缘事析理的基本方法。1.学生自读,勾画。
2.教师引导注意方法的概括。举例分析1:
一个事物的出现,一种现象的存在,总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分析已然的原因,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事物或者现象本身。不是停留在感知事物现象的表象层面上,而是设法探求这种客观现象存在背后的原因,从而有所认识和发现。例如我们学习夏衍的《包身工》,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的上海,对“包身工”这种社会现象有感知的人很多,但有几人能揭示产生“包身工”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夏衍却能透过现象本身,深入思考,追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认识到日本资本家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是因为包身工可靠、安全、廉价,认识到这种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正是这一认识,奠定了《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的社会价值。举例分析2:
例如08年山东卷满分作文《等待也是一种智慧》开篇: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西方谚语也说“不要急着去拿刚打好的宝剑”,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等待都被认为是一种智慧,不会等待,就会失去命运女神的眷顾。
(点评:作者在一开始就亮出自己的观点“等,也是一种智慧”,显然作者并没有否认积极进取的智慧,却巧妙地提升了“等”的价值,从而使观点具有启发性,为后文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打下了基础)
三.总结提升
1.缘事析理的四种技巧
2.应试作文应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来彰显自己发掘出的深刻道理。
四.实战演练,要求完整作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1 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毫无表情的脸。材料2 澳洲的一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多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材料3 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上述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文体特征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备用)在西伯利亚雪原上有一种动物叫白貂,白貂十分爱惜自己一身纯白、漂亮的毛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玷污。于是猎人们抓住白貂这个弱点,在它巢穴周围撒上一圈煤粉,这样白貂往往束手就擒了。白貂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习性,依然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自己纯白、漂亮的毛皮。
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文体特征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对照示例,引导明确本次作文审题中的问题。
2.复习议论文一般结构,要求修正作文中散乱的问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报本次作文的基本情况: 1.表扬: 2.问题:(1)审题不准,没有通过“比较鉴别”的方法明确材料重点。
(2)观点表述不明确或者提出太晚。
(3)较长时间没有作文,对议论文基本架构淡忘,行文比较混乱。观点提出晚,纵横向结构不明。
(4)个别同学文体不明。
二.利用年级统一学案,对本次作文的审题进行分析。(详见学案)
明确:1.写“是什么”不能偷换概念,也就是“为什么微笑缺失”不等于“当今社会人们压力大”,作文不能写成生活现状分析。必须紧扣“微笑缺失”来分层次,分角度。
2.“为什么”引导而出的“怎么样”是重点,即如何面对与改变。三.对应例文分析结构问题
1.就例文1、2来看,均采用了总分式的横向结构,开头1段提出论点,再围绕论点提 出分论并论证。结构清晰。
2.行文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错误示例
„„
1我们要学会微笑,学会取下一张严肃与疲惫的面具。
2每日清晨,伴随着世界的宁静„„(材料)可我们不该这样,本有着丰厚资源的我们,应该学会从苦中找乐,给他人一个微笑,给自己一个放下负担的机会。
3如果世界失去了微笑,我们会变得怎样?一个外国记者(材料)。如果我们失去了笑容,争吵会变得更多,心情会变得浮躁与不安,这都不是有利的,多的只是一个黑白世界。(?)
一位读者对于这个问题写了文章《醉人的微笑你有没有》,我们都应该反思自己能否还世界一个微笑。
5社会的压力让学生与上班族只伴随着匆忙的步伐与急切的心情,不给一丝怠慢,所有心思都用到了脚上,哪来力气顾得上笑容,就算有,都应该是挤出来的。
6我们应该放下带着面具的微笑,拥有一张灿烂的笑脸,享受世界的美好,放慢在社会中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记得带着微笑。分析,问题在哪里?
1段提出了观点,后文就应该是如何取下,即如何学会微笑(可以参考例文2)。但是本文后面是如何论述的呢?2段写为什么要放下;3段反面写失去的结果;且末尾表达“黑白世界”与前后文无关;4段,反思能否还,与1段矛盾了;5段其实是写不能改变;6段又说我们应该放。但没说如何放下。可见,思路未能围绕1段的观点来展开,停留在想到什么写什么的阶段。
反思提升,如何修改:
主要问题是不能紧密联系自己的论点来理清思路,所以:
首先是明确观点,开门见山的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此作为下文展开的核心;
其次是根据已经学习的纵横向架构思想,理清分论点,结构清晰了才说得上每段的论 证。
四.修改作文 1.课内修改
根据以上分析,修改自己作文。要求:1.42分及以上的同学在原文修改,主要是重新归纳出论点,拟写各段开头句,建立结构。2.42分以下的同学,主要是重新审题,修订文体,模仿例文,重新写作。
2.课后拓展(备用,也可以作为下一节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西伯利亚雪原上有一种动物叫白貂,白貂十分爱惜自己的一身纯白、漂亮的羽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玷污。于是猎人们抓住白貂这个弱点,在它的巢穴周围撒上一圈煤粉,这样白貂往往就束手就擒了;白貂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习性,依然年复一年的守护着自己的纯白、漂亮的羽毛。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为拓展练习,要求写出开头引论,论点,全文结构段,再详细写出一个段落。
指导与分析 一.解读材料
材料中涉及到两个角度:白貂和猎人。但这两个角度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开头部分写“白貂十分爱惜自己的一身纯白、漂亮的羽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玷污。”结尾依然强调,即使束手就擒,“白貂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习性,依然年复一年的守护着自己的纯白、漂亮的羽毛。”可见,重点要强调的是白貂,而非猎人,因为写到猎人的只有“抓住白貂这个弱点”这一点内容。所以,这个材料的审题立意的角度只能扣住“白貂”,从正反两方面去考虑,可以立意为,“当我们面临困境威胁甚至生死考验的时候,应如何坚守”或“当我们无路可走,固守只会带来灾难的时候,应当学会灵活的变通”后一种可以看作是反向立意,但不是材料的表意重点。二.立意分析
(一)正确片断一
守护自我
也许有人会说,白貂是一种愚笨的动物,分不清羽毛和生命孰重孰轻,然而,我要说,白貂是一种面对死亡的威胁,仍旧坚守自我的美丽精灵,纯白漂亮的羽毛,对他而言,绝非是一种简单的外在的美丽,而更是一种内心纯洁无瑕的象征。
守护自我,白貂成为西伯利亚雪原的美丽天使。守护自我,苏武成为茫茫北海上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千年,激励万代。„„
守护自我不是简单的坚持自己的个性,执行自己的人生准则。守护自我需要的是一种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死亡时的一种对自己人生信仰的坚守和执著。守护自我,让你忘记黑夜的迷茫和恐惧,勇敢地等待黎明。守护自我,让你战胜暴雨狂风的侵袭,自信地去迎接那片风和日丽。守护自我,方能演绎生命的精彩。
分析:这个片断从白貂的角度抓住白貂“面对死亡的威胁,仍旧坚守自我,纯白漂亮的羽毛,对他而言,绝非是一种简单的外在的美丽,而更是一种内心纯洁无瑕的象征。”从而立意为“守护自我需要的是一种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死亡时的一种对自己人生信仰的坚守和执著。”非常切合题意。正确片断二
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百万年前,沧海桑田的巨变使第一批猿人从树上来到地上,如果他们固守枝头,恐怕我们仍是野兽一族;两百年前,新诞生的美利坚没有固守人类几千年“立国则必有君”的传统,确立总统制,开后世民主政治的先河;三十年前,偌大的中国没有固守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毅然改革开放,巨龙又腾起在东方。坚持固然可贵,但灵活的变通却能使航船避开前方的礁石。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懂得固守已然成灾,灵活变通另寻一条新路,才会发现世界别样的精彩。
分析:这段文字没有从材料入手引出观点,但观点与材料非常吻合,“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懂得固守已然成灾,灵活变通另寻一条新路,才会发现世界别样的精彩。”属于反向立意,也属于切合题意。但在写作时最好在后文适当联系材料。正确片断三
以变为生
最可悲,白貂嗜洁如命,一年又一年守护着纯白的羽毛却不懂得改变习性,最终难以脱逃被猎人捉住的下场。
人要想生存,必须懂得改变。对那些华而不实,于身无益的东西就要果断舍弃。舍弃才能发展。
改则通,通则顺,顺则生。于国如此,于身亦如此。
耳顺之年的倪萍,用自身的经历为我们阐释了变的真谛。在荧屏上已达登峰造极的她没 有被名缰利锁所缚,毅然由主持行业转向演艺圈。她在变,变得坚强,放弃了那周身“洁白”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形象。
成龙,这位华语影坛的领军人物,在以往电影中以搞笑,不拘一格而红透全球,而如今,这种风格再难提起人们的兴致了。改,于是,成龙一改束缚自己的风格特色,不断尝试新的技法,于是“神话”里显现了一位严肃忠贞的“蒙毅”大将军。
不论是倪萍还是成龙,他们都在向世人阐述这样一个通理;固守过去只能走向死亡,只有不断改革,才能使自己不断获得进步。分析:文中的观点“要懂得变通”“ 固守过去只能走向死亡,只有不断改革,才能使自己不断获得进步。”看似扣题很紧,但在实际论述的过程中却没有按照材料作文去写(好像是按照话题作文去写了),因为它只强调了“变通”,却丢了材料中的前提“当我们面临困境威胁甚至生死考验的时候”或“当我们无路可走,固守只会带来灾难的时候”,况且两个论据与材料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这样的立意只能算作是符合题意,而不能是切合题意。
(二)错误分析
材料作文虽然要求“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但同时也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要想符合材料的含意,必须关照材料的整体,抓住材料的重点、结局,由果溯因,挖掘材料的内涵。
如果只是抓住材料的只言片语不放,或只是抓住一些表象不作深入的分析,跑题也是很正常的。以下几个片断基本上都属于“脱离材料含意”的立意,可以看作是“基本符合题意”或“不符合题意”,这样的文章在高考作文中只能在三、四类打分,按我们平时的要求,等于是跑题了。
错误片断一
改变 创新
白貂不试图改变它们的习性,恐怕会有亡族灭种的灾难,试想一下,我们人类不学会改变,不也会有同样的遭遇吗? 世界不变的惟有改变,如一味坚守自己某种思想观念或某种做法,而不懂得去创新,去创造,将会被淘汰。(例,清闭关锁国走向没落,„„日本明治维新开创一片新的天地,„„所以说,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分析:立意为“改变”还算是从材料出发,但立意为“创新”则是在材料的基础上随意延伸了,在自己任意想象的基础上立意,跑题是必然的。错误片断二
爱美也要讲究适度
真是不可思议,人们常常说这样一句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让我想不到的是,原来动物比人类还疯狂,为了美丽居然连生命都舍弃了,真是佩服,什么,你不信?人们常说生命诚可贵,你说它们怎么就不懂这个理呢?更可恨的是白貂的固执,执迷不悟,你知道动物界怎么说白貂啊,说它们是傻帽,美什么美呀,再美也得有个度啊,决定要把他们开除出动物籍了。
分析:羽毛仅仅代表的就是一种美吗?往深处挖掘应是一种节操,气节,品质,精神。错误片段三
走出弱点的怪圈
万物皆有弱点,但当弱点成为你成功的制约,当弱点成为你困扰的怪圈时,正视弱点,挣脱怪圈,便是成功的起点——题记
白貂过于守护自己的纯白,漂亮的羽毛使它落入猎人煤粉圈套的葬身之地,然而这是猎人技艺高超吗?恐怕不是,正是白貂落入了守护弱点的怪圈,偏于优势,而将弱点置之一旁,正视弱点是必要的。
分析:洁白的羽毛并不是他的“弱点”啊!错误片断四
不放弃追求
白貂正因为自己追求的梦想才没有改变自己的习性,这样虽然是白貂的处境更加危险,但也改变不了它执著追梦的心,人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分析:洁白的羽毛是他本身固有的东西,就像节操、气节是它自身所拥有的一样,而“追求”是本身不具备时要积极努力去求取,去获得的,因此把“守护节操”说成“是不放弃追求”不恰当。
分析:本文从猎人的角度立意,没有抓住材料的重点,错误片断五
善于发现
善于发现的猎人看到并抓住了白貂的这个弱点,逮住了白貂,在我们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可发现之处,也存在着善于发现的猎人,当我们在面临问题时,要善于发现。分析:随意延伸,造成跑题。
(三)优秀例文展示1
守护那一种高洁
为白貂的行为感动。
为了守护自己纯白的羽毛,为了使它们不受玷污,白貂宁可被擒,这是一种多么高洁的品格。我为白貂感动并为之喝彩。
与白貂一样,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仁人志士守护了自己的一份高洁,从而让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泛起美的浪花?
忘不了他,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那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在那个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社会,屈子守护住心中那份高洁,“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他不愿自己受到不正之风的玷污,他不会“随其流而扬其波”。他坚信他的“香草美人”,他忠爱着生他养他的楚国。可是,楚国污浊的空气令他窒息,他要守护自己的高洁,于是,汨罗江边,他吟诵完《怀沙》,遂自沉汨罗。汨罗的江水啊,你的体内融入 了一位高洁情操的三闾大夫,历经千年洗涤也不会失色。
忘不了他,陶潜,这位寄情山水的田园诗人。在那个人人渴求出仕的年代,在那个官场上黑云盖日的社会,陶潜守护住了心中那一份高洁。“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他站在小舟上,按奈不住归隐的喜悦。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不肯同流合污。陶渊明在菊花遍野的南山下守护了自己的高洁,那是一种不与官员同流合污的高洁。南山下的菊花啊,有这样一位高洁的隐士与你们同风雨,共明月,你们定会开得更加灿烂呢!历史的长河依旧翻滚,在夕阳的照耀下,泛着带着金色的波纹。你是在赞颂这些守护住自己高洁品性的文人吗?你是不是以他们为自己的骄傲,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是的,我听见了你的回答。
对了,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气节;朱自清不接受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中华民族的文人墨客、平民百姓都能够守护自己的那种高洁。正是如此,我们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才会永不磨灭。
守护那一种高洁,让历史的长河更加美丽,让这些高洁之花芬芳无限,点缀神州!优秀例文展示2
维持纯白
西伯利亚高原上的白貂,即使被猎人抓住,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维持自己的纯白,属于高山雪原的洁净。
为什么,一个如此弱小的生灵宁死也不愿受玷污?是为了那外在的美观吗?是为了生命的尊严吗?还是为了„„可是,这值得吗?
吟咏着“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争光”的三闾大夫坚定的说着值得。纵然他的头发披散,形容枯槁,他的眼神中分明流露着日月的光芒。纵然被贬流放,命运多舛,依然心系着多艰的百姓,依然要上下求索。宁可葬乎江鱼腹中,也不愿见楚国的上空飘着秦国的旗,不愿听楚国的都城响着秦地的歌。纵然醒着有醒的苦楚寂寥凄戚哀伤,也要保持清醒,纵然举世混浊,也要保持纯洁,因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污垢,不能以浩浩之白蒙世之污浊。于是汨罗的江心开出一朵纯白的莲花,可远观不可亵玩,出淤泥却不被玷染。当龙舟轻滑,粽米飘香时,你读懂了几千年前那个关于气节的传说了吗?当然值得,因为那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是谁诵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被历史铭记。是谁咏着“不指南方不肯休”而被人们推崇。他也曾畏惧过,九死一生谁能不胆颤心惊;他也曾感伤过身世浮沉雨打萍;他也曾徘徊过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可是他没有放弃过,千方百计地要挣脱敌人的束缚,多次逃亡;可是他没有低过头,元世祖亲自劝降又怎样,我的生命早已属于那个破败的王朝,即使死又怎样,我的热血也要溅在故国的旗帜上,我的灵魂也要回归故国的热土。既然选择了留名史册还畏惧什么,感伤什么,徘徊什么。拿去吧,我的生命!但请留下我的纯白,我的诗歌,我的尊严,我的豪情。
当再次翻开历史,翻开《指南录》时,你读懂了那首关于名节的诗了吗?句句深沉,叩响着民族尊严坚守的赞歌。
所以,即使付出生命,也要挥洒热血,如西伯利亚雪原的白貂,如屈平,如文天祥,维持那纯白的象征。
优秀例文展示3
宁为玉碎
古人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西伯利亚雪原上一白貂为了守护自己洁白的羽毛,因不堪煤粉的浊染,而甘心束手就擒,正是这种精神的一种极生动的写照。固然,世上难免会有一些人对此嗤之以鼻,以为白貂因小失大,得之太少,失之太多,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呢? 更何况有壁虎弃尾,有海星弃腑,更有韩信的甘受胯下之辱以求有所作为,刘邦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而不惜耍无赖反复无常。小到动物界的榜样,大至人世间的英豪,有多少为图将来甚至置气节尊严而毫不顾惜,而何况是你白貂那身脏尚可以“洗洗干净”的羽毛呢?
纯白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愚哉,白貂!
然而,我却于此种观点不敢苟同。正所谓,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我认为,人生天地间,肉体的存在,固然是活着的证据,而精神的坚守,才是永恒的前提。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览先贤志士,有多少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坚守节操,万世留名!三闾大夫屈原,于汨罗江畔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的时候,渔夫以“哺糟啜糲”“随流扬波”劝他寄身人世,莫弃人生,但屈原说:“人谁能以身之察察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怀瑾握瑜,不改高洁,投身汨罗,以死明志。
隐逸之宗陶渊明,家贫无以为业,投身仕途,以求升斗之资来事父母、蓄妻子,然当小吏告之以整衣冠拜督邮时,他昂然曰:我不为五斗米折腰以事乡间小吏!”挂冠封印,归隐田园。
持节汉使苏武,出使匈奴,遭逢兵变,身陷敌手,备受凌辱。当李陵劝之以权宜之计时,苏武斥之以数典忘祖,不忠不孝,宁弃性命,不改气节,北海牧羊,狐死首丘。
南宋遗臣文天祥,领兵抗元,以身家性命为汉民族的存亡作最后一战,然不幸被俘,当贼虏诱之以高官厚禄时,他做诗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赴义,青史留名。
民主斗士朱自清,为民生而呐喊,为民族而奋斗,举家食粥而不能得时候,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以生命的消逝彰显了民族精神的伟大!
还不够么?
我承认生命的可贵,我也渴望人生有所成就,但我永远无法容忍的便是人格的辱没,品德的沦丧,气节的缺失,操守的无行!我永远牢记我的人生座右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第二篇:作文教案:写得深刻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深入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由此及彼、探究原因、预测未来(分析结果)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教学设想
1、温故知新:从对经典课文的回顾重温中,借鉴缘事析理的思维方法
2、训练思维: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始终围绕一件典型案例,对该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探究原因、分析结果等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师生活动:采用讨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都在感叹作文素材的匮乏其实,大千世界,万象世态,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纷繁复杂的各种事情可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些事情琐碎平淡,而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依据事例分析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写出深刻的文章。
二、温故知新,以读导写
写作不仅仅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考查要学习写得深刻,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从普通的事例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或许,我们课本上很多经典篇目能给我们以启示。
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剃光头发微》等几篇课文,在写法技巧上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
1.以小见大 2.由此及彼 3.探究原因 4.分析结果
下面我们以《剃光头发微》为例,一起探讨一下这些写作技巧:
1、提问:我们学习过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乡下佬”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2、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3、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乡下佬”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4、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比较鉴别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那么,本文由理发想到权力不至于被读者说是小题大作。
三、剖析案例,训练思维
1、出示典型案例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
2、以小见大、揭示本质
师问:大家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性质?
引导并明确: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这件小事表明,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3、由此及彼,横向拓展
师问: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认为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但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相关的同类事例呢?
外来饮食: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等; 外来服饰:耐克、阿迪达斯等;
外来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外来影视:好莱坞大片、韩剧日剧等; ……
4、纵向延伸,探究原因
师问:确实,近年来,外来文化对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以上大家所说的外来饮食、服饰、节日、影视等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外国文化在我国为什么会如此风行?(学生讨论并归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
●外来服饰、饮食满足了人们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了国人追求时尚、享受品位的心理需求,而且也更适应现代社会紧张高速的生活节奏 ●……
5、辩证说理,预测结果
(1)外来文化的涌入,看来已不可避免,你觉得外来文化涌入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我们对外来文化应持一种什么态度?请大家来结合你熟悉的外来文化涌入的实例,谈一谈外来文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大量进入我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形成完全对立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对事例作点分析,教师可以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言可能的观点如下:)
●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我们理应持欢迎态度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强有力的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
●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2)(过渡语)刚才大家所谈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有的同学欢迎,有的同学反对那么,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请大家就此展开课堂小辨论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老师概括为以下两种观点: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会逐渐走向消亡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不但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甚至会进一步在全球范围扩大自己的影响,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
(3)文化领域中的“入侵”现象,其影响也许我们还无法预见,其利弊也很难判断那么,在其它领域,比如生物界,有没有这样的“入侵”现象呢?生物入侵又会带来怎样的的影响呢?它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食人鲳入侵:原产于亚马逊河中一种凶猛鱼类食人鲳,被引入我国内陆河流后,疯狂地捕食其他鱼种,导致其他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启示:任由外来文化肆虐,对传统文化是不小的冲击,后果十分严重。
鲶鱼效应:挪威渔民在装沙丁鱼的鱼舱里放入一条鲶鱼,由于环境陌生,鲶鱼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可以避免沙丁鱼在运输途中死去启示:外来文化的涌入,带来了良性竞争的机制,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更健康地发展,使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范文例析: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得出结论)
6、课堂小结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毫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探究原因、分析结果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
四、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空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村东有片低洼地,每到春季,父亲总在那里耕种,把各种各样和种子播下去,但却很少吃那里种和瓜菜。因为瓜果成熟的季节,那片菜地就成了一片汪洋。尽管如此,父亲仍是每年仔仔细细地种齐那里的每一分土地。十九岁的我对父亲说:“别种了,反正收获不了,种也白种。”父亲握着锄头,很平静地对我说:“我知道,但是,我是农民,即使没有收获,我也不能看着自己的土地一片荒芜,留有空白。”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深入地领会材料的内涵,以“空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要写出新意,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升。
一:思想源自于生活。
师: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实,思想之根、之源,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深入地感受生活在,这样才能不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使文章逐渐走向深刻。
二、要提高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师:人的认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做有心人,勤于观察和思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写作思维训练,提高认识水平。
张:老师,除了以小见大的方法,在写作还有什么方法可循吗?
师:总结一下写作构思的过程,以下几种方法对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师: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只有对各种生活现象追因究果,才能抓住生活的本质。认识一个事物时,多想一想,让思维发散,然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由大到小,由此及彼,将事物的认识向纵深开掘了,认识就会深刻得多,丰富得多。(2)善于比较。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是比较。通过比较,很容易看出两种事物的差别,比较是将认识引向深刻的重要思维方法。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前洞与后洞,就用了比较,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作者才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深刻论述。
三、积累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语言素材 经常有意搜集这些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用心体会,日久天长,思想上就会有惊人的突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缘事析理中,可以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的的方法,写出具有深刻性的文章,当然还要经常性进行写作思维训练,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篇:必修五作文学习写得深刻学案
缘事析理 —— 学习写得深刻(作文学案)
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
一、以小见大
1.阅读教材P71页处的箕子“见微知著”的例子。教材P72页处的《郭沫若的成绩单》一文的例子。
2.补充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是谈谈有关“常识”,佳作《这是常识,你知道么?》以“我”的视角介入叙事,围绕眼前一位送儿子开学的被视为“乡巴佬”的“父亲”的言行举止刻画了深沉的父爱和受环境影响的陋习,在“别乱吐痰”的常识和“尊重他人”的常识二者的碰撞中,“我”两年前“怕人家笑话我有那么一位老土的爸爸”而匆匆催促父亲先回家,现在看见这一位相似的别人的父亲感觉亲切,对那两位冲大叔狂吼的学生“有一股无名的愤怒”,认识到“一个生于农村没机会受教育的农民,他的行为受他文化所制,没办法要求他符合你们的要求”,“生活中一些常识他或许不知道,但是人生中有一条常识是尊重他人。这也是常识,你们知道么?”“我”的心理演变的历程,发人深思,文章写出“我”的思考与超越,也体现了群体成长的意味。练习:教材P73页处的二“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二、比较鉴别
1、教材P73.四的“石头与山头”材料的审题。[立意]不要放大困难,要做,要尝试,才能成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后,去做。)[审题可能失误](1)态度决定成败(拼搏、自信、勇敢、乐观悲观等);(2)变换思维;
(3)积累、集体的力量;
(4)单纯论述简单与复杂、大与小;(5)敢想才会赢;学会怀疑。
2、应用实例:《谦虚和自卑》一文,将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作了比较,指出二者的不同点,“谦虚就是虚心,不自高自大,不自以为是。”“而自卑是认为自己低下无能,自己看轻自己,缺乏上进的勇气。”“谦虚是一种美德,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够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使知识不断增长,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自卑却是一种缺点。自卑的人往往自己瞧不起自己,时常自暴自弃。有了一点缺点或者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自卑,使人类丧失前进的信心,使青年人未老先衰,把才华埋没在唉叹声中。”
三、由表及里
1、教材P72页处的《游褒禅山记》(由游山到治学之道和人生哲理的升华。)
2、材料: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分析思维:(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对比分析、横纵分析)例文: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
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
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得出结论)
3、思考:教材P73页处的一“流行时尚”。
四、探究因果
1、教材P73页处的第五题“孔子对两个学生的评价”
【写作提示】
一、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 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
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
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
2、选角度,定立意
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
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1)从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为本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④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2)从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⑤应以人为本,以虚名为轻⑥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思想要不得,做好事者不必藏藏掖掖,更不应苛求做了好事都不得留名不得图报;
(3)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②好人应得好报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蒙惠而不萌感恩之心理当受到谴责,而恩将仇报则禽兽不如。做好事者接受感激也是对受助者人格的尊重,不让受助者脆弱的自尊旧伤添新创,让人家老感到欠情无以回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也是残忍的。所以,只要不是主观上的故意,接受回报,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圣人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4)从人们的角度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③不应人云亦云 实战演练例文
金鱼是鲫鱼的变种,彻头彻尾是人类驯育的结果。人类对其一贯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鱼的捕食能力却被作为美的代价退化殆尽。不会捕食,危机感便无时不在,它别无选择地必须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细制得可口至极,成为
一种其无力抗拒的诱惑,于是不会摇头的金鱼吃啊吃,直到连同食物一起沉至水底。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金鱼之死的启示
灵巧可人的金鱼,在透明的鱼缸内肆意地绽放着它们的美丽。这美的精灵,为饱口福,不遗余力地追逐每一粒人类抛下的食粮。最终饱胀而死,永远地沉入了缸底,如鲜花一般凋谢。
金鱼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一定会有人说是金鱼的贪婪杀死了它自己。可是,蝼蚁尚且偷生,失去捕食能力的金鱼,对人类投下的食物,每投必食,何过之有?相比之下,人类似乎更为贪心——有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用尽心机甚至不惜伤害他人利益?金鱼为何不能为了生存而追逐?由此可见,金鱼之死,原因不在于金鱼,而在于人类。是自诩聪明的人类,妄想征服自然,剥夺了金鱼的捕食能力,扼杀了这自然的美丽。
人类从来就不曾放弃征服自然的幻想。青藏铁路的建成使它成为贯穿世界屋脊的中华龙脉,人类不禁得意洋洋,即使高寒缺氧,寸草不生的绝境,人类不也能把它踩在脚下吗?是的,人类的确该为此自豪,然而,在自豪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关心那些藏羚羊去何处产仔?那些波黑劲鹤向何处迁徙?是的,修了路桥过道,而这些真能保证它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吗? 当今世界,人类的欲壑越来越大,总是千方百计地填补空虚的心灵。于是,人类充分发挥创造力,将鱼困进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鱼缸,欣赏它们在其中挣扎的姿态;将一个个小昆虫制成项链挂在美丽的脖子上来彰显个性;将一只只小动物关进实验室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贡献„„
可是,拥有聪慧大脑的人类,却一再忘记,物极必反,任意改变自然,最终必会遭受自然的报复。
巴西昆虫学家为使当地蜜蜂多产蜂蜜,特意引进一种高产蜜蜂与当地蜜蜂杂交,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培育出来的,竟是一只只毒性极强、凶猛异常的杀人蜂。自1957年起,超过1000人被它叮咬而死,被蜇死的家畜更是不计其数。目前杀人蜂向北进入委内瑞拉,向西进入秘鲁和智利,而人类却无计可施,只能默默承受。再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无一不是人类不计后果破坏自然的恶果。
诚然,历史在前进,我们不会再对自然俯首称臣,我们要逐步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但最聪明的改造一定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任何征服自然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要时刻谨记:自然绝不会任由人类摆布,人类的肆意妄为,必将以自食恶果而告终。
评析:反弹琵琶,透过材料的表象,指出金鱼的悲剧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因为贪欲而造成金鱼的悲剧,而造成大自然的悲剧,最终也将为自己制造悲剧。启示如警钟,令人警醒,观点新颖,且能自圆其说。文章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结构,层次清晰。
正式作文: 课后练习五选一。
一、审题,抓关键句或由果溯因。
二、选立意,定中心,列提纲设置分论点。
三、联系历史和现实,选用论据。
四、写作成文。
五、自读完善。
(整理人:李慧莉)
“石头与山头”写作导引
【写作提示】
先审话题,话题是“石头与山头”,有寓意,代表困难、障碍等;关系是如何不把“石头”看成“山头”。再审材料,对于这些对农场无利的石头,父亲认为是山头,不可移动;母亲认为是石头,可以搬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父亲道听途说,主观上放大了困难,没有亲自试一试;母亲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主动去做,去尝试,去付诸实践。
“石头与山头”[立意]:不要放大困难,要做,要尝试,才能成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后,去做。)
优秀例文
掐下去,掐下去
我的手臂上有一块淡黄色的伤疤,听说是儿时母亲抱我在火炉旁取暖时,被火焰灼伤所致。儿时的事不曾记得,然而一直烙在手臂上的伤痕却让我从小对火感到畏惧。厨房的灶台,冬天的火炉,甚至是微弱的烛焰,我都会敬而远之。
在我的生日之中,从未有过烛光的温馨。因为对火的恐惧,父母从不会点蜡烛。然而十岁那年,父亲却犯了我的大忌。生日蛋糕上,赫然挺立的十根蜡烛,让我倍感焦虑。那十根刺眼的光柱,上下窜动,仿佛在向我耀武扬威。“孩子,这火焰好看吗?”父亲的脸在火光的映衬下让我更加躁动。“不好看,我要把它们全部吹掉!”我开始任性,想用强硬来掩饰心中的不安。父亲连忙用手护住蜡烛。“等一等,孩子。”他卷起衣袖,将布满青筋的手移向灯心,张开虎口,只轻轻一掐,那张牙舞爪的红面怪兽竟然就熄灭了。我看得目瞪口呆,连忙观察父亲的手指,竟毫无损伤。
“怎么样,孩子,火焰根本就不可怕吧?”一面说着,一面又用手指在烛焰上轻轻一掐,烛火立马就熄灭了。“试一试吧。”父亲用轻松的语气对我说。我心中满是疑惑,想象之中,无情的火焰竟是如此不堪一击。“可是火都能将钢熔成水,怎么可能„„您用了什么诡计吧?”父亲笑了笑,把手伸给我检查。然后又将手在火焰上轻轻一掐,火焰就熄灭了。
我开始有些蠢蠢欲动,然而心中的疑虑还是挥之不去。我将手往焰口试了试,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它的温度。我抬起头,目光与父亲相遇,我们的视线在空中对峙,我将无助写在了眼中,而父亲的目光里满含着期待。“孩子,掐下去啊,掐下去„„”我低下头再望望那炽热的火焰,我的手僵硬了,就这样在空中停悬着。“孩子,不要犹豫,掐下去,掐下去„„你已经十岁了,孩子!”我闭上双眼,心一横,就在电光火石之间,当我在调整好紊乱的呼吸,睁开双眼的一刹那,我看见我做到了。
那一天,我掐完了所有的蜡烛,甚至未尝有一丝的灼热感。
从那以后,我消除了对火的恐惧,移开了压在我心头多年的那座大山。人生路上,未知在远方潜伏,是否也有一团炽火在烤炼我的心智,有一座大山在阻塞我的前行?然而当你敢于作出尝试跨出第一步,你会发现,那一团火光只是炽裂之后的温馨,那一座山头,只是成功之后五彩斑斓的雨花石。
搬走石头,并无山头
卡耐基曾说:“人性最大的弱点在于在困难面前退缩,以惧怕的心理做预判,以软弱的行动做敷衍性的抵抗。”是的,在困难面前,我们很容易被吓到。其实困难就是纸老虎,一捅就破,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等你搬走了那些零零碎碎的石头,发现并无山头,这时有的就是自己大彻大悟的微笑和攻克难关的自豪。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些苍蝇放入一个器皿中,用透明的玻璃板盖上,将其与外界隔开。起初这些苍蝇会像发了疯似的撞击玻璃片,想要重获自由;数天之后,人们将玻璃片抽去,奇怪的是它们不再尝试撞击,而是在器皿中漫无目的地飞。显然这些小东西是撞怕了,在困难面前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意志被摧垮。殊不知只要再飞一飞,就能重归蓝天,享受自由。可是它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山头,便再也不愿意去搬石头了。它们因为畏惧,所以退却;因为退却,只能平庸。
相反,当我们不去扩大困难,不用失败去预判,往往能创造奇迹。
房里的年轻人手里还拿着直尺和圆规在奋战,天空露出了一丝曙光,也给了他一个微笑,他终于做出来了,欣喜若狂的他捧着图纸去找导师,他近乎啜泣地说:“老师,昨天您给我的那个题目——用直尺和圆规作出一个正十七边形,我做出来了,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一个通宵。”老师接过他手中的图纸,用颤抖的声音对他说:“这真是你做出来的?”他不明白,就示范给老师看。老师大叫道:“你真是个天才!这是个遗留了一千多年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没解出来,牛顿也没解出来,你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他听后大为震惊,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我早知道它是一个千年难题,我也会被吓倒。他就是数学王子高斯。其实真理的门是虚掩的,只要你不被眼前的山头吓到,脚踏实地地去搬石头,大门就会为你敞开。
纵观古今中外,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战胜困难、摆脱束缚的战斗史,正因为无数仁人志士知难而行,才有这辉煌的历史。所以什么是庸人?就是遇到困难就给理想,给自己打折的人。当不了总统就当个州长,州长还有点困难,不如做个区长吧,再不行就甘为平民。你给自己打折,命运还会给你打折。做什么事不会遇到点困难?因为畏惧就退却,退却之后就只能是一无所成了。
人生路上,多少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们不要将这些困难无限放大,视其为一座座不可逾越的山头。抖擞精神,放手一搏,走过之后才发现,它们只不过是一个个可以搬走的石头。
试一试也许就能行
人们总是畏惧那些看似庞大的“山头”,却从未想过它是那么的不堪一击,稍稍努力便能晃动,这就充分地说明,一切皆有可能,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正所谓试一试也许就能行。
著名主持人杨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在保守中成功。”我们往往对那些艰难的任务,难做的事情畏缩,所以我们总是停留在原处。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一位叫马维尔的记者去采访林肯,他问道:“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草就,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给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回答道:“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 看来幼年的经历在林肯心中打下了永久的烙印,他深谙“试一试也许就能行”的道理,鼓
起勇气尝试了,奋斗了,也就获得了成功。看来,很多时候,敢不敢尝试,是区分伟大与常人的试金石。
尝试需要我们的勇气与信心。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常人不做的事情,不随波逐流,不盲从跟风,这需要很大的自信与勇气。假象容易欺骗我们,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母亲如果听信了父亲的话,那么也许“山头”永远就是不可战胜的“山头”。德国化学家维勒对墨西哥出产的一种铁矿石进行研究,断定这种铁矿石还有一种同被人发现的新元素,可惜的是,他想到这么多年未被人发现,想必十分困难,也就未深究下去,最后却被另一个化学家简单的解决了。可见,缺乏尝试的勇气,是阻碍我们创新、进步的最大顽石,所以,我们要勇于尝试,因为,“试了不一定赢,不试,一定输!”
不敢尝试的人生是可悲的。正如美国的查尔斯所说:不断前进,那么你在某件事上栽跟头可能是预料之中的事;但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坐着不动的人会被绊倒。伟大的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是壮美的。除非你停止尝试,否则就永远不会是失败者。
鲁迅先生曾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抛弃那些复杂的观念,大胆的,无所畏惧的去尝试去,你也许就会成功。
因为,试一试也许就能行。
五、参考作文提纲
标题:搬走那座山头
中心论点:做任何事,如果你连尝试都不敢,那你永远也不会成功。
分论点一:成功需要尝试。
“肯德基”发现商机
分论点二:尝试需要信心,需要毅力。
(爱迪生)
结尾:尝试、自信、毅力,这些便是走向成功的必要因素,拥有这些,你就能搬走那块碍脚的山头。
材料从何而来
1、林肯敢于尝试,签署废除奴隶宣言
2、小马过河
3、尝试与百事可乐总裁交流的年青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沈从文尝试写乡土小说
李阳
法拉第 改革开放
邓小平
西红柿的由来
开头:
任何事情,尝试就可以探索成功,但放弃就意味着一定失败,既然结果是未知的,为什么不鼓起勇气尝试一下呢?很多困难正如父亲想象的山头,其实只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而已,鼓起勇气尝试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将它们晃动。正所谓勇气可以改变一切,尝试会创造奇迹。
结尾:
给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添以大胆的勇气,去搬开拦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大山”。这才是我们面对困难与挫折应有的态度。你会发现,貌似吓人的“大山”其实也不过是“石头”堆成的,并且很可能只是石头而已。
结尾:
古人云:“合抱之末,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之花需要行动来栽培,否则,像林肯的父亲那样,不敢行动,不愿去尝试,一切机会
将会与你擦肩而过,理想只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镜中花。
附:《必修5》73页作文题五写作例文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述材料,入题快)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提、析。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道理论证。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12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列举袁隆平和雅典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
第四篇: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案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2、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导语:同学们,我们都听过“”得语文者得高考”,它的下一句呢?得作文者得语文,由此可见,60分作文的重要性。我们平时写作文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有一点,也许是我的作文的共性弊病,浅显,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作之――缘事析理,写作的深刻。(高考)先看这样一则故事:
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所谓“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世界,生活中,许多小现象蕴涵着丰富的大道理,要学会从细微的现象中提取出深刻的道理,做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这样写出的文字自然蕴涵深意,卓尔不群。 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什么?以小见大,这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式、
总结: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我相信,只要大家坚不懈,一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
第五篇:必修五《缘事析理__学习写得深刻》导学案教案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导学案
编写人:施春艳
审核人:王杏 时间:2013-10-15 【学习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辨析事理的几种方法,懂得如何在文章中写出深刻的思想。
2、通过案例剖析,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挖掘生活中蕴藏着的深刻内涵。
3、围绕话题,进行写作构思,写一篇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文章。B、过程与方法: 围绕训练目的结合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生活的本质内涵,挖掘丰富的生活和生命过程中蕴藏着的深刻事理,初步地理解深刻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思维过程,认识写作的规律,提高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最后通过话题引领,在写作过程中指导学生写出具有一定思想水平的文章。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写作实践,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关注社会现象,深入思考生活,培养积极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文章。
2、明确思想是否深刻是衡量作文价值的一把尺子,要力所能及地写出有质量有内涵的文章。【知识链接】
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常见写作方法:
1、以小见大;
2、比较鉴别;
3、探究因果;
4、预测未来。【学法指导】
1、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2、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训练学生辨证地看问题。【高考接轨】
高考作文评分十分注重立意。那此立意高远,见解深刻的精警之作总是备受青睐。反之,立意肤浅,人云亦云的平庸之作,常常被打入冷宫。要想写出见解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如何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呢?
1.以小见大,以细动人。
这既是取材的要求,也是表达的要求。就取材而言,就是要善于选取那些平常的、细小的、易被常人忽视但又最能体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故事或片断。就表达而言,就是在对人或事进行描述时要细致入微,注重过程,避免粗线条地勾勒。取材细,则故事显得真实;表达细,则感情越见真挚。
如满分作文《浅阅读,悦读也》,作者在文中写道:“我想,看几米,是一种‘浅阅读’:无需凝眉思考,却能得到启迪;不挑环境心静,却能拥有宁静。如果看几米是一种‘浅阅读’,那么忙碌的人们,烦恼的人们,请您‘浅阅读’,获得一份难得的轻松愉悦!”小切口,方能深挖掘。“浅阅读”是个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一同讨论的大话题,恐怕写个几万字也不能说尽。智慧的作者避重就轻,选取了自己阅读的感受来表现对浅阅读的看法,亲切而真实。一个人的阅读也是800字无法承载的,作者又只选取“阅读几米”这一与浅阅的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写,以小见大,角度新颖,构思独到。
就是要将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描写是记叙文的主体,但仅有叙述描写,文章难免呆板平滞
2.缘事说理,即事抒情。,难以打动读者。抒情,将故事中的感情由隐性变为显性,进一步打动读者;议论,则将故事中蕴含的哲理由模糊变得清晰,进一步征服读者。
如满分作文《早》,该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运用了缘事说理与即事抒情的技巧。作者在文中先是叙述了早上在公交车上的一件小事:“和公交车上邻座的人打招呼:‘早!’回应的是一个生硬而略带羞涩的笑容。也很美了,就像晨日升起前天边瑰丽的云彩,但究竟是看不见太阳穿过云层,喷薄而出的时刻。他下车了。”接着对此抒发独特的感受:“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经历了漫漫的长夜与虚无的梦,想要一点点现实的温暖,一杯豆浆,一片阳光,一声鸟叫,或者你的一句‘早安’。”文章能透过问候揭示城市人们内心的渴求,不仅切入角度小巧,而且能紧扣寻常所见的情景生发开去,远比那些在故纸堆里无病呻吟的文章,更容易获取阅卷老师的认可。
3.由表及里,追因问果。
本质往往是隐藏在繁芜的表象背后,只有能够对丰富多彩的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才能够拨云见日把握住本质。追因问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在写作中,要善于提出“为什么”、“怎么办”,以此引入深层次分析。因果论证是就论证而言,它表现在外部方法上;“以问引论”是就思路而言,它表现在内部逻辑关系上。
如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该文先以“资格老”为话题的切入点展开立论,接着肯定而明确地做出“角色的确在发生转换”的判断,并以事实加以佐证,然后运用因果联系推理,分析角色转换的原因:“而角色也并非‘那边独转’,在父辈与我之间,角色或许没有完全转换,但至少已经转换且影响十分明显。一方面由于自己年龄的增长,人格独立性显著增强,不再习惯一味‘屈从’父辈的教导而喜欢在一些问题上独立发现意见。另一方面,的确是在科学文化的学习中,在对各方的接触中,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因而有了可以进行角色转换的资本了”,再以一句“然而为什么角色转换偏偏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呢?”顺势转入深层原因的分析。该文作者从现象着手,但不停留在一般的现象分析上,而是从现象到本质深入议论。运用因果分析法,揭示事物(即年长一辈和年轻一辈在角色转换之间)因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使文章说理充分,论据充足,思想深刻。
4.分析深刻,立意高远。
所谓分析,就是在思维过程中,把客观事物分解为各个方面,然后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去分别具体的认识。只有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具体分析,然后再综合起来认识总体,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分析要做到深刻,可借助于三向思维即纵向、横向和逆向思维。立意高远就是要求立意做到“新”、“深”,即发人之所未发,或换个角度考虑或逆向思维,或观点蕴含哲理,给人启发。
如满分作文《白昼与黑夜》,文章开篇就把生活的世界按时间划分为白昼与黑夜:“我们生活的世界由白天与黑夜组成,在昼与夜的不断交替中,我们的生活如穿梭”,既符合实际(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包含白天与黑夜的),紧扣话题“我生活的世界”,又似另有所指。接着从真实的白天黑夜写到人生的白天黑夜,这是第一层。然后以“曾经的我,只喜欢白天,却害怕黑夜”点明黑夜的意蕴,即代表着失败、迷惘等。当战胜了黑夜,驾驭了黑夜之后,自信便回来了,这是第二层。接着又有更深的一层,“驾驭了黑夜,让我重新审视黑夜”,文章中体现的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也更深了一层,这是第三层。结尾再以“我依然穿梭在白昼与黑夜之间,因为这本是我生活的世界,但我已经不再迷惘与沉睡”收束全文,从而细腻真切地揭示了一个从惧怕黑夜到战胜黑夜,最终重新认识黑夜的人的内心世界。文章逐层深入,做到了分析深刻而立意深远,颇具启发性。【学习过程】 【热手铺垫】
1、作文是思想感情与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里所说的艺术性,指得是同学们的语言水平,表达技巧和表现效果。深刻性则指同学们思维的质量,思想的深度,以及反映生活,挖掘生活的能力。
同学们对文章的深刻性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深刻到底指什么呢? 第一问:展示成果达到如下水平即可:
①我们认为深刻性就是文章要有内容,言之有物。尽管文章写作内容不尽相同,但应该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②所谓的深刻性,就是不要人云亦云,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比如写母爱,一般都可能写成母亲怎样关心和照顾自己,很琐碎,这就是缺乏深刻性的表现。我觉得,写这些很不够,还应刻写母亲生活中所承受的一些重荷,她的期望,和她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实则是很了不起的一些举动。
③我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深刻性应刻是说,看问题有一些深度,而且又不很偏颇。能够认识到一些生活中的道理,并把理解得很深入,很彻底。
第二问: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观点要深入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文章,都有自己独特而又新颖的东西。
2、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具有深刻内容的。我们平时的生活是平凡的,但平凡的生活中,又有许多不平凡的东西,有丰富的思想,有深刻的哲理,有沉重的教训,也有值得我们追求并且令人自豪的生活理想和人格魅力,诸如此类,都有深刻性的本质内涵。那么,如何才能写得深刻呢?
请同学们以“明天”为话题,写一段文字(100字以内),阐述你对明天的看法。同学们可不必拘泥于一般的看法,可以推陈出新,写出独特的见解。交流可能出现的成果:
①明天是希望的田野。在今天的土壤里我们耕耘,目的是为了在明天的土壤里获得收获。明天是我们生命的腾飞,我们将成为栋梁之才。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明天就是我们展示才华的时候,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历史见证。点评:写得很有自信吗!
②记得电视剧《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有这么一句唱词: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明天是什么,明天是生命的延续,是我们逐渐衰老的时候,明天我们会长大,也会象今天一样,一事无成。明天也许是光荣和梦想的摇篮,也许是苦难和坎坷的深渊。点评:有那么悲观吗?
③新闻联播上说,再过几十年,我们每个人每月可以创造一千多美元的价值。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家乡就富裕多了。因此我说,明天是幸福的开始,明天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刻,明天虽然和今天一样,有风霜雨雪,有阴晴圆缺,但明天的生活一定比今天精彩,一定是无限美好的。点评:很有前瞻性吗!【思维训练】
案例: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剖析:
1、以小见大、揭示本质。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性质?
明确: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这件小事表明,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2、由此及彼,横向拓展.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认为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但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相关的同类事例呢?请举例:
明确:外来饮食: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等; 外来服饰:耐克、阿迪达斯等;
外来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外来影视:好莱坞大片、韩剧日剧等;
3、纵向延伸,探究原因。确实,近年来,外来文化对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以上大家所说的外来饮食、服饰、节日、影视等那么,请大家思考:外国文化在我国为什么会如此风行? 可能出现的答案:
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
②外来服饰、饮食满足了人们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了国人追求时尚、享受品位的心理需求,而且也更适应现代社会紧张高速的生活节奏。4、辩证说理,预测结果.(1)外来文化的涌入,看来已不可避免,你觉得外来文化涌入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我们对外来文化应持一种什么态度?(请大家结合你熟悉的外来文化涌入的实例,谈一谈外来文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可能的观点:(对外来文化大量进入我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形成完全对立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①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我们理应持欢迎态度
②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强有力的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
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③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④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⑤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
⑥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2)大家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有的同学欢迎,有的同学反对,那么,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请你概括为两种观点:
明确:①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会逐渐走向消亡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②汉文化不但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甚至会进一步在全球范围扩大自己的影响,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
(3)文化领域中的“入侵”现象,其影响也许我们还无法预见,其利弊也很难判断那么,在其它领域,比如生物界,有没有这样的“入侵”现象呢?生物入侵又会带来怎样的的影响呢?它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①食人鲳(chāng)入侵:原产于亚马逊河中一种凶猛鱼类食人鲳,被引入我国内陆河流后,疯狂地捕食其他鱼种,导致其他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
启示:任由外来文化肆虐,对传统文化是不小的冲击,后果十分严重。
②鲶鱼效应:挪威渔民在装沙丁鱼的鱼舱里放入一条鲶鱼,由于环境陌生,鲶鱼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可以避免沙丁鱼在运输途中死去。
启示:外来文化的涌入,带来了良性竞争的机制,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更健康地发展,使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拓展延伸】
针对下面现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最近几年,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在网络平台,有一股风迅速蔓延,这就是“山寨风”。从山寨机、山寨艺人、山寨门到山寨话剧、山寨音乐等,无不充满山寨的身影。随着“山寨春晚”在网络的亮相,关于“山寨文化”的讨论再度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2008年12月2 日,“山寨现象”甚至上了《新闻联播》。这是国家级电视台首度关注网络时代所形成的草根文化,也意味着由这一新兴词汇所代表的民间现象,第一次进入官方视线。
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山寨文化”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表现;也有人认为,“山寨文化”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强盗文化。
【归纳小结】
要想写出见解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我们应该注意:
其一、思想源自于生活。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实,思想之根、之源,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深入地感受生活在,这样才能不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使文章逐渐走向深刻。此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情、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其二、要提高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人的认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思维过程也有踪有寻的。一方面,我们要做有心人,勤于观察和思考;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写作思维练习,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那么,在写作运思上,有什么样的方法可循呢?总结一下写作运思的过程,这样几种方法对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思维要有穿透力,只有对各种生活现象追因究果,才能抓住生活的本质。认识一个事物时,多想一想,让思维发散,然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由大到小,由此及彼,将事物的认识向纵深开掘了,认识就会深刻得多,丰富得多。如唐弢(tāo)的《琐忆》就是由小到大的典范。从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写出了鲁迅的伟大在人格。
(2)善于比较。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是比较。通过比较,很容易看出两种事物的差别,比较是将认识引向深刻的重要思维方法。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前洞与后洞,就用了比较,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作者才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深刻论述。
其三、积累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语言素材。要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经常性地有意搜集这此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用心体会,日久天长,思想上就会有惊人的突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经过深思熟虑的文章,想必定是深刻的吧。
要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光有这些认识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经常性地进行写作思维训练,这样才能取得效果。
【写作实践】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了一个孩子掉入水中。就奋不顾身的跳了下去吧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的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了。孔子却对他说:“你做的对,无论多大的奖赏你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去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奖他品德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已的学生受赞扬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因为人们假如垫钱续回了奴隶而又不报账,自己就会蒙受损失,而报了账又表明自己的人格不如这个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会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