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沁梦作文教学案例: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沁梦作文教学案例: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辨析事理的几种方法,懂得如何在文章中写出深刻的思想。
2、通过案例剖析,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挖掘生活中蕴藏着的深刻内涵。
3、围绕话题,进行写作构思,写一篇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文章。B、过程与方法
围绕训练目的,结合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生活的本质内涵,挖掘丰富的生活和生命过程中蕴藏着的深刻事理,初步地理解深刻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思维过程,认识写作的规律,提高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最后通过话题引领,在写作过程中指导学生写出具有一定思想水平的文章。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写作实践,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关注社会现象,深入思考生活,培养积极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文章。
2、明确思想是否深刻是衡量作文价值的一把尺子,要力所能及地写出有质量有内涵的文章。
二、课时计划:用三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写作铺垫,引领学生明确深刻性的要求,并整合思维认训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生活的本质;第二课时结案例剖析,用具体的文章对深刻性进行阐释和说明,并明确写作的话题,进行一些写作前的指导;第三课时,继续推进对话题的认识,对一般的写作思路进行整合,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具体的写作运思上。在教学分析和评价上,可从学生作文中选出优秀作文进行评述,对话题作文进行总结。
第一课时
师:作文是思想感情与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里所说的艺术性,指得是同学们的语言水平,表达技巧和表现效果。深刻性则指同学们思维的质量,思想的深度,以及反映生活,挖掘生活的能力。同学们文章的深刻性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课堂活动一:分组进行讨论,整合组内成员的意见,上台交流。讨论成果展示:
生1:我们认为深刻性就是文章要有内容,言之有物。尽管文章写作内容不尽相同,但应该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生2:所谓的深刻性,就是不要人云亦云,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比如写母爱,一般都可能写成母亲怎样关心和照顾自己,很琐碎,这就是缺乏深刻性的表现。我觉得,写这些很不够,还应刻写母亲生活中所承受的一些重荷,她的期望,和她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实则是很了不起的一些举动。
生3:我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深刻性应刻是说,看问题有一些深度,而且又不很偏颇。能够认识到一些生活中的道理,并把理解得很深入,很彻底。„„
„„
师: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一定的水平。但从同学们平时的写作来看,我觉得还是缺乏深刻性。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具有深刻内容的。我们平时的生活是平凡的,但平凡的生活中,又有许多不平凡的东西,有丰富的思想,有深刻的哲理,有沉重的教训,也有值得我们追求并且令人自豪的生活理想和人格魅力,诸如此类,都有深刻性的本质内涵。那么,如何才能写得深刻呢?
课堂活动
二、以“明天”为话题,写一段文字(100字以内),阐述你对明天的看法。同学们不必拘泥于一般的看法,可以推陈出新,写出独特的见解。(学生思考并写作,教师巡视,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课堂交流:
生1:明天是希望的田野。在今天的土壤里我们耕耘,目的是为了在明天的土壤里获得收获。明天是我们生命的腾飞,我们将成为栋梁之才。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明天就是我们展示才华的时候,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历史见证。
师:写得很有自信吗!
生2:记得电视剧《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有这么一句唱词: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明天是什么,明天是生命的延续,是我们逐渐衰老的时候,明天我们会长大,也会象今天一样,一事无成。明天也许是光荣和梦想的摇篮,也许是苦难和坎坷的深渊。师:有那么悲观吗?
生3:新闻联播上说,再过几十年,我们每个人每月可以创造一千多美元的价值。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家乡就富裕多了。因此我说,明天是幸福的开始,明天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刻,明天虽然和今天一样,有风霜雨雪,有阴晴圆缺,但明天的生活一定比今天精彩,一定是无限美好的。师:很有前瞻性吗!„„
„„
师:从传统的意义上讲,明天就是今天的延续,今天的故事,明天还会接着上演,我们还会拿着老船票,登上明天的客船。这样说,生活似乎很平淡,其实不然。哲学上不是讲吗,不能把一些东西看死,事物是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明天会有许多新的事物出现,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加丰富多彩。试想,古人能想像我们今天的生活吗?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有的就很有新意,也有一定的深刻性。这是因为,明天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憧憬,是一个梦想,是一个希望。人的生活历程不一样,经历的事情也不一样,思想上有不同的见解这也很正常。但看一个事物,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用比较的方法去看,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我们的思维就不会停止在一般认识的层面上,就会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写文章时,要写出深刻的东西。那么,深刻到底指什么呢?又如何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呢?
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观点要深入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文章,都有自己独特而又新颖的东西。高考作文评分十分注重立意。那此立意高远,见解深刻的精警之作总是备受青睐。反之,立意肤浅,人云亦云的平庸之作,常常被打入冷宫。要想写出见解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我以为同学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其一:思相源自于生活。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实,思想之根、之源,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深入地感受生活在,这样才能不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使文章逐渐走向深刻。此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情、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其二、要提高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人的认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思维过程也有踪有寻的。一方面,我们要做有心人,勤于观察和思考;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写作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那么,在写作运思上,有什么样的方法可循呢?总结一下写作运思的过程,这样几种方法对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思维要有穿透力,只有对各种生活现象追因究果,才能抓住生活的本质。认识一个事物时,多想一想,让思维发散,然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由大到小,由此及彼,将事物的认识向纵深开掘了,认识就会深刻得多,丰富得多。如唐《琐忆》就是由小到大的典范。从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写出了鲁迅的伟在人格。(2)善于比较。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是比较。通过比较,很容易看出两种事物的差别,比较是将认识引向深刻的重要思维方法。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前洞与后洞,就用了比较,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作者才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深刻论述。
其三、积累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语言素材。要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经常性地有意搜集这此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用心体会,日久天长,思想上就会有惊人的突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经过深思熟虑的文章,想必定是深刻的吧。
今天我们就讨论到这儿,想必大有对深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光有这些认识还是不能写出具有深刻性的文章,还要经常性地进行写作思维训练,才能取得效果。
给大家留一个作业,续写一段文字,深入阐述事物的内涵。
要持之以恒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小到挖一口井,大到成就一番事业,没有这种精神,是绝对不能成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讨论了如何将文章写得深刻一些。给大家提出了一建议。下课时,让大家写一段文字,对持之以恒这个道理进行深入的论述,同学们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准备,上台交流。)
生1: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劝学》说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就是告诉我们,要积少成多,才能形成丰厚的学识。而要积少成多,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绝对做不成的。师:引用得很好,有说服力。
生2: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灿烂的阳光,也有风雨的洗礼。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挫折。这些挫折,是我们生活和事业中的拦路虎,它往往让我们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但没有风雨,如何见彩虹。成功往往是经受了意志的磨炼,是经过了一番拼搏和努力才得到的。这样说来,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半途而废,不轻言放弃,只有这样,我们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师:语言形象,逻辑性强。
生3:历史上但凡成就伟业的人,都经历了奋斗的艰辛。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周游列国,一路上舟车劳顿,甚到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效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可吃,随从的弟子有的饿得站不起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试想,没有坚韧不拨的精神,没有持之以恒的执着,孔子能成为至圣吗?持之以恒,的确是成就自己的一剂良药。师:事例典型,有说服力。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思想文化的积累,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我们是能够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特的文章。下面老师就结合高考一篇满分作文的分析,让大家认识一下思想深刻的文章的独特魅力。高考例文:
放飞孩子
湖南某考生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这人想不出鹰会无缘无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去了猎食的能力,腹部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孩子是一群终将要离开笼子的鹰,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终究是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然而,试看今日之中国,哪里没有锁在笼中的“鹰”?他们从没有经历历练,他们从来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小心地生活。上学嘛,有父母接送,帮着穿衣服系鞋带,甚至去夏令营,也有父母准备足够的食物,足够大的装衣服的袋子„„
试想这样的一群“鹰”飞出笼子,如何生活?他们除了感觉到生活的麻烦与沉重外,还能怎样?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吃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着,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并非用甘蔗汁浇灌出来的甘蔗就是甜的。孩子的成长需要锻练,孩子的成长只有在磨炼中才能形成。马卡连柯曾一针见血地说:“过分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毁灭。”这并非耸人听闻。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出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 璋”。古人虽已远去,但言犹在耳啊!
有人说,国家的前途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家庭教育,关系国家命运。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从笼中放飞,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
„„
„„ „„
„„ „„
„„
师:这是2004年高考湖南一考生的作文,围绕着“家庭教育”这个话题,这个考生沉着应考,写出了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
文章由自然界生物中存在的现象,生发出“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的感触,然后针对现实生活中自立能力教育的缺失,从多角度阐述“放飞孩子”的必要性。思路开阔,不乏精警之处。这篇文章的深刻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篇文章对我们有什么有益的启发呢? 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放飞孩子》,然后进行交流。
生1:文章由小见大,从日常生活中各种普泛的事例,从反面进行深入的剖析,得出深刻的结论,令人沉思。文章最后把对孩子的教育和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却不显得突兀,而是水到渠成。
生2:文章有一个很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事理,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这种类比的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清晰透彻,省去了不少笔墨。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片言居要,可以引发人们深入地思考,这也是文章深刻的一个原因。
生3:文章分析问题,既有普泛的生活现象,也有典型的事例,这样点面结合,很有说服力。在分析事理的过程中,文章恰当地引用了名人名言,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这些具有深刻内涵的名言警句,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客观真理,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经常性地接触这类文章,并很好地去体会,我们思维运行的质量就会逐渐提高。现在,同学们对深刻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就开始动笔写作,用我们的笔墨去圈点人生,激浊扬清,写出富有深刻内涵的文章。
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空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村东有片低洼地,每到春季,父亲总在那里耕种,把各种各样和种子播下去,但却很少吃那里种和瓜菜。因为瓜果成熟的季节,那片菜地就成了一片汪洋。尽管如此,父亲仍是每年仔仔细细地种齐那里的每一分土地。十九岁的我对父亲说:“别种了,反正收获不了,种也白种。”父亲握着锄头,很平静地对我说:“我知道,但是,我是农民,即使没有收获,我也不能看着自己的土地一片荒芜,留有空白。”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深入地领会材料的内涵,以“空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要写出新意,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升。同学们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随时找老师或同学交流,下节课一起讨论。„„
„„ „„
„„ „„
„„ „„
„„ „„
„„
第三课时 师:写好这篇文章,关键是要挖掘出“空白”一词的内涵,这个词的生活内涵是很丰富的。就语境义而言,并不难理解,“空白”就是指让土地荒芜。写作中不能就此停步,阻碍思维,因以此为触发思维的契机,扩展思想视野。生活中这样的“空白”,是很多的,同学们能够说说吗?下面老师给同学们出几个句子,同学们试着填一填:
?青藏铁路的建成,填补了我国______________的空白。?2008年奥运会在北就举办,填补了我国__________的空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运行,填补了我国________的空白。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空白,大家想好了可以补充。
生1:生活中还有友谊的空白,成绩的空白,人格的空白,发展的空白等等。生2:其实“空白”不见得都不好,有些空白还是不要去填空,比如说犯罪,这个空白还是永远留着好。师:很有辨证思维吗!
生3:光写生活中的空白还是有些浅,还应该写与之相联系的人的精神,奋斗的历程等,才能写得深刻。
师:这是文章的立意问题,思想走多远,文章的内涵就有多深。在写法上,可以以小见大,由生活中的经历,揭示“空白”的内涵,阐述其中蕴含的道理。也可以分析“空白”形成的原因,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问题。老师给大家几个思路,大家可以借鉴,也可以创新。
思路1: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具体地表述“空白”的内涵,如《成长的空白》。
思路2:综合人生的各种“空白”比较分析这些“空白”形成的原因,揭示出社会生活中丰富的内涵。
思路3:可以从正面讲,人生需要空白,空白是人类前进的不竭动力。如历史上有许多个第一个,这一个个的第一,填补了人类历史的空白,使人类社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
思路4:可以把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引申,由空白想到人的价值,付出的代价。就这个材料而言,可以批判父亲,因循守旧。如题目《终而得始的循环》。
„„
„„ „„
„„ „„
„„ „„
„„ „„
„„
学生思考,确定自己的写作思路,老师进行指导。学生确定好了写作思路后,还要引导他们拟出好的题目。
师:现在大家大体都有自己的写作思路了。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应该让它清亮,富有诗意。这儿,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题目,同学们看看能不能拟出比老师更好的。(用小黑板展示拟好的标题)
《不让生命留有空白》、《空白的遗憾》、《在空白中涂抹人生的色彩》《成长的空白》
学生拟定的标题:
《寻梦》、《莫让青春付水流》、《搏击生命的长空》、《让生命留下光辉》
《永恒的追求》、《莫让精神的家园荒芜》、《 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 跨跃 》《第一次成功的背后》
„„ „„ „„ „„ „„ „„
优秀作文选编
莫用平淡写青春
六盘山高中高二(十七)班:韩金霞
契诃夫曾说过:“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一段人生只是个草稿,另有一段誊写的人生,该有多好。”可是人生永远没有重新誊写的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好好珍惜,好好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别让青春留下空白的阴影,莫用平淡来写青春。
时常听别人吟唱,自己也时常唱着姜育恒那首《再回首》,唯独对“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寻,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句不那么认可。
平平淡淡是最真,说到底,不就是自甘平庸,自愿无为吗?曾几何时我们这些带着彩色梦想的莘莘学子们也在高呼什么“与世无争,恬淡一生”的时髦话题,颇有把老庄的“无为”发扬光大之势。的确,我曾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我最崇拜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了,把他的诗歌作为自己人生的指针,把他的理想作为我今后要追求的生活。我极力来培养自己恬淡的心境,以致于形成了今天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的思想态度。因首往事,我失去的已太多太多,我不能再这样虚度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了,我不能给自己最灿烂的生命季节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空白。
曾有这样一位农民,他辛勤地耕耘着自己的土地,却没有换来自己满意的收成,但他仍然一如继往,没有撂荒这片属于他自己的土地。相比之下,我们却在偏执和冷默中消磨着美好的青春,自甘平庸,给生命留下了空白。难道我们真的就这样愿意无所事实地将生命延续下去吗?不,我知道心底里有一种呐喊,有一种抗争,那是生命不甘沉沦的呐喊,那是我热爱生命的激情还在燃烧。“忆往者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再回首,不应只是那古老的晨光,也不只是那夜晚的寂寞和冷清;再回首,应该还有生命的执着,应该还有奋斗的心灵路程。
最欣赏三毛的一句话“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让生命成为空白”。成功女神并非垂青每一个过路人,只有那些不甘平庸,永不懈怠的人才会赢得女神的青睐。
虽然我们没有一技之长,不会吟诗作画,不会弹琴作曲,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贝多芬,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一鸣惊人,只要我们努力过,我们耕耘过,我们的生命就不再是黯淡无光。
不要轻言放弃,不要因一时的阻隔而割舍自己的信念,只要生命还在,我们的梦想就在。再回首,我们没有平淡,没有遗憾,有的只是坚定的微笑和对生命的热爱。
„ „„ „„ „„ „„ „„ „„ „„ „„ „„ „„ „„ 点评:这篇文章通过对时光的追忆,对生命的质问,表达了珍爱生命,不甘平庸的思想感情。文章感情真挚而强烈,有深沉的反思,有真切的懊悔,有急切的心声,语言质朴而优美。引用的经典名句,增加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这篇文章的思想深度在于她在对生命的叩问中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并从青春的迷惘中走了出来,思想昂扬向上,有感染力。
生命是一曲优美的乐章
六盘山高中高二十七班:王宝桢
生活中有一种美,那就是空白。留下空白,生命是一曲优美的乐章,是一幅华美的画卷。
生命中有了空白,我们才能将生活填充得五彩斑斓,灿烂多姿。
厌倦了城市喧哗的生活,可以找一个静谧的地方,让烦躁的心安静下来,去倾听海的呼啸,鸟的鸣叫。不好名利,不喜争斗。少了分烦恼,多了一分轻松和悠闲,乐哉!留下空白,就有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情操,就有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
人的生命是短暂而又美好的。如果人们都一味地去弥补生命中的空白,而错过了仔细品味生活的乐趣,那么,即使你的生活比较富足,又有什么意义呢?留下一些空白,去感受生命的真谛,当岁月无情地划过时,总有那么一段值得让你去珍惜,去铭记的时光。
每个人都满怀希望地耕耘着自己的土地,这注定了以后的道路是漫长而充满坎坷的。一个人终其一生,也就能做成几件事,当我们的生命结束的时候,能完全实现自己心愿的人又有几个呢?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是带着希望而来,又带着遗憾而去,这样的生命难道就没有意义吗?我们真实地生活过,爱过,恨过,即使一无所获,生命也无怨无悔。
蓝天和大海用几乎单调的颜色来诠释美丽。那淡蓝色的韵律给人以宽阔、博大的美感。生命何尝不是如此,留有一些空白,生命并不会因此黯淡无光,而是更加宽容和博大,它会包容更多的内涵。
苍天付予每个人以生命,而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世界才会丰富多彩。生活中的空白其实就是一个个梦幻的摇篮。艺术家用空白来揭示美的真谛,短臂的维纳斯不就包容了更多美的形象了吗?文学创作中有很多作品在艺术情节之后创设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空白,这不但没有降低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反面给人以美的遐想,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生活中的空白,不也一样可以令我们遐思迩想,使我们的创造力更加蓬勃昂扬?
有了空缺,才有了完美,史铁生的残疾,使他爆发了生命活力,张扬出生命的锐气;海伦的失明,让她用拥有三天光明的祈求,给我们揭示了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生活不可能是一张完美无缺的画卷,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空白,不管你怎样走过,你都无法在生命落幕的时候,让所有的心愿都梦想成真。
生命是一块美玉,因为有了瑕,才会更加美丽。
点评:这篇文章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思维层面上,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文章抓住了生命过程的真实感受,由一般到特殊,用典型的事例,揭示了“空白”的美和独特内涵。语言精致华美,思路清晰,结构匀称。
教学后记:
写作实践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难以操作和把握的一个课题。但它也是一块创新的乐园,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做,我们就一定会有收获。就这个案例而言,我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写作指导的层面上,而是精心设计,深入挖掘,最大可能地实现了课堂的最优化。这里有对思维层面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学生写作认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步步经营,把学生引导到一定的生活层面和思维层面。从课后的习作不难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都有一定的深度,而且认识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我想,只要作文课能够紧密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就应当能够把他们思想触角引导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
第二篇: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作文升格训练——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编写:杨晓琴 审稿:高2017级备课组
【目标概说】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2、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教学创意】
1、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2、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训练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实施过程】
一、故事导入
导语: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时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结合具体文章讲解这些方法,见附录,可用幻灯片展示,也可印发给学生)
提问:我们先来看一篇杂文《剃光头发微》,这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比较鉴别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那么,本文由理发想到权力不至于被读者说是小题大作。
(一)想得深刻
1、过渡:在《剃光头发微》中,作者主要运用以小见大、探究因果、比较鉴别三种方法,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例分析得十分深刻。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例。
(可用课件展示)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
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2、过渡: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可用课件展示)
请缘引你耳闻目睹的 “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事例发表观点,按以下模式:“引例——析例——结论”。
学生活动:深入思考一两分钟,准备发言。
(对外来文化大肆进入我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形成完全对立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并学会对事例作点分析,教师应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言。可能的观点如下:)
明确: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 3 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
——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3、(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横向展开,比较鉴别)刚才大家谈到的都是文化领域中的“入侵”现象,那其它领域,比如生物界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明确:食人鲳入侵。食人鲳是亚马逊河中一种凶猛的鱼类,被引入我国内陆河流后,食人鲳疯狂地捕食其他鱼种,导致其他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腐朽过时的东西,由此可以想到,如果任由外来文化肆虐,对传统文化是不小的冲击,后果十分严重。
——秘鲁国家动物园里,一只重点保护的美洲虎生活在一座占地1500英亩的虎园里,它成天躺在装有空调的虎房里,除了吃就是睡。可是自从工作人员把三只豹放进虎园后,它再也没有回过虎房,不是站在山顶长啸,就是冲下山来去草地上游荡。它开始自己捕猎,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吃管理人员给的肉,身体变得强壮了,行动也颇为灵活了。引入竞争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4、(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探究因果、预测未来)刚才我们从横的角度展开思考,想到了许多与“故宫中的星巴克”相关联的其他事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还可以从“纵”的角度对这一事例本身进行思考。
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原因。前一二十年外来文化在我国就没有如此风行,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
师:还可以预测未来。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也许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消失。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其他许多国家青睐,其影响遍及全球,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汉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5、(过渡语)刚才大家所谈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那么,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请大家就此展开课堂小辨论。辩论过程略。
6、刚才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辨论十分激烈。其实,对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就连那些学术的泰斗也是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请看大屏幕。
(可用课件展示)
现代西方文明为创造一个干枯无味的物质世界而大闹天宫,破坏全球生态,是亘古未有的例外,是世界宇宙观中的异教!面对着欧风美雨的大泛滥,要把筑堤开渠奋不顾身的抗洪的大禹精神,转化为学术文化的道德大勇。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杜维明
中国人有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这份遗产非但没有能给我们以惠赠,反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妨碍我们踏上现代新路的阻力。这种文化遗产,虽然可为后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又妨碍后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对新事物的创造。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湖南师大教授
启良
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社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教授
杨叔子
(二)写得深刻
(过渡语)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了解了文化名人对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观点。老师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请看老师的文章《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可用课件展示)
下水文《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教师范读下水文。
提问:将思考问题的过程下笔成文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那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引例、析例、再引例、再析例、结论。
提问:文中运用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四、实战演练
(过渡语)看来,写缘事析理的议论文并不难,大家将事例想深刻了,再把这种“想”的过程落笔成文,就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了。我们来看下面这则事例。
(可用课件展示)
金鱼是鲫鱼的变种,彻头彻尾是人类驯育的结果。人类对其一贯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鱼的捕食能力却被作为美的代价退化殆尽。不会捕食,危机感便无时不在,它别无选择地必须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细制得可口至极,成为一种其无力抗拒的诱惑,于是不会摇头的金鱼吃啊吃,直到连同食物一起沉至水底。
学生根据前面的思维训练方法“缘事析理”,以《金鱼之死的启示》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课后完成)
五、课堂总结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我相信,只要大家坚持不懈,一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
附:教师下水作文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
(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
(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
(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
(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
(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
(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
(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深入思考一件事例“故宫中的星巴克”来让学生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由此,我们缘事析理的方法主要就是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课堂中凸现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这几种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举一反三,在分析其他事例时运用这几种方法。
2、选择文化作为议论的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有点深,要尽量选择与高中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现象,如能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堂的讨论会更加顺畅深入。
3、对事例的辩论目的不在于形成一致的观点,而在于学会在辩论中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分析问题时从“对手”的角度思考,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深刻。
4、教师例文有较强的示范性,展示例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将自己深入思考事例的过程落笔成文便是一篇深刻的文章。
学生例文
金鱼之死的启示
金鱼玲珑可爱,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但它贪恋美食,对人类抛来的美味的鱼饵“来者不拒”,最终饱胀而死,沉于缸底。追根究底,金鱼之死是由于它经不住美食的诱惑。因贪图美味而丧失了生命,悲夫,“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銛钩”。
当今世界,如美食般的诱惑何其多也:名牌服装,铺天盖地;电脑游戏,层出不穷;网络传奇,亦梦变幻;冰毒白粉,触目惊心……
有多少人在这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潜意识中对种种诱惑保持警惕的能有几人?彻底与这些诱惑划清界限的又有几人?很多人打着“向新奇领域进军”的旗帜、喊着“享乐在前,吃苦在后”的口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酿成悲剧,自食恶果。
前几年震惊国人的“大头娃娃”事件,至今回想仍是心有余悸。正是由于厂家经不住高额利润的诱惑,摧毁自己的道德底线,昧着良心生产劣质奶粉,才会 8 导致一个个无辜儿童的伤残甚至死亡。当真相查出,这些不法厂商所受到的不仅是法律的制裁与道德的谴责,更多的是良心的倍受煎熬。当他看到无辜的受害儿童,或许他自责后悔过,但苦果已经酿成,即使含泪也要咽下。
现实生活中,这种因不能抵制诱惑而误入歧途的例子不绝于耳。今天报导某某少年犯原本品学兼优,只因一念之差而迈向深渊,明天传闻某某大官因大肆贪污而受法律制裁……倘若有一天,这个历经沧桑,不曾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泱泱大国,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被诱惑消磨了斗志再次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试问我们有何脸面面对艰苦创业的先辈们,又如何配得上“东方雄狮”的美誉。
诱惑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它看似美丽,让人为之心动,然而一旦被它缠住,便如同饮了慢性毒药,一点点将生命消磨殆尽。古往今来,甘愿“以身试药”的人却络绎不绝。
嫦娥经不住仙丹的诱惑,只身升月,落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下场;亚当夏娃经不住好奇心的诱惑,偷食禁果,最终受到上帝的惩罚,永离伊甸园;刘阿斗经不住奢侈生活的诱惑,贪图享乐,苟且偷安,终成亡国之君;大贪官刘青山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背弃党章,背弃人民,背弃自己的原则,甘愿沦为金钱的奴隶,最终身首异处,为人不齿……
历史与现实都在提醒我们,面对形形色色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的诱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果断地向诱惑说“不”。惟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成为那不会摇头最终沉入缸底的金鱼。
【评析】“金鱼之死”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作者探究因果,得出其饱胀而死的原因是经不住美食诱惑,再据此横向展开联想,写到历史现实中不能拒绝诱惑的实例,使文章内容充实。文章的结尾得出结论,面对诱惑,我们青少年要懂得摇头说不,联系现实,事例典型,“嫦娥”一例,可谓妙笔,观点较为深刻。
金鱼之死的启示
灵巧可人的金鱼,在透明的鱼缸内肆意地绽放着它们的美丽。这美的精灵,为饱口福,不遗余力地追逐每一粒人类抛下的食粮。最终饱胀而死,永远地沉入了缸底,如鲜花一般凋谢。
金鱼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一定会有人说是金鱼的贪婪杀死了它自己。可是,蝼蚁尚且偷生,失去捕食能力的金鱼,对人类投下的食物,每投必食,何过之有?相比之下,人类似乎更为贪心——有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用尽心机甚至不惜伤害他人利益?金鱼为何不能为了生存而追逐?由此可见,金鱼之死,原因不 9 在于金鱼,而在于人类。是自诩聪明的人类,妄想征服自然,剥夺了金鱼的捕食能力,扼杀了这自然的美丽。
人类从来就不曾放弃征服自然的幻想。青藏铁路的建成使它成为贯穿世界屋脊的中华龙脉,人类不禁得意洋洋,即使高寒缺氧,寸草不生的绝境,人类不也能把它踩在脚下吗?是的,人类的确该为此自豪,然而,在自豪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关心那些藏羚羊去何处产仔?那些波黑劲鹤向何处迁徙?是的,修了路桥过道,而这些真能保证它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吗?
当今世界,人类的欲壑越来越大,总是千方百计地填补空虚的心灵。于是,人类充分发挥创造力,将鱼困进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鱼缸,欣赏它们在其中挣扎的姿态;将一个个小昆虫制成项链挂在美丽的脖子上来彰显个性;将一只只小动物关进实验室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贡献……
可是,拥有聪慧大脑的人类,却一再忘记,物极必反,任意改变自然,最终必会遭受自然的报复。
巴西昆虫学家为使当地蜜蜂多产蜂蜜,特意引进一种高产蜜蜂与当地蜜蜂杂交,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培育出来的,竟是一只只毒性极强、凶猛异常的杀人蜂。自1957年起,超过1000人被它叮咬而死,被蜇死的家畜更是不计其数。目前杀人蜂向北进入委内瑞拉,向西进入秘鲁和智利,而人类却无计可施,只能默默承受。再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无一不是人类不计后果破坏自然的恶果。
诚然,历史在前进,我们不会再对自然俯首称臣,我们要逐步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但最聪明的改造一定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任何征服自然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要时刻谨记:自然绝不会任由人类摆布,人类的肆意妄为,必将以自食恶果而告终。
【评析】反弹琵琶,透过材料的表象,指出金鱼的悲剧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因为贪欲而造成金鱼的悲剧,而造成大自然的悲剧,最终也将为自己制造悲剧。启示如警钟,令人警醒,观点新颖,且能自圆其说。文章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结构,层次清晰。
附《剃光头发微》
剃光头发微
何满子
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 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 11 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第三篇:《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设计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下面结合例文讲解这些方法。)请阅读下文: 范文例析: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在描
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析例,以小见大)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
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得出结论)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事例。出示课件1: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过渡: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这
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那么,怎样从生活中的一件事例中缘事析理,我们先完成下面的训练。
训练:阅读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剃光头发微》,回答下列问题: 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
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 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
“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提问:我们学习过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
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比较鉴别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那么,本文由理发想到权力不至于被读者说是小题大作。
可见,在《剃光头发微》中,作者主要运用以小见大、探究因果、比较鉴别三种方法,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例分析得十分深刻。
四、如何做到“深刻”:
那么,同学们如何能把文章写得“深刻”呢?
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黑德说过:“分析显而易见的事情需要非凡的思想。”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不会只有一个维
度。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本质。在事物表现出的众多方面中,有些人仅能看懂孤立的表面现象,有些人却能将此事物的片段与彼事物的另一碎片联系在一起,从而看到事物发展的某些规律。我们在写作文时,就要努力写得深入,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点出本质规律来——也就是努力写得深刻。
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观点要深入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文章,都有自己独特而又新颖的东西。高考作文评分十分注重立意。那此立意高远,见解深刻的精警之作总是备受青睐。反之,立意肤浅,人云亦云的平庸之作,常常被打入冷宫。
要想写出见解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同学们要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锻炼:
1.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实,思想之根、之源,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深入地感受生活在,这样才能不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使文章逐渐走向深刻。
而文章的立意深远,需要一种问题意识。问题,常常是创新的切入点。问题虽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不仅表现了个体思维品质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科学上有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都是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作文有新意,立意要深远,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善
于从生活中挖掘出美与丑。深刻的哲理,来源于生活的提炼与洞察。只有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热爱生活。只有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很多有深意的随笔杂文都是由生活现象开始的。比如怡然的《一根牙签能“走”多远》是从读到的一个德国人把在酒店使用过的牙签折断带回家粉碎的故事,以小见大,想到文明的进程中我们还有多少需要注意的细节;余杰的《火与冰:心灵独白
(一)十九》,就由民工看电视的无奈想到知识分子的“失语”。现象常见,但揭示的问题深刻。只有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肤浅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见解深刻,从而写出的文章也让人耳目一新。
2. 作文时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做到深刻,也就是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的观点对别人有启发作用,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善于思考,善于朝大处想,朝深处想,朝远处想,朝不同方向去想。当然,这深刻的见解,不是凭空而来,也不能随意引申、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在揭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或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首先要学会把握现象,分析现象,甚至还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搜集相同的现象,帮助你准确定位,抓住本质,深入本质。其次,就某一个问题而言,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导致某一事情结
果的原因找准了,分析了,无须再用过多的语言旁证,见解往往高人一筹。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一个结果往往是由许多原因引发的,一个原因也会产生多方面的结果,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辩证地进行分析。
文章在内容上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要能给人以思辨的力量和气势。很好地把握辩证分析是文章内容深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对事物的思考,可从横向或纵向两个方面进行。
所谓横向的思考,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另一种相关的现象,这种思考方式能使人视野更为宽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此及彼,这样会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立意自然深刻。所谓纵向的思考,是由某种现象生发开去,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不同的事例,纵向或横向地做出不同的分析,会帮助大家更快地挖掘出事情的本质。
4.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深刻。议论文常常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根源,析意义。具体要求为:议论文要有的哲理性,它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与洞察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应是正确的,科学的,但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现,要明理、阐理和扬理,就要论辩、阐发和证明,读者通过你周密地谁人背后无人说,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才能够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有强烈的说服力,这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本质目标,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能够接受你所揭示的“本质”。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思维过程也有踪有寻的。一方面,我们要做有心人,勤于观察和思考;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写作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第四篇:《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设计
一、目标概说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2、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二、教学创意
1、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2、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训练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三、实施过程
(一)故事导入
导语: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结合课文讲解这些方法。)
提问:我们学习过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比较鉴别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那么,本文由理发想到权力不至于被读者说是小题大作。
(四)想得深刻
1、过渡:在《剃光头发微》中,作者主要运用以小见大、探究因果、比较鉴别三种方法,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例分析得十分深刻。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例。
出示课件1: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
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2、过渡: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
出示课件2:
请缘引你耳闻目睹的“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事例发表观点,按以下模式:“引例--析例--结论”。
学生活动:深入思考一两分钟,准备发言。
(对外来文化大肆进入我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形成完全对立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并学会对事例作点分析,教师应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言。可能的观点如下:)
明确: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
--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
3、(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横向展开,比较鉴别)刚才大家谈到的都是文化领域中的“入侵”现象,那其它领域,比如生物界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明确:食人鲳入侵。食人鲳是亚马逊河中一种凶猛的鱼类,被引入我国内陆www.xiexiebang.com河流后,食人鲳疯狂地捕食其他鱼种,导致其他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腐朽过时的东西,由此可以想到,如果任由外来文化肆虐,对传统文化是不小的冲击,后果十分严重。
--秘鲁国家动物园里,一只重点保护的美洲虎生活在一座占地1500英亩的虎园里,它成天躺在装有空调的虎房里,除了吃就是睡。可是自从工作人员把三只豹放进虎园后,它再也没有回过虎房,不是站在山顶长啸,就是冲下山来去草地上游荡。它开始自己捕猎,不再象以前一样只吃管理人员给的肉,身体变得强壮了,行动也颇为灵活了。引入竞争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4、(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探究因果、预测未来)刚才我们从横的角度展开思考,想到了许多与“故宫中的星巴克”相关联的其他事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还可以从“纵”的角度对这一事例本身进行思考。
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原因。前一二十年外来文化在我国就没有如此风行,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
师:还可以预测未来。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也许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消失。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其他许多国家青睐,其影响遍及全球,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汉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5、(过渡语)刚才大家所谈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那么,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请大家就此展开课堂小辨论。
辩论过程略。
6、刚才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辨论十分激烈。其实,对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就连那些学术的泰斗也是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3:
现代西方文明为创造一个干枯无味的物质世界而大闹天宫,破坏全球生态,是亘古未有的例外,是世界宇宙观中的异教!面对着欧风美雨的大泛滥,要把筑堤开渠奋不顾身的抗洪的大禹精神,转化为学术文化的道德大勇。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杜维明
中国人有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这份遗产非但没有能给我们以惠赠,反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妨碍我们踏上现代新路的阻力。这种文化遗产,虽然可为后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又妨碍后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对新事物的创造。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湖南师大教授启良
美人之美,美已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社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教授杨叔子
(五)写得深刻
(过渡语)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了解了文化名人对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观点。老师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请看老师的文章《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出示课件4:
下水文《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教师范读下水文。
提问:将思考问题的过程下笔成文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那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引例、析例、再引例、再析例、结论。
提问:文中运用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六)实战演练
(过渡语)看来,写缘事析理的议论文并不难,大家将事例想深刻了,再把这种“想”的过程落笔成文,就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了。我们来看下面这则事例。
1、出示课件5:
金鱼是鲫鱼的变种,彻头彻尾是人类驯育的结果。人类对其一贯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鱼的捕食能力却被作为美的代价退化殆尽。不会捕食,危机感便无时不在,它别无选择地必须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细制得可口至极,成为一种其无力抗拒的诱惑,于是不会摇头的金鱼吃啊吃,直到连同食物一起沉至水底。
2、学生根据前面的思维训练方法“缘事析理”,以《金鱼之死的启示》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课后完成)
(七)课堂总结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我相信,只要大家坚不懈,一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
四、教师下水作文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
(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
(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
(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o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
(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
(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
(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
(得出结论)
五、教学反思
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深入思考一件事例“故宫中的星巴克”来让学生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由此,我们缘事析理的方法主要就是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课堂中凸现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这几种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举一反三,在分析其他事例时运用这几种方法。
2、选择文化作为议论的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有点深,要尽量选择与高中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现象,如能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堂的讨论会更加顺畅深入。
3、对事例的辩论目的不在于形成一致的观点,而在于学会在辩论中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分析问题时从“对手”的角度思考,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深刻。
4、教师例文有较强的示范性,展示例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将自己深入思考事例的过程落笔成文便是一篇深刻的文章。
六、学生例文
金鱼之死的启示一
金鱼玲珑可爱,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但它贪恋美食,对人类抛来的美味的鱼饵“来者不拒”,最终饱胀而死,沉于缸底。追根究底,金鱼之死是由于它经不住美食的诱惑。因贪图美味而丧失了生命,悲夫,“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銛钩”。
当今世界,如美食般的诱惑何其多也:名牌服装,铺天盖地;电脑游戏,层出不穷;网络传奇,亦梦变幻;触目惊心……
有多少人在这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潜意识中对种种诱惑保持警惕的能有几人?彻底与这些诱惑划清界限的又有几人?很多人打着“向新奇领域进军”的旗帜、喊着“享乐在前,吃苦在后”的口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酿成悲剧,自食恶果。
前几年震惊国人的“大头娃娃”事件,至今回想仍是心有余悸。正是由于厂家经不住高额利润的诱惑,摧毁自己的道德底线,昧着良心生产劣质奶粉,才会导致一个个无辜儿童的伤残甚至死亡。当真相查出,这些不法厂商所受到的不仅是法律的制裁与道德的谴责,更多的是良心的倍受煎熬。当他看到无辜的受害儿童,或许他自责后悔过,但苦果已经酿成,即使含泪也要咽下。
现实生活中,这种因不能抵制诱惑而误入歧途的例子不绝于耳。今天报导某某少年犯原本品学兼优,只因一念之差而迈向深渊,明天传闻某某大官因大肆贪污而受法律制裁……倘若有一天,这个历经沧桑,不曾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泱泱大国,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被诱惑消磨了斗志再次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试问我们有何脸面面对艰苦创业的先辈们,又如何配得上“东方雄狮”的美誉。
诱惑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它看似美丽,让人为之心动,然而一旦被它缠住,便如同饮了慢性毒药,一点点将生命消磨殆尽。古往今来,甘愿“以身试药”的人却络绎不绝。
嫦娥经不住仙丹的诱惑,只身升月,落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下场;亚当夏娃经不住好奇心的诱惑,偷食禁果,最终受到上帝的惩罚,永离伊甸园;刘阿斗经不住奢侈生活的诱惑,贪图享乐,苟且偷安,终成亡国之君;大官刘青山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背弃党章,背弃人民,背弃自己的原则,甘愿沦为金钱的奴隶,最终身首异处,为人不齿……
历史与现实都在提醒我们,面对形形色色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的诱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果断地向诱惑说“不”。惟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成为那不会摇头最终沉入缸底的金鱼。
“金鱼之死”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作者探究因果,得出其饱胀而死的原因是经不住美食诱惑,再据此横向展开联想,写到历史现实中不能拒绝诱惑的实例,使文章内容充实。文章的结尾得出结论,面对诱惑,我们青少年要懂得摇头说不,联系现实,事例典型,“嫦娥”一例,可谓妙笔,观点较为深刻。
金鱼之死的启示二
灵巧可人的金鱼,在透明的鱼缸内肆意地绽放着它们的美丽。这美的精灵,为饱口福,不遗余力地追逐每一粒人类抛下的食粮。最终饱胀而死,永远地沉入了缸底,如鲜花一般凋谢。
金鱼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一定会有人说是金鱼的贪婪杀死了它自己。可是,蝼蚁尚且偷生,失去捕食能力的金鱼,对人类投下的食物,每投必食,何过之有?相比之下,人类似乎更为贪心--有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用尽心机甚至不惜伤害他人利益?金鱼为何不能为了生存而追逐?由此可见,金鱼之死,原因不在于金鱼,而在于人类。是自诩聪明的人类,妄想征服自然,剥夺了金鱼的捕食能力,扼杀了这自然的美丽。
人类从来就不曾放弃征服自然的幻想。青藏铁路的建成使它成为贯穿世界屋脊的中华龙脉,人类不禁得意洋洋,即使高寒缺氧,寸草不生的绝境,人类不也能把它踩在脚下吗?是的,人类的确该为此自豪,然而,在自豪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关心那些藏羚羊去何处产仔?那些波黑劲鹤向何处迁徙?是的,修了路桥过道,而这些真能保证它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吗?
当今世界,人类的欲壑越来越大,总是千方百计地填补空虚的心灵。于是,人类充分发挥创造力,将鱼困进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鱼缸,欣赏它们在其中挣扎的姿态;将一个个小昆虫制成项链挂在美丽的脖子上来彰显个性;将一只只小动物关进实验室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贡献……
可是,拥有聪慧大脑的人类,却一再忘记,物极必反,任意改变自然,最终必会遭受自然的报复。
巴西昆虫学家为使当地蜜蜂多产蜂蜜,特意引进一种高产蜜蜂与当地蜜蜂杂交,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培育出来的,竟是一只只毒性极强、凶猛异常的杀人蜂。自1957年起,超过1000人被它叮咬而死,被蜇死的家畜更是不计其数。目前杀人蜂向北进入委内瑞拉,向西进入秘鲁和智利,而人类却无计可施,只能默默承受。再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无一不是人类不计后果破坏自然的恶果。
诚然,历史在前进,我们不会再对自然俯首称臣,我们要逐步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但最聪明的改造一定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任何征服自然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要时刻谨记:自然绝不会任由人类摆布,人类的肆意妄为,必将以自食恶果而告终。
反弹琵琶,透过材料的表象,指出金鱼的悲剧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因为贪欲而造成金鱼的悲剧,而造成大自然的悲剧,最终也将为自己制造悲剧。启示如警钟,令人警醒,观点新颖,且能自圆其说。文章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结构,层次清晰。
第五篇: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案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2、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导语:同学们,我们都听过“”得语文者得高考”,它的下一句呢?得作文者得语文,由此可见,60分作文的重要性。我们平时写作文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有一点,也许是我的作文的共性弊病,浅显,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作之――缘事析理,写作的深刻。(高考)先看这样一则故事:
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所谓“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世界,生活中,许多小现象蕴涵着丰富的大道理,要学会从细微的现象中提取出深刻的道理,做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这样写出的文字自然蕴涵深意,卓尔不群。 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什么?以小见大,这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式、
总结: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我相信,只要大家坚不懈,一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