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事析理作文讲评5篇

时间:2019-05-13 05:3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缘事析理作文讲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缘事析理作文讲评》。

第一篇:缘事析理作文讲评

作文2 讲评

一、审题:

西方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大气,中国诗人从长江流水看到岁月的消逝,从月圆月缺中看到事物的变化„„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1.“一粒沙”“一朵花”均为小事物;“看”即为“发掘”之意;“世界”“大气”则是经过发掘、透视而总结出来的大道理。审题结论:要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深挖某种道理。

2.“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是要求作者写自身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并从中有较深的感悟,而非他人的观察与感受。审题结论:写自己而非他人。

3.“来自大自然的启示”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短语,中心语为“启示”。“启示”就是通过自然现象领悟出来的道理。审题结论:本文重在说理,要写成议论文。

二、思路:

1.既然是“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行文就要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写起,否则,启示便如无根浮萍,缺少支点,立足不稳,会使读者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

2.对自然景物的叙写宜控制在150字左右,接下来的语段应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这一自然现象“之所以这样”的道理,本段是现象与事理之间的过渡段,100字左右。

3.提出观点,由自然现象之理转入对人、事之理的剖析,可选择2—3个语段(即2—3个角度),500字左右。在挖掘人事之理时,要紧扣自然想象所蕴含的哲理阐发。

如:水的启迪

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在中国人的心里,水是至善的化身,也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以柔克刚的体现。那水便启迪人们,做人的无上标准莫过于如水。

水的澄澈,因其自身的净化作用。做人如水,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不会同流合污,永远保持自己的本性。

水的坚韧,因其滴水穿石的精神。做人如水,拥有水的毅力与耐烦,世上定无难事。水的灵活,因其能适应地势而行。做人如水,面临陡崖要勇敢向前。一泻千里成为辉煌的瀑布,路遇狭涧要涓涓细流,警惕审慎细水长流,陷入绝境要灵活变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4.照应自然现象,升华观点。100字左右。

花是一种启迪。

零落成泥余香如故的雪梅,独处深谷亦自芳的幽兰,隐居南山孤高自洁的霜菊,中通外直的节竹。这四花的启迪即是中国人品格的源泉。月是一种启迪。

月因其阴晴圆缺为人所缺憾,更为人所欣赏。因有阴晴,许多人才会有“明月几时有?”的期待,有“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怨恨,有与之对影成三人的情趣。变化使它更富有吸引力与人情味。其实做人也如此,如月似弓,有了平时松弛与积累,才能在表现的那一刻做到最好。

茶是一种启迪。缠绵干涸的叶子在热水的洗礼下慢慢伸展,返老还童的绿意,初生婴儿的娇嫩,将深藏的春意重新透露,薄薄的白雾中浮现菜茶女的笑意,缕缕的芬芳缠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这不禁让人想到经历过艰难困苦风雨的人,他们艰深的思惟便如同茶,其貌不扬,却深不可测。做人,亦要如茶。

大自然给人的启迪其实太多,太深。领悟大自然,使鸢飞戾天着,望峰息心;经纶世务着,窥谷忘返。领悟来自大自然,便找到了人生正确的方向。

天高云淡,智者乐山。

陶渊明爱山,一片空山,远离尘嚣,弥漫的是大自然的质朴;山,以它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生命的意义,于是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千古佳句;于是有了一个个看破风尘,厌恶世俗而归隐山林的智者;于是有了归卧南山陲的脱俗,有了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的清明,有了“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落寂,有了“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无奈。山给人以刚劲的力量,给人以自然化的纯粹,给人以不入俗流的勇气。智者爱山,因为他们在突兀的峰峦中看到了沧桑,感觉到了生命的归属。

山无语,却以它的沉默阐释着生命的哲学。当你看彻繁华,你会用山的旷达洗涤内心,彰显出孩子气的纯真;当你意志不坚时,你会看到山以它博大的胸襟和屹立着的不朽的执著鼓励你奋发前进。一片山便是一个天国。在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阿谀奉承,有的只是自然本性的流露。

风生水起,仁者乐水。

李白爱水,一涓细流,以它灵动而隽永的旋律滤去人们的烦恼,又以它回旋激荡的的万种风情引人遐思。于是有了李白“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桃源乐章;于是有了“一潭流水一潭月”的凄美,有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遗憾,有了惊涛柏岸,卷起千堆雪的汹涌豪放,有了“流长则难竭”的至理。水给人以灵性的美感,一种缠绵悱恻的凄婉亦或一种无语东去的眷恋。水给人以情感的细腻,犹如“雨巷”中撑着油雨伞,丁香一样的姑娘,引人遐想,惹人深思。仁者爱水,因为他们在叮咚的流水中看到了生气,恍若含情脉脉的明眸,总是有种洞察人心的睿智。

水无言,却以它流动的清灵揭示人生的伦理。火够强悍了吧,以水熄火,这就是以柔克刚之道,水使人通,有水的地方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水又警示人们,往日不可追,生命的全部意义只是今天而已;水是精灵的化身,但也会奔腾怒吼,滚滚而来如脱缰野马,所以水也是强势的隐体,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宛若贤者;温和中不失豪放,柔弱中略带坚韧,是那么一个完美人格的复印。

观山瞰海,身未动,心亦远。

一花一世界,一物一太极;我们靠山立志借水传情;用山使我们豁达,用水使我们内敛,智者当二者兼备。山水乃生命之源,润育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论理,是我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的哲学。

听 水

闲暇时走入自然,亲临流水,在溪畔倾听,静静感受,看着一泻千里的流水,看着蜿蜒前行的水,看着永不停息、一往无前的水,看着水映着各种情态的景,我陷入了沉思:也许人生便如流水吧!

人生的确如水。古代的骚客文人失意不得志时,大都寄情山水,情感便如水般一泻千里: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抒发“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豪情;陶渊明临清流而赋诗,抒发“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情怀;苏轼近临长江而吟咏,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胸襟„„这些骚客文人大都由水来舒畅情怀,这便是因为人生如水吧!

人生如水般曲折,涓涓流水自始而终,穿过山泽湖川,越过沟壑平原,经历了多少曲曲折折。正如人生,荣辱兴衰,跌宕起伏。李白当初得意之时,他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但他遭人诬陷后,昔日“天子门前走马”,今日却“华阴县里不得骑驴”,这不正如流水在地势落差大时奔腾踊跃,而在地势平坦之处却缓而难行吗?

人生如水般勇往直前,尽管水会干涸,人会失意,但他们都不曾停息,脚步一直向前。水的无孔不入与人的无坚不摧不都靠的是勇往直前吗?传奇人物张海迪高位截瘫,仍然不折不挠自学成才;艰苦奋斗成就辉煌。她的那种无畏无惧的精神不正是水的柔韧与坚定完美结合吗?上天给她的是满身病痛,但她给自己选择的却是如水般的坚忍与前行。

人生如水般灵动,如水般映出人生百态。三国蜀主刘备穷时思变,参军报国,他表现的是满腔热血、胸怀大志;后建蜀国,勤政爱民,他又是君临天下,仁爱博大。

是啊,人生如水。闲暇时间走入自然,亲临流水,在溪畔倾听,静静感受,细细品味如水般的人生,心中便豁然开朗„„

你看那日出日落,仿佛刚刚旭日初升,转眼间却已是星月稀疏。夜来香悄悄绽放,又萎谢了。若是说落花残叶曾代表一个个绚丽的生命的结束,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蝶儿在一季热闹的夏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岁月匆匆,大自然给了我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

生命虽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光彩,便可称得上永恒,不是吗!

优秀语段:

我们常自作聪明,以为只有自己才能发现这世上的真理。殊不知,大自然用它的美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为它服务。它的高明,就在于它懂得用一种善意的方式,去寻求帮助。用个时髦的词概括就是“双赢”。

我们经常想从别人的身上获得些什么,却又害怕别人从我们这里拿走什么。但假如看看花儿、果树的做法,我们就会明白:各得其所是一种更好的方式。果树不言不语,它只把沉甸甸的果实往树上一挂,人们自然愿意帮它播种,为它浇水。它也不吝啬,继续把果实无偿送给你。它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借助了我们的双手,既不卑微求助,也不趾高气扬地命令。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也能这样,何愁在需要时没有援手呢?我们常常抱怨他人,却很少反省自己。如果你想结识一个新的伙伴,为什么不先向他伸出双手呢?如果你想听到别人的赞美,为什么不先试着发现别人的优点呢?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为什么不先虚心向总是挑你不是的有才人请教呢?

第二篇:缘事析理教案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集备教案

一、目标概说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2、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二、教学创意

1、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2、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训练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三、实施过程

(一)故事导入

导语: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结合课文讲解这些方法。)

提问:我们学习过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比较鉴别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那么,本文由理发想到权力不至于被读者说是小题大作。

(四)想得深刻

1、过渡:在《剃光头发微》中,作者主要运用以小见大、探究因果、比较鉴别三种方法,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例分析得十分深刻。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例。

出示课件1: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

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2、过渡: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

出示课件2:

请缘引你耳闻目睹的“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事例发表观点,按以下模式:“引例--析例--结论”。

二、学生活动:深入思考一两分钟,准备发言。

(对外来文化大肆进入我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形成完全对立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并学会对事例作点分析,教师应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言。可能的观点如下:)

明确: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3、(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横向展开,比较鉴别)刚才大家谈到的都是文化领域中的“入侵”现象,那其它领域,比如生物界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明确:食人鲳入侵。食人鲳是亚马逊河中一种凶猛的鱼类,被引入我国内陆河流后,食人鲳疯狂地捕食其他鱼种,导致其他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腐朽过时的东西,由此可以想到,如果任由外来文化肆虐,对传统文化是不小的冲击,后果十分严重。

--秘鲁国家动物园里,一只重点保护的美洲虎生活在一座占地1500英亩的虎园里,它成天躺在装有空调的虎房里,除了吃就是睡。可是自从工作人员把三只豹放进虎园后,它再也没有回过虎房,不是站在山顶长啸,就是冲下山来去草地上游荡。它开始自己捕猎,不再象以前一样只吃管理人员给的肉,身体变得强壮了,行动也颇为灵活了。引入竞争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4、(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探究因果、预测未来)刚才我们从横的角度展开思考,想到了许多与“故宫中的星巴克”相关联的其他事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还可以从“纵”的角度对这一事例本身进行思考。

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原因。前一二十年外来文化在我国就没有如此风行,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

师:还可以预测未来。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也许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消失。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其他许多国家青睐,其影响遍及全球,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汉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5、(过渡语)刚才大家所谈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那么,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请大家就此展开课堂小辨论。

6、刚才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辨论十分激烈。其实,对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就连那些学术的泰斗也是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3:

现代西方文明为创造一个干枯无味的物质世界而大闹天宫,破坏全球生态,是亘古未有的例外,是世界宇宙观中的异教!面对着欧风美雨的大泛滥,要把筑堤开渠奋不顾身的抗洪的大禹精神,转化为学术文化的道德大勇。--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杜维明 中国人有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这份遗产非但没有能给我们以惠赠,反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妨碍我们踏上现代新路的阻力。这种文化遗产,虽然可为后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又妨碍后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对新事物的创造。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湖南师大教授启良

美人之美,美已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社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教授杨叔子

(五)写得深刻

(过渡语)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了解了文化名人对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观点。老师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请看老师的文章《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出示课件4:

下水文《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教师范读下水文。

提问:将思考问题的过程下笔成文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那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引例、析例、再引例、再析例、结论。

提问:文中运用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六)实战演练

(过渡语)看来,写缘事析理的议论文并不难,大家将事例想深刻了,再把这种“想”的过程落笔成文,就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了。我们来看下面这则事例。

1、出示课件5:

金鱼是鲫鱼的变种,彻头彻尾是人类驯育的结果。人类对其一贯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鱼的捕食能力却被作为美的代价退化殆尽。不会捕食,危机感便无时不在,它别无选择地必须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细制得可口至极,成为一种其无力抗拒的诱惑,于是不会摇头的金鱼吃啊吃,直到连同食物一起沉至水底。

2、学生根据前面的思维训练方法“缘事析理”,以《金鱼之死的启示》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课后完成)

(七)课堂总结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我相信,只要大家坚不懈,一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

四、教师下水作文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o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得出结论)

五、教学反思

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深入思考一件事例”故宫中的星巴克"来让学生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由此,我们缘事析理的方法主要就是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

第三篇:缘事析理教案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

1、教学目标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培养缘事析理的习惯。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2、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4、教学时数 1课时

【写作指津】

“文章的本质在于给出思想”,“一篇文章,或者记载的是作者个人的真经验、真认识、真思想,或者宣扬、阐发他人的真经验、真认识、真思想,这样的文章才是有思想的文章,也就是有价值的文章。”

——程福宁

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福楼拜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鲁迅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材料导入】

导语: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引导: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范文揣摩】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鲁迅

因为长久没有小孩子,曾有人说,这是我做人不好的报应,要绝种的。房东太太讨厌我的时候,就不准她的孩子们到我这里玩,叫作“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但是,现在却有了一个孩子,虽然能不能养大也很难说,然而目下总算已经颇能说些话,发表他自己的意见了。不过不会说还好,一会说,就使我觉得他仿佛也是我的敌人。

他有时对于我很不满,有一回,当面对我说:“我做起爸爸来,还要好„„”甚而至于颇近于“反动”,曾经给我一个严厉的批评道:“这种爸爸,什么爸爸!?”

我不相信他的话。做儿子时,以将来的好父亲自命,待到自己有了儿子的时候,先前的宣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况且我自以为也不算怎么坏的父亲,虽然有时也要骂,甚至于打,其实是爱他的。所以他健康,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如果真的是一个“什么爸爸”,他还敢当面发这样反动的宣言么? 但那健康和活泼,有时却也使他吃亏,九一八事件后,就被同胞误认为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一次打——自然是并不重的。这里还要加一句说的听的,都不十分舒服的话:近一年多以来,这样的事情可是一次也没有了。

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人实在是很难分辨的。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却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道地的中国孩子了。

为了这事,我曾经想了一想。

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同,站定之后,他就瞪了眼睛,伺机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相貌。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总是变化的,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惧,时而无畏,时而疲劳„„照住了驯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或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

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假使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都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暗箭,我实在宁可听到当面骂我“什么东西”的爽快,而且希望他自己是一个东西。

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甚至于称之为“洋气”。又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壮健,我偏生病„„这才是保存中国固有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

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

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我们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

我在这里还要附加一句像是多余的声明:我相信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受了帝国主义者的指使”,要诱中国人做奴才;而满口爱国,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的做奴才并无妨碍。八月七日

〔注〕本文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日《新语林》半月刊第四期。

提问:

同一个小孩在中国和日本照的相,迥乎不同。为什么? 原因在于中国和日本照相师对“好孩子”的评价标准不同。对“驯良”的看法。中国人的“好孩子”标准:驯良听话好静。

寻找原因。中国人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全文从自己小孩照相之小事谈到国人培养后代的大事。分析原因,指出正误,提出希望。

小结:文章写法借鉴:从小事写起(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四)、【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几种写作技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结合课文讲解这些方法。)

提问:我们学习过的古典散文《邹忌讽秦王纳谏》和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缘事析理”的文章。《剃光头发微》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比较鉴别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那么,本文由理发想到权力不至于被读者说是小题大作。

(五)、【构思深刻】

1、过渡:《剃光头发微》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例分析得十分深刻。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例。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性质?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

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2、过渡: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或同类的事例呢?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学生活动:深入思考一两分钟,准备发言。

(对外来文化大肆进入我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形成完全对立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并学会对事例作点分析,教师应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言。可能的观点如下:)

明确: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

——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3、(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横向展开,比较鉴别)刚才大家谈到的都是文化领域中的“入侵”现象,那其它领域,比如生物界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明确:食人鲳入侵。食人鲳是亚马逊河中一种凶猛的鱼类,被引入我国内陆河流后,食人鲳疯狂地捕食其他鱼种,导致其他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腐朽过时的东西,由此可以想到,如果任由外来文化肆虐,对传统文化是不小的冲击,后果十分严重。(传统文化的消失)

秘鲁国家动物园里,一只重点保护的美洲虎生活在一座占地1500英亩的虎园里,它成天躺在装有空调的虎房里,除了吃就是睡。可是自从工作人员把三只豹放进虎园后,它再也没有回过虎房,不是站在山顶长啸,就是冲下山来去草地上游荡。它开始自己捕猎,不再象以前一样只吃管理人员给的肉,身体变得强壮了,行动也颇为灵活了。引入竞争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传统文化的新生)

4、(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探究因果、预测未来)刚才我们从横的角度展开思考,想到了许多与“故宫中的星巴克”相关联的其他事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还可以从“纵”的角度对这一事例本身进行思考。

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原因。今天外来文化为什么如此盛行?

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

我们对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不重视,很多人对传统的节日习俗、生活方式很隔阂,甚至厌倦,从而给外来文化乘虚而入的机会。

师:还可以预测未来。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也许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消失。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其他许多国家青睐,其影响遍及全球,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汉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5、(过渡语)刚才大家所谈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那么,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请大家就此展开课堂小辨论。

现代西方文明为创造一个干枯无味的物质世界而大闹天宫,破坏全球生态,是亘古未有的例外,是世界宇宙观中的异教!面对着欧风美雨的大泛滥,要把筑堤开渠奋不顾身的抗洪的大禹精神,转化为学术文化的道德大勇。——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杜维明

中国人有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这份遗产非但没有能给我们以惠赠,反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妨碍我们踏上现代新路的阻力。这种文化遗产,虽然可为后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又妨碍后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对新事物的创造。——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湖南师大教授 启良 美人之美,美已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六)、【实战演练】 【新闻材料】1 随着下课铃响起,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部分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这是发生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一幕。

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学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以资激励。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新闻材料】2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婆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2011年10月21日零时32分,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零时32分离世。

(七)、【课堂总结】

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深入思考一件事例“故宫中的星巴克”来让学生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由此,我们缘事析理的方法主要就是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课堂中凸现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这几种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举一反三,在分析其他事例时运用这几种方法。

2、选择文化作为议论的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有点深,要尽量选择与高中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现象,如能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堂的讨论会更加顺畅深入。

3、对事例的辩论目的不在于形成一致的观点,而在于学会在辩论中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分析问题时从“对手”的角度思考,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深刻。

4、示范作文有较强针对性,展示例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将自己深入思考事例的过程落笔成文便是一篇深刻的文章。

示范作文: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得出结论)《剃光头发微》

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绿领巾”事件:到底是什么“变色”了

10月17日,中午放学后,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外,一些孩子胸前的绿领巾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中午时分随着下课铃响起,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10月18日华商网)

据了解,“绿领巾”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上海、北京、武汉一些地方也曾出现过“绿领巾”,美其名曰是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暂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此次,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出现的绿领巾竟然成了差生的标识,据了解,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被老师刻意发放了区别于正常颜色的红领巾,以示激励。但是,绿领巾并没有赢得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甚至是反感。尽管校方之后向外界表示,绿领巾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会和差学生,只是作为激励学生进步的一种机制,“绿领巾的含义,就是告诉他加油努力,下次争取戴上红领巾。”

说到这里,我们说,变了色的仅仅是红领巾的颜色吗。这显然反映出了目前中小学教育体制管理上的一些弊病。面对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还要手下留情,不能任由这种摧残青少年心智的事情屡屡发生。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红领巾作为少先队员的标志,它代表队旗的一角,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需要尊重它和爱护它。可如今这变色的红领巾,如何让人们时刻保持对它的崇敬和爱护。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校方应该替学生考虑,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鼓励作用。可现实是学生和家长很是不买绿领巾的账。大部分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侮辱和自信心的打击。

此次绿领巾事件发生后,舆论一片哗然。绝大部分人不认同学校的这种做法,认为这是对孩子们的侮辱和歧视,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大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结果不可以预料到吗?绿领巾事件的出现,提醒我们,中小学生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素质教育只是形式。如何才能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发挥自我价值,培养自尊自信的良好心态是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责任。显然,很多学校等教育机构并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这项责任。很多青少年正在饱受着有弊病的教育体制的摧残,身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这绝不是素质教育体制应当表现出的姿态。教育机构何时才能真正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还孩子们一片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

媒体评论人王石川认为,绿领巾是很傻很邪恶的教育暴力。不错,在我国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当我们听到类似绿领巾事件时,不得不惊愕,不得不心寒。现在看来,我们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希望,素质教育有一天不再简单地成为一句口号、一条标语,而成为势在必行的教育大计,成为真正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言善策,还它本来面目。

见死不救引发社会大讨论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再次引发社会对见死不救行为的强烈谴责,网民也对遇到被撞跌倒事件到底该不该拉一把展开大讨论!社会公德日益滑坡,已经不是道德约束所能控制的范围了,应该把见死不救立法处置,让那些冷漠的路人不单单遭受到良心的谴责和外界的唾骂,更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也许是“彭宇案”的巨大影响,让很多想做好事却不敢做好事的市民产生很大的顾虑,做了好事万一被诬陷怎么办?这就是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整治”问题!

要想把中国的社会公德风气重新拉回到“雷锋时代”,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应该立法对“恶意诬陷他人”“碰瓷”的人进行严办,制定出刑罚,处以罚款或拘役,以此杀鸡儆猴,告诫那些想碰瓷捞偏门的人,“昧着良心”是没有好下场的。而目前中国的类似碰瓷案件,大都以调解更或是判“好心人”败诉,试问这样的判罚结果对“好心人”来说,怎么能让人家心安不憋气。检察机关应该抱着绝对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类似案件,不得徇私枉法,让好人蒙冤,如若判错,检察机关需负连带责任!

对做好事见义勇为的人大肆宣传并予以奖励,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鼓励见义勇为的良好风气,重拾雷锋精神!每个人做好事都渴望被他人肯定,不管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都对“好心人”是个鼓励敦促,也可以让更多的“好心人”加入到见义勇为队伍中来!

对冷漠路人见死不救的严格立法,让他们不单受到周围人的唾骂和良心的谴责,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让他们记住,让他们觉悟(此点尚不成熟)。

在公德大幅滑落的今天,社会道德的约束力已经急剧下降,很多人漠视道德就是出于“我就不帮,你能把我怎么着”的心态,如果再不出台相关立法规范,恐怕这种心态会日趋严重,到最后当每个人的世界里只剩下了自己,那这个社会就会崩溃,一个不团结没有血性的民族怎么能够在世界立足,又如何谈经济发展国家进步!

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如果连互帮互助的精神都最终失去的话,那是万分可怕的!希望相关部门及时立法,不能再让这种“见死不救”“农夫与蛇”的故事续演下去,13亿中国百姓的良心真的伤不起!

也有网友提出,立法严办说的容易,如何实施确是相当困难的。确实如果一个人在路上受伤,上百人围观,只有一个人打110的话,我们不可能把其余99个人都抓起来。所以我们要认清一点:“立法严办”严办的目标人群是谁?是那些碰瓷的恶意诬陷他人的人。

第四篇: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作文升格训练——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编写:杨晓琴 审稿:高2017级备课组

【目标概说】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2、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教学创意】

1、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2、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训练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实施过程】

一、故事导入

导语: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时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结合具体文章讲解这些方法,见附录,可用幻灯片展示,也可印发给学生)

提问:我们先来看一篇杂文《剃光头发微》,这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比较鉴别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那么,本文由理发想到权力不至于被读者说是小题大作。

(一)想得深刻

1、过渡:在《剃光头发微》中,作者主要运用以小见大、探究因果、比较鉴别三种方法,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例分析得十分深刻。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例。

(可用课件展示)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

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2、过渡: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可用课件展示)

请缘引你耳闻目睹的 “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事例发表观点,按以下模式:“引例——析例——结论”。

学生活动:深入思考一两分钟,准备发言。

(对外来文化大肆进入我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形成完全对立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并学会对事例作点分析,教师应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言。可能的观点如下:)

明确: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 3 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

——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3、(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横向展开,比较鉴别)刚才大家谈到的都是文化领域中的“入侵”现象,那其它领域,比如生物界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明确:食人鲳入侵。食人鲳是亚马逊河中一种凶猛的鱼类,被引入我国内陆河流后,食人鲳疯狂地捕食其他鱼种,导致其他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腐朽过时的东西,由此可以想到,如果任由外来文化肆虐,对传统文化是不小的冲击,后果十分严重。

——秘鲁国家动物园里,一只重点保护的美洲虎生活在一座占地1500英亩的虎园里,它成天躺在装有空调的虎房里,除了吃就是睡。可是自从工作人员把三只豹放进虎园后,它再也没有回过虎房,不是站在山顶长啸,就是冲下山来去草地上游荡。它开始自己捕猎,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吃管理人员给的肉,身体变得强壮了,行动也颇为灵活了。引入竞争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4、(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探究因果、预测未来)刚才我们从横的角度展开思考,想到了许多与“故宫中的星巴克”相关联的其他事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还可以从“纵”的角度对这一事例本身进行思考。

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原因。前一二十年外来文化在我国就没有如此风行,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

师:还可以预测未来。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也许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消失。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其他许多国家青睐,其影响遍及全球,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汉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5、(过渡语)刚才大家所谈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那么,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请大家就此展开课堂小辨论。辩论过程略。

6、刚才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辨论十分激烈。其实,对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就连那些学术的泰斗也是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请看大屏幕。

(可用课件展示)

现代西方文明为创造一个干枯无味的物质世界而大闹天宫,破坏全球生态,是亘古未有的例外,是世界宇宙观中的异教!面对着欧风美雨的大泛滥,要把筑堤开渠奋不顾身的抗洪的大禹精神,转化为学术文化的道德大勇。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杜维明

中国人有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这份遗产非但没有能给我们以惠赠,反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妨碍我们踏上现代新路的阻力。这种文化遗产,虽然可为后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又妨碍后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对新事物的创造。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湖南师大教授

启良

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社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教授

杨叔子

(二)写得深刻

(过渡语)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了解了文化名人对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观点。老师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请看老师的文章《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可用课件展示)

下水文《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教师范读下水文。

提问:将思考问题的过程下笔成文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那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引例、析例、再引例、再析例、结论。

提问:文中运用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四、实战演练

(过渡语)看来,写缘事析理的议论文并不难,大家将事例想深刻了,再把这种“想”的过程落笔成文,就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了。我们来看下面这则事例。

(可用课件展示)

金鱼是鲫鱼的变种,彻头彻尾是人类驯育的结果。人类对其一贯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鱼的捕食能力却被作为美的代价退化殆尽。不会捕食,危机感便无时不在,它别无选择地必须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细制得可口至极,成为一种其无力抗拒的诱惑,于是不会摇头的金鱼吃啊吃,直到连同食物一起沉至水底。

学生根据前面的思维训练方法“缘事析理”,以《金鱼之死的启示》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课后完成)

五、课堂总结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我相信,只要大家坚持不懈,一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

附:教师下水作文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

(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

(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

(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

(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

(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

(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

(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深入思考一件事例“故宫中的星巴克”来让学生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由此,我们缘事析理的方法主要就是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课堂中凸现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这几种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举一反三,在分析其他事例时运用这几种方法。

2、选择文化作为议论的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有点深,要尽量选择与高中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现象,如能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堂的讨论会更加顺畅深入。

3、对事例的辩论目的不在于形成一致的观点,而在于学会在辩论中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分析问题时从“对手”的角度思考,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深刻。

4、教师例文有较强的示范性,展示例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将自己深入思考事例的过程落笔成文便是一篇深刻的文章。

学生例文

金鱼之死的启示

金鱼玲珑可爱,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但它贪恋美食,对人类抛来的美味的鱼饵“来者不拒”,最终饱胀而死,沉于缸底。追根究底,金鱼之死是由于它经不住美食的诱惑。因贪图美味而丧失了生命,悲夫,“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銛钩”。

当今世界,如美食般的诱惑何其多也:名牌服装,铺天盖地;电脑游戏,层出不穷;网络传奇,亦梦变幻;冰毒白粉,触目惊心……

有多少人在这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潜意识中对种种诱惑保持警惕的能有几人?彻底与这些诱惑划清界限的又有几人?很多人打着“向新奇领域进军”的旗帜、喊着“享乐在前,吃苦在后”的口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酿成悲剧,自食恶果。

前几年震惊国人的“大头娃娃”事件,至今回想仍是心有余悸。正是由于厂家经不住高额利润的诱惑,摧毁自己的道德底线,昧着良心生产劣质奶粉,才会 8 导致一个个无辜儿童的伤残甚至死亡。当真相查出,这些不法厂商所受到的不仅是法律的制裁与道德的谴责,更多的是良心的倍受煎熬。当他看到无辜的受害儿童,或许他自责后悔过,但苦果已经酿成,即使含泪也要咽下。

现实生活中,这种因不能抵制诱惑而误入歧途的例子不绝于耳。今天报导某某少年犯原本品学兼优,只因一念之差而迈向深渊,明天传闻某某大官因大肆贪污而受法律制裁……倘若有一天,这个历经沧桑,不曾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泱泱大国,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被诱惑消磨了斗志再次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试问我们有何脸面面对艰苦创业的先辈们,又如何配得上“东方雄狮”的美誉。

诱惑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它看似美丽,让人为之心动,然而一旦被它缠住,便如同饮了慢性毒药,一点点将生命消磨殆尽。古往今来,甘愿“以身试药”的人却络绎不绝。

嫦娥经不住仙丹的诱惑,只身升月,落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下场;亚当夏娃经不住好奇心的诱惑,偷食禁果,最终受到上帝的惩罚,永离伊甸园;刘阿斗经不住奢侈生活的诱惑,贪图享乐,苟且偷安,终成亡国之君;大贪官刘青山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背弃党章,背弃人民,背弃自己的原则,甘愿沦为金钱的奴隶,最终身首异处,为人不齿……

历史与现实都在提醒我们,面对形形色色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的诱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果断地向诱惑说“不”。惟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成为那不会摇头最终沉入缸底的金鱼。

【评析】“金鱼之死”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作者探究因果,得出其饱胀而死的原因是经不住美食诱惑,再据此横向展开联想,写到历史现实中不能拒绝诱惑的实例,使文章内容充实。文章的结尾得出结论,面对诱惑,我们青少年要懂得摇头说不,联系现实,事例典型,“嫦娥”一例,可谓妙笔,观点较为深刻。

金鱼之死的启示

灵巧可人的金鱼,在透明的鱼缸内肆意地绽放着它们的美丽。这美的精灵,为饱口福,不遗余力地追逐每一粒人类抛下的食粮。最终饱胀而死,永远地沉入了缸底,如鲜花一般凋谢。

金鱼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一定会有人说是金鱼的贪婪杀死了它自己。可是,蝼蚁尚且偷生,失去捕食能力的金鱼,对人类投下的食物,每投必食,何过之有?相比之下,人类似乎更为贪心——有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用尽心机甚至不惜伤害他人利益?金鱼为何不能为了生存而追逐?由此可见,金鱼之死,原因不 9 在于金鱼,而在于人类。是自诩聪明的人类,妄想征服自然,剥夺了金鱼的捕食能力,扼杀了这自然的美丽。

人类从来就不曾放弃征服自然的幻想。青藏铁路的建成使它成为贯穿世界屋脊的中华龙脉,人类不禁得意洋洋,即使高寒缺氧,寸草不生的绝境,人类不也能把它踩在脚下吗?是的,人类的确该为此自豪,然而,在自豪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关心那些藏羚羊去何处产仔?那些波黑劲鹤向何处迁徙?是的,修了路桥过道,而这些真能保证它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吗?

当今世界,人类的欲壑越来越大,总是千方百计地填补空虚的心灵。于是,人类充分发挥创造力,将鱼困进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鱼缸,欣赏它们在其中挣扎的姿态;将一个个小昆虫制成项链挂在美丽的脖子上来彰显个性;将一只只小动物关进实验室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贡献……

可是,拥有聪慧大脑的人类,却一再忘记,物极必反,任意改变自然,最终必会遭受自然的报复。

巴西昆虫学家为使当地蜜蜂多产蜂蜜,特意引进一种高产蜜蜂与当地蜜蜂杂交,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培育出来的,竟是一只只毒性极强、凶猛异常的杀人蜂。自1957年起,超过1000人被它叮咬而死,被蜇死的家畜更是不计其数。目前杀人蜂向北进入委内瑞拉,向西进入秘鲁和智利,而人类却无计可施,只能默默承受。再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无一不是人类不计后果破坏自然的恶果。

诚然,历史在前进,我们不会再对自然俯首称臣,我们要逐步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但最聪明的改造一定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任何征服自然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要时刻谨记:自然绝不会任由人类摆布,人类的肆意妄为,必将以自食恶果而告终。

【评析】反弹琵琶,透过材料的表象,指出金鱼的悲剧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因为贪欲而造成金鱼的悲剧,而造成大自然的悲剧,最终也将为自己制造悲剧。启示如警钟,令人警醒,观点新颖,且能自圆其说。文章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结构,层次清晰。

附《剃光头发微》

剃光头发微

何满子

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 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 11 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第五篇:《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设计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下面结合例文讲解这些方法。)请阅读下文: 范文例析: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在描

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析例,以小见大)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

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得出结论)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事例。出示课件1: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过渡: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这

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那么,怎样从生活中的一件事例中缘事析理,我们先完成下面的训练。

训练:阅读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剃光头发微》,回答下列问题: 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

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 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

“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提问:我们学习过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

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比较鉴别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那么,本文由理发想到权力不至于被读者说是小题大作。

可见,在《剃光头发微》中,作者主要运用以小见大、探究因果、比较鉴别三种方法,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例分析得十分深刻。

四、如何做到“深刻”:

那么,同学们如何能把文章写得“深刻”呢?

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黑德说过:“分析显而易见的事情需要非凡的思想。”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不会只有一个维

度。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本质。在事物表现出的众多方面中,有些人仅能看懂孤立的表面现象,有些人却能将此事物的片段与彼事物的另一碎片联系在一起,从而看到事物发展的某些规律。我们在写作文时,就要努力写得深入,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点出本质规律来——也就是努力写得深刻。

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观点要深入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文章,都有自己独特而又新颖的东西。高考作文评分十分注重立意。那此立意高远,见解深刻的精警之作总是备受青睐。反之,立意肤浅,人云亦云的平庸之作,常常被打入冷宫。

要想写出见解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同学们要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锻炼:

1.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实,思想之根、之源,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深入地感受生活在,这样才能不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使文章逐渐走向深刻。

而文章的立意深远,需要一种问题意识。问题,常常是创新的切入点。问题虽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不仅表现了个体思维品质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科学上有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都是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作文有新意,立意要深远,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善

于从生活中挖掘出美与丑。深刻的哲理,来源于生活的提炼与洞察。只有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热爱生活。只有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很多有深意的随笔杂文都是由生活现象开始的。比如怡然的《一根牙签能“走”多远》是从读到的一个德国人把在酒店使用过的牙签折断带回家粉碎的故事,以小见大,想到文明的进程中我们还有多少需要注意的细节;余杰的《火与冰:心灵独白

(一)十九》,就由民工看电视的无奈想到知识分子的“失语”。现象常见,但揭示的问题深刻。只有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肤浅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见解深刻,从而写出的文章也让人耳目一新。

2. 作文时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做到深刻,也就是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的观点对别人有启发作用,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善于思考,善于朝大处想,朝深处想,朝远处想,朝不同方向去想。当然,这深刻的见解,不是凭空而来,也不能随意引申、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在揭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或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首先要学会把握现象,分析现象,甚至还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搜集相同的现象,帮助你准确定位,抓住本质,深入本质。其次,就某一个问题而言,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导致某一事情结

果的原因找准了,分析了,无须再用过多的语言旁证,见解往往高人一筹。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一个结果往往是由许多原因引发的,一个原因也会产生多方面的结果,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辩证地进行分析。

文章在内容上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要能给人以思辨的力量和气势。很好地把握辩证分析是文章内容深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对事物的思考,可从横向或纵向两个方面进行。

所谓横向的思考,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另一种相关的现象,这种思考方式能使人视野更为宽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此及彼,这样会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立意自然深刻。所谓纵向的思考,是由某种现象生发开去,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不同的事例,纵向或横向地做出不同的分析,会帮助大家更快地挖掘出事情的本质。

4.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深刻。议论文常常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根源,析意义。具体要求为:议论文要有的哲理性,它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与洞察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应是正确的,科学的,但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现,要明理、阐理和扬理,就要论辩、阐发和证明,读者通过你周密地谁人背后无人说,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才能够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有强烈的说服力,这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本质目标,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能够接受你所揭示的“本质”。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思维过程也有踪有寻的。一方面,我们要做有心人,勤于观察和思考;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写作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下载缘事析理作文讲评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缘事析理作文讲评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设计

    一、目标概说1、教学目的与要求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案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课题:《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课型:写作训练课 教学目标:通过作文片断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写得深刻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一节讲解+一......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通过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目标:通过作文片断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写得深刻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一节讲解+一节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作历来被誉为语文的“半壁江山”,写......

    《缘事析理,学习写的深刻》教学设计

    《缘事析理,学习写的深刻》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 刘亚芝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深入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

    缘事析理__学习写得深刻导学案(全文5篇)

    长沙县实验中学高二备课组主备人白湘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

    沁梦作文教学案例: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沁梦作文教学案例: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辨析事理的几种方法,懂得如何在文章中写出深刻的思想。 2、通过案例剖析,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