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7:1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第一篇:《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目标:通过作文片断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写得深刻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一节讲解+一节训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作历来被誉为语文的“半壁江山”,写作水平的高低表现在卷子上就是我们作文得分的高低。高考考试大纲对作文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部分,在必修一到必修四的表达交流单元对作文的基础等级进行了方方面面的训练,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对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进行相关训练。(展示课题《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二、ppt展示高考考试大纲作文发展等级方面的要求

三、解读发展等级的要求,明确本课所处的位置

高考作文评分的时候,在发展等级方面不要求16个点面面俱到,只要有一点突出即可给高分甚至满分。关于“深刻”的具体阐释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其实这个阐释也揭示了写作达到深刻的方法。

写记叙文的时候在形象生动的内容背后要蕴含一定高度的思想内涵;写议论文,说理要清楚透彻的同时,能从所举的事例揭示其本质的内容。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要尽量写出自己的思想。

四、回忆学过的课文中,哪些篇目比较“深刻”?分析其是怎样做到“深刻”的?

1、以小见大:从小事情里面发掘出大道理。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通过凌晨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开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哲学思考。

季羡林的《雾》通过加德满都的雾,联想到了生活中、科技中、审美中的模糊理论。

2、探究因果:

《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追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而体会到实地考察和具有一定在知识储备在命名中的作用。

3、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对于某个问题,换个角度去看可能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看法。《人生中的大石头》这个小故事中学生看到的是放置的顺序,而时间管理专家却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了这件事,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先要完成“人生的大石头”。这就是换个角度看待

问题的魅力。

五、学习换个角度看问题——让我们的作文比别人更进一步

想要写得深刻,审题立意时就必须尽量做到比平时审题更深刻,这个时候换个角度考虑材料也许能到意想不到的立意。前些年流行的逆向思维立意在这个时候就显示了它的优势。

关于逆向思维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北京的一条街道上,同时住着3家裁缝,手艺都不错。可是,因为住得太近了,生意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抢生意,他们都想挂出一块有吸引力的招牌来招揽顾客。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门前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北京城里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裁缝看到了这块招牌,连忙也写了一块招牌,第二天也挂了出来,招牌上写的是:“全中国最好的裁缝!”第三个裁缝眼看着两位同行相继挂出了这么大气的广告招牌,抢走了大部分的生意,心里很是着急。这位裁缝为了招牌的事开始茶饭不思。这时放学的儿子回来了,问明父亲发愁的原因后,告诉父亲不妨写上这样几个字。第三天,第三个裁缝挂出了他的招牌,果然,这个裁缝从此生意比另外两家兴隆。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呢?

它写的是:“本街最好的裁缝!”

这是多麽充满智慧的招牌啊!逆向思维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逆向思维在作文中的成功运用会使你的作文与众不同,更见深度。

六、作业

阅读P73第五题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

说实话,对于“深刻”这个写作的要求,作为高二的学生能做到的还是比较少的,但是不能因为不容易做到就放弃这个点,所以我试着从换个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切入引导学生尽可能的把问题看得全面,有时学生理解材料时还能做到深刻,但是在落笔成文时又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我想,还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不断运用方法反复训练。然而作文如何写“深刻”除了本课提到的一些方法之外,还有点明现实意义、点出某种哲理、提到人生高度、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等方法,都可以做为一种途径,在作文课上尝试。

第二篇: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作文升格训练——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编写:杨晓琴 审稿:高2017级备课组

【目标概说】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2、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教学创意】

1、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2、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训练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实施过程】

一、故事导入

导语: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时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结合具体文章讲解这些方法,见附录,可用幻灯片展示,也可印发给学生)

提问:我们先来看一篇杂文《剃光头发微》,这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比较鉴别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那么,本文由理发想到权力不至于被读者说是小题大作。

(一)想得深刻

1、过渡:在《剃光头发微》中,作者主要运用以小见大、探究因果、比较鉴别三种方法,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例分析得十分深刻。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例。

(可用课件展示)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

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2、过渡: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可用课件展示)

请缘引你耳闻目睹的 “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事例发表观点,按以下模式:“引例——析例——结论”。

学生活动:深入思考一两分钟,准备发言。

(对外来文化大肆进入我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形成完全对立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并学会对事例作点分析,教师应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言。可能的观点如下:)

明确: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 3 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

——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3、(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横向展开,比较鉴别)刚才大家谈到的都是文化领域中的“入侵”现象,那其它领域,比如生物界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明确:食人鲳入侵。食人鲳是亚马逊河中一种凶猛的鱼类,被引入我国内陆河流后,食人鲳疯狂地捕食其他鱼种,导致其他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腐朽过时的东西,由此可以想到,如果任由外来文化肆虐,对传统文化是不小的冲击,后果十分严重。

——秘鲁国家动物园里,一只重点保护的美洲虎生活在一座占地1500英亩的虎园里,它成天躺在装有空调的虎房里,除了吃就是睡。可是自从工作人员把三只豹放进虎园后,它再也没有回过虎房,不是站在山顶长啸,就是冲下山来去草地上游荡。它开始自己捕猎,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吃管理人员给的肉,身体变得强壮了,行动也颇为灵活了。引入竞争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4、(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探究因果、预测未来)刚才我们从横的角度展开思考,想到了许多与“故宫中的星巴克”相关联的其他事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还可以从“纵”的角度对这一事例本身进行思考。

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原因。前一二十年外来文化在我国就没有如此风行,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

师:还可以预测未来。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也许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消失。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其他许多国家青睐,其影响遍及全球,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汉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5、(过渡语)刚才大家所谈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那么,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请大家就此展开课堂小辨论。辩论过程略。

6、刚才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辨论十分激烈。其实,对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就连那些学术的泰斗也是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请看大屏幕。

(可用课件展示)

现代西方文明为创造一个干枯无味的物质世界而大闹天宫,破坏全球生态,是亘古未有的例外,是世界宇宙观中的异教!面对着欧风美雨的大泛滥,要把筑堤开渠奋不顾身的抗洪的大禹精神,转化为学术文化的道德大勇。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杜维明

中国人有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这份遗产非但没有能给我们以惠赠,反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妨碍我们踏上现代新路的阻力。这种文化遗产,虽然可为后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又妨碍后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对新事物的创造。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湖南师大教授

启良

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社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教授

杨叔子

(二)写得深刻

(过渡语)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了解了文化名人对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观点。老师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请看老师的文章《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可用课件展示)

下水文《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教师范读下水文。

提问:将思考问题的过程下笔成文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那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引例、析例、再引例、再析例、结论。

提问:文中运用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四、实战演练

(过渡语)看来,写缘事析理的议论文并不难,大家将事例想深刻了,再把这种“想”的过程落笔成文,就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了。我们来看下面这则事例。

(可用课件展示)

金鱼是鲫鱼的变种,彻头彻尾是人类驯育的结果。人类对其一贯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鱼的捕食能力却被作为美的代价退化殆尽。不会捕食,危机感便无时不在,它别无选择地必须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细制得可口至极,成为一种其无力抗拒的诱惑,于是不会摇头的金鱼吃啊吃,直到连同食物一起沉至水底。

学生根据前面的思维训练方法“缘事析理”,以《金鱼之死的启示》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课后完成)

五、课堂总结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我相信,只要大家坚持不懈,一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

附:教师下水作文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

(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

(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

(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

(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

(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

(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

(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深入思考一件事例“故宫中的星巴克”来让学生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由此,我们缘事析理的方法主要就是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课堂中凸现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这几种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举一反三,在分析其他事例时运用这几种方法。

2、选择文化作为议论的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有点深,要尽量选择与高中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现象,如能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堂的讨论会更加顺畅深入。

3、对事例的辩论目的不在于形成一致的观点,而在于学会在辩论中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分析问题时从“对手”的角度思考,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深刻。

4、教师例文有较强的示范性,展示例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将自己深入思考事例的过程落笔成文便是一篇深刻的文章。

学生例文

金鱼之死的启示

金鱼玲珑可爱,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但它贪恋美食,对人类抛来的美味的鱼饵“来者不拒”,最终饱胀而死,沉于缸底。追根究底,金鱼之死是由于它经不住美食的诱惑。因贪图美味而丧失了生命,悲夫,“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銛钩”。

当今世界,如美食般的诱惑何其多也:名牌服装,铺天盖地;电脑游戏,层出不穷;网络传奇,亦梦变幻;冰毒白粉,触目惊心……

有多少人在这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潜意识中对种种诱惑保持警惕的能有几人?彻底与这些诱惑划清界限的又有几人?很多人打着“向新奇领域进军”的旗帜、喊着“享乐在前,吃苦在后”的口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酿成悲剧,自食恶果。

前几年震惊国人的“大头娃娃”事件,至今回想仍是心有余悸。正是由于厂家经不住高额利润的诱惑,摧毁自己的道德底线,昧着良心生产劣质奶粉,才会 8 导致一个个无辜儿童的伤残甚至死亡。当真相查出,这些不法厂商所受到的不仅是法律的制裁与道德的谴责,更多的是良心的倍受煎熬。当他看到无辜的受害儿童,或许他自责后悔过,但苦果已经酿成,即使含泪也要咽下。

现实生活中,这种因不能抵制诱惑而误入歧途的例子不绝于耳。今天报导某某少年犯原本品学兼优,只因一念之差而迈向深渊,明天传闻某某大官因大肆贪污而受法律制裁……倘若有一天,这个历经沧桑,不曾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泱泱大国,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被诱惑消磨了斗志再次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试问我们有何脸面面对艰苦创业的先辈们,又如何配得上“东方雄狮”的美誉。

诱惑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它看似美丽,让人为之心动,然而一旦被它缠住,便如同饮了慢性毒药,一点点将生命消磨殆尽。古往今来,甘愿“以身试药”的人却络绎不绝。

嫦娥经不住仙丹的诱惑,只身升月,落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下场;亚当夏娃经不住好奇心的诱惑,偷食禁果,最终受到上帝的惩罚,永离伊甸园;刘阿斗经不住奢侈生活的诱惑,贪图享乐,苟且偷安,终成亡国之君;大贪官刘青山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背弃党章,背弃人民,背弃自己的原则,甘愿沦为金钱的奴隶,最终身首异处,为人不齿……

历史与现实都在提醒我们,面对形形色色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的诱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果断地向诱惑说“不”。惟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成为那不会摇头最终沉入缸底的金鱼。

【评析】“金鱼之死”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作者探究因果,得出其饱胀而死的原因是经不住美食诱惑,再据此横向展开联想,写到历史现实中不能拒绝诱惑的实例,使文章内容充实。文章的结尾得出结论,面对诱惑,我们青少年要懂得摇头说不,联系现实,事例典型,“嫦娥”一例,可谓妙笔,观点较为深刻。

金鱼之死的启示

灵巧可人的金鱼,在透明的鱼缸内肆意地绽放着它们的美丽。这美的精灵,为饱口福,不遗余力地追逐每一粒人类抛下的食粮。最终饱胀而死,永远地沉入了缸底,如鲜花一般凋谢。

金鱼之死究竟是谁造成的?一定会有人说是金鱼的贪婪杀死了它自己。可是,蝼蚁尚且偷生,失去捕食能力的金鱼,对人类投下的食物,每投必食,何过之有?相比之下,人类似乎更为贪心——有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用尽心机甚至不惜伤害他人利益?金鱼为何不能为了生存而追逐?由此可见,金鱼之死,原因不 9 在于金鱼,而在于人类。是自诩聪明的人类,妄想征服自然,剥夺了金鱼的捕食能力,扼杀了这自然的美丽。

人类从来就不曾放弃征服自然的幻想。青藏铁路的建成使它成为贯穿世界屋脊的中华龙脉,人类不禁得意洋洋,即使高寒缺氧,寸草不生的绝境,人类不也能把它踩在脚下吗?是的,人类的确该为此自豪,然而,在自豪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关心那些藏羚羊去何处产仔?那些波黑劲鹤向何处迁徙?是的,修了路桥过道,而这些真能保证它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吗?

当今世界,人类的欲壑越来越大,总是千方百计地填补空虚的心灵。于是,人类充分发挥创造力,将鱼困进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鱼缸,欣赏它们在其中挣扎的姿态;将一个个小昆虫制成项链挂在美丽的脖子上来彰显个性;将一只只小动物关进实验室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贡献……

可是,拥有聪慧大脑的人类,却一再忘记,物极必反,任意改变自然,最终必会遭受自然的报复。

巴西昆虫学家为使当地蜜蜂多产蜂蜜,特意引进一种高产蜜蜂与当地蜜蜂杂交,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培育出来的,竟是一只只毒性极强、凶猛异常的杀人蜂。自1957年起,超过1000人被它叮咬而死,被蜇死的家畜更是不计其数。目前杀人蜂向北进入委内瑞拉,向西进入秘鲁和智利,而人类却无计可施,只能默默承受。再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无一不是人类不计后果破坏自然的恶果。

诚然,历史在前进,我们不会再对自然俯首称臣,我们要逐步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但最聪明的改造一定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任何征服自然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要时刻谨记:自然绝不会任由人类摆布,人类的肆意妄为,必将以自食恶果而告终。

【评析】反弹琵琶,透过材料的表象,指出金鱼的悲剧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因为贪欲而造成金鱼的悲剧,而造成大自然的悲剧,最终也将为自己制造悲剧。启示如警钟,令人警醒,观点新颖,且能自圆其说。文章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结构,层次清晰。

附《剃光头发微》

剃光头发微

何满子

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 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 11 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第三篇:《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课题:《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课型:写作训练课

教学目标:通过作文片断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写得深刻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一节讲解+一节训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作历来被誉为语文的“半壁江山”,写作水平的高低表现在卷子上就是我们作文得分的高低。高考考试大纲对作文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部分,在必修一到必修四的表达交流单元对作文的基础等级进行了方方面面的训练,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对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进行相关训练。(展示课题《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二、ppt展示高考考试大纲作文发展等级方面的要求

三、解读发展等级的要求,明确本课所处的位置

高考作文评分的时候,在发展等级方面不要求16个点面面俱到,只要有一点突出即可给高分甚至满分。关于“深刻”的具体阐释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其实这个阐释也揭示了写作达到深刻的方法。

写记叙文的时候在形象生动的内容背后要蕴含一定高度的思想内涵;写议论文,说理要清楚透彻的同时,能从所举的事例揭示其本质的内容。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要尽量写出自己的思想。

四、回忆学过的课文中,哪些篇目比较“深刻”?分析其是怎样做到“深刻”的?

1、以小见大:从小事情里面发掘出大道理。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通过凌晨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开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哲学思考。

季羡林的《雾》通过加德满都的雾,联想到了生活中、科技中、审美中的模糊理论。

2、比较鉴定:通过比较能很容易地看出两种事物的差别,差别就是特点,抓住特点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米洛斯的维纳斯》通过把残缺的维纳斯与修复之后的维纳斯进行比较而得出结论:有时残缺就是一种美。

3、由表及里:

《一株玉米的人生》作者从一株株玉米的生长过程发掘了人生的哲理: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一株玉米的人生》作者用最形象生动的语言阐释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4、探究因果:

《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追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而体会到实地考察和具有一定在知识储备在命名中的作用。

5、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对于某个问题,换个角度去看可能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看法。《人生中的大石头》这个小故事中学生看到的是放置的顺序,而时间管理专家却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了这件事,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先要完成“人生的大石头”。这就是换个角度看待问题的魅力。

(《一株玉米的人生》《人生中的大石头》见补充素材)

五、学习换个角度看问题——让我们的作文比别人更进一步

想要写得深刻,审题立意时就必须尽量做到比平时审题更深刻,这个时候换个角度考虑材料也许能到意想不到的立意。前些年流行的逆向思维立意在这个时候就显示了它的优势。

关于逆向思维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北京的一条街道上,同时住着3家裁缝,手艺都不错。可是,因为住得太近了,生意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抢生意,他们都想挂出一块有吸引力的招牌来招揽顾客。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门前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北京城里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裁缝看到了这块招牌,连忙也写了一块招牌,第二天也挂了出来,招牌上写的是:“全中国最好的裁缝!”第三个裁缝眼看着两位同行相继挂出了这么大气的广告招牌,抢走了大部分的生意,心里很是着急。这位裁缝为了招牌的事开始茶饭不思。这时放学的儿子回来了,问明父亲发愁的原因后,告诉父亲不妨写上这样几个字。第三天,第三个裁缝挂出了他的招牌,果然,这个裁缝从此生意比另外两家兴隆。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呢?

它写的是:“本街最好的裁缝!”

这是多麽充满智慧的招牌啊!逆向思维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逆向思维在作文中的成功运用会使你的作文与众不同,更见深度。2006年高考作文题: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当大部分在批评乌鸦不自量力之时,只有那些睿智的人在给它唱赞歌。欣赏优秀文章《做一只忘记姓名的乌鸦》(见补充素材,需要事先油印给学生)

七、片断练习《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运用逆向思维解读“滥竽充数”。

八、作业

当今社会,“时间即财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快餐应运而生。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各种“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代替了原著的阅读,大部分的中外名著缩写本在身;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只须熟诵“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彩;了解明清史实,只须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文化快餐现象的?

请以“文化快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说实话,对于“深刻”这个写作的要求,作为高二的学生能做到的还是比较少的,但是不能因为不容易做到就放弃这个点,所以我试着从换个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切入引导学生尽可能的把问题看得全面,有时学生理解材料时还能做到深刻,但是在落笔成文时又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我想,还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不断运用方法反复训练。然而作文如何写“深刻”除了本课提到的一些方法之外,还有点明现实意义、点出某种哲理、提到人生高度、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等方法,都可以做为一种途径,在作文课上尝试。

第四篇:《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通过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教学重点: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教学难点: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导语: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四)案例指导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过渡: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

请缘引你耳闻目睹的 “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事例发表观点,按以下模式:“引例——析例——结论”。

学生活动:深入思考一两分钟,准备发言。(对外来文化大肆进入我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形成完全对立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并学会对事例作点分析,教师应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言。可能的观点如下:)

明确: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探究因果、预测未来)刚才我们从横的角度展开思考,想到了许多与“故宫中的星巴克”相关联的其他事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还可以从“纵”的角度对这一事例本身进行思考。

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原因。前一二十年外来文化在我国就没有如此风行,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

师:还可以预测未来。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也许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消失。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其他许多国家青睐,其影响遍及全球,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汉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过渡语)刚才大家所谈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那么,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请大家就此展开课堂小辨论。

(五)写得深刻

(过渡语)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了解了文化名人对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观点。老师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请看文章《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提问:将思考问题的过程下笔成文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那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引例、析例、再引例、再析例、结论。提问:文中运用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六)课堂总结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我相信,只要大家坚不懈,一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七)课后作业(详见ppt)

附1:教师下水作文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

(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

(析例,以小见大)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

(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

(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

(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

(得出结论)附2:教学反思

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深入思考一件事例“故宫中的星巴克”来让学生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由此,我们缘事析理的方法主要就是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课堂中凸现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这几种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举一反三,在分析其他事例时运用这几种方法。

2.选择文化作为议论的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有点深,要尽量选择与高中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现象,如能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堂的讨论会更加顺畅深入。

3.对事例的辩论目的不在于形成一致的观点,而在于学会在辩论中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分析问题时从“对手”的角度思考,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深刻。

4.教师例文有较强的示范性,展示例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将自己深入思考事例的过程落笔成文便是一篇深刻的文章。

第五篇:《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设计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下面结合例文讲解这些方法。)请阅读下文: 范文例析: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在描

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析例,以小见大)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

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得出结论)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事例。出示课件1: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过渡: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这

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那么,怎样从生活中的一件事例中缘事析理,我们先完成下面的训练。

训练:阅读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剃光头发微》,回答下列问题: 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

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 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

“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提问:我们学习过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

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比较鉴别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那么,本文由理发想到权力不至于被读者说是小题大作。

可见,在《剃光头发微》中,作者主要运用以小见大、探究因果、比较鉴别三种方法,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例分析得十分深刻。

四、如何做到“深刻”:

那么,同学们如何能把文章写得“深刻”呢?

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黑德说过:“分析显而易见的事情需要非凡的思想。”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不会只有一个维

度。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本质。在事物表现出的众多方面中,有些人仅能看懂孤立的表面现象,有些人却能将此事物的片段与彼事物的另一碎片联系在一起,从而看到事物发展的某些规律。我们在写作文时,就要努力写得深入,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点出本质规律来——也就是努力写得深刻。

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观点要深入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文章,都有自己独特而又新颖的东西。高考作文评分十分注重立意。那此立意高远,见解深刻的精警之作总是备受青睐。反之,立意肤浅,人云亦云的平庸之作,常常被打入冷宫。

要想写出见解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同学们要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锻炼:

1.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实,思想之根、之源,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深入地感受生活在,这样才能不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使文章逐渐走向深刻。

而文章的立意深远,需要一种问题意识。问题,常常是创新的切入点。问题虽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不仅表现了个体思维品质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科学上有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都是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作文有新意,立意要深远,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善

于从生活中挖掘出美与丑。深刻的哲理,来源于生活的提炼与洞察。只有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热爱生活。只有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很多有深意的随笔杂文都是由生活现象开始的。比如怡然的《一根牙签能“走”多远》是从读到的一个德国人把在酒店使用过的牙签折断带回家粉碎的故事,以小见大,想到文明的进程中我们还有多少需要注意的细节;余杰的《火与冰:心灵独白

(一)十九》,就由民工看电视的无奈想到知识分子的“失语”。现象常见,但揭示的问题深刻。只有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肤浅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见解深刻,从而写出的文章也让人耳目一新。

2. 作文时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做到深刻,也就是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的观点对别人有启发作用,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善于思考,善于朝大处想,朝深处想,朝远处想,朝不同方向去想。当然,这深刻的见解,不是凭空而来,也不能随意引申、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在揭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或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首先要学会把握现象,分析现象,甚至还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搜集相同的现象,帮助你准确定位,抓住本质,深入本质。其次,就某一个问题而言,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导致某一事情结

果的原因找准了,分析了,无须再用过多的语言旁证,见解往往高人一筹。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一个结果往往是由许多原因引发的,一个原因也会产生多方面的结果,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辩证地进行分析。

文章在内容上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要能给人以思辨的力量和气势。很好地把握辩证分析是文章内容深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对事物的思考,可从横向或纵向两个方面进行。

所谓横向的思考,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另一种相关的现象,这种思考方式能使人视野更为宽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此及彼,这样会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立意自然深刻。所谓纵向的思考,是由某种现象生发开去,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不同的事例,纵向或横向地做出不同的分析,会帮助大家更快地挖掘出事情的本质。

4.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深刻。议论文常常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根源,析意义。具体要求为:议论文要有的哲理性,它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与洞察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应是正确的,科学的,但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现,要明理、阐理和扬理,就要论辩、阐发和证明,读者通过你周密地谁人背后无人说,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才能够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有强烈的说服力,这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本质目标,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能够接受你所揭示的“本质”。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思维过程也有踪有寻的。一方面,我们要做有心人,勤于观察和思考;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写作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下载《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设计

    一、目标概说1、教学目的与要求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案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

    沁梦作文教学案例: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沁梦作文教学案例: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辨析事理的几种方法,懂得如何在文章中写出深刻的思想。 2、通过案例剖析,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挖......

    缘事析理__学习写得深刻导学案(全文5篇)

    长沙县实验中学高二备课组主备人白湘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

    《缘事析理,学习写的深刻》教学设计

    《缘事析理,学习写的深刻》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 刘亚芝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深入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

    必修五《缘事析理__学习写得深刻》导学案教案(大全)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导学案 编写人:施春艳审核人:王杏 时间:2013-10-15 【学习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辨析事理的几种方法,懂得如何在文章中写出深刻的思想。 2、......

    14.缘事说理 学习写得深刻(5篇)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目标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

    缘事析理教案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集备教案 一、目标概说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