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气门间隙检查与调整说课稿--汽修组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气门间隙检查与调整》,课题分为六个部分:
一、说教材、教具与教学场所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四、说教法与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六、说预期效果
下面我对各部分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教具与教学场所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气门间隙检查与调整》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本第三单元第二个课题内容。第二个课题讲述了配气机构气门传动组的构造、拆装与检修三大部分内容。本说课课题是检修部分内容,其承接着学生对气门传动组构造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机构进行维护调整,同时为下一课题《配气机构的综合诊断》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具
(1)设备:气门检查与调整所使用的设备为奥迪发动机。(2)工量具:有梅花扳手、塞尺、一字起。
3、说教学场所
为有效利用我校汽修专业教学资源,我将教学场地定在汽修实训车间。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我校汽修专业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气门间隙的检查方法与调整方法。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与团结协作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本课题偏实践,故我将“气门间隙的检查方法与调整方法”作为课题的重点。同时我把“气门间隙二次调整法”作为难点,因为学生掌握气门间隙二次调整法,还必须掌握气门配气相位,气门配气相位是配气机构的难点。学生掌握重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发动机工作循环和气门配气顺序,同时理解气门配气相位。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教学法
根据汽修实训车间设施情况,我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理论知识的讲授采用复习教学法,对实践知识的讲授采用行为导向法。对行为导向法的采用,其中还包含以下几种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
汽修车间为学生营造了模拟生产环境。
2、引导发现法
对气门间隙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3、讲授-演示法
该法贯穿与整个新课讲授过程
4、分组操作法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5、对比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气门间隙的两种调整方法进行对比归纳,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学生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理论、实践、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理解掌握学习。对理论学习,通过理论知识复习,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深化理解气门间隙调整的依据。对实践的操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并从中掌握气门间隙检查调整的方法与要领。对能力的锻炼,自主探究,由简单到深层次,提出问题,并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调动积极主动性。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二)讲授新课
15分钟
(三)操作演示
10分钟
(四)分组练习并指导
每组10分钟
(五)板书设计
3分钟
(六)课堂小结
2分钟 下面对各环节进行分析。
(一)导入新课
1、首先回顾之前学习内容,提问以下两个问题:(1)配气机构气门传动组的组成。(2)气门间隙的定义。
气门间隙定义:发动机冷态装配时,在气门及其相邻传动机构之间留有适当地间隙,以补偿气门受热后的膨胀量。这一间隙就称为气门间隙。
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气门间隙过大会怎样?
(2)气门间隙过小又会怎样?
(3)气门间隙多大合适? 对问题的思考,得出结果:
气门间隙过大会造成:(1)传动零件之间及气门和气门座之间产生撞击响声,并加速磨损。(2)使气门开启的持续时间减少,气缸充气和排气情况变坏。
气门间隙过小会造成:热态下的膨胀量使气门关闭不严而发生漏气,导致功率下降,甚至烧坏气门。那么多大合适呢? 气门间隙(冷态)为: 进气门0.25mm~0.35mm,排气门0.30mm~0.35mm。气门间隙如何检查?导入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气门间隙的检查(1)摇转曲轴,使被检查气门处于完全关闭状态。
(2)用符合气门间隙值的塞尺尺片插入气门杆尾部与气门摇臂之间,来回抽动塞尺检查,以抽动时稍有阻力为合适。此时塞尺尺片的厚度值即为该次测量值。
那么所测气门间隙过大或过小则如何进行调整呢?导入
2、气门间隙的调整
对“气门间隙的调整”授课采用讲授与演示相互穿插的形式。逐缸调整法
(1)拆下气门室罩,顺时针慢慢的摇转曲轴,当第一缸两气门完全关闭时,观察并使正时齿轮室盖指针与凸轮轴正时齿轮轮缘上的小孔对准,此时,第一缸活塞处于压缩上止点。
(2)用梅花扳手旋松该缸进、排气门的调整螺钉锁止螺母,并用一字起旋松调整螺钉。
(3)用符合气门间隙值的塞尺尺片(北京吉普2120进气门:0.20mm,排气门:0.25mm),插入气门杆尾部与气门摇臂之间,边旋入调整螺钉,边抽动塞尺尺片,至拉动尺片感觉稍有阻力时为止。
(4)固定调整螺钉,拧紧锁紧螺母,并复检一次。
(5)按发动机汽缸1-3-4-2的工作顺序,摇转曲轴180°,依次使下一缸处于压缩上止点,调整该缸进、排气门间隙。所有汽缸调整完毕以后,同学们会发现,该发动机调整气门间隙需要旋转曲轴四次,那么有没有更方便的方法呢?导入 二次调整法—“双排不进”法
该方法对气门间隙调整只需选转曲轴两次,简化了操作步骤。(为节省时间,对该方法不作讲述)
我们学习气门间隙两种调整方法,可以归纳两种调整方法的优缺点:
1、逐缸调整法,道理简单,但需要多次旋转曲轴。
2、二次调整法,操作稍微简单,但需要明确进排气门配气相位图。
根据各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
(三)操作演示(10分钟)
操作演示部分与新课讲授相互穿插。过程中有“教师—学生”配合演示,“学生—学生”配合演示。分配时间10分钟。使教学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利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
(四)分组练习
分组方式:每组三人,练习过程中,一人摇转曲轴,一人调整,一人测量间隙,三人相互配合,角色适时轮换,预计每组用时10分钟,提高效率。各组轮流进行。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小结(5分钟)
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对学生实际练习过程中的不妥之处以及可取之处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说预期效果
六、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教学是汽修专业典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师生双方共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训练,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以上便是我本次说课的所有内容。谢谢!
第二篇:《气门间隙的调整》教案(范文)
气门间隙的调整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述课的内容是《气门间隙的调整》,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今天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配气机构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动机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本书《发动机机械维修》的重点内容;而气门间隙的调整则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汽修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气门间隙的定义、作用;(2)认识到气门间隙过大过小的危害; 能力目标:
掌握气门间隙调整的方法与步骤。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实习实训习惯与态度;(3)培养学生安全操作的习惯与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缸压缩上止点的确定。教学难点:如何确定可调气门。
4、教学课件、图片、常用工具、实验发动机
二、学情分析
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教学中要少讲多练,多让学生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本节课及整个的教学中,通过各种可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图片展示、分组操作法相结合
目标:这些教学方法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 1 能力和合作意识。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气门间隙?
为防止气门因受热膨胀而伸长出现气门密封不严的现象,发动机在冷态下,气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气门与传动件之间留有一定间隙,称为气门间隙。
一般情况下,冷态下进气门间隙为0.25mm左右,排气门间隙为0.35mm左右,各生产厂家要求不一,具体按厂家技术手册为准
2、气门过大或过小的危害
间隙过大:发动机异响,严重时使发动机因进气不足,排气不净而功率下降
间隙过小:热车后气门关闭不严,造成漏气,功率下降,并使气门的密封表 面严重积碳或烧坏,甚至气门撞击活塞。
3、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 1)气门间隙逐缸调整法 2)气门间隙二次调整法 ① 一缸压缩上止点的确定
学生活动:集体回忆四冲程发动机曲轴布置形式
教师活动:教师点拨让学生清楚上止点分为压缩上止点与排气上止点,压缩 上止点该缸气门全关,排气上止点时该缸气门全开。按上止点记号确定一缸压缩上止点
让学生观察发动机飞轮与飞轮壳上的上止点记号。并指出这种记号可能在发动机前端也可能在发动机后端。当两记号对齐时,第一缸正好处于压缩上止点或排气上止点。
② 确定可调气门
学生活动:集体回忆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 教师提问:一缸压缩上止点时可调整的哪些气门?
学生活动:依据工作循环表学生指出一缸压缩上止点时可调整的气门。
教师总结: 1 3 4 2 双 排 不 进
③ 曲轴旋转360°,调整可调气门
2 1 3 双 排 不 进
④ 检查各缸间隙,如有问题,继续调整
(三)课堂小结 气门间隙的定义 气门间隙过大过小的危害 气门间隙的调整方法(重难点)
(四)作业布置
1、气门间隙调整需哪些注意的问题?(可从调整前、调整中和调整后三方面考虑)
2、气门间隙调整不当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3、一般情况下,进气门和排气门的间隙各是多大?相比较哪个更大一些?为什么?
(五)板书设计
第三篇: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
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
“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是学校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安排中,通常采用将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而在近期的教学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细析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1.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排故”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2.三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 成(如传动系中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部件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而且,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3.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二、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
1.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在我校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 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一体化。
2、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绕过了以往“死记硬背”名称、原理的暗礁,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继续认识学习打好基础。
3、以往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就人为的分割,使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深刻的概念。
如传动系中主减速器的学习,按传统的教学过程,跨度较大,如果,采用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从传动系的需要引入课题,明确了“减速,增扭,改变传递方向”的作用后,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运用机械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验、装合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也缩短,可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 作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须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这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理论论证说明
1.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2.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从“构造”、“修理工艺”到“维护与排故”,使学生缩小了注意目标,使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认识。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所以使学生容易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结构全方位的表象,技能形成较快。3.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而且,学生在专业技术理论指导下对各汽车部件总成的解体、零件的检修、组装及按工艺要求调整,既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又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完好。
4.“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 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5.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由于实行教师任教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几个方面 要进一步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需抓紧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类教师目前紧缺,所以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一种过渡的办法,可采用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合作授课的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不是单纯的技能)出发,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
3.目前缺乏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必须尽快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出“模块式”教学的教材。
“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是学校汽 5 车电子维修与营销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安排中,通常采用将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而在近期的教学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细析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1.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排故”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2.三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如传动系中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部件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而且,人为地将教 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3.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二、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
1.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在我校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一体化。
2、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 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绕过了以往“死记硬背”名称、原理的暗礁,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继续认识学习打好基础。
3、以往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就人为的分割,使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深刻的概念。
如传动系中主减速器的学习,按传统的教学过程,跨度较大,如果,采用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从传动系的需要引入课题,明确了“减速,增扭,改变传递方向”的作用后,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运用机械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验、装合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也缩短,可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作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须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 学的成败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这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理论论证说明
1.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2.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从“构造”、“修理工艺”到“维护与排故”,使学生缩小了注意目标,使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认识。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所以使学生容易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结构全方位的表象,技能形成较快。3.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而且,学生在专业技术理论指导下对各汽车部件总成的解体、零件的检修、组装及按工艺要求调整,既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又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完好。
4.“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5.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由于实行教师任教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几个方面 要进一步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需抓紧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类教师目前紧缺,所以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一种过渡的办法,可采用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合作授课的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不是单纯的技能)出发,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
3.目前缺乏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必须尽快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出“模块式”教学的教材。
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
“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是学校汽车电子维修与营销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安排中,通常采用将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而在近期的教学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细析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1.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排故”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2.三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 成(如传动系中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部件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而且,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3.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二、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
1.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在我校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 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一体化。
2、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绕过了以往“死记硬背”名称、原理的暗礁,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继续认识学习打好基础。
3、以往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就人为的分割,使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深刻的概念。
如传动系中主减速器的学习,按传统的教学过程,跨度较大,如果,采用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从传动系的需要引入课题,明确了“减速,增扭,改变传递方向”的作用后,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运用机械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验、装合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也缩短,可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 作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须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这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理论论证说明
1.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2.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从“构造”、“修理工艺”到“维护与排故”,使学生缩小了注意目标,使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认识。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所以使学生容易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结构全方位的表象,技能形成较快。3.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而且,学生在专业技术理论指导下对各汽车部件总成的解体、零件的检修、组装及按工艺要求调整,既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又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完好。
4.“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 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5.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由于实行教师任教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几个方面 要进一步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需抓紧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类教师目前紧缺,所以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一种过渡的办法,可采用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合作授课的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不是单纯的技能)出发,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
3.目前缺乏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必须尽快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出“模块式”教学的教材。
“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是学校汽车电子维修与营销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安排中,通常采用将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而在近期的教学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细析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1.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排故”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2.三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如传动系中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部件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 的。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而且,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3.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二、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
1.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在我校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一体化。
2、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绕过了以往“死记硬背”名称、原理的暗礁,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继续认识学习打好基础。
3、以往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就人为的分割,使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深刻的概念。
如传动系中主减速器的学习,按传统的教学过程,跨度较大,如果,采用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从传动系的需要引入课题,明确了“减速,增扭,改变传递方向”的作用后,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运用机械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验、装合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也缩短,可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作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 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须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这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理论论证说明
1.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2.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从“构造”、“修理工艺”到“维护与排故”,使学生缩小了注意目标,使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认识。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所以使学生容易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结构全方位的表象,技能形成较快。3.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而且,学生在专业技术理论指导下对各汽车部件总成的解体、零件的检修、组装及按工艺要求调整,既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又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完好。
4.“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 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5.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由于实行教师任教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几个方面 要进一步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需抓紧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类教师目前紧缺,所以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一种过渡的办法,可采用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合作授课的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不是单纯的技能)出发,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
3.目前缺乏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必须尽快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出“模块式”教学的教材。
第四篇:磁脉冲信号发生器的检查与调整
一、磁脉冲信号发生器的检查与调整
1、磁脉冲信号发生器间隙的检查
(1)拆下蓄电池负极导线。
(2)拆下分电器盖。
(3)用非磁性黄铜测隙片测量信号转子和传感器线圈凸起部分之间的间隙。当
信号转子凸齿与传感器铁心对齐时,间隙一般为0.2~0.4mm,见图6-12。
(4)如间隙不正常,松开铁心总成的两个固定螺钉A、B,并以A为支点,稍
微移动螺钉B,加以调整,直至所规定的标准值为止。
(5)拧紧固定螺钉并重新检验间隙。有些不能调整间隙的分电器,如果测得的空气间隙不在标准值(0.2~0.4 mm)范围内,应更换分电器壳体总成。
2、磁脉冲发生器传感线圈的检测
(1)测量传感线圈直流电阻
将传感线圈从线束连接器上拆下。(如果是整体式控制组件,在测试前应把
它从分电器上拆下来)。用万用表(R×10Ω挡)测量传感器线圈的电阻值(见
图6-13),一般正常值国产车为500~800Ω(CA1092型为 600~800Ω,东
风牌汽车为500~600Ω),进口车为130~180Ω。各厂的分电器传感器线圈的标准电阻不同。如无标准数据,也可利用性能良好的同类型分电器传感线
圈进行对比测试检查。如果用万用表测试其电阻小于标准值时,表明线圈有
匝间短路。
(2)测量传感线圈绝缘电阻
用万用表(R×10kΩ挡)一端接线圈,另一端搭铁,测量其绝缘电阻,其值
应为无穷大,见图6-14。如果测试时表针有摆动,即电阻小于无穷大时,说明线圈绝缘破坏,有搭铁故障存在,应更换新的传感器。
(3)测量传感线圈信号电压
信号发生器在工作时能产生交流信号电压,在检查时,可用万用表0~10 V
交流电压挡,使两表笔分别接在分电器感应线圈两接线柱上,用手快速转动
分电器轴,观察信号电压值是否符合规定值(一般有1~1.5 V信号电压,见图 6-15)。若万用表读数过低,甚至无读数指示,说明信号发生器有故障,应检查或者更换。
第五篇: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调整
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调整
一、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应按统计周期的规定定期进行,应根据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施工进度计划检查的内容包括:
1.检查工程量的完成情况;
2.检查工作时间的执行情况;
3.检查资源使用及与进度保证的情况;
4.前一次进度计划检查提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二、施工进度计划检查后应按下列内容编制进度报告
1.进度计划的实施情况的综合描述;
2.实际工程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
3.进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进度执行情况对工程质量、安全和施工成本的影响情况;
5.将采取的措施;
6.进度的预测
三、施工进度计划的调整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量的调整;
2.工作(工序)起止时间的调整;
3.工作关系的调整;
4.资源提供条件的调整;
5.必要目标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