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5号字)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城市规划专业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总 学 时:32学时 总 学 分:2学分 预修课程: 课程简介: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推荐教材:
[1]《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2]《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
[1] 城市社会学,帕克等,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2] 城市社会学,康少邦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 [3] 城市社会学,章友德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4] 城市社会学,许英,齐鲁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 城市社会学,向德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6] 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7]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蔡禾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8] 城市社会学,郑也夫,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9] 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 章友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应该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地域规律;理解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等。同时能结合城市社会学有关理论对世界各国城市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含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课时)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三、城市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
二、城市社会学的建立
三、城市社会学理论发展
四、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三、城市社会学具体研究与技术 第四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四、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问题与思考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2学时)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城市
二、城市化
三、城市性状态
四、城市社区 第二节 主要理论
一、欧洲传统城市学思想
二、古典人类生态学
三、新城市社会学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了解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对分析城市社会现象的必要性。
问题与思考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2学时)第一节 早期城市
一、城市的起源
二、早期城市的发展
三、我国早期城市的发展
四、早期城市的特征 第二节 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一、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状况
二、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的特点
三、中国封建城市的发展状况与特点
四、东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比较 第三节近代城市的兴起
一、工业革命与城市发展
二、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三、近代中国城市的类型与特点 第四节 现代城市的发展
一、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二、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三、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早期城市、中世纪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城市产生与发展,以更好的推动现代城市的发展。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
第四章 城市生态系统(2学时)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概述
一、城市生态思想的演进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涵义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要素
四、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认识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城市生态环境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涵义
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方法 第四节 城市生态化和生态城市的建设
一、城市生态化
二、城市生态化的内涵
三、城市生态化的特点
四、生态城市的建设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城市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城市生态化和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
第五章 城市社会结构(5学时)第一节 城市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
二、城市人口结构
三、城市家庭结构
四、城市经济结构 第二节 城市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
二、城市社会组织的特点
三、我国城市社会组织的变迁 第三节 城市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的理论
二、我国城市社会分层的特点
三、我国城市社会分层的趋势 第四节 城市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类型
二、城市社会流动的特点
三、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分层
社会流动等城市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为更好认识城市社会,建设和谐的城市社会服务。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
第六章 城市化(4学时)第一节 城市化概述
一、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类型
三、城市化的指标 第二节 城市化的特点
一、城市化的世界性
二、城市化的不平衡性
三、城市化的阶段性 第三节 城市化的动力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五、科学技术与城市化 第四节 中国的城市化
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二、中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的城市化的原则
三、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战略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化、特点和动力有初步的认识,中国的城市化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更好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影响到中国的未来。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第七章 城市文化(4学时)第一节 城市文化概述
一、城市文化
二、城市文化的特征
三、城市文化的结构
四、城市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 城市文化系统的运行
一、城市文化的传播
二、城市文化的冲突
三、城市文化的融合 第三节 城市文化的变迁
一、城市文化的变迁的原因
二、城市文化的变迁的类型 第四节 城市文化建设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
二、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文化、特点和动力有初步的认识,城市文化系统的运行和变迁,要求我们加强城市文化的建设,才能有利于我国城市社会的发展。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
第八章 城市社会问题(5学时)第一节 城市社会问题
一、城市社会问题的含义
二、城市社会问题的类型
三、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城市人口问题
一、城市人口规模问题
二、城市人口流动问题
三、城市人口老年化问题 第三节 城市住宅问题
一、住宅问题
二、影响住宅问题的社会因素
三、中国城市的住宅问题 第四节 城市就业问题
一、城市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二、城市就业问题的类型
三、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 第五节 城市贫困问题
一、城市贫困问题
二、城市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
三、城市贫困的特征
四、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社会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特征的认识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
第九章 城市社会管理(4学时)第一节 城市管理
一、城市管理的对象与特点
二、城市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城市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城市行政管理
一、城市行政体制
二、城市行政管理的职能
三、城市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 第三节 城市经济管理
一、城市经济管理的目的
二、城市经济管理的原则
三、城市经济管理的手段 第四节 城市安全管理
一、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二、城市安全管理的主体
三、城市安全管理的客体 城市安全管理的制度保证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城市的经济、社会、安全等各方面的管理对城市人的社会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
第十章 城市的规划与未来(2学时)第一节 城市规划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二、城市规划的特征
三、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城市规划理论
一、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二、近代城市规划理论
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第三节 未来城市的类型
一、城市规划与未来城市
二、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的未来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城市未来发展的水平与我国今天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实施有最直接的影响。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
四、教学指南(黑体,5号字)
(包括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方法、手段等,实践教学重点、难点、方法、手段等)(正文为宋体,小5号字,段前空2格,行距为单倍行距)
五、作业(黑体,5号字)
课堂案例分析
六、考核方式(黑体,5号字)
考试
七、成绩评定(黑体,5号字)
考试成绩(50%)+出勤考核(10%)+平时作业(40%)
执笔人:审定人:
第二篇:城市社会学课程论文
微软中国
城市社会学课程论文
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城市更新与重建
班 级:
姓 名:
指导老师:
2013年4月10
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城市更新与重建
【摘要】:我国在近20多年来,经济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城市建设也以外延式拓展为主,即使同期出现的很多旧城改造也是以推倒重建为主。在这一建设浪潮回落之后,人类对自身生活的精神和物质环境都有新的认识,老城区和原城市中心区的更新与重建将以新的价值观审视。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城市更新与重建,并从“新城市主义”中提炼合理的思想,为下一阶段城市更新与重建提出建议。【关键词】城市社会学 城市更新 城市重建 社会学问题 新城市主义 代写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一、杜区建设与城市更新—概念的设释
“社区建设”和“城市更新”属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起源于西方,实践于西方,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对老城区进行建设和更新时,应更多地借助社会学的理论和思想进行分析,使城市更新与重建更为理性。1.社区建设的概念与内容
“社区建设”是指在政府倡导下,利用社区的资源和力量,发展社区事业,促进社区发展。其内容包括社区经济建设、社区服务、环境建设和社区文化、教育建设等诸多领域,以实现社会效益和成员心理归属为最终目标。
无论是传统社区还是新建社区,其社会学内涵的内容通常被称之为“社会网络”,它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社会角色和地域归属感。生活内容的多样化是传统住区多样化的根本基础;生活方式的多类型是传统住区多样化的重要原因;社会角色的多元化是传统住区多样化的活化因素;地域归属感的多层次维系传统住区多样化的动态平衡。
社会学家格拉斯在对居住邻里单位进行考察时,发现其中的社会网络系统是一种节点系统,由居住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使用这些设施进行交往的居民共同构成。人与人、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结构关系,将赋予城市空间某种极具凝聚力的内在精神,这就是舒尔茨所提出的“场所精神”。居住社区并非静止的或纯物质性的,社会网络和场所精神的存在赋予了它生命活力和内在精神使之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完善。
2.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内容
“城市更新”是一种面向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更新。城市更新内涵包含了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改革乃至都市形象重塑的多重功能与目的。诸如通过城市更新改善社区公共设施和生活环境、增加住宅供应、消除城市管理死角、克服贫困导致的社会问题更新城市机能、创造就业机会、改造政府财政结构、增加公共投资、振兴中心城市活力促进公众参与管理进而改善城市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形象等等。从总体上说,城市更新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实施总体规划的用地性质结构调查;另一方面,传统的居住区因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而亚待更新,大量居住街坊、地段将全面拆除、异地重建。
二、西方国家城市更新与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比较 二战后,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实践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然而这些运动并未取得预期成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破坏。
1.战后西方国家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及启示
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对早期城市更新遗留下来的“伤口”再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国家规划理论界逐渐达成了城市更新理论的某些共同认识“;人本主义”思想的回归;规划从单纯的物质环境改造走向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相结合的综合规划;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共识;城市更新方式从大规模以开发商为主导的方式转向小规模、分阶段、主要由社区自己组织的社区开发。2.我国城市更新与重建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成片的老城区被更新,整个中国俨然是个大工地,城市的面貌可称得上日新月异。但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大多以大规模推倒重建为主危旧房片区的改造倾向于简单化的拆除重建旧城居住社区的社会网络和城市肌理遭到了严重破坏。一是在全面拆除传统居住地时过于仓促,很少去研究其长期形成的内在的邻里空间和社会网络。另一方面,异地重建的居住新区由于时间过于急促,量大面广,难以做到精心设计,更多的是大量快速建造的极端统一化的排房。这样的大拆大建导致在更新过程中,各类保护建筑遭到破坏,城市的特有风貌正在消失,城市的文脉被切断,城市越来越走向雷同。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我国的旧城区没有经过衰落,仍是活跃的城市经济中心。当前我国的郊区化现象还不明显,中产阶层化现象尚未形成。一些富有阶层迁入城市中心区的现象主要是政府实施旧城改造政策以及房地产商进行开发的共同结果。1970年代后,西方国家抛弃了大规模拆迁重建的更新方式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改造。这种新的更新模式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更新计划的全过程。社区更新的经济主体已由开发商向社区居民转变,更新规划也由面向市场朝面向社区转变。但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倡导性规划”的实施所遇到的关键问题是社区居民的经济能力和参与更新的积极性。在美国主要是通过培育“社会资本”来实现社区的发展社会资本反映的是社区组织的实力。而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我国应将增强更新动力作为社区更新规划工作的重点使更新规划起到居民资金投入的引导者和社区环境改善的咨询者的作用。
三、我国城市更新问题的分析 1.更新的动机及方法
从更新的动机及方法来分析,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主要是我国这方面理论研究落后,缺乏完善的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城市更新和保护的观念陈旧,只重视硬件,一味追求高、大、洋,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开发方式落后,普遍采取大拆大迁的方式,破坏了传统社区的网络关系。2.更新的主体
从更新的主体来分析,参与城市社区更新大致有三种力量:以城市政府为代表的财政力量、以开发商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和以社区居民为代表的消费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更新中作为经济主体只限于城市历史地段住宅的维修保护、廉租房的更新改造等有限的领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城市政府主要是运用税收政策、贷款政策、补助基金和奖励制度等手段来参与社区的更新。开发商作为社区更新的经济主体有利于社区居住条件的迅速改善但是这种开发行为也带来了许多社会文化和城市环境问题,如开发强度过高、传统特色破坏、邻里结构解体、城市生活多样性丧失、低收入居民生活适应能力降低等等。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开发商的经营活动是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在社区更新中,开发商一般采用大规模拆迁重建的方式,这种开发行为首先使社区特别是具有历史特色社区的传统风貌遭到了彻底破坏。开发商对于拆迁户的补偿方式一般有回迁和外迁两种。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必然会加大用地的使用强度.争取尽可能高的密度和容量更新改造中突破规划控制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另外还建户与新住户被人为地隔离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文化问题。拆迁户外迁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原有邻里结构的破坏、城市生活多样性丧失、低收入者生活适应能力降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西方“新城市主义”城市更新与,建理论对我国现状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股城市规划和设计运动,它是针对西方国家郊区化和城市中心衰败问题提出的,它强调完整的城市结构、城市文脉、人际关系、令仔里和社区环境等理念,这些理论对于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快、“郊迁”、“城乡一体化”等浪潮不断涌起的我国来说有很多借鉴意义。1.更新观念—“新城市主义”的四“新”思想(1)“新经济”思想
新城市主义注重对“城市经营”的质的提高,而不简单看城市数量(城市面积)的扩大。这种城市经营的“新经济”理念,注重经营所需的资源是泛资源的概念,即没有什么不是资源,注重经营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全方位营造‘.创新”环境。(2)“新社区”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主要有以下特点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以人为本的社区服务设施等。这些新社区的组成元素与传统开发模式的社区相同,但是他们以完整的社区形式被更加综合的形式整合在一起。(3)“新社会”思想
工业文明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更多地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理论—强者生存,而缺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关怀。新城市主义的所倡导的“新社会”是一个与自然和谐、融合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具有宽容和学习品性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沟通、协调的“社会”。(4)“新生态”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新生态”观融和了现代生态学生物演进的规律,他认为虽然城市永远不断地变化,但变化有一条健康的主线。应当把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个活的生命来对待,当作一种生命的形式、一种生命体系来对待,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2、更新开发方式—“新城市主义”的开发实践(1)灰区的更新
灰区即衰落的区域商业中心区,其特点是规模不大,并且与区域交通系统联系不紧密。其特点是销售额已经降得不能再低,对于它的拥有者来说,只有重新开发才是最有希望的方式。新城市主义者把这些商业区中的很多看作是建造交通导向混合使用社区的理想地点。他们中有些已经不适应当地的零售业氛围,不过许多商业区的位置很适合开发囊括住宅、零售商场、办公楼、服务业和公共空间的新城市主义社区。(2)废弃工业区旧的更新
主要采取填充式再开发,这样可以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并保护好原始的开敞空间环境。(3)郊区的再开发
主要有交通导向模式和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前者偏重于整个大都市区域层面,后者偏重于内部街坊社区层面,在规划实践中两者是嵌套在一起运作的。他们都具有新城市主义规划的基本特点: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复合、可支付性以及珍视环境。(4)旧社区的更新
旧社区主要包括内城旧邻里社区、小城镇中心街区等,主要采用TND的开发方式,旧社区因为靠近城市中心,所以有较好的城市绿化、古老而迷人的建筑、完善的商业和服务设施,所以通过更新旧社区的公共空间环境和居住环境,就可以吸引居民进城居住。(5)公园、车站、地铁站等的更新
主要目标是让这些衰老的城市公共中心恢复人气,营造活力,使其功能综合化、现代化、人文化,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如美国亚特兰大车站重新开发,其倡导的“生活、工作、娱乐”口号,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3、“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和改造的启发 在我国有一些成功的城市更新,如北京菊儿胡同为代表的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上海里弄为代表的多元与共生保护规划,苏州古城9号街坊保护中有发展等改造思想,他们虽然不是受到新城市主义理念而产生的,但是他们的改造方式及其终极目标与新城市主义不谋而合。这说明结合我国国情,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运用新城市主义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城市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进行城市更新与重建,可以适当地采用“新城市主义”提出的渐进式小规模更新改造,替代以往的大规模更新的主张提倡一种“小而灵活的规划”,发挥其灵活性的优点。顺应城市更新代谢的规律进行连续的、渐进的、复杂的、细致的改造。借鉴国外Greenfields、Brownfields、Greyfields等小而渐进的规划方法,客观审视我国在上阶段城市更新的实践中那种大规模改造的方式,分析确定不同类型的城市旧区及其社会网络,确定各自的更新改造手段,在改造过程中考虑新城市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创造宜人的都市生活环境。
此外,引入新城市主义提倡的公共参与。在城市老区和原中心区,利益群体相对多样,只有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与政府官员、社区百姓和各种利益集团进行商谈,召开发布会和展示会,邀请请当地建筑师、规划师和居民进行合作,使专家的意见、居民的要求和管理者的意见都能充分表达,才能使规划设计方案更为普遍地体现人文关怀。[参考文献] 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研究》1998年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现代西方社会学》,尹恩·罗伯逊,河南人民出版社。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第三篇:城市社会学——读书笔记
城市社会学
本周,我阅读了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的帕克的经典著作《城市社会学》。看完这本书,我深刻了解到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也不是各种社会设施,诸如街道,建筑物,电灯,电车,电话等的聚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如法庭,医院,学校,警察,和各种民政部门人员等的简单聚集。城市,是一种心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我们可以理解为,城市,它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又或者是一个人。城市已经同其居民间的各种重要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
而,通过大师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他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而,社会,是由小群体的社区组成的。社区的本质特征是1)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2)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扎根于它所占有的土地上;3)这里的人口的各个份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社区组织的研究在本书占了很大章节,可想而知作者对于社区这一研究方向的兴趣。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社区,对于人们的生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现在的未成年人,他们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总是很强的。因此,很大一部分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都是由社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社区里,有可以在日常生活帮你忙的好邻居,当然也会有很多社会底层人士在,例如无业游民,乞丐,毒贩,妓女等。社区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治安死角,当很多未成年看到时,很容易被他们引导而误入歧途,无心上学导致总总悲剧的开始。因此,社区是一个和谐社会的重要核心,应该处理好这个核心,才能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加快和谐发展。
在本书后半部分,作者还提及到了社区的邻里工作及流动工人的心理变化因素。作者说到,邻里工作应该具有科学基础,邻里工作,不仅仅是人文关系,而且还是地域的关系,也就是整个社区的布局城市生活存在着流动性及混杂性,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规划社区的各种生活要素才可以尽可能的处理好邻里之间的关系。另外,一个城市,必定由很大一部分的流动人口组成,作者对流动工人的心理做出了思考,流动工人的意向,与其心理发展是分不开的,而这,又与社会的各种因素关联甚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工资高低,文化理念,生活习俗,种种都会影响着流动工人的流动意向。
城市社会学,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了。城市的结构,就是由社会这一大角色来完成组建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最基本的社会的发展,两者不能分开研究。对于城市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去对待,而不仅仅是从经济因素去判断,这样,会遏制了城市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城市社会学作业
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作业
一、课题组形式完成,每组3人。
以2—3人为组自选课题进行调研。
课题组成员有分工,内部有组长1名,组员2名
课题组内要经常开展讨论。
选题是实证研究,具有可行性。
以调查方式收集资料。
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写出调查研究报告或论文。
以此作为作业成绩。
二、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资料来源为调查所得,或为一手资料,或为二手资料。 资料获取方法:田野调查、文献研究。
三、研究进度:
(1)选题,组建课题组(第4周)
(2)组长提交研究方案(第5周)
(2)提交文献回顾研究(第5周)
(3)提交阶段性研究成果(第10周)
(4)期末提交研究报告(第15周)
(5)交流研讨研究报告(第17周)
1、某城市社区居委会调查(2组)
2、某物业公司与小区管理调查(2组)
3、某业主委员会与社区自治调查(2组)
4、三坊七巷保护现状调查
5、城市农民工住房调查
6、福州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及治理对策
7、福州城市发展史研究(1800—2008)
8、中国城市为何热衷于拆迁重建?
9、福州城市垃圾处理情况调查
10、闽江及城市内河水系在福州城市发展中的价值
11、福州如何打造临海城市?
12、大学城与福州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研究
13、房地产开发小区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
14、城市拆迁改造与社区重构?
15、福州如何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
第一组,课题:福州城市发展史研究(1800—2008)组长:陈志荣
组员:范升龙
2、课题:福州城市发展史研究(1800—2008)组长:林茂雄
组员:张兴荣
3、课题:福州城市发展史研究(1800—2008)组长:蔡娟
组员:陈玲玲、魏雪锦
4、课题:福州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及治理对策 组长:林梦林
组员:林慧雪、郑佳丽
5、课题:福州如何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 组长:陈清华
组员:邴熙雯、林蕊
6、课题:三坊七巷保护现状调查
组长:邵明文
组员:詹彬彬、林东
7、课题:城市拆迁改造与社区重构?
组长:游俊旺
组员:
8、课题:三坊七巷保护现状调查
组长:杨玉
组员:吴多文、邱波
9、课题:中国城市为何热衷于拆迁重建? 组长:梁阳林
组员:陈雨
10、课题:城镇建设与传统建筑文化保护 组长:罗牧原
组员:谢雨泓
11、课题:三坊七巷保护现状调查
组长:翁明珠
组员:玳珩
12、课题:中国城市为何热衷于拆迁重建? 组长:钟建龙
组员:蔡燊、陈建文
13、课题:三坊七巷保护现状调查 组长:蒋晶晶
组员:任少飞、蔡婷茹
14、课题:榕城古街与福州城市发展 组长:黄瑞琪
组员:张凯将、史琼琼
第五篇:城市社会学论文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社工10901曾富钢
摘要:城市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理念、理论、方法和观点来分析、研究城市和城市社会的社会分支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1世纪的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是社会学中最早产生的学科之一。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促进了城市社会学的发展;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我国的城市社会学应当在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和城市社会学学科框架。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社会问题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社会学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多种流派和理论,也规划出了不同的学科框架,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框架已经迫在眉睫。
一、城市社会问题推动了城市社会学的发展
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人口密集,因此,社会问题集中地发生在城市里。城市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所以城市社会问题复杂多样,问题的严重程度强弱不等。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伴随着城市人口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他们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发掘了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我国在城市发展中,由于长期存在忽略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倾向,城市建设一度处于无规划无控制无政府的状态,从而留下了许多问题,属先是城市总体水平低。我国城市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我国城市人口不足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城市化水平低下;其次是城市化质量差。一方面是综合效益差。城市企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不高,无力支持农村城市化,城市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差,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滞后,还有,我国城市化成畸形发展等,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城市要想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许多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与蔓延,与城市的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得当有密切联系。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是保证城市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通过对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来创立科学的城市社会理论
在19世纪,由于城市的脏乱,提出了改善市容问题。,在美国掀起“城市美化运动”。人们开始提出“城市设计理论”,要求把物质环境设计。放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之中加以考虑,以创造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良好环境。针对当时形式主义的习尚,他还提出了自由灵活设计、建筑单体之间相互协调、建筑群空间构成以及建筑与自然协调等一些基本原则。这样,就将城市的美化与城市的各项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思想进一步深化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设计问题除了从视觉艺术的角度继续进行探索以外,还从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等角度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从追求美丽的城市发展到追求有效率的城市——更适宜于人们健康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城市的急剧发展,人工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使人们日益重视保持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平衡以及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问题。“大地景观”的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的城市规划学者对此作了系统的阐述,引申出把大城市地区看作人类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等观念。现在,各国的城市规划工作都考虑保护自然环境问题。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墟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促进了城市社会学的发展。
当代社会正在成为城市社会,当今世界正在步入城市世界,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作用与影响也在不断提升,可以预计,未来数十年,世界及我国的城市化率将不断提高,城市的辩证作用、综合影响将继续扩大。如果城市、城市社会、城市世界果真是我们现有的主体能力所能建构,现有的认识能力所能看到的阶段性或终极性的人类生存、生活与社会化的形式,那么,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地把握城市、城市社会、城市世界的深层本质,用何种理论与态度合理、智慧地面对、应对城市化进程及后果的复杂性、辩证性。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城市问题,在与城市问题的不断遭遇中,人们日益认识到,城市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或单向度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而是一个深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心理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有因素或要素的超复杂性、超系统性的过程与问题,也就是说,只从单一学科甚至没有深层关联的几个学科出发,都将无法真正把握城市的复杂本性。目前,人们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诸多视角、学科角度出发,对城市化及其问题进行诸多专业研究。人们发现引起城市空间变化有集中与分散、浓缩与离散、隔离、侵入与接替等生态过程。由此人们概括出了城市地域同心圆模型,用来精确地说明城市扩展的方式,社会学家还试图提出一种观点和研究方法,供社会学系现在正在进行的城发展研究之用,即从城市的延展、城市的继承和城市的集中等几个方面来解释城市的发展变化.从而确定,在城市社会解组现象超过其组合现象时.城市的扩展对于城市的新陈代谢有些什么影响。新城市社会学是运用韦伯的理论研究城市社会问题而产生的。英国学者雷克斯和帕尔是新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了韦伯的科层制、市场情境理论.研究城市社会冲突。雷克斯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阶级冲突和国家都与城市转变为被创建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其中住宅对阶级形成和阶级冲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整个城市中有住宅的阶级和无住宅的阶级、住宅好的阶级和住宅差的阶级之间,因住宅产生的斗争造成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冲突。帕尔研究指出,城市资源的分配不平等是造成杜会冲突的根本原因。城市资源的分配是由拥有权力的科层制官僚决定的,一群掌握住宅市场和科层制运作机制的人控制了城市资源分配。城市是一社会和空间体系.因此城市资源也含有地理空间的成分,此类资源的分布.无法同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和团体所占有,能占有良好位置者使用各项设施上自然比他人有优势。正由于此种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城市内社会冲突才不可避免。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诸多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与此同时,城市社会学理论也就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三、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今天,中国的城市化浩浩荡荡,横扫华夏,亿万的劳动力正在向城市转移。到城市寻觅生计之间,城市的确成了美好生活的象征,成为亿万农民奔小康的首选之地。可是进了城的农民们会发现打工者的城市梦并不是美轮美奂的,要经过多少的拼搏,这里的辛酸苦辣也许比待在农村更厉害。还有希望与失望的轮回。同时,现代社会调查表明,城市人也并不觉得城市就等于生活得美好。中国的城市化需要一个定义的重构。什么是城市化?各种文献资料说的基本上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转移。我觉得,这只注意到城市化量的特征,而忽略质的规定,特别是自觉的城市化,不仅仅是集聚的过程,同时是辐射的过程,是城市文明向乡村的辐射,是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通过郊区向广大农村辐射,所以城市化是聚集和辐射的双向过程,不能是简单的农民进了城就是城市化。今天的城市化,应该更加注意到文明辐射,不要简单的追求扩张“市民数量”,而应该更关注“生活质量”,关于中国的城市化目标与路径的选择应该是城镇化与都市化的并进,就是为了突出城市化的自觉进程应该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应该给现代文明的辐射给予更多的关注点,有多少人享受到现代改革开放的成果、现代文明的成果,这才是更应该关注的。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动迁和空间变迁。但城市化决不只是一个物理-地理空间的变迁,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多纬度的空间变迁。城市是一个物理地理空间,但是它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经济空间,我们三十年不到的改革开放,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成绩非常巨大。但我们文化心理空间的变迁是否跟上了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与变动呢?比如,我们说欧洲有移民问题,埋下了文明冲突的根源,但是中国好像没有移民问
题。但是中国城市化的问题,东南西北的广泛流动,移民是城市的活力。人们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房奴、车奴等等,还有大批的农民工群体,他们要实现“城市梦”的路漫长沉重,城市要关注他们的文化生活,心理发展空间,这个问题日益重要。今天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更应该关注这一点,城市化绝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变迁。
城市的发展,产生了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推动了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和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创立,城市社会学诞生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城市问题,城市问题引导和推动城市社会学研究和理论创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城市社会同题,城市社会学正是围绕解决这些问题而展开并且创立了不同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研究不是从既有理论出发,而是从我国城市社会现实出发,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具体而又深人地研究城市社会问题.创立中国的城市社会学理论。这不仅是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对世界城市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积极贡献。建构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谐城市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规律.创立和谐城市社会理论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学的主题和学科建设的依据。构建和谐城市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应当科学地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在我国城市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和人与人的不和谐普遍存在。这些不和谐因素正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切入点。要想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就必须首先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实际,去调查、去研究、去概括、去总结.同时,又要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史和中国社会思想史,从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资料中,从悠久的优秀传统中吸取养料。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复杂的大社会,需要一套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指引下研究城市,概括出构建和谐城市的社会学理论.不仅是城市社会学发展规律给我们的启示,也是社会学本土化的要求和每一个中国城市杜会学研究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