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平等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平等教育
李 栋
在世界教育史上,大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点,孔子从不歧视学生,而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学生智力高低,出身贵贱,关系亲疏,孔子都一视同仁。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同样应该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活跃,平等亲切,和悦激扬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一、尊重每位学生,给他们同样的机会。
一次,在做一道“数数有几个平行四边形”的思考题时,有一个平时不太好发言的学生提出了和大家不同的答案,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起来,这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请他上讲台上来,把他的想法讲给大家听。他起初有些不好意思,在我和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下,他才上来指着黑板上的图,一个一个数下来,数完了,下面同学们连声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也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佩服之情溢于言表,我在一旁不失时机伸出大拇指对他大加表扬,这位同学则羞涩中有些得意。看着那绽开的笑脸,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他的插嘴而打断他的话,庆幸没有因为他平时成绩不好而不给他发言的机会,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朵朵美丽的花,都会灿烂的绽放,只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给他们创设一个理想的心理环境,让他们都成为自由快乐的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天使。
二、想学生所想,蹲下身来,和学生一起探究解题方法。在处理总复习的一道题时,我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和讲解,直接让学来做,结果很不理想,题目如下:用彩带来包扎礼品盒,第一个是长为60厘米,宽为40厘米,高为30厘米的长方体,第二个盒子是棱长为40厘米的正方体,接头处要留15厘米来打结,求各需要多长的彩带?此题是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的一道综合应用题,其计算方法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加打结的长度。在学生完成题目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是把所有的数据加起来,有的是把看得到的长度相加。其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考虑一下,这道题很简单,那么学生为什么不会做呢?最主要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无法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准备好绳子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在课堂上,同学们同桌合作,自己动手去包扎,去思考,试着自己去计算,我深入到他们中一起探讨。然后,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修正错误,结果,90%以上的学生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又能做出来了。
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讲解一些题,有时候反复讲解优秀生听烦了,学困生还是一知半解,这时,需要我们蹲下身来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多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动手操作,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摆,拼,量,亲身体验,理解新知,提高数学能力。
三、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在处理《学习巩固》时,有这样一道题“父子三人准备过河,河边只有一条小船可以用来摆渡,小船每次最多可载重100千克。已知父亲体重85千克,兄弟两人各重50千克,他们怎样才能顺利地过河”同学们都一致认为先让兄弟两人一起过河,再让父亲过河,或先让父亲过河,再让兄弟两人一起过河。而李雅馨的答案是:让兄弟两人一条船,父亲一条船。我提醒她说“只有一条船呀!”她想了想说:“老师,那不对呀,兄弟两人把船开走了,父亲还怎么过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派仙女下凡,把父亲带过河去。”有的说:“把题改为‘除了摆渡人之外限载100千克’才对。”我说:“你考虑的真周到,如果题目不改,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呢”范靖晖说“老师,兄弟俩先过,用一根绳子绑在船上,兄弟俩到对岸后,父亲用力拉绳子,把船拉过来。”立刻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说,如果没绳子怎么办?河太宽拉不动怎么办?有的说同学说:“让兄弟两个先过河,对岸正好也有人要到这边来办事,把船摆渡过来就行。”兰永博急不可耐地说“老师,我有好办法,不用改题,也不用绳子,先让兄弟俩先过,再让哥哥一人摆渡回来接父亲,再让……,不对不对”自己说着又坐下了,我一看“有戏”,接着问:“谁能接着兰永博的说下去?”赵娅帆说“我能!”我点点头示意她说下去。“哥哥和父亲的体重和超过了100千克,所以只能先让父亲过河,再让弟弟摆渡回来接哥哥,兄弟两人体重正好100千克,能顺利过河。”同学们恍然大悟,教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寻找机会与学生交流,把师爱平分给班里每一位学生,把机会平等地分给每一位学生,做到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让每一位学生都要品尝到付出一定努力后成功的喜悦,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找到做人的自信和奋斗的航标。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通成功教育的通道。
第二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作者:田鹏飞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10期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下面谈谈在化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
第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想创设一个好的教学的情境,为良好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师首先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教学环境里,不要单项交流,要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气氛里,学生学生才会用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第二,教师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里的推动力,再创造思维中具有出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进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好奇感和惊奇感,才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和创造。如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等,由于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而产生。第三,教师在课堂中还要设计巧妙的问题情景。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问题与结论不能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再解疑是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顺理成章的解决疑问。第四,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另外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创新人格。第五,与化学教材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一切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各项能力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共同推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
第三篇:和谐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和谐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王文艳
[ 摘要 ] 素质教育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教育思想,和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实施和谐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孩子的素养;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
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
[关键词] 激励 民主 内化 协同 创设氛围 精心设计 营造气氛 艺术教育 树立观念
由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近年来得到国内外专家认可并大力提倡的“和谐教育”,它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 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
一、和谐教育的提出 ㈠ 传统与发展的接轨
传统教育比较强调“社会本位”的思想,即强调社会需要,按同一个模子培养和塑造人,这就难免形成应试教育的状况。后来提出的“人本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但也给教育带来了随意性和不可控性。我们认为,“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教育观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赖的,只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应对两方面都予以重视,遵循一般要求与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观点来培养人才,使“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教育观融为一体,创设和谐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2000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发挥优势,全面育人,办出特色使学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的办学构想。㈡ 各育之间协调发展的需要
我们认为,德、智、体、美、劳各育不可偏废,既不可唯我独尊、排斥其它,也不可平起平坐,平均对待,应该使各育之间得到和谐的发展。同时,对每一种教育,不能只重视提出这种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忽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方法、途径等问题,即忽视和谐施教的问题。因此,我们把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㈢ 和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
素质教育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教育思想,我们认为,各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研究不同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模式,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主体教育、创造教育、和谐教育等。
和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的办学模式,研究和谐教育正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对和谐教育的思考 ㈠ 和谐教育含义的界定 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
和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优良的品德、灵活的知识、创造的能力、文雅的举止、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
㈡ 实施和谐教育的理论依据
1.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关于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教育思想。
2.哲学基础是马列主义辩证唯物对立统一的法则。和谐与不和谐这种对立统一的斗争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由不和谐向和谐转化。
3.系统论的思想。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因素,使学校形成一个系统,并使这个系统最优化。发挥整体功能,产生最佳教育教学的效果,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现代教学论、教育论、管理理论等。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强调内化的过程,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㈢ 实施和谐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全面提高孩子的素养。如果把在棍棒底下,管、卡、压、讽刺、吓唬,或是放任不管中教育出来的孩子与在注重和谐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行比较,他们绝对是不一样的。后者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高层次的,有教养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是伴随终生的。因此,和谐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要求。
2.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教育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提倡尊重学生,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为主,鼓励孩子自尊、自信、自强。
3.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学生学习的优劣除了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和谐教育对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愿望。因此,教育的效果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和谐程度成正相关的关系。
学校成立了和谐教育课题小组,全体老师也参与和谐教育的研讨,不断总结实施和谐教育的经验。
三、和谐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实施
㈠ 课程设置力图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谐发展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适应未来21世纪的时代生活,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谐发展,我们对课程设置做了如下调整与安排。⒈ 强化外语教学
外语在今天及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不懂外语,在未来社会中,几乎无法立足。这一点是无庸赘言的。为此: ⑴ 我们从一年级起就开设了英语课。
⑵ 四至六年级把外语定为主科,每周增加一课时,开3节。最多时,曾开设过每周5节。
我校学生升入中学后,普遍反映外语水平较一般校高很多。许多过去在小学外语成绩平平的学生,到了中学,竟担任了外语课代表。⒉普及计算机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已近乎普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早在计算机在社会上还显得相当神秘的时候,我们就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现在,全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均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教室的设备也在一步步更新。⒊ 注重艺术教育
我们认为,“五育”中,美育对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品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⑴ 我们尽力让学生自幼接受良好的舞蹈、形体、体操训练,专业素质较高。⑵ 我们将音乐课分设声乐和器乐,使学生从小受到较为全面的音乐素质训练。⒋ 精心开设体锻课
开设活动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加强研究,探索规律,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我们非常重视活动课程的设置,特别是体锻课。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了塑胶运动场、乒乓球厅、舞蹈厅、健身房等。我们精心安排了体锻课,选择了既使学生感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容: ⑴ 低年级开设了健美课。⑵ 中年级开设了乒乓球课。
⑶ 高年级开设了轮滑课。全部轮滑鞋、护具等均由学校准备。
为了保证体锻课的质量,我们还聘请了游泳教练、乒乓球教练来辅助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体锻课上得热火朝天。
㈡ 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和谐教育的原则 ⒈ 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能力,指主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自主性则表现为主体的权利。自为性表现在主体参与活动全过程的目的性上。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对知识有权利,也有能力进行选择与加工。学生往往选择那些自己认为有兴趣、有价值的知识,排斥那些枯燥无味或他们自认为无用的知识。教师的知识输出量往往不等于学生的知识输入量。那么,如何使学生的知识输入量等于或大于教师的知识输出量呢?
我们认为,小学生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可又必须看到,他们尚未成熟,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才能去认识客体,掌握知识,并进而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因此,最根本的,是努力使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与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完美的和谐的统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和谐教育的原则。
和谐教育的原则是: ⑴ 激励原则
坚持正面教育,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前进,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并为他们成才创造条件。⑵ 民主原则
在校内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敢想、敢说、敢为的创造精神。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自主精神。⑶ 内化原则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和谐教育的内化原则是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情感的心理体验中获取知识、接受教育,促成内因的变化。要实施启发式教学法,提供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的启发式教学,以主要精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 协同原则
整体优化的重要依据是协同,这就要求各教育因素达到最协调的结合,和谐就是要使各种力量协调一致,起互补效应,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形成整体优化的格局。
学校成立了10来个校级教学科研课题组,从校长到教导主任,到教研组长,各级干部注意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成为学校教科研的骨干。
为了使老师们的教学观念切实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除规定了理论学习时间,在图书馆准备较为齐全的学习书刊外,还由各教学大组为老师们打印反映现代教学观念的各种学习材料,发到每位老师手中。礼堂周围的展览中,就展出了本学期下发的学习材料。⒉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怎样才能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呢?我们的做法是: ⑴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① 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投入的内容。
例1: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倍数应用题》前,偶然得知那天是一位同学的生日,便临时改变例题,在黑板上画了一块插满不同颜色蜡烛的蛋糕,高兴地说:“咱们今天为某某某同学庆祝生日,看,老师送他一块蛋糕。数一数,蓝色蜡烛是红色蜡烛的几倍?”学生怎能不爱学呢?
例2:缩句练习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为诱发学生兴趣,我们就有意编写一些反映自己班里同学生活的句子进行缩句训练,使同学们能兴致勃勃地投入进来。② 挑选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内容
例1:一年级说话课《鸭嘴兽找妈妈》,将学生带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学生完全被小鸭嘴兽的经历所吸引,不仅训练了说话,也学到了有关鸭嘴兽的一些知识。
例2:作文是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许多老师从低年级看图作文开始,有意选择一些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文题让学生写,比如《小猫为什么哭》,4幅连续图,前3幅都是小猫在哭,地上各有一盘食物:分别是米饭、小鱼、蛋糕;图上各有一种小动物:分别是天上飞着的小鸟,河中游着的小鸭,树上在爬的小猴儿。图4是许多小动物与小猫一起欢快地笑着。有那么多好吃的,小猫为什么哭呢?一个个小脑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学生可爱写了。有的写小猫挑食哭,有的写小猫怕别的小动物分吃它的食物,更多的是写小猫为自己没有别的小动物的本领而难过。再如四年级的《乌龟新传》、六年级的看图作文《鹰》等,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③ 内容分量要适度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适当加强课堂教学密度是必要的。但是,量≠效。诚然,量太小,学生吃不饱,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而量过大,学生吃不消,照样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所以,教学内容的量必须适度。在语文“品读训练”中,为了使训练项目得以落实,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提高单位时间的训练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注意深钻教材,选好训练点,以实现长课文短讲。这里谈的“训练点”,指的是为达到训练目的,而从教材中选取的进行重点训练的词、句、段及标点。一般一篇课文我们选取的训练点也就2-4个句子。
⑵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① 教学过程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切和谐的事物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就是顺其自然。教学过程只有按照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老师新课的导入,电化教学的使用,教学过程的设计,新知识概念的形成都要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等这些认知规律。此外,还要张弛有致,注意节奏。我们注意在一节课内,做到有高潮,有放松。低年级还要有休息。② 注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低年级数学课,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圆片,来认识数的组成,来直观地理解进位加、退位减;语文阅读课让学生有动笔的机会:勾画词句,写写练练,画平面图等;外语课上的表演式朗读;自然课上的实验…… ③ 设问难易适中,注意“愤”启“悱”发
“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所谓“愤启悱发”,是说必须在学生学习中产生困难,有了求知的动机,然后启发他,为他解决困难搭桥铺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又不至于因太难,久求不得而失去求知的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样东西得之愈易,愈不把其放在心里;得之愈难,一旦取得,将愈加珍贵。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有意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同时又事先设计出起搭桥铺路作用的提示。⑶ 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 ① 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老师们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课堂上,我校老师亲切和善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给予孩子鼓励的目光、神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运用,都会激发起孩子学习的热情。② 运用“正强化”原则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正强化”是心理行为训练的一种手段。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行为因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得到强化的过程。运用正强化原则,可以有效进行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例1:一只小鸟飞进教室,安静的课堂立即沸腾了。一年级的刘老师请孩子们帮助小鸟打开窗子,飞返蓝天。教室里很快恢复了平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又多了一份对小生灵的爱。
例2:某生上课没听讲,老师提问,站起来不知问的是什么。老师说:“是不是嫌这个问题太容易呀?先答这个题,呆会有难题一定请你回答。”老师亲切地重复了刚才的问题,待该生回答后不久,马上就一道稍难,估计该生回答得出的问题请该生回答。使该生整节课保持了高涨的学习热情。
老师们注意保持平稳、积极的情绪,善于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为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所干扰,创设了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沐浴着老师的爱。③ 情感流与信息流的交融(情境教学)学生在愉悦的情绪情感的心理体验中,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接受教育,促成内因的变化。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创造适宜的情境,努力达到情境交融的最高境界。
例1:四年级的社会课《春节》一课,老师穿着漂亮的红色中式服装,在《春节序曲》的乐声中,笑咪咪地在黑板上贴上春节对联,挂上大红灯笼和鞭炮;投影屏幕上打出门神的画面;手中展示着年画和窗花。之后,又放了《除夕的故事》的动画片。在这充满节日的气氛中使学生了解了民间习俗,学习了民族文化。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了美的熏陶,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例2:体育张老师将传统教学中的“大鱼网”游戏,改成“聪明的小鱼”;再将场地精心创设为“大海”:跳箱做“礁石”,垫子做“小鱼的家”,还有水草、鱼网;老师是渔夫,学生是在大海中自由自在的小鱼;并在游戏中启发儿童通过大家的智慧,如何不被渔夫抓住,如何去救被抓住的小鱼。再加上老师的表情、动作,使儿童忘记了疲劳,在身心负荷较宽松的欢快气氛中,得到锻炼,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了互助协作精神。
④ 运用“无错原则”激励学生参与
“无错原则”实际是“无责怪原则”,即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予以鼓励,不怕学生失误,而是千方百计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上进心。这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技巧的一种独特表现。运用“无错原则”激励学生,可以巧妙地为学生创造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的氛围,从而诱发其内部的“能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老师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前进,我们提出,要“不让一个起来发言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⑤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我校办学宗旨之一,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课堂设计要统观全局,有梯度,有层次,在引入新知识、设问、巩固练习、作业指导等方面,都注意考虑到好、中、差,让尖子学生能吃饱,后进生能跟上,即:让尖子生学活,让后进生学会。⑥ 鼓励生生互助
比如许多学科教学中采取的分组自学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同学之间自行答疑;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请别的同学帮助等。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了交往,学习了互助,感受了同学间的友情。⑷ 采用艺术的教学手段
老师们认识到,教学手段的艺术性越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教师在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录音、录像、计算机 辅助教学,运用幻灯、挂图、各种直观教具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比如三年级数学中的连乘连除应用题,是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我们自己设计软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上,学生看到了生活中熟悉的活泼可爱的小兔子抱着萝卜进了房子,从而了解了兔子、萝卜、房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演示,进而顺利地理解了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突破了难点。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在非常愉悦的情绪情感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早在办学初期,学校就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我们为每个教学班配备了彩色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幻灯、电教一体包等,鼓励老师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注入时代的气息。⑸ 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
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切忌通篇讲、满堂灌,无尽无休地分析、讲解。而应该把培养能力,加强训练放在重要位置上。
① 语文的“品读训练” “品读训练”是特级教师胡孟炎老师集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它的主要特点,是强化语言文字训练,优化课堂“听、说、读、思”各项“动因”组合,以“读”为中心环节,“引导学生在读中注意咀嚼语言文字,品味蕴含在重点字、词、句、段中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实践形式。”3年的实验结果,已证明它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合儿童主体参与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② 英语的直接母语式教学法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采用了直接母语式教学法。我们的英语教材,使用的是21世纪实验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不说中文,为学生创造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⑹ 建立协同的教学环境
整体优化的重要依据是协同,这就要求各教育因素达到最协调的结合,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配合,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学科的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和谐就是要使各种力量协调一致,起互补效应,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形成整体优化的格局。① 多学科协同
如为配合一课书的教学,一篇作文的写作,语文、音乐、美术、自然、队活各科相互协同。② 课内外协同 a.强化课外阅读
新教材每册仅有24篇课文,阅读量太小;现在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不够理想,兴趣不高。要切实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从现状上有所突破。我校语文课外阅读课题组今年开展了“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研究。b.日记、作文的互动
要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仅凭几节作文课也是远远不够的。我校作文实验课题组近年来开展了“日记、作文互动”的课题研究。c.多种宣传阵地的创建
学校创办了全校教师、学生、家长人手一册的的《童心校刊》,内设“敬业篇”、“和谐篇”、“休闲篇”、“心理咨询”、“教师工作笔谈”、“学生作品选登”、“反射镜”等栏目,全面反映学校生活;开通了架设家庭与学校联结桥梁的“166”电话语音信箱,家长可以随时随地拨通电话,收听孩子在校学习的情况;建立了旨在化解学生心理障碍的心理咨询室,及挂在心理咨询室门外的“童心信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惑、烦恼、痛苦、欢乐,以及心中的秘密写在纸上,投入信箱,心理课题组每周定时开箱,以不同方式与孩子们沟通;各班自办了班级小报,“小苗”、“小木桥”、“幼芽”、“浪花”……以及展示孩子们各方面的创造才能的学校少先队队报“小螺号”,校园里外语、书法、美术、科技等专科橱窗,形成了和谐、完善的宣传教育网络。
(结论)我校实施和谐教育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校干群间,师生间,教师间,学生间,家长与学校的教师、领导间,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形成了和谐的教育集体。
我校学生在参加国际、全国、市、区组织的各学科各类比赛中,每年均有200左右人次获奖…… 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获得了全面发展。
我们的努力方向是:让和谐教育在我校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优化素质结构,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10月 [2]《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林正文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 [3]《和谐教育》(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 丁建志 新华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 [4]《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1996年12月 [5]《现代教育论》(黄济 王三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5月1日
第四篇: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了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课文教学中,老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
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例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当然创新教育的实现需要改革的转变等诸因素都将影响到创新教育的实现。
四、开启求异思维,促于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
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进迸发出来了。
又如教学《王二小》一课时,设计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1)王二小是以放牛为主,还是以放哨为主?学生通过求异思维,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是以放牛做掩护,实际上是帮助八路军放哨的。(2)王二小愿不愿意为敌人带路?为什么?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领悟到王二小用计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使八路军消灭了全部敌人,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3)你能否给课文换个题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提出了《小英雄王二小》、《儿童团员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王二小》等符合文意的题目。如此层层深入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不但使学生学懂了课文,而且还在生动活泼地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
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姑忮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豪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追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丰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即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象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
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参考文献:
著
版
1、《阅读教学中发展想象力》
2、《思维反站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
3、《创造心理学》周昌忠编译中国青年出
4、新《语文课程的标准》
5、参考班庄镇中心小学韩壮志
第五篇:在平等中构建和谐社会
放在历史的视野中来看,从~战争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都在追求建立“大同社会”。《礼记》中把“大同”作为理想来追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独孤废疾者,皆有所养”。康有为写了《大同书》。孙中山追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大同社会,倡导“天下为公”。毛泽东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也是“大同”理想的尝试。这种理念坚持了100多年,到邓小平时代发生了变化。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一个“小康”的社会。“小康”这个词也出现在《礼记》里,“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小康不仅仅意味着温饱,已经隐含着分化,但是人们提建设小康社会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邓小平当然没有把“小康”当做最终目标,那时他的“小康”指标很单纯,就是看人均收入。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算是达标了。后来,1983年他去了趟苏州,当时苏州人均收入已达到800美元,他继而认为人均800美元就足够了,可以实现六个目标,即解决人们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住房问题(人均20平方米)、解决城乡就业问题、解决农村人口外流问题、普及中小学教育和基本公共福利、改变人们精神面貌使犯罪率大大减少。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前期,“小康社会”的提法用得并不多,那时强调的是“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到1990年代末,当我们回头盘点时,不免有一喜一忧。喜的是,改革2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年增长率达到9%,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但在欣喜的同时,也产生了忧虑。现在,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000美元,但上述六个问题中除了前两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之外,其他几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严重了。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口袋里面的钱可能多了,但是空气脏了,要花更多的钱清洁空气,清洁水源,还有其它一大堆恼人的问题。于是在20世纪末,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之所以强调“全面”是因为以前对“小康”的理解太片面。新一代领导人现在又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这个词在中国人听来并不特别,但译为英文“harmonioussociety”则极具中国特色。中国传统很讲“和”字,钱穆先生将中国的文化精髓总结为四个字:天人合一。和为贵、和平、和善、和解、和蔼、和缓、和谐,从大同社会到小康社会,再到和谐社会,都是中国传统的延续。现在之所以强调建立“和谐”社会,是因为中国经济虽然发展了,但社会中有太多怨气、戾气,缺乏和气。建设和谐社会的三个基础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显然不仅仅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的时候,很可能整个饼做得非常大,但是这个饼的大部分被非常少的人拿走了,而大部分的代价被大多数人承担了。这个社会虽然发展了,但未必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也并不仅仅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高压或其它因素的存在,可以使一个社会保持很稳定,但是这个社会未必很和谐,人们的气不是很顺。所以,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就是要让这个社会里的人气都比较顺,没有太多的怨气,心态平和,彼此交往谦让有礼、互敬互助。和谐社会的建立有赖于三个重要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所谓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就是社会分化不太严重。如果一个社会严重分化,两极尖锐对立,人的气就非常难理顺。人是有嫉妒心的,如果社会差别太大,人的嫉妒心难免非常强。他想要和你平等的愿望没能实现,他也会有强烈的受挫感。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还必须有一个政治基础,即有一套调节利益冲突的正式的机制。不是让人成天进京或到省城上访,然后被遣送回乡,又回来再上访,又被遣送回乡。而是他要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时,有正当的渠道可以说话,他的诉求可以被整合成一定的意见,这个意见在整个社会的决策过程中可以被听到。所以,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一套政治协调机制。这个机制是什么样的,各个国家可能不一样,但是必须要有这么一套机制。和谐社会的建立还要有一个思想基础。如果这个社会仅仅是靠从第三方,或者从外部进行调节的话,这种成本太高,而且未必能把各方面的事情都调节清楚。在一个和谐社会里,人们都接受同一个看法: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里,我们不是一个狼的群体,不是每个人相互为敌的群体。我们是一个人的群体,所有的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这个社会如果不好,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如果不和谐,大家的利益都会受损。今天的世界,要找一个标准的和谐社会很难,但是有些社会比另外一些社会更为和谐。比如说北欧,是比较发达的,也比较和谐。有些不发达的地方也比较和谐,比如不丹。调查显示,在亚洲,不丹人民感觉最幸福。尽管他们的国家不太发达,但是很和谐。不丹有传统的协调机制,社会不那么分化。在寻求平等中构建和谐社会就中国而言,我们追求和谐社会,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不够和谐。中国的社会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现在都还不尽完善,在有些地方根本不存在。比如社会分化,也许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社会结构难免变得更加复杂化、多元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阶层报告》,从1952年到2000年,社会阶层由简单到复杂,目前分十个阶层,可能还有更多),但是职业上的不同,并非必然导致收入和生活方式的严重不平等。联合国开发署《~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核心,是讨论中国的各种不平等。我们一般关注的不平等仅仅是收入方面的,但是实际上有太多其它的不平等,比如教育、医疗方面的不平等,社保方面的不平等,包括失业保障、医疗保障、退休保障等方面,然后才是财富方面的不平等,等等。把方方面面的不平等汇到一块,这个图是很难看的。就是说,中国社会是很不平等的,不光和中国过去比很不平等,而且和世界其他很多国家比也不平等。我在~年写了一篇文章《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和转机》,引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191个国家评卫生公平指数,中国排在第188位,倒数第4名。这对一个自称社会主义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