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惊梦教案
一.作者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死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在世六十七年。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十四年,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东西方的两位戏剧大师。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之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清远道人、茧翁,江西临川人。三十四岁中进士,次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万历十七年(1589)由南京詹事府主簿,改官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疏抨击朝中当政大臣,被贬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万历二十一年(1593)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五年后四十九岁的他弃官回到家乡临川,直到去世的十八年里在家乡过着读书写作、养亲教子的生活。他留存于世的全部诗,文、戏曲作品,1962年被汇编为《汤显祖集》出版。
汤显祖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明王朝的统治已经黑暗腐败不堪。明神宗就是一个“酒色财气”占全了的昏庸皇帝,他在位将近五十年,就有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所以当时各方面的社会矛盾都极其尖锐。从统治集团这方面来看,它已经彻底腐朽糜烂,空前的贪婪残暴,导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接连爆发,大规模的全国性起义活动正在加速酝酿。汤显祖的家庭是所谓“书香门第”,祖辈都是封建文人。明中叶以后,宦官、权臣相继把持朝政,中央派出的税使到处巧取豪夺,派出的特务到处胡作非为。汤显祖从二十二岁起就参加科举考试,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之所以屡不及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秉性刚直,不阿附权贵。万历五年(1577)炙手可热的宰相张居正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张嗣修及第,于是遍招海内名士与张嗣修交往,其中包括汤显祖,但汤显祖拒绝了。结果这年的考试,汤显祖就没有被录取。后来汤显祖在南京做礼部主事时,又写了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指名道姓地揭露和抨击宰相申时行等大官僚专横跋扈、营私舞弊的罪恶行径,并且还批评了宋神宗本人。但对挽救明王朝统治危机的努力,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效果,相反却被排挤出了政治舞台,被贬到遥远的雷州半岛。明代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冲突越来越剧烈,那些被排挤在中央政权以外的封建士大夫们与东南的地主和工商业者势力结合,形成了反对中央当权的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集团东林党,汤显祖站在东林党的一边的。他与东林党的重要人物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都是好友。从政治思想上看汤显祖,他不过是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维护法定权益而反对无限制地扩大权益的中下层势力,但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性。与汤显祖的诗、文、戏曲创作相联系,汤显祖还具有进步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二.主要作品
汤显祖一共写了五部传奇剧本,按创作时间排列是《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和《邯郸记》。《还魂记》就是《牡丹亭》。除《紫箫记》外的四种,剧中都有做梦的情节,所以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玉茗堂是汤显祖给自己居住的地方所取的名称。
汤显祖四十九岁辞官回乡,就在那年完成了《牡丹亭》的创作。《牡丹亭》是汤显祖自己很得意的剧本,它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三.传奇与杂剧的不同
《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与王实甫的《西厢记》齐名。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传奇与杂剧的不同在于:元杂剧分折(相当于“幕”),通常是一本四折加一楔子;传奇分出(相当于“场”)而不分折,“出”无定数,短的十出八出,长的有百出以上。元杂剧都用北曲,曲调规定较严,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元杂剧中的每一折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也就是一个角色演唱。而传奇则多用南曲,比较自由。一出戏中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各类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多样,有分唱、合唱、接唱等。唱腔主要是昆山腔(昆腔),到清代一般称为昆曲。旦和贴都是剧中女性角色,旦的分类很多,一般有十二旦的说法,这里指杜丽娘。贴是丫鬟,此处指春香。“介”相当于元杂剧中的“科”,描写人物的神态、体态。四.故事梗概及背景 《牡丹亭》所搬演的是贵族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生离死别的爱清悲喜剧。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在丫环春香的诱导下,青春与个性开始觉醒,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开始不满,在梦中与一少年在牡丹亭畔相会,醒后相思成疾,悒郁而死。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临安应试,途经南安郡丽娘墓旁,拾得丽娘画像,悦其貌美,终日把玩,赞慕不已,丽娘的幽魂显现了,认出了柳梦梅乃旧日梦中所会的那位书生,于是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并让其掘坟而获得再生。丽娘复活以后,两人同往淮安求丽娘父母许婚。杜宝见而大怒,诬指柳梦梅私掘女坟,上书奏明皇帝,柳梦梅此时已被钦定为状元,也上书自辩,丽娘并登朝申诉,得皇帝恩准,夫妻团圆。
数百年来,人们以昆曲深婉缠绵的曲调反复地吟唱这一折,清丽悠远、深情感伤的旋律与幽怨哀婉的情绪相得益彰,人们吟唱着杜丽娘的伤感无奈,直唱得口角生香。
《牡丹亭》的爱情故事是十分独特的,由情而梦,由梦而死,死而复生,终成眷属。这是它奇幻情节逐场演进的主脉,《惊梦》就是这一奇幻情节主脉的第一环,在这里,作者的生花妙笔写出了杜丽娘青春觉醒,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牡丹亭上三生路”上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杜丽娘的爱情起步,就呈现出这种特异的形式。
就是因情而梦,梦中把爱情追求化为了行动。汤显祖在《惊梦》前若干出戏里,从人物的家庭、教养、环境等方面为读者作了介绍。杜丽娘生活在理学泛滥,窒息人性的时代,父亲杜宝是个恪守礼教的正统官僚,他按照封建社会贵族女子的规范,为女儿精心构筑“拘束身心”的精神囚笼,把丽娘禁锢在与社会、大自然隔绝的“小庭深院”中,她在官衙住了三年,竟连后花园也未曾到过;白天睡一会儿都成了违反家教,遭到父母的责骂,她只能做些女红,或者看看书史来打发时光;刺绣累了,在闺房中小憇片刻,居然也被看作是非礼并招致训斥。这样的环境,杜绝了她与青年异性发生爱情的一切机缘,使其任何合理的人生愿望都只能化为徒然的渴求。不过,在这种独特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身为大家闺秀的杜丽娘,并没有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走上一条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恰恰相反,曾经是安于社会和家庭替她铺设的生活道路,杜丽娘不但接受了“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理,父母光辉”的庭训,还表示“从今后茶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事实上她早已把男女四书都读过了。“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的观念也深深地积淀在她的脑海里。“名为国香,实守家生,嫩脸娇羞,志诚端重。”贴身丫环春香为杜丽娘所下的这几句评语是相当准确的。但是,阴冷的世界,终究无法冻结青春少女的生命欲望,违背人性的虚伪教育,有时则收到了相反的效果--为诗章讲动情肠,正是《诗经·关睢》这首所谓讲“后妃之德”的诗篇,第一次拨动少女爱情的心弦。“关着的睢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人而不如鸟乎?”为了排遣愁闷,她在春香的鼓动下,不顾家训塾规走出深闺,来到春光明媚的后花园,于是生出了游园惊梦这一幕。五.赏析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游园》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主要写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曲子主要写丽娘游园中的所见所感。
【绕池游】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一梦醒来,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丽娘却被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思去做。为什么今年我对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 “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啭”,啼的意思。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年光”,春光。“乱煞”,撩乱。煞,加重语气的助词。这里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心绪烦乱。“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遍”,到处都是。“小庭深院”,用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味,“小”“深”二字说明她生活的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炷尽沉烟”,是说沉香已燃尽熄灭了。“炷”,作动词用。沉香,是一种很明贵的香料。这句说,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恁”,怎么,为什么。“似”,比拟之词,胜过、超出的意思。这句意是,为什么今年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对春天的关心、向往与往年不一样。“炷尽”两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活。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这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栏”等都是。
【绕池游】曲意是: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在深小的庭院中站立,觉得遍地是撩乱人心的春光。那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未做完的针线活抛在一边。你为什么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呢? 【乌夜啼】以一首词作为人物上场的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望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宿妆残”,是说昨天梳妆的发髻散乱,今天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宜春髻子”,相传立春那天,妇女剪彩作燕子状,戴在头上,上贴“宜春”二字。这首词的意思是,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昨天梳妆的发髻都散乱,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作者通过凭栏呆望这一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杜丽娘对洒满春光的自由天地的憧憬和向往。“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用直抒的形式来表达。杜丽娘从春香那里知道已派人将后花园打扫过了,便吩咐春香取镜台、衣服来,这是为游园做准备工作。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很细,只有风和日丽时才能见到。“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曳、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
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
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吻合,杜丽娘是一位生活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
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那样难以捉摸。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开了丽娘闭锁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渐摧开的那种心理写照。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的非常巧妙。
接着写对镜梳妆,这里着意表现女主人公天真娇羞的神态。作者采用了拟人手法。明明是人照镜子却偏说镜子把自己的半边面容偷照了进去。“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惹得我急忙躲闪,以致弄歪了美丽的发髻。“没揣”,是无意的、没料到的。“菱花”,借指镜子。“迤逗”即引惹,当时的口语。“彩云偏”,指头上的发髻偏歪了。拟人手法和口语的运用,使这两句唱词更加活泼生动,一个“偷”字,颇值回味,似乎镜子已偷窥到了姑娘春情荡漾的内心隐秘,把怀春少女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封建社会里,像杜丽娘那样的大家闺秀,她是不能轻意出门的。在明朝作为女子行为准则的《闺苑》里,就有这方面的规定。因此“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一句,既写杜丽娘的羞涩、腼腆,也反映出封建礼教对闺阁女子的严重束缚。
【步步娇】曲意是:这飘飘悠悠的晴丝吹到了安静寂寥的小院里,随着晴丝的飘来,那游丝一般的春天,也悠悠来到杜丽娘的眼前。隔一会儿,才整理头上的装饰,没料到那镜子把我半边脸偷偷照进去了,惹得我急忙躲闪,把美丽的发卷也弄歪了。怎么能走出闺房而显露在外呢? 【醉扶归】主要写杜丽娘梳妆完毕,春香夸她打扮得好而引出丽娘顾影自怜的那种神态,珍惜青春却又无人赏识的那种孤单情怀。“翠生生”,形容色彩的鲜艳。“出落”,显出、衬托出。“茜”,绛红色,鲜明。“艳晶晶”,指光彩夺目。“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是“曲眼”,关键句,意思是说天生的本性就是爱美。“好”,美也。这是杜丽娘自然升腾的青春憧憬的直言告白,也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理学的否定与挑战。“沉鱼落雁”、“羞花闭月”,都是用拟人化手法来形容女子的惊人之美。在这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里,尽管有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可又有谁来赏识呢?这里把“三春好处”比喻青春姣好的容貌。
【醉扶归】曲意是:你说我穿着绛红色的裙衫多么艳丽光彩,颈上戴的宝石镶嵌的花簪多么光彩夺目,可知爱美是我的天性。恰恰这美好的春天却无人赏识。丽娘我纵然有沉鱼落雁之美,羞花闭月之貌,这青春之美又有谁来赏识呢? 以上三支曲子,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景语的点染来刻画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先写孤锁深院,韶华虚度,春光撩人;再写对镜梳妆、欲行又止,顾影自怜,情思摇漾。接着,在春香陪同下,杜丽娘先到后花园,戏也正式进入游园部分:杜丽娘见到满园春色,不禁发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深沉感慨。
【皂罗袍】是本折的高潮,唱出了女主人公在春色感召下所产生的心灵震颤。开头两句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姹”,美丽。“嫣”,娇艳;是说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是说,井也干涸了,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景象。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鲜明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又使她百感交集,这“断井颓垣”也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接下两句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奈何天”,使人无可奈何的天气。“谁家”,什么的意思。这两句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使人舒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才合适呢?注意以上几句用词十分考究,“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再接下来,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这里有实景,也有虚景:“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是形容轩阁高旷,也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蒸霞蔚,碧瓦亭台,和煦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杜丽娘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近观到远眺,也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这是由概写、感叹进入到细致描绘。最后一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写出了杜丽娘不满怨恨情绪的矛头所向,“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锦屏人”当指那些封建家长。这句意是,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春光看的太卑贱了。曲中有句夹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可看作是“锦屏人”的注脚。杜丽娘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皂罗袍】这支曲子透露了杜丽娘怎样的心声,这样的心声有何社会意义?杜丽娘初到园林观赏春光,心情是很激动的。先是一“惊”,惊叹“姹紫嫣红”的喜人景色,更惊“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衰败景象。接着便是“怨”,埋怨爹娘向她瞒着“恁般景致”。最后又是“叹”,感叹这“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代表了禁锢在封建闺房中的千万妇女的心愿,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皂罗袍】曲意是: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得也太卑贱了!
这支【皂罗袍】是杜丽娘进园后唱的第一支曲子,既是景语,也是情语。是她心绪突变的转折点。【好姐姐】大力渲染了春天的美丽,通过杜丽娘对具体景物的感受,进一步抒发了哀怨之情。首句是说青山开遍了红色的杜鹃花,这里借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浓郁的感伤气氛。宋代寇准有“杜鹃啼处血成花”的句子。“荼蘪外烟丝醉软”,“荼蘪”,是一种晚春开花的落叶小灌木,写它是为了突出尚未开花的牡丹,一个“醉”字写出人沉醉春光里心酥身软的感受。正如春香说的“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牡丹花具有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王。唐代皮日休《咏牡丹》诗“独占人间第一春。”但牡丹开花晚,到春尽才放花,等它开花春天就要过去了,所以这里有“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的反问。这是哀叹百花之王的牡丹,不能在春光烂漫的大好时节开放,杜丽娘以牡丹自比,寓含对美丽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伤感。“烟丝醉软”是指柳丝飘荡,也衬托出杜丽娘幽怨、缠绵又不能自恃的情状。先写花柳,再写莺燕,“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生生”,清脆。“呖呖”,清晰。前一句说燕子叫声很清脆,明快的如剪刀剪东西发出的声音。后一句是说黄莺的叫声圆润好听。注意“燕语”与“莺歌”是对偶句,并且拟人化了。“明如剪”是明喻,将听觉形象“燕语明”比喻成为视觉形象“剪”,是通感比喻。从花柳到莺燕,成双对的燕子、黄莺在那里欢快地歌唱,孤独寂寞的杜丽娘是何滋味虽没有明写,但从“闲凝眄”的神态动作来看,不难把握人物隐微的心理脉搏。
【好姐姐】曲意是:青山开遍了红色的杜鹃花,晚春的游丝如烟似云。牡丹虽有天姿国色,可春将归去,它还没开放。悠闲的注视着,那成双成对的莺燕歌声婉转,话语缠绵,是何等快活。既然春香看不够,就由她留恋吧!可就是观赏遍了所有的亭台楼阁也是白搭,倒不如兴尽回家去消磨时光、打发日子。
【隔尾】杜丽娘游园,原只为消愁解闷,但游园所见无不增其烦闷,哀怨之情更无法排遣。“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便”,即便。“十二”,虚指,犹言所有。看也看不够的春天美景只能被断壁颓垣环绕,即便自己把所有的景致都看遍了也难以改变“三春无人见”的命运,只能徒然增加自己的烦恼。虽伤春,但更伤“我”。于是唱出了最后一支曲子【隔尾】结束了游园。
以上三支曲于是游园的主要部分,它或者是寓情于景,或者是直抒胸臆,极为细腻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层次:惊诧、幽叹、哀怨。“游园”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断,但它喊出了封建社会中被压抑女子的心声,在那世间只有情难诉的里面,游园的主题就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意义了。也正因如此,它连那些呻吟于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广大青年女性的心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共鸣。
六.“游园”的人物心理描写 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脉搏,是“游园”在艺术方面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展现层次的丰富性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是其两大主要特点。杜丽娘像一只笼中小鸟,突然飞进了繁花似锦的花园,看到一个美丽的新天地,触景生情,她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没在小庭院中,慨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并引起她青春觉醒,女主人公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处处表现出贵族少女矜持和娇羞的特点,作者着重刻画其春情难遣的寂寞和对环境的隐隐不满。来到园中之后,则着重刻画满园春色在女主人公内心激起的巨大波澜:惊诧、感慨、悲叹、幽怨构成了丰富的心理内涵。这里有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爱,有对春色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也有对礼教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苦闷,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人物从不断的感情沉积中走向冲破临界状态的心灵历程,其间有踌躇徘徊,有回旋起伏。她前进的脚印承受着人物所特有的艰涩和沉重的负担。正是在这一点上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然这种成功的获得,还有赖于构思的严谨和描写的传神。作者的笔,透过人物欲藏又露的神态动作,主客交融的景物观照,回肠九曲的心灵告白等表现手法,把读者观众引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尤有特色。《游园》中的景物描写都是通过人物眼睛与人物当时的思绪,来写出人物对景物的感受。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巧妙叠出,无境不新,达到了炉火炖青的地步。
另外,化用前人名句、成语、典故较多。如谢灵运、王勃、皮日休、薛逢、寇准、王实甫、李煜、欧阳修、《木兰诗》等诗人名句名言。在宾白里这种现象亦多见。其可贵之处在于妙能点化,就好像自出已铸,华美秀丽,声情并茂。七.影响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成为中国古代幽怨女子的典型。浪漫主义名剧《牡丹亭》问世后,家传户诵,那凄凄戚戚的剧情和幽婉哀怨、缠绵深情的声腔,曾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妇女的反应尤为强烈。据说当时有许多青年女子读了《牡丹亭》,先后为之伤情而亡。如:
①与汤显祖同时代的娄江(今江苏苏州太仓)女子俞二娘,读了《牡丹亭》后,深为剧中杜丽娘的遭遇所打动,联想到自己在爱情上的挫折,不禁感慨万分。她把自己的哀怨用朱砂一句句记录在《牡丹亭》剧本上。在《惊梦》折上,她注道:我睡觉也常常做梦,只有梦中才能见到平时见不到的东西,就像丽娘见到的那样。全剧评注完毕,她另抄了一份,打算托人捎给汤显祖。但不久因感伤太过,忧愤而亡。汤显祖知道后,特别感动,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追悼她:“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诗前还写了小序:“娄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十七惋愤而终”。
②当时扬州有个叫金凤钿的女子,读完《牡丹亭》,给汤显祖写了封信。信上结合自己不幸的婚姻,抒发了内心的痛楚,还表示愿意委身于汤显祖。信发出后,她就朝思暮想,盼着汤显祖能给她复信,终于相思成疾。待汤接着信赶来扬州时,金凤钿已经去世。汤显祖深感惋惜,便出资为她营建了庐墓。
③杭州女伶商小玲色艺双佳,但爱情遭到很大的挫折,在对感情的体验上,她对杜丽娘的感伤和无奈有着深深的共鸣,因而扮演杜丽娘分外传神。每当演到《寻梦》《闹殇》几出戏,真若身临其境,缠绵悱恻,忍不住珠泪盈眶。一次在唱到《寻梦》【江儿水】“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时,因悲伤过度,竟倒在舞台上气绝身亡。
④明末戏曲作家吴炳在传奇《疗妒羹》中通过女主人公乔小青,概括了这些殉情女子的忧伤与哀愁。小青自己被卖给一个叫褚大郎的商人作妾,为大妇所不容,被幽禁在后园。夜深入静时,她便独自挑灯夜读《牡丹亭》,读到悲切之处,不觉和泪研墨,赋诗吟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后仿杜丽娘写真,留像而逝。
⑤更有三女评《牡丹亭》的佳话。《长生殿》作者洪升有个好友叫吴吴山,初聘黄山女子陈同,尚未完婚,陈便去世。陈同生前酷爱《牡丹亭》,一边看,一边加以评点。得病后依旧倚枕而读,爱不释手。她母亲多次劝阻不成,不得已把书偷偷拿去烧了。幸好上卷放在枕头底下,才免于一炬。陈同死后,吴吴山看到了这卷幸存的《牡丹亭》,见上面密行细字,评语极精辟动人,有几页还斑斑点点沾满了泪痕,让他惊叹不已!不久,吴吴山娶了清溪女子谈则。谈则在看到陈同评点的《牡丹亭》后竟也爱不释手。她叹息下卷不存,便从书市购来了下卷,仿照陈同的意思补评下去。吴吴山读了谈则的评语,简直与陈同如出一手,更是惊讶。不料,谈则评完《牡丹亭》竟也一病不起,离开了人间。几年后,吴吴山继娶古荡女子钱宜。钱宜看了几页陈、谈评注的《牡丹亭》就入了迷。她一边看,一边也在书页上注下了自己的感想。全书注完,她对吴吴山道:“以前曾听说有个叫小青的女子评过《牡丹亭》,但后人不得见。眼下陈、谈两位姐姐,评点得如此精湛,何不把它刻印出来让其流传呢?”吴吴山听了点头称是,答应了她的请求,钱宜变卖了自己的首饰作为刻板资金,到清康熙年间,三妇合评的《牡丹亭》终于刊刻行世了。
⑥曹雪芹《红楼梦》中也有林黛玉听了《牡丹亭》曲文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的描写,《红楼梦》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林黛玉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听到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时唱“皂罗袍”一曲,竟十分感慨缠绵,如醉如痴,止步细听,不觉点头自叹,足见《牡丹亭》影响之巨,感人之深。
⑦《牡丹亭》不仅在女性的内心世界掀起了波澜,其自伤自怜的心绪在男性世界也常得到共鸣。“士不遇”是那个社会形态中男性尤其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士大夫最常见的状态,不遇的佳人、失宠的宫妃都成为男性自喻的形象,诗词中“男子做闺音”几乎成了一种抒情模式,杜丽娘在《惊梦》中抒发的自伤自怜自怨自艾情绪就是他们本人真实的体验,文人士大夫对杜丽娘内心世界的无奈和伤感他们有真切的体验和共鸣。总之,《牡丹亭?惊梦》无论是主题、曲词还是唱腔,在社会上都引起了普遍共鸣,成为昆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目,被人们长期叹赏与吟唱。
第二篇:《游园惊梦》
《游园惊梦》读后感
看过了,白先勇先生的《游园惊梦》,自是想起了很多年前拍的一部电影《游园惊梦》来,只可惜一直惦着,却也未曾看来,于是小说看完后,找了来。才知道,这是唯美导演杨凡所拍的,却并不是对小说的改编,而是另样一种的“游园惊梦”的故事。
不过两个“游园惊梦”故事的切入点都是昆曲中的那一出“游园惊梦”来,还是以“皂罗袍”这样一节小曲作为灵魂与核心。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看来,一位名作家,一位名导演,都是衷情于昆曲,也衷情于这一折戏的。同时衷情于这一种莫莫须有的人生伤感。伤感自是浪漫的美,轻易的就把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处温柔地触动了,血泪下落,却是都看不见,它流在心里最深的角落里,落下来,就再也抽不去了。
这部电影延袭了杨凡一贯的风格,拍的很唯美,同时又一次让我远远地在影像中再次看见了苏州的美。苏州美,苏州怎能不美,小桥流水人家,园林香径幽深。是一个荠子中纳了须弥的世界。水映透了所有的美。想起来了,就映了满眶的情思与想念。
电影拍的很漂亮,先后取景于苏州的环秀山庄、藕园、留园、水乡同里、孤山等地。
一开始,便是主人公略显苍老与低沉的嗓音独白,伴随着园林云墙一角斜映在水面上的倒影,故事便伴随着水面的轻微荡漾,摇曳开来。
镜头逐渐拉近高深的宅院内,像极了苏童《妻妾成群》里所运用的阴郁气氛,门牌坊立在那,一种候门深似海的感觉油然而生。大红灯笼一个个亮的通红,荣老爷正在过着大寿,院子里热闹非凡,一大堆子子孙孙聚在一起,磕着头,向镜头里被虚化了的形容猥琐抽着大烟的荣老爷说着祝寿词。而另一边则是昆曲上演,五姨太翠花与荣老爷的表妹荣兰共唱着那出“游园惊梦”来,情意款款,两相契合。
一直有影评说这部片子是女同的片子,看了以后,倒并不以为然。两个女人在末世里,一点点相互取暖,虽然夹杂了暧昧的成分,但是更多的倒觉的两人间是一种惺惺相契,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两相契合。末世里,乱世里,谁能给她们以更多的安全感。她们未必相信男人是可以真给他们的,一是不能去求,二是不一定相信这是能够长久的。所以多了一份这样的暧昧和依赖。
与白先勇的《游园惊梦》里的蓝田玉一样,古翠花也只是一个南京得月楼里唱昆曲尤其《牡丹亭》“游园惊梦”唱得出彩的伶人戏子。并因为色艺俱佳,嫁入了荣府中,做了荣老爷的第五房姨太,在候门深似海的荣府里,过着在外人看来风光的日子,内心却压抑着自己的情欲与渴望。
影片一开始,便展现了几个搬运工裸露的上身,看得见,身处深闺的翠花对他们的渴望,那眼神中欲遮还露地情欲,在羞涩与禁规面前,交相地挣扎与突显;还有影片中部,翠花从姨太太们的牌局退下,一个人略带醉熏之意地来到二管家的账房,那些欲言又止的对话;以及她和荣兰与一个小生玩的牌戏,小生输的脱掉了上衣……
这样看来,翠花未必是同性爱的倾向。不过,在这样的候门中,庭院深深琐住了她所有的渴望,那绵延的云墙和高角楼台,是不可跨越的禁忌。她只能在对青春与情欲的压抑中度日如年,每天过着看似平静的刺绣生活,只是终不可忍的时候,用刀划破了绣了一半的绢帕。想爱却不能爱,那些压抑去向谁诉说,只有荣兰知道。只有荣兰,这个女人,关心她,惦着她,记得她的生日,对她嘘寒问暖。
荣兰在影片的旁白中,说道:“我问翠花这辈子有什么心愿没有,她说,她想有人关心她,惦着她”,“我又问她,那得月楼里的那些狂蜂浪蝶呢?她说,他们只是欣赏我,想占有我。”只这样一个愿望,就显现了翠花境遇的难堪,是否被人关心、惦着却仿佛登天的难事,在爱情不可有的时候,这样的简单愿望也不一定是可实现的。同时只这样一个愿望,就足够要了一个女人的命,断了她的一生,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命运嫁接在别人的身上呢,依着别人的关爱而生存呢。可对于那样的时代的女子而言,又如何呢?
第三篇:游园惊梦唱词
游园惊梦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以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琴曲
烟淡兮轻云
香霭霭兮桂荫
叹长宵兮孤冷
抱玉兔兮自温
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好景艳阳天
万紫千红尽开遍。
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督春工珍护芳菲 免被那晓风吹颤,使佳人才子少系念 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
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
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
生生死死随人愿
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牡丹亭》
桃花扇
秦淮无语送斜阳,家家临水映红妆。春风不知人事改,依旧欢歌绕画舫。谁来叹兴亡?
青楼名花恨偏长,感时忧国欲断肠。点点碧血洒白扇,芳心一片徒悲壮。空留桃花香。
拯救昆曲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其剧目丰富、文词典雅;表演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
《怜香伴》之所以选择在已经演了300多场厅堂版《牡丹亭》的皇家粮仓举办发布会初露真容,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有着“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是中国现存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世界古老的三大戏剧源头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此外,人们也从各种报道中了解到,昆曲艺术是融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但是,究竟有多少现代人曾亲临现场体会过这样一种绝美雅致的艺术形式?其答案恐怕并不会让人感到乐观。
在文化学者赵珩的著作《旧时风物》中,人们还可以寻见昆曲最为风光时的景象。在赵珩看来,昆曲是文人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自我表达,细腻的打磨,精心的建构,使一部戏曲创作成为深邃典雅的艺术精品,再加上昆腔韵律和节奏,则使其成为更加文人化的作品。在名为《北京剧场的历史记忆》一文中,赵珩写到:昆曲进入北京后,非常受人们欢迎,原因一方面是词句非常典雅,一方面也是剧情起伏跌宕。当时,一出昆曲演出要两三天才能演完,后来逐渐只演一些精彩的折子,比如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或是《西厢记》中的若干片段,词句典雅而脍炙人口,很多唱词甚至家喻户晓。戏曲史上有这样一句话,叫“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用来形容昆曲的普及。但如今,如此景象已经一去不返,除了昆曲的三大传奇——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依旧是久演不衰的剧目,其他剧目大多少有人问津。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近些年,很多人都为昆曲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例如著名作家白先勇。由其担任制作人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4月底在中国台北举行首
演以来,几乎每场演出都会爆满。剧中那一对21世纪的柳梦梅与杜丽娘,不仅优雅地诠释了《牡丹亭》这400年的爱情神话与青春的活力,也早已俨然成为了华人世界中兼具古典与现代美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此次召开《怜香伴》发布会的皇家粮仓也在为拯救昆曲做着自己的努力。每个周末,由苏州昆剧院演员演出的厅堂版《牡丹亭》都会在没有声光电的古老皇家粮仓上演,在只有60个座位的剧场里,演员的婀娜身姿、一颦一笑都有了不寻常的感染力,而不用扩音设备的原声演出,也让昆曲美妙的唱段和配乐更加打动人心。如今,这里不仅已经成为了京城昆曲爱好者的聚集地,来这里听昆曲也已经成为京城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和高档时尚的文化消费之一。
苏州大学的校园粉墙黛瓦,每年春天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在风景如画的教室里选修昆曲艺术课程,老师们多数是在自己求学的年代迷恋上水磨昆腔的,如今他们希望昆曲仍然能唤起一部分青年学子的热
情。
苏州,六百年前正是这片温婉的水土孕育了昆曲,随后通过遍布全国的江南文人和商人,昆曲也随着大运河漂入了中国的各个角落。根据清代康熙年间的记载,山西贵州银川等交通闭塞的地区都出现了昆班艺人的踪迹。曾经,昆曲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戏剧。确实只有昆曲,在中国历史上掀动了民族集体审美的一个波澜,掀动得比什么艺术形式都
大。
从明代万历到清代乾隆的两百多年是昆曲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传奇的创作高潮催生了汤显祖和沈憬两位比肩的戏剧大师,二人一个重视文辞一个严守曲律,因而有了中国戏剧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同时期的许多曲家和作者都参与到这场争论
中,昆曲也随之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我们回首昆曲的这段往事,注意到那时的文人墨客曾经传颂过这样一场婚礼。公元1620年,女诗人商锦兰嫁给了晚明三大才子之一,也是昆曲史上一位重要的戏曲理论家齐标嘉,这对才子佳人都是昆曲的忠实爱好者。我们从齐标嘉生前的日记看到,他们在七年的时间里观赏品评过的昆曲作品多达八十六种。齐标嘉和商锦兰琴瑟和谐的感情生活为无数文人羡慕不已。那时的昆曲舞台搬演最多的也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1645年,清军攻进杭州城,此时齐标嘉正在杭州做官,闰六月初四,他收到了满清政府的聘书,两天后,齐标嘉为了保有自己对大明王朝的忠贞选择了投湖自尽。这对才子佳人二十五年的美满姻缘遭遇了家国之乱,转眼已是人鬼殊途。
在朝代更替的动荡中,很多人遭遇了和齐标嘉相似的命运,今天我们在明史的烈传中可以看到长长的殉国官员名录,记录在册的数以百千记,他们有的是战死,有的是不屈被杀,有的则和齐标嘉一样自杀殉国,每个人的命运都因为这场历史变故发生了改变。齐标嘉殉国后不久,一位逃难的孕妇在兵荒马乱中生下了一个男婴,他就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戏剧大师洪升。
洪升与稍晚诞生在山东曲阜的孔尚任被世人并称为南洪北孔,这两位作家一南一北相隔十年,创作了两部震动剧坛的作品:《长生殿》与《桃花扇》。这两部作品,既是昆曲舞台上的岜竹,也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
洪升的家族在钱塘属于望族,他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十五岁就创作了很多诗词歌曲,在当时小有名气,然而,洪升在仕途上一直不顺利,四十三岁完成《长生殿》时,他已经在国子监做了二十年的太学生,始终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历时十年的《长生殿》终于完稿,对于洪升来说多少是个安慰,他迫不及待地呼朋唤友,在寓所内召集伶人演出。当时佟皇后刚刚病逝,正处于禁止一切娱乐活动的国丧期间,洪升遭到了举报,被捉进了刑部大牢,一起观剧的五十多人全部受到株连。当时有人作诗感叹:可怜一出《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洪升的不幸没有使他的作品泯灭,五十出的《长生殿》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融入到安史之乱的历史环境中,将爱情与政治紧密地纠结在一起,又暗含着痛失江山的民族情绪,这与清朝初年人们追忆故国的心情十分契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传奇也随着《长生殿》登上了书写时代兴亡的高度。
与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不同,洪升生活的时代涌现了大量的曲谱,职业昆班也兴盛起来。唱词、曲律和舞台表演的相互融合使传奇的创作更加
成熟。
洪升生于南曲繁盛的杭州,又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他对中原的雅音和南国方言都很熟悉。有史料记载,洪升曾经与人讨论填词之法,他的追求是填词时要使用本色的语言。尽管后来传奇的创作整体走向了华丽辞藻和堆积典故的道路,但是包括洪升在内的一批传奇作家很早就明确地指出,大雅的意
境是可以用通俗的词汇表达出来的。
“淅淅零零 一片悲凄心暗惊 遥听隔山隔树 战合风雨 高响低鸣 一点一滴又一声 和愁人血泪交相迸 对这伤情处 转自忆荒茔 白杨萧瑟雨纵横 此际孤魂凄冷 鬼火光寒 草间湿乱萤 只悔仓惶负了卿 我便独在人间 委实的不愿生 寄语娉婷 相将早晚伴幽冥 一恸空山寂静 铃声相应......" 《长生殿》曲词的典雅清丽是后来的一般剧目远远无法比较的。今天,即使不了解昆曲的人,翻看《长生殿》的剧本也会被其中的绮丽和哀婉所倾倒。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没,如此雅致的唱词竟然在那个时代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位于南京的云锦制造厂是江南制造厂的原址。康熙四十三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这里搬演了全本的《长生殿》。当时洪升已经获得康熙皇帝的赦免,返回家乡。曹寅邀请他独居上座观看《长生殿》。这出戏连演了三天三夜,盛况空前。演出结束后,洪升陶醉在自己的大作中,由于醉酒,不幸落水身
亡。
《长生殿》问世的年代距离齐标嘉殉国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十年。齐标嘉在世时总结过这样的戏剧理
论:传奇,取人笑易,取人哭难。
2006年在北京的保利剧院,一部名为《一六九九桃花扇》的昆曲作品正式公演,登台的演员平均年龄只有十八岁,他们是江苏省昆剧院二十年来招收的唯一一批演员。舞台上年轻的面孔也吸引了一
些年轻的观众。
让我们记住传奇创作历史上最后的一页辉煌。一六九九,这是《桃花扇》问世的年代。《桃花扇》讲述了一个复社文人和一个秦淮歌妓的爱情故事,在这份爱情之后的却是一个王朝三百年的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止于何地。
1699年的一天,康熙皇帝命人将一本刚刚问世的传奇稿本索要进宫,第二年,这部传奇的作者就因为疑案被革去了官职,他就是孔尚任,那位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一起被世人并称为南洪被孔的剧作家。
孔尚任并没有像洪升一样在仕途上不得志,他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后人。康熙二十四年,皇帝南巡路过山东时,他曾经奉命在御前讲读论语,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国子监博士,开始了仕宦生活。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孔尚任就在疏浚黄河海口时接触到了一批拒绝与清朝合作的明代旧臣,他与这些人广泛结交,掌握了大量南明王朝的史实。扬州城中、秦淮河畔、金陵故都,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这里,正是《桃花扇》中主人公生活过的地方。
回到京城后,孔尚任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桃花扇》的创作,将自己在秦淮河畔了解到的史实整理加工,以严谨的态度为后人描绘出一幅南明王朝的众生相。
《桃花扇》是明清传奇中一部非常独特的作品,它的结构复杂,人物众多,情节设计环环相扣,与之前的传奇截然不同。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一对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串演出整个南明王朝从建立到衰亡的全过程,很难想象这样一部作品问世时竟然不是以文章发表,而是在昆曲的舞台上表演出来的。由于历史和政治的诸多原因,《桃花扇》并没有完整的演出记录,曲谱也只留下了“访翠”“寄扇”和“题画”三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苏省昆剧院的女小生石晓梅和他的先生一起整理过《桃花扇》的曲谱,才使侯方域和李香君登上了现代的昆曲舞台,也才会有今天的这部《一六九九桃花扇》。
“诌一套哀江南 放悲声唱到老”
孔尚任的后半生清苦散淡,他为后人留下的是南明的一段历史和反思。《桃花扇》中有很多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些人在世时左右着国家的命运,离世后又被载入史册,而孔尚任用尽全力讴歌的是一位在秦淮河畔吟唱昆曲的歌妓,在国家危难时刻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定和忠贞,令很多大人物黯
然失色。李香君,已经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里最
值得钦佩的女性形象之一。
事实上明代末年苏州就已经出现了一群关注现实题材的剧作家,后人将他们称为苏州派。他们创作出了《一捧雪》、《占花魁》、《十五贯》等一批现实题材的佳作。当代戏曲学者普遍认为,正是苏州派的积极创作促成了昆曲在清代初期的又一次崛起,也直接启发了孔尚任对《桃花扇》的创作。
明清传奇秉承了唐诗宋词的语言,创造性地吸收了元杂剧的人物和情节特点,又溶入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它们为昆曲的舞台演出奠定了坚实的剧本基
础。
余秋雨:“《桃花扇》里的这种沧桑感和生命的灭寂感,这都不是一般老百姓有的,这是最高层的精神团队进入了昆曲。昆曲再加当时的《红楼梦》
组合在一起,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思维。”
乾隆时期朝廷出面组织传奇作者集体创作,作品大部分是为了歌功颂德,很少被搬上舞台。传奇不断涌现的年代过去了,昆曲失去了剧本的支撑会如
何迎接下一个三百年呢?
第四篇:白先勇的《游园惊梦》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读后感
[ 标签: ]
帮我写一篇题目的读后感,不需要太长,300字左右就可以了,不许抄袭的问题补充2008-08-05 15:47
不许抄袭啊,抄袭的垃圾我不要
匿名回答:5人气:45解决时间:2008-08-11 10:00
满意答案
好评率:0%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是一篇让人读出来有种悲凉在里面的小说。像《孤恋花》一样,白先勇在描写女人时,依然让你看不出这是出自一个男人的手笔。他是那些的谙熟女人,就像他本身就是一个女人一样。《孤恋恋》里的“女司令”,那样的深知世间的一切,活的是那样的清醒且理智。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总是像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总是会一下子涌来好多人,他们往往不需要刻意地表白自己,也不需要更多的笔墨交待。只是在一投手一投足之间,就已经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一切都交待清楚了。这或许要归于白先勇的意识流写法。也只有这样的写法,才能在让所有的故事讲述的有条有理,看似凌乱的人物,却有不凌乱的故事情节。
其实惊醒的何止是梦,其实还有别的部分,苏醒的也许不仅仅是生命,其实还有现实。这一次她又来游园了,当她穿着在旧时的旗袍,原以为自己还是那时的钱夫人,还以为自己还是那时候的风光。可是她的梦还是惊醒了。
这便是人生吧!当从梦中惊醒时,这才发现自己其实是一无所有的。原来所有的,无非是梦一样。其实当窦夫人问她对台北有什么印象时,她只能喃喃地道,这里变的我都快不认识了--起了那么多的高楼大厦。
小说总是在写之前要找到切割点的,就是像洋葱那样,能够一刀下去,看到每一个层面的纹理。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练成的。也不是一刀下去就能够找准地方的。其实写小说真的不容易,其实写什么东西都不容易。文字有时候就像一座华丽的宫殿,而每一个写字的人,都需要将自己脑海里最美丽的东西用文字将其搭建起来,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能够为其美而吸引,那时候才处划功得圆满。
可是这又谈何容易?毕竟这是脑海里最美好的东西,是抽象的东西,像借用文字建造,那还是需要学习与磨练的
第五篇:游园惊梦小论文,
2013-2014年第一学期《台港文学》科目考查卷 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中文(师)11-1 任课教师:李一媛 姓名: 段倩学号:11064130108成绩:
历史沧桑与世事变迁的慨叹
——《游园惊梦》赏析
《游园惊梦》是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发表于1966年。作为国民党高层的后裔,白先勇经历了家族由炙手可热到门可罗雀的巨变,而从大陆到台湾的经历,更增加了他对人生的认识和历史沧桑感。因此,在他的笔下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曾经显赫、辉煌的人物,看到他们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承受。《游园惊梦》 就是这样一篇慨叹身世和沧桑巨变的代表作。
一、作品简介
《游园惊梦》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品之一,篇目的命名取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而《游园惊梦》原本是《杜丹亭》中杜丽娘与侍女春香因游暮春之园,而满怀伤感,在牡丹亭小憩时,梦中与情人柳梦梅相会,醒后因情而忧思成疾的一段故事,后被改编成昆曲《游园惊梦》。
《游园惊梦》向我们展示的是时空骤变时对几个青年女子生活、命运的影响,凭借自己的姿色与技艺,她们先后都成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妻妾:才艺超群的蓝田玉嫁给了长她40岁的钱鹏志将军做填房夫人,为了“钱将军夫人”的身份和自己微贱的出身,不得不处处小心,如履薄冰,为了维持这来之不易的名份,她只能在钱将军身后孤寂清凉地打发着漫长的余生。《游园惊梦》中从钱夫人坐计程车到窦公馆参加聚会开始,即一步步深入她的内心,后来又突出她的潜意识,把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富贵荣华,只可惜你长错了一根骨头。”由此可以看出钱夫人所经历的心灵磨难。时过境迁,而今身价大降的她,只能坐计程车了,那“新的高楼大厦”与她内心的冷落与失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生性温和的桂枝香虽已成为窦公馆里珠光宝气、颐指气使的女主人,但却是委委屈屈地做了多年的“三房”才得以扶正,颇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味道。无论是辉煌于前的蓝田玉,还是璀璨于后的桂枝香,她们的身份和荣耀都是以牺牲了青春、情爱、天伦之乐这样一些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换取的。
二、作品分析
1、主题
作品通过对女主人公蓝田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描写了这位守寡的将军夫人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反映了原国民党上层撤离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人物世事无常的沧桑感。
2、人物
作品描写了几位性格各异的国民党遗老、夫人的形象。其中,尤以主人公蓝田玉最为出色。蓝田玉是钱将军的遗孀,是国民党上层贵族没落者的代表。她原是出身卑微的昆曲优伶,因一曲《游园惊梦》被钱将军看中,一夜间成了将军夫人,在南京风光一时。她感激老将军对自己的钟爱,使自己享尽了荣华富贵,但又与郑参谋打得火热,暗中幽会。当发现自己的情人已暗中移情别恋时,情急之下她竟失去了嗓音。钱将军死后,她又在一夜之间成了落魄夫人,在台南伶仃度日。当她应三阿姐(桂枝香)——窦夫人之邀,到台北赴宴时,面对昔日十分落魄,如今浑身珠玉的三阿姐,蓝田玉不禁感慨万分。尽管她仍穿着那件绿汪汪翡翠似的旗袍,却永远失去了在秦淮河上唱戏时的姐妹情深,她再不能唱出那折子戏《游园惊梦》了。当曲终人散,她更深的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冷酷:时间让历史变成了伤痛,让情意消弭,让古老的艺术衰败;而人世的沧桑,使往日的显赫声威,早已消散,昔日的将军府,也早已易人,现在只剩下自己,只剩下满目悲凉和历尽沧桑的感受。
作者巧妙地将他的主题思想通过钱、窦二夫人的人生经历、今昔对比达到完美诠释。钱夫人与窦夫人合而为一,即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个卑微女子的挣扎史。由一个低下的女戏子,耍尽手段,以如花似玉的青春作为代价,最终爬上了上流社会贵夫人的位置,外表数尽风流,内心寂寞难耐,幽怨难诉。只是风光数十载之后,恍然发觉,原来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一个繁华似锦的梦,梦醒了,一切已成空,独留下她一个人面对着世态炎凉,昔日的荣华富贵已成空,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盛况也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通过钱、窦二夫人形象可以看出,她们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白先勇为我们塑造的那个年代不幸女子的悲剧命运。放眼整个中国,应该说几千年来,中国的女子总有那么一大群是过着这样一种人生的。即便是当今社会中的那群拥有着高学历的女子,也有那么一大群依旧折服在男人的金钱、权势之下,甘愿为之而舍弃自
己的青春年华。只能说钱、窦二夫人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那盛久不衰的男权主义之下的一群牺牲者的一个代表,不停地在金钱、地位、自由、爱情、欲望,道德之中挣扎着的红颜薄命者。
3、艺术特色
白先勇为其小说命名《游园惊梦》实则是颇有深意的。“游园”虽然表面上是指钱夫人到窦府一游:作者着意描绘了窦公馆花园的深阔、客厅的豪华、酒宴的奢侈,从而勾起了钱夫人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番回忆,但实际上作者将人生比作“游园”。想不到钱夫人曾是何等的荣华富贵,忽而变得孤单没落;想不到原来连请客资格都没有的桂枝香,忽而成为上流社会的交际中心;想不到曾是钱夫人的情人郑彦青,忽而又成了她妹妹月月红的相好„„人生如梦,变幻莫测,谁又能肯定钱夫人的现在不会是窦夫人的将来呢?而“惊梦”则是“游园”之后的必然结果,也是钱夫人对人生之路的反思,对现实生活的否定。白先勇说过,“„„人的内心都有不可言喻的痛,我想文学可以写出来。„„我写作是因为我希望用文字将人类心灵中最无言的痛楚表达出来。我想这是我写作的真意。”
白先勇亦说:“其他的小说表面上似乎不同,但在主题上却很一致,例如《游园惊梦》,写的也是时间”。除了以上列举出的回忆,钱夫人对往昔的留恋和缅怀比比皆是:“她总觉得台湾的衣料粗糙,光泽扎眼,尤其是丝绸,那里及得上大陆货那么细致,那么柔熟?”“可是台湾的花雕到底不及大陆的那么醇厚,饮下去终究有点割喉”。对钱夫人来说,记忆是她曾经活过的唯一凭据。
白先勇曾说,《游园惊梦》写的是“美人迟暮的故事”,又说是“感于昆曲的式微而作”,作家告诉我们的是小说的故事层面:昔日蓝田玉,南京城里风光一时的钱大将军夫人,今日独居台湾南部,在寂寞中苦渡时光;她今日来赴窦夫人宴会,却遭到冷落和遗忘。在这儿,“今”与“昔”的对比更多的是呈现出钱夫人身世的凄凉。其次,昆曲这一古典戏曲中的精华,由于曲高和寡,已趋于式微;在作品里,通过艺名蓝田玉的钱夫人这位昆曲名家的哑喉,不能再唱予以象征。白先勇是一位既具有着良好的中国文化传统,又受过完整西方思想和艺术熏陶的作家。是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的中坚。在其代表作《游园惊梦》中,显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首先,在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上,作家成功地熔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多种艺术手段于一炉。小说以钱夫人蓝田玉为视角,通过钱夫人的眼睛小说的内容逐
一展开的:钱夫人一到窦公馆,就巧妙地让她的眼睛“打量”了一下里面气派非凡的花园美景,环视了非同一般的客厅摆设,由此透视了窦公馆高人一等的豪华与尊荣。这必然就是引起她许多有关自身以及与窦夫人的关系等等今昔对比的联想。由于出席晚宴的高宾贵客,都是当年南京相知相识的军政界官场人物,而今次窦夫人宴会情景跟“临离南京那年”钱夫人在自己梅园新村的公馆为她请做生日的盛宴情景,就有许多近似之处,更使钱夫人感慨万分。作家一面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着重呈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一面运用了戏剧穿插,将古典戏剧的情节、气氛与小说主人公的心境和悲剧命运相互对照,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其次,作品还注意运用赋予个性化的对白,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突出了人物性格。作品所要表现的是国民党上层来到台湾后的生活和感受。因此,在描写人物时,注意运用语言来区别、表现人物不同的不同。同样是国民党上层的夫人,由于年龄、出身、身份的不同,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钱将军夫人蓝田玉的语言在温柔、婉转中透着些小心,窦夫人因丈夫正当走红,而自己也已扶正,所使用的语言自然显得有些骄横和炫耀。至于语言的象征和暗示更使随处可见
第三,作品还具有浓重的苍凉和感伤的基调。由于说所描写的是国民党上层退居台湾之后的感受,所以自然会流露出浓重的苍凉、感伤的基调。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从大陆到台湾的,他(她)们有的曾身尊贵、奢华,有的已然穷困潦倒,有的虽依然十分富有,但比起当年在大陆时的生活和境遇,已经无法同日而语了。因此,在他(她)们的谈话中,总是有意无意的与当年在大陆时的情况相比,自然人世沧桑,增多了几分感慨和苍凉的感觉。
三、小结
《游园惊梦》是发表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对于“人生如梦”的悲剧,作者以现代人的新视野作了新的诠释。在《游园惊梦》中,悲剧的根源就不是“真性情”的显露和追求个性自由所能概括的了的,在这一点上,它与《红楼梦》有很大的区别。钱夫人的“惊梦”是浅层次的,她并未意识到命运的不幸是与其自身性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游园惊梦》里,白先勇把“昔”当作实存的,而把“今”当作空幻的虚影,这就使《游园惊梦》比《红楼梦》更为难解。在《游园惊梦》这种如谜似梦的境界中,确实使人产生“人生如梦”“人生如戏”的无常感与沧桑感;但更重要的是:作家为何要创造这样一个如戏如梦的艺术境界呢?
我以为,白先勇在这一层面关注的乃是人生的意义问题。否则,我们将难以理解作家为何以“昔”为真而以“今”为幻—正因为作家认为今天是虚幻的,那么现实的人生也是虚幻的,空而又空的。这样,怎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这是“在梦里轻徊”的白先勇对现实人生发出的幽幽一问。构成《游园惊梦》的主体是中国古代作家的优患意识与悲剧意识,以及人生如梦、人生如戏这些观念,作家以传统文学的技巧加以表现。这样,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情感透过意识的流动加以折叠,在岁月的流逝和时势的演变中,显示出人生的无常、人世的沧桑,从而传达出一种历史的苍凉感。
《游园惊梦》文笔极为优美,描写了一群达官贵人的遗孀的冷寂和哀怨。人物的悲剧性不仅要看是一种生存现象更是一种审美现象,通过对逝去的时光和美的留恋,强烈地表现了生命无所不在的否定性。故事的悲剧让我们审视着人生的无尽忧伤,每一次“游园”付出的是每一次的“惊梦”,这梦带入我们虚无的时间与故事,结局也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参考文献:
白先勇.台北人.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0年4月版
白先勇,蓦然回首,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白先勇,我用写作表达人类心灵无言的痛楚.新闻周刊,2004.6.28
易中天.闲话中国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版
邵飞.茫茫人事 游园一梦.内蒙古电大学刊,2000年第5期
彭耀春,伤逝——论白先勇的《游园惊梦》,华文文学,2001.3(总第46期)
邱燕萍,历史与人生的交融——白先勇《游园惊梦》历史、文化内蕴解读,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7卷第4期。
梁筱晶,浅述白先勇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性表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