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教案优质

时间:2019-05-15 04:4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教案优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教案优质》。

第一篇:六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教案优质

六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第一:杠杆的科学

目的: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

二、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

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认识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4.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分辨杠杆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2.实验

3.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认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第二:轮轴的秘密

目的: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2.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3.明确实验操作,学生实验探究: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 戏。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1.示范操作实验:

2.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第三:定滑轮和动滑轮

目的: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2.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认识动滑轮

2、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3.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4、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四:滑轮组

目的: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2、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3、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4、明确实验方法,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6、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三、说说自己的认识,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五:斜面的作用

目的: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2、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3、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分组实验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通过实验,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

第六:抵抗弯曲

目的: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学生实验

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

第七: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目的: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3、汇报

四、总结

第八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目的: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教学重点:能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并完善线圈圈数和电磁铁磁力的关系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1、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二、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1、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2.学生实验汇报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4、设计实验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5、交流汇报结果。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实验(模版)

六年级上册实验

一、蜡烛的变化(5课 蜡烛的变化)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蜡烛 火柴 干玻璃片 试管夹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二、探究食盐变化的实验(6、食盐和水泥

(一))

实验的目的:探究食盐的变化

实验材料:杯子 筷子 食盐 火柴 盘子 小勺 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步骤:

1、将食盐倒入盘中,往盘中的食盐加水,观察食盐的变化。

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

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实验结论:

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三、探究水泥变化的实验(6、食盐和水泥

(二))

实验目的:探究水泥的变化

实验材料:杯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实验步骤:

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快放入坩埚,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

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进行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实验结论:

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四、探究铁生锈的条件(7、铁生锈)

实验材料:油、醋、肥皂屑、食盐、铁钉、瓶子、玻璃棒。实验步骤:

1、将食盐倒入杯子中,加水搅拌,形成盐水。

2、将肥皂屑倒入杯子中,加水搅拌,形成肥皂水。

3、准备3个瓶子,分别标记为1号、2号、3号、4号。

4、在1号、2号、3号、4号杯子中分别倒入等量的醋、油、盐水、肥皂水。

5、将4枚相同光泽的铁钉分别放入4个杯子中。

6、观察一周,记录现象。实验现象:

1号、3号、4号瓶子中的铁钉生锈。放在2号瓶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五、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器材:棋子 尺子

实验步骤:把3个或五个棋子摞起来,然后用尺子迅速打击下部的棋子,观察上面的棋子的运动。

实验结论:上面的棋子没有与被击打的棋子一起飞出去,而是竖直向下落回原处。(注:棋子的初始状态是保持静止的,击打其中一个棋子,只是改变了这个棋子的状态。)

六、月相的成因(17、弯弯的月亮)

实验名称:

月相变化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电灯 皮球 实验步骤:

1、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做地球,用皮球当做月球。

2、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3、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实验记录:

当月球;亮面转到背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黑的;当“月球”亮面转到向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光明的;当“月球”亮面由向着“地球”到背着“地球”时,“月亮”的明亮部分逐渐减少。实验结论:

月球不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亮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骄傲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七、日食和月食的模拟实验(18、日食和月食)

实验名称: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步骤:

1、在与你的眼睛同样高的墙壁上悬挂一盏电灯,用它当作太阳。手持一面圆形的小镜子当作月亮,与你看电灯的视线大体相平。

2、面对电灯,闭上一只眼睛,调整“月亮”与眼睛的距离,使“月亮”能完全遮住“太阳”,这时,就发生了日食。

3、保持原有姿势,沿逆时针方向原地转动,当你的头部(相当于地球)遮住射向“太阳”的光辉时,便发生了“月食”。

4、再重复几次实验,观察“日食”和“月食”时哪边先亏。实验现象:

“日食”时总是太阳的西边先亏。“月食”时总是月亮的东边先亏。

八、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20、蚯蚓找家)

实验材料:

扑捉蚯蚓若干

长方形纸盒

黑湿布

透明的塑料薄膜

实验步骤:

1、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里面涂黑,把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

2、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在盒内的明暗交界处,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亮处和暗处蚯蚓的数量。实验现象及结论:

蚯蚓都爬到暗处,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注意:

控制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只有光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要尽可能的选择健壮的蚯蚓,防止蚯蚓太弱小或有伤残,干扰结果。

实验完毕后,把实验用的蚯蚓放回田野,不要伤害蚯蚓。

在实验中填好实验记录表,可以边实验边记录。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计划

一、实验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并渴望了解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科学学科内容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本学期将把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并增加活动与探究实践,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氛围,为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在实验中切身体会到过程提供了条件。

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从实验成果中体会到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完成一定的实验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并提高实验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科学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验目标:

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是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科学课程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并对实验技能提出如下要求:

1、能学会简单仪器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实验标本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和动手能力。

4、认识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5、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6、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7、能知道化学实验是都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8、逐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9、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三、实验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的探究,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3、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科学现象,积极探究科学变化的奥秘,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

4、做好实验前的充分准备,做到课前演示。

5、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6、教师要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7、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并在探究中切身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8、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9、对有困难的实验,应尽量发挥创造性,因地制宜设计一些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

10、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活动与探究,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11、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12、加强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以及独立操作的能力。

13、优化课堂结构,平日注重实验与操作相结合,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14、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到良好的发展。

15、搞好课外活动,如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知识讲座、实验竞赛、专题讨论、实验教具制作、等等,留给学生空白,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实验进度安排(见附件)

第四篇: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四年级科学分组实验资料

目录:

1、观察种子的结构

2、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观察花蕾

4、观察花的结构

5、用轮子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

6、认识弹力

7、测力计的使用

8、感受重力

9、重力的大小

10、认识摩擦力

1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实验

一、观察种子的结构

实验准备:大豆种子 实验过程:

1、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2、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3、观察种子记录表:(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观察发现(图)

猜想将来它能长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经过观察发现它原来是

植物的哪一部分

4、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

5、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胚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实验

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实验过程: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

2、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3、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条件: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实验

三、观察花蕾

实验准备:

开花植物的花蕾(或实物、图片)实验过程:

1、观察花蕾的外形特征

调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看一看、摸一摸并且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来观察花蕾。教师要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在交流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认识到:不同植物的花蕾颜色、大小、形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花柄、萼片两部分。

在观察花蕾外形特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活动前教师提前考察适合学生观察的场地,注意观察地点是否安全,思考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够便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花蕾。

②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教育,教育学生不要随意采摘花蕾。

③对于采用照片记录观察结果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自己的重要发现照特写,避免在观察过程中不加思考的对花蕾的外形进行简单复制。

2、鼓励学生继续留心观察花蕾的变化过程。

实验

四、观察花的结构

实验准备:身边常见开花植物的花朵、放大镜、镊子、白纸等。实验过程:

1、教师指导。

学生观看CD,学习解剖方法

教师强调解剖时要用镊子尖夹住每一部分的根部,用力拔下,避免学生破坏花的每一部分的完整性。

2、学生解剖花,观察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解剖方法的指导,还要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3、交流总结。

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花有哪些相同的结构,每一部分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后继激趣。

“花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部分会发生哪些变化?”“植物开花就一定能结果吗?”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之间的认知矛盾,从而激励学生继续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实验

五、用轮子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

实验准备:轮子、纸等。实验过程:

1、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一个用轮子模仿上面物体的运动,另一个在纸上可以用文字或图画来记录轮子的运动路线。当学生小组合作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时,教师适时指导。

2、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请学生上台用悠悠球模拟物体的运动,然后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也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

总结归纳: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平动和转动两种。摆动属于振动,振动又属于平动这是因为摆动和振动都是物体在来回或上下移动,因此可以看作平动。

实验

六、认识弹力

实验准备:弹簧、橡皮筋等。实验过程:

1、教师强调活动体验的重点是: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你用力的同时有什么感受、反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学生玩弹簧和橡皮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3、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运用上一课的知识描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①谁施力了?方向是怎样的?②谁产生了反作用力?方向又是怎样的?③结果怎样?通过描述它们的变化并且画出反推力(弹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或完善弹力的概念。

实验

七、测力计的使用

实验准备:弹簧测力计等。实验过程:

1、教方法 教师可以手持弹簧测力计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所测量的力不要超过它的量程。

②、测力前应竖直提起测力计观察它的指针是否指向零刻度线,若指针没归零,则应通过调节使指针归零。

③在测力过程中,要注意轻拉轻放,以免用力过大使指针与面板下端导板相撞而移位,并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防止由于弹簧与外壳摩擦而影响测量的精度。

④待指针停稳后,眼睛平视指针读数,要尽量减小读数误差。

1、练习测量并记录数据

先让学生练习调零,再要求他们将测力计挂在支架上,然后在下面的挂钩上先挂1个钩码,全组成员练习读数。

1个50克的钩码挂上去以后怎么读数,是用gf(克力——非国际单位制,是工程单位制)还是N表示(牛顿——国际单位制),教师应适时补充说明:用N表示,1个50克的钩码重量是0、49牛顿,用学生的话说,就是钩码对测力计的拉力是0、49牛顿。

学生再次练习之前,教师应当再次提醒他们:如果测力计的量程为2、5牛顿,每个钩码重0、49牛顿,那么测量时最多只能挂5个钩码。同时要求他们认真读数并做好记录。

2、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实验

八、感受重力

实验准备: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或图片等。实验过程:

1、学生体验:提水、抛石子等

教师应及时从中梳理出“向下”这个词来,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找到“下落”的规律并形成对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用带重物的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观察它们受到重力后朝哪个方向。

②数次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再观察重物朝向哪个方向。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当中有说出“地球引力”的,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例如,在前面做实验用过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别的物体,并再次倾斜支架,继续观察重物朝哪个方向;或者就用细线拴一石块,摇晃石块并观察石块静止后朝哪个方向。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可以间接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学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和阅读“指南车信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实验

九、重力的大小

实验准备:支架、细线、钩码、圆筒式弹簧测力计等。实验过程:

1、明确研究主题——身边常见的不同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着,指导学生针对准备好了的材料(钩码、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应要求小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笔或动手。教师应及时掌握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记录表栏目是否科学、统计图是否标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测量等。

注意:如果被测物体超出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必须调换。

3、学生动手测量:测量时,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实记录等。

4、制成统计图

5、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苹果为例,可以一边出示苹果一边说它重力的大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围内(通过多次进行这样的测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然后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汇总。

实验

十、认识摩擦力

实验准备:围棋子,毛巾等。实验过程:

1、介绍材料

2、宣布比赛规则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要求棋子必须停留在分值区内,尽量停在高分区。既然是推棋,棋子就只能要求是滑动而不是滚动,所以棋子底面应是平的那面,圆弧形的那面则要朝上摆放。

每人有三次机会,将所得分记入P68页的表格中

3、进行第一轮游戏,初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4、将第一轮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予以指正,然后让学生带着“怎样控制好棋子”的问题进行第二轮游戏。

5、交流总结

实验

十一、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实验准备: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杯、食盐溶液、火柴、蜡(碎蜡)、坩埚钳等。实验过程:

1、交待注意事项

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

(灯片2:①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②正确使用酒精灯,盐水快干时要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

师:明白了吗?请将盐水倒出来,开始加热吧。

2、学生提取食盐

3、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板书:将水蒸发)但是,老师有疑问了,怎么证明这些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它是不是在烧的时候产生的新物质呀?

4、总结归纳:这样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

第五篇:上册实验教案

食物发霉的条件

10月8日

一、教学目标

21)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下发霉的假设。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设计和结果。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下发霉的假设。

三、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

各类真菌实物、正在发霉的食品、衣物、放大镜。教师完成的食物发霉实验的结果性材料。

1、教

程 活动 1 食物发霉

生活中还有些真菌,常常令我们苦恼,因为它经常使水果、食品长毛,使衣物发霉。我们称这种真菌叫做霉菌(板书)。霉菌长什么样?

师:为了便于大家仔细地观察霉菌的外形特点,老师特意培植了几种霉菌,请同学们先用肉眼看,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霉菌到底长什么样。最后还要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在课本 “放大镜”内

提示:说明霉菌是物体变质后产生的,直接食用对人体有害。同学们猜想一下:培植霉菌时,在什么环境下食物容易发霉? 生:(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环境下)师:怎么证明你说的有道理呢?

师:下面我们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将设计结果记录在29页 “我的实验设计”中。学生设计,讨论,教师巡视。汇报交流:交流。小结: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学生可能答不完全正确,提醒学生要在相同时间段观察两组实验的变化,包括是否发霉、发霉程度。)

出示观察记录表:你也可以采用其它更形象的方法记录。如拍照、写或画。(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记录)

师:因为这个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在课上无法完成,希望同学们课后都能认真去完成这个实验,老师先预祝同学们实验顺利、成功。教师在几天前做了这个实验,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记录。

师:哪位同学试着说一下食物发霉的条件:

生:温度高、潮湿阴暗、不通风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出示正确答案。

师:我们了解了食物发霉的条件后,就要想办法防止食物发霉。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防止或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为什呢?

把讨论结果填写在30页的表中。

3、板书设计 6生活中的真菌

可食用真菌:宝贵的生物资源

不同于植物、动物

(分组实验)

制作风动小装置

10月27 日

第二课时

制作风动小装置 [活动目标]

1、能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小装置。

2、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改进方案。

3、能对同学业的设计、制作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帮助加以完善和改进。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装置被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5、在设计和改造过程中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重、难点]

会分析装置中的问题,并制作改进。[教学准备]

制作材料、工具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

师提出活动的任务:利用风能,设计制作一个小装置,使它在风的吹动下发出声音。启发联系生活中风琴、笛子、风车模型等物品。想模型,提示学生可以照自己的方案去做,鼓励不同的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去做。(比如,用独创的方法做的可以得到双倍的奖励等)

二、掌握方法。

1、教师出示风动小鼓模型,观察成品的结构,用图片演示制作步骤。

2、动手制作。

3、展示评价。

(1)指导学生调试自己的作品,或效果不好,分析导致的原因。(2)分析自己的模型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将风能转化成声能的。

三、改造风车模型(课后拓展活动)

1、找更多的风动装置、电动装置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它们的工作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

2、可以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找出改造风车的办法,使风能转化成电能,将大家的办法记录下来。

3、通过讨论交流,选出最佳方案。

4、进一步完善,用图文形式展示。

5、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选取适当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加工制作。

6、通过反复调试,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并解释其工作过程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比一比谁的设计更有创造性。

(分组实验)

制作电磁铁

11月3日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按照指导制作电磁铁。

2、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

3、能分析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各种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分析结果(假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通过讨论发现本组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与其他组不同的原因。<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发现电能产生磁。

1、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和生产实中应用电磁铁的实例。

2、能大致说出电铃的基本工作过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难点是设计研究电磁铁的实验方案。[教学方法] 对比实验法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电铃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电池、电池夹、导线、铁芯、小铁钉或曲别针、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提问:教师出示电铃、电磁玩具,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启发学生提问,电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找开铃盖,(注意安全,要在大人的指导下,断电后才能拆开)观察电铃内部有个线圈,说明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构成的,引发学生关于电磁铁的问题(关于电磁铁你想研究什么?)

二、制作电磁铁。(活动1)

师介绍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提醒绕线方向要朝一个方向,线圈两端用胶布固定。

三、观察电磁铁的磁性。

制成后,接通电源,接近小铁钉,观察现象,切断电源,观察现象。说明什么?电磁铁作为一种能量转化装置,它输入和输出的能量是什么?

汇报时发现时,鼓励学生独立的见解,并提出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师提示,哪些问题可以在课堂内完成的)

四、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活动2)

1、提问与猜想:刚才,同学们制作的磁铁有的吸起的垫片多,有的少,你们猜想是什么原因吗?从电磁铁的构造,你们猜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改变这些因素,会有怎样的效果(尝试具体到数字上)?说出你猜测的理由(了解不同学生的前概念)

2、设计实验方案。(重点!难点!)

看所发的实验表格。集中考虑两项内容:(1)研究题目(2)实验方法(即每一步怎么做)。教师强调设计实验表格应注意的事项:

(1)每组对比实验只解决一个问题,只改变一个条件。(2)(3)记录数据,使搜集到的证据明确充分。(可以用图来记录结果,加标注)

学生讨论,向全班讲解自己的题目和实验方法。师生共同评析。学生动手写实验设计方案。

3、实验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4、交流与评价。

师生共同结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鼓励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磁力更强的电磁铁,比一比谁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铁钉最多,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五、电磁铁的用途

1、问:你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2、师出示电磁起重机、电话、阀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更多的应用电磁铁的实例。

4、认识电铃的工作原理。(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释装置的原理的能力)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11月3日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

2、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

3、了解电磁铁的用途。教学重点:

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教学难点:

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验。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中的材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制作电磁铁

1、用手按开关,为什么电铃会发出叮零零的响声?

2、电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看书上的解刨图。

师:在电铃内部有一个将漆包线绕在铁心上的装置,叫电磁铁。下面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做成的。

2、制作电磁铁。

(1)学生拿出学具袋里的制作材料,认识所用材料。(2)将漆包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钉子上。(4)汇报实验中观察的现象,讨论电磁铁有什么性质?

(5)填写实验报告:电磁铁通电,();断电后,()。电磁铁是一种将()能转化成()能的装置。第二课时:

一、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思考: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后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的实验

电磁铁的用途

1、电磁铁可以将电能变成磁能,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做很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装置用了电磁铁?

2、老师把从网上找到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3、科学在线的学习。了解电铃的一些巧妙装置。

地球绕着太阳转

11.24

教学目的:

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能调查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记录。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能用文字或图的形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教学重点:

是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对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地球运动又引起了哪些自然现象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教材用文字的形式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呈现了出来,要求学生通过科学阅读,分析整理资料,来加深对自转相公转的认识。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资料,培养学生从科学阅读中获得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1、对于“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什么有关” 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渡曟從麌從际上是一个验证实验。通过多次模拟。

2、可以按照教材上的图示来做模拟实验,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的公转。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要提醒学生地球的公转是自西向东逆时针的方向,千万不能转错方向。二是要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三是实验的条件最好选择室内光线比较暗的地方,灯光最好选择直线光源(如手电筒等),这样便于学生观察。

3、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由一个同学转动地球仪,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重点要指导学生观察春、夏、秋、冬四个特殊位置上,“ 太阳” 直射点的变化。这个实验需要反复多次,学生需要反复观察、反过程的规律,如地轴的倾斜等。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引起了太阳在地球表面南北两半球直射点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是引起南北两半球四季交替变化的根本原因。

4、实验中要求学生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记录下来,并用自已的语言解释这种变化可能引起季

节的变化。最后,要引领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讨论问题:如果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地轴的倾斜,太阳在地球上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不同纬度四季变化对植物影响

l、学生对寒来暑往、风云雨雪、花落花开、大雁南飞等自然现象和变化都有一些切实的感受,对动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形态和生活习性等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总结提炼生活经验,形成对自然现象和变化的科学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认识。

2、教材中提供了四幅图用来提示学生一年四季中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形态。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也可发动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四季的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季节变化对身边动植物的影响。要见的典型动植物,研究其在不同。比如,春季里白天逐渐变长,气温日渐升高,春雨绵绵,桃树发芽,桃花开放;夏季到来,天气炎热,桃树生长茂盛,逐渐结果成长;秋季天气变凉,树叶逐渐变黄,桃子成熟;冬季白天变短,天气寒冷,树叶飘落,光秃秃的桃树枝傲立风中。一些动物皮毛(羽毛,在秋冬季增厚增多,在春夏季脱落渐薄等。

3、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教材上的表格,要求学生把自已寻找的典型动植物在四季中的不同变化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启发,加深认识。

4、教材上提供了用一棵树把一年四季变化表示出来的做法,启把一年的四个季节表示出来,用年四季变化表示出来的做法,启把一年的四个季节表示出来,用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四季生物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板书设计: 地球绕着太阳转

11.24

一周需用时间

自转

23小时56分4秒

昼夜

公转

365.25天

四季

(演示实验)

如何制作太阳炉

11月10日

教学目标

知识: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新教学目标

知识: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新能源

能力:训法从整体上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验及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

1、能按要求制作太阳炉

2、能通过实验验证谁制作的太阳炉效果最好

3、能分析太阳炉转化能量的过程

4、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开发新能源的计划书

[重难点]指导认识新能源的种类和特点

设计开发新能源的[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新能源名称及介绍

[教学实施过程]

一、激发思维,启迪导入

二、探究新知

形成1、认识新能源:

(1)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及文字介绍了解相关信息;

(2)交流:将搜集到的新能源的名称及使用方法 优点等在全班交流汇报

(3)比较:将新能源与常规能源进行对照表格, 引导抓住优缺点

(4)讨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将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5)汇报:引导针对环境方面(6)小结:新能源一方面节约了常规能源的开采利用率, 另一方面它是可再生的, 能循环使用, 使用周期长, 第三, 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小, 能使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净化.体验新能源:

(1)按照活动2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太阳炉

[师提醒注意安全性]

(2)各小组将设施制作完成后, 教师指导 修正 完善,(3)实验:(由于时间较长, 可以选在活动课)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观察, 记录数据并制成统计表

(4)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4)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与燃煤烧水相比较

(5)交流:引导学生对装置的合理性, 容器的大小进行比较, 为今后的设计提出意见和改进措施

(6)讨论:a太阳能的转化过程如何?

b 使用太阳炉有何优缺点/

c 利用该种装置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三畅想新能源的开发 师指导从两方面挖掘新能源:

(1)从地球内部

(2)从地球外部, 即来自太阳的能量或外星球的能量 2小组搜集新能源的资料, 选择小型开发项目制定开发计划书, 师进行适当指导

(包括:名称 所需技术 计划 利用 影响等)

(4)交流:将设计好的计划书与全班同学交流, 进一步完善, 增强可实施性

下载六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教案优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教案优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刘震宁 实验课题:常用工具的使用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周次:1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实验器材:克......

    怎样上好分组实验课

    怎样上好分组实验课 刘吉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起到了培养中学生的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等技能的作用。中学物理实验一般包括演示实验、边教边实验、......

    分组交换网络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分组交换网络综合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互联。 2.在大型复杂网络里熟练使用Vlan的划分、路由的配置。 二.实验原理 1.路由器与二层交......

    六年级实验课教案

    电铃响丁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知道电磁......

    分组实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和性质教案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教案 一、任务目标 1、确定、组装实验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掌握二氧化碳的收集和检验方法。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

    七年级生物科学生分组实验教案上下学期

    实验一 实验课题: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实验目的: 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2、能够将玻片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像。 二、实验材料: 显微镜、字母“e”......

    六年级上册教案

    1、《稻草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

    六年级上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是新教材的实施对象,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也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对音乐又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还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