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民间剪纸走进课堂
让民间剪纸走进课堂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而剪纸文化已然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同学们了解剪纸艺术之美,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我校在2011年将剪纸确定为校本课程,由我一直担任剪纸的教学实践工作,以此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我针对剪纸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方法做了一些初探。
一、提高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识、增强文化内涵
在剪纸课程计划中设置了较为广泛的剪纸相关知识。内容涉及到;剪纸的渊源;各具特色的地方剪纸;剪纸与民俗活动;剪纸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等。另外,在每节剪纸技法课的第一个环节中,我都设计了介绍我国民间剪纸传统纹样的固定模式,这些珍贵的纹样是伴随着我国民间的风俗活动和仪式一代代相传下来的,对追寻我国远古文化的渊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很有必要去了解。
二、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引领学生学会创作
剪纸艺术发展至今,以自由、丰富、充满感情的平面装饰向大家展示着她独有的魅力。,创作能力的培养在艺术教育领域中是最终的目的。我认为,在剪纸学习过程中不论我们采用何种途径,最终还是要以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一种创作能力为目标。第一阶段,由浅入深、培养兴趣 在学习剪纸技法的入门阶段,我以蝴蝶为基础纹样教学生进行剪纸的初步创作。蝴蝶外形简单,那一对大翅膀可以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掌握了外形后,接下来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水滴纹、锯齿纹、月牙等纹进行自由装饰。第二阶段,循序渐进、提高要求
有了几课时的练习,学生对工具的使用已熟练、对蝴蝶花的大轮廓和组合形式已能较好的把握。此阶段仍然可以把蝴蝶作为装饰载体,但蝴蝶的纹饰就提高了要求。我在为每次作业练习都确定了一个装饰主题,因为难度增加了,我建议学生用局部临摹和仿临的方法进行纹饰。要求作品画面完整、丰富、整体布局要原创。通过边学边练,学生头脑里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可以较稳定的进入创作状态。
第三阶段,反复锤炼、自然天成
通过蝴蝶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对蝴蝶无论是外形轮廓,组合构成方式还是蝴蝶翅膀细部的装饰刻画都已能做到心中有图画。学生通过剪蝴蝶的训练,已掌握了许多剪纸技巧和规律,这时再接触其它的形象就容易多了,于是植物、动物、人物我们都开始涉及。这时学生对于创作已基本能够独立,我要求他们在剪刻时要做到 修改――观察― ― 再修改―― 再观察通过反复锤炼达到理想效果。
三、设置丰富有效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剪纸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我在教学中分为了两部分进行:一是课堂评价,在这一阶段的评价中,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进行有侧重的评价,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能力,同时兼顾学生剪纸的基本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认识自我,促进学习。另外,我将评价延伸到课外,组织课外展评和比赛,具体做法是:统一在各班教室外墙布置一块剪纸栏,定期进行作品展示。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以班为单位评出奖次。这种方法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构成良性循环。
四、课程开展取得的初步成效
现在,我校大部分学生拿起剪刀都可以剪出难易不同程度的剪纸作品。另外,我已经完成了剪纸教材《走进剪纸》及相关材料体系的编写,这套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改变了剪纸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从2011年起,我校将学生作品中的剪纸佳作汇聚成《学生剪纸集锦》。通过以上做法来显示学生的剪纸才能、宣传我校文化特色和素质教育的良好状况。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剪纸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长期的努力。从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的需要来看,如何使剪纸课程在学校内进一步深化,与各学科整合,体现出教学的多元化,教师的一专多能,这需要长期努力和探索。
第二篇: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江苏省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许燕
【摘要】剪纸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剪纸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合理有效地开展剪纸教学,让学生在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熏陶中获得美感,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关键词】剪纸艺术;剪纸教学;兴趣;审美;创新
剪纸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绽放着瑰丽光芒。扬州剪纸是我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影
响深远。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美术课堂开展剪纸教学,让学生走近剪纸艺术,在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独立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贡献出一份力量。如何有效开展剪纸教学,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尝试:
一、播种“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剪纸艺术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剪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于学习剪纸的境界。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剪纸教学过程中,观察、赏析是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心理活动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在网络中搜集各式各类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在观察赏析的同时感悟剪纸不同于绘画的神奇魅力。
农家小院中的蔬菜瓜果,晴天丽日下的花鸟虫蝶,平凡生活中的温馨细节等,无处不洋溢着自然的和谐与生活的美好。大红色的喜庆气氛和多色叠彩的绚丽晕染着学生们天真纯朴的心灵,令学生禁不住啧啧赞叹,甚至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尝试,学生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期待着教师为他们开启通向剪纸艺术殿堂的大门。
成功地播种了“兴趣”这颗种子,还要适时加以培育,使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何让一张纸在剪刀下魔术般幻变为一幅独特的画,可以先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探寻。如出示两幅简易的《蝶恋花》,分别为阳剪和阴剪,学生在观察交流中会发现剪纸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看起来“线线相连”,即为阳剪,一种仿佛“线线相短”,即为阴剪。教师适当地点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探究中收获喜悦,在喜悦中递增信心。
剪纸教学还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小学生童
趣盎然,适宜教学简单常用、趣味性强、装饰味浓的作品。如教师示范剪一只可爱的小兔,请学生开动脑筋,给她找个好朋友,学生纷纷出主意,有的说再剪一只放在一起,有的特别热心说多剪几只让她们开心做游戏。教师将手中的纸对折,剪出同样大小的兔子,打开便是一对。再将同样一张纸折多次,便剪出了一串,学生在惊喜中会认真观察和思考:一对小兔是怎么剪的,折纸有什么学问?此时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折一折、剪一剪,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对称式的剪纸方法,同时自由式和花边式的图案也是有趣味的教学内容。教师只需在教学中适时地启发和指导,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剪纸技法。
二、收放自如,建立“有序”的课堂秩序
课堂教学的和谐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良好的
情绪会使一个人的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与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难免会出现矛盾。如教学中,教师一旦出示新的作品,请学生思考其剪纸技法时,学生立刻会积极参与讨论,这时可能会出现各抒己见,争执不休的情况,在实践创作中,还有可能会出现自由结对讨论合作的情形。剪纸艺术需要创新,需要张扬个性,这就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于课堂上的“有序”与“无序”要做到适当地调控,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让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作品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十分有利。
三、指导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剪纸教学中不可缺
少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在交流讨论中说出作品中的剪纸符号和结构元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学习对比四瓣形折叠法和五瓣形折叠法剪纸《桃》,让学生观察思考采用不同的折法剪纸的效果有何不同;同样是剪纸《小羊》,在身体部位分别采用花瓣形和月牙形的剪纸符号,让学生说一说美的感受又有什么差别;出示阳剪《蝶》,引导学生观察线与线之间是如何灵活连接的;出示阴剪《雀》,指导观察羽毛部分怎样用水滴形,柳叶形,锯齿形等剪纸符号有机组合的。在观察和对比中增强学生对剪纸结构和符号的视觉敏感,以达到创作时实现剪纸内容的丰富与精致。
四、浇灌“新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剪纸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会剪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1.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并积极尝试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如教学剪纸《百花争艳》,教师描述春天的美景,用童话般的故事形式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问学生愿化作花园中的什么花,有学生说琼花、迎春花、桃花,有的说愿化作蝴蝶、小鸟,花园里才热闹。教师用投影的方式出示各种鲜花嫩草和蝶蜂飞鸟,学生参考图片资料任意运用剪纸符号剪制,都想用最精美的作品为花园添彩。最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组合粘贴,汇聚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百花图》,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2.归类技法,同中求异。在剪纸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剪纸的规律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学生需要欣赏和临摹很多传统剪纸作品,如有表现花卉的《和和美美》、《金秋菊香》等,有表现鸟禽 的《喜鹊鸣春》、《雄鸡高唱》,以及十二生肖,红双喜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将同一系列剪法的事物归类集中,探寻相同的折叠规律,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规律和技法后,可以自主设计创作同题材的剪纸,如在传统荷花剪法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的想象自由地表现荷花的花、叶、茎、藕的构图布局和连接要点,并对他们的创意及时给予肯定,通过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创作的实践活动能激发他们感受美、创作美的情趣。
3.融入童趣,剪出新意。剪纸的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剪纸内容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都可以用剪纸形式表现。小学生的心灵世界丰富多彩,对任何美的事物都能表现出他们的喜爱。教师将他们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进行归类,如水果类、卡通人物类、服装类、玩具类等都可以用剪纸形
式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水果十分感兴趣,教师让学生大胆地剪出各自喜爱的水果,单个的水果易于表现,学生很快就能剪出形象逼真的桃、梨、苹果、香蕉等,教师此时因势利导,请学生在一张大纸上将水果组合拼装成盘,学生在创作时势必要考虑水果的摆放和阴剪、阳剪技法的穿插。同时,卡通人物也是学生钟爱的剪纸内容,可以将服装的创作融合到卡通人物的表现中,如给白雪公主设计几款漂亮的连衣裙,学生会将花卉图案灵活运用于服饰创作中,学生对于类似的尝试实践兴致盎然。此外,抽象符号也是学生喜爱尝试的形式,将十字形、锯齿形、螺纹形等剪纸符号随意组合穿插,用多瓣折叠的方式能剪出很多极具现代感的作品。
总之,剪纸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用灵活的双手剪出美好愿景的同时也促进了身心的和谐发展,使他们在美的境界中逐渐成长为具有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
(编辑:杨迪)
第三篇:让民间美术走进中学课堂
让地方民间美术走进中学课堂
课题研究方案
东海外国语学校
彭华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 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要积极开发地方美术(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缩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其次,民间美术的特点,可以完善美术课程内容,使乡村美术教育接“地气”。
一切艺术形式都起源于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美术也不例外。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的老祖宗。起源于史前的原始美术虽然不能称之为“民间美术”,但她却是真正的“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以后的“宫廷美术”、“宗教美术”、“文人美术”,都是从“生产者的艺术”中派生、演变而成的。
民间美术品种繁多,领域广阔,但凡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玩的每一个方面都能见到她的踪迹。民间美术的民族风格特别强烈,各个兄弟民族,各地区的地方特色,无不归属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共性之中。那些炎黄子孙所特有的意识和审美,无不渗透在每一件作品之中。几千年的民族传统,又一贯地延续在每一段历史时期的作品里,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中国民间美术正是以她那独特的民族风格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放射着独特的异彩。
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同行们比较轻视、甚者是蔑视民间美术的教学内容,认为这是下里巴人的东西,不值得下功夫研究和教学。这主要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之类的传统偏见。他们认为民间美术只要让学生知道一点就可以了,还是该把教学重点放在点、线、面,素描,水彩,油画,水墨画等所谓的“阳春白雪”高雅艺术的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
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装饰件、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另外,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有更多的喜庆感觉。
民间美术的服务对象既有自作、自用、娱乐的,又有通过馈赠、交换、买卖的形式,服务于全国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村和城乡劳动者。在古代,同时还波及宫廷、宗教和人文美术领域。民间美术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家乡水,家乡情,家乡之物人人亲。芳香扑鼻的泥土气息,既是眷恋家乡,热爱祖国的诱惑济,又是
体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心理素质、生活习俗、意识信仰、审美理想相异性的见证物。为研究民族、民俗、历史、宗教、心理、审美等学科提供了生动全面的形象资料。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无比的丰富。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们学习民间美术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二)所要解决的问题
1、民间美术教学内容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2、理清民间美术与中学美术教学的关系。
3、挖掘中学美术与民间美术之间相关因素。
4、探索民间美术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5、寻找出哪些教学活动能给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最大,最有效。
6、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研究案例。
三、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受教者的接受潜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其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潜能,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
2、新课标目标的确立。
新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美术情感态度养成目标是其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
3、民间美术教学的研究理论的学术文章: 吴静芳的《传统美与现代工业设计》 李绵璐的《谈民族民间美术》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找出并分析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有关民间美术的教学因素,从强调基础知识到深度和广度的推广和学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健康情趣,塑造健全人格。
2、探索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民间美术的教学的方法,探讨民间美术在整个中学美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价值。
3、通过本课题的演绎,可以丰富美术教育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结合我校所拥有的特殊施教群体的资源优势(我校在校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民间美术的发源地农村地区的孩子),同时根据教育哲学、教学理论和美术教育目标,从中筛选出具有教育价值和美术教学意义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系统研究,安排有效的实施原则进行规划。根据以上情况,经过先期调查和梳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共分为17个点进行。
1、东海地方民间美术寻源。
2、灿烂的东海古文明之光
3、鲁兰古城的秦砖汉瓦
4、温泉汉墓的尺牍
5、苏北鲁南的民间陶艺
6、喜庆节日里的对联与剪纸
7、烧满龙的彩色面塑
8、巧夺天工的石雕艺术
9、柳编工艺
10、水晶的艺术
11、放飞飞天的梦想——扎风筝
12、古老又年轻的农民画
13、土味十足的乡村社戏脸谱
14、秸秆贴画
15、栽在花盆里的艺术
16、中学民间美术课教材编写研究
17、美术特长生培养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东海外国语学校中学部各年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读书书目、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一)课题研究读书书目:
吴静芳的《传统美与现代工业设计》 李绵璐的《谈民族民间美术》
(二)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课题研究时间: 2014年1月到204年12月
2、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
(1)完成资料的收集、学习。(2)批准立项一个月内上传研究方案
(3)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4)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教学的进展情况。
(5)读完一本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专著,上传不少于一篇独立撰写的读书笔记。
(6)上传独立撰写的一篇课堂教学或教育案例分析。第二阶段: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
(1)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策略。
(2)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教学的进展情况。
(3)上传独立撰写的一篇课堂教学或教育案例分析
(4)最后一个月完成结题报告上传,并提出结题申请。
第四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努力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的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世界还给学生。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障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1、教学导入生活化。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学生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引起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
6、7的 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场景:马老师经常表扬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打扫卫生能干,昨天赵老师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照了一张相,请小朋友们数一数照片中有几个人在打扫教室。又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赵老师带来了很多种不同的物体,由于忙没来得及整理,请小朋友们根据不同的形状帮老师整理一下。只要 做个有心人,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就能把学生带入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整节课的学习热情始终是高涨的。
2、例题教学生活化。在这两个月下来,我发现当孩子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就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反之,孩子对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一点我觉得我还做得不够到位。例题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以在以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有个更深入的思考了。
3、练习设计生活化。教材中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但是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有些练习环节中做了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但是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能力脱节的现象。因此,我总是引导孩子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如:在教学《
6、7的认识》中,学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用基数很容易的就能够表示出来;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先后顺序,把序数也一一表示出来。譬如:我们家有6口人;在上次单元测试中,周耿平小朋友是我们班第一名,而我是第七名等等。
2、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我们把孩子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或许孩子对模糊的知识会更直观化、系统化、形象化。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孩子自己找找生活中的这些立体图形,电冰箱是长方体的,篮球是球形的,钢笔墨水盒是正方体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我们数学教师可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一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孩子们从数学课堂中走了出来,走入了社会,走向了大自然.
第五篇:让阅读走进课堂
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语文或者英语文科类的科目才有阅读,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改革,发现数学课堂也越来越离不开阅读。数学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语言和工具,只不过这种语言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有所不同,它具有很强的严密性与逻辑性。那么既然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学习就离不开阅读,就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去理解它。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一类学生,他们的计算能力很强,可是一旦涉及到应用题就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有的学生连题目的意思都没有看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会有很多种,可是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阅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阅读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的要求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计算,应用题也越来越涉及到当今的一些热点,如果学生平时不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不关注这些,那么遇到相关题目就很难去把握题目的意思就会出现不知所云的现象。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要求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课后练的以识记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提升了数学阅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数学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只有在数学阅读之后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数学意识,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是数学学习的先导和深化。为了配合新教改,改进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我认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二、当今中学的阅读现状
通过大量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非常少。平常上课只有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里大多数都是听教师,自己阅读的很少。而中学数学语言高度简练,术语多,逻辑性强,概括程度高,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刻化,因此,它的阅读就必须要反复推敲,仔细分析,才能弄清内容的含义,才能发现一些隐藏的有用信息,如果学生只是听老师单纯的讲解,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知识的浮现,时间长了也较容易遗忘,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才能对知识把握的比较好,才能更好的应用。其次,学生对数学的阅读没有一个科学的指导,在平时的作业与考试中会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是因为题目看错或没有看懂而失分,从这里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在审题上都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阅读训练,不善阅读,或对阅读不重视,造成学生对数学理解、数学感悟和数学发现能力低下。另一个调查问题也揭示了同样的问题:即数学问题不会做,去问老师,老师也没有直接讲,却反问题意,已知什么,所求什么,已知和所求之间有什么联系,或进一步将已知所求强调一下,就会有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可见学生审题根本不清。
三、阅读的策略
数学与语文一样,它的阅读同样不可忽视,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数学的阅读品质呢?
(一)重视数学教学课本的阅读
初中阶段的阅读是离不开课本的,课本是一切的基础。学生必须理解课本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学符号,每一个公式,图表的含义。通常我们教师都会让学生预习第二天的课,但很少有人会去认真的检验学生到底有没有完成预习的任务,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课本的生疏,理解能力越来越差,当碰到具体问题时也不能及时的从题目中得出已知的信息,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会出现厌学的现象。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在上课的过程中拿出一些时间安排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本,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阅读课本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对课本的概念,图形的理解,对一些定理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够熟练掌握。还有对例题的阅读,自己可以根据阅读的情况先自己解题,看能否用自己所自学到的知识解答出题目。如不能,可以通过课本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找出原因,找出在阅读上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怎样的改进。
(二)重视笔记
我们都知道学生通常都会有一本厚厚的语文与英语笔记,满满的写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但很少有学生主动去记有关数学的内容。大多数教师也不强迫学生去做这样的笔记。那么数学需不需要笔记呢?我认为是需要的笔记是对付遗忘的有力武器,是积累认知经验,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一般数学笔记有两种形式:一是我们常见的对于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知识所做的记录,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积累知识,并且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而且方便以后的复习。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所说的习题集,我们可以把平常我们碰到的难题,做错的题集中到一个本子上,这样在以后的复习中不仅有针对性,也节约了学生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重视数学读物
数学阅读不能局限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它也要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课外时间。一部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上许多数学家都曾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些优秀数学书籍的重要影响,不仅从中得到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熏陶,而且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心得体会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同,那么对一些问题的感受也就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共同阅读,通过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交流阅读心得、分工动手操作、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正确引导鼓励他们勇于合作交流,为他们创作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平台。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加了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为以后的学习创作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三、数学阅读的意义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传统的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指导相结合,而有效地个别学习指导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研究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强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将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形成一种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风气,同时有利于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拓展教师的视野及知识结构。
总之,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是人生必然的经历,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活动共通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其数学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阅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给学生的阅读情况多做一些了解,多做一些指导,他们的阅读能力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与数学兴趣。
参考文献:
吴静 数学也需要阅读 冯国良 中学数学阅读教学之我见 温晓亮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王道生
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