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准确数和近似数教学案例
“准确数和近似数”教学案例
案例描述
像往常一样,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做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要求完成以下内容:
分组:(1)班上男女生人数;
(2)全年级人数;
(3)数学课本的厚度;
(4)中国的人口数量;(5)圆周率。
要求每个小组迅速地分工、合作完成上述内容,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同学们迅速地进行工作,不一会儿就结束了。我注意到有个别同学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就开始问:“完成了?哪组先说?”立刻有学生举手。我示意他站起来说:“我们班男生有30人,女生26人;全年级约460人;课本厚度为1厘米;中国人口数量约为12亿;圆周率约为3.14。”我问道:“大家认为他说得是否正确?”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他说得基本正确,但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各组的结论基本相同。
“大家说得都很好。有需要提出的问题吗?”“那为什么会有不同呢?”“问题提得很好,谁来解答?”“我想,可能是计算的问题。”
“非常好,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得到一些精确的、与事实完全相符的数,我们称之为准确数;但在某些情况下得到一些与事实不完全相符但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我们称之为近似数。谁能说出上述数中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为什么?”
“我们班上男生30人,女生26人是准确数;全年级人数约为460人是近似数;数学课本的厚度为1厘米是近似数;中国人口数量约为12 亿是近似数;圆周率约为3.14是近似数。”
“很好。谁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近似数和准确数的例子?” “教室有56张桌子,56张椅子,这些是准确数。” “我的身高是1.57米,这是近似数” “我们学校有920人,这是近似数。” „„
“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好。主要的问题是:怎样才才算作近似数?” 我给出了近似数的意义:我们说与实际有偏差但比较接近实际的数,我们称之为近似数。即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数称之为近似数。同学们似乎有些怀疑。我就接着说:“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数,就有近似程度的问题。比如说: 圆周率取整数,就约等于3,精确到个位; 圆周率取一位小数,则约等于3.1,精确到十分位; 圆周率取两位小数,则约等于3.14,精确到百分位; „„
然后,我又向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1.8和1.80的近似程度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因为1.8精确到十分位,1.80精确到百分位,”
“谁知道什么样的数四舍五入为1.8,什么样的数四舍五入为.1.80吗?” 同学们讨论了很久,后来有一位同学说出:“应该是1.75到1.85之间的数四舍五入为1.8,1.795到1.805之间的数四舍五入为1.80。
“很好,这说明1.8和1.80的精确度不一样的。1.80的精确度更高。” 下面我又介绍有效数字的概念: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字的有效数字。
例:1.8有——个有效数字,各为————。
1.80有——个有效数字,各为————。1.800有——个有效数字,各为————。1.08有——个有效数字,各为————。0.008有——个有效数字,各为————。
学生的回答非常好。于是大家一起分组探讨了有关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问题。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反映看似相当不错。
„„
“老师,我们1.2万、1.26*10 4这些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1.2万精确到十分位,有2个有效数字1.26*104精确到百分位,有3个有效数字。另一种意见认为1.2万精确到千位,有2个有效数字,1.26*104精确到百位,有3个有效数字。” “其他组的观点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各自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这两例的精确度问题。
“好,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很好。我们知道通过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的数称之为近似数,即四舍五入到哪一位,我们就说精确到哪一位。这一点,大家同意吗?” “同意。”
“刚才两例的主要问题是后面带有单位,1.2万中最末一个有效数字2实际落在千位上,应该是精确到千位,同样1.26*104中的最末一个有效数字6落在百位上,应该是精确到百位。明白吗?” “明白了。” 我有些不放心,又举了一例:“把84960取近似值,要求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等于850。”
我马上说道:“84960=850吗?如果这样也成立,我给你们850元钱,你们还给我84960元钱,好吗?”
学生们都笑了。我接着说:“这显然是不成立的。那么应该怎样表示呢?” “应该为8.4960万或8.4960*104。” 随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堂练习。反思和分析
1.本堂课我在设计上不同于过去的讲解式、问答式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参与探讨的热情,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通过问题的争论与探讨,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课的开始,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再针对相关问题展开,进行了讨2.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引导的方式进行,并配以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尽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是我这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
3.本堂课力求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做些改变,让学生自己探索、讨论完成这个结果,在自己探索、讨论时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明白自己的意见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不正确,从而理解本堂课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我这节课的意图所在。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思维正确导航。
4.本堂课努力将一个纯数学的、甚至是枯燥的问题生活化、趣味化,尽量选取一些同学们熟悉的、真实的素材来说明问题。通过探讨交流,让学生知道近似数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以此培养学生用心去体验、观察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激发其学用数学的热情。这是我今后追求的目标。
5.本堂课存在的问题:(1)对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的原因以及使用近似数的意义没有课例中讲述清楚;(2)对于一个近似数的准确值范围没有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还未能理解其意义;(3)学生对形如1.2万、1.26*104的近似程度的理解及有效数字的计算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4)对84960取三个有效数字的理解应该在课后加以适当的练习来巩固。另外,如何在学习探究活动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使其得到发展,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也是今后教学值得注意的问题。论和解答。这是我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第二篇:近似数教学案例
在“讨论”中提高思维,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近似数》教学案例 前川一小
肖建芳
学生数感、数概念的形成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思想,是学生学习数的知识的灵魂,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本文在学校课题组的研究指导下,就《近似数》从学习内容、学生、教学活动三个方面对近似数概念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学习内容
《近似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7页的内容,也是“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小节最后一课时的内容,其学习内容主要是近似数的认识和理解,区分准确数和近似数,取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⒈本节课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情况中提供数据,通过不同数据的比较,从而体验数学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步感知近似数。
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数据资源对近似数的多种表述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近似数的特点,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蕴含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通过取近似数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既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近似数的特点,又能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体会取近似数方法的多样化,并将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拓展。
通过学习生活、身边中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比较、推理和猜测等思维能力。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又可以使学生在面对较复杂的问题时学会判断、学会选择。逐步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意识。
⒉本节课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近似数是学生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一内容的教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节课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似数的开始,为以后的估算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本节课让学生在分析数据中体验近似数,找近似数的特点,并会取近似数。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情境中,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理解近似数与会取近似数也是后面进行估算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必须掌握的。因此,本节课是学好估算的必要基础。
⒊本节课与前、后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已经学习过简单数的估数,以及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学生基本能理解“大约”、“左右”、“大概”等词的意思,并且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数的组成。这些知识构成了本节课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现实生活情境为背景,提供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一年级学习的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等描述数的关系的用语也是本节课学习的
基础,让学生逐渐认识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接触过估算,知道把100以内的数看作是整十数来估算比较方便。到了本节课,教材依然没有给出四舍五入的方法,只要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
十、整百、整千数都可以,让学生学会取近似数方法的多样化。
本内容也是学习本学期后面单元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估算》,以及三年级《估算》和四、五年级学习的《积的近似数》、《商的近似数》,等乘、除法估算知识及其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⒋本节课的教学内涵、相应的知识技能、所承载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首先要重视“概念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教学”。本节课中近似数的内涵以及相应的知识技能,所承载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从生活实际问题的产生到具体的理解,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的含义。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情况中提供数据,通过同一事件不同数据的比较,初步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提供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例如:班级人数、学校人数、我们身边的一些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判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来判断近似数的。在此基础上很好的让学生领悟了近似数的含义,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
利用比较、转化、猜测等数学思想方法,建立近似数的概念,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数感。本节课利用教材第77页的例题,既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又充分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掌握近似数的特点和作用。还通过把生活中熟悉的数据进行转化成近似数使学生掌握取近似数的方法。在学生理解和学会取近似数中通过猜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习习近平似数的价值,同时学生也进一步熟练了万以内数、估数的相应知识和技能,也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二、关于学生
1、学生对于该学习内容在知识及生活方面等方面的基础和经验。根据“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这些描述数的用语推理接近的数。知道把100以内的数看作是整十数。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存在的困难。
学生的估数经历少,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不熟悉,近似数比较抽象。理解近似数的特点和作用。
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知道一个数的近似数并不是唯一的。
3、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分析与思考。
近似数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历得较少,学生比较习惯于精确计算,估计意识较为薄弱,往往认为“取近似数的结果是不正确的”,从而排斥取近似数,不愿用取近似数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意义一定要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
取近似数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困难。因为取近似数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所以学生就容易糊涂。对于较大的数,学生比较难理解“接近”的程度,比如说:2019,有少数学生一般估成2020,或2010;根本没有想到2000。要掌握这一点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要想估计一个整体,可以先估出其中的一小部分,然后再推想整体的数量。即估计要有依据,要讲究估计的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估计的准确一些。
三、关于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概念的要求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提出了“降低一些概念过分‘形式化’的要求”。指出“改进数学概念教学,强调通过实际情景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本节课结合本课题的研究从研读教材、学情分析两个层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1、让数学在人文环境中滋养,扩展数的认识。
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关注学生的情感也是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通过“2012年武汉市交通事故发生2810起”这一条信息来顺势进行安全教育,一句“多么惊人的数字啊,一年就有2810起交通事故,所以我们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时时刻刻注意交通安全。” “安全教育”的人文熏陶原来也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中悄然完成。情在学之中,学更有情。也就在此时,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数学在生活舞台中发挥应用,感知近似数。
数学是客观的。因为数学里没有优美的故事,少有动人的情节,也没有美妙的音乐和绚丽的色彩。数学惟有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融合,才会绽放生命的活力。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真实魅力。本堂课中,我先让学生介绍我们学校,进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学生身边的数据:学校的班级数、学生数、教师数。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进行比较、学习,初步感知近似数。接着出示一系列的非常接近我们学生生活的数据:武汉大桥全长1670米,2012年武汉市交通事故2180起等等,让学生在分析信息中体验近似数。整个学习过程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做到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只有学生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被真正激发。
3、让教学在活动的情景中生成,体验近似数。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这节“近似数”教学内容是非常简单的,那么如何把简单、静态的知识处理成生动、丰富的内容呢?并且如何让学生经历感知和体验近似数的特点、优点呢?在本堂课中,我是以活动为主线贯穿始终,不管是课前的调查,课始的介绍,还是课中的比较、判别、数据互换及课尾的当导购员等,都把静态的过程演变成了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写、动口说。整个知识要点就是通过两个核心问题:“比一比,两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与“观察,这些近似数有什么特点和优点?”的探索,在学生的观察、比较、交
流的活动中建构。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习气氛,体现了“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
4、在猜测、比较、转化的数学思维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良好的数感使人眼中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是建立明确数的概念和有效进行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数感的形成来自于丰富而现实的生活背景。教材例8的内容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具有理解近似数意义的作用。首先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然后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猜测,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再通过比较1500和1506两数,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最后在取9992这个数的近似数时掌握取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唯一的。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5、在实际运用中,设计练习活动深化近似数。
对于数学课来讲,练习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基于校研究的课题在本节课上我设计了注意质量而“精”,练习形式多样化而“活”的练习。
⒈教材第77页的“做一做”。
这一题是让学生运用近似数的意义进一步熟练取近似数,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取近似数“整百”,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数整百、整千都可以。进一步体会取一个数的近似数并不是唯一的。
2、教材第80页的第9题。
本题继续让学生在具体现实情境中通过交流深化近似数,同时运用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数感。
3、第3题,呈现商品,让学生运用近似数介绍商品价格。
师:一位阿姨在应聘导购员,公司要求她给顾客介绍这些电器的价格,你能帮帮她吗? 松下电视机
海尔冰箱
美的空调
9088元
2998元
5238元
本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鼓励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学生可以用近似数来介绍,也可以用准确数来介绍,目的是既让学生感觉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又能让学生对近似数和准确数有更深层次的体验。充分体现“来原于生活,还原于生活”的原则。
《近似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本案例仅从我校研究课题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如何进行概念教学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努力达成:用好生活数学材料和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思维,发展学生数感。
第三篇:近似数教学反思
《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卢龙镇张毛庄小学
马国尧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把不是整万或整亿得数改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教学重难点,即: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这些要求的含义;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反思内容: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掌握较好,基本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然而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不乐观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以前学生学过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今天所学的是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不知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该如何处理。
第二:前面刚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往往把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相混淆,错把改写当成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针对以上情况,解决办法:一方面给学生讲清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写是移动小数点,其实前者也是移动小数点,只不过运用了我们后面所学的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点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讲清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求近似数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数,所以求的是一个数的近似数;而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加一个单位就可以,没有大小的改变数的大小;第三,多讲多练,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自悟。
第四篇:近似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生活实际判断哪些数是精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
2、能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重点:
理解“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合理性,并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流程:
一、观看2009年国庆阅兵视频导入新课。
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老师接着学生的话题说:不仅如此,这盛大的阅兵活动中还蕴涵着一些数学信息。
二、认识精确数与近似数。
1、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分类
2、理解精确数与近似数,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理解“四舍五入”法。
1、学生猜想: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而报道称近2万平方米,这合理吗?
2、结合数线图理解18000平方米近似成2万平方米的合理性。认识约等号及它的读法。
3、将1万与2万之间的10500、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8000、19000近似成整万数,理解“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合理性。知道近似成整万数也叫四舍五入到万位,此时关键要看第千位。
4、结合上面求近似数的过程,理解“四舍五入”法。
四、尝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小组合作学习: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而报道说“约20万人”,这个20万是怎么得到的?(提前发放《合作学习小研究》)
2、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老师适时点拨。
3、小结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应注意的问题。
4、将233482四舍五入到其它数位。
五、达标测评。
1、课本试一试第1题。
2、课本试一试第3题。
3、下面的□里可以填哪些数?
□499≈8000
()3□5123≈370000
()74□1032≈7500000
()8□96572≈8000000
()54□78≈50000
()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如果给这节课起一个题目的话该叫什么?
第五篇:《近似数》教学设计
《近似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教学重难点】 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学生学具,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课件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
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 0000=500万
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
6.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2页“试一试”1题,师巡视。
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1.导入: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华光小学约有2200名学生。全国小学生人数约1亿3000万,这里的2200只是一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市人口约1400万,全国人口总数约13亿,这里的1400万,13亿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复习:
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11页内容。
①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定四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②集本订正,然后分组议一议: ⑴在省略148264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⑵在求近似数时,148264的千位上的数不满5,应该怎么办? ⑶求出的近似数为什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等号”?
三、指导学生完成12页试一试习题。板书设计:近似数
148264≈148260(四舍五入到十位)148264≈148300(四舍五入到百位)148264≈148000(四舍五入到千位)148264≈150000(四舍五入到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