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东大赛课——寓言两则教学实录
寓言两则教学实录
执 教 者:黑龙江
于东
整 理 者: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秀英
上课时间:2014年10月 日 生:老师您好!师:好,请坐。
师:这篇小短文,和老师学写课题。大家同学呢,今天预习中很正常,学学小小主持人。师:读一下——
生齐读课题:纪昌学射 师:这则寓言到底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把书翻开,自由地读一读,把声音放开。生全体:自由读课文。师:都读完了? 生:读完了。师:这则寓言你又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来,你来—— 生1:勤学苦练才会有收获。
师:他说勤学苦练才能有收获。谁还有同样的看法?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勤学苦练的?来,最后一个女同学你来说说。
生2:我是这样体会“勤学苦练”的:就是别人说的话你每天都在坚持地练,以后就会成为那样的人。师:哦,谁还从文章当中的语句中体会到的?读一读让我们感受感受。生3:勤学苦练的意思是说,人非常地……一件事。师:那你知道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能读读吗?
生3读:“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好。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他的“勤学苦练”?
生4:我从这些地方感受到他勤学苦练:“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能练到这样的水平吗?想象我之前的提问和困惑,来,你来说——
生5:“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shī)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师:是嘛,你看看,抓住了这样的语句你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你们也把它写在作文纸上,好吗? 生齐答:好。师:谁还从这个故事中读出了不一样的道理,来说说。
生1: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就是他在练习把东西看的很大的时候,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这个分句写了他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都坚持练习。
师:说得好,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就是说明什么?
生2:说明他坚持不懈。师:大声说。
生2重复大声说:说明他坚持不懈。师:对吗? 生齐答:对。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有同样的感受?
生3:飞卫让他回家练习,睁大眼睛注视着东西,然后他两年就练成了本领,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zhá)一下。(学生说话磕磕巴巴)
师:眨(zhǎ)一下。生3:眨(zhǎ)一下。师:练了几年? 生齐答:两年。
师:第一次练的是两年,第二次练的是:告诉你们一个数字,其实是三年。用刚才那句话,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获。又发现一个道理,把它记在作文纸上。学生记录。
师:同学们,有没有感觉怪怪的,课前交流时,每个寓言你们只说出了一个道理,这儿怎么读出俩来?怎么回事?
生1:因为他想要成功的话要勤学苦练,也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师:听清楚他的观点没?也就是说纪昌成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品质。看来我们所悟出的道理正是纪昌成功的—— 师生齐说:原因。
师:那读出两个道理来,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纪昌成功有了这个两个道理就够了,纪昌成功还有没有其他理由?如果再看书,你肯定能发现。不急着说,给同学们点儿时间,默读课文,换一种颜色的笔,把你的新发现记到书旁。看谁还能发现他成功的其他原因?一会交流。
学生读书,勾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谁又发现纪昌成功的其他原因?
生1:第一段说他很喜欢学箭。师: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1:他很“想学箭,就向能手飞卫去请教。” 师:谁听出他的观点了?哟,看来同学们没有听清,再给你一点儿时间,你再说一遍,他成功的原因是——?
生1:他成功的原因是:他“想学箭,就去找能手飞卫请教。” 师:谁听出他的观点了?来说说,你来说—— 生2:她喜欢学箭。师:是不是啊? 生齐答:是。
师:同学们,恭喜你们!又发现一个成功的秘密,但是用“喜欢”这个词儿好像程度不够,成为一个射箭能手是他的——
大家先说。生七嘴八舌:梦想…… 师:大声说。生:梦想
师:还是他的—— 说。生:爱好。师:是的。
生:还是他的爱好。师:这样,对不对?你看,又发现一个成功的原因。有梦想,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师:其实在刚才这个同学的观点里,你还能明白一个道理。谁最用心啊?这个同学来说。
生: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还是用一句名言来表示。师:什么?说——
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师:是的,你的观点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勤学苦练,他的观点里还有一个,你自己读这一段中的这句话,你也能像他一样发现。来,说。
生:我发现了,“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了起来”,这句话说明了纪昌他听了飞卫的话马上就行动起来。
师:哦,他说的“听飞卫的话”,这是一个能……的老师吗?哦,从哪儿看出来的?大声说。生:因为他成名心切,所以射箭能手说的话他总是会听的。
师: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师:他关心到一个词——“射箭能手”,圈出来。“能手”两个字,一个成功的原因也差了那么多。我们把教师中的能手称为名师,所以要想成功还得—— 生:努力。
师:谁?找谁?还要找—— 生;名师。
师:对,你看,有名师的指点你就能就少走弯,更快地达到成功的彼岸。拿起笔…… 师:谁还能汇报他成功的其他原因? 生:要加强练习。
师:对,我们已经说过了,这叫坚持不懈。对了,还有新的吗?你来说。
生:他做一件事都聚精会神。
师:哦,那我们就说勤奋刻苦,也说过了。看来,没发现,是吗?再给您一个机会,你来说说。生:我从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和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说明他……喜欢射箭。
师:对,用我们刚才那句话就是有梦想。哟,要想发现更多的成功的原因,我们还得去看看这师傅怎么个教法?给你们点时间,你读读飞卫师傅的话,看你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师:来,谁又有发现?你看,读了语言文字你的发现多了。来这个机会让给你。男生说。生:飞卫的指导要求很高。师:哦,他指导他干什么? 生:指导他射箭。师:是吗?再读读。
生:师傅让他下功夫练眼力。师:你再说说,干什么?
生重复:师傅让他下功夫练眼力。师:是吗? 生:是。
师:你是来学射箭的,让你练眼力,练眼力有这么个练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练眼力,如果不练眼力话,射箭的话,如果敌人来了,射箭不练眼力的话,很容易……没有,不能瞄准目标。
师:对,不能瞄准。还有吗?
生:还有就是,如果不练习眼力,比如说看目标的时候,你就不能射到那个中心。
师:哦,如果练好了飞行夺目超准的眼睛,那就能把小的东西干嘛? 生:就是……就是……
师:看来还要想想才能明白,再给大家一点时间。你说。
生:就是如果很远的猎物,看不到,那他就可以射到它。师:是吗? 生:是。
师:百步穿杨,那样才能够想射哪儿就射哪儿,你这回发现又他成功在什么地方了吗?
生:飞卫教他学,练了两年的眼力,还是不满意,又练了三年的眼力,一共练了五年的眼力。飞卫才满意了,才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师:是吗?也就是说练眼力很重要,那你发现了没有?这练眼力和射箭是什么关系?练眼力是学习射箭的—— 谁说的,大点声儿。生:关键。
师:还有个词儿? 生:基本功。师:听清楚了吗? 生齐说:听清楚了。师:听清楚了。通过读书,你又发现了成功的秘密。快记下来:要想成功,还得练好基本功。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读书,发现了纪昌成功的这么多原因,每一个成功的原因都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来看,第一遍读书明白了这条道理,第二遍读书又明白了这么个道理,如果再读,还有吗? 生齐说:有。
师:这基于时间没有了,你们还得在课下接着读,接着考虑,相信你对纪昌成功还会有更深的了解,还能明白更多的道理。我们下面来学学这个寓言中的语言,给你点儿时间,请你快速地浏览这篇课文,看看哪些语言写得特别生动,特别形象,让你读起来都有些不可思议。拿起笔来,把它画下来。师:好,谁愿意读一读以下的对句,来,这位同学,读一读。
生:“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最后,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练到后来——”再读读。
生:“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好,请坐,你看这个句子到底好在哪儿? 生:我觉得他写的好,是因为它是个很夸张的比喻。师:就让我们感受到纪昌练得效果好,是吧?哦,你还想说。
生:就是“有人用针……” 师:哦,你还想用这个句子是吗?而你看看这个句子好像没有读完整,你再看看!哎,从这儿开始,哎,对!读读吧。生: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师:哦,这个字那么好在哪儿啊? 生:他说的特别夸张。
师:那就感觉到纪昌的练习水平…… 生:特别高。师:技艺高超。
生:他学习的成果来衬托他的学习努力.师:说的好,你看,当我们理解了文章内容,再看看这个句子你们体会就深刻了,你看,如果我把后面的去掉,你们再看看。
生:“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后面去掉你读起来还有那种感觉吗? 生:没有了。
师:噢,就这样……自己读一读。
众生齐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读到后面就是了,你再读,就是……
众生齐读: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噢,谁来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你来。生:“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噢,听出惊叹了,谁再来读?
生:“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听出佩服了,给你们一点儿时间,你们自己在那练读一下。
全班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后面那个句子,再读,再想读。
全班读:“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佩服他吧!生:佩服。
师:你看看,刚才我们发现了描写学习效果句子,这篇文章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还有很多,你看,于老师就积累了,一起读。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师:类似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还有很多,你能找到吗?
生:能!
师:你快点换一种颜色的笔把它圈出来。
谁出来,读给大家听。生:取得了那样大的进步。师:没错,还有吗? 生:还有“你就要成功”。师:非常正确。
生:还有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是的,还有哪些让我们能感受到的句子。生: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师:前面再加两个字“成了”。
生:“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来看屏幕,一起接着读。
起。
生:“学得差不多了,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又或者这样读,“成了什么的能手”?
生纷纷说:“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成了射箭高手。”)师:再仔细看这些短语,它在表达效果上有不同的,你看看哪个短语表达的学习效果最好? 生:我觉得“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表现了学习效果很好的。
师:其他同学呢?
生:“练得相当到家了”效果很好。师:是的。
生:还有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师:嗯,最厉害的是,成了…… 生:“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对,一起来读。
生:“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接着……
生:“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再看剩下的,哪个是表示学习效果比较好? 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师:噢,“好像——”再体会体会。生:“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师:“感到”
生: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师:来一起读。“对——” 生: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
师:一起读。31.41 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学的差不多了。
师:我们积累的还不错,如果你能用一用,你就是了不起的语言运用能手。自己试试看,来。
谁想到了,来,戴眼镜的那个女同学,来说,其他同学听听,看她说的对不对? 生:“取得了不小的成……”
师:咦,把下面的句子从头开始读。“二年级——” 生:“二年级我参加了……”可以到前面来吗? 师:啊?什么?可以可以,过来吧。看来你刚才看不清,那这回你到前面肯定能看清后面的内容,她如果说的对,咱们给她掌声,好不好? 生:好。
师:喔,你说下面的。哦,那没事儿,你自己决定。谁能?你来。
生1:“二年级——” 师:大声说。
生1:“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学得差不多。” 师:刚参加几次活动就学得差不多了?你觉得呢? 生2:“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一个错不要紧,你可以接着说。
生1:“又练习了一段时间,我学得差不多了。” 师:练习了一段时间,又学得差不多了。还有什么想法,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我觉得应该改成“练习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你们觉得呢? 生:嗯,很好。师:接着说。生1:“两年,就这样,两年过去了,我的书法——” 师:技。
生1:“技艺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嘛,你接着说。
生1:“就是爱好书法的爷爷也赞叹不已,老师高兴得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就要成功了!‟” 师:对吗? 生:对。师:好的。
生1:“后来我成了——书法的——书法的能手。” 师:掌声送给他。掌声起
师:回答得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看,对于积累词语宝宝,能够让你比较词语的细微差别,你的运用、你的表达就会更加准确,给自己掌声吧。掌声起 师:文章还有一类表示“看”的短语。大家一起来读。一起读。
生:“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不会眨一下、睁大眼睛、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着。” 师:快点将两类短语积累下来好吗? 生:好。
师:本篇课文当中有两个要求会认的字,不许看,看谁在读寓言过程中认识第一个?会读的请读。生:妻子。
师:那个生字? 生:妻子。
师:不够大声,再读一遍 生:“妻子”。
师:好,第二个。生:“虱子”。
师:换个词你还认识吗?你看。生:“视虱如轮”。师:文章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找到的同学快读。
大家读:“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这就是—— 生:“视虱如轮”。
师:本课还有三个要求会写的字,第一个,我们二年级就学过“歌唱”的“唱”,那就唱个更好,大家都会吧? 生:会。
师:第二个,妻子的“妻”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来说。
生:它的一竖不要出头。师:对吧? 生:对。
师:注意一竖的收笔。最后一个字读什么? 生:刺cì。
师:这就有个故事了,你们看,左半部分,你知道念什么吗? 生试着读。师:也念cì。甲骨文是这样写的,你看,像不像带刺儿的植物? 生:像。师:哎,发展到金文是这样的,发展到小篆是这样,后来又发展成了我们学习的楷体,凡是用“朿”作形旁的字,都跟植物带刺儿有关。比如说我们常用的哪些字? 生:枣。
师:枣树的树上带刺儿吧?再比如说,荆棘的“棘”的时候。朿加上一个利刀就变成了左右结构的字,你注意观察,捺要变—— 生:点。
师:嗯,要谦让。这三个字要写得漂亮,那是有规律的,你们来看。多横多竖,要注意疏密匀称,别光看了,拿起笔来,选一个你觉得最难的写一写。师:注意头正、身直、脚放平,两臂张开,越写轻。注意女字的一横是最长的,要做到主笔书空。好的,你做到了笔画匀称。是的,“刺”的一点儿要注意谦让。
师:好,同学们坐好,今天我们学了纪昌学射,不断读书,不断……理解,同时我们又接了一个两类短语,是吧?寓言两则中还有一则叫《扁鹊治病》,注意不要只读出一个道理就满足了,如果你也能想第一篇读《纪昌学射》一样,不断读书,不断发现,你看这儿,你就会从治病的过程,病人对病的态度,病人对医生的态度,各方面得到很多提示,同样你也就会积累到与看病有关的短语。可以下去读,咱们下课。
第二篇:《伊索寓言》教学实录
《伊索寓言》第一教时实录 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孩子们好!师(板书:寓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知道什么叫寓言吗?
杨晓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冯纪香: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这个道理使我们得到启示,受到启发。师(板书:伊索):知道这个人吗?谁能介绍一个《伊索寓言》? 刘怡然:伊索是古希腊一个大寓言家,他被喻为故事大王。
刘凌峰:据说他是一个奴隶,特别聪明,在古希腊特别有名。写的寓言故事流传非常广泛。王 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把小动物都赋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邰金悦:《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则小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真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生读文)师:现在有把握认识这课的生字新词吗? 生:有!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的小游戏,我出示生词卡片,每组读两个词,如有一处读音有误,那该小组就会被扣除平时分的五分。要不要再看一看课后的生字? 生:不用!师:那我们就开始读词语活动了。(师出示词语分小组读,第三小组出现了两次失误,把“酸味”的“酸”读成平舌音,把“惊慌失措”中的“措”读成了翘舌音而被扣除十分。)师:范写“馋”、“?”,生书空。
师:我们把生字的读音巩固了一遍,相信你们现在有把握把文章读好了吧?我们找三位同学读这三则故事,每个同学读一则。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读音的正误,一边思考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指名读文)杜梦婷:刚才杨晓佳读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来了,狼来了!”读得很真切,感情表达很到位。杨晓佳:总的比我不如韩家盛读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点点,但我还得向他学习。他把故事的每个细节的朗读处理得很不错。冯纪香:我想给他们提个小小的建议。
师:可以,我先代他们三位谢谢你啊,你说吧。
冯纪香:刚才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失误或错误,没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师:你的这个建议真好!这不仅是对他们三位提出的建议,这也是老师对全班同学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做到“字字入目”,这样才能把书读正确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则小故事,读时把这几个“拦路虎”给消灭掉:“白费劲”、“无望”、“成熟”,开始吧。(生读文)师:指名读《狐狸和葡萄》第一节,这一段哪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范咏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这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师: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冯纪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刘道钰:它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石头不够高,它就又搬来一块。可两块石头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够,结果还是没有够到葡萄。
郑渊:把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周兴鹏: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张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狐狸在干什么? 生:绞尽脑汁想办法。师:但结果怎样? 生:没有够着。师:这就叫? 生:白费劲!师:狐狸绞尽脑汁想办法结果却白费劲。此时此刻,狐狸心里是怎么想呢!戚国灿:狐狸望着那挂满枝头的葡萄想:唉!今天我怎么这么倒霉啊!一个也吃不到嘴角。潘俊豪:累死了!今天真是白忙活!师:这就叫什么? 生:无望!师:你们真聪明!再动动你们的聪明脑,默读这则故事的一、三小节,思考这两小节中“成熟”一词的不同含义。生读文。
韩家盛:第一个“成熟”指的是食物生长到一定的时候长熟了。第二个意思我说不上来。(此时教室里很安静,没一个举手回答第二个成熟的意思)师:你们现在不敢举手,原因是你们现在思考的还不够? 生:成熟!师:是的,这就是第二个成熟的意思,它是“成熟”这个词的引申义。还可以举例说明? 冯纪香:妈妈说,我现在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不能穿太瘦的内裤。(同学们一片哗然。)师:你妈妈教育是对的,这就是成熟的引申义。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故事叙述出来吗? 冯纪香、杜梦婷叙述故事。
师:请用心读第二则故事,理解“惊慌失措”和“一贯”的意思。(生读文)潘俊豪:因为担心、紧张,乱了方寸。课文里指村民们担心放羊孩子的安危而紧张地不知拿什么好,跑去救他。
师:课文里不仅写到村民们的“惊慌失措”,还写到了谁的“惊慌失措”? 周兴路:还写到了放羊孩子的惊慌失措。
师:想象一下,放羊孩子是怎样惊慌失措的呢?
戚国灿:他一看狼真的来了,吓得连忙大喊大叫又大哭起来。杜豪:放羊的孩子吓坏了,一边到处躲避,一边叫声呼救。师:这就是? 生:惊慌失措。
师:这则故事最后一小节齐读一遍,思考“一贯”的意思。生齐读这节课文。李静:“一贯”就是“经常”。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则故事叙述出来吗? 刘妮、刘中娜叙述故事。
师:联系《狐狸和乌鸦》一课,默读《蝉和狐狸》,思考“圈套”、“戒心”的意思,并思考蝉和乌鸦的结局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读文。刘怡然:“圈套”在这里就是“计谋”的意思。董术艺:“戒心”是防备中计的心思。孙渝雯:“戒心”就是防备的意思。
刘凌峰:蝉和乌鸦的结局不同是因为乌鸦爱听甜言蜜语,而蝉却善于观察发现,所以蝉能识破狐狸的计谋,蝉救了自己。
师:蝉是如何识破狐狸的计谋的呢?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张晨:从“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这句话里看,蝉是从狐狸的粪便里看到同伴的翅膀便知道狐狸曾吃过它的同伴,所以狐狸一说甜言蜜语,蝉马上就知道狐狸是想骗自己,从这里它识破了狐狸的计谋。
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吗? 杜梦婷、韩家盛叙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三则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意思叙述出来,说明你们很了不起!课后希望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能很有感情地把这三则故事读好,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三则寓言的理解。继续读一读《伊索寓言》这本书,把你的心得体会,抄写下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来。下课!生:老师再见!师:孩子们再见!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伊索寓言》里的三则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生叙述故事)师:请对照插图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是具体描写这幅插图的? 生读文思考问题。生1:“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生2:“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 师:狐狸本来是“想尽和各种办法去够葡萄”,结果却没够到,心里本来是非常沮丧的,为什么还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呢?
生: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自己安慰自己,其实是自欺欺人。师:能带着你对这两段的理解读出狐狸的这种心情吗? 生练习感情读文。指名读。
生评:陈磊把狐狸“白费劲”后的“无望”心情读得很好,但狐狸说的那句自我安慰的话读得感情不够到位。
师:你听得真仔细,评得更精彩。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思考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这句话在课文里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生:上次我违反了纪律组长训我,我非常不服气,心想:“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个组长吗?”其实我心里一直想当个组长,甚至还有当班长的野心呢!生:有次老师夸刘怡然的画画得漂亮,还说刘怡然成了我们班的大画家了。我当时心里想:“不就是几幅画吗?有什么了不起?有还不愿画呢!”其实我对画画根本就一窍不通。
师:同学们都能直言不讳自己曾有过“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经历,那么学过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吗?请把你的感想写在课文的后面吧。(生写话)师: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吗? 生:听过!师:谁能来给大家说说《狼来了》的故事? 指名生叙述故事。
师:故事叙述的这么精彩,看来下面这则《牧童和狼》你都不用学了。(板书课题),默读这则故事,思考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村民们反应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们的样子他的两次的反应又是怎样的?(生默读课文)生:牧童喊“狼来了”是抱着游戏、玩笑的心态装出紧张的样子喊的,村民们“惊慌失措”赶来营救,可牧童的表现是非常得意的。
师:通过哪个词你读出了牧童的得意? 生:“哈哈大笑”。
师:牧童第二次叫喊呢?
生:牧童第二次叫喊“狼来了”是狼真的来了,这时他的心情非常紧张,而且是“惊慌失措”。而村民们被牧童骗怕了,以为他还是在恶作剧,所以村民们的表现是无动于衷的。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这两段?尤其要读出牧童喊两次“狼来了”前后不同的心态。指名读文。
生:我感觉韩家盛表情非常好,读牧童第二次喊“狼来了”把牧童的紧张求救的语气读得非常到位。师:你评的更到位,可以是一位评论家了。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生:在我很小的时候很爱喝饮料,于是爸爸就把我喝过的饮料瓶装上水,骗我说是饮料,我一喝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以后爸爸再给我哪怕真的是饮料我也不信他的了。
生:我两次日记没写,告诉老师说忘在家里了,老师就信了我。可当我把日记本交上后,老师发现我原来是拖拉作业没写,于是有一次,我的作业真的忘在家里了,可说什么老师就是不相信,还是罚我重写了。通过这次事件以后,我再也不敢说谎话了。
师:是呀!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如果一贯使用欺骗的手段对待别人,人们就会对你缺失了诚信。即使你说的是真话也没人能相信你的。
师:请认真读一读《蝉和狐狸》这则故事的第一小节,理解“圈套”一词的含义。
生自由读文。生:“圈套”指“计谋”。生:“圈套”指“阴谋诡计”。生:“圈套”指骗别人的手段。
师:请把这则故事一、二两小节边起来读一读,思考“圈套”在这一课中是什么意思。生:“圈套”是在这则故事里指的是狐狸想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它所用的计谋。师:他用的是什么计谋呢? 生:用甜言蜜语来打动蝉。
师:狐狸是怎么用甜言蜜语来打动蝉的呢?找出狐狸说的话多读两遍,读出狐狸赞美的语气来。生练习读文后指名读文。
师:用心默读第三小节,看这是一只怎样的蝉,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生读文写体会。
生:这只蝉太聪明了,他用一片树叶便识破了狐狸的嘴脸。
生:这只蝉真是绝顶的聪明,他为了识破狐狸的计谋,先用一片树叶来试探他。
生:通过读这一段,我体会到坏人说好听的话,因为他急于做坏事,急于想得到结果,他太低估了对手的能力。我想到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做糟,容易露出自己真面目。
师:哦?你是说坏人要想隐藏自己的险恶用心还得继续沉住气,继续骗下去是吗?
生:那倒不是。我是说我们可以利用坏人急于求成求胜的心态,在遇到狐狸这样的坏人时,我们要稍微动点心思,便可识破他的阴谋,防止上当受骗。师:你的聪明要赛过一休了!“蝉察觉其中有诈”,他是怎么察觉到的呢?
生:蝉可能从狐狸说“你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这句话中察觉到的。师:狐狸的这句话说的有何破绽?
生:蝉一直在树上唱歌,而且歌声很响亮。狐狸在树下可以非常清楚地听到蝉的歌声,不必要让蝉飞到树下来唱给他听呀!师:用心读书了,答案就在课文里。你看赵薇同学多聪明,不仅从课文里找到了根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蝉还会从哪里察觉有诈呢? 生:狐狸说:“你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这句话里察觉的。因为在动物王国里,大家都知道狐狸心术不正。对于心术不正的人说这么好听的话一定是有他的目的的。所以蝉察觉这其中必定有诈。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文中还有这么一句话:“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此时此刻,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喜出望外。生:惊喜万分。生:非常激动。
师:请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三小节。生自由读文后指名读文。
生:王婕读出了狐狸赞美的语气和激动的心情。
生:王婕读得非常投入,我感觉自己就是那只狐狸了独(生笑)。
师:狐狸很聪明啊,只是他没把自己的聪明用在正道上,所以大家不喜欢它。齐读最后一小节。生齐读。
师: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读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这一句,我想到了这只蝉多象那只可怜的乌鸦嘴里的那块肉啊!只是乌鸦仅仅被骗去了一块肉,而这只蝉却可能是因为和乌鸦一样爱听甜言蜜语,结果连自己的小命也送掉了。
生:通过读“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这句话,我体会到这是一只细心观察,善于分析问题的蝉,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对坏人时刻保持着戒心。生:通过读这一段,我想,我们对坏人要时刻提高警惕。坏人说好话是他骗术的一种,我们不能被他的好话迷糊了。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去年十.长假,爸爸带我到上海明珠电视塔去玩,当时爸爸上塔上玩去了,我太累就不上去,在塔下等爸爸。这时过来一位中年男子,他来到我身边对我说要带我去海边玩。没出门妈妈就告诉我不要乱跑,小心被坏人拐卖。我当时心里就想那个叔叔可能就是人贩子,所以就没跟他走。师:学习了这三则寓言后,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三则寓言在写法上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哪位同学看出来了? 生:这三则寓言都是在最后一小节来个画龙点睛,用一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
生:这三则寓言都是把动物当作人来写,都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写的。师:同学们,打开《伊索寓言》这本书你就打开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伊索寓言》里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等着你们去读呢?课后请继续阅读这本书,并把你读书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下周我们开个读书交流会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主人公狐狸很喜欢吃葡萄,“谗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
3、结果怎样?他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理解寓意
(一)1、齐读第一则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1、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2、拓展:(1)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2)男女生分组读第(3)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五、总结
1、启发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课通过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六、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葡萄:诱人 狐狸:谗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牧童和狼” 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狐狸和蝉” 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选读《伊索寓言集》
教学后记:《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第三篇: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课堂实录
于:衣着革履,西装革履,改一改,改成西装革履,比我穿得好,活得休闲,西装革履,听见吗?接着读。
生:一个夏天的下午,车站上排满了人,一位穿着时尚女裙,穿着高跟鞋的女青年,被那位穿着西装革履的男青年狠狠地推了一把。他十分粗鲁。“年纪轻轻的,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啊 ?说完话,又狠狠地瞪了男青年一眼。“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男青年眉毛一挑,瞪圆了眼,毫不示弱地大骂。他的眼睛瞪得比女青年的还圆,眼光变成了火苗。于:停下来,投影出示
这段话
大家看看,写得好不好?到这儿念(叫学生过来)把这句话再念一遍。
生:男青年眉毛一挑,瞪圆了眼,毫不示弱地大骂。那眼睛瞪得比女青年的还圆,眼光变成了火苗。
师:是不是叫生动?是不是叫具体?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读了这句话就好象看到了男青年一样,他的目光不是一般的,不是亲切的,不是温柔的,是火苗,是火苗,这句话加20。
于:往下读
生:女青年把男青年推了一把,“凶什么凶,你挤着我了,你!”说着双手往腰里一叉。男青年看女青年要动武了,把袖子都撩了起来,呵,好一副我是老大我怕谁的架势。于:停下来,好一副我是老大我怕谁的架势,加引号的。你引用了一句俗语。这句话为他的文章增色不少,加十分。
生:“来劲了是吧?”“算了,算了。”一位老年人心平气和地劝着二位。“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女青年听了仿佛懂得了什么。她的脸红得像烧熟了的螃蟹壳,这时—— 于:停下来。像螃蟹就不错了,像螃蟹壳就难看了,把壳去掉 生:女青年慢慢向男青年伸出右手。
于:停,这时,逗号,女青年慢慢地向男青年伸出了右手。伸出右手,什么意思? 不但承认错误,而且主动热情以实际行动表示自己的认识。提高了认识了。
生:一辆公交车缓缓地停了下来,男青年对女青年示意你先上吧。
于:没想到吧,不打,不识,不成交。说不定这二位还会成为好朋友。女青年那么有礼貌,男青年有绅士的风度,“你先上。”这就是文明人。听见了没有,这篇文特别优秀,这个结尾再加20。一共多少分? 生:50 于:总得分 100加50,等什么?掌声啊!生:热烈鼓掌
于:(对学生)你有话对我说吗? 生:谢谢 于:谢谁?
生:谢谢于老师
于:不对,你今天展示的是你的昨天,要感谢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同时要感谢自己的努力。握个手,祝贺你。这位同学你请站起来。(指另一个男同学)于:听了二位的作文,你有什么想法? 生:写得很好
于:什么对你帮助最大?
生:他们的动作写得很传神,会改这篇作文吗? 生:会
于:请坐,咱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节继续。咱们哪个同学是班长。下课。
第二节
于:上节课,我们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通过我们的想象写出了优秀的作文。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写人物对话,记住:好多事都是通过写话表现的,对话写好了事情就结束了。一定要掌握好写人物对话的方法。这节课咱们来个相反的练习,这节课叫只见其人,不见其声。看一幕哑剧。什么叫哑剧?
于:顾名思义,哑剧就是光有演员的表演,就是不说话,哑巴剧。但是你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想象推断出,猜出他们会说些什么。完全可以,人人都有一对想象的翅膀,今天一会演出的是,叫什么名字?(问两个学生的名字)于老师在剧中扮演一位老师,该学生扮演一位学生。扮演的一位老师姓什么,学生扮演的姓什么你们自己取。起名字也要想象,一边看一边想剧中的人会说什么。这是重点,开始。师生表演哑剧
剧情大意:老师让一位学生把作业本送到讲台 前让老师检查。老师一会儿眉开眼笑,竖起大拇指加以赞许,一会儿皱起眉头,一边表示惋惜,一边进行批评。检查完毕,令该生回到座位,把错误改正过来。
于:这个哑剧表演些什么看懂了吗?很简单的事,检查作业。至于检查什么作业,你们想。老师在做这个动作时怎么夸他,在不该错了却错了时候,老师会怎么批评他,会说些什么话语。把老师的心情表达出来,只见其人,不见其声。好想想剧中的人会说什么?难不难有意思没意思?这件事情在对话过程中进行的,对话完了事情就结束了。怎么样?叫你写下来有没有困难(对一个学生说)
生:有一点点困难。但是我可以写出来。
于:咱们期待着。我最喜欢听这句话。就凭你这句话,呆会儿你上来的话,于老师会给你加分。困难是有的,但我可以写。先取题目吧。(3遍)生写片段,教师指导。
于:写作是庄严的事情,是非常庄重的。写对话要分段,还是上节课的两个要求。2,是写好提示语。还要注意提示语的变化。加油,孩子。(对一生)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剧中人物的设定。(指导学生)好,(中间指导一个学生)坐好。加油加油(对一生)分段了,你进步了(对一生)继续指导刚才那个学生。教师巡视学生。做好改的准备,让我听得见你的声音。(学生自己修改,自己读。)你写的很好(指向一学生)咱们先听同学的题目,然后你点喜欢听那个人写的题目。再改改。好不好?指着一列同学报题目:表扬与批评
师生之间
大意失锦州
听见没有
大意失锦州
一学生还没写好,快点
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 批作业
不专心
对与错
作业**
师(作业的对与错)
作业的质量
乖乖老师的阴阳谱
检查作业
好
这4行同学报的题目,你想哪个/? “ 大意失锦州
乖乖老师的阴阳谱”两个意见,听哪个?请乖乖老师的阴阳谱上去,对大意失锦州再好好念念,做好准备
生:乖乖老师的阴阳谱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的脚步随着铃声踏井了教室,静候乖乖老师。停下来,“静候”词语用的好,“静候”着乖乖老师,什么概念,很守纪律,鸦雀无声,只等老师竟来上课,听上去很有礼貌,恭候老师。不一会儿,老师捧着一大堆书进了教室,他今天的心情似乎格外不错,宽厚的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乖乖老师搓了搓手,乐呵呵地问大家:作业完成了吗?完成了,大家说。乖乖老师接着说,那咱们开始检查了。于:停下来写地好读的好,从他的语气当中,可以看出老师很温柔。
生:二麻豆
于:二麻豆好名字,大家一笑不要紧,加五分。读 生:“今天就从你开始吧,本子拿过来!”老师架起大眼镜,眯缝着眼睛说。二麻豆利索地从 2 书包里抽出作业本。
于:从利索中可以看出他很自信,动作很快。“利索”的动作前面加五分 生:走上讲台把小脸跟乖乖老师的脸凑地近近的。师:观察的仔细,才能写得这么仔细。
生:好,不错,乖乖老师的心情越来越不错。乖乖老师摸了摸二麻豆的头,和颜悦色地说:这几道的题的方法你用的恰当好处,思路清晰,技巧灵活。小脑袋瓜子,真好使。于:看来夸得好,会夸,他说老师会夸,实际上是他会夸,夸的好,加十分
生:二麻豆摸摸撩撩亮光光的头发,拍拍乖乖老师的马匹:这离不开您的精心教导。于:拍得好
生:乖乖老师检查他的第二页:检查计算。乖乖老师的脸像夏日的天说变就变。在他的本子上打了个大叉叉,气得鼻子上的眼镜都掉了下来。于:夸张,夸张好啊。加十分
生: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前面的题目是不是都抄的,啊? 于;好,语气多好啊,啊?
生:二麻豆,委屈地哭了起来,呜呜地说着大家听不来的见解。于:呜呜地说着大家听不来的见解。加十分 生:“被老师气得轰下了台”,还没写好 于:继续往下说,你有这个才能
生:无语
于:到这儿也可以出示学生的文稿:字多清晰,看起来多舒服。刚刚分数都忘记算了。加了几分,写得好读得好,180分,掌声鼓励。
生:鼓励
于:请大意失荆州的 来这是关羽哦,身材够高了的哦
听说关云长身高两米多 生:大意失荆州。早上于老师拿着备课本走进了教室。于:于老师演于老师
生:把作业本拿上来让老师瞧瞧,于老师站在讲台上说。小明拿上作业本大摇大摆地走上讲台。
于:拿上作业本,拿起作业本,上给个起
生:小明拿起作业本大摇大摆地走上讲台,信心十足地说:给你,于老师。于老师接过作业本一看,字迹端正,很清晰,便赞到:字写得不错,要好好表扬一番。于是翘了一个大拇指送给小明。
于:恩,翘个大拇指
生:小明也接受了,不时还摆出一副胜利者的架势 于:挖塞!做手势
生:那当然,我可以经过精心辅导的 于:又拍马屁
生:这些难题对我来说,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于:棒,这些难题对我来说,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加二十 生:小明挺了挺胸。“小明啊,好好干,争取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家,报效祖国。于:素质教育,高度够高的
生:可是于老师,一会儿就变了一副神情。对小明火冒三丈地说:
于:应该是火冒三丈地对小明说
生:火冒三丈地对小明说,小明啊,前两道你都做对了,后面这么简单的题目你怎么做错了呢?
于:如此简单的题,你怎么能做错呢?
生:这太令我失望了
于:这表现了老师的心情
生:这太令我失望了,于老师在讲台上转来装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于:这说到我心里去了。我就是恨铁不成钢。凡是用了恨铁不成钢的都站起来,太遗憾了
只有两个人。同学们什么叫观察,观察要会思考。要会想象的。生:小明凑了过来,果然错了,漏掉了一个小数点
于:就一个小数点啊
生:他难过极了,眼泪像雨点一样往下滴,“哎,眼泪要是能变成小数点,那该多好啊” 于:好,这么好的愿望啊。掌声鼓励20分 生:关羽大意失荆州,小明大意失百分。
于:关羽大意失荆州,小明大意失百分。这段好不好(投影出示)分段多清晰啊!他要加多少分?140分,鼓励!于:询问其他同学的题目
生:述
(大地与蓝天 表扬与批评
批作业
对了,错了,黑老师的脸
检查作业 马失前蹄
于: 想听谁的? 生:述
于:想不想听
大地蓝天
大地蓝天
谁演的?
过来!生:《大地与蓝天》
丁零零,大地老师迈着轻快的脚步走了教室,于:明白了题目,老师叫大地,生:我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完了,同学们齐声回答。蓝天同学,你的作业做完了吗/于:哦,老师叫蓝天,学生叫大地。加20分
生:大地老师和颜悦色地问道。蓝天胸有成竹地回答。做完了。还大幅度地点了点头。于:还小幅度?太自信了。
生:把你写的作业拿上来吧。大地老师说。我看看你做的怎么样?蓝天拿着作业满怀信心地走了上去。恩,不错。大地老师点点头。字迹很工整。恩,有进步。蓝天开心地抓抓了后脑勺。嬉。看着蓝天的作业,大地老师喜上了眉梢。哇,蓝天,你不错。初中的数学题都会做了,真聪明。将来说不定会成为数学家。让老师也跟着你一起光荣。好好干吧。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下,蓝天涨红了脸。
于:在羡慕的眼光中,不是眼光下,生:在同学羡慕的眼光注视下,不对,应该是幸福的涨红了脸,因为大地老师给了大熊式的拥抱。
于:大熊式的拥抱,妈呀,真吓人,但这样的拥抱我情愿不要,夸张,有意识,加10分 生:这道题好象不对,大地老师露出了疑惑。在哪里,蓝天马上紧张了起来。“哎呀,蓝天,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大地老师气得团团转。“你这样怎么能让我放心,这样蓝天就要塌下来了。
于:天塌下来大地垫在那儿呢
生:大地老师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眉毛都拧到了一块,“对不起老师,蓝天抹着眼泪走下了讲台。
于:走下来讲台,精彩不精彩?十分精彩。
出示:《大地与蓝天》多清晰啊,掌声鼓励。最后时间关系,我想请这位同学来读,你的写完了吗?为他写完了鼓掌,对他来说写完就是了不起的进步。读慢一点,把声音读清晰一点
于:题目
生:笑与哭在一瞬间 于:继续
生:上课了,徐老师拿着课本走进了教室,“请大家拿出我昨天语文课布置的作业,我来检查一下。王二把你的作业本拿上来。”王二不紧不慢地拿上作业走上讲台。“给,老师。”王二自信地说。“恩,不错,第一题做对了,好。”老师点了点头说,“恩,第二题也做对了,不愧是我们班的学习尖子!”老师赞叹不已。老师看到第三题时,徐老师破口大骂:“怎么了?这样的难题都做对了,这么容易的一题倒做错了? 于:最简单的那一题倒做错了
生:徐老师,急了起来,用手指在王二的头上,戳了一下。王二哭了起来,眼泪不停地往下流。“哭什么?快回自己的位置上去改一下,还不快去?真是气死我了。”老师对王二瞪了一眼,王二擦着眼泪向自己的座位走去。这一瞬间,王二的脸由笑变哭。于:出示 学生作文。分段了,大多数的形式写得很好,字有点,有点„„ 生:有点歪
于:大家说多少分 ?你得到这么高的分吗? 生:没有
于:你想对我说什么? 生:谢谢老师
于:你应该谢谢你现在的老师,也应该谢谢你自己的努力。
生:鼓掌
于:同学们坐好,回去以后把你最好的一篇拿出来修改,抄到作文本上交给班主任老师。我相信班主任老师对他的评价一定比我高。通过这两堂课,我相信你在读课外书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家是怎么样来写人物变化的?当你关注作家对人物描写的时候,那么反过来,你的作文会更好。你还有什么对我说? 于:略
第四篇:于永正教学实录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第五篇: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草》片断赏析 教育格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生: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生: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我想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想让你们说。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一位小朋友把“荣”写在夏天草的下面,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众赞叹。)
师:写对了!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众赞叹)
[评:利用图画来让学生解释“枯”和“荣”的含义,这样便把含义深奥的“枯”和“荣”,变得浅显易懂了。] 师: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 生:(齐声)就是烧不完!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生: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生:河边上的草烧不完。(笑声)
师:白居易说的“烧不尽”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这一句点拨得好。] 生: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评:学生很能动脑筋,说虽然烧着了地上的草,但草根没有烧着,这是老师循循善诱的结果。这叫“会教”。] 师:对呀!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说完画了下面的图。)师:学到这儿,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许多小朋友举手)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
[评: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教学时是利用图画让学生自己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小朋友看图思考。于老师请一位举手最高的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这位小朋友用绿粉笔在地平面上画上了草叶,如下图。)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指着图)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众笑)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该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师:说说你画的意思。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师:改得有道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他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评:这就叫循循善诱。](该生把线条和草擦掉,又改为下面的样子。)(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
[评:这位小朋友真聪明,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这就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现在请小朋友跟于老师朗读这首诗。(于老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小朋友,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小草不怕烧,很勇敢。生: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顺手将“顽”写在“强”前边,并在“顽”上加上拼音wán。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请小朋友朗读这首诗,看谁能背诵出来。[评:对小草生命力的评价,其实是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巧妙结合。](学生认真朗读,老师指名背诵。)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评:最后教师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这篇古诗,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于老师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把检查跟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众笑)[评:教师带着风趣的口吻,表扬这位学生,给这位学生极大的鼓励。]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评:教师故意把作者白居易说成是李白,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评:教师故意把诗句背得结结巴巴,让学生背出来,这又是一种检查和鼓励方式。]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嘛写草哇?
[评:教师故意反问,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哇?学生回答,因为草很顽强,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生:(一楞)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摹上的草长得很茂盛。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评:教师故意把“枯荣”说成“窟窿”,两个词音相近,义不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辨间能力,一方面又丰富了学生词汇。]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评:教师故意说,“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这以又一次进行了今昔对比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