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

时间:2019-05-15 04:3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墙上的斑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墙上的斑点》》。

第一篇:《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

【设计理念】

帮助学生领会意识流小说的叙述主体第一人称——“我”及其全知视角对于内容和主旨呈现的作用,进而认识意识流小说叙述繁复的特点,在深入阅读意识流小说的同时理清小说的结构,把握小说的主旨,为以后阅读此类小说奠基

【教学目标】

1、领会叙述的角度对于小说内容和主旨呈现的的作用

2、认识叙述的繁复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3、把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叙述的繁复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特殊运用以及对主旨呈现的作用 【教学建议】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作用,从而把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初读小说,了解意识流小说叙述主体及其视角

(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我”

(二)“我”是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三)这篇特殊的小说怎样体现传统小说的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件)【讨论明确】

回忆、瞬间

房间

我联想、发现是蜗牛

二、再读小说,体验意识流小说的内容、主旨及结构

(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阅读讨论】

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二)《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什么,我们站起来走近它看一看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不去做而要猜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阅读交流】

意识流小说显示的是思维的流动、思想的过程、思考的快感、意识的力量

(三)意识流小说就是作者笔下意识流动中产生的每一个幻象(用诗的术语称之为“意象”也未尝不可)组合而产生的力量,这些意象有着特定的思维指向和清醒的选择,是作者表达思想的载体小说中“我”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阅读讨论】 一共有六次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板书:现实的折射——探寻:斑点——现实、思想——蜗牛

(四)揣摩小说的结构

六次猜想,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 那么“墙上的斑点”这一意象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小说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的结构形式,小说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小说的所有线索都严谨有序,“我”的联想从“斑点”出发,展开繁复叙述,再返回斑点,再弹出思绪,像一个花瓣又回到斑点,六次联想,就像六个颜色不同的花瓣,“斑点”像花蕊,又像花托,把种种不相关联的思绪串联或叠加在一起

由此可知,小说的叙述结构也不是一团乱麻墙上的斑点是圆心,由此生发的联想忽近忽远,始终围绕中心点在运行结构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前面的谜题与结尾的解谜,相互照应,使小说的叙述圆满而完整

板书:精巧的结构——辐射结构(整体)、线性结构(局部)、环形结构(首尾)

(五)领悟小说的思想 【讨论交流】

有人曾经指责伍尔芙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缺乏社会性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象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着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

板书:深刻的思想 三、三读小说,分析叙述的繁复,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一)我们知道,《桥边的老人》的叙述是层层“减法”,显得简洁;而《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显得枝蔓丛生,伍尔芙惯用叙述的“加法”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小说对“斑点”六次猜测的叙述伍尔芙用了哪些“加法”使得叙述如此繁复?

【讨论交流】

1、回忆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用了详细的回忆,叙述繁复

2、联想联想贯穿着小说的全篇,将“我”的白日梦流水般、不间断、一股脑儿地展现出来,使小说的内容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繁复至极

3、瞬间感受这种瞬间的感受、思考的过程一般人们会把它省去,作者却将它们全部写下来,毫不省略类似的叙述在小说中还有很多小说的叙述夹杂着思绪的内容和思维的过程,显得非常繁杂

4、梦幻这里的想象是梦幻式的,在种梦幻中作者不经意地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美、健康和自由,没有知识的垄断者,没有惠特克年鉴,没有尊卑序列表这种思想的表达似真似幻,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增强了小说叙述的繁复

5、主观情绪这篇由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带着很强的主观性,充满着个人的情绪作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毫不隐讳的表达出来到小说的最后作者又表达出对战争的厌恶联系全篇可以看到,作者并不是在这一篇小说中集中表达一个题旨,而是分散地表达了自己的多个观点:自己的小说理,女性主义观点,美、健康和自由的理想,对战争的厌恶多主题的散乱的表达,使得这篇小说的思想枝蔓丛生

6、内心独白小说通篇以“我”的内心独白贯穿,把“我”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这种变动不已的、未知的、不受拘束的精神世界正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生活、真正现实这种内心独白的表达给予了使叙述者极大的叙述自由,自然使小说带有杂乱无章、繁复的特点

小说用了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写感受、描述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的方法使得叙述好似用了层层“加法”,显得繁复丛杂

也正是这些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这种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小说就是“意识流”小说

(二)通过对小说的分析,我想同学们对这篇意识流小说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下面请大家互相研究探讨一下,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之间的有什么区别?

【研究探讨】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这里“我”的意识成了小说绝对的权威、绝对中心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分别有这样的特点——

传统小说:

1、追求表现外部世界,刻意描绘人的物质生活环境、外貌衣着、言行举止、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在结构布局上有戏剧化的特点,根据素材和创作需要选择悲剧或喜剧的模式;

3、具有完整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大都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展示各种复杂的矛盾冲突;

4、遵循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创作原则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1、竭力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揭示情景在意识中留下的痕迹,展示人物的心理结构;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2、遵循由里及表、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原则,通过内心折射现实;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把过去、未来、现在互相倒置、互相渗透;

4、运用自由联想、象征暗示、内心独白、感官印象、心理分析手法

具体表现在《墙上的斑点》这篇意识流小说里——

(1)、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课后作业】

1、写一段描绘人物心灵深处意识甚至是潜意识流动的文字,尽量运用一些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写感受、描述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等方法,使叙述繁复叙述角度:第一人称、全知视角

2、课外阅读中国当代作家王蒙的《大地之子》、谌容的《人到中年》等意识流小说

【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墙上的斑点》作者是弗吉尼亚?伍尔芙

那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家,她对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弗吉尼亚?伍尔夫精神非常脆弱,多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最后在1941年,投河自尽

弗吉尼亚?伍尔芙生前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还是一个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她的意识流代表作主要是:《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等

(二)意识流小说

什么是意识流?意识,头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包括回忆、幻想、思想、各种感觉、印象,“意识流”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家借用这个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意识流”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意识流小说家否定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认为现实生活是表面的,而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不可界说的内在精神”则是真实的,因此他们强调“内心真实”,展现的是人们的内在精神,从而折射现实生活这一方面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的产物意识流小说的兴起归于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变迁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在一个动荡不安、矛盾激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的自尊与自信每况愈下,而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却与日剧增,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着重表现西方人的复杂心态与悲观情绪,从而折射出社会生活的现实

“意识流”这个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来的它在1884年发表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中首次使用“意识流”这一概念,随后在1890年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又多次使用这一词语,并对其作了进一步阐释他在书中指出:“意识在它自己看来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乍看起来,似乎可以用‘链条’或‘系列’之类字眼来描述它,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此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维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而不是片段的衔接,因此称之为“意识流”;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段这一观点为小说家进行意识流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转引自李春颖《<墙上的斑点>解析与教学》,见《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9期,P25)

(三)意识流小说与心理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

(四)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除了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和美国的福克纳他们的代表作“

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

詹姆斯?乔依斯《尤利西斯》(1922)

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1929)

(五)课文补充注释

1.惠特克尊卑许列表,也就是《惠特克年鉴》该年鉴是由英国出版家约瑟夫·惠特克(1820——1895)于1868年创刊,是一部具有英国特色的国际性综合年鉴,每年出版一次,主要内容覆盖英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发生的事件和一些统计数据,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及世界各国基本情况和科学知识截至2000年,共出了132部

2.兰赛尔(1802——1873),英国画家、雕塑家,他的父亲是雕刻家、作家,自幼深受熏陶,后来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学习艺术他的作品以动物题材著称,对动物的体态结构有较好的把握,作品洋溢着蓬勃生机后期创作风格向感伤主义转型1831年入选皇家学院院士,1850年被授予骑士称号

3.都铎指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4),先后有五位国王在位,分别为: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跨越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其中,亨利八世推动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玛丽一世试图恢复天主教的权威,对民众采用高压政策,被称为“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把英国引向繁荣昌盛

4.纳尔逊(1785——1805),英国海军统帅,在海战中曾大败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被英国人视为民族英雄他突破了前人的战略战术,在作战中勇于发挥独创、主动精神,教育属下要独立思考、当机立断,这种思想一直被后世奉为圭臬

5.伊丽莎白一世(1553——1603)被视为“童贞女王”,终生未婚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主要生活和创作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她在位期间,将新教立为国教;发动了与西班牙的海战,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扩大了海外贸易和殖民的进程;她还成功地维持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力量平衡

6.大法官英国的一个官职,职责是主持上议院和最高上诉法院,掌管绝大多数司法官的任免工作此外还有一定的教会特权,是惟一有宗教限制的官职,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大法官

7.坎特伯雷大主教坎特伯雷是英格兰东南部一城市,是英国国教精神领袖坎特伯雷大主教所在地这是公认的高级主教,除了在当地有官邸外,伦敦的蓝伯斯宫也有办事处每隔十年安立甘主教都要在蓝伯斯宫举行大会,坎特伯雷大主教负责召集工作

8.约克大主教约克是英格兰北部一城市和英国国教在北部地区的中心约克大主教的地位仅次于坎特伯雷大主教

9.查理一世(1600——1649)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二个国君,经常与议会发生冲突,由此引发内战最后他被控暴君、叛国者、人民公敌等罪名判处死刑之后,英国君主制中断,由克伦威尔任护国公

10.安女王即安妮女王(1665——1714),是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她在位期间,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与法开战,英国获胜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11.内阁大臣内阁是一种政治体制,以前内阁的主要职责是为国王提供咨询服务,并监督执行国王发布的命令在现代议会制国家,国家元首请内阁总理组阁,内阁总理负责选择内阁内阁官员,每个阁员要负责一个部门 12.泰晤士报社论泰晤士报最早由J·沃尔特于1875年创刊,命名为《每日环球纪事报》,1788年改名为《泰晤士报》,当时主要刊登商业信息、布告,并附带登些丑闻1800年以后报道面有所扩展,到了19世纪中期已经有了较大影响,以其独特的见解、严谨的风格闻名于世,但是也被戏噱为“幕厅统治集团”的喉舌

(六)主旨探讨

《墙上的斑点》的主旨探微 刘洪涛

《墙上的斑点》的大意是一个管家身份的女子在冬日的炉火旁闲坐,看到墙上有一个小斑点她在猜测这个小斑点是什么,思绪也由这个斑点牵引着神游八极,浮想联翩后来有个男子进到房间中来,把现实生活也带了进来他看到墙上的那个斑点,惊讶怎么有一只蜗牛在墙上叙述人这才弄清楚那斑点是蜗牛一切幻想都消失了,小说到此结束

小说的主旨是什么?伍尔夫想表达什么意思?从表面上来看,小说的含义似乎难以捉摸,想想似乎很无聊,叙述人明明可以起身去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但仍在那里想入非非,不肯动一动叙述人神思飘渺,不着边际小说有意义吗?回答是肯定的它的意义就在于叙述人的意识流中

具体讲,在叙述人的思绪中呈现出两条大致平行且对立的线索第一条线索围绕着客观世界展开这个世界包括原先的房客、打断叙述人思绪的男子、莎士比亚、伦敦星期日的午餐、散步和聚会、桌布、衣服时尚、说话的方式、泰晤士报的社论、内阁大臣、上校带着队伍考古、与牧师通信、惠特克尊卑序列表等这个现实的世界代表着秩序、规则、理性、知识、概括小说中的叙述人想到:“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规矩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桌布的规矩就是一定要用花毯做成,上面印着黄色的小方格子,就像你在照片里看见的皇宫走廊里铺的地毯那样另外一种花样的桌布就不能算真正的桌布”在小说第八节,叙述人把斑点当成坟冢,由此想到上校率领的考古队的挖掘考古行为:这是一个动用理性求证确凿知识的过程,它构成了一种秩序:牧师在早餐时读着上校来的信,觉得自己很重要上校为了考证,作多次乡间旅行,牧师和上校的老伴在家里做果酱上校考证出结果,他写了一篇文章,引起争论他的考古发现被陈列在博物馆里再如第十一节提到惠特克尊卑序列表:“排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后边的是大法官,而大法官后边又是约克大主教每一个人必须排在某人后边,这是惠特克的哲学最要紧的是知道谁该排在谁的后面惠特克是知道的”

在小说中,叙述人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是讽刺的如第六节,叙述人希望能够沉下去,让思绪抓住事物的本质怎么能做到呢?叙述人想到像莎士比亚那样,于是她眼前浮现出莎士比亚式的沉思的场景:“这个人稳稳地坐在扶手椅里,凝视着炉火,就这样——一阵骤雨似的念头源源不断地从某个非常高的天国倾泻下来,进入他的头脑他把前额倚在自己的手上,于是人们站在敞开的大门外向里张望——可是,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它丝毫引不起我的兴趣”这是男人的思绪,他做沉思状,但叙述人不感兴趣那个热心去考古的上校后来死去了叙述人说:“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证明了什么”随后她肯定地说:“不,不,什么也证明不了,什么也没有发现”第七节叙述人说到概括:“它使人想到社论,想到内阁大臣,想起一整套事物,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事物是正统的,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必须遵循,否则就得冒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危险”她认为这样的世界是“多么闷人,多么肤浅,多么光秃啊!”(第七节)叙述人认为所谓思想、规则、事实是不可信的,是“历史性虚构”,并不能真正阐明生命的本质她对惠特克年鉴那种编纂精确、分类明晰的东西也充满反感

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呈现出的是幻想的世界第一节叙述人回忆见到斑点的时间和地点时,眼前出现了炉火的场景,望着炉火,她的幻想开始飞驰:“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令她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伍尔夫认为,生活是迅捷的,充满了偶然性,因此用理性难以完全把握现实第二节的结尾部分叙述人打了一个比喻:“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青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她由此认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这段颇有点戏拟哈姆雷特独白的句子点出了理性与知识的局限性她还举了一生中遗失的物件: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珠宝等,都神秘地失踪了童年时代以及由此上溯到维多利亚时代的东西都已遗失,被深埋在芜菁的根部旁边谁说得清楚其中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为进一步肯定幻想世界的意义,在第六节,叙述人又举了一个照镜子的例子人喜欢照镜子,是因为一面镜子把人分成了两个自我人对着镜子孤芳自赏,是因为镜子里的自我是你理想的形象假如镜子打了,那个浪漫的形象以及幻想起来的一切都不复存在,这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肤浅,多么光秃!幻想就如同镜子中的自我,它带着你“探索深处,追逐幻影”,是“我的生活的巨大水库”,它远比报纸更多地涉及生活幻想能创造出一个“美与健康的世界”,在小说的第九节,作者就用幻想创造出这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安宁而宽广,在旷野里盛开着鲜红和湛蓝色的花朵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划开水面一样,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的海鸟卵的鸟巢上空盘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过灰暗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此外,当幻想背离现实世界的秩序时,人还会有一种“非法的自由感”油然而生,它是奇妙的和令人陶醉的

应该认识到,叙述人对现实世界的讽刺,和对幻想世界的神往,并不是这篇小说的全部意蕴,二者建设性的平衡关系才是伍尔夫追寻的理想我们看到,通篇小说中,叙述者一直想弄清楚墙上的斑点是什么她希望通过思考达到目的,但在思考的同时又觉察到了阻止她认识世界的力量一方面她驰骋主观的幻想,另一方面她又受到社会、知识、传统的限制幻想能令人产生自由感、解放感,但幻想本身有可能变形,引她坠入虚无之境在完全沉入意识的联想与遐思的过程中的时候,叙述者也时不时地感受到自我迷失的惶恐因此,叙述者在神游时总是提醒自己必须找到一个外在的参照点,即墙上的斑点不管斑点究竟是什么,它代表现实中的一个支点、一个坐标是毫无疑问的人物的思绪绕着墙上的斑点旋转,确证斑点究竟为何,以及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的种种设想一次次在她脑海中出现,都把她拉回到现实世界当中除了斑点的现实指向外,主人公的思绪中也充塞了大量属于外在客观世界的事物,如惠特克年鉴等

伍尔夫在《自己的房间》一书中写道:“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的网,四个角总是附着于人生之上,虽然也许是很轻很轻地附着着······这些网并不是由无实体的动物在半空中编织而成的,而是一些受苦受难的人的劳作,并且是附着于十足物质性的东西之上的,例如健康、金钱和我们住的房子”这段话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小说主人公审视那斑点时,“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体会到一种令人心满意足的现实感”因为斑点是确实存在着的,这样她便不至于在流动的意识当中迷失了自我接下来的篇幅,叙述人的思绪从木板到木头,再到树林,这实际上是生命形式的转移和延续的过程幻想带给她生命复苏的体验,而幻想的依托物恰是现实本身到了文末,作者说“这树勾起了许许多多平静的、幸福的联想”,这不谛是承认现实对创造幻想、维持幻想的作用

沿着这样的思路,读者会发现小说结尾的安排原来大有深意进来的人的身份虽只能推测,但属于惠特克所代表的男性世界是肯定的:他要去买报纸,他对战争作出自己的判断,他点穿了斑点真相真相一经说破,叙述者幻想斑点的无限可能性也就终结了,主人公重新被带回到刻板、明确的现实生活当中这个现实世界是令人扫兴的,你却不得不接受它,你也必须接受它

学界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以为伍尔夫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男性世界大加贬斥就如同认为这篇《墙上的斑点》,一定是把两个世界截然对立起来,贬此褒彼其实伍尔夫是一个永远在追求中和、协调、平衡的作家,她从不会为某种思想走极端她的另一著名小说《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妇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拉姆齐夫人是其他人的精神灯塔,是伟大母性的象征,但伍尔夫在这个人物身上还依附了一个“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用渔夫老婆的贪婪暗示拉姆齐夫人潜在的支配欲和统治欲拉姆齐先生刻板、生硬,毫无生活情趣,且脾气暴躁,但他又是一个有思想而执著追求的人,一个社会大厦的建造者这两个形象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单独屹立在世界上,他们需要互补、互证、互相依存同样,在《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对现实世界的秩序充满警觉和反感,但她也同样清醒地认识到沉溺与幻想世界的危险性二者的动态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读者还应该注意到,在《墙上的斑点》中,作者提供了一个经典的二元对立统一框架“幻想与现实”的关系只是对这种框架的一种解释读者同样可以思考其它生活中的二元性,如男性与女性、具象与概括、必然与偶然、理性与情感、秩序与放任······它们的关系莫不如此推而广之,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难道不都是处在二元对立统一的框架之中?《墙上的斑点》的主题如此深广,就不是一个“斑点”可以限量的了

第二篇: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在几天前我就开始读这篇作品,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下去,终于读完了。原来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读意识流小说最痛苦的是没有故事情节,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根据思想写下来的,有时会觉得枯燥无味,很多时候都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篇文章我用了四天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说实在话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感想,只不过有一种终于解放的感觉。

墙上的斑点只是作者联想的一个突破口,在想象的世界里,关于斑点的思想并不多,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神游太虚一样,只是通过某一个东西渐渐进入自己的思想世界。思想是一个人长时间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累积,他的思想中最多积累的是平时的感受和触动,是平时最关心关注最多的事物,也代表了潜在的意识。

我们的思想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平静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在孩童时期产生的。”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不平静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早期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想摆脱它,直到看到这个斑点,使“我”打断了这个幻觉,指引“我”想一些新事物,使“我”思绪一哄而上。

“我”思绪中向往的是平静的生活,像老房客那样的人家为老房子挂上一幅小肖像画,那才是有意思的人家,但是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好像很难,就像火车和路旁的老太太、年轻人一样,一晃而过。“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地阻碍。”渴望的东西通常是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因为不曾拥有才特别想要。很明显战争在主人公的思想上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时时被战争的不安定感困扰着,战争意味着死亡,那么死亡又是什么呢?来世呢?人死了之后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即使是一棵树倒了,它的生命也没有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卧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人也一样,虽然死了,但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生命是神秘的,而人类又是无知的,就像墙上的斑点一样,无论你怎么想它也只是一只蜗牛罢了。

以上是我对《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不知道有没有领悟到作者的思想,但确实那是《墙上的斑点》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

第三篇:墙上的斑点教案

墙上的斑点

教学目标

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2.阅读小说,初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3.感知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过程;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第二课时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之后教师总结如下: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刺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第四篇: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一)浅谈意识流小说的“形散神聚”

潘新亚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同化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

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实施。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英国著名小说家维吉尼亚·伍尔芙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点放在对人物思想和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的印象效果。1919 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墙上的斑点》,该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变化莫测。与大多数意识流小说一样,初读往往不能理清头绪,可是细读后就会发现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继而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可谓是乱中有法。

(一)“形散”——“形聚”

《墙上的斑点》 这篇小说除了主人公一人外,没有其他人物,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小说在开始,即主人公第一次看见墙上斑点时,便使读者开始进入她的潜意识深处,在大约四千字的文章中我们遨游在主人公纷繁复杂的意识流之中。意识流小说便是这样一反传统的使用人物肖像、行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描写人的意识流过程,展示其心灵世界为主来塑造手段,使读者很难看到类向化的物和人格。

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想象和自由联想亦是一种非理性独白。这样的心理过程,在无数毫不相关的事物间跳跃,或者说是无数个连续不断的“由此及彼”的联结,虽然就想象的内容而言是杂乱无章的,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想象的线索确实很有条理的。作者就好像抓住了一根线索的线头,沿着这个线头慢慢的理出了人物想象的轨迹。

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按时间次序编排故情节的结构,故事叙述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和因果关系的制约,而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物的意识活动来组织情节。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上,一般表现为时间上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上的逻辑关联,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并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在心理变化和意识的流动中,常常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彼此颠倒、交叉、相互渗透,使人物的视觉、回忆、向往三种现象交织、重叠在一起,根据“心理时间”创造出异常的结构,从而展现人的意识的跳跃、穿插的复杂性。“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性。“那个斑点”几次将主人公拉回到现实中来,其结果只是让她的思想向更远方驰骋,以跳跃的方式,在“现实—幻想、现在—未来、此生—来世”之间自由跳跃,主人公的意识是一种非常自由、任意流淌的令人难以捉摸状态,却真实地表现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即时性和不可捉摸性。

(二)“神散”——“神聚”

伍尔夫强调写主观真实,她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物“心理的隐曲”,要敢于“撇开一切她认为是外来的因素”,要把内心切“微尘”,“连同它的光彩,它的粗俗,它的缺乏连贯,它的闪电般突然跃现的意义”全部记载下来,即使这样写出来“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最终结局”,也不要紧。在《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中,就突出了这一理念,首先,主人公的一句“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让读者体会到主人公对战争的憎恨,接下去突然冒出一个似乎与战争无关的念头:“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战争也像蜗牛那么令人憎恶、讨厌。“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是战争带来的充满忧伤、无奈的感叹。“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说话、无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脚下,在巨人的脚趾间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无法说清楚的。”这又是多么令人心酸的悲哀。“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尊卑序列表。据我猜想,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这是多么强烈的愿望。一个生活在世界大战期间,厌恶、憎恨战争的妇女,对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没有自由、平等的现实强烈不满,对虚伪充斥、压抑沉闷的的社会氛围极其反感,安定宁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在 《墙上的斑点》 中,伍尔夫向读者展现了缤纷的意象和非凡的想象。主人公从想象墙上的斑点是挂肖像画的钉子留下的痕迹开始,顺着这条思路,各种意象纷至沓来:房屋的前主人、火车经过的郊外别墅、正举起网球拍的年轻人、装订书钉的浅蓝色罐子、鸟笼、溜冰鞋、手风琴、家具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意象的并置 ,不仅产生了一种蒙太奇的效果 ,而且反映出一种 “真实”,一种对客观现实的内心感受 ,一种对感受到的客观真实加以提炼升华后得到的 “内在真实” 或 “终极真实”。这样,斑点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它不仅只是一个斑点,它象征一种存在物,作为物件,作为具体的东西,()作为身外的世界,它能代表着一种现实感,带给人安慰,平静人的不愉快的思想。伍尔夫通过对象征性意象的运用 ,巧妙地将人物的心灵与外在世界联系起来 ,构筑了一个心灵——意象——心灵” 的交互模式。作品中“我” 的全部意象和事物 ,在幽微、深邃的意识的感知下 ,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小说的象征意蕴已不再是孤立的形象或语言 ,而是架起整部作品的重要深层结构之一。《墙上的斑点》 的意识裹挟意象的模式使其有了完美自足的结构 ,这一点似乎使它同现实拉开了距离。然而其深层结构的象征意蕴又使它与现实紧密相联,并由此揭示出这个 “小斑点” 中的 “大世界”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二)今天读完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在几天前我就开始读这篇作品,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下去,终于读完了。原来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读意识流小说最痛苦的是没有故事情节,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根据思想写下来的,有时会觉得枯燥无味,很多时候都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篇文章我用了四天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说实在话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感想,只不过有一种终于解放的感觉。

墙上的斑点只是作者联想的一个突破口,在想象的世界里,关于斑点的思想并不多,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神游太虚一样,只是通过某一个东西渐渐进入自己的思想世界。思想是一个人长时间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累积,他的思想中最多积累的是平时的感受和触动,是平时最关心关注最多的事物,也代表了潜在的意识。

我们的思想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平静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在孩童时期产生的。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不平静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早期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想摆脱它,直到看到这个斑点,使我打断了这个幻觉,指引我想一些新事物,使我思绪一哄而上。

我思绪中向往的是平静的生活,像老房客那样的人家为老房子挂上一幅小肖像画,那才是有意思的人家,但是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好像很难,就像火车和路旁的老太太、年轻人一样,一晃而过。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地阻碍。渴望的东西通常是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因为不曾拥有才特别想要。很明显战争在主人公的思想上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时时被战争的不安定感困扰着,战争意味着死亡,那么死亡又是什么呢?来世呢?人死了之后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即使是一棵树倒了,它的生命也没有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卧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人也一样,虽然死了,但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生命是神秘的,而人类又是无知的,就像墙上的斑点一样,无论你怎么想它也只是一只蜗牛罢了。

以上是我对《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不知道有没有领悟到作者的思想,但确实那是《墙上的斑点》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

第五篇:《墙上的斑点》同步练习

《墙上的斑点》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l-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肖像(xiào)箭镞cù)

纤维(xiān)

怂恿(sǒng)

B.鸟窠(kē)

腰品(yàn)

别墅(shù)

芜菁(qīng)

C.都铎(duó)

古冢(zhǒng)呆滞(zhì)

处理(chù)

D.充塞(sè)

簇拥(cù)

鬈发(quán)

鳍翅(qí)【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簇拥倾泻而下警惕枉加非议

B.神秘几分光采

打扮耐心擦拭

C.脚趾两手合拢宅第敞开大门

D.规矩

眼神呆滞古冢

光茫笼罩 【答案】C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他的诗作大多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流露着凄惘和的色彩,但也有一些作品容健康,格调明朗.

(2)3月26日开幕的“中田年”活动将组织近200项活{;动,内容

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方面,以展j示中田历史文化和改革进程。

(3)作为一个学徒,____违反操作规程犯一点小{错误是可以理解的.(4)在这条琳阴大道上,他

碰到了自己中学时代的好朋友。A.神秘包含偶尔偶然 B、神秘涵盖偶尔偶然 C.神妙包含偶然偶尔 D.神妙涵盖偶然偶尔

【答案】B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 鲜事物.

B.它们是花了多少心血节衣缩食积蓄起来的啊!

C、有些人对民间剪纸瞧不起,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创 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D.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 【答案】C 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贺兰山由遥遥的天边.渐渐地近了.——,引得我们乘坐的汽车也兴奋起来,长鸣一声,向着山i口,奋蹄而去.

①贺兰山在蒙语中是“骏马”的意思,山峰的形状也确 实像一匹匹疾奔的骏马

②先是露出一抹淡淡的蓝色山影

③并且起伏成一条条峻峭的山脊

④马首高高扬起,起伏的背脊,描绘出一种风中的姿采

⑤山影越来越浓,也越来越清晰

⑥便有山峰驰来,似乎听得到雄壮的啼声

A.⑦⑤⑦⑥①④

B.①④⑦③⑥⑤

C⑤①④③②⑥

D.②③⑤①④⑥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课文“不,不,什么也没有证明,什么也没有发现。”到“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完成6~9题。6.这段文字在作者意识中,“墙上的斑点”是什么? 【答案】旧钉子的钉头。

7.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答案】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是亲切,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感情。

8.结尾句“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对无法摆脱现实中尊卑等级秩序的无奈,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与热爱。9.这段文字,体现了意识流小说怎样的特点? 【答案】(见《教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地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他像一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当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开战场远一些。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瓦尔特·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这时,瓦尔特·施那夫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寒冷难熬。接着迷迷糊糊,噩梦不断。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有个女仆吓得张大了嘴,两眼直瞪,一动不动,手里的杯子砰然掉在地上。其余的人,都跟着她的目光看过去!

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

开始,就这么一声惊呼,由八个不同的嗓音同时发出的惊呼,骇得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紧接着,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瓦尔特·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这是黎明前寒冷的时刻。矮树丛中,有许多人影在悄无声息地偷偷移动,黑暗里,不时有一两把铜铁利器的尖梢,被缕缕月光照得闪闪发亮。

突然,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瓦尔特·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瓦尔特·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选自《莫泊桑作品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遍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使施那夫斯的形象真实鲜明。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D.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E.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解析:C.“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述错误,小说表现的是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人爱好和平,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E.“但他的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表述错误,他内心是坦然快乐的,他觉得自己终于安全了。

【答案】CE 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施那夫斯作为普鲁士士兵侵略法国时,遭遇法国游击队伏击。求生的欲望使他成了一名逃兵,成为俘虏的念头盘踞在他心中。(2分)饥寒交迫的施那夫斯潜入一个城堡,村民误以为是大规模入侵,当即一哄而散。他饱餐一顿之后昏然睡去。(2分)醒来时已被捕,但主人公为自己做俘虏的梦想终于实现万分欣喜。(2分)3.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都很精妙,请说明这些描写的内容和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物描写方面:开头的肖像描写,(1分)逃跑、找吃食物的动作描写,(1分)厌恶战争、要逃跑、想做俘虏的心理活动描写。(1分)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施那夫斯的人物特点,表现了他在奇遇中的处境遭际。(1分)景物描写方面:逃跑过程中夜间黑暗,兔子、猫头鹰的声响让他恐惧痛苦(或黎明前寒冷,人影移动,月光下利器发亮)(1分)作用:通过这些描写交代时间、环境,渲染紧张气氛,侧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后一次景物描写作用:通过这些描写交代时间、环境,渲染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1分)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认为可悲:(每点2分)①施那夫斯参加作战却畏惧战争,离开战友,临阵脱逃;②逃跑后还一直想做俘虏;③醒来时被捕,还为自己做了俘虏而满足;④他是一名侵略者。

认为可爱:(每点2分)①施那夫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②他思念家乡和亲人,心中挂念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女;③他饥寒难当,潜入法国人的城堡,只是饱吃一顿,并没有伤害当地的一个百姓;④他不喜欢侵略,厌恶战争。

下载《墙上的斑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墙上的斑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墙上的斑点》与《死者》中的意识流与意识的流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墙上的斑点_教学设计_教案(小编整理)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2.......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11墙上的斑点(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备课资料 一、伍尔夫对小说艺术的见解 ——“生活并不是一副副匀称地装配好的眼镜;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环,生活是与我们的意识相始终的、包围着我们的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把这......

    墙上制度

    安全生产制度 1.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员工 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2.加气站工作人员需配备防冻工作服、工作鞋、工作手套、护目镜等 劳......

    墙上文化(★)

    墙上文化 席垚烨 独坐电脑荧幕前,黑夜一连窜的荧烛灼烧我的眼帘。“巴黎的灰橄榄緑,威尼斯深沉的橘红,罗马的灰褐、奥斯陆沉淀的灰蓝、纽约的灰棕榈、东柏林基于柏林墙的暖灰......

    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2课《墙上的斑点》教案2

    《墙上的斑点》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墙上的斑点》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单元 墙上的斑点》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代......

    写在教室墙上的话

    写在教室墙上的话1.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2.与分秒争先,为人生添彩。3.拼生命瞬间,搏一生精彩。4.乐学善思,强身健心。5.风雨彩虹后,学习细节中。6.把信心留给自己,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