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德育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5 04:5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数学德育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数学德育教学案例》。

第一篇:八年级数学德育教学案例

中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八年级数学德育教学案例------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教学建议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为此,本节重难点设置为:

1.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重点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 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

难点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

3.关于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法建议

本节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重点是四个判定定理,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1.教科书首先指出,用定义可以判定平行四边形.然后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因此在开始的教学引入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很快参与进来.

2.素质教育的主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因素,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建议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训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各条判定定理,并能灵活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关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系列

1.复习旧知识: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

2.小实验:有一块平行四喧形的玻璃片,假如不小心碰碎了解部分(如图所示),同学们想想看,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各自画图,画好后互相交流画法,教师巡回检查。对个别差生稍加点拨,最后请学生回答画图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画法有:⑴ 分别过A、C作DC、DA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于B; ⑵过C作DA的平行线,再在这平行线上截取CB=DA,连结BA;⑶ 分别以A、C为圆心,以DC、DA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B,连结AB、CB。

还有一种一法,学生不易想到,即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特性,引导学生得出 连结AC,取AC的中点O,再连结DO,并延长DO至B,使BO=DO,连结AB、CD。

二、引入新课

上面作出的四边形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生答后师指出这就是今天所要不得 研究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板书课题)。

三、尝试议练

1.要判定我们刚才画出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应当加以证明。第一种画法,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它是平行四边形(定义可作性质也可作判定)。

2.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种画法,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一(翻开课本看它的文字叙述)。请想想,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究竟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这里已知是什么?求证是什么?请写出。

自学课本上的证明过程,看后提问:这个证明题不作辅助线行不行?为什么?(因为要证平行线,一般要证两角相等,或互补,要证两角相等,一般要证全等三角形,而这里没有三角形,要连一对角线才有三角形)

3.再看第三种画法,在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情况下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写出已知、求证,请两位学生上台证明,其余在课堂练习本上做。(注意考虑要不要添辅助线)

完成证明后提问哪些学生是用判定定理一落千丈证明的?哪些是用定义证明的?(解题后思考)

四、变式练习

1.再看看第四种画法,可知,已各条件是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一平分,这种情况下它是不平行四边形?

阅读课本上的判定定理之后,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求证最简便?(应该用判定定理一)2.变式题

⑴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练习第1题)(口述证明,不要示书面证明)(问要不要添辅助线?)

⑵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补充)

⑶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家相等及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思考,然后回答不是平行四边形。因为边角不能证全等三角形)

⑷自学课本例1思考:此例证明中,什么地方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什么地方用“判定”定理?

观察下图:

平行四边形ABCD中,<A、<C的平行线分别交对边于E和F,求证:AE=FC(怎样证最简便?)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平行四这形的判定有哪些方法?试列举之。

2.这些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中最基本的是哪一条?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有什么关系?同一个证明题中应注意什么地方用判定,什么地方性质?

第二篇: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

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的数学基础总的来说较好,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加权平均数容易混淆。因此本节课一定要把计算平均数的公式运用作为重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了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机盎然。在备课时,我们根据课标,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以生活中常见的调制咖啡、和学生身边的数学小册成绩作为引例,把课本的引例作为课后作业;并把课本上的例

1、例2进行加工,利用变式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解决教学难点的方法和途径:

课表分析:《课程标准》指出:统计学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统计知识,发展应用意识。所以本节课我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过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在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应用最为广泛,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将在真实、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中,研究加权平均数,既是对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进一步深化,也为学习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知识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平均数理解有三个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统计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体会数据“权”的 作用,学习统计思想和决策能力。

(3)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此前,学生对平均数已有认识,但是加权平均数较为复杂且应用广泛,而数据的“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我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而把对“权的理解”作为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思考,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这一流程,体现了学生对知识从感知—认识—应用—反思的发 展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品)首先,创设情景,品数学

为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所占份额对结果的重要程度,我现场调制两杯咖啡,让学生品尝。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其中一个杯子里加入3勺咖啡1勺糖,另一杯子里加入1勺咖啡3勺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舌尖亲身体验、感受事物所占份额对结果的作用,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美妙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研究实例,探索新知(学)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让学生理解权的概念,我利用刚刚的数学小册提出了下列问题:

(1)如果其中有一人的成绩为85分,另一人的成绩为90分,此时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2)如果其中有1人的成绩均为85分,4人的成绩均为90分,此时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3)如果其中2人的成绩均为85分,3人的成绩均为90分,此

时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4)如果其中3人的成绩均为85分,2人的成绩均为90分呢?通过以上计算认为他们的平均成绩都相同吗?并说明理由。(5)如果有m人的成绩均为85分,n人的成绩均为90分呢?

其中1-4个问题串的设计,由简单的算术平均算起,通过适当的变式,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平均数不同,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后发现学生在数学成绩的分数均为85分、90分,且总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但由于各自人数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此时教师顺势指出两种成绩的人数就叫做它们的权,像这样求出的平均数就叫做加权平均数,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问题5的设计由数字到字母,把有限个数变为无限个数,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并板书)。这样,在具体情境中,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轻松的复习旧知,探索新知,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自己实现知识的建构,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问题生成:(2)如果其中有1人的成绩为85分,4人的成绩均为90分,此时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在回答(2)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错误,如:

859087.52851 9041712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抓关键词“1人的成绩为85分4人的成绩均为90分”即分析式子中分子、分母的含义,从而让学生理解平均成绩的计算方法。这样关注了学生的问题生成,使我们的教

学在问题中趋于完善。

总之,在此环节中通过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权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广泛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为了更好的用数学。

(三)点击生活,应用新知(用)数学的核心是应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略)

决策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销售额,鑫鑫旺超市决定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在这个情境中我设置了五个问题,问题(1)的计算较简单,学生容易判断出应录取A。但是A的创新能力最低,不符合对广告策划人员的要求,于是我们设计了问题(2),意在引导学生想到用加权平均数,从而引出问题(3)。由于问题(3)计算较为复杂,也是本节的重点计算,所以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书写是否规范、结果是否正确、录用人选是否满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招聘方案一和方案二的不同,让学生发现要想突出某一数据,就要加大该数据的权,从而体会权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权的理解,了解权的不同表现形式,我设计了问题(4),由于问题(4)和问题(3)的权,实质相同,形式不同,所以(4)不再让学生笔算,类比后直接口答,教师结合问题(4)和问题(3)引导学生总结权的作用及权的表现形式。在学生对权有了较深理解之后,我们又设计了问题(5),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

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方案,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总之,在此环节中通过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权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广泛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为了更好的用数学。

(四)课堂回眸,自我提升(悟)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眸课堂,总结收获。当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之后,教师对知识和情感作如下升华:

“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上,影响你们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自信、勤奋、稳重、诚信等会促使你们的进步,老师建议你们把它们的权加大;而悲观、懒惰、急躁、任性等会阻碍你们的步伐,老师建议你们把它们的权缩小,直至为0。

其实,生活就像在调制一杯咖啡。当你加入的咖啡和糖的份额不同时,得到的口味也不近相同,有的苦,有的甜,有的浓,有的淡,你爱的口味由你掌握,你的人生由你做主!”

这样设计课堂小结,既是对知识的总结,方法的提炼,也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有趣、诗意,给学生以启迪和鞭策。

四、作业设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 知识,发展应用意识,我设计了知识作业和实践性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使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逐渐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课、议课要点:

本节课是平均数的教学设计,重难点突出,引入课题,结合实际,教学环节层层深入,例题结合实际,且联系生活,学生颇感兴趣。课堂中学生参与积极,大胆展示,教学效果好,但也有部分学生计算能力欠缺,有待加强。

指导要点:

本节课主要成功在教师的精彩点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对比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结构的特点,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这两个公式,特点掌握了,能在现实生活中用平均数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篇: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旌阳区中学 梁明旭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在初中数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本节课我们主要来探究勾股定理的由来。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3.经历多种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和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4.掌握勾股定理,能够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由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求得第三边.能根据一已知边和另两未知边的数量关系通过方程求未知两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推导的过程内容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

本节的教学分为五步:情境引入——定理探索——定理应用——巩固练习——课堂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并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勾股定理的意义。

五、教具学具

小黑板 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模型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如图,由4个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中间有一个正方形的开口(图中阴影部分),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看到

这个

题目,学生感到

十分的熟悉,这是七年级下册学习因式分解的时候见过的题目。学生们分组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不久得出了答案。

分析:因为整个图形是一个边长为c 的正方形

所以 S全=c2

也可以分割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S全=4S直角△+S阴 =4×ab+(a-b)2

=2ab+a2-2ab+b2

= a2+b2

于是有a2+b2=c2

得到了以上一个结论,此时不急于总结结论从而引出勾股定理,因为仅仅一个题目不足以说明问题。

于是提出“类似于上面的拼图问题,你们还记得多少。同学们于是分组讨论,另一个类似的拼图问题。

如图,游4个边长分别a,b,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析:因为S全=(a+b)2=a2+2ab+b2

S

=4×ab+ c2=2ab+ c2 所以a2+2ab+b2=2ab+ c

2所以a2+b2=c2

【设计意图】本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学生按教师事先分好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证法进行研究。每个小组有4名成员,位置相邻,便于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每组推选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进行学习交流,主要时将本组证法的思路讲清,同时同组同学可以补充或纠错。其他小组此时则通过聆听对他组的证法进行学习。

(二)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否一般的直角三角形都具有上述特征呢?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我们有 a2+b2=c2

教师在此基础上介绍“勾,股,弦”的含义,进行点题,结合直角三角形,让学生从中体验勾股定理蕴含的深刻的数形结合思想。【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能独立思考,有强烈的探究愿望,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交流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观点。故本段设计遵循“构建主义”的学习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情景”,在此“情景”中,学生通过“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进行有效学习。

(三)勾股定理简单的应用

1、例题精讲

如图Rt△ABC ∠ACB=90。以三角形三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面积分别为S1,S2,S3,试探索S1,S2,S3 三者之间的关系

分析:因为Rt△ABC中,∠ACB=900 所以a2+b2=c2(勾股定理)因为S1=b2,S2=a2,S3=c2 所以S1+S2=S3

2、巩固练习(1)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

2)求下列图中未知数x,y,z的值

(3、拓展与延伸

(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则另一条边是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3和4,则另一条边是

(3)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宽2.2m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4)将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2.16米,梯子的长为5.41米。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精确到0.01米)【设计意图】课堂从广义上讲是开放的,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传授学生必要的知识,更要打开学生的思路,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引领学生课后去探索,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当今的网络社会,学生尤其要善于在网上“淘金”,满足自己学习的需要。网上学习必将成为未来的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小结,不只是对课堂内容的简单回顾,还是对所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不仅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数学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而且通过归纳反思,能有效地把握知识的脉搏,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学生主动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大有裨益,也让学生从中学会感悟数学。

八、课堂作业

书上第47页习题2.1 1,2,3

【设计意图】巩固勾股定理,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新课程标准提倡课题学习(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学习与研究更多地把数学与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九、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较为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个转变: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结论后,利用习题加以巩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 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 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探索,获得成功!

第四篇: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_(6)

《中点四边形》教学案例

李店镇中

方 鹏

“中点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判定后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引出中点四边形的定义,然后安排学生分组探索:(1)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形状(2)特殊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形状(3)设计了一个已知中点四边形的形状,那么原四边形的形状有何要求?

学生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顺次连接各边中点得到中点四边形,先猜猜这个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然后画图、写已知、求证及证明过程,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检验文字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步骤掌握情况,简单的辅助线添加的方法,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这一练习结束后,很自然就把任意的四边形变成特殊的四边形,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已知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得到的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又怎么样呢?有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学生应该能解决下面这几个问题,而且难度应该不大。解决了这些问题后,锻炼一下学生的逆向思维,已知一个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是矩形、菱形、正方形,那么你能判断原来四边形的性状吗?这些问题都解决后,总结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上完这节课后,我从教学设计、学生学习方式、教学重点难点的落实、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四个方面做了反思:

㈠本节课的设计较为合理,安排比较紧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由问题“为什么说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解决引入,再运用新知识来探索“特殊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特殊性”,学生的注意力随着问题的提出和学习的深入而得到不断加强和调节,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热情比较高。

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比较到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中,无需老师多讲,我只是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每小组探索两种情况,要求画出图形,作出判断,给出证明。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很高,小组同学在一起画图、思考„最后由小组来汇报探索的结果,老师只需要作出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本节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㈢教学重点、难点处理的不理想。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探索中点四边形的形状,难点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推出特殊形状的中点四边形的原四边形的形状。由于本节课与各种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学生容易搞混,因而上课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时间紧张。在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得出中点四边形形状后,可以把较多的时间用在中点四边形的说理上,让学生自己加以对比,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㈣对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判断不准,在安排探索特殊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形状时,原本以为学生只要画出图形,说理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只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来证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至于中点四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则再用全等的方法来证明,很少学生会用三角形中位线证明,看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还不到位,这说明我对学生的情况把握的不准确,要在以后的备课中多关注学生的情况,多重视新知识的应用于复习。

第五篇: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矩形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矩形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矩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3.由于矩形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4.在矩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矩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矩形的定义和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能说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和矩形的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能推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2.能运用以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

此外,从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中,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小学里已学过长方形,即矩形。显然,矩形是平行四边形,而且矩形还具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小学里已学过)等特殊性质,那么,如果在图4.5-1中再画一个圈表示矩形,这个圈应画在哪里?

(让学生初步感知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问题: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有一个角是直角”以外,还可能具有哪些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呢?

问题:矩形的一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矩形的对角线既互相平分又相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什么重要性质?

说明与建议:(1)让学生先观察图4.5-3,并议论猜想,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一个直角三角形(如Rt△ABC),让学生自己发现斜边上的中线BO与斜线AC的大小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给出如下证明:

证明: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B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AO=CO

∴在Rt△ABC中,BO是斜边AC上的中线,且。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题解析

例1:

如图4.5-4,欲求对角线BD的长,由于∠BAD=90°,AB=4cm,则只要再找出Rt△ABD中一条直角边的长,或一个锐角的度数,再从已知条件∠AOD=120°出发,应用矩形的性质可知,∠ADB=30°,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AOB是什么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课本用了第一种解法,并给出了解几何计算题书写格式的示范;第二种解法如下:

∵四边形ABCD是矩形,∴AC=B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OA=BO,△AOB是等腰三角形。

∵∠AOD=120°,∴∠AOB=180°-120°= 60°

∴∠AOB是等边三角形。

∴ BO=AB=4cm,∴ BD=2BO=24×4cm=8cm。

小结

1.矩形的定义:

2.归纳总结矩形的性质:

(1)对边平行且相等

(2)四个角都是直角

(3)对角线平行且相等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一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因此,有关矩形的问题往往可化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

作业 :

下载八年级数学德育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数学德育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雍妮瑛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八年级数学德育工作总结

    德育工作总结 沈桂芝 2017.6.25 回顾一学期的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渗透了爱国主义、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思想等一系列德育工作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又得到了......

    德育教学案例

    小强的脾气很倔强:平时同伴间有了矛盾,他有时会怒气冲冲、瞪眼对峙,一言不发;有时会情绪激动,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一样,措到东西就扔就甩。有一次在收拾玩具,准备解便洗手吃午点了,我......

    教学案例(德育)

    教学案例 ——思想疏通比知识疏通更重要 黄平民族中学语文组:杨明 2018年8月29日星期三 下午第二节,高三(11)班语文课。 按照惯例,同学们利用课前三分钟诵读一篇文章。学生诵读结......

    德育教学案例

    德育教学案例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因为这些要比逼着孩子......

    德育教学案例

    德育教学案例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因为这些要比逼着孩子......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范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大村中学 逄金花在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我总能发现赵守阳同学认真参与课堂教学,思维敏捷,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总能回答出其他更好的学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