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时间:2019-05-15 04:3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篇:佛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佛教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佛教的信仰性、社会性、文化性、以及佛教适应性的传统来突出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通过对佛教慈悲理念的阐述,说明佛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功能。关键词:和谐

意义

作用

前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美好的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建立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发展境界,新的理想追求。当今中国,“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而佛教应担当怎样的时代职责,正是我们佛教徒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仅仅就佛教与社会和谐问题浅谈三点个人认识。

一:发扬佛教的主体性,维护和谐社会的发展

在吕大吉先生主编的《宗教学纲要》中认为:“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佛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现代社会各界对佛教给与了较大的关注。而关于佛教的主体性,亦有很多人探讨。中国人民大

学徐建明教授在课堂中讲的宗教主体性——信仰性、社会性、文化性三个方面,很有代表性。这些亦是佛教优良传统的主要方面,更是佛教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三个特点。1.1佛教的信仰性对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

佛教是一种对众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社会文化教育,有其自身的教义、教规、教团。而包容、和谐、快乐是佛教信仰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良药,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馈赠。

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正是在于它用神或神的诫命作为人们崇拜敬畏的象征性对象,从而发挥其固有的社会作用。2 宗教信仰者,无论做社会工作,还是文化事业,都受所信仰宗教思想的影响。从社会思想的角度而言,信仰是宗教的核心。从其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信仰是“伦理性的信仰模式”,是一种个人的价值要求。然而在当今社会,佛教界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佛教,了解佛教的理念,在全国各地依靠佛教自身丰富的信仰资源,在以寺院僧人为基础的模式里,建设教团、佛学会,禅修中心,佛教基金会等等现代社会组织。通过这些机构所举办的各类佛教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与佛教更进一步的接触,使佛教信仰的神圣性渗透到现实社会中去。从而使佛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谐化、系统化。

1.2 佛教的社会性对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

佛教徒有两类人:一类是出家众,一类是在家众。出家众指僧人,一般住在寺院里修行,同时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在家众指没有出家 的学佛人,也称为居士、信士,他们参与社会各个阶层的工作。

出家众与在家众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生存,自然也要担当必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比如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几乎每一次的救灾济贫工作中都能听到佛教的声音,慈悲济世的襟怀与风貌为佛教界赢得了良好的赞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在国际友好交流中也有着其独特的作用:中、韩、日三国佛教的“黄金纽带”对维护亚洲和平有着重要意义;而2006年4月13号在中国杭州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以“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为主题,更加表达了佛教对社会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美好理念。“对外友好交往”是佛教的优良传统,这不仅弘扬了佛教,而且也为国家的友好外交做出了贡献。

佛教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对社会伦理道德、民俗习惯的影响:佛教的五戒十善不仅是佛教徒应该遵守的戒律,在世俗社会中也能反映人们的道德良知和精神诉求;而每年的祭祖悼念已故亲人的行为更是佛教孝亲缅故思想的外在体现。

可以说,佛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和传播,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心中,它的思想和观点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当今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佛教能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付出。

1.3 佛教的文化性对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

世界上的各种文化都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赵朴初居士曾经这样说过:“佛教是文化”。我们知道,中国的佛教源自外来文化,但千余年同中国本土的固有文化能互相影响,彼此融合。

佛教作为一种信仰和思想,最早是由西域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带到国内来的,时间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但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佛教才是有了学派,中国人才开始翻译佛教经典、传播外来佛教著作。而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经过与儒、道彼此冲突和融合之后,从而使中华文化形成了儒、释、道三大脉络的结构体系。

自从佛教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后,佛教对中国的建筑、绘画、文学、音乐、诗歌、文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如塔的建筑、四大石窟,佛经的图像化,梵呗、禅诗等等都是以佛教为体裁的特色文化。尤其是我们平时常用的词汇,如:世界、现实、相对、绝对、迷信、污染、现行、悲观、弘扬、不可思议等等词汇,都来源自佛教。

如果从佛教现实意义的角度来说,佛教是关注人生、以人为本、帮助他人获得心灵拯救的宗教。尤其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中国佛教,更是具有积极入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通过教育引导人自修、自悟、自证、从而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在中国,正是儒家创造的道德良知感和从佛教因果论基础上体现出来的戒律性道德及觉悟境界,一起支撑着传统社会有序运转,使文明长久不衰。这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当今社会,随着佛教文化在民间的深入和扩大,不少人虽没有出家,甚至连居士也不是,这些人谈不上对佛教的深奥教理有多深领悟,甚至连一些佛教的基本常识也不甚了了,但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因果报应理论,止恶行善

等思想却深入人心,凡遇到服务于人,给他人带来好处的事情,即使损害自己的利益也会义不容辞的去做。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做这些好事时,确实觉得应该去做,觉得做了这些好事对自己来说是一种享受,或心灵安慰。也有人深信因果和佛教轮回解脱的学说,认为行善一定有善报,行恶一定有恶报。总之,现代社会中,有众多的人能依照佛教教义积极从事许多利国利民的“善事”,或者说,在当今社会中的不少我们所谓的“好人好事”,都是在佛教伦理思想影响或感召下出现的。在这些人中,佛教的理想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佛教的伦理观点作为他们的道德行为准则,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构建安定团结、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起到的不可磨灭的积极影响,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二 发挥佛教适应性传统,顺应时代变化

宗教是一种十分古老而普遍的社会现象,至今仍然存在于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宗教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传播,由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要做适当的调节,这也为每一种信仰增添了自己的特色。德国的路德宗不同于美国的路德宗,乌克兰的天主教有别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希腊的正教与俄罗斯的东正教也有差异。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后,佛教的中国化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西汉、东汉时期刚刚传入中国时,曾依附于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从而调和了佛教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矛盾。宗密大师在

《原人论》中将五戒与五常相比较:“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啖肉,神气清洁,益于智,与智相同”。3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经过高僧大德的努力,佛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台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唯识宗”等宗派,使佛教真正实现了中国化。

宗教本土化现象是宗教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佛教中国化”已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成功范例。

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融汇的大环境中,之所以佛教依然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赞许,是因为佛教在教义信仰上,不直接将维护国家和种族的繁荣昌盛作为最高任务,也不会对一特殊人群给予特别的关照,而依然是提倡“普度众生、慈悲于世”的佛教理念。我们如果再从佛教教义的角度去看,佛教提出的因果轮回观点“善有善缘,恶有恶缘”,从现实意义上解释了人们生活中的富贵贫贱的原因,是人们都在承认现实命运的基础上,努力奋斗,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从贫苦到富足的良性思维循环,只会促进社会各阶层人士不断行善,使社会得到稳定发展。当然这种观点亦适合于统治者的利益和政治需求。

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虽经历了种种法难的磨练,但都通过自身努力与外界的支持从而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佛教的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理念促进了佛教中国化的成功。

在适应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完善自己,佛教中国化是世界宗教史上伟大的宗教本土化案例,为多种文化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做了很

好的典范。在当今社会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佛教还会继往开来,发扬自己适应性的优良传统,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良传统。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佛教应该也能倾听社会的呼唤,紧跟时代的步伐,弘扬、丰富、发展佛教的优良传统。我们完全可以将佛教的思想和智慧运用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同方面,只要我们认真的深入挖掘,并加以合理 利用,佛教界必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强的作用,让社会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安乐、人际和顺、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

1:《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 2:《宗教学纲要》吕大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3:《大正藏》卷四五;第708页下

4:《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陈淑贞;2006年第29期

6:《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专访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瞭望》2006年第14期

第二篇:发挥佛教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文章标题:发挥佛教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庆祝祖国的生日和传统的中秋佳节,非常感谢县委和统战部领导给我这个机会,给大家讲讲心里话。

我们在**,深深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尊重和关怀,尤其是统战部和民宗局领导经常到文殊院来和我们谈心,帮助我们

解决各种困难,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相互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我想到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佛教作为有着深刻和谐思想与和平理念的宗教,可以在缓和因快速发展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佛陀曾经教导我们要报四恩。报国土恩,就是要爱祖国;报众生恩,就是要爱人民;报父母恩,就是要尊敬老人;报佛恩,就是要依教奉行,要为人类作出贡献来,达到爱教的目的。

要报恩就要修好供养。我们佛教很着重园林供,我们要很好地爱护森林与流水,以及能维护生态平衡的野生动物,以此来促进我们的祖[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国在快速发展中引起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这就是佛陀教导我们要做到以美好的园林和爱护生命来为祖国为众生作贡献的思想。

佛教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主张要和合,佛教的六和生活就是缓和和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就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和合团结,就离不开我们佛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思想和慈悲的胸怀。

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中秋佳节,使我想起中国诗人写过的一句话:“月到中秋分外明”,月亮最明亮的时候,就是十五圆满的月亮,我们在中秋佳节欣赏明月的时候,应该希望我们自己和每一个中国人民在不同的岗位上要为祖国为人民做好每一件该做的工作,以圆满的成绩来使我们的祖国发挥出更美好更明亮的光辉。

明亮的光辉来自我们每个人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作风正派、光明正大的人。这样一定会使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社会美满幸福、一片光明。

在佛法里,月表示悲心,佛陀教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慈悲的胸怀。慈就是与乐,悲就是拔苦,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做到把我们自己的快乐贡献给广大人民,同时我们更能做到尽一切努力去解除人世间的一切苦难,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在追求人生价值上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在**为建设和谐社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做出贡献。

这就是我在这次茶话会上想到的话,祝愿祖国昌盛,祝大家节日快乐!谢谢大家!

《发挥佛教作用促进社会和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发挥佛教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篇:浅谈精神文明建设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邓小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足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全面系统,而且辩证统一;不仅立足国情,而且面向世界,一切优秀的民族文明都具有两重性,一是它的民族性,即这种文明的民族特征,二是它的时代性和开放性,这是文明得以不断发展的活力源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正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一方面,邓小平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立足本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既吸收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又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独特创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果,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特征,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等。尤其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前进与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因。另一方面,邓小平从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度出发,始终把中华民族的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前沿进行总体考察。他总结了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多次强调要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更好地建设本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比资本主义文明更高层次的人类新型文明。这些论述,对于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提高综合国力,迎接新世纪的国际挑战,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而现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关键时期提出的事关全局性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硬任务,精神文明是软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发挥优势,通过包括思想教育等“软”的手段和方式,积极服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着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从加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着眼,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民主在于使每个人的权利与利益得到充分的实现,法治在于使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与利益获得切实保障。人的权利与利益得到充分实现和切实保障,人的积极性会得到最大程度地激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和谐,就是社会的每一个公民与主流社会有比较趋同的信仰与追求,公民与执政者有公平对话的机会,公民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与发展方向,对执政者所倡导的政治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并积极拥护、努力参与到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去。所以,提高公民素质、培育公民文化对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公民素质主要包括责任感、效能感、参政的技巧与能力、权利意识和维权能力、义务意识和守法意愿等等,这些需要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实现。提高公民素质,有赖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在内容上使其由单纯的意识形态灌输重点转向为培养适应民主政治要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在形式上除了保持传统的理论宣传优势以外,更要着重从实践入手,正确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增进公民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传授公民政治知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技能;引导公民选择切实可行、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政治参与形式。因而,着眼于民主法治要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发挥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这一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只有培育较高的公民素质和建立其上的公民文化,社会主义政治和谐才会有坚实的根基。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与正义。坚持公平正义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整

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因此,增强在发展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也就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一,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以发展、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暂时的困难,从而形成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合力。其二,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奉献观,用精神利益来协调利益关系。其三,要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帮助国企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退休职工、关停并转和破产企业的职工以及贫困农民等弱势群体。尤其是对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为国家做出贡献,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员,必须给予必要的合理利益补偿,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

二、从倡导诚信友爱、激发活力入手,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着社会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诚信友爱不仅是和谐社会里做人的准则,也是和谐社会里做事的基本准则。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诚信友爱的道德观。其一,倡导、培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诚信友爱的社会观念。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其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外国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其三,要通过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生态文明村镇以及和谐楼院、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等主题鲜明的创建活动,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一个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主体动力,形成社会大合唱。

三、从维护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稳定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走向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一般来说,社会稳定环境需要两个方面的力量加以保障:一是通过制度、法律和规章的“硬性”制约;二是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等“软”的社会控制方式来加以保障。相比之下,后者的效果没有前者那么直观,但却是长期的可靠的保障。因此,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之一,就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各类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确保稳定大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们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引导群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按照法定程序、依据政策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和谐社会要求站在优化人类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资源的高度,着力创造一个适应人类自身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因此,从保证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的高度,人类为了优化生存环境,必须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为了优化延续繁衍,必须负起保护资源的责任。强化这种责任意识,必须匡正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倡人复归自然,融入自然,正是尊重自然界发展的权利,要求人承担起其他物种所无法承担的保护自然的责任。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第四篇:公安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的作用

公安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中起到的作用

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稳定。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公安工作,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高度重视,抓实抓好。要树立科学的稳定观,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广泛开展创建“和谐平安社区”活动;建立起确保社会持续稳定的主动超前的维稳体系。

二、要维护一个良好有序的社会治安环境。

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公安工作。增强工作主动性、预见性、敏感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在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上下功夫。要建立一个科学严密的防范控制体系、高效有力的打击体系。建立经常性的“严打”工作机制,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重点打击侵害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和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各

类犯罪,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要搞好各项社会安全服务。

减少犯罪、减少社会损失是公安机关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需要公共安全,要求人权保障,这不仅需要公安机关通过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来警示邪恶,还需要通过治安行政管理予以维护,也需要通过更为有效的公共安全服务来满足。

四、要建立一支作风过硬、内部和谐的公安队伍。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好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外,还应立足于公安机关,以构建队伍内部的和谐关系为切入点,努力创建和谐公安机关,营造心齐、气顺、劲足、风正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单位间、警种间的统一协调,信息共享,平等互助,使各单位、警种团结如一人,树立大局思想,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公安工作水平和公安队伍战斗力。

总之,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既是保卫者,又是参与者和建设者,既在做出贡献,又在充分享受和谐社会带来的安宁与祥和,只要我们对社会治安形势和市场经济形势驾驭得好,一定会大有可为,共和国一定会长治久安。

第五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文章标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面部署,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壮大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我们要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的精神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的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紧密结合首都实际,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做好首都的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开创首都统战工作新局面。

一、充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立足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从实现三大历史任务、加强党的建设的高度,提出统一战线不仅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强调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要求全党同志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总书记关于“三个重要法宝”、“四个必然要求”和“三项重要任务”的论述,是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提高做好统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基础。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对统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四个突出特征。从这些特征出发,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点:

一是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统一战线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是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发展目标。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更加协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更加密切,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战线。

三是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做好统战工作要坚持的基本原则。要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坚持统一战线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坚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坚持以人为本、照顾各方利益。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的这些要求,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这些要求,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必须处理好的五个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服务,是新形势下统一战线面临的重要任务。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必须处理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这五个方面的关系既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处理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全面兼顾和实现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处理好海内外同胞关系,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做好侨胞侨眷工作。

处理好这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保持和促进这五个重大关系的和谐,使社会各界更好地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共同促进首都的社会和谐,推动首都的发展,实现首都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是首都统一战线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二、积极发

下载佛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