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代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和作用
一、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而且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解决。有人说,改革开放近30年,成绩那么大,为什么问题和矛盾又会那么多呢?这就要辩证地看问题。邓小平90年代初就讲过,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发展起来,问题反而多了,这就是辩证法。这叫做“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矛盾”。比如,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改革开放至今,贫困率从31%下降到1.8%,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达到了小康,贫困人数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绝对数很少了,但贫富差距拉开了,贫困问题相对突出了。
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旧的问题和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只有靠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和矛盾归咎于改革和发展,存在这些问题和矛盾,恰恰是因为改革和发展不够深入。因此,只有深化改革,加大发展力度,才能解决好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解决好发展问题。而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破除阻碍发展的种种障碍和弊端,这就要深化改革。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这就必须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发展,只有发展,才能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与矛盾。
今天,虽然我国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人民积极性发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还有不适合的方面,这些方面仍然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所以,一定要针对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继续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解决好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不断提高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一方面是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另一方面又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面对有限的、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社会生产,就使人民内部矛盾在物质利益分配上更加突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根本问题是正确处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当前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这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矛盾的解决
1、首要的是处理好阶级、阶层的关系
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根据现代阶层理论,阶层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或经济标准,或政治标准,或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
首先,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人阶级逐渐在分化。就连纯粹的产业工人,也因从事不同产业,如夕阳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工人,老工业基地与新兴产业基地的工人,劳动密集型产业下岗职工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工人等,因职业性质的明显差异,其阶级归属感和阶级意识也有明显差异。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工人总归是工人。孙中山先生曾高呼“劳工神圣”,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工人的地位呢?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农民进入了刚刚兴起的乡镇企业,转化为企业职工。还有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没有稳定职业,形成了流民性质的群体。第三,知识阶层在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形象与新地位,知识经济的出现又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第四,私营个体阶层在发展壮大。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个体私营阶层有了较大发展,他们参与政治的愿望与兴趣越来越大。第五,企业经营管理阶层逐渐凸现出来。在计划经济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一直属于党政干部系列。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对于阶层差异的调整中,中国政府与人民应该致力于将社会阶层结构,从现在的“洋葱头形”,即底层很大但中间阶层发育不起来,演变成为“扁平化”的理想状态,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这种健康的社会阶层结构才可以用力的促成现代化发展。
2、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优化社会结构
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因此,不断完善社会结构便是社会持久和谐的有力保证。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独立体系,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则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而判断处于哪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这是由身份壁垒、不平等交换、城市化滞后乃至包括户口、粮食供应、住宅等组成的不平等现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在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割开来。这使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就业和粮油供应方面存在极大差异,更为严格的还是户籍制度方面的管理。这一制度限制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等同的机会,他们的就业,除了受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之外,还要受社会资本的限制。因为,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和市民一直处于冲突和对立,突出表现为市民对农民的歧视,以及农民对市民的厌恶。而这种归属的不一致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导致农民很难在城市空间场域中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市民的关系网络中去,从而很难在城市中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也更无法利用社会资本来寻求更好的工作。于是,他们只能利用他们在家乡长期建构起来的社会资本——同乡关系、亲缘关系,在城市中求生存。这样,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就是阶层关系的分布问题。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故,只有解决了城乡二元化的矛盾,打破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壁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社会结构的矛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好基础。
四、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大学生如何参与其中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素质及建立和谐社会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实施者,也是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较高素质的建设者之一。我们就因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好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勇气,在建设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建设社会。
1、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水平,并利用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
2、培养自己所应有的和谐社会意识。作为当代和谐社会的大学生,应具有:民本意识,努力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民主法制意识,培养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素质;公平正义意识,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公道正直地为人处世,维护社会公义;生态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形成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和义务感,关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生态后果;还要有正直、善良、朴素、坚强及进取意识,在社会与学习生活中发展自己。
3、培养自己很好的建设与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扎实的教育与培养,使大学生树立和谐意识、宽容精神、民主作风。
(二)通过一切可进行的途径,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建设,并在建设中发展自己。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注意各种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学校的途径,社会的途径及自己组织、创造有益的活动区促进建设。
在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建立过程之中,大学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只要我们肯于投入其中,就一定会在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上起到巨大而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王伟光《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
朱旭 赵佳琪《浅谈构建和谐社会》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江传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研究》
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
陈文江/周亚平《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
朱文兴《论维护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
李翔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
吴鹏森《公平:和谐社会的柱石》
湖北省社科院“和谐湖北”研究中心《论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篇:论当代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当代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期,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正在给我们的应对能力提出挑战,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需要继续巩固。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此种社会的建设,从社会的层面看,就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制度等的建设;从大学生的层面看,就是对大学生和谐美德的呼唤。所以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正确引导到报效祖国、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这对于创建和谐社会、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顺利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我认为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起到以下作用: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
列宁说的好,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所以只有全面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大有作为,畸形片面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当前,在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多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群体要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发扬大学生群体创新的品格,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乃至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塑造出适合全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要发挥各种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作用,用大学文化整合社会文化,将大学的责任、大学所崇尚的精神以及大学“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渗透到当代中国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中去,丰富和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品质,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和消除腐朽、没落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作为大学生,增强创新能力就需要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能适应多种社会角色,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的内容,书本知识也将对社会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角色意识,使之朝着正确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为了不断战胜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首先应从“小我”走向“大我”,努力发展自己,绝不固守自我;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担历史重任,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学习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三、明确大学生自身的责任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直接关系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衰成败的大事。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十分重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艰苦朴素的工作风,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的人,要让大学生从心灵上,时刻不忘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报效国家,将自己的青春灿烂的年华献给祖国,投身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中去。
因此,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当前,在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多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群体要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发扬大学生群体创新的品格,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乃至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塑造出适合全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
大学生应有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财富的骨干力量的意识;大学生应有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先锋力量的意识;大学生应有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的意识。
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十分丰富, 可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根本上讲, 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人, 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质上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既给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要机遇, 又对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优化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
第三篇:论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赵阳 0942805318
论文摘要: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其中显示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应当成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财富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应当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先锋力量;大学生应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重要力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期,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正在给我们的应对能力提出挑战;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需要继续巩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此种社会的建设,从社会的层面看,就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制度等的建设;从大学生的层面看,就是对大学生和谐美德的呼唤。“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同时还必须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个阶层人民能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积极的社会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其中显示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首先,大学生应当成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财富的骨干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发达的物质生产为前提。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需求,就缺少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最根本性的条件。因此,要想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目标,首先必须使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广大青年的不懈奋斗。作为青年中特殊的社会群体,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国家极为宝贵的人才智力资源。由于他们的年龄优势,并且都将掌握着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人生发展和创造的黄金时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能够发挥着突击队和主力军的作用,成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物质基础的骨干力量。
其次,大学生应当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先锋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政治的文明进步为保障。没有发达的政治文明,不能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就没有了凝聚全体人民力量的有效思想武器,也就不可能使社会的经济、政治能够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因此,要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要发展政治文明。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对国内外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他们大部分具有较高的爱国主义热情,积极要求社会变革向上,对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前景充满憧憬,期望值高。
最后,大学生应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仅仅依靠丰厚的物质基础、发达的政治文明是不够的,这一目标的达成,还必须依靠和谐、先进文化的建设。大学生作为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直接教育对象, 经过大学阶段严密的课程体系的教育,在接受了系统的主流教育后, 接受、吸取、过滤、掌握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人。因此,大学生对于文化的选择和创造, 对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文化要素的不断内化、过滤, 会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从而能够形成对主流文化思想和主体价值的认同力量。
第四篇:浅谈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吉林省总工会主席:浅谈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和作用
包秦
2005年11月11日10:0
1闭】【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
■构建和谐社会已
经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它体现了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反映了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
和理想追求。在构建和
谐社会过程中,工会使
命光荣,任务艰巨,责
任重大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政治命题。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重要的社会团体、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其地位和职责都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工会能力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会不作为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将其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近一个时期以来,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都作过重要讲话,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标准、目标、原则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它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和理想追求。
要充分认识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8个字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条原则”和“十项任务”。而这十项任务中无论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还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及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做好社会保持稳定的工作,都与工会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说,工会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落实的问题。结合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工会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按照以发展增和谐的要求,紧紧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个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小平同志曾讲过“发展是硬道理”,理解发展应该是一个放大的概念,全方位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部内涵。由此可以说“主力军”这个概念,也必须不断放大,正如曾庆红同志所强调的,工人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还可以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这就是对工人阶级作用的新定位。
二是按照以改革促和谐的要求,全力关注和支持国企改革。各级工会都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旗帜鲜明地在改革中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方面积极引导职工正确认识改革,切实从大局出发正确对待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做改革的促进派;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工会在各级改革领导小组、办事机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中,必须全部参与到位。
三是按照以组织保和谐的要求,大力推进党工共建工程的实施。加强工人
阶级内部团结、加强工人阶级队伍团结统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必然要求。工会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非公企业员工、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
四是按照以温暖求和谐的要求,大力加强帮扶体系建设。我们要始终把送温暖工程作为工会的一件大事摆在突出位置上,同时要在帮扶体系建设上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并采取地区工会、产业工会、企业工会三方联动措施,重点在帮扶创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特困职工救助等方面下气力。
围绕总体布局,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构建和谐稳定劳资关系问题,工会的责任太重大了。那么,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状况如何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在企业中反映相当明显。劳动争议由隐形化转为公开化、外在化、趋于紧张化。具体表现在:企业或雇主长期拖欠和千方百计压低员工的工资;欠缴员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职业病得不到妥善治疗;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加班加点;生产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职工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凌辱、虐待甚至殴打员工,任意侵害员工的人身权利;基本无福利劳保待遇;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不兑现等等。这些问题从形式上看,集中表现出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劳资矛盾处于高发和多发期,劳资纠纷日渐增多;二是某些群体事件已逐渐呈现出对抗性苗头;三是矛盾调处渠道不畅;四是劳资双方的制衡和合作的体制不能有效运转,劳资双方组织的代表性和公信力都严重欠缺。
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新型劳动关系,首先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从宏观层面上,需要国家在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种制度以加强调控机制建设。努力打造民营经济为基础、混合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新型公有制,创造有利于实现公平的有效途径,这里一个最基本的取向就是探索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有效结合的方式,使得绝大多数劳动者占有绝大多数生产资料,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脱节、劳动者没有财产的状况,转变为
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并成为有产者。而他们的生产资料占有又不是孤立的,而是联合占有、共同支配的。每个劳动者不是孤立地劳动,而是既分工又合作,进行联合劳动。这就是马克思讲的“联合劳动制度”的要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旨,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公有制。但现实情况与我们的理想要求相距甚远。
其次,面对当前劳资矛盾的现状,我们必须以劳资合作、互惠双赢的新思维,科学调处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为此,需坚持如下几条原则:第一,必须坚持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即让劳方和资方获得最大的共同发展,使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第二,坚持合作与参与的原则,劳资双方都应认识到他们是共同繁荣的伙伴,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企业应该实现公开管理,最大限度地让工人参与决策过程;第三,自治和劳资责任制的原则,新型劳动关系,应以“劳资自治”为对话和协商的特点,不应完全依靠政府来解决;第四,继续教育和尊重人的尊严的原则,企业应努力投资人力资源的开发,优先让工人获得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达到劳资共同发展;第五,法律和制度全球化原则。
另外,必须建立和完善新型劳动关系的协商约束机制。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在肯定资本地位和权利的同时,必须明确和保障劳动者的地位和权利。当前,就劳资关系而言,其主要矛盾是解决劳动者权利缺失和地位相对弱势的问题。 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必须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一要加大落实《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力度。《劳动法》是以劳动者权益本位为出发点构筑的,也是目前工会维权的一部重要法律依据,工会组织应该充分运用这个武器,推进职工劳动权益的落实;二是加强“三方协商机制”的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创造条件;三是继续推进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制度的建设;四是继续发展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是基层工会维权的一项基本的法律法规制度,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同时对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也要不断加大推动力度。要把职工持股会作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实现途径,加以推动,使之持续发展,这是促进劳资关系和谐的深层基因,对构建新型公有制具有战略意义;五是要高度重视劳动争议调处和仲裁工作。这是调处劳资关系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解决特殊矛盾的有效手段。
科学把握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全面加强工会能力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政治命题。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重要的社会团体、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其地位和职责都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工会能力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会不作为的问题。
在现阶段,加强工会能力建设,要求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上,王兆国同志
在全总十四届五次主席团会议上已经明确提了五个方面的能力。但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工会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局工作中有更大的作为。
一是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与职工群众联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有新作为。从传统意义上说,做群众工作,工会具有强大的组织优势。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群众工作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甚至在职工群众中反映出来的大量矛盾和问题面前,常常表现出束手无策,传统优势渐行渐远,使工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明显的失落。从工会自身讲表现是不作为的问题,实质还是能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逐渐呈现多维性,所以,工会要通过多方有效参与,使职工群众意愿和要求得到实现,进而不断密切党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是在贯彻工会工作方针,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有新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能否把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是对工会能力的考验。当前因多种利益关系引发的劳资纠纷和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其根本症结就是政策分配失衡,公平缺失。这种不公正、不公平的问题解决不好,人民内部矛盾也会激化。因此,工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这面大旗,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维权思路,从根本上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方面有新作为。工人阶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其主力军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从一定意义上讲既取决于他们的劳动权利、劳动成果、创造愿望能否得到尊重和实现,同时也取决于工人阶级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会能否在维护工人阶级根本利益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两个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同样是个重大考验。因此,工会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政策措施减少资本对职工的打压,有效维护他们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另一方面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不断加强职工队伍思想道德建设、搞好文化技术培训,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和从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四是在深入贯彻全总《决议》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方面有新作为。全总《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是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工会发展的政治宣言。工会的一个重大政治责任,就是把工人阶级队伍组织好、团结好、发展好。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统一,和谐一致,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把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充分发挥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第五篇:浅论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论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律师根本职责。本文从和谐社会的定位出发,梳理当代律师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为律师自身业务的不断精进,提供指引。
今年2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应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明确的方法步骤,也对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律师,其使命的实现提出了新挑战,如何认识和发挥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
一、律师制度的存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要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既要通过发展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推进法制建设来不断提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胡锦涛同志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公平,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发展,其中每一个方面都与法治建设密切相关。归根结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融洽、有序的法治社会。
法治是社会融洽的基础,规则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石。和谐的社会关系需要制度去调节,而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最终需要法律的保障,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建立和健全法治社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论从应然还是实然的角度,律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律师制度是公认的社会利益的平衡机制,目前全国已有律师事务所近1.7万家、律师近20万人,大多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是法治的工程师和践行者,他们在排解纠纷、消弭社会冲突、提供法律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成员相互沟通、/ 6
恰当反映不同阶层意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律师的职责与使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与要求高度契合。
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律师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和功能
律师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职能作用日益凸显,从传统的代理诉讼到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参与人民调解、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提供法律服务等,都充分体现了律师的作用,根据律师的职责和特点,我们可以将律师在构建和谐法治社会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服务发展,维护稳定,建设法治,弘扬诚信”。具体而言,应充分发挥好以下四个功能:
(一)充分发挥律师疏导社会矛盾的功能
疏导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各种利益的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环节。疏导社会矛盾具体体现在律师的如下业务工作中。
第一、在刑事辩护中,律师通过依法提出被告人无罪、罪轻,应当减轻处罚、免除处罚的证据和意见,维护被告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来促进和谐。
诉辩审相互制衡的诉讼构造设计,是一种和谐,如果没有律师参与的刑事诉讼难免有所失衡,尤其是在我国刑事诉讼已从纠问式审判方式过渡到控辩式审判方式的情况下,律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律师的参与得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以及从轻或减轻、免除处罚的证据和意见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公权力实现制约,人权得到尊重,使法律得到正确实施、减少和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第二、在民事诉讼代理方面,“立法表明有法,司法表明法治”。民事权利的救济靠司法。随着法制不断完善,普法的广泛深入,社会成员遭受非法侵害时,逐渐拿起法律武器,通过司法寻求恢复失衡的利益关系。鉴于法律的庞杂、深邃、立、改、废的频繁以及日渐强化的技术性要求,当事人寻求公平与正义时,急需被奉为维护私权利的保护神的律师的协助,使他们的法定权利变为现实的权利。使权利失衡的不法状态得以矫正,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第三、在促进依法行政中。在行政执法中,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政府权力扩张。与之相对应的私权利空间则必然狭小。公权力侵害私权利便时有发生。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是建设法治政府。律师对于法制政府建设也越来越有所作为:/ 6
一方面,律师对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支持;公职律师和政府法律顾问应运而生,他们凭借专业优势,面向社会广泛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民众遵章守法。对政府公务人员通过进行以人为本、文明执法以及依法执法、守法执法的指导培训,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人权观念,淡化官贵民贱的官本位思想,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就政府而言,如此一来,行政执法一改以往执法的强制性形象,不仅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权威,同时也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从全体社会成员角度,公民人权得到尊重,基本权利不受非法侵犯,特别是不受来自国家权力本身的非法侵犯。二者的有机结合,同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正所谓“政通人和”。
另一方面律师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法治政府应是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面对形形色色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钱法交易、粗暴执法的不和谐现象,律师作为特殊职业属性的群体,积极参与到行政听证、行政诉讼中,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而提出正确的代理意见,起到了对权力的监督和对抗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合法权利受到行政权的损害,遏制了行政权力的滥用,避免了法律不能正确有效的实施。在权力与权利的抗争过程中,律师通过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速了政府权力与社会权利相互监督与制衡局势的形成。
第四,通过调解等非诉讼手段疏导矛盾。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要求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诉讼不再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唯一途径,更不是首选手段,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手段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包括崇尚和推行事后惩戒的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发挥法庭调解、社区调解的作用,这种趋势和做法值得借鉴。律师参与法庭调解和社区调解的工作,将法治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律师疏导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和“减压阀”的作用。与法院通过判决定纷止争相比较有着更为直接、理性的一面。
(二)充分发挥律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
当前,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弱势群体请律师难的问题开始显现,因经济困难无法得到法律帮助的情况越来越突出,急需法律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里,律师的服务绝不能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近年来,黑龙江律师积极开展义务法律援助,据统计,2010年省内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达5000多件,律师成为了当前黑龙江省法律援助事业的主体力量,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律师们所积极开展的法律援助龙江行、法律咨询、送法进社区、送法进企业(笔者所在律师多年来坚持为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中小企/ 6
业提供免费的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与辅导)等多样化的法律帮助,使那些虽不属于法律援助范围,但确实需要法律帮助的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务。
(三)充分发挥律师参与社会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功能
从律师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律师职业本身便是为适应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律师的执业活动与社会管理具有很高的关联度。例如,律师在立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律师以其独特接触社会生活的触角、法律理念和丰富的法学知识,参与到立法项目的调研论证,对法律的立、改、废提出意见,当前,律师已成为参与立法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力量,我国13万律师中,已有约1600余名律师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律师参与立法活动的客观和公正,丰富的时间经验能够从独立第三方角度,全面、客观地看待各方利益纠纷,对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法律实施效果是否达到等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合法性、恰当性、公开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律师作为顾问和咨询方所作出的方案,无论是对服务管理方,还是对被管理方,都有着专业、客观、高效、合理的价值,更加科学的推动社会与公共事务管理水平。
(四)充分发挥律师在普法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的实现有赖于完善的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全面有效调整,没有完备的法律则无和谐社会。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必须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以说,普法工作是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律师对于普法工作有着天然优势:律师直接面对群众,接触的都是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案说法生动活泼;律师的代理工作本身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法工作(当事人出现纠纷的时候,也是其最希望知道法律规定的时候,这时律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其释疑解惑、析法明理,对当事人来说是最好的法制教育);随着律师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更多的律师开始选择“主动普法”——送法上门、送法进企业、送法进社区、结合3.15、12.4等纪念日开展各类主题普法活动等等,这都得到了社会的积极评价。
二、律师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素质,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6
期。这为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蕴含着律师服务与发展的巨大机会和挑战,关键是有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为满足和谐社会的构建于发展对律师的客观需求,笔者试从政治素质、服务理念、服务能力、工作作风以及管理水平等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政治定位贯穿到执业活动中去,自觉坚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努力学习,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点领域的法律问题,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提升法律服务层次和质量,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社区开展法律服务,积极向困难群众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帮助他们平等享有社会公平正义。
第四,严格遵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正确处理惩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关系,使真正违法犯罪者受到应有制裁、让无辜者免受法律追究、让守法者得到保护。
第五,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中发挥作用,积极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积极参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处理,积极参与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为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法律服务,努力使各种矛盾纠纷在法治的轨道上得到依法妥善解决。
律师的存在和发展,已经是现代社会民主和进步的标志之一。律师是实现和谐社会要求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价值追求的重要参与者,新的社会形势赋予律师定位新的内涵。律师应当做到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切实履行社会职责,积极地投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作者:黑龙江三维律师事务所律师 郑峰)/ 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