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显微镜下的世界(实验课)
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微观世界的能力。情感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2、体验到探索微观世界观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利用显微镜深入到微观的生命世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显微镜下的世界,今天我们借助工具亲手亲眼微观世界的景象。
二)认识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其主要部分的功能。
1、小组中仔细观察显微镜。
2、填一填:选择各个部分的名称填写在相应处。
A目镜
B调焦螺旋(粗)C调焦螺旋(准)D镜头转换器 E物镜
F载物台 G遮光器
H压片夹 I反光镜 三)调节显微镜。
1、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演示时怎么调节的。
2、投影方法: A:摆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调整好角度。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不要太接近边缘)。
B: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大约1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眼睛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睛自然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筒内白亮。
C:观察
①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②用眼睛向目镜内看,转动粗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看到物像,再略微转动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损坏镜头、标本)。
四)学生分组实验
1、合作。6组,三种切片*2。
2、画出你看到的微生物。
微观世界精彩纷呈,有我们认识的,有不认识的,我们把自己看到的微观景象画下来。
3、展览学生作品。对比,看有没有不同。有不同的可以换同学再做。六)小结:
我们的周围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就叫微生物。其中有不动的微生物,比如蓝藻、水藻等;有运动的微生物,比如钓钟虫、草履虫等;还有一些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细胞等。同时也有,微小得让人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组织。显微镜的出现,让我们的眼界又扩大了许多。注意事项:
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七)完成实验报告。
第二篇:显微镜下的世界 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 1课时
2、做酸奶 1课时
3、馒头发霉了 1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课时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教学反思: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
5、巩固学习
提问:细菌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教学反思:
3、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教学过程: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没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5、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教学反思: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洋葱、显微镜。教学过程:
1、引入搭建生命体的话题。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激发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的兴趣。
2、利用不同工具组逐次观察,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
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比较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结构的的异同,它们都是有一块块“积木”构成,但积木的形状、大小不相同。
3、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1)介绍细胞的发现。
(2)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3)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有不同的功能。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4、巩固: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教学反思:
第三篇:《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许多探究性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现在的高考生物试题中实验题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且通过实验教学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和兴趣是上好实验课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积极的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渐形成实事求是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法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感性过程,我采取的教学是指导操作法。通过点拔、及时纠正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师生平等交流、探讨、恰当的引导。使学
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本实验要学生由浅入深,先认识高倍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先使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达到:熟悉、操作、规范、熟练运用高倍显微镜,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的亲和力要强,有的学生甚至要手把手的去操作、演练。使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做到熟练
运用高倍显微镜。
二、实验教学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1,这节课安排学习,“细胞的多样性”之后,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清楚:①、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与科学实验紧密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了有关中学配备的生物实验工具的使用,才能学好生物课。②细胞等细微结构是通过显微镜等科学仪器观察到的,显微镜是观察微观领域的工具,它对学生扩展视野,培养唯物观点是极其重要的。③我们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应该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④满足学生对显微镜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学习欲望。⑤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有序的科学实验行为习惯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显微镜的使用”这节教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练习使用高倍显微镜。显然,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是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但认识结构毕竟比练习操作容易的多,况且,在练习操作过程中还能加深和巩固对显微镜结构的认识。因此,给练习使用显微镜以较多的时间是十分必要的。不让学生充分练习,记住的知识(结构与功能)也会遗忘。
学情分析:“显微镜的使用”这节课对学生而言:是进入高中学生第一次上的生物实验课;所以这节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以后对生物实验课的兴趣和认识,因此要创设好情境,认真备课,诱发学生的对生物微观世界探究的兴趣,争取取得
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特点:对于有些第一次刚接触显微镜的孩子来说,会使他们产生兴奋,以至注意力分散,忘记教师课前叮嘱的话,还可能发生不注意听讲、说话、出现各种小动作、摸这碰那等有碍学习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另一个极端,对贵重的仪器因第一次接触而不敢动,怕弄怀。无论哪种情况,都需教师耐心细致的教育。
学生第一次操作显微镜很难做到准确,要么不到位,要么越位,因此会产生急躁情绪,影响练习;学生还会把模糊的影像或灰尘当作所要观察的内容,但经过多次练习一旦成功,看到视野中显现出的清晰的倒像,又会惊叫和嘻笑。当然,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是上好实验课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显微镜的操作要领时要让学生大胆地去实践,使其养成良好的上实验课的习惯。
教学条件:每两位同学可以用一台显微镜,并有教师提供易观察的玻片标本(e字玻片标本,酵母菌细胞、水绵细胞,叶的保卫细胞、洋葱表皮细胞,蛙的皮肤上皮细胞)。
三、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及教法和学法
教学的重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的难点:高倍显微镜的规范操作,特别是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先低后高,观察的是倒像,如何把观察的对象移到视野的中央。镜筒的升降、对焦等内容,在使用高倍镜时注意的问题等。
教学方法:以点拔、指导、设问为主,附以其他的教学形式。学法指导: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动手能规范的操作显微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实验目标设计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各部分功能;学会高倍显微
镜的规范操作及注意的事项。
2、教学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拔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及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显微镜的规范操作练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教师耐心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遵守科学实验纪
律的行为习惯。
五、实验准备:高倍显微镜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等。
六、教学设计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设计:(本节参考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执教人:王建军 科 目:生 物
课 题: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课 型:实验课
1、课前准备:
① 组织准备: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24个实验小组,每组2-3人,每组指定小组长,各组的组员都编排序号,实验室的桌椅、实验用具也相应地编号。便于学生进入实验室对号入座,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实验设备的责任心,也有利于
教师组织教学。
② 物质准备:教师在上实验课前对实验用具做一次细致的检查,便于学生因
用具的故障、短缺影响教学效果。
③ 思想准备: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实验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和学习生物知识的必要性,强调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备,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
先让学生预习高倍显微镜的使用的内容,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和位置,为进一步认识和操作显微镜奠定基础。
学生进入实验室按编号就座后,老师再次宣读实验室规则,然后让学生根据物品清单清点实验桌上的实验用品,并注意摆放的位置,便于实验后恢复原状。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学生明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特别强的学科,要学好生物学,就要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科学仪器和实验工具。显微镜是学习生物
学的重要仪器。
3、认识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及功能:
① 正确的方法取出显微镜,并放在实验桌上的规定的位置;
② 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了解各部件的功能。让学生动手触摸,转动有关的部件,但不得拆卸。
③ 然后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实质上是一次再认识。反馈内容如下:有目镜、物镜、及放大的倍数,以及相配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认识载物台、反光镜、遮光器及作用;规程怎样使镜筒上升和下降?教师通过提问后,了解显微镜结构和功能,是为了正确的使用显微镜。只有严格的按照操作规程去做,才能清晰的观察到物像,否则,不仅看不到所要观察的物像,且会损坏显微镜和玻片标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正确掌握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④ 当转换到高倍镜下切记再不能用粗准焦螺旋,以免损坏镜头。
4、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注意的事项(严禁用手提擒
拎显微镜)。
②对光:物镜定位(教师示范)学生按要求操作练习、调节光圈(教师示范)
学生按要求操作练习
③观察:包括放置观察物、注意的事项:观察物的正确放置在通光孔的中央,并用压片夹压住载玻片两端。切记先低后高,观察的是倒像,如何把观察的对象移到视野的中央。(在那就向那个方向移动,如在左下方就向左下方移动就可移动到视野的中央。)调节焦距、镜筒先下降再上升,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载玻片0.5CM时立即停止下降;然后双手紧握粗准焦螺旋,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当视野中出现物像是停止转动;最后再旋转细准焦螺旋做轻微的调整,等看到清晰的物像时,调焦便完成。选定目标:是指把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用双手的食指与母指夹住载玻片两端,在载物台上轻轻移动载玻片,同时用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当观察的目标正好进入视野的中央时,移动停止。然后让学生学习使用高倍镜来观察对象(切记当转换到高倍镜下切记再不能用粗准焦螺旋)。
④观察过程中注意当你移动载玻片时移动的方向与物像运动的方向是否一致?你所看到的物像与实物是否一样?(学生练习)使学生明确在显微镜下成的是
倒像。
5、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要做的工作:
① 取下玻片标本,擦拭显微镜外表面;
② 转动转换器,使物镜朝外偏向两旁;
③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物台为止;
④ 旋转反光镜,使其竖立;
⑤ 按取显微镜的要求,将显微镜放入箱内,上锁;
⑥ 擦拭实验桌面,将实验用品放回原处。
八、问题研讨:
① 使用显微镜有几个严禁的动作?其理由是什么?
② 显微镜的使用规则有哪些?
③ 使用高倍镜应注意哪些问题?
九、教学后记:
① 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第一次操作显微镜难度较大的特点,把全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分为若干步骤,并采取“教师示范一步学生练习一步”这种稳妥的方法,具有扎实、规范、到位的特点。
② 教师安排细致周到,课上严格要求,因此,课堂教学紧张有序,赢得了较
多时间用于学生练习。
③ 注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等。
④ 不足之处是学生练习的次数较少。
第四篇: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与反思-实验课
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人类在很长时间时期内,都是依靠肉眼来观察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的,不过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物体,要看到它们就要借助显微镜,这节课就是介绍如何使用显微镜。
二、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像。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理解实物与物像之间的关系到;理解玻片移动方向和物像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们平时没有接触显微镜的机会,但是都通过很多途径见过显微镜,对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显微镜,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标本,擦镜纸,纱布。
在上课前分好组,并把显微镜发放到各组的操作台上,放置到指定的位置;发放实验时所用的器材及材料。
五、教学过程
1、介绍显微镜的结构
通过挂图让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熟悉各部分名称和相应的功能。(这时要求学生们不要私自动用操作台的各种仪器材料。)
2、取镜和安装
示范从箱内取出显微镜的,及安装显微镜各部件的操作过程。示范后让学生按要求取出显微镜,并安装上所需要的部件,放好显微镜以备使用。
(学生没有真正使用过,对于取镜安装比较陌生,所以这部分要详细说明。显微镜是比较精密的仪器,操作时要小心谨慎,保护好科学仪器。)
3、对光
示范操作显微镜的对光操作过程,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显微镜的光学系统部件。而后学生练习对光操作,教师检查对光操作情况。
4、观察
示范物体的观察操作过程,讲明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后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在各小组间进行检查并纠正错误操作。
①、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在压片夹压住,“上”字对着通光孔的中心。②、转动粗准焦螺旋调整镜筒下降,直到物镜接近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碰到载物台上的玻片。
③、左眼看目镜,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后调整细准焦螺旋,使看到清晰的物像。④、练习移动标本,了解移动的规律。观察其他标本玻片。
5、整理
实验结束后,安规定要求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六、教学反思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非常感兴趣而且好动。课解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好集中,还是较顺利的。在学生自己观察过程中,由于器材的缺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只能6名同学共同使用一台显微镜,这样使的学生自由观察时出现了小小的混乱,为了能亲自练习组内的顺序就打乱了,经过教师的调整实验顺利完成。如果做人手一台显微镜,那样的实验效果会很好。
第五篇:新课改下实验课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摘要】俗话说:“科学发明来源于科学实验”,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在他们当中可能就有“爱迪生”。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小学科学教学就必须适应新课程理念,而实验课教学是小学科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实验课的课堂效率我们应遵循: 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认真态度;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严密的态度;要优化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下科学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是响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实验活动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认真态度。
实施科学课教学以来,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在开展实验活动时,急于动手,抢着操作,其他学生旁观者有,闲谈者有,或做其它事;不按规定操作,实验结果出不来;交流汇报实验结果时,有的学生只顾自己说,不听别人的发言。分析下来有这些原因: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学的设计不合理、不严密。有时要求学生一次完成许多操作步骤,三年级的学生会理解不清,记不住,弄不懂;小组内的分工不明确、不合理也是一个原因。那怎样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二、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严密的态度
1、引导要有问题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阅读、观察、调查中对自 1 然现象、生活现象或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发现或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使之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体验。例如有关探究“拱形的力量”的实验,我是这样进行的:在进行拱形能承受多少个垫圈实验时,学生观察到垫圈数量增多,拱桥有所变化,拱桥中央慢慢下塌,拱脚逐渐向两边外移,老师在此时趁机引导:那么大家看到这一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2、大胆假设与猜测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运用已有科学实验和实践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一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的内容,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探究“拱形的力量”的实验中:拱桥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承受重物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拱桥承受重物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时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的进行猜想和假设。
3、实验操作,引导结论
通过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解释并通过理性分析形成结论,这是实验的目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报告形式将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归纳、处理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优化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手段
1、设置问题的艺术性
学生探究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设置问题艺术性,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检测电路”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问题:先在课桌上放置一组正常的简单电路,学生上台操作,使小灯泡亮起来,然后老师暗箱操作使小灯泡不亮,适时提问:你们来当一回“啄木鸟”医生,诊断病因在哪里?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实验教学既是探究实验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问题以 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准。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和实验的方法、手段等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出新问题。教师要根据问题的要求和相关条件,创造相关的实验情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来确定解决问题的实验程序,最终得出准确合理的结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例如,探索《导体与绝缘体》教师创设老鼠咬断导线的动漫情景,提出问题:小灯泡不亮了?怎么办?用什么来替代呢?动漫中小伙伴搬来许多材料来帮忙,提出问题:这么多材料我们用哪种呢?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怎样才能证实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自主开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找到与自己相符合的实验计划,并跃跃欲试想动手操作来验证。这样的设计比单纯的从理论介绍的角度更能让学生接受,关键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判断、论证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3、加强合作交流,进行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对未来人才在善于合作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所以现在就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开展合作学习的尝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都是以组为单位,分组实验是最多采用的学习方式。因为考虑到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不强,小学阶段一般提倡组成4至6人的合作小组,合作的目的是在实验时互相交流,互补长短,互相监督,共同发展。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使科学实验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关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去发现,去纠正和改变,从实效性上考虑和审视课堂教学。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科学实验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