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的实验教案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的实验教案
教师:李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导学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看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
2.教学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临时装片,掌握血液的组成成分。
教学准备: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的图片,利用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引新,导出本节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进一步提出实验要求。
二、实验步骤
(一)观察: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讨论: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B.你是如何分辨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可从数量,形态结构等方面考虑)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不能直接找到血小板?猜一猜这是什么原因?
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我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我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1.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2.白细胞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视频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3.血小板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提问:有时不小心,皮肤划破了,流出血来,但过不久,在伤口处的血就凝固了,还把伤口堵住了,血就不流了。这是为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2)制作和观察人血临时装片
实验的操作步骤
A、用消毒棉签给被采血者左手无名指尖消毒。(4人小组合作)B、用一次性取血刺针迅速有利的刺入已消毒指尖2mm深后并弹出。C、用一次性取血吸管在伤口处采血0.05ml,然后用消毒棉签止血保护。
D、将采集的血液分别释入到二片清洁的载玻片中央,做成临时装片并观察。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篇: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实验教案
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实验教案
教师:李秀蓉
教学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并找到三种血管。教学重点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教学难点
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现象并区别静脉和动脉。
课前准备
准备实验的材料用具: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动、静脉血管的横切面切片或图片。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动脉、静脉,也知道了毛细血管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二、新课教学
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目的要求
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不同的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材料用具
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纱布)。3.方法步骤
(1)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4)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5)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4.注意事项
(1)在显微镜下,血管和血液颜色较淡,难以寻找,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做如下准备:选择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选用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准备实验用鱼小鲫鱼,它生命力强,存活时间长。野生小鲫鱼观察效果更好。或用凤尾鱼、白色金鱼、草鱼都可以。(2)实验用鱼的大小。体长4厘米左右的小鱼,尾叉中间距边缘5厘米左右的位置最容易清楚观察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这里色浅,整条小鱼都可防入培养皿中,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 和躯干部包裹起来后,小鱼活动能力弱,便于观察。
(3)实验用鱼的状态。选用鲜活的、尾鳍完整无损的小鱼观察更好。
(4)实验中的操作。实验中应该保护小鱼尾鳍,使其完整不受损伤,不应该用手指在培养皿底将尾鳍展开,这样会把尾鳍拉破而损坏尾鳍中的血管;实验中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浸湿的棉花中有足够的水,能维持15到20分钟,没有必要时常用滴管往棉花上滴水,水多了也会影响观察。
(5)显微镜的使用。此实验在显微镜使用技能上要求较高,而学生较长时间未接触显微镜,难免遗忘。授课时先将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打到屏幕上让学生参考,特别注意应注意反光镜和光圈配合使用,使视野偏暗,载物台面倾斜,实验中要保证物镜镜头不沾水,否则,无法观察,要熟练移动培养皿,观察寻找不同的血管。
(6)血管的分辨方法。在显微镜下是难于直接观察到三种血管的,只能根据红细胞(在显微镜下是白色的)通过血管的情况推知和分辨,先找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毛细血管),在根据血流方向“顺藤摸瓜”寻找“源”——逐渐分支的血管(小动脉)和“流”——逐渐汇合的血管(小静脉)。
(7)在观察时,要识别准毛细血管,首先要注意是否红细胞单行通过血管。如果是,则这条血管就是毛细血管。
5.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观察时,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内容,使观察有的放矢,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内容打到多媒体上:观察红细胞通过血管的情况及血流速度。注意向前方流的血管流速快,还是向后方流的血管流速快?(鱼头朝向正前方)看中间的横血管:流速快还是慢?细胞是单排走还是好几排一块走?观察血流有没有方向性?是从流速快的血管→横血管→流速慢的血管,还是从流速慢的血管→横血管→流速快的血管?思考: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什么血管?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如何?血液流动的方向性如何?
6.检查学生实验的结果。
实验操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结合讨论题,介绍显微镜下看到的血管的情况,注意血管里面的血流情况。教师评价学生实验。表扬成功,并总结不足。了解血管管道阻塞或流通不畅的情况。
三、布置作业
教材第59页“练习”第1~3题。
第三篇:实验六ABO血型鉴定、血涂片的制作与血细胞显微观察(精)
实验六:ABO血型鉴定、血涂片的制作与血细胞显微观察
一、实验目的.了解 ABO 和 Rh 血型分类系统的背景知识和遗传学原理 2.掌握微量采血及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3.学习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区分红细胞与各种白细胞
二、实验材料
1.实验材料 :医用采血针、酒精棉球、载玻片、血推片、消毒牙签 2.实验试剂: 瑞氏染液、抗 B 血清、抗 A 血清、生理盐水、蒸馏水 3.仪器设备: Motic 光学显微镜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ABO 血型鉴定
1.1 取一块清洁玻片,用记号笔标上记号。
1.2 用小滴管吸 A 型标准血清(抗 B)一滴加入左侧,用另一小滴管吸 B 型标准血清(抗 A)一滴加入右侧
1.3 以穿刺法自左手无名指指尖取血,在玻片的每侧各放入一小滴血,用牙签搅拌,使每侧抗血清和血液混和。每边用一支牙签,切勿混用。
1.4 静置室温下 10—15min 后,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并据此判断血型。2 血涂片的制作及血细胞观察
2.1 取末捎血一滴置于玻片的一端 , 左手持载玻片 , 右手以边缘平滑的推片的一端从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滴,血滴即沿推片散开。然后便推片与载片夹角保持 30-45 度平稳地向前移动 , 载片上保留下一薄层血膜
2.2 血涂片制成后可手持玻片在空气中挥动 , 使血膜迅速干燥 , 以免血细胞皱缩.2.3 用蜡笔在血膜两侧划线 , 以防染液溢出 , 然后将血膜平放在染色架上.加瑞氏
染液 2-3 滴 , 使覆盖整个血膜 , 固定 0.5-1.0 分钟.滴加等量或稍多的新鲜蒸馏水 , 与染料混匀染色 5-10 分钟.2.4 用清水冲去染液 , 待自然干燥后或用吸水纸吸干 , 即可置血涂片于显微镜下进行镜检。
2.5 白细胞分类计数: 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 , 在油镜下计数 100 个红细胞 , 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 , 求出各类细胞所占比值。
注:
1.瑞氏染液 : 瑞氏染料 1g 加甲醇(AR)600ML。将瑞氏染料放在清洁干燥乳钵中 , 加少量甲醇 , 充分研磨使染料溶解.将已完全溶解的部分倒入棕色试剂瓶中 , 未溶解部分再加少量甲醇研磨 , 直至染料完全溶解于甲醇为止.新配制的染料偏碱 , 须在室温和 37℃ 下一定时间待染料成熟 , 主要美蓝逐渐增多为天青 B 后才能使用.贮存时间越久染色效果越好 , 因此 ,Deamgilliland 等采用吸光度比值(rA)作为瑞氏染料的质量规格.rA 测定方法如下 : 取瑞氏染液 15-25ul(视染液浓度而定)加甲醇 10ml 稀释 , 混匀后以甲醇为空白管分别以波长 650nm,525nm 比色 ,rA=A650/A525。因为美蓝吸收峰为波长 650nm, 伊红吸收峰波长为 525nm, 天青 B 吸收峰也为 650nm, 但吸光度 A 约为美蓝的一半.所以新配制染料的 RA 接近2, 随着美蓝逐渐氧化为天青 B,RA 也相应下降 ,RA 下降达 1.3±0.1 即可使用.瑞氏染料在贮存过程中必须塞严 , 以防甲醇挥发和氧化为甲酸.有人主张配方中加入 30ml 甘油 , 防止甲酸挥发 , 并可使细胞染色清晰.甲醇必须纯净 , 如甲醇中丙酮含量过多 , 染色偏酸 , 使细胞着色不良.2.磷酸盐缓冲液(PH6.4-6.8):磷酸二氢钾 0.3g 加磷酸氢二钠 0.2g 再加蒸馏水至 1000ml, 配制成磷酸盐缓冲液调整 PH, 如无缓冲液可用新鲜蒸馏水代替.3.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值 细胞类别 成人
杆状核 0.01-0.05 分叶核 0.50-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 0-0.01 淋巴细胞 0.20-0.40 单核细胞 0.03-0.08
四、注意事项
1)玻片的清洗:新玻片常有游离碱质 , 因此应用清洗液或 10% 盐酸浸泡 24 小时 , 然后再彻底清洗。用过的玻片可放入适量肥皂水或合成洗涤剂的清水中煮沸 20 分钟 , 再用热水将肥皂和血膜洗去 , 用自来水反复冲洗 , 必要时再置 95% 乙醇中浸泡 1 小时 , 然后擦干或烤干备用。使用玻片时只能手持玻片边缘 , 切勿触及玻片表面;, 以保持玻片清洁 , 干燥 , 中性、无油腻。
2)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 , 在染色过程中玻片必须化学清洁 , 配制瑞氏染液必须用优质甲醇 , 稀释染液必须用缓冲液 , 冲洗用水应近中性 , 否则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 , 致使细胞的识别困难 , 甚至造成错误。
3)一张良好的血片 , 要求厚薄适宜 , 头体尾分明 , 分布均匀 , 边缘整齐 , 两侧留有空隙。血片制好后最好立即固定染色 , 以免细胞溶解和发生退行性变。
4)血膜未干透 , 细胞尚未牢固附在玻片上 , 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 因此血膜必需充分干燥.5)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 , 室温高低 , 细胞多少有关.染液越淡 , 室温越低 , 细胞越多 , 所需染色时间越长或应适当增加染液量 , 因此染色时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特别是更换新染料时必须经试染 , 摸索最佳染色条件.6)染液不可过少 , 以防蒸发干燥染料沉着于血片上难冲洗干净.7)冲洗时应用流水将染液冲去.不能先倒掉染液 , 以免染料沉着于血片上.8)染色过深可用甲醇或酒精适当脱色 , 最好不复染 , 必须复染时 , 可将染液先稀释好再复染.9)染色时应注意保护血膜尾部细胞 , 不能划掉.因为体积较大细胞常在此处出现.染色结果 : 在正常情况下血膜外观为粉红色 , 在显微镜下红细胞呈肉红色;白细胞胞浆能显示各种细胞的特有色彩 , 细胞核染紫红色 , 染色质清楚 , 粗细松紧可辨。染色结果偏酸 , 则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颗粒偏红 , 白细胞核呈浅蓝色或不着色;染色结果偏碱 , 则所有细胞染成灰蓝色 , 颗粒深暗,嗜酸性颗粒可染成暗褐色 , 甚至紫黑色或蓝色。嗜中性颗粒偏粗 , 偏碱(紫黑色).血片原处呈绿色.五、思考题
(1)如何区别血液的凝集和凝固?其机理有何差别?
(2)根据你的血型,判断你能接受何种血型并且能够给何种血型供血?
(3)O 型血人又被称为“万能供血者”,试根据 ABO 血型分型作出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4)试根据父母的血型,写出后代的可能血型:
第四篇:《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案1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2、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3、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2、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3、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教学难点】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
教师演示器材: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在黑板上张贴洋葱表皮细胞的手绘图片,尽量细致,用于给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
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
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
5、交流我们的发现
1)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
2)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
1、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
小结: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第五篇:《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案1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案
教案背景:
当前,在有效教学不断趋于成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初见雏形的教学新形势下,我校区在狠抓课堂教学、细化教研教改的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推门听课”等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不断将精品课推向科学化、高效化。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我们必须推陈出新,不断改进。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认识和了解了生物的一些特征,尽管学生对显微镜的发展史有了简单的了解,但对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还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于生物在“微观世界”方面的特征,更是知道很少。本课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并亲自制作洋葱表皮装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学生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我怀着大胆尝试、力求高效的初衷,特设计本课教案。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着自己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但它们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其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和结构单位。本课首先介绍了1663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发现软木细胞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并激励学生的观察兴趣。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必须撕去洋葱表皮薄而透明的薄膜,需要制成装片,才能在显微镜下便于观察。制作装片具体方法仿照教材图片的形式和方法去做。
第二部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教材中详细介绍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七个步骤和方法,应简单概括归纳为五个步骤,即: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第三部分:观察、记录、描述洋葱表皮细胞。本部分要求学生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仔细观察洋葱表皮,并绘图,再比较三次观察到的图像有什么不同;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和结构用语言叙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具有一定的结构。
2、显微镜是精密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2、培养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方法:
1、教师演示法
2、分组实验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薄膜,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板书课题:《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板书:擦拭玻片、滴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板书:撕皮与展评)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板书:盖盖玻片)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三、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四、用显微镜观察记录洋葱表皮细胞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
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如果五年级学生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操作内容见13页)。
师言: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可简要归纳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4、每4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5、交流我们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下的发现,讨论以下问题,进行总结。
(1)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通过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同一洋葱玻片标本,发现用放大镜比肉眼观察的清晰,但看不清洋葱表皮的微小结构,用显微镜比放大镜观察更能看清洋葱表皮的微小细胞,从观察的实际范围(视野)来看,用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小,肉眼看到的最大。
(2)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是什么样儿?这说明了什么?细胞中还发现了什么?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由一个个近似长方形的“小格子”组成。每个“小格子”就是一个细胞。这说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组成。在每个细胞中我们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泡状的结构是液泡。
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生总结:本课我们学会了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方法,其步骤归纳为:
“擦拭玻片——滴水——撕皮膜并展平——盖盖玻片——染色”;掌握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即:“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洋葱表皮由细胞组成,并且看到了细胞核和液泡等结构。
课堂训练
1、仿照制作洋葱表皮标本的方法和步骤,制作大葱表皮玻片标本。
2、用显微镜观察大葱表皮玻片标本,并画图。
作业
1、请简要描述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结构。
2、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