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优秀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4:0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峡》优秀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峡》优秀说课稿》。

第一篇:《三峡》优秀说课稿

《三峡》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

三峡美,《三峡》更美,这既是自然的伟大,也是作者的匠心,更是文字的魅力。学习经典古文,重在品味、欣赏和积累。通过学习,既要让学生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也要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之美。整堂课以寻找美、发现美、品味美和积累美贯穿始终,让学生始终沉浸于美的氛围之中。`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味语言、赏析感情、背诵积累、拓展写作等方法进行教学。学习本篇文言文需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因此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赏一赏、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共鸣”。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发现三峡美的兴趣。第二步、读一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根据注释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重点字词的读音、意思,句子的停顿)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到此要点评小组,公布目前排在榜首的小组,同时激励其他小组。

第三步:品一品。领略美景,揣摩文章写法 在充分朗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了两个问题,分别针对“美景三峡“和”文章《三峡》”

1、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___________”说一句简单的话。感悟三峡风景之美。(“小组接龙”的形式。每小组一次机会,顺序不限。)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

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

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

秀美

三峡的秋:

凄凉

凄美

2、用“《三峡》美,美在______________”说一句话。感悟《三峡》语言之美。(“你追我赶”想说就说,展现自我。不限顺序,不限次数。)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三峡》美,美在描写上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作比较手法,突出水势湍急、迅疾。

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修辞手法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第四步:赏一赏。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地势的险要造就了三峡美景,而在此生活着的渔民们的生活是凄凉的。

欣赏歌曲《三峡人家》比较一下:文章结尾渔者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这句歌中蕴涵着的气氛与这首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否相同? 《三峡人家》歌词如下: 红艳艳的桃花映彩霞 桃花深处是我家

新门新框新梁新柱新砌的砖墙新盖的瓦 一半在豫中一半在豫下

山歌伴着江水流一路到天涯 一路到天涯 青翠翠的梯田连碧波 梯田到头是我家

山前山后山左山右变上了苞谷种上了它 富饶的三峡美丽的农家

小镇伴着细雨飞春色满三峡 春色满三峡 春色满三峡

(多媒体展示《三峡人家》歌词,并播放蒋大为所唱歌曲)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教师明确:意境不一样。文章中渔歌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侧面描写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写的是旧社会三峡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新中国成立后三峡经过治理三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歌曲《三峡人家》节奏轻松明快,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喜悦,高兴之情。

这一环节通过感情的对比激发学生热爱三峡,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五步、背诵课文

郦道元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 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描写三峡的诗歌欣赏,并抄写下来。

2、以“美在滨海”为题写一篇随笔。(幻灯片“滨海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生活的滨海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下面请欣赏屏幕上滨海的优美景色,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展示我们滨海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如果有时间可以放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就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除了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课堂最后公布优胜小组。

第二篇:《三峡》说课稿

《三峡》说课稿3篇

《三峡》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三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描绘自然山水”为主题展开。《三峡》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课文主要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本文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衬托写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积累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感受三峡雄奇险峻和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基于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感受、想象审美之上,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把教学课时确定为一课时。教学准备方面,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卡片和学生自主学案。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本单元“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我将创造性地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2、学法:根据《新课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学习要求,我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搞好课前预习,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完成《三峡》自主学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男女生竞赛的形式来朗读和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我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观感悟与联想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本课教学我将创造性地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教学模式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课文,出示目标。

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多数人没有到过三峡,如何导入课文比较好呢?

我会用民歌《三峡情》配乐播放《三峡风光》,然后问学生:这是何地?(生齐答:三峡。)并用幻灯片出示本课课题《三峡》及作者介绍。

为了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我会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意图:用民歌《三峡情》配乐播放《三峡风光》,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一上课就开始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学习有方向。同时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探索和追求。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我会先播放课文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并提出阅读要求,指导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我会采用男女生分组竞赛的形式,即:男女生齐读和男女生代表范读的两种形式朗读课文,其中女生齐读第一段,男生代表范读第二段,女生代表范读第三段,男生齐读第四段。其中两位学生代表由学生自我推荐或大家举荐。

学生朗读完后,请个别同学评价朗读的情况,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必要时教师来范读。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能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另外,我采用了男女生分组竞赛的形式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环节,处理不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方法费神又费力,那么如何让学生更高效地疏通文意呢?

①让学生各自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

②要求前后桌学生每四人为一组:一人朗读,一人翻译,其余两位学生帮忙纠正、补充。

③用课前发下的《三峡》自主学案反馈自学情况,检测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子翻译。

学生做完自主学案后,我会利用幻灯片明确答案。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我会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找出哪些真正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合作探究。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把问题写在卡片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

②文章抓住了什么特点来描写三峡?

③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展开,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两季合为一体?

④你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三峡有着怎样的感情?

请四位学生代表来抽签完成其中一道题。并让他们分小组合作探究,将问题的答案写在卡片上,然后及时交给教师,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并用板书总结。(幻灯片展示四个问题和板书)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 “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学习要求,在讨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适时引导学生探讨“你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三峡有着怎样的感情”,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读欣赏。

我会先请同学们圈点出自己体会较深的地方,与同学交流、讨论。然后,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堂练习,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之妙。品读完后,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到文章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的写法、手法,我再给予适当的点拨。

附:课堂练习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xxx面体现了山峦的xx,山势的xx;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xx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xx。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xx手法,突出水势xxxxx。

③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xxxx,写“潭”用xxxx,写“柏”用xx,写“泉”用xx。

④引用原文,用“三峡的xxx美,……”写一句话。例如:三峡的山美。你看,自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⑤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落实新课标的学习要求“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背诵课文,深化语感。

我会采用男女生各四人分组接力竞背的方式,看哪个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完全文。其中四位男女生代表由学生自我推荐或大家举荐。学生背完后,请个别同学评价背诵的情况,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

设计意图:依据八年级阶段“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的学习要求。我继续采用竞赛的方式,再一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4、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可见收尾工作的重要性,讲课亦是如此。我会边让学生回顾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特点,边用幻灯片调出板书,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文。然后边展示幻灯片“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世界奇观。郦道元用文笔来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来改造三峡,那我们呢?(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明确答案。)我们用歌喉来赞美三峡。(再次播放《三峡情》,与学生一起唱起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做到及时的回顾复习。

5、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已经成功地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将会布置课外拓展练习:仿照本文的写景方法,任取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写作要求:学会精当描写,生动描写,立体化描写,尝试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再次积极的交融,引导他们回忆自己所了解的家乡风景名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三峡》这篇课文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我是饶洋中学的刘德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三峡》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 在七年级基础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要用1.5课时来完成。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展示三峡美丽风光。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整体感知 ,读一读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一读,掌握生字词,朗读停顿划分。二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三读,领会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

3. 研读课文,品一品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二步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第一段写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第二段写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第三段,写春冬之景,清荣峻茂。第四段,写秋景,萧瑟凄凉。教师设疑,学生思考解疑。

第三步,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文章第一段写山的连绵起伏,险峻高大。前面正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描写。 2.大笔点染的手法。这一步骤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感受写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用词的准确生动。

第四步,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风光。“三峡的山多么——”,仿造这句式来描述。

4.背一背 文言文熟读至成诵,让学生在背诵中感悟,积累古典文化。

5.写一写 (1)这环节作为课后作业,“我是三峡小导游”。让学生写一段情文并茂的三峡导游词。(2)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五.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 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这堂课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读得多,讲得多,写得多。在良好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

2. 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由于我校是农村初中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在语言表达环节中会占用不少课堂时间。把写作放在课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峡》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

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

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

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第三篇:三峡说课稿

三峡说课稿15篇

三峡说课稿1

一、说教材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

三峡美,《三峡》更美,这既是自然的伟大,也是作者的匠心,更是文字的魅力。学习经典古文,重在品味、欣赏和积累。通过学习,既要让学生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也要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之美。整堂课以寻找美、发现美、品味美和积累美贯穿始终,让学生始终沉浸于美的氛围之中。`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味语言、赏析感情、背诵积累、拓展写作等方法进行教学。学习本篇文言文需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因此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赏一赏、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共鸣”。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发现三峡美的兴趣。

第二步、读一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根据注释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重点字词的读音、意思,句子的停顿)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到此要点评小组,公布目前排在榜首的小组,同时激励其他小组。

第三步:品一品。领略美景,揣摩文章写法

在充分朗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了两个问题,分别针对“美景三峡“和”文章《三峡》”

1、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___________”说一句简单的话。感悟三峡风景之美。(“小组接龙”的形式。每小组一次机会,顺序不限。)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2、用“《三峡》美,美在______________”说一句话。感悟《三峡》语言之美。(“你追我赶”想说就说,展现自我。不限顺序,不限次数。)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三峡》美,美在描写上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作比较手法,突出水势湍急、迅疾。

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修辞手法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四步:赏一赏。“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地势的险要造就了三峡美景,而在此生活着的渔民们的生活是凄凉的。

欣赏歌曲《三峡人家》比较一下:文章结尾渔者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这句歌中蕴涵着的气氛与这首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否相同?

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教师明确:意境不一样。文章中渔歌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侧面描写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写的是旧社会三峡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新中国成立后三峡经过治理三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歌曲《三峡人家》节奏轻松明快,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喜悦,高兴之情。

这一环节通过感情的对比激发学生热爱三峡,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五步、背诵课文

郦道元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描写三峡的诗歌欣赏,并抄写下来。

2、以“美在滨海”为题写一篇随笔。(幻灯片“滨海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生活的滨海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下面请欣赏屏幕上滨海的优美景色,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展示我们滨海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如果有时间可以放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就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除了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课堂最后公布优胜小组。

三峡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 在七年级基础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整体感知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五.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3.评价中应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峡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三峡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文章以时间的顺序为线索,先后写了长江三峡早晨、中午、下午以及晚上的美丽景色,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语言优美,韵律感强烈,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

二、说学情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所以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小组内去读书感悟,品味重点词、句、段,既能理解课文,又能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三、说教法

1、本科学习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学习卡,领略三峡不同时段的美。

2、以配乐朗读,让学生表现三峡之美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知

复习词语及上节课所学课文内容

(二)精读理解感悟主旨

1、领略美

⑴以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卡。

⑵汇报学习情况。

⑶教师适时点拨。

2、朗读美

⑴学生练读喜欢的段落。

⑵配乐朗读,表现三峡的神韵。

3、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⑴欣赏美,赞美美。

⑵保护美,谈感受。

⑶作业:写保护长江三峡的倡议书。

三峡说课稿5

一、说教材的处理

《三峡》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七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三峡的美景。(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幻灯片展示),打印出来后,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幻灯片“金鸡岭的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坪石的金鸡岭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下面请欣赏老师屏幕上的金鸡岭的优美的景色,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金鸡岭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六、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很令我满意。

三峡说课稿6

一、说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本册书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诗文单元,其中第六单元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这很显然是为了在七年能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三峡》是本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

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四季不同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奇美之景。文章写景生动、用词准确、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寓情于景,有种特别的艺术魅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文,达到基本感知全文大意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诵读以及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品析课文。我要说的就是这一课时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能力方面: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美景。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作笔法之妙,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笔法。

(二)过程和方法方面:

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课文,让学生在交流、启发、争议中展示自我,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郦道元《三峡》优秀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

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

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

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特点词句朗读

早晨明丽露水闪亮—露水消逝清新明快

中午热烈群峰披甲—金鳞巨蟒热烈欢快

下午明亮于是……长江变成小溪轻柔明快

夜晚清冽沉沉欲睡静明亮像……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为您服务!

三峡说课稿7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三峡》。我制作的《三峡》发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xx年第1期上,我执教的《三峡》荣获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当代文坛巨匠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借助,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过余秋雨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余秋雨先生回答说:“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首先,我让学生在“长江之歌”的音乐中去欣赏“三峡风光”。同时,在首页的下方有长江三峡的简单介绍。

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学生可以点击“作家作品”页面自己去学习。

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打开“《三峡》”的页面,伴随着“高山流水”的音乐,我首先给学生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结合本页下方的“朗读时注意句间停顿”和“生字注音”页面进行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3、质疑问难,研读课文。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第一步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课文,积累词汇。

让学生打开“词语释义”页面,用鼠标点击加点的字,查看字意。然后,小组合作翻译句子。

第二步 精读课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理解内容。

首先,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其次,分析景物特点,讨论:

①文中描写的三峡两岸的山势有哪些特点?

②夏天三峡江水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③写了春冬之时三峡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④是如何描写秋景的?

然后,通过“实践探究”讨论:

(1)主要描写三峡中的哪一个峡。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第三步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初步鉴赏,熟读成诵。

结合“影视资料”,体会“两岸、重岩叠嶂”、“清荣峻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第四步 课文小结,情感熏陶。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美不胜收。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赞美,让学生结合“相关诗词”,去再一次领略三峡的美。

2、“三峡”是美丽的,我们山亭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比如抱犊崮、熊耳山、莲青山等。让我们学习郦道元写景的手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山亭吧!

三峡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三峡》为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它借山水抒性灵,开启了山水游记的先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奇的山水图画。通过学习此文,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领略祖国河山之美、领悟民族语言之美、感悟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之美。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依据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课文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背诵全文。

2、品读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美的风景,欣赏本文美的语言,揣摩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及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授课的对象是初二学生,由于他们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只知道掌握字词句的意义,忽视文章语言及结构的美,给文章整体的理解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这节课我以引领学生品读、赏析为主,从而达到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准备采用“情境设置法”和“读、品、悟”三步教学法实施教学。

我之所以选择这两种教学方法,一则因为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应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启发感悟与思考,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二则符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知规律,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品味、赏析、感悟。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运用三种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郦道元《三峡》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五篇课文为我们描绘自然山水之美。《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这堂课的三维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八年级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加以引导。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法要为学法服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习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它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五、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两课时,我这里是第一课时,只学习三峡的山和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外国学者问过余秋雨,“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同学们猜猜余秋雨说的是哪个地方?(三峡)

2、播放《浪漫三峡》短片(多媒体播放视频)

3、三峡的确魅力魅力无穷,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去走进壮丽的三峡,一起去领略那无限的风光。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注意画面和音乐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2、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和语句的通顺,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

3、学生试译短文。

4、多媒体展示重难点的字、词、句。

5、学生试着背诵。此环节设计: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读课文,品析领略

1、品读课文:三峡美在哪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及时鼓励。

2、郦道元如何写山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幻灯板书)注意激励。

3、他又是如何写水的?特点是什么?(小组讨论回答)回答的同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的水随季节变化而呈现的不同景象。

4、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峡的美。(学生独立归纳回答)

5、从语言、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来品析这篇文章。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点(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一题教师可以出示一个说话的句式,来降低学生的回答的难度。例如:“”

运用了(修辞或写法)写出了。

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精彩的段落,领会优美的词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表达,突破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比较欣赏

1、师生齐背《早发白帝城》。

2、一首是诗,一篇是游记,二者有哪些内容对应、写景相同的句子?

此环节设计: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五)背诵课文,丰富积累

(六)走出课文,激发情感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美好画卷,今天的三峡正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三峡电站正造就着一个世界奇观。三峡,我们唯一的三峡!三峡,我们永远的三峡!

(七)学生谈收获

(八)作业布置

1、小结三峡的壮丽。

2、收集有关三峡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奇、壮———雄奇美

青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秀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

写法:动静相生、对比。

三峡说课稿9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现在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本文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瞿塘峡、西陵峡、巫峡组成。瞿塘峡以“雄”名世,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文坛巨擘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的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此语足见《三峡》的艺术价值。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选文的思想性 、审美情趣 、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结合本文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②知识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③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⒊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①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三峡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②教学难点: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据此,本课拟以点拨法进行教学,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据此我设计了“整体感知——品析语言——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以点拨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以教师点拨法为主,辅以相应的教学手段。

①三峡风光的相关挂图

②课文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法、讨论法、自读法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随着教改的深入,我正力求打破传统,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是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张挂的三峡风光图片,谈谈自己对三峡的看法。

2.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听磁带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再通过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和停顿。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这一环节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理念,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3、质疑问难,研读课文。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课文,积累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的,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二步:精读课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理解内容。《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同时把课后练习一的习题设计在内容的理解中。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笔的勾勒?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展开,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婉凄清。)

第三步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初步鉴赏,熟读成诵。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如对句子“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品读和鉴赏,让学生体到三峡的清悠美等等。

第四步 课文小结,情感熏陶。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通过对三峡山水的具体描绘,突出了三峡的雄奇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分类积累文言词语。

2、思考课文:课文《三峡》所描写的自然风光已成历史,如今的三峡大坝工程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借鉴课文,抓住三峡工程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除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外,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三峡的诗歌。请抄写下来,在同学间进行交流。

五、板书设计 三峡

山 ——— 奇、壮 ——雄奇美

夏: 猛、急 ——奔放美

水 冬春: 清、趣 ——清悠美

秋: 肃、凄 ——凄婉美

三峡说课稿10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教材第八册第一课《巴东三峡》。

1、知识目标:

掌握游踪,了解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2、能力目标:

学习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标:

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线索和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引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从游踪、线索、文章结构、景物特点、写景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本篇游记。

因为本文体裁属于游记,这种体裁学生首次接触,因此要向学生介绍这一文体及特点。

游记:

一种叙事散文,主要记叙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

特点:

1、散文的一种;

2、以描写、记叙为主,并兼有抒情、议论;

3、交待游踪,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

在导入这一环节,我是借助学生在初一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郦道元的《三峡》导入本课的。

至于本课作者、出处、字词这些基础内容仍然是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的。

接下来在教师范读,学生散读,齐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到标志作者游踪的词语,可提示学生到段首句中寻找,并指明作者的游踪是逆流而上的。

游踪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巴东、秭归;巫峡;瞿塘峡;夔门(逆流而上)

在学生掌握了游踪的基础上,不难概括出本文的线索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下一个环节中,借助刚才的游踪与线索,让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可以游前,游时,游后为划分的依据。

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华百年游记精华》,我想除了因为它清晰的游踪线索和分明的结构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写景中运用多种技巧。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点;

2、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写衬托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这个画面是本课的板书,主要依据文章结构设计的。

板书:巴东三峡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最后,根据课后习题稍加改变设制了以下几个练习,分别以填空、填表、简答的形式对课上内容加以巩固。

作业练习

1、作者电宜易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山水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

3、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他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试分析他们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巴东三峡》这课的粗浅理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三峡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六年级既要升华五年级的课程目标,又要兼顾与初中的衔接。要让学生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能够自学语文。《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以“长江”和“黄河”为主题,本课与其它三篇课文形成了灿烂的母亲河文化。

2、《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按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以优美大气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三峡中秋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方纪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将“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以此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由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

(2)精读课文,体会三峡秋天的美景,领悟作者写景方法。

(3)赏读课文,有感情朗读,与作者情感共鸣,品味优美语言。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读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巧妙的修辞形象描绘出不同景物的特点,再考虑到学生平时习作不能把事物写具体的现状,所以我把“作者是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我将以“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为主导思想,采用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增强、提高、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鲜活的张力。所以本课引导学生“初读感知,批注体会,精读悟情,想象成画,赏读升华,感悟运用”。使学生有层次地学习,螺旋式上升提高。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由秋景入手,谈话激趣: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同学们能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眼中的秋天吗?是啊,秋天成熟而美丽。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些礼物。

2、播放录像《三峡风光》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学生饶有兴趣地欣赏完录像后,趁热打铁,请同学们谈谈观后的体会、感想。随即揭题并板书:三峡之秋。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基础,并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作者抓住了三峡之秋的哪些景物描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用一个词准确概括三峡秋天不同时段的景物特点。

(3)用你所理解的方式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三)精读批注,想象成画

从“找出美句,批注见解;朗读美句,评议点拨;感情朗读,体悟特点;美读想象,情景再现”四个步骤有层次地让学生通过读、批、悟、想来体会三峡不同时间的景物特点。

第一步,找出美句,批注见解

学生细读课文,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写理由。

第二步,朗读美句,评议点拨

学生先读喜欢的句子,再说喜欢的理由。结合重点的词和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分析感悟作者的写法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以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感情朗读,体悟特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体悟到三峡每个时间段的不同特点。早晨明丽,中午热烈,下午青色而透明,夜晚宁静而神秘。

2、有学生可能会读不出感情。如三峡描写中午的段落读得语气平淡,引导抓住重点词语“跳跃”“翻滚”“呼啸”“奔腾”等词,让学生想想中午的三峡就像是一个精神高昂、热情似火的小伙子,他会如何说话的?并以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热烈的场面,从而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方法,用轻快的语调体现三峡早晨的明丽,以轻缓的语调体现三峡夜的宁静。

3、读到情深处,便陶醉其中,引导学生美读想象,情景再现。美美地读读课文,读完一段闭着眼睛回味想象,在头脑中有了一幅怎样绚丽的画面。

【设计意图:在第三个环节“精读批注,想象成画”中,通过批注和逐渐递进的读,使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一个个文字跳跃起来,在学生眼前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让三峡的美洋溢在每个人的心中】

(四)赏读升华,感悟运用

(1)配画,展现长江各个不同时间段的景物图片:

(2)先用课文的原话赞美长江,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3)再用自己的话赞美长江,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2、出示:这一天,正是中秋。

(1)引导学生讨论:这一句能去掉吗?为什么?

(2)师总结: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之夜,他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3、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填空,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按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从()、()、()、到()的美丽景色,歌颂了三峡的(),表现了作者()

4、根据板书再次感受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板书:

三峡之秋: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早晨橘柚树上露水的变化、色彩明丽(轻快)

中午长江的色彩、水势热烈(热烈)

下午雾的色彩、倒影平静(平静)

夜晚长江(动与静)神秘(轻缓)

峡谷月光的色彩、形态清冽(宁静)

点题这一天,正是中秋感慨思念

气象万千雄奇壮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品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能更加深入的感悟三峡之秋的气象万千,雄奇壮美。并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课后延伸,仿写练笔。

面对一幅幅如此优美的画卷,让我们读了如临其境,你能不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校园美景写下来呢?出示课外仿写要求,观察校园的一处秋景,学着作者的方法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学生再次感受课文,并将所学转化为内在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本课让我尽力让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美”,是学生在读中“长”。

三峡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巴东三峡》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几单元的第一篇讲读篇目,叙述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看到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精美的游记。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游记的特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了解祖国山河的秀丽。

本文是第一篇,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但系统地接触游记还是初次,教学时要注在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游踪,品味文中不同景物的不同描画。为接下来的古今游记的学习奠基铺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分析不同景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欣赏自然山水美的情感

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

教学重点:从用词和修辞的角度品析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说教法

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启发诱导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三、说学法

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考虑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圈点勾画、练习迁移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几个课时完成,本节是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作者、文本有关的资料,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环节有:情境导入——诵读品悟——活动迁移——小结

1、导入:()

课件播放“长江三峡”的风景,在背景音乐中,再现课本情景。教师配上优美的解说词,导出课题,引领学生随作者逆流而上,去欣赏“巴东三峡”的美景。

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学习本课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解读加以启发诱导。

2、诵读品悟:通过“感知性地读—按要求读—鉴赏性地读”这三个层次的诵读,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借助于圈点勾画、探究讨论法等,突破重难点。

(1)探究性地读——学生快速朗读:1找出文中难读的字词,师生一起正音、释义。2圈出作者的游踪、画路线简略图。3个别段落段落教师范读,强调语气、语调、情感、表情。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读。1根据游踪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2本文还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有何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第一小题并不难完成,第二小题如果学生只会讲到形象生动,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拔画龙点睛等作用。这一环节是突破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分析细节,描写景物的能力。

(3)鉴赏地读——精读精典段落:

1)品读喜欢的句段2)摘抄优美句段3)赏析语言

从修辞和手法等角度来分析作者是如何驾驭文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环节旨在突破难点,让学生融入文本,领悟语言的奥妙,积累语言,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3、活动迁移——“小导游”活动

这是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优雅的古筝曲中,通过让学生再次欣赏几幅优美的三峡风光图片,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游点充当导游。

此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书本到现实,加深对三峡景点的印象,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4、小结

本文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抓住游踪引导学生领略长江三峡的奇美风光,学会描写景物,品味语言,把握游记的写作特点,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精神。

六、布置作业(依据大语文教学观和学生水平的不平衡性,使课堂上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与七年级的郦道元的《三峡》相比较,加深把握游记与记叙文的不同。

2、写一篇以游家乡的旅游景点的游记。字数不少于600字。

七、说板书

本着简洁明朗,体现作者与教学的思路,反映教学重点,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巴东三峡

三峡说课稿13

一、教材处理: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冊第四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与前面两篇写草原美、小城美的课文共同构成了一组美景图。从选编教材的意图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积累好词佳句;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情感目标:爱三峡,爱家乡,使学生的心灵建构爱美情操。全文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课内学习(一课时),课后延伸。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并强调阅读的独立性、探究性,要求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提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强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景资源,网络中非常丰富的,加之我们学校五年级已开设信息技术课近三年,学生已具备利用电脑、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与交流,制作图文稿和演示文稿等技能,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让学生在网络媒体所带来的美景、美文、美图、美乐的情境下进行以课文文本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

三、媒体设计: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于学生学习为宗旨,设计《三峡之秋》课程资源网页,包括课文朗读、影像欣赏、美文窗、品美阁、音乐台、交流室、三峡游七个部份,供师生在学习进程中选择使用。

四、教学流程:

本文的学习,我设计了六个环节。

1、课前阅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学习资源,通过与教师及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为了让学生课堂学习课文时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调,我让学生于课前在家中作了两方面的预习:一是对我们学习的资源主体——课文文本进行预读,对文本所描写的美景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二是利用收索引擎在网络上围绕学习主体收集学习资源。以“长江三峡”、“三峡之秋”、“三峡文艺”为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从中筛选出与三峡美景有关的网页,记下站点或下载网页,为参与课堂学习作好准备,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基调。

2、影像阅读,情景之中初识美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的“情景”。创设学习环境中优美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这篇课文内容的“意义建构”。在进行文本阅读之前,点击学习网页中的“课文朗读”,大屏幕播放三峡风光视频片段,学生边看边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学生在优美的风景,美妙的乐曲,动情的朗读之中初尝美的感受。

3、自主阅读,文本之中探寻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协作探究之前,应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阅读课文,以行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于书上或屏幕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三峡之秋》,记下自己对秋天三峡一天之中早晨、中午、下午、晚上景色的不同感受,勾出重点词语及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

4、协作阅读,细品三峡秋之美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的“协作”,同时也强调协作过程中的“会话”。新课程标准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让学生充分品尝方纪笔下的三峡美景,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点击学习网页中的“品美阁”,弹出答题框:

《三峡之秋》

时间 感受到的景色特点

早晨

中午

下午

①各小组品读讨论后,提出本组的感受,利用讨论区发表本组的看法和依据。所有的小组和教师同时于“发言台”发言,品评三峡秋之美。

②输入本组认为正确的三峡美景的不同特点,确定后提交教师。

③教师根据学习小组提交的答题卡分别及时送以小礼物。并利用大屏幕进行小组点评,相机抽该组学生美读以细品其景色之独特美。

5、拓展阅读,畅游三峡欣赏美

教材只是为达成目标的一个资源例子,要建构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如果仅停留在这个例子上,目标就难以达成。为此,我让学生进行以课文文本为中心的,基于internet开放环境下的拓展阅读。

①根据课前阅读时筛选的信息,学生打开相应站点浏览网页,也可以打开学习网页上“网游三峡”中教师推荐的站点浏览,从中下载自己感受较深的,与三峡美景有关的美图、美文,从中全方位感受三峡景观之美。也可以浏览学习网页上“图文窗”中的三峡风光图片及文章。

②小组合作,从自己下载的图文中选择自己最满意的内容和学习网页上提供的背景音乐,利用Powerpoint制作三峡美景演示文稿;或根据自己选取的描写三峡美景的散文、诗歌,利用绘图软件配上优美的图画制作成图文阅读卡;并在演示文稿的一页或图文阅读卡的适当位置写上本小组学习结语。

③教师选择有特色的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并结合本组的学习制作的情况进行学习小结。

6、课后延伸,亲近自然赞家乡美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应打破课时与教材的束缚,将学习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秋游,利用本地自然风光资源,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去赞叹家乡的美。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感受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对家乡——三峡库区的一个移民县城的美进行个性化品味,以促使其审美情趣的“意义建构”。在课后的一个周末,我组织学生去秋游家乡老城的名山及双桂山森林公园,并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及爱好,带上画板、相机、DV机等,去大自然观察家乡美的特点,带回家乡独特的美。同时布置学生回家后以美文、图画、相片、DV等形式作业,并将自己的作业以邮件的形式发给老师,同时在校园网的BBS上或三峡艺苑的BBS上发贴赞美我们的家乡,以最终达成学习本篇课文所期待的爱三峡,爱家乡的审美情趣的建构。

五、教学总结:

《三峡之秋》一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教材为中心整合课程资源,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意义建构目标。其资源整合及信息流程如下:

三峡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三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描绘自然山水”为主题展开。《三峡》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课文主要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本文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衬托写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积累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感受三峡雄奇险峻和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基于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感受、想象审美之上,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把教学课时确定为一课时。教学准备方面,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卡片和学生自主学案。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本单元“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我将创造性地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2、学法:根据《新课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学习要求,我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搞好课前预习,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完成《三峡》自主学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男女生竞赛的形式来朗读和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我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观感悟与联想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本课教学我将创造性地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教学模式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课文,出示目标。

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多数人没有到过三峡,如何导入课文比较好呢?

我会用民歌《三峡情》配乐播放《三峡风光》,然后问学生:这是何地?(生齐答:三峡。)并用幻灯片出示本课课题《三峡》及作者介绍。

为了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我会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意图:用民歌《三峡情》配乐播放《三峡风光》,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一上课就开始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学习有方向。同时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探索和追求。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我会先播放课文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并提出阅读要求,指导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我会采用男女生分组竞赛的形式,即:男女生齐读和男女生代表范读的两种形式朗读课文,其中女生齐读第一段,男生代表范读第二段,女生代表范读第三段,男生齐读第四段。其中两位学生代表由学生自我推荐或大家举荐。

学生朗读完后,请个别同学评价朗读的情况,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必要时教师来范读。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能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另外,我采用了男女生分组竞赛的形式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环节,处理不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方法费神又费力,那么如何让学生更高效地疏通文意呢?

①让学生各自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

②要求前后桌学生每四人为一组:一人朗读,一人翻译,其余两位学生帮忙纠正、补充。

③用课前发下的《三峡》自主学案反馈自学情况,检测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子翻译。

学生做完自主学案后,我会利用幻灯片明确答案。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我会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找出哪些真正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合作探究。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把问题写在卡片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

②文章抓住了什么特点来描写三峡?

③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展开,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两季合为一体?

④你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三峡有着怎样的感情?

请四位学生代表来抽签完成其中一道题。并让他们分小组合作探究,将问题的答案写在卡片上,然后及时交给教师,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并用板书总结。(幻灯片展示四个问题和板书)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 “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学习要求,在讨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适时引导学生探讨“你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三峡有着怎样的感情”,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读欣赏。

我会先请同学们圈点出自己体会较深的地方,与同学交流、讨论。然后,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堂练习,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之妙。品读完后,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到文章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的写法、手法,我再给予适当的点拨。

附:课堂练习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xxx面体现了山峦的xx,山势的xx;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xx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xx。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xx手法,突出水势xxxxx。

③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xxxx,写“潭”用xxxx,写“柏”用xx,写“泉”用xx。

④引用原文,用“三峡的xxx美,……”写一句话。例如:三峡的山美。你看,自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⑤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落实新课标的学习要求“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背诵课文,深化语感。

我会采用男女生各四人分组接力竞背的方式,看哪个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完全文。其中四位男女生代表由学生自我推荐或大家举荐。学生背完后,请个别同学评价背诵的情况,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

设计意图:依据八年级阶段“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的学习要求。我继续采用竞赛的方式,再一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4、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可见收尾工作的重要性,讲课亦是如此。我会边让学生回顾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特点,边用幻灯片调出板书,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文。然后边展示幻灯片“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世界奇观。郦道元用文笔来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来改造三峡,那我们呢?(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明确答案。)我们用歌喉来赞美三峡。(再次播放《三峡情》,与学生一起唱起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做到及时的回顾复习。

5、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已经成功地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将会布置课外拓展练习:仿照本文的写景方法,任取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写作要求:学会精当描写,生动描写,立体化描写,尝试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再次积极的交融,引导他们回忆自己所了解的家乡风景名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三峡》这篇课文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我是饶洋中学的刘德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三峡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本课音乐活动是从学生演唱表演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美感。让学生聆听、演唱、等活动中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本课的内容与三峡有着密切联系的,让孩子们喜欢三峡、热爱三峡并初步了解川江号子风格歌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对歌曲的表现力。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1、教学目标:

A、让学生能用自豪的感情演唱歌曲。

B、初步让学生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能用自豪的感情演唱本课歌曲。

难点:初步让学生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

二、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要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获得知识。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和多媒体,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说学法

本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以音乐的情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宽松氛围中轻松地学习音乐、创造地表现音乐。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欣赏贯穿教学始终,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激发他们感受、体验音乐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前准备的全过程,是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整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1、组织教学: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师生互动问好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去从而为教学做铺垫。

2、激情导入:

首先我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通过给学生介绍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用一首《川江号子》引入歌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步导入本课的课题。

3、学习歌曲

A、初听歌曲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引导学生能认真聆听乐曲。

B、其次让学生边欣赏三峡的风光边随范唱轻声哼唱歌曲,目的让学生能自主地学唱歌曲

C、教师伴奏学生练唱歌曲,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歌曲。

D、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目的是让学生能用自豪的感情去演唱歌曲。

E、最后让学生通过领唱和齐唱的形式演唱歌曲进一步让学生唱出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4、拓展教材:

通过学生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和音乐作品及背诵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峡的壮美抒发对我们祖国的热爱赞美,随之让学生再次自豪的演唱全曲,最后请学生欣赏美丽三峡的flash听音乐走出教室。

五、教学启示

总之,本教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活泼的教学语言,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学研究永无止境的,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第四篇:《三峡》说课稿

《三峡》说课稿

岩滩镇初级中学

覃东高

一、说教材的处理

《三峡》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七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

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第二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第三步、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

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

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

秀美 三峡的秋:

凄凉

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三峡的美景。(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

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习: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

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 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幻灯片展示),打印出来后,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幻灯片“金鸡岭的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岩滩镇的美女峰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下面请欣赏老师屏幕上的美女峰的优美的景色,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美女峰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 7 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六、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应该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如果加上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一定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应该很令人满意。

第五篇:《三峡》说课稿

《三峡》说课稿

说课者:张小菊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峡》。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是属于文言及古诗单元。《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2个课时来完成,第一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2、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三峡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基于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初读整体感知、译读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1、屏幕显示郦道元《水经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

2、屏幕显示生字词。

阙()叠嶂()襄()陵 沿溯()曦()素湍()长啸()属()引 哀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2、教师点拨:从难句理解,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方面。

3、屏幕出示随堂检测(考察学生对句子的翻译,词语的解释)

4、齐读课文,设疑:(1)课文主要抓住三峡的特点来写,是如何结构全篇的?(2)课文描山绘水,为何重在绘水?绘水时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设计意图:便于学生把握课文结构“山_——水”,侧面了解《水经注》是按照河流的大小及水势的涨落编写的特点)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屏幕出示句子: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Q请学生翻译。

二、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2、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

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

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

秀美 三峡的秋:

凄凉

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三峡的美景。(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三、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习:

四、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 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五、尾声(边展示幻灯片“ 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六、说板书设计

山----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高峻美

三峡 夏---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奔放美

水 春冬---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凄婉美

下载《三峡》优秀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峡》优秀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峡》说课稿

    《三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三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三峡》......

    《三峡》说课稿(最终版)

    《三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三峡》。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三峡》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是本套教......

    《三峡》说课稿——市一等奖

    只言片语摹山范水 诵思说写赏美悟情 -------说《三峡》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们: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只言片语摹山范水 诵思说写赏美悟情》。通过对《三峡》一文......

    八年级语文《三峡》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三峡》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三峡》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

    三峡之秋说课稿[合集]

    《三峡之秋》说课稿 富源中心学校刘玉梅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

    三峡说课稿怎么写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峡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三峡说课稿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三峡》是人教社义教八年级......

    三峡之秋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

    9三峡优秀教案

    9三峡 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不过,无论......